河北省唐山市2016届高三年级摸底考试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正值“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基于对这一现 象的担忧,为了维护社会安定,巩固封建统治,孔子提出了如下思想:“丘也闻 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论语·季氏》)一些人把“寡”解为土地财产少当是误读,所谓“寡”类似 于老子“小国寡民”中的“寡民”。孔子的“贫”是指土地和财产少。孔子的 “均”应有两解:一是“平均”,如((荀子·君道》:“以礼分施,均编而不 偏”;二是“公平”,相当于《管子·形势》所言“天公平而无私,故美恶莫不 覆;地公平而无私,故小大莫不载 这段话经常被当作儒家宣传平均主义的经典表达加以批判。有的学者指出,社会 财富分配的公正合理,确实是社会稳定的前提之一,但孔子“患不均”之正确, 并不能证明“不患贫”之合理;“均无贫”不合事实,“不均才贫”更不合逻辑 “均”是分配形式,“贫”是财富多少,财富分配之均与不均,与财富之多少没 有关系。“不患贫”是危险的,因为“贫”正是“不安”的首要原因;物贫则人 争,争则不安;人所争者,正是这不足之物。“均无贫”彻底的没逻辑,其极端 形式是人人都是零,也就不是贫;而人人都是零,均是绝对均了,但贫还是贫。 这番言论虽不乏深刻,但存在诸多误解。不能脱离特定的语境加以解释。要知道 孔子这段话是针对季康子掌权者之流通过对外战争攻伐等不义手段掠夺土地和 人口而讲的,不是泛泛而论。他分别把“均”、“和”、“安”和“贫”、“寡” 倾”当作两种价值,“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表面上看是只追求 平均、安定而排斥土地和人口的增加,其实不然,他不过是强调通过采用“均”、 “和”、“安”的手段和途径达到解决“贫”、“寡”、“倾”的问题。总之, 是利用“均”、“和”、“安”的工具理性达到无贫、无寡和无倾的价值理性目 的。“均”作为分配形式同“贫”并非完全没有关系,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财富 的生产和不同人所占有的财富多少。“均无贫”是说“均无极贫”,绝对平均会 致贫,但相对平均却可以防止极端贫困、防止两极分化。其实,从另外意义上说, 孔子又何尝不“患贫”、“患寡”呢,他对足食、足兵、民信的肯定,对庶、富、 教的赞许,就是最好的说明。“贫”确实是“不安”的重要原因,但历史表明“不 均”也是“不安”的根源。就像有的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均贫富,并不是绝对 的平均主义。在文化分子特别是儒家的心目中,它不过是相对的平均思想,是协 调贫富差距,使之保持在适当限度之意。”(封祖盛、林英南:《开放与封闭》) 定的贫富差距在私有等级社会是必要和必然,只是孔子在肯定使各个等级的财 富与其身份地位相一致、强调等级分配的同时,坚决反对过度贫富差距。当季康 子试图借改革税赋制度以聚敛更多财富时,孔子说:“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 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论语·先进》) 孔子讲季康子比王朝的周公富有,而冉求还替他搜刮、聚积增加他的财富;冉求 不是我的门徒了!你们大张旗鼓地去声讨他好了。 (节编自涂可国《也谈儒家的财富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河北省唐山市 2016 届高三年级摸底考试 第 I 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l~3 题。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正值“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基于对这一现 象的担忧,为了维护社会安定,巩固封建统治,孔子提出了如下思想:“丘也闻 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论语·季氏》)一些人把“寡”解为土地财产少当是误读,所谓“寡”类似 于老子“小国寡民”中的“寡民”。孔子的“贫”是指土地和财产少。孔子的 “均”应有两解:一是“平均”,如((荀子·君道》:“以礼分施,均编而不 偏”;二是“公平”,相当于《管子·形势》所言“天公平而无私,故美恶莫不 覆;地公平而无私,故小大莫不载。” 这段话经常被当作儒家宣传平均主义的经典表达加以批判。有的学者指出,社会 财富分配的公正合理,确实是社会稳定的前提之一,但孔子“患不均”之正确, 并不能证明“不患贫”之合理;“均无贫”不合事实,“不均才贫”更不合逻辑; “均”是分配形式,“贫”是财富多少,财富分配之均与不均,与财富之多少没 有关系。“不患贫”是危险的,因为“贫”正是“不安”的首要原因;物贫则人 争,争则不安;人所争者,正是这不足之物。“均无贫”彻底的没逻辑,其极端 形式是人人都是零,也就不是贫;而人人都是零,均是绝对均了,但贫还是贫。 这番言论虽不乏深刻,但存在诸多误解。不能脱离特定的语境加以解释。要知道, 孔子这段话是针对季康子掌权者之流通过对外战争攻伐等不义手段掠夺土地和 人口而讲的,不是泛泛而论。他分别把“均”、“和”、“安”和“贫”、“寡”、 “倾”当作两种价值,“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表面上看是只追求 平均、安定而排斥土地和人口的增加,其实不然,他不过是强调通过采用“均”、 “和”、“安”的手段和途径达到解决“贫”、“寡”、“倾”的问题。总之, 是利用“均”、“和”、“安”的工具理性达到无贫、无寡和无倾的价值理性目 的。“均”作为分配形式同“贫”并非完全没有关系,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财富 的生产和不同人所占有的财富多少。“均无贫”是说“均无极贫”,绝对平均会 致贫,但相对平均却可以防止极端贫困、防止两极分化。其实,从另外意义上说, 孔子又何尝不“患贫”、“患寡”呢,他对足食、足兵、民信的肯定,对庶、富、 教的赞许,就是最好的说明。“贫”确实是“不安”的重要原因,但历史表明“不 均”也是“不安”的根源。就像有的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均贫富,并不是绝对 的平均主义。在文化分子特别是儒家的心目中,它不过是相对的平均思想,是协 调贫富差距,使之保持在适当限度之意。”(封祖盛、林英南:《开放与封闭》) 一定的贫富差距在私有等级社会是必要和必然,只是孔子在肯定使各个等级的财 富与其身份地位相一致、强调等级分配的同时,坚决反对过度贫富差距。当季康 子试图借改革税赋制度以聚敛更多财富时,孔子说:“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 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论语·先进》) 孔子讲季康子比王朝的周公富有,而冉求还替他搜刮、聚积增加他的财富;冉求 不是我的门徒了!你们大张旗鼓地去声讨他好了。 (节编自涂可国《也谈儒家的财富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秋时代,贫富差距已造成了社会的频繁动荡,这引起了孔子的深深忧虑, 为消除社会隐患,孔子提出了“均”富的分配主张 B.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中的“寡”,不能简单解释为土地财产少,而是类 似于老子“小国寡民”中的“寡民”,指人口少。 C.有的学者认为,孔子提的“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是在宣传平均主义, D.反对孔子“均”富思想的人,言论虽不乏深刻,但存在诸多误解,因为他们 是在脱离了特定的历史语境的条件下加以阐释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孔子强调的“均”、“和”、“安”,都是手段和途径,他的目的是想利用 这些工具理性达到无贫、无寡和无倾的价值理性 B.孔子提出的“均无贫”,不是绝对的平均,而是相对’的平均,这样的社会财 富分配方式可以防止极端贫困、防止两极分化。 C.贫富差距在等级社会有其必要性和必然性,但孔子主张的协调贫富差距,使 之保持在适当限度,则更有利于这种社会的稳定。 D.季康子比王朝的周公富有,冉求还替他不断搜刮、聚积财富,这让孔子无法 忍受,他认为,季康子不应拥有比别人多的财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提出的“有国有家者”应“患不均”,这是合理的,因为“不均”也是 不安”的根源。这一点学者们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B.“贫”是“不安”的首要原因,孔子理解这一点,他也因此“患贫”、“患 寡”,对足食、足兵、民信给予肯定,对庶、富、教进行赞许 C.“均”是分配形式,“贫”是财富多少,二者虽无必然联系,但“贫”的确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财富的生产和不同人所占有的财富多少。 D.孔子提出了“均”富的分配主张,是为了维护等级社会的稳定、和谐,本质 是在强调等级分配与诸侯、士大夫的身份地位相一致。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胡世宁,字永清,仁和人。弘治六年进士。性刚直,不畏强御,且知兵。除德安 推官。岐王初就藩,从官骄,世宁裁之。 迁广西太平知府。太平知州李浚数杀掠吏民,世宁密檄龙英、知州赵元瑶擒之。 母丧归。服阕赴京。道沧州,流寇攻城急,世宁即驰入城,画防守让。贼攻七日 夜,不能拔,引去。 迁江西副使。当是时,宁王宸濠骄横有异志,莫敢言,世宁愤甚。正德九年三月 上疏日:“敕王止治其国,毋挠有司,以靖乱源,销意外变。”宸濠闻,大怒 列世宁罪,遍赂权幸,必杀世宁。世宁已迁福建按察使取道还里宸濠遂诬世宁逃 驰使令浙江巡按潘鵬执送江西鹏尽系世宁家人索之急。李承勋为按察使,保护之 世宁乃亡命抵京师,自投锦衣狱 狱中三上书言宸濠逆状,卒不省。系岁余,言官程启充、徐文华、萧鸣凤、邢寰 等交章救,乃谪戍沈阳。居四年,宸濠果反。世宁起戍中为湖广按察使。寻擢右 佥都御史,巡抚四川。以父忧归 世宁风格峻整,居官廉。疾恶若仇,而荐达贤士如不及。都御史马昊、陈九畴坐 累废;副使施儒、杨必进考察被黜;御史李润、副使范辂为时所抑,连章荐之
A.春秋时代,贫富差距已造成了社会的频繁动荡,这引起了孔子的深深忧虑, 为消除社会隐患,孔子提出了“均”富的分配主张。 B.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中的“寡”,不能简单解释为土地财产少,而是类 似于老子“小国寡民”中的“寡民”,指人口少。 C.有的学者认为,孔子提的“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是在宣传平均主义。 D.反对孔子“均”富思想的人,言论虽不乏深刻,但存在诸多误解,因为他们 是在脱离了特定的历史语境的条件下加以阐释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孔子强调的“均”、“和”、“安”,都是手段和途径,他的目的是想利用 这些工具理性达到无贫、无寡和无倾的价值理性。 B.孔子提出的“均无贫”,不是绝对的平均,而是相对'的平均,这样的社会财 富分配方式可以防止极端贫困、防止两极分化。 C.贫富差距在等级社会有其必要性和必然性,但孔子主张的协调贫富差距,使 之保持在适当限度,则更有利于这种社会的稳定。 D.季康子比王朝的周公富有,冉求还替他不断搜刮、聚积财富,这让孔子无法 忍受,他认为,季康子不应拥有比别人多的财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提出的“有国有家者”应“患不均”,这是合理的,因为“不均”也是 “不安”的根源。这一点学者们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B.“贫”是“不安”的首要原因,孔子理解这一点,他也因此“患贫”、“患 寡”,对足食、足兵、民信给予肯定,对庶、富、教进行赞许。 C.“均”是分配形式,“贫”是财富多少,二者虽无必然联系,但“贫”的确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财富的生产和不同人所占有的财富多少。 D.孔子提出了“均”富的分配主张,是为了维护等级社会的稳定、和谐,本质 是在强调等级分配与诸侯、士大夫的身份地位相一致。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胡世宁,字永清,仁和人。弘治六年进士。性刚直,不畏强御,且知兵。除德安 推官。岐王初就藩,从官骄,世宁裁之。 迁广西太平知府。太平知州李浚数杀掠吏民,世宁密檄龙英、知州赵元瑶擒之。 母丧归。服阕赴京。道沧州,流寇攻城急,世宁即驰入城,画防守计。贼攻七日 夜,不能拔,引去。 迁江西副使。当是时,宁王宸濠骄横有异志,莫敢言,世宁愤甚。正德九年三月 上疏日:“敕王止治其国,毋挠有司,以靖乱源,销意外变。”宸濠闻,大怒。 列世宁罪,遍赂权幸,必杀世宁。世宁已迁福建按察使取道还里宸濠遂诬世宁逃 驰使令浙江巡按潘鹏执送江西鹏尽系世宁家人索之急。李承勋为按察使,保护之。 世宁乃亡命抵京师,自投锦衣狱. 狱中三上书言宸濠逆状,卒不省。系岁余,言官程启充、徐文华、萧鸣凤、邢寰 等交章救,乃谪戍沈阳。居四年,宸濠果反。世宁起戍中为湖广按察使。寻擢右 佥都御史,巡抚四川。以父忧归。 世宁风格峻整,居官廉。疾恶若仇,而荐达贤士如不及。都御史马昊、陈九畴坐 累废;副使施儒、杨必进考察被黜;御史李润、副使范辂为时所抑,连章荐之
与人语,呐不出口,及具疏,援据古今,泂中窾会。与李承勋善,而持议不苟合。 始以议礼与张璁、桂萼合,璁、萼德之,欲援以自助,世宁不肯附会,论事多牴 牾。诸大臣皆忌之。帝始终优礼不替。 九年秋卒。赠少保,谥端敏。 摘编自《明史·列传第八十七》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世宁已迁福建按察使/取道还里/宸濠遂诬世宁逃/驰使令浙江巡按潘鹏执 送江西/鹏尽系世宁家人/索之急/ B.世宁已迁/福建按察使取道还里/宸濠遂诬世宁逃/驰使令浙江巡按潘鹏执 送江西/鹏尽系世宁家人/索之急/ C.世宁已迁/福建按察使/取道还里/宸濠遂诬世宁逃/驰使令浙江巡按潘鹏 执送江西/鹏尽系世宁家人/索之急/ D.世宁已迁福建按察使/取道还里/宸濠遂诬世宁逃/驰使令浙江巡按潘鹏执 送江西/鹏尽系世宁/家人索之急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弘治,是中国明朝第九个皇帝明孝宗朱祜樘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 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于汉武帝。 B.疏,又称“奏议”或“奏疏”,是臣僚向帝王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疏的本 意为“疏通”,这里引申为分条说明的文字 C.父忧,为“丁父忧”的省写。“丁忧”,古代官员父母亲去世后必须停职守 制的制度,丁忧期间,丁忧人不准为官 D.谥,谥号,是古代君主、诸侯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 给予的一个寓含善意评价或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胡世宁通晓军事。他的军事才能在流寇攻打沧州时展现出来,流寇攻打沧州 七天七夜,沧州城还是没有攻破,最后,流寇被迫撤离, B.胡世宁疾恶如仇。他为人风格端庄、峻严,任广西太平知府时,太平知州李 浚几次三番杀害吏民,掠夺财产,胡世宁率人逮捕了他 C.胡世宁不畏权贵。他果断揭发宁王宸濠骄横不法和造反的意图,虽遭受迫害, 并被关进监狱,也毫不屈服,他最后被谏官营救出狱。 D.胡世宁举贤荐才。即使他举荐的人被罢官,考评中被黜斥,被当时大臣压制 他还是连上奏章推荐,唯恐被举荐的人仕途不通达。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道沧州,流寇攻城急,世宁即驰入城,画防守计 译文 (2)与人语,呐不出口,及具疏,援据古今,洞中窾会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南征杜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与人语,呐不出口,及具疏,援据古今,洞中窾会。与李承勋善,而持议不苟合。 始以议礼与张璁、桂萼合,璁、萼德之,欲援以自助,世宁不肯附会,论事多牴 牾。诸大臣皆忌之。帝始终优礼不替。 九年秋卒。赠少保,谥端敏。 摘编自《明史·列传第八十七》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世宁已迁福建按察使/取道还里/宸濠遂诬世宁逃/驰使令浙江巡按潘鹏执 送江西/鹏尽系世宁家人/索之急/ B.世宁已迁/福建按察使取道还里/宸濠遂诬世宁逃/驰使令浙江巡按潘鹏执 送江西/鹏尽系世宁家人/索之急/ C.世宁已迁/福建按察使/取道还里/宸濠遂诬世宁逃/驰使令浙江巡按潘鹏 执送江西/鹏尽系世宁家人/索之急/ D.世宁已迁福建按察使/取道还里/宸濠遂诬世宁逃/驰使令浙江巡按潘鹏执 送江西/鹏尽系世宁/家人索之急/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弘治,是中国明朝第九个皇帝明孝宗朱祜樘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 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于汉武帝。 B.疏,又称“奏议”或“奏疏”,是臣僚向帝王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疏的本 意为“疏通”,这里引申为分条说明的文字。 C.父忧,为“丁父忧”的省写。“丁忧”,古代官员父母亲去世后必须停职守 制的制度,丁忧期间,丁忧人不准为官。 D.谥,谥号,是古代君主、诸侯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 给予的一个寓含善意评价或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胡世宁通晓军事。他的军事才能在流寇攻打沧州时展现出来,流寇攻打沧州 七天七夜,沧州城还是没有攻破,最后,流寇被迫撤离。 B.胡世宁疾恶如仇。他为人风格端庄、峻严,任广西太平知府时,太平知州李 浚几次三番杀害吏民,掠夺财产,胡世宁率人逮捕了他。 C.胡世宁不畏权贵。他果断揭发宁王宸濠骄横不法和造反的意图,虽遭受迫害, 并被关进监狱,也毫不屈服,他最后被谏官营救出狱。 D.胡世宁举贤荐才。即使他举荐的人被罢官,考评中被黜斥,被当时大臣压制, 他还是连上奏章推荐,唯恐被举荐的人仕途不通达。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道沧州,流寇攻城急,世宁即驰入城,画防守计。 译文: (2)与人语,呐不出口,及具疏,援据古今,洞中窾会。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 南征 杜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此诗是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春,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此时 距他去世只有一年。 8.与《登高》相比,本诗的景与情关系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9.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复杂心情?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句1分,共6分) (1)《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 (2)《琵琶行》中通过琵琶女生活的不幸,结合诗人自己在宦途所受到的打击 感慨同病相怜,唱出了“,”的心声。 (3)孔子在《论语》中论述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应当争取的正确态 度,表明个人修养的语句是“,。”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 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 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命运敲门声 何葆国 房门上响起持久、顽固的声音,看来我要是不开门,它就是三天三夜也不肯停下 来 我只好搁下手中的笔,走过去把门打开,心情一下子变得很坏 又是他!一个叫作简进的狂热级文学青年。 都怪一个亲戚多事,把他介绍给我,这些天来他几乎天天上门,要我指点他那狗 屁不通的文章。昨天我不得不硬着头皮对他一篇所谓呕心沥血的新作提了几点意 见 “邹老师,我遵照您的意见修改好了,”简进谦恭得有些畏葸地双手呈上一叠稿 纸,“请邹老师……” 我想发火,但最终还是克制了。从他手上拿过稿子,我淡淡地说:“我帮你推荐 出去,你就在家等着发表吧。” “谢谢,”简进接连点头哈腰,“太谢谢了,邹老师,太谢谢了……” 简进走后,我再也没有情绪继续写作,心想,这家伙想发表想疯了,天天上门骚 扰,这可如何是好!我忽然想到去年有篇旧稿,自己不太满意,一直没有寄出去, 干脆……我找出旧稿,署上简进的名字和他的地址,给一家熟悉的报纸寄去。 大概半个月后,简进来了,看样子他激动得面孔都有些变形了,手颤抖了许久才 从口袋里掏出一张报纸。我一看,正是我署上他名字的那篇稿子。 “邹老师,您帮我修改的文章,终于,终于发表了 他的声音激动得哆嗦 “很好嘛,这是第一步,希望你埋头苦干,不要荒废了时间。”我煞有介事地教 导他 “是,是,是。” 从此,我很长一段时间没有看到他,也许他上门找过我,但我不在,总之我渐渐 把他忘了。大概是4年之后,我有一天到那个亲戚家闲坐。他忽然问我,你还记 得简进吗?我摇头。他说,就是那个我介绍他去找你的文学青年啊。我一下就明
【注】此诗是大历四年(公元 769 年)春,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此时 距他去世只有一年。 8.与《登高》相比,本诗的景与情关系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 分) 9.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复杂心情?请简要分析。 (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句 1 分,共 6 分) (1)《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 , ” (2)《琵琶行》中通过琵琶女生活的不幸,结合诗人自己在宦途所受到的打击, 感慨同病相怜,唱出了“ , ”的心声。 (3)孔子在《论语》中论述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应当争取的正确态 度,表明个人修养的语句是“ ,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用 2B 铅笔在答 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 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命运敲门声 何葆国 一 房门上响起持久、顽固的声音,看来我要是不开门,它就是三天三夜也不肯停下 来。 我只好搁下手中的笔,走过去把门打开,心情一下子变得很坏。 又是他!一个叫作简进的狂热级文学青年。 都怪一个亲戚多事,把他介绍给我,这些天来他几乎天天上门,要我指点他那狗 屁不通的文章。昨天我不得不硬着头皮对他一篇所谓呕心沥血的新作提了几点意 见。 “邹老师,我遵照您的意见修改好了,”简进谦恭得有些畏葸地双手呈上一叠稿 纸,“请邹老师……” 我想发火,但最终还是克制了。从他手上拿过稿子,我淡淡地说:“我帮你推荐 出去,你就在家等着发表吧。” “谢谢,”简进接连点头哈腰,“太谢谢了,邹老师,太谢谢了……” 简进走后,我再也没有情绪继续写作,心想,这家伙想发表想疯了,天天上门骚 扰,这可如何是好!我忽然想到去年有篇旧稿,自己不太满意,一直没有寄出去, 干脆……我找出旧稿,署上简进的名字和他的地址,给一家熟悉的报纸寄去。 大概半个月后,简进来了,看样子他激动得面孔都有些变形了,手颤抖了许久才 从口袋里掏出一张报纸。我一看,正是我署上他名字的那篇稿子。 “邹老师,您帮我修改的文章,终于,终于发表了……”他的声音激动得哆嗦。 “很好嘛,这是第一步,希望你埋头苦干,不要荒废了时间。”我煞有介事地教 导他。 “是,是,是。” 从此,我很长一段时间没有看到他,也许他上门找过我,但我不在,总之我渐渐 把他忘了。大概是 4 年之后,我有一天到那个亲戚家闲坐。他忽然问我,你还记 得简进吗?我摇头。他说,就是那个我介绍他去找你的文学青年啊。我一下就明
白了。他叹道,一个好好的人迷恋什么写作,现在疯了,我们活活把他害了!原 来,简进在发表“处女作”的巨大精神动力之下,没日没夜地写…可是再也没 有发表一个字,他就疯了… 我听得胆战心惊,忽然觉得自己是个罪魁祸首 房门上响起持久、顽固的声音,看来我要是不开门,它就是三天三夜也不肯停下 来 我只好搁下手中的笔,走过去把门打开,心情一下子变得很坏。 又是他!一个叫作简进的狂热级文学青年。 都怪一个亲戚多事,把他介绍给我,这些天来他天天上门,要我指点他那狗屁不 通的文章。昨天我不得不硬着头皮对他一篇所谓呕心沥血的新作提了几点意见 “邹老师,我遵照您的意见修改……”简进谦恭地说 “行了,我不用再看了,”不知怎的,我忽然克制不住自己,粗暴地打断他说 “你根本不是搞文学的料,修改一百遍也没有用!” 简进一脸窘迫。 “我劝你别白费劲了,把时间和精力拿去搞点别的东西,现在改革开放,干什么 不行,偏偏要在文学树上吊死…… 我正口若悬河,忽然发现简进不见了。不知他什么时候偷偷跑了,他一定受不了 我的尖刻一一管他呢,我继续写我的 大概是4年之后,我有一天上街取汇款。忽然一辆轿车嘎地在我身边停住,我吓 了一跳。车窗里探出一张熟悉而又陌生的面孔,“邹老师,你忘记我啦?”原来 是简进!他下了车,热烈地握住我的双手,“邹老师,你真是我的再生父母啊, 我真不知如何报答你!” 我懵头懵脑的,“我当初痴迷着文学,是你一番话让我迷途知返啊,我真不知如 何感激你!” 原来,简进被我批了一通之后,丢掉文学转头卟通跳“海”,现在有了公司有了 车,连别墅也有了。不久,简进诚心诚意拿了数万元,帮我出了一套文集。我以 恩人自居,但心里不免酸溜溜的 二 房门上响起持久、顽固的声音,看来我要是不开门,它就是三天三夜也不肯停下 来 会不会是他?好吧,我就是不开门,看你的耐性有多好 大概15分钟之后,敲门声渐渐弱下去,像一朵云飘散了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讲述的“我”与简进之间发生的故事,安排了明暗两条线索,对“我” 的描写是明线,对简进的描写是暗线 B.简进是个狂热的文学青年,但他连写作的基本功都没有,尽管“我”对他进 行了一些指导,但他没有什么改进。 C.简进看到报纸上有署着自己名字的文章,十分激动,可他竟然没有发现那是 别人的文章,足见这个人多么马虎。 D.简进接受不了“我”对他说的“你根本不是搞文学的料”的话,他竟然趁我 不注意的时候,愤然地离开了我家 E.简进最后一次来我家时,“我”态度坚决,将他赶出门外,因为只有这样做, 他才会不来纠缠,打扰我的生活
白了。他叹道,一个好好的人迷恋什么写作,现在疯了,我们活活把他害了!原 来,简进在发表“处女作”的巨大精神动力之下,没日没夜地写……可是再也没 有发表一个字,他就疯了…… 我听得胆战心惊,忽然觉得自己是个罪魁祸首。 二 房门上响起持久、顽固的声音,看来我要是不开门,它就是三天三夜也不肯停下 来。 我只好搁下手中的笔,走过去把门打开,心情一下子变得很坏。 又是他!一个叫作简进的狂热级文学青年。 都怪一个亲戚多事,把他介绍给我,这些天来他天天上门,要我指点他那狗屁不 通的文章。昨天我不得不硬着头皮对他一篇所谓呕心沥血的新作提了几点意见。 “邹老师,我遵照您的意见修改……”简进谦恭地说。 “行了,我不用再看了,”不知怎的,我忽然克制不住自己,粗暴地打断他说: “你根本不是搞文学的料,修改一百遍也没有用!” 简进一脸窘迫。 “我劝你别白费劲了,把时间和精力拿去搞点别的东西,现在改革开放,干什么 不行,偏偏要在文学树上吊死……” 我正口若悬河,忽然发现简进不见了。不知他什么时候偷偷跑了,他一定受不了 我的尖刻一一管他呢,我继续写我的。 大概是 4 年之后,我有一天上街取汇款。忽然一辆轿车嘎地在我身边停住,我吓 了一跳。车窗里探出一张熟悉而又陌生的面孔,“邹老师,你忘记我啦?”原来 是简进!他下了车,热烈地握住我的双手,“邹老师,你真是我的再生父母啊, 我真不知如何报答你!” 我懵头懵脑的,“我当初痴迷着文学,是你一番话让我迷途知返啊,我真不知如 何感激你!” 原来,简进被我批了一通之后,丢掉文学转头卟通跳“海”,现在有了公司有了 车,连别墅也有了。不久,简进诚心诚意拿了数万元,帮我出了一套文集。我以 恩人自居,但心里不免酸溜溜的。 三 房门上响起持久、顽固的声音,看来我要是不开门,它就是三天三夜也不肯停下 来。 会不会是他?好吧,我就是不开门,看你的耐性有多好! 大概 15 分钟之后,敲门声渐渐弱下去,像一朵云飘散了……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A.小说讲述的“我”与简进之间发生的故事,安排了明暗两条线索,对“我” 的描写是明线,对简进的描写是暗线。 B.简进是个狂热的文学青年,但他连写作的基本功都没有,尽管“我”对他进 行了一些指导,但他没有什么改进。 C.简进看到报纸上有署着自己名字的文章,十分激动,可他竟然没有发现那是 别人的文章,足见这个人多么马虎。 D.简进接受不了“我”对他说的“你根本不是搞文学的料”的话,他竟然趁我 不注意的时候,愤然地离开了我家。 E.简进最后一次来我家时,“我”态度坚决,将他赶出门外,因为只有这样做, 他才会不来纠缠,打扰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