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 前言 生命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的形式,因而生命过程中的性状的形成和变化 必须有其物质基础。主导生命的遗传物质基础是什么呢?无数的事实证明:做 为遗传物质必须至少满足下列的几个条件 1.在细胞的繁殖过程中能精确的复制自己。(生命的连续性) 2.它的结构必然是相对稳定的。只有在一定的情况之下,才能发生遗传 变异。(变异性) 3.它具有携带生物一切必要的遗传信息的潜在能力。 4.它所携带的遗传信息可以进行转录和翻译。在细胞分裂时,它可以把 遗传信息有规律的分配到子细胞中。(相对稳定性) 大量的研究结果证明DNA(RNA)能满足上述的条件,既而证明了DNA(R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IDNA作为主要遗传物质的证据 DNA作为主要遗传物质的间接证据 1.DNA是所有生物染色体所共有的成份,而蛋白质则不同。所有的生物 中都有DNA做为染色体的组分而存在,而蛋白质又怎样呢?(从病毒→人类全 是如此)。噬菌体的蛋白质只存在于外壳之中,高等生物中主要是一组蛋白和 DNA相结合,而细菌的染色体上没有组蛋白。从而可见染色体上的蛋白不是固 定的成份;而DNA是稳定的、不变的。 2.DNA在代谢中是稳定的 利用有放射性或异常重量的标记元素进行标记,发现许多的细胞成份在代 谢中是不断的、更抽象的,可以结合起来,又可以彼此分离开来,但DNA很少
第十一章 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 前言 生命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的形式,因而生命过程中的性状的形成和变化 必须有其物质基础。主导生命的遗传物质基础是什么呢?无数的事实证明:做 为遗传物质必须至少满足下列的几个条件: 1.在细胞的繁殖过程中能精确的复制自己。(生命的连续性) 2.它的结构必然是相对稳定的。只有在一定的情况之下,才能发生遗传 变异。(变异性) 3.它具有携带生物一切必要的遗传信息的潜在能力。 4.它所携带的遗传信息可以进行转录和翻译。在细胞分裂时,它可以把 遗传信息有规律的分配到子细胞中。(相对稳定性) 大量的研究结果证明 DNA(RNA)能满足上述的条件,既而证明了 DNA(R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 DNA 作为主要遗传物质的证据 一、DNA 作为主要遗传物质的间接证据 1.DNA 是所有生物染色体所共有的成份,而蛋白质则不同。所有的生物 中都有 DNA 做为染色体的组分而存在,而蛋白质又怎样呢?(从病毒→人类全 是如此)。噬菌体的蛋白质只存在于外壳之中,高等生物中主要是一组蛋白和 DNA 相结合,而细菌的染色体上没有组蛋白。从而可见染色体上的蛋白不是固 定的成份;而 DNA 是稳定的、不变的。 2.DNA 在代谢中是稳定的。 利用有放射性或异常重量的标记元素进行标记,发现许多的细胞成份在代 谢中是不断的、更抽象的,可以结合起来,又可以彼此分离开来,但 DNA 很少
或者根本不发生变换。某一种元素一旦成为DNA的成份,那么在细胞保持健全 生长的条件之下,这种元素不会离开DNA,说明DNA在分子水平上保持它的相 对稳定性。 3.DNA和诱变因素。 用不同的波长的紫外线来诱发细菌、果蝇、玉米、真菌等生物,最有效的 波长是2600A,这与DNA对紫外线的吸收光谱是一致的,即在2600A时DNA吸 收的最多。由于DMA吸收了它所要求的光谱,所以才引起突变。这说明了DNA 是遗传物质。 4.DNA的含量是恒定的,不仅具有量上稳定的特性而且具有质的稳定性。 ①不同种类生物的细胞核内所含有的DNA的量是不相同。这是因为不同生 物他们细胞核内的染色体的数量不同而致 不同生物各种细胞内DNA量(毫克×10°) 红血球 肝细胞 精虫 鸡 2.39 鲥鱼 1.93 2.01 鲥鱼 3.49 1.64 鲟鱼 5.79 2.17 青蛙 15.70 龟 5.27 5.12 植物中也是如此,小麦2n=42,大豆2n=40,玉米2n=20,果蝇2n=8,人类2n=46。 每种生物都有自己相对稳定的染色体数,而DNA又是染色体的主要组成成份, 所以不同的生物体内DNA的含量是不同的 ②在同种生物体内,所有组织的细胞无论其细胞的功能和体积大小有多大
或者根本不发生变换。某一种元素一旦成为 DNA 的成份,那么在细胞保持健全 生长的条件之下,这种元素不会离开 DNA,说明 DNA 在分子水平上保持它的相 对稳定性。 3.DNA 和诱变因素。 用不同的波长的紫外线来诱发细菌、果蝇、玉米、真菌等生物,最有效的 波长是 2600A,这与 DNA 对紫外线的吸收光谱是一致的,即在 2600A 时 DNA 吸 收的最多。由于 DNA 吸收了它所要求的光谱,所以才引起突变。这说明了 DNA 是遗传物质。 4.DNA 的含量是恒定的,不仅具有量上稳定的特性而且具有质的稳定性。 ①不同种类生物的细胞核内所含有的 DNA 的量是不相同。这是因为不同生 物他们细胞核内的染色体的数量不同而致。 不同生物各种细胞内 DNA 量(毫克×10-6) 红血球 肝细胞 精虫 鸡 2.43 2.39 1.26 鲥鱼 1.93 2.01 0.91 鲥鱼 3.49 3.33 1.64 鲟鱼 5.79 —— 2.17 青蛙 15.00 15.70 —— 龟 5.27 5.12 —— 植物中也是如此,小麦 2n=42,大豆 2n=40,玉米 2n=20,果蝇 2n=8,人类 2n=46。 每种生物都有自己相对稳定的染色体数,而 DNA 又是染色体的主要组成成份, 所以不同的生物体内 DNA 的含量是不同的。 ②在同种生物体内,所有组织的细胞无论其细胞的功能和体积大小有多大
的差别,但它核内DNA含量是相同的 牛的细胞内DNA的含量(毫克×10°) 胸腺:6.4胰脏:6.9肾脏:5.9肝脏:6.4精虫:3.3 这是因为每个细胞核具有等数量的染色体,所以DNA的含量也是大体上相 同的。 ③体细胞内DNA含量为性细胞的二倍 因为DNA的含量和染色体的数量成正比例,而体细胞内染色体的数量又为 性细胞的二倍数。在多倍体内,当染色体呈现倍数性变化时,DNA也呈现倍数 性增加。例如前面表中可见牛的精虫的DNA的含量为3.3时,而体细胞中却为 3.3×2之量。 在某一酵母多倍体系中,每个细胞DMA的含量 倍数性 每个细胞中DNA含量(毫克×10°) 单倍体 2.26±0.23 倍体 4.57±0.60 三倍体 6.18± 60 四倍体 9.42±1.77 ④DNA是前后代传递中唯一稳定的物质 细胞在受精过程中精子进入卵子的主要是精核。细胞核内的染色体的基本 成份是DNA和一类比较活跃的蛋白质即组蛋白,而在成熟的精子中,组蛋白完 全没有,出现的是鱼精蛋白,鱼精蛋白在精子成熟的晚期才出现,受精之后又 立即消失而被组蛋白所代替。于是在受精的前后,精子中蛋白质出现。 组蛋白——鱼精蛋白——组蛋白的循环周期 精子成熟前后唯一稳定的物质是DMA,而不是蛋白质,这证明DMA既具有量上
的差别,但它核内 DNA 含量是相同的。 牛的细胞内 DNA 的含量(毫克×10-6) 胸腺:6.4 胰脏:6.9 肾脏:5.9 肝脏:6.4 精虫:3.3 这是因为每个细胞核具有等数量的染色体,所以 DNA 的含量也是大体上相 同的。 ③体细胞内 DNA 含量为性细胞的二倍。 因为 DNA 的含量和染色体的数量成正比例,而体细胞内染色体的数量又为 性细胞的二倍数。在多倍体内,当染色体呈现倍数性变化时,DNA 也呈现倍数 性增加。例如前面表中可见牛的精虫的 DNA 的含量为 3.3 时,而体细胞中却为 3.3×2 之量。 在某一酵母多倍体系中,每个细胞 DNA 的含量: 倍数性 每个细胞中 DNA 含量(毫克×10-9) 单倍体 2.26± 0.23 二倍体 4.57± 0.60 三倍体 6.18± 0.60 四倍体 9.42 ± 1.77 ④DNA 是前后代传递中唯一稳定的物质。 细胞在受精过程中精子进入卵子的主要是精核。细胞核内的染色体的基本 成份是 DNA 和一类比较活跃的蛋白质即组蛋白,而在成熟的精子中,组蛋白完 全没有,出现的是鱼精蛋白,鱼精蛋白在精子成熟的晚期才出现,受精之后又 立即消失而被组蛋白所代替。于是在受精的前后,精子中蛋白质出现。 组蛋白——鱼精蛋白——组蛋白的循环周期 精子成熟前后唯一稳定的物质是 DNA,而不是蛋白质,这证明 DNA 既具有量上
的稳定性又具有质上的恒定性,同时又存在有连续性。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知,DNA不但是染色体的主要的组成成份,而且具有相 对的稳定性、恒定性及连续性。它既可以具有发生变异的特点,同时又可以准 确的进行自我复制。因而完全是具有遗传物质的特点。生物体内的蛋白质不仅 种类繁多,量上也是极不稳定的,不具有遗传物质的特性 DNA作为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 (一)DNA与细菌转化的关系:(肺炎双球菌的转化试验) DNA可以引起肺炎双球菌的转化。所谓转化( transformation)是指某些 细菌(或其他生物)能通过其细胞膜摄取周围供体的染色体片段,并将此外源 DNA片段通过重组参入到自己染色体组的过程,只有当参入的DNA片段产生新 的表现型时,才能测知转化的发生。进一步的理解,转化①是从生物体外吸收 了异种的DN;②这种DNA参与了生物体内的基因重组,并使吸收来的DNA的 性状得以表现,从而改变了原来生物的特性;③而且这种吸收不需要媒介的。 这方面的典型的实例为肺炎双球菌的转化。 肺炎双球菌有两种类型 其1:为光滑型一S型,细胞的外面有一层多糖的荚膜,起保护作用,并 具有毒性,在培养基上形成光滑的菌落。当这种细菌进入鼠体时,由于它有荚 膜,可以防御血红蛋白的攻击而不易被杀死,从而毒害老鼠 根据血清免疫反应的不同,可以将S型肺炎双球菌分成许多抗原型。 在S型内又可以分为SI,SⅡ,SⅢ型。 另一种为R型,它的细胞外面设有荚膜,易被白血球所破坏,因而鼠不易 发病、易无毒型,在培养基上形成粗糙的菌落,根据血清免疫反应的不同,在 R型之内又可以分为RⅠ,RⅡ等型
的稳定性又具有质上的恒定性,同时又存在有连续性。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知,DNA 不但是染色体的主要的组成成份,而且具有相 对的稳定性、恒定性及连续性。它既可以具有发生变异的特点,同时又可以准 确的进行自我复制。因而完全是具有遗传物质的特点。生物体内的蛋白质不仅 种类繁多,量上也是极不稳定的,不具有遗传物质的特性。 二、DNA 作为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 (一)DNA 与细菌转化的关系:(肺炎双球菌的转化试验) DNA 可以引起肺炎双球菌的转化。所谓转化(transformation)是指某些 细菌(或其他生物)能通过其细胞膜摄取周围供体的染色体片段,并将此外源 DNA 片段通过重组参入到自己染色体组的过程,只有当参入的 DNA 片段产生新 的表现型时,才能测知转化的发生。进一步的理解,转化①是从生物体外吸收 了异种的 DNA;②这种 DNA 参与了生物体内的基因重组,并使吸收来的 DNA 的 性状得以表现,从而改变了原来生物的特性;③而且这种吸收不需要媒介的。 这方面的典型的实例为肺炎双球菌的转化。 肺炎双球菌有两种类型 其 1:为光滑型—S 型,细胞的外面有一层多糖的荚膜,起保护作用,并 具有毒性,在培养基上形成光滑的菌落。当这种细菌进入鼠体时,由于它有荚 膜,可以防御血红蛋白的攻击而不易被杀死,从而毒害老鼠。 根据血清免疫反应的不同,可以将 S 型肺炎双球菌分成许多抗原型。 在 S 型内又可以分为 SⅠ,SⅡ,SⅢ型。 另一种为 R 型,它的细胞外面设有荚膜,易被白血球所破坏,因而鼠不易 发病、易无毒型,在培养基上形成粗糙的菌落,根据血清免疫反应的不同,在 R 型之内又可以分为 RⅠ,RⅡ等型
1928年,英国的格利费斯( Griffith,F)首次用实验的方法发现了一种 类型的细菌可以转化为另一种细菌,实现了细菌之间的定向的转化,他得作这 样的工作 1.将RⅡ型无毒的肺炎双球菌注入家鼠体内,鼠不发病,从活体中也能 分离出肺炎双球菌。 2.将SⅢ型有毒的肺炎双球菌加热Δ65℃杀死,注入到鼠体内,鼠不发 病,从活体内分离不出肺炎双球菌 3.将少量的RⅡ和大量的已经杀死的SⅢ混合注入鼠体,鼠发病死亡,从 它的体内分离出活的细菌都是SⅢ类型。 十五年之后,阿委瑞( Avery,O.T.1944)等人的工作,不仅重复了上面的 试验,而且又在离体的条件之下完成了细菌的转化工作。具体过程: 1.无毒的RⅡ型细菌接种到培养基上,只有RⅡ型的粗糙的菌落。 2.SⅢ型的DNA提取物有毒,但加热杀死接种到培养基上不出现菌落, 3.将加热杀死的SⅢ细菌中的提取物DNA直接与RⅡ型混合起来,进行培 养基上接种,SⅢ细菌在培养基上扩散开来,结果在培养基上出现全是SⅢ型的 菌落 这样在离体的培养条件下,也成功的获得了RⅡ型定向的转化为SI的试 验 这样的结果可以有三种不同的解释: 1.SⅢ细菌可能并未全部杀死,这一解释可以很容易地经重复试验而与否 定 2.可能无毒的RⅡ型菌株自发地重又转变为有毒的SⅢ型,可已有试验指 出这种转变一般不改变它的原有血清型
1928 年,英国的格利费斯(Griffith,F)首次用实验的方法发现了一种 类型的细菌可以转化为另一种细菌,实现了细菌之间的定向的转化,他得作这 样的工作: 1.将 RⅡ型无毒的肺炎双球菌注入家鼠体内,鼠不发病,从活体中也能 分离出肺炎双球菌。 2.将 SⅢ型有毒的肺炎双球菌加热Δ65℃杀死,注入到鼠体内,鼠不发 病,从活体内分离不出肺炎双球菌。 3.将少量的 RⅡ和大量的已经杀死的 SⅢ混合注入鼠体,鼠发病死亡,从 它的体内分离出活的细菌都是 SⅢ类型。 十五年之后,阿委瑞(Avery,O.T.1944)等人的工作,不仅重复了上面的 试验,而且又在离体的条件之下完成了细菌的转化工作。具体过程: 1.无毒的 RⅡ型细菌接种到培养基上,只有 RⅡ型的粗糙的菌落。 2.SⅢ型的 DNA 提取物有毒,但加热杀死接种到培养基上不出现菌落。 3.将加热杀死的 SⅢ细菌中的提取物 DNA 直接与 RⅡ型混合起来,进行培 养基上接种,SⅢ细菌在培养基上扩散开来,结果在培养基上出现全是 SⅢ型的 菌落。 这样在离体的培养条件下,也成功的获得了 RⅡ型定向的转化为 SⅢ的试 验。 这样的结果可以有三种不同的解释: 1.SⅢ细菌可能并未全部杀死,这一解释可以很容易地经重复试验而与否 定。 2.可能无毒的 RⅡ型菌株自发地重又转变为有毒的 SⅢ型,可已有试验指 出这种转变一般不改变它的原有血清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