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儿童与教育。 主要目标: 1.促进0-3岁儿童早期综合发展。 2.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0%,学前一年毛入园率达到95%:增加城 市公办幼儿园数量,农村每个乡镇建立并办好公办中心幼儿园和村幼儿园。 3.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确保流动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保障残疾儿童接受义 务教育。 4.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 5.中等职业教育规模扩大,办学质量提高。 6.保障所有儿童享有公平教育,均衡配置教育资源,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校际差距。 7.学校标准化建设水平提高,薄弱学校数量减少。 8.教育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全面提升。 策略措施: 1.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 保障教育的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完善体制和政策,鼓励 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不断扩大社会资源对教育的投入。 2.依法保障儿童受教育的权利。各级政府要组织和督促适龄儿童入学接受义务教育,帮助 解决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困难,采取措施防止其辍学。父母或其他监护人要保障适 龄儿童依法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学校要耐心教育、帮助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 生,不得违反法律和国家规定开除或变相开除学生。 3.促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坚持基本公共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加快建立城乡一 体化的教育发展保障机制和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 等资源,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完善教师交流制度,缩小办学条件、师资 水平、教育质量上的差距。 4.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儿童教育事业。加大对民族教育的支持力度,积极推进民 族地区、农村牧区、偏远山区、边境地区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 水平,促进女童接受学前和高中阶段教育。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全面推广国家通用语言 文字,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儿童使用本民族语言接受教育的权利,重视加强学前双语教
(二)儿童与教育。 主要目标: 1. 促进 0-3 岁儿童早期综合发展。 2. 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 70%,学前一年毛入园率达到 95%;增加城 市公办幼儿园数量,农村每个乡镇建立并办好公办中心幼儿园和村幼儿园。 3.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 95%。确保流动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保障残疾儿童接受义 务教育。 4. 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90%。 5. 中等职业教育规模扩大,办学质量提高。 6. 保障所有儿童享有公平教育,均衡配置教育资源,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校际差距。 7. 学校标准化建设水平提高,薄弱学校数量减少。 8. 教育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全面提升。 策略措施: 1. 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 保障教育的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完善体制和政策,鼓励 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不断扩大社会资源对教育的投入。 2. 依法保障儿童受教育的权利。各级政府要组织和督促适龄儿童入学接受义务教育,帮助 解决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困难,采取措施防止其辍学。父母或其他监护人要保障适 龄儿童依法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学校要耐心教育、帮助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 生,不得违反法律和国家规定开除或变相开除学生。 3. 促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坚持基本公共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加快建立城乡一 体化的教育发展保障机制和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 等资源,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完善教师交流制度,缩小办学条件、师资 水平、教育质量上的差距。 4. 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儿童教育事业。加大对民族教育的支持力度,积极推进民 族地区、农村牧区、偏远山区、边境地区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 水平,促进女童接受学前和高中阶段教育。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全面推广国家通用语言 文字,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儿童使用本民族语言接受教育的权利,重视加强学前双语教
育。加大民族地区师资培养培训力度。进一步完善发达地区、大中城市对民族地区的教 有支援工作。 5.积极开展0-3岁儿童科学育儿指导。积极发展公益性普惠性的儿童综合发展指导机构, 以幼儿园和社区为依托,为0-3岁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早期保育和教育指导。加快培养0-3 岁儿童早期教育专业化人才。 6.加快发展3-6岁儿童学前教育。落实各级政府发展学前教育的责任,将学前教育发展纳 入城镇建设规划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 的办园体制,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提供“广覆盖、保基本”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鼓 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举办幼儿园,引导和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重点发展 农村学前教育。每个乡镇至少办好一所公办中心幼儿园,大村独立建园,小村设分园或 联合办园,人口分散地区提供灵活多样的学前教育服务,配备专职巡回指导教师,逐步 完善县、乡、村三级学前教育网络。采取有效措施,努力解决流动儿童入园问题。建立 学前教育资助制度,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因 地制宜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鼓励特殊教育学校、残疾人康复机构举办接收残疾儿童 的幼儿园。加强学前教育监督和管理。 7.确保受人口流动影响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 办中小学为主解决流动儿童就学问题。制定实施流动儿童义务教育后在流入地参加升学 考试的办法。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优先满足留守儿童住宿需求。 8.保障特殊困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权利。落实孤儿、残疾儿童、贫困儿童就学资助政策。 加快发展特殊教育,基本实现市(地)和30万人口以上、残疾儿童较多的县(市)建立1 所特殊教育学校:扩大残疾儿童随班就读、普通学校特教班和寄宿制残疾学生的规模, 提高残疾儿童受教育水平。为流浪儿童、有严重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的儿童平等接 受义务教育创造条件。 9.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逐步提高高中阶段教育财政投入水平,加大对中西部贫困地区 高中阶段教育的扶持力度。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满足不同儿童发展需求。 10.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重点,深化职业教育 改革,促进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逐步推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政策。 11.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 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 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 12.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 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 会教育各个方面。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吸引力和感染力, 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发挥共青团和少先队在学校德有工作中的作用
育。加大民族地区师资培养培训力度。进一步完善发达地区、大中城市对民族地区的教 育支援工作。 5. 积极开展 0-3 岁儿童科学育儿指导。积极发展公益性普惠性的儿童综合发展指导机构, 以幼儿园和社区为依托,为 0-3 岁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早期保育和教育指导。加快培养 0-3 岁儿童早期教育专业化人才。 6. 加快发展 3-6 岁儿童学前教育。落实各级政府发展学前教育的责任,将学前教育发展纳 入城镇建设规划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 的办园体制,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提供“广覆盖、保基本”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鼓 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举办幼儿园,引导和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重点发展 农村学前教育。每个乡镇至少办好一所公办中心幼儿园,大村独立建园,小村设分园或 联合办园,人口分散地区提供灵活多样的学前教育服务,配备专职巡回指导教师,逐步 完善县、乡、村三级学前教育网络。采取有效措施,努力解决流动儿童入园问题。建立 学前教育资助制度,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因 地制宜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鼓励特殊教育学校、残疾人康复机构举办接收残疾儿童 的幼儿园。加强学前教育监督和管理。 7. 确保受人口流动影响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 办中小学为主解决流动儿童就学问题。制定实施流动儿童义务教育后在流入地参加升学 考试的办法。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优先满足留守儿童住宿需求。 8. 保障特殊困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权利。落实孤儿、残疾儿童、贫困儿童就学资助政策。 加快发展特殊教育,基本实现市(地)和 30 万人口以上、残疾儿童较多的县(市)建立 1 所特殊教育学校;扩大残疾儿童随班就读、普通学校特教班和寄宿制残疾学生的规模, 提高残疾儿童受教育水平。为流浪儿童、有严重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的儿童平等接 受义务教育创造条件。 9. 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逐步提高高中阶段教育财政投入水平,加大对中西部贫困地区 高中阶段教育的扶持力度。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满足不同儿童发展需求。 10.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重点,深化职业教育 改革,促进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逐步推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政策。 11.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 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 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 12. 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 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 会教育各个方面。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吸引力和感染力, 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发挥共青团和少先队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