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大联考2016届高三十二月联考语文试题 时间:12月7日下午14:30~17:00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1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答题 时间150分钟,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画之所以能为大众接受,是因为它的人性指归的“至善”。既然是养心修身 之术,谁都不会排斥,是人性的需要。面对宋人山水,可游可居、可静心畅神 坐游万里、精骛八极,进而进入一种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的状态,也即“入静 的状态。老子说:“静胜躁,寒胜热,清净以为天下正。致虚极,守静笃。万物 并作,吾以观复。”中国画就是让人静下来的艺术,它不表现战争,不表现血腥 不表现暴躁,也极少表现焦虑。它追求至静至远,调和天人。这种艺术观念源自 老子思想,无所谓消极积极。 “选、神、妙、能”四格,逸之外其余三格没有原则的界限。如果要分的话,每 个品种还分上中下呢,这需要是同时代的人才好比较。画论品评申多有点评,我 不研究画史,故对“典型的代表人物”无大兴趣。孔子说“君子不器”,大约是 指对“术”和“技法”不是看得太重 学生请教种地,孔子说“吾不如老农”。中国画中“道”的部分千栽不移,而 术”的部分代代有变,这应验了石涛那句“笔墨当随时代”。变是自然的变, 而不是刻意的变。形而上的认知,是历代中国画论提炼出来的共同部分。其中 我们所谓的“逸”是宋之后,贯穿中国画精神的一个核心命题。如果仅仅把 逸”看作是“文人画”的产物,这认识是狭隘的。“逸”是笔墨文化成熟的标 志。“逸”关乎才情,更关乎修为和境界。关于“逸”的历代论述很多,我把它 概括为六个字 不象一一不愿拘泥于物象,“非不能也,实不为也”。实在是不屑于那个“象” 自由一一忠实于个人情感。不做,不刘,不雕,不期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如是做 出来、刻出来的可能就是“妙”和“能”,在流和做之间的是“神”。 出尘一一与“意识形态”无关,不为谁服务;不为时风左右、不顾大众需求。当 然它又绝然不是仇视社会,它是通过内省而这至善;人们欣赏它得需要提升自己, 修养到一定的功夫才能有所解悟。 逸、神、妙、能”这四格往往不是截然分开的,“神…‘妙“能”里面也往往 有 部分“逸“的因素,但到“逸”格则是更突出了。历代画论称之为“标格特出” 或 标致特出’’,人们一看,会感觉它完全跳出来了,超尘绝俗。这与是否工笔 或写意无关,与题材、体裁、形制、手法也无关,是效果,浸透着精神内涵的 种效果。仇英画得虽好,但不能称作“选”,是妙品,有的可称神品。陈老莲是
全国大联考 2016 届高三十二月联考语文试题 时间:12 月 7 日下午 14:30~17:00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 1 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 150 分,答题 时间 150 分钟,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画之所以能为大众接受,是因为它的人性指归的“至善”。既然是养心修身 之术,谁都不会排斥,是人性的需要。面对宋人山水,可游可居、可静心畅神, 坐游万里、精骛八极,进而进入一种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的状态,也即“入静” 的状态。老子说:“静胜躁,寒胜热,清净以为天下正。致虚极,守静笃。万物 并作,吾以观复。”中国画就是让人静下来的艺术,它不表现战争,不表现血腥, 不表现暴躁,也极少表现焦虑。它追求至静至远,调和天人。这种艺术观念源自 老子思想,无所谓消极积极。 “选、神、妙、能”四格,逸之外其余三格没有原则的界限。如果要分的话,每 个品种还分上中下呢,这需要是同时代的人才好比较。画论品评申多有点评,我 不研究画史,故对“典型的代表人物”无大兴趣。孔子说“君子不器”,大约是 指对“术”和“技法”不是看得太重。 学生请教种地,孔子说“吾不如老农”。中国画中“道”的部分千栽不移,而 “术”的部分代代有变,这应验了石涛那句“笔墨当随时代”。变是自然的变, 而不是刻意的变。形而上的认知,是历代中国画论提炼出来的共同部分。其中 我们所谓的“逸”是宋之后,贯穿中国画精神的一个核心命题。如果仅仅把 “逸”看作是“文人画”的产物,这认识是狭隘的。“逸”是笔墨文化成熟的标 志。“逸”关乎才情,更关乎修为和境界。关于“逸”的历代论述很多,我把它 概括为六个字: 不象——不愿拘泥于物象,“非不能也,实不为也”。实在是不屑于那个“象”。 自由——忠实于个人情感。不做,不刘,不雕,不期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如是做 出来、刻出来的可能就是“妙”和“能”,在流和做之间的是“神”。 出尘——与“意识形态”无关,不为谁服务;不为时风左右、不顾大众需求。当 然它又绝然不是仇视社会,它是通过内省而这至善;人们欣赏它得需要提升自己, 修养到一定的功夫才能有所解悟。 “逸、神、妙、能”这四格往往不是截然分开的,“神…‘妙“能”里面也往往 有 部分“逸“的因素,但到“逸”格则是更突出了。历代画论称之为“标格特出” 或 “标致特出’’,人们一看,会感觉它完全跳出来了,超尘绝俗。这与是否工笔 或写意无关,与题材、体裁、形制、手法也无关,是效果,浸透着精神内涵的一 种效果。仇英画得虽好,但不能称作“选”,是妙品,有的可称神品。陈老莲是
“逸”,八大是“逸”,石涛略显粗糙,也是“逸”。他的画作在“笔精墨妙” 上要打点折扣。我也研究了原因,他在“出尘”上有点欠缺,还不是真的自由, 放不下。真的逸格多为野选之人、出世之人。没有出世的人有一颗求逸的心他也 能做到,如董其昌、沈石田。而石涛呢,他G里头还是向往着八世,放不下,身 在尘外,心在尘中,如此状态,在画上能看出来。观石涛的画,时见才华过人, 时见浮烟涨墨;时见清奇脱俗,时见随世俯仰。这是一个矛盾着的石涛。他的画 论却有极强的思辨能力,对中国画的本质把握入骨,认识可谓深刻,但“笔墨当 随时代”被20世纪过度解读,成为标签,甚至成为肤浅作品找来的依据。 (摘自《中国画是静、慢、淡的艺术》)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画是养心修身的艺术,谁都不会排斥,是人性的需要,能够被大众广泛 接受 B.中国画的人性指归的“至善”,可静心畅神,坐游万里、精骛八极·进而进 入一种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的状态。 C.中国画不表现战争血腥,也很少表现暴蹂焦虑。追求至静至远,天人合一。 这种艺术观念源自老子思想,无所谓消极积极 D.老子认为安静克服躁动,寒冷克服炎热,唯有清静,是天下的正道。中国画 就是能够让人静下来的艺术,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逸”涉及才情,更涉及修为和境界。“逸”是宋之后,贯穿中国画精神的 个核心命题。 B.中国画追求至静至远,调和天人。这种艺术观念千载不移,而“笔墨”的部 分代代有变。 C.中国画绘画的情感应该不期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在流和做之间的作品是神品。 D.中国画“笔墨”的变是自然的变,而不是刻意的变。中国域作品应当随时代 而变,随大众需求而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历代画论称“逸”格为“标格特出”或“标致特出”,人们一看,会感觉绘 画形象完全跳出来了,活灵活现,超尘绝俗。 B.“逸”格与是否工笔或写意无关,与题材、体裁、形制、手法也无关,“逸” 格的中国画作品有浸透着精神内涵的一种效果 C.真的逸格多为野逸之人、出世之人。石涛在“出尘”上有点欠缺,还不是真 的自由,所以他的画作在“笔精墨妙”上要打点折扣。 D.石涛的画论思辨能力极强,对中国画的本质认识深刻,但他的那句“笔墨当随 时代”被20世纪过度解读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胡惟席,定远人。归太祖于和州,授元帅府奏差。寻转宣使,除宁国主簿,进知 县,迁吉安通判,耀湖广佥事。吴元年,召为太常少卿,进本寺卿。洪武三年拜 中书省参知政事。已,代汪广洋为左丞。六年正月,右丞相广洋左迁广东行省参 政帝难其人久不置相惟庸独专省事七月拜右丞相。久之,进左丞相,复以广洋为 右丞相
“逸”,八大是“逸”,石涛略显粗糙,也是“逸”。他的画作在“笔精墨妙” 上要打点折扣。我也研究了原因,他在“出尘”上有点欠缺,还不是真的自由, 放不下。真的逸格多为野选之人、出世之人。没有出世的人有一颗求逸的心他也 能做到,如董其昌、沈石田。而石涛呢,他 G 里头还是向往着八世,放不下,身 在尘外,心在尘中,如此状态,在画上能看出来。观石涛的画,时见才华过人, 时见浮烟涨墨;时见清奇脱俗,时见随世俯仰。这是一个矛盾着的石涛。他的画 论却有极强的思辨能力,对中国画的本质把握入骨,认识可谓深刻,但“笔墨当 随时代”被 20 世纪过度解读,成为标签,甚至成为肤浅作品找来的依据。 (摘自《中国画是静、慢、淡的艺术》)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画是养心修身的艺术,谁都不会排斥,是人性的需要,能够被大众广泛 接受。 B.中国画的人性指归的“至善”,可静心畅神,坐游万里、精骛八极·进而进 入一种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的状态。 C.中国画不表现战争血腥,也很少表现暴蹂焦虑。追求至静至远,天人合一。 这种艺术观念源自老子思想,无所谓消极积极。 D.老子认为安静克服躁动,寒冷克服炎热,唯有清静,是天下的正道。中国画 就是能够让人静下来的艺术,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逸”涉及才情,更涉及修为和境界。“逸”是宋之后,贯穿中国画精神的 一个核心命题。 B.中国画追求至静至远,调和天人。这种艺术观念千载不移,而“笔墨”的部 分代代有变。 C.中国画绘画的情感应该不期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在流和做之间的作品是神品。 D.中国画“笔墨”的变是自然的变,而不是刻意的变。中国域作品应当随时代 而变,随大众需求而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历代画论称“逸”格为“标格特出”或“标致特出”,人们一看,会感觉绘 画形象完全跳出来了,活灵活现,超尘绝俗。 B.“逸”格与是否工笔或写意无关,与题材、体裁、形制、手法也无关,“逸” 格的中国画作品有浸透着精神内涵的一种效果。 C.真的逸格多为野逸之人、出世之人。石涛在“出尘”上有点欠缺,还不是真 的自由,所以他的画作在“笔精墨妙”上要打点折扣。 D.石涛的画论思辨能力极强,对中国画的本质认识深刻,但他的那句“笔墨当随 时代”被 20 世纪过度解读。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 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胡惟席,定远人。归太祖于和州,授元帅府奏差。寻转宣使,除宁国主簿,进知 县,迁吉安通判,耀湖广佥事。昊元年,召为太常少卿,进本寺卿。洪武三年拜 中书省参知政事。已,代汪广洋为左丞。六年正月,右丞相广洋左迁广东行省参 政帝难其人久不置相惟庸独专省事七月拜右丞相。久之,进左丞相,复以广洋为 右丞相
自杨宪诛,帝以惟庸为才,宠任之。惟庸亦自励,尝以曲谨当上意,宠遇日盛 独相数岁,牛杀黜陟,或不奏径行。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辄匿 不以闻。四方躁进之徒及功臣武夫失职者,争走其门,馈遗金帛、名马、玩好, 不可胜数。大将军徐这深疾其奸,从容言于帝。惟庸遂诱达阍者福寿以图达,为 福寿所发。御史中丞刘基亦尝言其短。久之基病,帝遣惟庸轶医视,遂以毒中之 基死,益无所忌。与太师李善长相结,以兄女妻其从子佑。学士吴伯宗劾惟庸 几得危祸。自是,势益炽。其定远旧宅井中,忽生石笋,出水数足,谀者争引符 瑞,又言其祖父三世冢上,皆夜有火光烛天。惟席益喜自负,有异谋矣。 吉安侯陆仲亨自陕西归,擅乘传。帝怒责之,日:“中原兵燹之余,民始复业, 籍户买马,艰苦殊甚。使皆效尔所为,民虽尽鬻子女,不能给也。”责捕盜于代 县。平谅侯费聚奉命抚苏州军民,日嗜酒色。帝怒,责往西北招降蒙古,无功, 又切责之。二人大惧。惟庸阴以权利胁谤二人,二人素戆勇,见惟庸用事,密相 往来。尝过惟庸家饮,酒酣,惟庸屏左右言:“吾等所为多不法,一旦事觉,如 何?”二人益惶惧,惟庸乃告以己意,令在外收集军马。又尝与陈宁坐省中,阅 天下军骂籍,令都督毛骧取卫士刘遇贤及亡命魏文进等为心膂,日:“吾有所用 尔也。”太仆寺丞李存义者,善长之弟,惟庸婿李佑父也,惟庸令阴说善长。善 长已老,不能强拒,初不许,已而依违其间。惟庸益以为事可就,乃遣明州卫指 挥林贤下海招倭,与期会。又遣元故臣封绩致书称臣于元嗣君,请兵为外应。事 皆未发。会惟庸子驰马于市,坠死车下,惟庸杀挽车者。帝怒,命偿其死。惟庸 请以金帛给其家,不许。惟庯惧,乃与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谋起事,阴告 四方及武巨从己者 (选自《明吏·胡惟庸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右丞相广洋左迁广东/行省参政/帝难其人/久不置/相惟庸独专/省事七 月/拜右丞相/ B.右丞相广洋左迁/广东行省参政/帝难其人/久不置/相惟庸独专/省事七 月/拜右丞相/ C.右丞相广洋左迁广东行省参政/帝难其人/久不置/相惟庸独专/省事七月 /拜右丞相/ D.右丞相广洋左迁广东行省参政/帝难其人/久不置相/惟庸独专省事/七月 拜右丞相/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召指的是征召来授予官职或另有调用。 B.陟指的是官吏的晋升,进用 C.封事:原是奏疏体之一,百宫上奏机密事,为防泄露,便要密封呈进,故称 封事,亦称“封奏”“封章”。后来泛指奏疏。 D.符瑞:儒家、方士所说的表明的一种所谓的祥瑞符号 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胡惟庸,定远人。在和州归附太祖。后任太常寺少卿、本寺卿、中书省参知 政事、左丞。因丞相人选难觅,所以很长一段时间不设丞相。惟庸于是独专中书 省事务。 B.皇上认为惟庸有才干,很宠信他。他为此当了多年独相。大将军徐达极恨他 奸恶,向皇上告发了他。惟庸于是诱惑徐达的守门人福寿,图谋害徐达
自杨宪诛,帝以惟庸为才,宠任之。惟庸亦自励,尝以曲谨当上意,宠遇日盛, 独相数岁,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辄匿 不以闻。四方躁进之徒及功臣武夫失职者,争走其门,馈遗金帛、名马、玩好, 不可胜数。大将军徐这深疾其奸,从容言于帝。惟庸遂诱达阍者福寿以图达,为 福寿所发。御史中丞刘基亦尝言其短。久之基病,帝遣惟庸轶医视,遂以毒中之。 基死,益无所忌。与太师李善长相结,以兄女妻其从子佑。学士吴伯宗劾惟庸, 几得危祸。自是,势益炽。其定远旧宅井中,忽生石笋,出水数足,谀者争引符 瑞,又言其祖父三世冢上,皆夜有火光烛天。惟席益喜自负,有异谋矣。 吉安侯陆仲亨自陕西归,擅乘传。帝怒责之,日:“中原兵燹之余,民始复业, 籍户买马,艰苦殊甚。使皆效尔所为,民虽尽鬻子女,不能给也。”责捕盗于代 县。平谅侯费聚奉命抚苏州军民,日嗜酒色。帝怒,责往西北招降蒙古,无功, 又切责之。二人大惧。惟庸阴以权利胁谤二人,二人素戆勇,见惟庸用事,密相 往来。尝过惟庸家饮,酒酣,惟庸屏左右言:“吾等所为多不法,一旦事觉,如 何?”二人益惶惧,惟庸乃告以己意,令在外收集军马。又尝与陈宁坐省中,阅 天下军骂籍,令都督毛骧取卫士刘遇贤及亡命魏文进等为心膂,日:“吾有所用 尔也。”太仆寺丞李存义者,善长之弟,惟庸婿李佑父也,惟庸令阴说善长。善 长已老,不能强拒,初不许,已而依违其间。惟庸益以为事可就,乃遣明州卫指 挥林贤下海招倭,与期会。又遣元故臣封绩致书称臣于元嗣君,请兵为外应。事 皆未发。会惟庸子驰马于市,坠死车下,惟庸杀挽车者。帝怒,命偿其死。惟庸 请以金帛给其家,不许。惟庸惧,乃与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谋起事,阴告 四方及武巨从己者。 (选自《明吏·胡惟庸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右丞相广洋左迁广东/行省参政/帝难其人/久不置/相惟庸独专/省事七 月/拜右丞相/ B.右丞相广洋左迁/广东行省参政/帝难其人/久不置/相惟庸独专/省事七 月/拜右丞相/ C.右丞相广洋左迁广东行省参政/帝难其人/久不置/相惟庸独专/省事七月 /拜右丞相/ D.右丞相广洋左迁广东行省参政/帝难其人/久不置相/惟庸独专省事/七月 拜右丞相/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召指的是征召来授予官职或另有调用。 B.陟指的是官吏的晋升,进用。 C.封事:原是奏疏体之一,百宫上奏机密事,为防泄露,便要密封呈进,故称 封事,亦称“封奏”“封章”。后来泛指奏疏。 D.符瑞:儒家、方士所说的表明的一种所谓的祥瑞符号。 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胡惟庸,定远人。在和州归附太祖。后任太常寺少卿、本寺卿、中书省参知 政事、左丞。因丞相人选难觅,所以很长一段时间不设丞相。惟庸于是独专中书 省事务。 B.皇上认为惟庸有才干,很宠信他。他为此当了多年独相。大将军徐达极恨他 奸恶,向皇上告发了他。惟庸于是诱惑徐达的守门人福寿,图谋害徐达
C.后来刘基生病,皇上派惟庸对刘基下毒。刘基死后,他更加无所顾忌。在他 定远老家的井中,突然生出石笋,出水数尺深,献媚的人争栩说这是祥瑞之兆 惟庸更加高兴和自负,从此有了异心 D.惟庸曾与陈宁坐在中书省中,阅览天下兵马簿籍,令都督毛骧将卫士刘遇贤 和亡命之徒魏文进收为心腹,惟庸派明州卫指挥林贤出海招引倭寇。又派元旧臣 封绩致书元朝,向元朝嗣君称臣,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尝以曲谨当上意,宠遇日盛,独相数岁,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 译文: (2)又言其祖父二世冢上,皆夜有火光烛天。惟庸益喜自负,有异谋矣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g题。 汉江临泛① 王维 楚塞②三湘接,荆门九派通③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④ 注:①汉江:即汉水。②楚塞:楚国边境地带,这里指汉水流域,此地古为楚国 辖区。③荆门:山名,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的长江南岸。九派:指长江 的九条支流。④山翁:一作“山公”,指山简,晋代竹林七贤之一山涛的幼子 西晋将领,镇守襄阳,有政绩,好酒,每饮必醉 8.与《使至塞上》中的写景诗句相比,两诗中的描写景物的诗句有何共同点? 请简要分析。(5分) 9.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离骚》中 ”写自己与小人们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也是不 可调和的,自己愿意为正道而死。(2分) 2)庄子《逍遥游》中认为“,”的人才能邀游在无穷无尽的境界中,而无 需有所待。(2分) (3)李商隐《锦瑟》中表现作者可望不可即的理想境界的两句是 分)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作答时请用2B铅笔将所选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 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许老二的心病 王云奎
C.后来刘基生病,皇上派惟庸对刘基下毒。刘基死后,他更加无所顾忌。在他 定远老家的井中,突然生出石笋,出水数尺深,献媚的人争栩说这是祥瑞之兆。 惟庸更加高兴和自负,从此有了异心。 D.惟庸曾与陈宁坐在中书省中,阅览天下兵马簿籍,令都督毛骧将卫士刘遇贤 和亡命之徒魏文进收为心腹,惟庸派明州卫指挥林贤出海招引倭寇。又派元旧臣 封绩致书元朝,向元朝嗣君称臣,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 1)尝以曲谨当上意,宠遇日盛,独相数岁,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 译文: ( 2)又言其祖父二世冢上,皆夜有火光烛天。惟庸益喜自负,有异谋矣。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g 题。 汉江临泛① 王 维 楚塞②三湘接,荆门九派通③。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④。 注:①汉江:即汉水。②楚塞:楚国边境地带,这里指汉水流域,此地古为楚国 辖区。③荆门:山名,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的长江南岸。九派:指长江 的九条支流。④山翁:一作“山公”,指山简,晋代竹林七贤之一山涛的幼子, 西晋将领,镇守襄阳,有政绩,好酒,每饮必醉。 8.与《使至塞上》中的写景诗句相比,两诗中的描写景物的诗句有何共同点? 请简要分析。(5 分) 9.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 (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 1)在《离骚》中,“ , 。”写自己与小人们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也是不 可调和的,自己愿意为正道而死。(2 分) ( 2)庄子《逍遥游》中认为“ , ”的人才能邀游在无穷无尽的境界中,而无 需有所待。(2 分) ( 3)李商隐《锦瑟》中表现作者可望不可即的理想境界的两句是“ , 。”(2 分)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作答时请用 2B 铅笔将所选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 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4)题。(25 分) 许老二的心病 王云奎
许老二在庄子里是个出了名的大好人,谁提起谁翘大拇指。可是,对于李家的儿 子隶录,他却藏了个大心病,到死也没有人能解开这个谜 老二六十开外了,一辈子没儿没女。前几年老伴去世后,他便再也无牵无挂,在 全庄子的大人小孩跟前,一心积德行善。前庄的张家就经过这么一回事情。老俩 口都过了七十了,住的是单家独院,儿子不大孝顺,他便常去屋里看看。去年春 季有天傍晚,他刚一进去,发现老俩口一齐病倒了,躺在炕上光呻唤不能动弹。 他二话没说,找了个车子,立即把他们送到了乡医院。等到他们的儿女知道了赶 来时,老俩口已经挂上了吊瓶。 对于小孩子,老二更是爱得心切,他甚至把全庄的孩子都当成了自己的亲孙子。 有一天,在庄子小学的门口,刚放了学,老师们离老远就看见孩子们围着一个人 争着抢着什么。他们很吃惊,便赶紧上前査看。因为,在别的学校,就发生过有 些商店的人向孩子兜售乱七八糟的玩具的事情。一看,才是许家老二端了几盒子 的糖果,挨个儿给孩子们散发着。当问他为什么这样时,老二说,他就爱这些孩 子,睡梦里都和孩子在一起。过一段不是给孩子们买图书,就是买作业本,一时 成了全乡关心下一代的典范。庄子里有的人说,老二那是叫孩子想的,但有人反 驳:庄子里也有没孩子的人,为啥又不那样?还是人家心好,善良 可是,连许老二也没有想到,在李家儿子隶录的事情上,他至死都觉得心里不安。 他想,自己今辈子对这个孩子有亏哩。 隶录是个好小伙子,上学时学习一直很好,高中毕业后他没考大学,原因是母亲 病重,父亲身体不好,眼看着没人照顾,便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学业,回来挑起了 家庭生活的重担。姐姐劝他重返学校,但他铁了心,决心在农村闯出一条自己的 路。隶录用学得的知识,搞起了多种经营,地里种果树,屋里搞棚栽,眼看着快 有收入了,一场突然的事变,不但使小伙子的产业无人照看,他本人还陷入了 起官司。 去年冬季的一天傍晚,天阴得很重,刀子似的北风刮得正紧。隶录去县城办完事 正往回赶。骑车走到离庄子不远的一块果园旁,忽然听见有人喊“救命”,他 话不说就朝出事地点跑去。原来,是一个坏人想强暴这个女人。女人拚命反抗, 两人正博斗着。隶录离老远大喊一声:“坏蛋,我看你敢!”听见有人来了,只 见歹徒起手一拳,狠狠地击在了女人的心窝。女人便昏死过去了,歹徒乘机而逃。 隶录上前扶起女人,看到她仍昏沉沉的,便想抱到自己的车上,送她去医院。正 在他往车上放的时候,女人醒来了,见这人仍袍着她在怀里,便挣扎着喊了声 你……放开我…”便又昏过去了。这一切,被当时的一双眼睛全看到了 隶录也不曾想,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一桩事,竞使他蒙上了不白之冤。女人一口 咬定想强暴她的就是他,因为在她的印象里,就是这个人朝她的心窝里打了一拳, 又抱了她的。 隶录被拘留后,庄前庄后的人都感到吃惊,为他不平,可后来有人就怀疑了。其 实,不管是谁,怀疑是没有根据的,因为他们就不清楚事实的真相 在庄前庄后的这些人里边,心里最清楚的只有一个人,那便是许家老二。那天, 许家老二去邻村看了一个朋友,回来得晚了些,刚好碰上了那桩事,前后经过他 清二楚。只要他出来说句话,不但隶录能被解脱,凶手也早就归案了。但是, 他却前怕狼后怕虎的不敢。凶手是从他面前跑过去的。他认出了这是邻村一家的 儿子。他家和他们家是世交,他和他的父亲是好朋友,他不想为这事伤了和气。 还有一层,这小子是瞎熊,啥事都做得出来,有时候连他的父母都不放过。只 但……这样一来,他就没有安生的日子过了。所以,当听说隶录出了事以后,他
许老二在庄子里是个出了名的大好人,谁提起谁翘大拇指。可是,对于李家的儿 子隶录,他却藏了个大心病,到死也没有人能解开这个谜。 老二六十开外了,一辈子没儿没女。前几年老伴去世后,他便再也无牵无挂,在 全庄子的大人小孩跟前,一心积德行善。前庄的张家就经过这么一回事情。老俩 口都过了七十了,住的是单家独院,儿子不大孝顺,他便常去屋里看看。去年春 季有天傍晚,他刚一进去,发现老俩口一齐病倒了,躺在炕上光呻唤不能动弹。 他二话没说,找了个车子,立即把他们送到了乡医院。等到他们的儿女知道了赶 来时,老俩口已经挂上了吊瓶。 对于小孩子,老二更是爱得心切,他甚至把全庄的孩子都当成了自己的亲孙子。 有一天,在庄子小学的门口,刚放了学,老师们离老远就看见孩子们围着一个人 争着抢着什么。他们很吃惊,便赶紧上前查看。因为,在别的学校,就发生过有 些商店的人向孩子兜售乱七八糟的玩具的事情。一看,才是许家老二端了几盒子 的糖果,挨个儿给孩子们散发着。当问他为什么这样时,老二说,他就爱这些孩 子,睡梦里都和孩子在一起。过一段不是给孩子们买图书,就是买作业本,一时 成了全乡关心下一代的典范。庄子里有的人说,老二那是叫孩子想的,但有人反 驳:庄子里也有没孩子的人,为啥又不那样?还是人家心好,善良! 可是,连许老二也没有想到,在李家儿子隶录的事情上,他至死都觉得心里不安。 他想,自己今辈子对这个孩子有亏哩。 隶录是个好小伙子,上学时学习一直很好,高中毕业后他没考大学,原因是母亲 病重,父亲身体不好,眼看着没人照顾,便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学业,回来挑起了 家庭生活的重担。姐姐劝他重返学校,但他铁了心,决心在农村闯出一条自己的 路。隶录用学得的知识,搞起了多种经营,地里种果树,屋里搞棚栽,眼看着快 有收入了,一场突然的事变,不但使小伙子的产业无人照看,他本人还陷入了一 起官司。 去年冬季的一天傍晚,天阴得很重,刀子似的北风刮得正紧。隶录去县城办完事 正往回赶。骑车走到离庄子不远的一块果园旁,忽然听见有人喊“救命”,他二 话不说就朝出事地点跑去。原来,是一个坏人想强暴这个女人。女人拚命反抗, 两人正博斗着。隶录离老远大喊一声:“坏蛋,我看你敢!”听见有人来了,只 见歹徒起手一拳,狠狠地击在了女人的心窝。女人便昏死过去了,歹徒乘机而逃。 隶录上前扶起女人,看到她仍昏沉沉的,便想抱到自己的车上,送她去医院。正 在他往车上放的时候,女人醒来了,见这人仍袍着她在怀里,便挣扎着喊了声 “你……放开我……”便又昏过去了。这一切,被当时的一双眼睛全看到了。 隶录也不曾想,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一桩事,竞使他蒙上了不白之冤。女人一口 咬定想强暴她的就是他,因为在她的印象里,就是这个人朝她的心窝里打了一拳, 又抱了她的。 隶录被拘留后,庄前庄后的人都感到吃惊,为他不平,可后来有人就怀疑了。其 实,不管是谁,怀疑是没有根据的,因为他们就不清楚事实的真相。 在庄前庄后的这些人里边,心里最清楚的只有一个人,那便是许家老二。那天, 许家老二去邻村看了一个朋友,回来得晚了些,刚好碰上了那桩事,前后经过他 一清二楚。只要他出来说句话,不但隶录能被解脱,凶手也早就归案了。但是, 他却前怕狼后怕虎的不敢。凶手是从他面前跑过去的。他认出了这是邻村一家的 儿子。他家和他们家是世交,他和他的父亲是好朋友,他不想为这事伤了和气。 还有一层,这小子是瞎熊,啥事都做得出来,有时候连他的父母都不放过。只 但……这样一来,他就没有安生的日子过了。所以,当听说隶录出了事以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