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2009学车度高三第七次联考袤(全国卷) 语文 第丨卷(选择题共30分) 、(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弹劾(he)债券(quan)禅让(shan)应(ying)接不暇 B.挑剔(ti 佣金(yong)渲染(xuan)不亦乐乎(yue) C.摒弃(bing)处方(ch)胴体(dong)宵衣旰食(gan) D.标识(sh)肖像(xiao)徇私(xn)三聚氰胺(qing) 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为了不让下一代输在起跑线上,家长纷纷送孩子去学钢琴,学围棋,上舞蹈班,真 是煞费苦心。 B.你正在穿过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入口,那个世界热烈地拥抱变化,让西方国家只能望 其项背 C.美国及西方各国舆论认为美国商家向古巴出口食品和药品的法案是美放松对古封锁 的第一步,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然而古巴政府和人民却将其视为“嗟来之食”,掀起了愤 怒的反对浪潮。 D.要促进我国的慈善捐赠事业,必须在充分尊重捐赠者意愿的基础上,注意细大不捐, 雅俗无论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日前,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提出了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鼓励毕业 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 鼓励和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等 B.被誉为“世界上最不怕冷的人”的福建南安市民王金图,近日将自己保持的吉尼斯 世界纪录提高了10分钟—一他全身堆满冰,在一个容器里足足呆了100分钟。 C.1月16日,昆明市林业公安局在市区检查宾馆饭店时,查获已被宰杀的穿山甲两只、 巨蜥两只、熊掌四只 D.“春晚红人”刘谦的人气仍在直线上升,凡是有他参与的电视节目,收视率一定全 国第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乘船在两岸夹山的漓江上航行,最能让人感觉到“桂林山水甲天下”。船舷外, 。面对这一幅幅彩墨画,你不能不叹服诗人诗句的贴切:桂林 的山啊漓江的水,情一般深啊梦一般美· ①江水穿峰过岩,曲曲折折,仿佛银河化为了大地上的飘带 ②山色虽无幽深,但青葱明丽;山石层层累累,刀劈斧削,触目是造化形成的溶洞 ③江面弥望中一抹抹深深的碧色,让人心醉:近处的江水却又清澈见底,荡人心胸 ④山峰临江陡起,谈不上海拔,但气势依然雄险:峰峦相连,蜿蜒形成一道道优美的 曲线 A.①②③④B.②③①④C.③②④① D.④②①③ 第1页共14页
第 1 页 共 14 页 2008—2009 学年度高三第七次联考卷(全国卷) 语 文 第Ⅰ卷(选择题 共 30 分) 一、(12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弹劾.(hé) 债券.(quàn) 禅.让(shàn) 应.(yìng)接不暇 B.挑剔.(tī) 佣.金(yòng) 渲染(xuàn) 不亦乐.乎(yuè) C.摒.弃(bǐng) 处.方(chǔ) 胴.体(dòng) 宵衣旰.食(gàn) D.标识.(shí) 肖.像(xiào) 徇.私(xùn) 三聚氰.胺(qīng) 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 ...的一项是 ( ) A.为了不让下一代输在起跑线上,家长纷纷送孩子去学钢琴,学围棋,上舞蹈班,真 是煞费苦心 ....。 B.你正在穿过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入口,那个世界热烈地拥抱变化,让西方国家只能望. 其项背 ...。 C.美国及西方各国舆论认为美国商家向古巴出口食品和药品的法案是美放松对古封锁 的第一步,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然而古巴政府和人民却将其视为“嗟来之食 ....”,掀起了愤 怒的反对浪潮。 D.要促进我国的慈善捐赠事业,必须在充分尊重捐赠者意愿的基础上,注意细大不捐 ...., 雅俗无论。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日前,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提出了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鼓励毕业 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 鼓励和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等。 B.被誉为“世界上最不怕冷的人”的福建南安市民王金图,近日将自己保持的吉尼斯 世界纪录提高了 10 分钟——他全身堆满冰,在一个容器里足足呆了 100 分钟。 C.1 月 16 日,昆明市林业公安局在市区检查宾馆饭店时,查获已被宰杀的穿山甲两只、 巨蜥两只、熊掌四只。 D.“春晚红人”刘谦的人气仍在直线上升,凡是有他参与的电视节目,收视率一定全 国第一。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 ...的一组是 ( ) 乘船在两岸夹山的漓江上航行,最能让人感觉到“桂林山水甲天下”。船舷外, 。 。 。 。面对这一幅幅彩墨画,你不能不叹服诗人诗句的贴切:桂林 的山啊漓江的水,情一般深啊梦一般美…… ①江水穿峰过岩,曲曲折折,仿佛银河化为了大地上的飘带 ②山色虽无幽深,但青葱明丽;山石层层累累,刀劈斧削,触目是造化形成的溶洞 ③江面弥望中一抹抹深深的碧色,让人心醉;近处的江水却又清澈见底,荡人心胸 ④山峰临江陡起,谈不上海拔,但气势依然雄险;峰峦相连,蜿蜒形成一道道优美的 曲线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③②④① D.④②①③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唐宋“国花”意象与中国文化精神 王莹 中国的咏花诗词从《诗经》初见端倪,《楚辞》初步建立了“花″作为人格象征的意象 内涵。唐宋诗词上承诗骚与魏晋风流,将“咏花″诗词的书写推向极致。花风即唐宋风,唐 人尚牡丹,宋人崇梅花,两代国花由牡丹到梅花之更替,代表着截然不同的精神气质之转换, 折射着澘在的文化裂变与重新整合,展示了中国文化精神整体的辩证统一构成的新境界。 牡丹花大色艳,层层叠叠,具有雍容华贵的丰腴之美,传达出磅礴的春天气势,因而 具有成为盛世精神的最好象征和载体的潜质。牡丹作为唐代备受推崇的“国花”,适逢其会 地呈现出雄视百代的气势与襟怀,折射出大唐帝国的王者之风。说牡丹,便是说唐人的大气 与雍容。唐代文人热烈的吟咏诞生了不少流光溢彩的传世佳作,将牡丹作为“国花″的王者 之美烘托得淋漓尽致。人咏花,花映人,彼此间彰显着雍容华贵、灿烂绚丽和大气磅礴,共 构着自信开阔、昂扬奋进、雍容大度的时代风神。 然而,由唐入宋,时运推移,文化国情发生巨大转变。理学大兴使得宋代文学精神趋 向理性化和细密化,推崇气节、品格。两宋社会生活、思想文化的新气象,使梅花的审美特 征日益受到关注与推崇,人格寄托意义不断丰富和凸显价值持续提高。在宋代土大夫优裕 悠闲、雅致的生活氛围中,微小的梅花逐渐由自然存在走上了人们审美观赏的至位,最终被 推为“群芳之首”,并打破了牡丹宠冠天下的局面,成为新一代“国花"。 由“尚牡丹”到“尚梅”,乃是社会习尚和文人心态的变化而引发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取 向的变化。可以说,梅花的种种特质与当时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精神相契合,迎合了两宋之交 的文人追求风骨气节的心理需求。梅花之成为国花,是历代文人在干年间层累所致,尤其在 艰难时世中愈品愈深的结果。 林逋在咏梅文学史上的意义是划时代的。当他一旦把自己清旷、高洁、淡远的情怀投 第2页共14页
第 2 页 共 14 页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 题。 唐宋“国花”意象与中国文化精神 王 莹 中国的咏花诗词从《诗经》初见端倪,《楚辞》初步建立了“花”作为人格象征的意象 内涵。唐宋诗词上承诗骚与魏晋风流,将“咏花”诗词的书写推向极致。花风即唐宋风,唐 人尚牡丹,宋人崇梅花,两代国花由牡丹到梅花之更替,代表着截然不同的精神气质之转换, 折射着潜在的文化裂变与重新整合,展示了中国文化精神整体的辩证统一构成的新境界。 牡丹花大色艳,层层叠叠,具有雍容华贵的丰腴之美,传达出磅礴的春天气势,因而 具有成为盛世精神的最好象征和载体的潜质。牡丹作为唐代备受推崇的“国花”,适逢其会 地呈现出雄视百代的气势与襟怀,折射出大唐帝国的王者之风。说牡丹,便是说唐人的大气 与雍容。唐代文人热烈的吟咏诞生了不少流光溢彩的传世佳作,将牡丹作为“国花”的王者 之美烘托得淋漓尽致。人咏花,花映人,彼此间彰显着雍容华贵、灿烂绚丽和大气磅礴,共 构着自信开阔、昂扬奋进、雍容大度的时代风神。 然而,由唐入宋,时运推移,文化国情发生巨大转变。理学大兴使得宋代文学精神趋 向理性化和细密化,推崇气节、品格。两宋社会生活、思想文化的新气象,使梅花的审美特 征日益受到关注与推崇,人格寄托意义不断丰富和凸显,价值持续提高。在宋代士大夫优裕、 悠闲、雅致的生活氛围中,微小的梅花逐渐由自然存在走上了人们审美观赏的至位,最终被 推为“群芳之首”,并打破了牡丹宠冠天下的局面,成为新一代“国花”。 由“尚牡丹”到“尚梅”,乃是社会习尚和文人心态的变化而引发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取 向的变化。可以说,梅花的种种特质与当时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精神相契合,迎合了两宋之交 的文人追求风骨气节的心理需求。梅花之成为国花,是历代文人在千年间层累所致,尤其在 艰难时世中愈品愈深的结果。 林逋在咏梅文学史上的意义是划时代的。当他一旦把自己清旷、高洁、淡远的情怀投
入梅花意象的时候,梅花意象就被赋予了丰富的人格意趣和道徳内涵,以清妙深幽的意志成 为士大夫文人理想人格的象征,或人格自许的极佳对应物,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梅花审美的全 新格局 作为唐宋国花的牡丹和梅花,都曾妍冠群芳,荣宠万户,但它们晋身之路既有直曲,气 度也分豪与韵,这些都联系着它们迥异的命运。与梅花走向丰富的多元化意象内涵不同,牡 丹在盛唐之后呈现出固定的单-化意象内涵,那就是作为大气雍容、荣华富贵的盛唐气象的 象征岀现在人们的追忆里。为何它没有能够像梅花一样继续向纵深发展,趋向多元化的圆融 境界呢? 首先牡丹意象作为盛唐文化的表征,在民族记忆强大的恒定力的笼罩下,其内涵被剥夺 了拓展的可能和空间 其次,牡丹在盛唐之后无端地承担了太多的历史负载。“红颜祸水”和“败坏世风”两 罪相加,使牡丹在人人赏识其国色天香的物态之美的同时,难免顾忌骂名 第三,李唐王朝与赵宋王朝不同地域文化的遗传基因,亦在他们对国花审美选择、意藴 发现与赋兴比德上,有着支配性的作用。仅从自然地理而言,北地寒旱,宜牡丹而不宜梅 南土温湿适梅而不适牡丹。自然的选择也给人们的审美选择,提供着不同的、員有普遍代表 性的对象 李氏王朝凭藉军事实力,在马背上夺取了天下,有着浓重的质朴泥土气。王公权贵的喜 尚和土人勃发的欢悦、社会大众的需求相契合,构成“牡丹”怒放的时代文化心理的场境。 然而,这个场境因热闹而浮躁,由泛众化而蕴浅,使“牡丹″意象不得不在骨子里沾上唐代 社会文化之“俗 相形之下,宋室帝王重文抑武,艺术素养普遍很高。宋代的文官政治,也使文士们的“雅 的审美选择、文化精神,成了社会文化中的官方主流。这种“雅”“俗”之趣的分流,自然 第3页共14页
第 3 页 共 14 页 入梅花意象的时候,梅花意象就被赋予了丰富的人格意趣和道德内涵,以清妙深幽的意志成 为士大夫文人理想人格的象征,或人格自许的极佳对应物,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梅花审美的全 新格局。 作为唐宋国花的牡丹和梅花,都曾妍冠群芳,荣宠万户,但它们晋身之路既有直曲,气 度也分豪与韵,这些都联系着它们迥异的命运。与梅花走向丰富的多元化意象内涵不同,牡 丹在盛唐之后呈现出固定的单一化意象内涵,那就是作为大气雍容、荣华富贵的盛唐气象的 象征出现在人们的追忆里。为何它没有能够像梅花一样继续向纵深发展,趋向多元化的圆融 境界呢? 首先牡丹意象作为盛唐文化的表征,在民族记忆强大的恒定力的笼罩下,其内涵被剥夺 了拓展的可能和空间。 其次,牡丹在盛唐之后无端地承担了太多的历史负载。“红颜祸水”和“败坏世风”两 罪相加,使牡丹在人人赏识其国色天香的物态之美的同时,难免顾忌骂名。 第三,李唐王朝与赵宋王朝不同地域文化的遗传基因,亦在他们对国花审美选择、意蕴 发现与赋兴比德上,有着支配性的作用。仅从自然地理而言,北地寒旱,宜牡丹而不宜梅, 南土温湿适梅而不适牡丹。自然的选择也给人们的审美选择,提供着不同的、具有普遍代表 性的对象。 李氏王朝凭藉军事实力,在马背上夺取了天下,有着浓重的质朴泥土气。王公权贵的喜 尚和士人勃发的欢悦、社会大众的需求相契合,构成“牡丹”怒放的时代文化心理的场境。 然而,这个场境因热闹而浮躁,由泛众化而蕴浅,使“牡丹”意象不得不在骨子里沾上唐代 社会文化之“俗”。 相形之下,宋室帝王重文抑武,艺术素养普遍很高。宋代的文官政治,也使文士们的“雅” 的审美选择、文化精神,成了社会文化中的官方主流。这种“雅”“俗”之趣的分流,自然
使牡丹降格于民间,使从六朝以来被文士欣赏的梅花不断被抬升。牡丹与梅花的“国花″地 位的禅代,在历史政治、地理、文化等多重因素变迁流异的复合作用下,也就成了一种自然 而必然发生的事了。 然而梅花意象由于宋人着力全面的开发,却得以不断升华,成为“岁寒三友”之一、“花 中四君子”之首。梅花意象由此获得了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道德操守之义。梅花意象在历 史的曲折行进中不断吐故纳新,容纳了中国文化多重人格的特征,绵延中国文化贵坚忍的生 命力,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审美图腾。 (节选自《新华文摘》2009年第2期) 5.下列说法不属于“牡丹在盛唐之后呈固定的单一化意象内涵”的原因的一项是 A.作为盛唐文化的表征,牡丹意象的内涵被剥夺了拓展的可能和空间。 B.牡丹在盛唐之后无端地承担了太多的历史负载 C.李唐王朝地域文化的遗传基因,在其对牡丹审美选择、意蕴发现与赋兴比德上有着 支配性的作用 D.牡丹没能继续向纵深发展,趋向多元化的圆融境界 6.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花”作为人格象征的意象内涵源于《诗经》、《楚辞》,到唐宋时期走向极致 B.唐宋人崇尚牡丹和梅花,故花风即唐宋风。 C.牡丹雍容华贵,灿烂绚丽,大气磅礴,彰显着自信开阔、昂扬奋进、雍容大度的唐 代精神。 D.梅花经过宋人着力全面的开发,成了“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道德操 守的象征 7.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牡丹与梅花代表着截然不同的精神气质,唐宋“国花”的转移,展示了中国文化精 神的辩证统一构成的新境界。 B.牡丹与梅花都曾妍冠群芳,荣宠万户,但牡丹意象内涵固定而单一,梅花的文化内 涵则异常丰富。 C.牡丹与梅花的“国花”地位的更替是历史、政治、地理、文化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 的结果。 D.梅花在历史演变中不断吐故纳新,容纳了中国文化多重人格的特征,绵延中国文化 贵坚忍的生命力,因而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审美图腾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弭盗策 秦宝玑 今之言弭盜者,不外乎二道,而弊亦因之。一则严缉捕而不为之所,犹饥群虎于山林, 第4页共14页
第 4 页 共 14 页 使牡丹降格于民间,使从六朝以来被文士欣赏的梅花不断被抬升。牡丹与梅花的“国花”地 位的禅代,在历史政治、地理、文化等多重因素变迁流异的复合作用下,也就成了一种自然 而必然发生的事了。 然而梅花意象由于宋人着力全面的开发,却得以不断升华,成为“岁寒三友”之一、“花 中四君子”之首。梅花意象由此获得了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道德操守之义。梅花意象在历 史的曲折行进中不断吐故纳新,容纳了中国文化多重人格的特征,绵延中国文化贵坚忍的生 命力,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审美图腾。 (节选自《新华文摘》2009 年第 2 期) 5.下列说法不属于 ...“牡丹在盛唐之后呈固定的单一化意象内涵”的原因的一项是 A.作为盛唐文化的表征,牡丹意象的内涵被剥夺了拓展的可能和空间。 B.牡丹在盛唐之后无端地承担了太多的历史负载。 C.李唐王朝地域文化的遗传基因,在其对牡丹审美选择、意蕴发现与赋兴比德上有着 支配性的作用。 D.牡丹没能继续向纵深发展,趋向多元化的圆融境界。 6.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花”作为人格象征的意象内涵源于《诗经》、《楚辞》,到唐宋时期走向极致。 B.唐宋人崇尚牡丹和梅花,故花风即唐宋风。 C.牡丹雍容华贵,灿烂绚丽,大气磅礴,彰显着自信开阔、昂扬奋进、雍容大度的唐 代精神。 D.梅花经过宋人着力全面的开发,成了“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道德操 守的象征。 7.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 ...的一项是 A.牡丹与梅花代表着截然不同的精神气质,唐宋“国花”的转移,展示了中国文化精 神的辩证统一构成的新境界。 B.牡丹与梅花都曾妍冠群芳,荣宠万户,但牡丹意象内涵固定而单一,梅花的文化内 涵则异常丰富。 C.牡丹与梅花的“国花”地位的更替是历史、政治、地理、文化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 的结果。 D.梅花在历史演变中不断吐故纳新,容纳了中国文化多重人格的特征,绵延中国文化 贵坚忍的生命力,因而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审美图腾。 三、(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10 题。 弭盗策 秦宝玑 今之言弭盗者,不外乎二道,而弊亦因之。一则严缉捕而不为之所,犹饥群虎于山林
虽日事翦除,害终不止;一则务清静而不为之创犹牧群羊,不去其败群,恶者不俊良善 相观而靡:二者皆非也。 善为治者,两用其道,两绝其弊,此大要也。而弭之之法,则又视乎其地,视乎其时 而各不同。今以锡、金两邑言之,其俗非素犷悍也,近非有天灾饥馑之虞也;又无急政大役 以驱之也。然而数年以来,盗贼屡生者何哉?盖始于无所归,而成于无所畏。 今欲弭之,其法有三:一曰厉捕役以责其效。盖患鼠者畜猫,防窃者养犬,戢盗者择捕。 捕非其人,能得盗者鲜矣。然而捕之不才,多由于上之不加廉察,而赏罚之不行。而尤患者 官长闻一盗案,豫虑盗之难获,而隐存趋避之思。捕者窥见此旨,则捕必不力。以不才之捕 而加以不力;牧民以盗为患,而捕以失盗为常。诚能示之以恩,驭之以术,于平居无事之日, 微察其才之干练者而少优之;退其不胜事者。及其有事也,厚赏悬于前,督责随其后,捕有 不尽力者哉!昔张敞用偷长而诸偷尽得;朱博用尚方禁,而部中肃然;尤神于用捕者也 日广耳目以清其薮*。乡有大盗,乡之保必知之;里有大盜,里之正必知之。何也 徒手游食,其人可知也;昼伏夜动,其事可知也;倏往倏来,其迹可知也。况分赃必有其党, 窝盜必有其家。苟随地而察之,盗安往而不得?然而人不敢告者,则以在上者多讳言盗,告 之不必信,信之不即发。当其濡忍之际,而外已风闻;迨其缉捕之来,而盗又窜逸;则告者 转得轻妄之罪,而盜者或生报复之谋,所以相顾而不敢言也。以一二庸劣之役,求纵横四出 之盗,盗所以不可得也。今试召四乡之保正而令之,优其赏以待之,俾察之于平时,有奸即 告,有告即捕。如此而盗不少息者,未之有也。赵广汉之尹京兆也,有少年会空舍谋劫,坐 语未讫,吏来捕之。富人苏回为人所劫,有顷而广汉将吏到门。非广耳目而能如是乎? 一日募开垦以复其业。民之不顾身家而为盗者,非独其性嗜剽窃也,贫迫之也。先王 之世,民间户口,必籍于官,计口授田,人人而谋其衣食,是以无盗贼之患。夫民不能自活, 聚而弄兵,以救旦夕之生;卒也骈首就戮,当亦仁人君子所心恻者也。孔子见卫之庶而曰富 第5页共14页
第 5 页 共 14 页 虽日事翦除,害终不止;一则务清静而不为之创,犹牧群羊,不去其败群,恶者不悛.,良善 相观而靡:二者皆非也。 善为治者,两用其道,两绝其弊,此大要也。而弭之之法,则又视乎其地,视乎其时, 而各不同。今以锡、金两邑言之,其俗非素犷悍也,近非有天灾饥馑之虞也;又无急政大役 以驱之也。然而数年以来,盗贼屡生者何哉?盖始于无所归,而成于无所畏。 今欲弭之,其法有三:一曰厉捕役以责其效。盖患鼠者畜猫,防窃者养犬,戢盗者择捕。 捕非其人,能得盗者鲜矣。然而捕之不才,多由于上之不加廉.察,而赏罚之不行。而尤患者, 官长闻一盗案,豫虑盗之难获,而隐存趋避之思。捕者窥见此旨,则捕必不力。以不才之捕, 而加以不力;牧民以盗为患,而捕以失盗为常。诚能示之以恩,驭之以术,于平居无事之日, 微察其才之干练者而少优之;退其不胜事者。及其有事也,厚赏悬于前,督责随其后,捕有 不尽力者哉!昔张敞用偷长而诸偷尽得;朱博用尚方禁,而部中肃然;尤神于用捕者也。 一曰广耳目以清其薮注。乡有大盗,乡之保必知之;里有大盗,里之正必知之。何也? 徒手游食,其人可知也;昼伏夜动,其事可知也;倏往倏来,其迹可知也。况分赃必有其党, 窝盗必有其家。苟随地而察之,盗安往而不得?然而人不敢告者,则以在上者多讳言盗,告 之不必信,信之不即发。当其濡忍之际,而外已风闻;迨其缉捕之来,而盗又窜逸;则告者 转得轻妄之罪,而盗者或生报复之谋,所以相顾而不敢言也。以一二庸劣之役,求纵横四出 之盗,盗所以不可得也。今试召四乡之保正而令之,优其赏以待之,俾察之于平时,有奸即 告,有告即捕。如此而盗不少息者,未之有也。赵广汉之尹京兆也,有少年会空舍谋劫,坐 语未讫,吏来捕之。富人苏回为人所劫,有顷而广汉将吏到门。非广耳目而能如是乎? 一曰募开垦以复其业。民之不顾身家而为盗者,非独其性嗜剽窃也,贫迫之也。先王 之世,民间户口,必籍于官,计口授田,人人而谋其衣食,是以无盗贼之患。夫民不能自活, 聚而弄兵,以救旦夕之生;卒也骈首就戮,当亦仁人君子所心恻者也。孔子见卫之庶而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