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聚集效应,对其闽南、闽西及金门等周边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产生明显的辐射、带动作用。 、经济效益不断增长。特区成立22年来,厦门GDP·年均增长率达 18.4%,长期平均增长率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工业生产髙速增长,规模 以上的工业产值已经突破100亿元的大关,并出现了一家超100亿元和 12家超10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成为带动厦门区域经济增长的主导 力量。2002年,全市实现外资进出口总额151.87亿美元,比上半年增长 3708%。2002年,厦门市人均GDP达46589元,折合约5630美元;财政 总收入达126.31亿元,平均年递增22%以上。 2、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外向型程度不断提高。厦门从合理利用土地 和优化城市组团功能出发,对本岛实施“退二进三”的产业升级战略,岛 外地区实施“退一进二”的产业调整布局,着重实施高新技术产业为优化 发展战略,进一步提高了支柱产业的科技含量。电子、机械、石化三大产 业进一步加大了科技投入,新产品开发和新市场开拓的力度加大,出口型 高科技和高消费产品的国内外市场销售进一步扩大,戴尔、灿坤、柯达、 厦华、厦新、明达、金龙、厦工、古龙等一批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在国内 外市场占有率进一步增加。2002年,厦门市工业品产销率达98%以上,工 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标数达1682%,实现利税1098亿元。 厦门对外贸易日趋活跃,目前经济外向度为170%,居全国前列。出 口产品层次不断提高,由原来以农副产品和初级工业产品为主,发展到以 机械、电子、轻纺工业等产品为主。利用外资层次已由80年代初期的中 小型、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逐步向大型、资本技术密集型和高附加值的 企业转化;外商投资领域从第一、二产业扩大到第三产业的的饮食服务业
11 综合性聚集效应,对其闽南、闽西及金门等周边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产生明显的辐射、带动作用。 1、经济效益不断增长。特区成立 22 年来,厦门 GDP 年均增长率达 18.4%,长期平均增长率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工业生产高速增长,规模 以上的工业产值已经突破 1000 亿元的大关,并出现了一家超 100 亿元和 12 家超 10 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成为带动厦门区域经济增长的主导 力量。2002 年,全市实现外资进出口总额 151.87 亿美元,比上半年增长 37.08%。2002 年,厦门市人均 GDP 达 46589 元,折合约 5630 美元;财政 总收入达 126.31 亿元,平均年递增 22%以上。 2、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外向型程度不断提高。厦门从合理利用土地 和优化城市组团功能出发,对本岛实施“退二进三”的产业升级战略,岛 外地区实施“退一进二”的产业调整布局,着重实施高新技术产业为优化 发展战略,进一步提高了支柱产业的科技含量。电子、机械、石化三大产 业进一步加大了科技投入,新产品开发和新市场开拓的力度加大,出口型、 高科技和高消费产品的国内外市场销售进一步扩大,戴尔、灿坤、柯达、 厦华、厦新、明达、金龙、厦工、古龙等一批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在国内 外市场占有率进一步增加。2002 年,厦门市工业品产销率达 98%以上,工 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标数达 168.2%,实现利税 109.8 亿元。 厦门对外贸易日趋活跃,目前经济外向度为 170%,居全国前列。出 口产品层次不断提高,由原来以农副产品和初级工业产品为主,发展到以 机械、电子、轻纺工业等产品为主。利用外资层次已由 80 年代初期的中 小型、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逐步向大型、资本技术密集型和高附加值的 企业转化;外商投资领域从第一、二产业扩大到第三产业的的饮食服务业
娱乐业、房地产业、运输业、金融业、信息产业等。目前,厦门的三次产 业比例为34:55.8:40.8,产业结构已日趋优化;一、二、三产业对GDP 的贡献率分别为05%、722%和27.3%,分别带动GDP增长0.2、11.1和 42个百分点。2002年,厦门市外贸出口8794亿美元,占全年进出口总 额的578%,外向度进一步扩大。 3、厦台经济、文化和科技合作交流日益拓展。目前,厦门累计引进 台资项目2057项,投资总额达42亿美元,企业外向度高、经济效益较好, 其工业总产值占厦门市工业总产值的40%左右。台资企业已经成为厦门区 域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自1998年经上级批准设立的大嶝对台 小额贸易市场以来,尤其是1997年4月厦门至高雄的西岸试点直航以来, 现共运载集装箱已超200万标箱,占大陆对台直航集装箱吞吐量70%以上, 营运状况越来越好 厦台特殊的人文、历史渊源关系,使台湾民众与厦门区域的往来中充 满了浓厚乡情、亲情。厦门的民间艺术团体经常受台湾有关单位邀请赴金 门、台湾演出。保生大帝研究会、台湾保生大帝庙宇联谊会的交流和厦门 青礁慈济宫与台湾慈济宫的交流日益频繁。2001年在厦门举办了“2001 年海峡两岸城市的经贸合作研讨会”和厦门协助国台办承办了“中华文化 与两岸关系论坛,202年厦门与金门共同举办了两岸元宵焰火晚会和中秋 节“海峡团圆”活动,以及在厦门举办了纪念“郑成功收复台湾340周年 学术研讨会”,增进了厦门和金门、大陆和台湾两岸社会团体及民间的了 解、互信、共识,在海内外华夏子孙中产生了强烈和积极的影响。 厦门积极开展对台的科技合作,加强了农业、地质、地震、海洋、气 象、环保、医药卫生和航运等领域的交流。厦门通过每年一届“台湾机电
12 娱乐业、房地产业、运输业、金融业、信息产业等。目前,厦门的三次产 业比例为 3.4:55.8:40.8,产业结构已日趋优化;一、二、三产业对 GDP 的贡献率分别为 0.5%、72.2%和 27.3%,分别带动 GDP 增长 0.2、11.1 和 4.2 个百分点。2002 年,厦门市外贸出口 87.94 亿美元,占全年进出口总 额的 57.8%,外向度进一步扩大。 3、厦台经济、文化和科技合作交流日益拓展。目前,厦门累计引进 台资项目 2057 项,投资总额达 42 亿美元,企业外向度高、经济效益较好, 其工业总产值占厦门市工业总产值的 40%左右。台资企业已经成为厦门区 域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自 1998 年经上级批准设立的大嶝对台 小额贸易市场以来,尤其是 1997 年 4 月厦门至高雄的西岸试点直航以来, 现共运载集装箱已超 200 万标箱,占大陆对台直航集装箱吞吐量70%以上, 营运状况越来越好。 厦台特殊的人文、历史渊源关系,使台湾民众与厦门区域的往来中充 满了浓厚乡情、亲情。厦门的民间艺术团体经常受台湾有关单位邀请赴金 门、台湾演出。保生大帝研究会、台湾保生大帝庙宇联谊会的交流和厦门 青礁慈济宫与台湾慈济宫的交流日益频繁。2001 年在厦门举办了“2001 年海峡两岸城市的经贸合作研讨会”和厦门协助国台办承办了“中华文化 与两岸关系论坛,2002 年厦门与金门共同举办了两岸元宵焰火晚会和中秋 节“海峡团圆”活动,以及在厦门举办了纪念“郑成功收复台湾 340 周年 学术研讨会”,增进了厦门和金门、大陆和台湾两岸社会团体及民间的了 解、互信、共识,在海内外华夏子孙中产生了强烈和积极的影响。 厦门积极开展对台的科技合作,加强了农业、地质、地震、海洋、气 象、环保、医药卫生和航运等领域的交流。厦门通过每年一届“台湾机电
产品交易会”和“98”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积极开展闽台机电科技合作 和农业高科技合作,先后引进了灿坤电器、翔鹭石化和太阳种苗等台资科 技含量高的产业企业,他们分别在厦门设立了工业新产品研发生产基地和 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培育及示范中心 自1987年以来,台湾来厦门交流的团、组约700批次,举办1000多 次活动,内容涵盖科技、文化、教育、卫生、宗教、信仰等许多方面,参 加的台胞人数近5万人次。近年来,每年进出厦门口岸的台胞达27万人 次左右,2002年达30多万人,累计已接待台胞300多万人次。厦门赴台 湾、金门交流的团组也有620多个,近5500多人次 4、区域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厦门与世界上180多个国家和 地区进行着繁荣的经贸往来,成为我国八大进出口的港口城市之一。世界 最大的500强跨国公司已有31家在厦门投资兴业,70多家全球跨国公司 已在厦门落户。大企业、大集团、大公司终极产品制造的相对聚集,必然 与厦门区域的周边地区形成上下游产业链及初级产品和原辅材料销售供 应关系。近几年来,漳州、泉州和龙岩、三明地区已有不少厦门延伸的配 套企业;如厦门电化厂、罐头厂等大企业也向漳州搬迁和靠近,并有些 企业延伸至龙岩、三明;两年内,厦门企业已投资7亿多元与三明、龙岩 进行近百项的山海协作 而且,随着厦门对外交流范围和合作领域的日益扩大,促进了闽南金 三角、闽西龙岩、三明和金门等地区的生产要素大规模聚集、扩散、转换, 以及增大经济流量。如漳州市的紫山集团在厦门国贸、厦门嘉华等公司的 扶持下,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罐头出口企业之一。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 泉州和漳州的外贸出口分别有65%以上和80%是通过厦门口岸出口的。漳
13 产品交易会”和“9.8”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积极开展闽台机电科技合作 和农业高科技合作,先后引进了灿坤电器、翔鹭石化和太阳种苗等台资科 技含量高的产业企业,他们分别在厦门设立了工业新产品研发生产基地和 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培育及示范中心。 自 1987 年以来,台湾来厦门交流的团、组约 700 批次,举办 1000 多 次活动,内容涵盖科技、文化、教育、卫生、宗教、信仰等许多方面,参 加的台胞人数近 5 万人次。近年来,每年进出厦门口岸的台胞达 27 万人 次左右,2002 年达 30 多万人,累计已接待台胞 300 多万人次。厦门赴台 湾、金门交流的团组也有 620 多个,近 5500 多人次。 4、区域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厦门与世界上 180 多个国家和 地区进行着繁荣的经贸往来,成为我国八大进出口的港口城市之一。世界 最大的 500 强跨国公司已有 31 家在厦门投资兴业,70 多家全球跨国公司 已在厦门落户。大企业、大集团、大公司终极产品制造的相对聚集,必然 与厦门区域的周边地区形成上下游产业链及初级产品和原辅材料销售供 应关系。近几年来,漳州、泉州和龙岩、三明地区已有不少厦门延伸的配 套企业;如厦门电化厂、罐头厂等大企业也向漳州搬迁和 靠近,并有些 企业延伸至龙岩、三明;两年内,厦门企业已投资 7 亿多元与三明、龙岩 进行近百项的山海协作。 而且,随着厦门对外交流范围和合作领域的日益扩大,促进了闽南金 三角、闽西龙岩、三明和金门等地区的生产要素大规模聚集、扩散、转换, 以及增大经济流量。如漳州市的紫山集团在厦门国贸、厦门嘉华等公司的 扶持下,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罐头出口企业之一。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 泉州和漳州的外贸出口分别有 65%以上和 80%是通过厦门口岸出口的。漳
州农副产品和泉州、莆田的鞋、帽、成衣、石材成为厦门出口的主要货 源。厦门特区对外窗口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了区域经济技术协作、联 合和开拓国际市场 (三)经济及社会发展薄弱环节 、厦门行政区域狭小,资源不足。厦门要建成区域中心城市,尤其 是目前正在推及的海湾城市建设,遇到的首要问题是行政区域面积窄小, 体量不大,可利用的空间有限,资源的扩散和转换功能受到限制。厦门在 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和福建省9个设区市中,地域面积最小,仅有1565 平方公里,约为于福州的八分之一,为泉州的七分之一、漳州的八分之 2、厦门岛外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不高。厦门岛外的小区域经济,近 年来虽然取得较快的发展,但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财政收入和产业 结构等方面与厦门本岛水平比较相对较低。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除集 美外,教育硬件和水平普遍偏低,卫生、文化、娱乐等设施还很不完善。 就医和高档次消费远低于厦门本岛 3、经济总量不大。厦门的国内生产总值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只相 当于深圳、宁波、青岛、大连的二分之一和三分之一;在五个经济特区中 仅高于汕头和珠海、 4、跨省向内陆延伸的腹地太小。尽管厦门已建立起便捷、高效的海 陆空立体交通网络,但与相邻省份的内陆交通网络体系却未形成,漳州通 广东、龙岩往江西的高速公路和铁路建设缓慢;厦门至闽南内陆的省道公 路设施不足,还很不配套。因此,影响了内地大宗货物的运输,使内陆腹 地资源难于共享,厦门辐射内陆腹地的条件有限。 5、发展流量经济存在着体制性障碍。厦门发展流量经济存在的体制性
14 州农副产品和泉州、莆田的鞋、帽、成 衣、石材成为厦门出口的主要货 源。厦门特区对外窗口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了区域经济技术协作、联 合和开拓国际市场。 (三)经济及社会发展薄弱环节 1、厦门行政区域狭小,资源不足。厦门要建成区域中心城市,尤其 是目前正在推及的海湾城市建设,遇到的首要问题是行政区域面积窄小, 体量不大,可利用的空间有限,资源的扩散和转换功能受到限制。厦门在 全国 15 个副省级城市和福建省 9 个设区市中,地域面积最小,仅有 1565 平方公里,约为于福州的八分之一,为泉州的七分之一、漳州的八分之一。 2、厦门岛外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不高。厦门岛外的小区域经济,近 年来虽然取得较快的发展,但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财政收入和产业 结构等方面与厦门本岛水平比较相对较低。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除集 美外,教育硬件和水平普遍偏低,卫生、文化、娱乐等设施还很不完善。 就医和高档次消费远低于厦门本岛。 3、经济总量不大。厦门的国内生产总值在 15 个副省级城市中,只相 当于深圳、宁波、青岛、大连的二分之一和三分之一;在五个经济特区中 仅高于汕头和珠海、。 4、跨省向内陆延伸的腹地太小。尽管厦门已建立起便捷、高效的海 陆空立体交通网络,但与相邻省份的内陆交通网络体系却未形成,漳州通 广东、龙岩往江西的高速公路和铁路建设缓慢;厦门至闽南内陆的省道公 路设施不足,还很不配套。因此,影响了内地大宗货物的运输,使内陆腹 地资源难于共享,厦门辐射内陆腹地的条件有限。 5、发展流量经济存在着体制性障碍。厦门发展流量经济存在的体制性
障碍,主要是条块分割的体制使得一些部门之间的权力交叉和重复,责任 不清,难于形成有效的合作和协调。在运输管理体制上,我国实行的是按 照不同运输方式划分的分部门管理体制,使得部门之间、地区之间难于有 效合作协调;在专业服务方面,一些政府部门保护主义严重,相当部分可 以市场化服务的业务没有推向市场,而由政府部门或所属服务机构垄断性 提供,降低了效率,提高了成本,增加了腐败机会,抑制了厦门专业服务 市场的发展;在网络建设中,一些部门甚于自身利益,垄断业务,在统 规划、接人方式上缺乏共识,多头作业,难以构建资源共享、互联互通的 统一平台,难于形成“多网合一”,造成了资源浪费,成本增加。 、厦门市区域产业化布局 (一)厦门海湾型城市产业化布局 厦门市委、市政府提出:“优化岛内、拓展海湾,扩充腹地、联动发 展”的海湾型城市发展战略,使厦门的产业化布局形成新的构想,提出了: “优化结构、合理布局、提升素质、鼓励民营”的区域性产业创新策略。 众所周知,做为厦门的三大支柱的电子、机械、化工产业,现虽具规 模,目前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0%,但是其主要问题是:产业链短。如电 子工业其上游缺工厂、其下游缺配套元器件厂家;机械工业上游缺铸造、 下游没有热处理、表面处理;化工工业上游无油头,石油裂化,下游无纺 织、加工。这样产业链短造成了容易受制于人,一些大企业说走就走,局 面难于收拾;且不形成规模生产就难降低成本。厦门还存在一些工业园区 的产业特色不明显,甚至有各自为战等问题。为此厦门以五大原则来进行 产业布局的构思。五大原则为:“统一规划、前瞻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原 则、科技先导原则、聚集原则和持续发展原则
15 障碍,主要是条块分割的体制使得一些部门之间的权力交叉和重复,责任 不清,难于形成有效的合作和协调。在运输管理体制上,我国实行的是按 照不同运输方式划分的分部门管理体制,使得部门之间、地区之间难于有 效合作协调;在专业服务方面,一些政府部门保护主义严重,相当部分可 以市场化服务的业务没有推向市场,而由政府部门或所属服务机构垄断性 提供,降低了效率,提高了成本,增加了腐败机会,抑制了厦门专业服务 市场的发展;在网络建设中,一些部门甚于自身利益,垄断业务,在统一 规划、接人方式上缺乏共识,多头作业,难以构建资源共享、互联互通的 统一平台,难于形成“多网合一”,造成了资源浪费,成本增加。 三、厦门市区域产业化布局 (一)厦门海湾型城市产业化布局 厦门市委、市政府提出:“优化岛内、拓展海湾,扩充腹地、联动发 展”的海湾型城市发展战略,使厦门的产业化布局形成新的构想,提出了: “优化结构、合理布局、提升素质、鼓励民营”的区域性产业创新策略。 众所周知,做为厦门的三大支柱的电子、机械、化工产业,现虽具规 模,目前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 70%,但是其主要问题是:产业链短。如电 子工业其上游缺工厂、其下游缺配套元器件厂家;机械工业上游缺铸造、 下游没有热处理、表面处理;化工工业上游无油头,石油裂化,下游无纺 织、加工。这样产业链短造成了容易受制于人,一些大企业说走就走,局 面难于收拾;且不形成规模生产就难降低成本。厦门还存在一些工业园区 的产业特色不明显,甚至有各自为战等问题。为此厦门以五大原则来进行 产业布局的构思。五大原则为:“统一规划、前瞻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原 则、科技先导原则、聚集原则和持续发展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