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配着西半球,而且世界上其他地区都没有霸权。但如果一个 地区精权面对一个可与之匹敌的竞争对手,那么它就不再是维 持现状的大国。无疑,它一定会竭尽全力削弱甚至消灭它的远 方对手。当然,两个地区霸权都会受到这一逻辑的驱使,它们之 间必然发生剧烈的安全竞争。59 第十章中更明确指出,美国在21世纪早期面临的与之匹敌 的对手正是蜗起的中国。这是作者权力观的必然逻辑。如前所 述,作者把人口与财富视为军事权力的原动力,而军事权力决定 了-一国的外交走向,军事权力中最重要的是陆地力量,即征服领 土的军事能力。因此“国际体系中暖危脸的国家是拥有庞大陆 军的大陆强国60。中国正是这种具有庞大陆军的大陆强国。 所以,作者推断,基于其人口与规模,以及飞速增长的经济,中国 不可避免地具有对国际体系的修正企图。因而在冷战后不平衡 的多极体系中,中美间容易爆发激烈的安全冲突:“今天,美国对 中国越来越感到担忧,不是因为它相对弱小的军事,而是因为中 国有12亿多人口以及快速增长的现代化经济。一旦中国变得 特别富裕,它很容易成为一个军事超级大国,挑战美国。1“在 21世纪早期,美国可能面临的最危险的前紧是中国成为东北亚 的潜在清权国。可以想象,中国会针对美国发展自己的门罗主 义。正知美国向遥远的大国表明它们不能于涉西半球那样,中 国也将表明美国介入亚洲是不可接受的。62作者甚至危言耸听 地说:“美国可能在朝鲜和台湾两个问题上都陷入对中国的 战争”,63 作者不无忧虑地写道:“这种未来的中国威胁最令人头痛的 一点是,中国将比20世纪美国而临的任何一个潜在霸权国更强 大、更危险。”“这一分析表明,中国今后经济发展大大放慢对美 国很有利。但在过去十年的大部分时间里,美国推行的是起相 ·30·
反作用的战略。美国是在接触而不是遏制中国。”“这种对华政 策被误导了。富强的中国不会是一个维护现状的大国,而会是 个决心要获取地区霸权的雄心勃勃的国家。这不是因为富裕的 中国就会有不良动机,而是因为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使其生 存几率最大化的最好方法是成为本地区的霸主。尽管中国肯定 希望成为东北亚的葫主,美国却明显不愿意让这种情况 发生。64 由是观之,米尔斯海默的中国威胁观与其他版本的中国威 胁论有两点不同:其一,威脚原因不同。米尔新海默认为中国威 胁是大国以相对权力追求绝对安全这一进攻性现实主义通则的 必然结论,是国家生存意志使然,这与中国社会制度、历史文化 传统、国内政治或领导人意志等无关。其二,威胁内涵不同。米 尔斯海默并不像历史现实主义那样将中国类比于两次世界大战 前的德国不满足国际体系现状而挑战之,而是从一种历史的、悲 刷式循环的角度看待中美冲突,认定中国威逊乃大国政治自身 逻辑演绎的必然。任何其他强国崛起都会形成对美国霸权的挑 战,形成冲突。中国威胁的不是国际体系,而是美国精权。 “9·11”事件分散了美国楼防中国的注意力,非对称性威胁 促使美国采取“先发制人”的战路,但并没有改变其基于能力而 非意图的传统大国玫治思维。“9·11”事件本身给美国国际关 系学术界带来的重大反思是,如何对待美国力量?这一主题尤 其在约瑟夫·奈于“9·11”后推出的《美国力量的悖论》一书中 得到很好的阐释。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国霸权是一把双 刃剑65。 另一位进攻性现实主义的积极倡导者一一一克里斯托弗·莱 恩(Christopher Layne)-也撰文戴穿了“‘9·11'后一切都改 变了”的流行谎言,指出:“离岸平衡手战略(offshore balancing 。31
strategy)是-个取代优势(primacy)战略的大战路。…它基 于责任转移而非责任分享的原则。”这一战略承认美国不能阻止 新大国的崛起,不管是在其影响域内(欧盟、德国、日本),还是域 外(中国,复兴的俄罗斯)。他主张减免美国在动荡区域如海湾 中东、东南欧的安全责任,让日本承担更多的安全责任;反对美 国扮演全球霸权的角色,避免激怒欧洲、俄罗斯、中国。推有如 此,方能避免落入近代国际关系史中霸权国的命运。“进攻性现 实主义预言,美国试图维持霸权是自我拆台(self-defeating)的 行为,因为这将诱发其他国家联合起来反对美国,导致美国相对 力量的无谓消耗.比遵从多极格局更槽。66莱恩的思想与米尔 斯海默如出一辙。因此,“离岸平衡手战略可以描述为推贵任 与均势战略的结合6?;进攻性现实主义并非全球主义或扩张主 义,而是保守主义,它主张美国抽身。这就排除了“新帝国论”等 误导美国到处树敌的做法,确保美国霸权永世长存。 为美国度身定做的“离岸平衡手”战略与布热津斯基的欧亚 “大棋局”战略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分别代表了海洋与陆地两种 版本的霸权均势战路。因而米尔斯海默提出“大国政治的悲尉” 这一耸人听闻的逻辑,目的在于“为永葆美国强权开药方”。 正如“为什么我们很快会怀念冷战?”一文中怀旧式思维的 错误一样,由进攻性现实主义推出的“中国戚胁论”也必将不攻 自破。 本书开篇即一针见血地指出,美国的外交政策向来受现实 主义逻辑支配,虽然其领导者的公开言论可能让人产生相反的 理解:美国往往是说一套,做一套。因此,我们一方面要珍惜中 美建设性合作关系所带来的发展机遇,同时也要对美国这位“在 善良的外衣下掩盖他们自私的国家利益的艺术大师”和中美关 系有清醒的认识,提防美国以“反恐”名义遏制中国。盲目乐观 ·32
是浮浅的,为达到乐观的结局,我们必须具有悲观式思维。首当 其冲的是,避免这种悲观转化为喜实上的悲剧。 我们再国过头来奢看本文开篇引用的马克思的那句话“如 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而为一,一切科学就 都成为多余的了。”就会发现米尔斯海默一方面毫不掩饰地道出 了国际政治的真伪,揭示了美国外交中言辞与实践的矛盾,另一 方面又陷入了美国例外论的怪图,难以摆脱国际关系理论的美 国情结一一这正是国际关系理论的悲剧。如果米尔斯海默理论 的表现形式与其本质合而为一,译者的话也就成为多余的了。 王义桅唐小松 2002年10月28E-2003年1月15E 于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五卷,人民出版杜1974年版,第923页。 2.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 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页。 3.米尔斯海默是芝加哥大学温德尔·哈里森杰出贡款教授(R Wendell Harrison Distinguished Service Professor),国际安全攻策项目主 任,美国国际关系的最杰出学者之一《纽约时报》、《新共和》,《大西祥月 刊》的特约樱稿人,《常规威餍》(1983)(Conventional Deterrence)、《利德 尔·哈特与历史的分量》(1988)(Liddell Hart and the Weigh of Histo- ry)等书的作者。 4.可以肯定,海内外关心中美关系未来的人对米尔斯海默思想和本 书的理解,主要是适过《外交》季刊2001年9一10月号刊登的作者根据本 书改编的“美国平定者的末来:推卸责任”(The Future of the American Pacifier:Passing the Buck)一文获得的。 ·33·
5.Sean M.Lynn Jones,"Book Reviews on 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International Affairs,Vo!.78,No.2.April 2002. 6.参见Joha Meirsheimer,(l990a),“Why We Will Soon Miss the Cold War,”The Atlantic,266,35一50。米尔斯海默的另两篇文章 (1990b)"Back ro the Future:Instability in Europe after the Cold War," Internattonal Security,Vol.15,pp.5-56(1994/5)"The False Prom- ise of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International Security,19,5-49 际关系理论界也引起了较大反响。 7.John Mearsheimer,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 (New York London:W.W.Norton &Company,2001),pp.9--10. 8."No,Realists Can be (ptimists Too,"Economist,Oct 4h 2001. 9.Mearsheimer,The Tragedy of Great Poer Politics,p.5. 10.bid,p.5. 11.Ibid,p.164. 12.Ibid.,g.2. 13.Ibid. 14,Ibid,p.35. 15.Meirsheimer,"The False Promise of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op.cit. 16.Mearsheimer,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p.15. 17.除军事、战争等主题外,进攻性现实主义的“离岸平衡手”概念也充 分体现了现实主义的终结性思维逻辑:“地区葫权在世界其他地区扮演离岸 平衡手的角色,尽管它们更愿意充当最后关头的平衡手。”bid,口.141.这 种“离岸平衡手”不单是均势逻辑中的砝码角色,更是仲裁者、,平定者。 18.这一想法的更宏大视野是关于军事力、政治力、经济力、文化力、 宗教力这五大“生命力”演绎的逻辑,参见王义桅、倪世雄:《均势与国际秩 序:后冷战时代的思索》,载于《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第2期。 19.September 11th Attacks "Crystallized Our Vuinerability,"Rice Says (01 October 2002),http://usinfo.state.gov/topical/pol/terror/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