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cing)与“跟着强者走”(bandwagoning)两种行为间选择,而是 在“均势”与“推卸责任”间徘徊,这就补充了联盟形成理论(thc- ories of alliance formation)。(2)米尔斯海默将地缘因素重新 带入现实主义理论。他认为,一国是否邻近海洋、缓冲国或威胁 性大国影响到其对联盟方式的选择与扩张倾向。2 如何分析米尔斯海默进攻性现实主义的不足?这涉及如何 对待理论的一般性问题。 首先,在以上论述基础上,我们可以总结出国际关系理论的 三大演绎律: ●异化:即理论发展过程中既有不断肯定自我的过程,也有 不断否定自我的过程,以获得现时代的合法性。以现实主义发 展为例·人性现实主义发展到结构现实主义时核心概念就已产 生嬗变。比如“权力”,前者强调权力即自身强权(绝对权力),后 者强调权力是国家在世界力量中所占据的份额(相对权力);经 典现实主义强调权力最大化原则,而防御现实主义则断言过分 追求权力只会“自伤”。 ●同化:即各理论从泾渭分明到不断通约,在融合中展示自 身特质,获得现时代的合理性。比如,防御性现实主义吸收了自 由主义有关共和博弈(安全剩余而非稀缺)的思想,进攻性现实 主义吸收了华尔兹的防御性现实主义的结构思想,只不过很好 地结合了原教旨式的霍布斯政治现实主义。 ●原教旨化:如前所述,和任何其他人类思维形式一样,理 论一旦形成,都具有原教旨领向,即不断否定对立面来肯定自 身,获得现时代的合目的性。比如进攻性现实主义光大了马基 雅弗利与霍布斯政治现实主义的正统。 这样,我们评价理论应该具有发展的眼光,既要注意到该理 论作为一般理论的普遍缺陷一由于理论发展的自在要求使得 ·20*
一种理论带有其他理论的一般性问题,又要注意属于理论本身 的不足。 作为一般理论的普遍缺陷,米尔斯海默的进攻性现实主义 保留并强化了现实主义的传统与偏频,如对国内政治的忽略,静 态化地理解国际无政府状态,忽规国际机制、非国家行为体的作 用,过分强调国家权力、安全最大化原则,未认识到大国扩张的 边际效用原理一一“当边际成本高于边际收益时,大国便会停止 扩张”33;米尔斯海默进攻性现实主义的自身不足,即该理论的 阿喀琉斯之踵,可以从上述提到的作为科学的理论、作为假说的 理论及作为理念的理论三个层面探讨。 作为科学的理论,本理论存在逻辑缺陷,突出表现在理论的 实证分析上:“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克罗齐语);而一切以历史 (主要是近代欧洲国际关系史)为佐证的国际关系理论,问题就 更明显了。就算是历史的客观层面,理论提出者还常常因为假 说与理念之故而剪裁历史。 米尔斯海默将其进攻性现实主义运用于1792年至2000年 间的大国政治史来检验其理论。他对历史记录的解读对其理论 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但是,“历史学家无疑将挑其他一些解释 和具有第二手资料的选择34。浃者也不难发现,在各章的表格 中作者引用的数据来源不一,这些都可能损害其逻辑分析。 更严重的是,米尔斯海默的悲剧式、循环式历史观导致其对 外部世界的不信任,而对自己的过分信任,这其中又夹杂着浓重 的历史经验一近代欧洲国际关系史的彩响,光其是英国、美国 经验的循环思维。比如,他认为日本(第六章)和中国(第十章) 也和美国一样提出了或将要提出自已的门罗主义版本,基于“光 辉孤立”时期的英国经验一一扮演欧洲大陆的“离岸平衡手”角 色一为永葆美国霸权弹精竭虑。欧洲历史给米尔斯海默启示 ·21·
的又一个例子是,他认为:“岛屿大国不可能发动针对其他大国 的征服战争,…最和平的世界可能是:所有大国皆为岛屿国 家,并拥有确保生存的核武库。35历史经验的背后是现实主义 无视不同国际体系存在的事实,尤其是不了解东方朝贡国际体 系的历史;后一事实将表明即便中国强大了,也不会按照当年的 美国经验行毒。 世界本是“进攻一防御”的一对矛盾体,现实中的进攻一防 御因时、因地而异,不应强调其一,米尔斯海款的理论将进攻与 防御分裂开来,无疑有回避现实之嫌。事实上,作者在书中也承 认:“理论之所以会遇到难以解释的现象,原因在于它们把现实 简单化了,只重视某些因素而怒视了其他变数。”36 作为假说的理论层面,米尔斯海款的进攻性现实主义是其 保守、静态的时空观的集中写照。其静态时空观集中体现在对 “生存”(survival)、“无政府状态”(anarchy)等核心概念的理解 上。这里以“生存”概念为例。 在上述进攻性现实主义的五个假设中,第四个是“生存是大 国的首要目标。…国家能够而且确实在追求其他目标,但安 全是其最重要的目标3”。不难发现,作者在这里突然偷换概 念,混淆了安全与生存。这种对生存和安全不加区别的运用,确 实雅以解释国际关系领域中一些重要问题。比如,米尔斯海默 认为,国家之所以采取进攻态势如发动战争,是因为国家时刻在 担心生存问题。那么当对手的行为只对国家造成安全困扰而并 未威胁其生存时,它是否一定得发动战争呢?换句话说,衡量一 国采取进攻姿态的标准究竟是安全还是生存? 再者,生存是一种感觉,一种大国心态。因此,生存也存在 类似马斯洛效应的层次(见第二章“国家目标的层级”),包括浓 重的非理性因素,这就为建构主义、国际关系心理学等发展提供 ·22·
了空间一一或许其中正孕育着国际关系理论领域的诺贝尔奖。 而其保守性突出表现在,米尔斯海默的进攻性现实主义逻 辑存在密切相关的两大断层,即陆地一海洋逻辑的断层与美国 历史的逻辑断层。 米尔斯海默的进攻性现实主义十分强调陆地力量的重要 性,认为作为军事权力原动力的人口与财富是衡量大国的主要 标准。大国的最终目标是追求地区霸权,但不可能形成全球薪 权,原因是越过巨大水域投送力囊十分困难:“巨大的水体使陆 军很难进犯一个由武装完备的大国保卫的领土。38 这样,陆地逻辑形成的进攻性原则与水体阻遢力量的海洋 逻辑的结合,使“离岸平衡手”角色成为大国的最佳选择,如此方 能超越均势联盟的制约:作者还认为,美国是现代历史上惟一成 功获得地区薄权的国家,尽管其他国家为了寻求地区新权打过 许多大仗,如东北亚的日本帝国、欧洲的拿破仑法国、成廉德国 和纳粹德国等,但没有一个获得成功。取得地区霸权的国家,常 常试图阻止其他地区的大国续写它们的业绩。换句话说,地区 新权不需要与之匹敌的对手:“难怪美国这个现代历史上惟一的 地这霸权从未考虑过征服欧洲或东北亚。一个大国可以征服它 从陆地上能到达的相邻地区,但是绝对不可能获得全球霸 权,39译者曾经指出,这种“离岸平衡手”本身是美国作为“霸权 均势”角色的重要体现:从内部看美国,它是“离岸平衡手”;而从 外部看则完全相反,让人感到它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全球有权。0 在作者看来,美国是历史上惟一成功获得地区霸权的国家 和越过巨大水域投送力量十分困难这两个事实,使得美国作为 两面靠洋(既非欧洲亦非亚洲)的大国地位永远无法动摇,换句 话说,其霸权将永世长存,“因为两个庞大的‘护城河’一大西 洋和太平洋一一直把它与世界其他大国分隔开来,因此,美国 ·23·
也许是历史上最安全的大国。”山这体现了进攻性现实主义的保 守性。这样,米尔斯海默的进攻性现实主义逻辑避免了保罗· 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一书中所警告的帝国“过度扩张”的灾 难,超越了历史上大国“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钟摆逻辑。 与陆地一海洋逻辑断层密切相关的是美国历史逻辑的断 层,即20世纪前的美国是进攻性的(扩张)、革命性的,之后是和 平维护者,是保守的。因为0世纪美国已经完成西部扩张任 务,成为两面靠洋的世界性大国,面平衡手的角色是保守的。作 者大胆地指出:“在今后十年内,美国可能会逐步减少在欧洲和 东北亚承担的义务。42因为根据平衡手的考虑,“美国的政策制 定者试图将责任推给其他大国,让后者去抗衡潜在的新权。但 当这种方法失效时,美国便用其军事力量去消除威胁,并在该区 域重塑均势以使自己收兵”3。故两面靠洋的逻辩是进攻性原 则的继续,换句话说,对美国而言,进攻性原则只是历史的过渡。 综合科学性与假说性两个层面分析,本书存在不少理论上 矛盾的地方,正如众多书评所注意到的:4 (1)对权力(power)的理解偏差。为支持“中国威胁论”,作 者一再用中国的GP或经济增长率等静态或单一指标作为衡 量和比较的际准,忽观了经济的结构性因素和运用经济力量增 进世界权力的效率与途径。顺便指出,作者对可支配财富(mo- bilizable wealth)如何转化为军事进攻能力的探讨并不令人信 服(这是其中国威胁观的一个重要来源),两者关系对日本显然 不适用。日本的GNP大约是美国的一半,可是日本的世界权 力远不及美国的一半。说到军事时.作者又将GNP数据抛之 脑后,否认甘本和德国的大国地位。米尔斯海默一方面承认日 本和德国“有能力保护自己,使之免受来自其所在地区的任何成 胁”,并说它们有能力制造核威慑,如果它们愿意的话。另一方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