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间的论战中扮演了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角色。这些论战,表 面上是各派理论围绕科学与假说层面的争论,但更本质的是理 念之争,即主导国际关系长达数世纪甚至上千年的悲剧性逻辑 在全球化时代是否仍将继续还是将得以超越? 权力是国际关系中的最核心概念之一,国际关系理论从某 种意义上讲即是权力政治学,这正是以现实主义为主导的国际 关系理论所要告诉我们的。作者认为,国际关系理论各流派正 是对“国家为什么在乎权力以及它们想要多少权力”问题的不同 回答。 本书围绕六个问题对权力展开讨论,第一,为什么大国想 要权力,国家争夺权力的根本逻辑是什么;第二,国家想要多少 权力,多少权力才是足够的,第三,什么是权力,达一核心概念是 如何定义和度量的:第四,当一个大国威胁要打破均势时,国家 以何种策略获取和维持权力:第五,战争的原因是什么,何种权 力因素使安全竞争的加剧及进而导致的公开对抗更容易或更难 以发生;第六,在什么情况下,受威脚的大国会采取均势策略以 对抗危险的敌手,在何种情况下又会企图把责任推卸给另一受 威胁的国家? 书中,作者根据“引起国家争夺权力的原因是什么”、“国家 想要多少权力”将现实主义分为人性现实主义、防御性现实主义 与进攻性现实主义,并在表1.1中作了区分, 人性现实主义,有时又被称作“经典现实主义”。摩根索的 《国家间政治》一书是这一理论的代表作。他在该书中将国家性 等同于人性,强调国家的“权力欲望”,认为国际政治的主要驱动 力是体系中的“权力恋志”。 防御性现实主义又常被称为“结构现实主义”,主要体现在 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一书中。与摩根索不同,华尔兹认为国 ·15·
家的内在侵略性并不是由于被灌输了权力意志,而为了追求“生 存”这一目标,无改府状态鼓励国家采取防范措施,使其维持而 不是打破均势,因为“过多的权力”容易引起其他国家的联合抗 衡。因此,守住而不是增加权力才是国家的主要目标。 而进攻性现实主义则是围绕着人们对结构现实主义的诘难 发展起来的。在“为什么我们很快会怀念冷战?”一文白,米尔斯 海默继承华尔兹的衣钵,断言冷战的终结、两极体系的崩贵,将 使世界进入权力纷争的时代,人们将很快会怀念冷战期间两极 主导下的和平。这一思想在其文一篇引起争议的文章··-“回 到未来:冷战后欧洲的不稳定”一一中得到了进一步阐述。 在较近的一篇文章“国际制度论的虚假前提”中,米尔斯海 默引发了围绕冷战结束而展开的国际关系理论论战的第三 波,23这是冷战结束后新形势下直面“自由制度主义、集体安全 和批评理论”挑战的现实主义回应。本书则更明确地指出“现实 主义将为21世纪的国际玫治提供最有力的解释24。米尔斯海 默的这些有影响的文章,是在全球化时代被冷落的现实主义以 原教旨恋义的反弹,在新的形势下继承和发展了现实主义的传 统,扩大了现实主义学派的影响。 米尔斯海默:进攻性现实主义的代言人 围绕冷战结束的争论,罗伯特·杰维斯(Robert Jervis)、杰 克·斯奈德(Jack Snyder))以及斯蒂芬·范·埃弗拉(Stephen Van Evera)通过集中关注名为“进攻一防御平衡”的结构概念为 防御性现实主义的个案提供支持。他们指出,无论何时,军事力 量都被划分为偏重进攻和倾向于防御两类。倘若防御明显强于 进攻,征服将变得困难,那么大国就不会萌发用武力援取权力的 ·16·
动机,而是集中保护它们已经拥有的权力。当防御占优势时,保 护已有的权力就更为容易。相反,俏若进攻更易于得手,国家就 非常渴望征服他国,那么体系中出现频繁的战争也就在所难免。 不过,防御性现实主义认为,“进攻一防御”平衡常常向防御的方 向严重倾斜,从而让征服变得极其困难。总之,建立充分的均势 加上防御比进攻所具有的自然优势,应该能打消大国寻求侵路 战路的念头,而使其成为“防御的倡导者”25。 作者认为:“进攻性现实主义在国家需要多少权力的问题上 与仿御性现实主义分道扬镶了。对防御性现实主义者而言,国 际结构几乎不为国家提供任何手求权力增生的诱因,相反它促 使国家维持现有的均势,守住权力而不是增加它才是国家的主 要目标。而在进攻性现实主义者看来,国际政治中儿乎看不到 维持现状的国家,原因是国际体系为国家牺牲对手以获得权力 创造了巨大的诱导因子,当利益超过成本时,它们就会抓住这一 机会。一国的终极目标是成为体系中的霸权。”26 进攻性现实主义者强调国际体系的塞布斯主义性质,在他 们看来,国际体系中的无政府状态决定了安全的稀缺性,为获取 安全而展开的淑烈竞争追使国家采取进攻性的战略,结果便常 常导致冲突和战争。正如米尔斯海默所指出的:“国家最初的动 机是防御性的,但国际体系的结构迫使国家去作进攻性思考,有 时则是采取进攻性的行动。2? 这里麝要说明的是,进攻性现实主义者并不主张国家一味 推行扩张政策(如果扩张得不偿失,那么理性的国家就不会扩 张),他们只是认为,国家为其安全问题而担忧,国际无政府状态 的存在以及国家间相对力量的不断变化,使国家总是认为自己 无法一劳永逸地解决安全问题。同时,进攻性现实主义也并非 一味强调优势,比如,作者认为:“国家儿乎不可能通过建立反击 。17·
武器和防御系统来获得有意义的军事优势。不管这些系统多么 高明,都几乎不可能打赢一场核战争,因为核武器具有强大的破 坏力,双方都可能在冲突中毁灭。因此,幻想在核水平条件下获 得军事优势,没有多大意义。”28 追求霸权的国家为什么不担心其他国家会组成均势联盟反 对它呢?作者指出:“受威胁的国家常常会推卸责任而不是采用 均势战路,因为在战争爆发时,推御责任者可避免与侵略者打斗 的代价。"29这就突破了防御性现实主义的“安全困境”(security dilemma)。 本书一再强调,国际体系结构是通过世界是如何组成的五 个假设来界定的,包活如下的几点事实基础:(1)国家是世界政 治中的主要行为者,处于一个无政府体系中。该体系缺乏一个 凌驾于国家之上并能保护彼此不受侵犯的中夹权威。(2)大国 都具备一定的进攻性军事能力。(3)一国无法确定他国是否怀 有敌意。(4)大国高度重视生存。(5)国家是理性行为者,能理 智而有效地设计使其生存机会最大化的战略, 作者指出,上述五条中的任何单一命题都不能千篇一律地 保证大国彼此“应该”采取侵略举动。很可能是,某一国家抱有 敌视意图,但处理这种所有国家司空见惯的个别动机的惟一假 设是:它们的首要目标是为了生存。求生存本身是一个绝对无 害的目标。不过,当五个命题同时具备时,它们就为大国萌发并 采取针对他国的进攻行为创造了强大动力,尤其可能出现三种 总的行为模式:畏惧(fear)、自助(self-help)和权力最大化(pow- er maximization),30 第一,大国彼此畏惧。它们以怀疑的眼光看待对方,担心战 争迫在眉睫,国家之间儿乎没有信任的余地…任何大国都认 为所有其他大国是潜在的敌人。 ◆18·
畏惧的根源在于国与国之间的相互攻击能力和不信任。当 一个国家受到威胁时,没有国家之上的权成机构帮助它,也没有 任何方式使侵略者受到惩罚,因此,它矿:不得不随时为战争做 准各。 第二,自助原则。由于政府之上没有政府,因此,国家彼此 皆为潜在的致人,不能依赖别人来保障自己的安全,必须自己帮 助自己。在国际政治中,天助自助之人。自助原则并不排斥国 与国之间建立联盟,但是联盟是暂时的,只是权宜之计。今天的 盟友可能是明天的敌人,今天的敌人也可能是明天的盟友。 第三,权力最大化原则。由于惧怕他国且必领自助,因此, 大国最生的安全保障就是成为系统中最强的国家,一国越是强 于对手,它受攻击的可能性就越小。国与国之间的实力相差越 大,强国受弱国攻击的可能性就越小,所以,理想的局面就是成 为系统中的精主。 作者进而总结道:“进攻性现实主义主要是一种叙述性理 论。它解释大国过去如何表现以及将来可能怎样行动。但它也 是一种指导性理论。国家‘应该’按照进攻性现实主义的意指行 事因为它展现了国家在险恶的世界里求生存的最好办法。”同 时他又提莲道:“进攻性现实主义如同黑屋子中的一道耀眼的亮 光:即便不能照亮每一个角落和缝隙,但在大部分时间内它仍是 引导人们穿越黑暗的极好工具。31 进攻性现实主义逻辑的阿喀琉斯之踵 根据林恩·琼斯(Sean M.Lynn-Jones)的分析,本书对现 实主义作出了两大贡献:(1)米尔斯海默清楚而仔细地界定了权 力,并试图设立度量标准。他认为大国并不经常在“均势”(b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