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宝安中学高三年级热身考试 语文 2012.5.28 宝安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 本试卷共10页,包括六个部分24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首先检查答题卡是否整洁无缺损,监考教师分发的考生信息条形码是 否正确;之后务必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在答题卡指定位置填写自己的学校、姓名和 考生号,同时,将监考教师发放的条形码正向准确粘贴在答题卡的贴条形码区。请保持条形 码整洁、不污损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不按要求填涂的答案无效。 3.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 区域内相应位置上。请注意每题答题空间,预先合理安排;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 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作答选做题时,请先用2B铅笔填涂选做题的題号对应的信息点,再作答。漏涂、错 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面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 A戏谑/琐屑 旖旎/扭怩 禅师/禅让 B骁勇/逍遥 矜持/玉衾 稽留/稽首 C侥幸/狡黠 囹圄/泠波 呼应/应对 D整饬/炽烈 倾轧/扎寨 横眉/横祸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是一项是() 对于铁人刘翔来说,终止人生比赛的哨音远未吹响:韩国大邱田径世锦赛,是刘翔伤愈 复岀后最重要的赛事,其在刘翔心中所占的分量之重是不言而喻的。然而谁能想到这场巅峰 对决会以这样出乎意料的演出展现。这事儿放在谁的身上,可能谁都难以不以为然地一笑而 过,但这个经历过人生大起大落的男人却能坦然面对对手的拥抱。在这一刻,成绩已经无足 轻重了,因为这次“剐蹭”事故使他收获了一枚成熟男人的金牌。而这对于不到30岁、今 后还有很长人生路的刘翔来说,分量更重,成色更足 A.终止B.出乎意料C.不以为然D.无足轻重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一个人若是斤斤计较,必然使自己拘于得失,困于得失,眼光流于琐碎和浅近,会 让自己陷入局促和褊狭,也一定被他人所不悦纳 B.都说边疆诗情画意,哪知边疆历经风雨;都说边疆风景秀丽,哪知边疆也有潮落潮 起;都说边疆天宽地阔,哪知边疆路况难行。 C.大家都感到纳闷,柜台仓库没东西,拿什么去“组织人民过经济生活”?得到的回 答是,越是物质缺乏,越要用精神去服务好
2012 年宝安中学高三年级热身考试 语 文 2012.5.28 宝安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 本试卷共 10 页,包括六个部分 24 小题,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首先检查答题卡是否整洁无缺损,监考教师分发的考生信息条形码是 否正确;之后务必用 0.5 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在答题卡指定位置填写自己的学校、姓名和 考生号,同时,将监考教师发放的条形码正向准确粘贴在答题卡的贴条形码区。请保持条形 码整洁、不污损。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不按要求填涂的答案无效。 3.非选择题必须用 0.5 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 区域内相应位置上。请注意每题答题空间,预先合理安排;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 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作答选做题时,请先用 2B 铅笔填涂选做题的题号对应的信息点,再作答。漏涂、错 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本大题 4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1、下面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戏谑./琐屑. 旖旎./扭怩. 禅.师/禅.让 B 骁.勇/逍.遥 矜.持/玉衾. 稽.留/稽.首 C 侥.幸/狡.黠 囹.圄/泠.波 呼应./应.对 D 整饬./炽.烈 倾轧./扎.寨 横.眉/横.祸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 ...的是一项是( ) 对于铁人刘翔来说,终止人生比赛的哨音远未吹响:韩国大邱田径世锦赛,是刘翔伤愈 复出后最重要的赛事,其在刘翔心中所占的分量之重是不言而喻的。然而谁能想到这场巅峰 对决会以这样出乎意料的演出展现。这事儿放在谁的身上,可能谁都难以不以为然地一笑而 过,但这个经历过人生大起大落的男人却能坦然面对对手的拥抱。在这一刻,成绩已经无足 轻重了,因为这次“剐蹭”事故使他收获了一枚成熟男人的金牌。而这对于不到 30 岁、今 后还有很长人生路的刘翔来说,分量更重,成色更足。 A.终止 B. 出乎意料 C.不以为然 D.无足轻重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 ....的一句是 A.一个人若是斤斤计较,必然使自己拘于得失,困于得失,眼光流于琐碎和浅近,会 让自己陷入局促和褊狭,也一定被他人所不悦纳。 B.都说边疆诗情画意,哪知边疆历经风雨;都说边疆风景秀丽,哪知边疆也有潮落潮 起;都说边疆天宽地阔,哪知边疆路况难行。 C.大家都感到纳闷,柜台仓库没东西,拿什么去“组织人民过经济生活”?得到的回 答是,越是物质缺乏,越要用精神去服务好
D.听梁启超等几位大师上课,如醍醐灌顶,是一种美妙享受:光听那一句非同凡响的 开场白,就能让人肃然起敬。 4、将下列句子组成一个语段,顺序恰当的一项是( ①语段,又叫句群,是由句子组成的话言表达单位 ②它是建筑在逻辑思维基础上的表意“层次 ③语段正是这样一个相对独立的较大语义单位 ④但是,要表达多方面的、比较复杂的思想,往往需要把几个句子组织起来.结成更大的言 语片段,以表达“一层”的意思 ⑤我们知道,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能够单独地使用,能够单独地表达相对完整的思想 ⑥它是句子和语篇之间的中间层次 A.①②⑤④③⑥B.①⑤④③⑥②C.①⑥⑤④③②D.①⑤④③②⑥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本题7小题,共35分) 游虞山记 沈德潜 虞山去吴城才百里,屡欲游,未果。辛丑秋,将之江阴,舟行山下,望剑门入云际 未及登。丙午春,复如江阴,泊舟山麓,入吾谷,榜人①诡云"距剑门二十里。"仍未及登。 王子正月八日,偕张子少弋、叶生中理往游,宿陶氏。明晨,天欲雨,客无意往,余 已治筇屐,不能阻。自城北沿缘六七里,入破山寺,唐常建咏诗处,今潭名空心,取诗中意 也。遂从破龙涧而上,山脉怒坼,赫石纵横,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相传龙与神斗,龙不 胜,破其山而去。说近荒惑,然有迹象,似可信。行四五里,层折而度,越峦岭,跻磴道, 远涉椒③板。有土圻魂碣,疑古时冢,然无碑碣志谁某。升望海墩,东向凝睇。是时云光黯 甚,这浸色,莫辨瀛海。顷之,雨至,山有古寺可驻足,得少休憩。雨歇,取径以南,益 露奇境齦腭摩天,崭绝中断,两崖相嵌,如关斯劈,如刃斯立,是为剑门。以剑州大剑、 小剑拟之,肖其形也。侧足延伫,不忍舍去。边山僧,更问名胜处。僧指南为太公石室南 而西为招真宫,为读书台西北为拂水岩,水下奔如虹,颓冈逆施,倒跃而上,上拂数十丈。 又西有三沓石、石城、石门,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余识其言,欲问道往 游,而云之飞浮浮,风之来冽冽,时雨飘泊,沾衣湿裘,而余与客难暂留矣。少霁,自山之 而下,困惫而归。自是春阴连旬,不能更游 嗌嘻!虞山近在百里,两经其下,未践游屐。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窈窕, 俱末探历,心甚怏快。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辄尽者始焉欣欣继焉索索欲求余味而了不可 得而得之甚艰且得半而止者转使人有无穷之思也呜呼岂独寻山也哉! (选自《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有改动
D.听梁启超等几位大师上课,如醍醐灌顶,是一种美妙享受;光听那一句非同凡响的 开场白,就能让人肃然起敬。 4、将下列句子组成一个语段,顺序恰当的一项是( ) ①语段,又叫句群,是由句子组成的话言表达单位 ②它是建筑在逻辑思维基础上的表意“层次” ③语段正是这样—个相对独立的较大语义单位 ④但是,要表达多方面的、比较复杂的思想,往往需要把几个句子组织起来.结成更大的言 语片段,以表达“一层”的意思 ⑤我们知道,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能够单独地使用,能够单独地表达相对完整的思想 ⑥它是句子和语篇之间的中间层次 A.①②⑤④③⑥ B.①⑤④③⑥② C.①⑥⑤④③② D.①⑤④③②⑥ 二、本大题 7 小题,共 35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9 题。 (本题 7 小题,共 35 分) 游虞山记 沈德潜 虞山去.吴城才百里,屡欲游,未果。辛丑秋,将之江阴,舟行山下,望剑门入云际, 未及登。丙午春,复如江阴,泊舟山麓,入吾谷,榜人①诡云"距剑门二十里。"仍未及登。 壬子正月八日,偕张子少弋、叶生中理往游,宿陶氏。明晨,天欲雨,客无意往,余 已治.筇屐,不能阻。自城北沿缘六七里,入破山寺,唐常建咏诗处,今潭名空心,取诗中意 也。遂从破龙涧而上,山脉怒坼.,赫石纵横,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相传龙与神斗,龙不 胜,破其山而去。说近荒惑,然有迹象,似可信。行四五里,层折而度,越峦岭,跻磴道, 远涉椒③板。有土坧魂碣,疑古时冢,然无碑碣志谁某。升望海墩,东向凝睇。是时云光黯 甚,这浸一色,莫辨瀛海。顷之,雨至,山有古寺可驻足,得少休憩。雨歇,取径以南,益 露奇境:齦腭摩天,崭绝中断,两崖相嵌,如关斯劈,如刃斯立,是为剑门。以剑州大剑、 小剑拟之,肖其形也。侧足延伫,不忍舍去。边山僧,更问名胜处。僧指南为太公石室;南 而西为招真宫,为读书台;西北为拂水岩,水下奔如虹,颓风逆施,倒跃而上,上拂数十丈。 又西有三沓石、石城、石门,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余识.其言,欲问道往 游,而云之飞浮浮,风之来冽冽,时雨飘泊,沾衣湿裘,而余与客难暂留矣。少霁,自山之 而下,困惫而归。自是春阴连旬,不能更游。 嗌嘻!虞山近在百里,两经其下,未践游屐。今之其地矣, 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窈窕, 俱未探历,心甚怏怏。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辄尽者始焉欣欣继焉索索欲求余味而了不可 得而得之甚艰且得半而止者转使人有无穷之思也呜呼岂独寻山也哉! (选自《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有改动〉
注:①榜人:船夫。②椒:山顶。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虞山去吴城才百里 去:距离。B.余已治筇屐,不能阻 治:治理。 C.山脉怒坼,赫石纵横坼:裂开。D.余识其言,欲问道往游 识:懂得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辛丑秋,将之江阴 ②之二虫又何知 B.①始焉欣欣,继焉索索 ②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 C.①取径以南,益露奇境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D.①沾衣湿裘,而余与客难暂留矣②吾尝跛而望矣 7.下面的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作者登山所见情景的一组是()(3分) ①舟行山下,望剑门入云际 ②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 ③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 ④云光黯甚,迷漫一色,莫辨瀛海 ⑤齦腭摩天,崭绝中断 ⑥水下奔如虹,颓风逆施,倒跃而上 A.①②④B.①③⑥C.②④⑤D.③⑤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沈德潜曾经先后两次乘船赴江阴,在中途路过虞山时都很想登山游览,但由于船夫 的欺骗,最终都没能成游 B.同行的友人因天要下雨不想登山,而沈德潜却因对游览虞山渴望已久,于是不顾友 人的阻挠,坚持游山。 C.在游山途中,沈德潜向山僧打听山上名胜并想游尽它,但由于连续二十多天都是阴 雨连绵,只得遗憾地离去。 D.沈德潜游览后感到,天下胜景若未能尽览,留有余地,反而意味无穷;若一览无遗, 有时反而觉得兴味索然。 9.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文中加波浪线的句子断句。(4分) 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辄尽者始焉欣欣继焉索索欲求余味而了不可 得而得之甚艰且得半而止者转使人有无穷之思也呜呼岂独寻山也哉 (2)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6分) ①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 ②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历,心甚怏怏。 10.阅读下面的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秋夜曲(唐)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秋壁暗虫通夕响,寒衣未寄莫飞霜。 秋夜曲(唐)王涯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注:①榜人:船夫。②椒:山顶。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虞山去.吴城才百里 去:距离。 B.余已治.筇屐,不能阻 治:治理。 c.山脉怒坼.,赫石纵横 坼:裂开。 D.余识.其言,欲问道往游 识:懂得。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3 分) A. ①辛丑秋,将之.江阴 ②之.二虫又何知 B. ①始焉.欣欣,继焉索索 ②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 C. ①取径以.南,益露奇境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D. ①沾衣湿裘,而.余与客难暂留矣 ②吾尝跂而.望矣 7.下面的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作者登山所见情景的一组是( ) (3 分) ①舟行山下,望剑门入云际 ②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 ③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 ④云光黯甚,迷漫一色, 莫辨瀛海 ⑤齦腭摩天,崭绝中断 ⑥水下奔如虹,颓风逆施,倒跃而上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沈德潜曾经先后两次乘船赴江阴,在中途路过虞山时都很想登山游览,但由于船夫 的欺骗,最终都没能成游。 B.同行的友人因天要下雨不想登山,而沈德潜却因对游览虞山渴望已久,于是不顾友 人的阻挠,坚持游山。 C.在游山途中,沈德潜向山僧打听山上名胜并想游尽它,但由于连续二十多天都是阴 雨连绵,只得遗憾地离去。 D.沈德潜游览后感到,天下胜景若未能尽览,留有余地,反而意味无穷;若一览无遗, 有时反而觉得兴味索然。 9. 断句和翻译(10 分) (1)用“/”给文中加波浪线的句子断句。(4 分) 然 天 下 之 境 涉 而 即 得 得 而 辄 尽 者 始 焉 欣 欣 继 焉 索 索 欲 求 余 味 而 了 不 可 得而得之甚艰且得 半而止者转使人有无穷之思也呜呼 岂独寻山也哉 (2)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6 分) ①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 ②今之其地矣, 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历,心甚怏怏。 10.阅读下面的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 分) 秋夜曲 (唐)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秋壁暗虫通夕响,寒衣未寄莫飞霜。 秋夜曲 (唐)王涯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1).在刻画人物心理时,两首诗所用的方法有何相似之处?试简要分析。(3分) (2).两首诗所表现的主人公的心理有何异同?(4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答对一空给1 分。)(6分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2)俄顷风定云墨色 ,娇儿恶卧踏里裂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师说》(韩愈 (4)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诗经》《氓》)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 区”作答。(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论知性的分析方法(节选) 王元化 我们习惯把认识分为两类,一类是感性的,另一类是理性的;并且断言前者是对于事物 的片面的、现象的和外在关系的认识,而后者则是对于事物的全面的、本质的和内在联系的 认识。这样的划分虽然基本正确,但也容易作出简单化的理解。因为它不能说明在理性认识 中也可能产生片面化的缺陷。例如知性在认识上的性能就是如此。 康德曾经把认识划分为感性一知性一理性三种,后来黑格尔也沿用了这一说法。我觉 得用感性一知性一理性这三个概念来说明认识的不同性能是更科学的,根据我的浅见,马 恩也是采用知性的概念,并把知性和理性加以区别。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说 我如果从人口着手,那么这就是一个混沌的关于整体的表象。经过更切近的规定后,我就 会在分析中达到越来越简单的概念;从表象中的具体达到越来越稀薄的抽象,直到我达到 些最简单的规定。于是行程又得从那里回过头来,直到我最后又回到人口,但是这回人口已 不是一个混沌的关于整体的表象,而是一个具有许多规定和关系的丰富的整体了。”从这段 话看来,马克思也是运用了感性一知性——理性这三个概念的。 认为艺术作品一切都必须从主题出发这种来自知性的观点是对艺术的最大误解。艺术作 品必须有一个占主导地位的情志,但是作者一旦使他的作品的任何部分,包括每一细节,都 从主题出发,都必须作为点明主题思想的象征或符号,那就必然会引起尊重感情的读者应有 的嫌恶他将会指摘这种作品和评论者按照这种理论对于某些优秀之作所作的牵强附会的分
(1).在刻画人物心理时,两首诗所用的方法有何相似之处?试简要分析。(3 分) (2).两首诗所表现的主人公的心理有何异同?(4 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 3 题,多选只按前 3 题计分。答对一空给 1 分。)(6 分)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陆游《游山西村》) (2)俄顷风定云墨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娇儿恶卧踏里裂。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师说》(韩愈)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诗经》《氓》) 三、本大题 4 小题,共 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5 小题。(12—13 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 区”作答。(12 题选对一项给 2 分,选对两项给 5 分。多选不给分) 论知性的分析方法(节选) 王元化 我们习惯把认识分为两类,一类是感性的,另一类是理性的;并且断言前者是对于事物 的片面的、现象的和外在关系的认识,而后者则是对于事物的全面的、本质的和内在联系的 认识。这样的划分虽然基本正确,但也容易作出简单化的理解。因为它不能说明在理性认识 中也可能产生片面化的缺陷。例如知性在认识上的性能就是如此。 康德曾经把认识划分为感性—知性—理性三种,后来黑格尔也沿用了这一说法。我觉 得用感性—知性—理性这三个概念来说明认识的不同性能是更科学的,根据我的浅见,马 恩也是采用知性的概念,并把知性和理性加以区别。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说 “我如果从人口着手,那么这就是一个混沌的关于整体的表象。经过更切近的规定后,我就 会在分析中达到越来越简单的概念;从表象中的具体达到越来越稀薄的抽象,直到我达到一 些最简单的规定。于是行程又得从那里回过头来,直到我最后又回到人口,但是这回人口已 不是一个混沌的关于整体的表象,而是一个具有许多规定和关系的丰富的整体了。”从这段 话看来,马克思也是运用了感性—知性一一理性这三个概念的。 认为艺术作品一切都必须从主题出发这种来自知性的观点是对艺术的最大误解。艺术作 品必须有一个占主导地位的情志,但是作者一旦使他的作品的任何部分,包括每一细节,都 从主题出发,都必须作为点明主题思想的象征或符号,那就必然会引起尊重感情的读者应有 的嫌恶,他将会指摘这种作品和评论者按照这种理论对于某些优秀之作所作的牵强附会的分
析。文艺作品固然要表现生活的本质,但是它是通过生活的现象形态去表现生活的本质的。 因此,文艺作品不能以去粗取精为借口舍弃生活的现象形态。相反,它必须保持生活现象的 切属性,包括偶然性这一属性在内。甚至像黑格尔这样认为晢学的任务就在于扫除偶然性 揭示必然性的理论家也说,偶然性在艺术作品中是必要的 人物性格必须有一个主导的情志(如哈姆莱特的复仇、夏洛克的贪吝等),但是这种主 导的情志不能是唯一的、单线的,尽管它是人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例如《三国 演义》,有作家把以上这些写法总结成这样几句话:一个曹操有多副面孔,看来似乎矛盾, 但联系着毎一特定的场合,却又真实可信。这多副面孔构成曹操的性格,曹操就立体化了 活起来了。”遗憾的是有些文艺评论者只能按照黑格尔所指摘的法国十七世纪古典主义作家 的知性原则去评长道短。他们和普希金相反,把莫里哀的悭吝人看得比莎土比亚的夏洛克更 合乎艺术法则。普希金认为悭吝人只是悭吝人,而夏洛克的性格却是活生生的。夏洛克的主 导情志固然也是吝啬,但同时他爱女儿,对作为犹太人所受到的歧视和侮辱满怀愤怒,因此 他的性格是丰满的、复杂的 12.下列有关“知性”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知性在认识上的性能就是如此”是说采用知性概念可以弥补理性认识的不足 B.使用感性一一知性一一理性这三个概念说明认识的不同性能,这样更科学更合理。 C.康德、黑格尔、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分析认识的历程时都曾使用过知性的概念 D.知性的观点认为,艺术作品一切都必须从主题出发。 E.有些文艺评论者按照黑格尔的知性原则对艺术作品中的人物评长道短,这令人遗憾。 13.下列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人物性格应有一个主导情志,主导情志的展示应是多角度多侧面的:另一方面,人物 性格又必须是多方面的,必须具有和其他人不同的独特个性 B.一个曹操有多副面孔,看来似乎矛盾,但这正构成曹操的丰满性格。 C.复仇是哈姆雷特性格的主导情志,但在众多读者眼中他不仅仅是一个复仇者形象。“ 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说明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D.莫里哀的悭吝人和莎士比亚的夏洛克同是闻名于世的吝啬鬼典型。与有些文艺评论者 不同的是,普希金认为前者比后者更合乎艺术法则。 14.根据第2段划线部分的文字,写出马克思对下面三个概念的解释。(4分。每种解释的 答案不超过20个字) 感性: 理性:
析。文艺作品固然要表现生活的本质,但是它是通过生活的现象形态去表现生活的本质的。 因此,文艺作品不能以去粗取精为借口舍弃生活的现象形态。相反,它必须保持生活现象的 一切属性,包括偶然性这一属性在内。甚至像黑格尔这样认为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扫除偶然性 揭示必然性的理论家也说,偶然性在艺术作品中是必要的。 人物性格必须有一个主导的情志(如哈姆莱特的复仇、夏洛克的贪吝等),但是这种主 导的情志不能是唯一的、单线的,尽管它是人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例如《三国 演义》,有作家把以上这些写法总结成这样几句话:“一个曹操有多副面孔,看来似乎矛盾, 但联系着每一特定的场合,却又真实可信。这多副面孔构成曹操的性格,曹操就立体化了, 活起来了。”遗憾的是有些文艺评论者只能按照黑格尔所指摘的法国十七世纪古典主义作家 的知性原则去评长道短。他们和普希金相反,把莫里哀的悭吝人看得比莎士比亚的夏洛克更 合乎艺术法则。普希金认为悭吝人只是悭吝人,而夏洛克的性格却是活生生的。夏洛克的主 导情志固然也是吝啬,但同时他爱女儿,对作为犹太人所受到的歧视和侮辱满怀愤怒,因此 他的性格是丰满的、复杂的。 12.下列有关“知性”的理解,不符合 ...文意的两项是(5 分) A.“知性在认识上的性能就是如此”是说采用知性概念可以弥补理性认识的不足。 B.使用感性——知性——理性这三个概念说明认识的不同性能,这样更科学更合理。 C.康德、黑格尔、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分析认识的历程时都曾使用过知性的概念。 D.知性的观点认为,艺术作品一切都必须从主题出发。 E.有些文艺评论者按照黑格尔的知性原则对艺术作品中的人物评长道短,这令人遗憾。 13.下列分析不符合 ...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人物性格应有一个主导情志,主导情志的展示应是多角度多侧面的;另一方面,人物 性格又必须是多方面的,必须具有和其他人不同的独特个性。 B.一个曹操有多副面孔,看来似乎矛盾,但这正构成曹操的丰满性格。 C.复仇是哈姆雷特性格的主导情志,但在众多读者眼中他不仅仅是一个复仇者形象。“一 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说明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D.莫里哀的悭吝人和莎士比亚的夏洛克同是闻名于世的吝啬鬼典型。与有些文艺评论者 不同的是,普希金认为前者比后者更合乎艺术法则。 14.根据第 2 段划线部分的文字,写出马克思对下面三个概念的解释。(4 分。每种解释的 答案不超过 20 个字) 感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