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的雕像 1 蓝 田 ¥ y 30
越南北部最大城市河内,从那里转乘米轨火车入滇。这一路人数精 最多:出于车辆的原因,这一路是分批行进,前后数月.直至年 神 底,学校最后批人员离开长沙(当时,日车已攻上广州,海路 的 断绝):文学院院长冯友兰、文科教授陈寅恪、朱白清等走的也 雕 是这条路线。 在三路入滇的队伍当中,最艰苦的-一路,自然足湖南常德 出发,徒步行走到昆明的“湘黔滇旅行村”了。旅行团由二百多 名男同学和中青年教师1成,配有四名军事教官及队医等。他们 将跨越洲、黔、滇三省,翻过雪峰山、武陵山、苗岭、乌蒙山等 崇山峻岭,步行距离将近3000华甲。 学校最早制定的入滇划,是水陆两路并进,但是出于经费 紧张,学校只能给予每位教师路费补助65元,学生每人20元, 这点儿钱,连买车票、船禁都不够,更何况还有沿途的食宿。许 多同学来白穷苦家庭,述有的家乡沦陷之后,已絲和家里失去了 联系,断绝经济来源,乘车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成为一种奢望,于 是有入提议步行。在那个国破家亡的时代,200多名中国学子的 徒步长征,开始就蒙上.了一层悲壮的色彩,他以徒步3000 里的决心,昭示了西南联大在后来的艰难困苦中,那种顽强的不 屈不挠的苦斗精神。 步行闭成员一律过着严格的军事化生活:每入出发之前,发 给黄色军装一套、绑腿、草鞋各一双、油布伞一把。路上,每人 限带行李8公斤,主要是路上必须的生活用品。其余物品打包 后,由火车运到昆明(每入限重25公斤)。 步行团分为两个大队,每个大队150人左右,由军事教官分 任大队长。中队长以下干部,丸学生担任。步行团的最高军事领 导,是由张治中主席推荐的陆军大学毕业牛生,原东北军少将帅长 黄师岳将军。学校指派黄钰为旅行团指导员,并与阐一多、曾 昭抡、李继侗、袁复礼四位教授、饥成辅导委员会。另行吴征镒 31
精 等六名青年教师,与步行团同行,沿途担任实习指导。这些当时 神或者日后大名鼎鼎的教授、学者们,当时为什么放弃方便的交通 的工具,与同学们-起步行?我们今天已经无法去一一询问他们当 雕时的想法了。或许是学校指派?然而当时西南联大光教授就有上 像百人,为什么被选中的会是他们呢? 2月25日,乘汽车和从水路出发的旅行团成员,在洞庭湖 西岸的常德会师。旋即,他们告别了汽车和小火轮,也告别了湘 北重镇常德,步行西去… 行军路上 初春的绵绵冷雨,渗湿了湘北大地上那铁红色的泥土,200 多名中国学子,脚踏草鞋,在常德城南的泥泞中,留下了他]最 32
初的一行脚印。而一个世界教育史上的动人奇观一国立西南联 精 合大学,正是在这初春的绵绵冷雨中,开始了它那不州不挠的悲 神 怆历程泥泞的红土地,记忆着一代中用学子的顽强'与悲壮。 的 队伍行进在辽阔的湘北人地上,头几天,阴雨绵绵,玉抑得 雕 让人喘不过气来,开始还有人打伞,可时问长了,手臂酸了,绵 像 绵的细雨却似乎水无停止的时候,打伞的人不耐烦了,把漆红色 的油布伞往背后搁,像是总记了下雨这档子事。棉衣湿透了, 到宿营的地方拢-一堆火烘烘,第二天再穿。恼人的是鞋了上的 泥十越来越多,两条腿的负扭越来越重,让人苦不堪言、队伍开 头两天行军的速度很慢,每大人约只能走四、五十里 到了第三天,队伍行进到桃源县以川的小丘陵地带,毛毛雨 不知道什么时候悄悄地停了,地上依旧湿漉漉的,淡淡的薄雾. 在一望九的山丘、桃林之间朦胧、飘忽,一月虽然不是桃花盛 开的时节,可薄雾氲氝中的桃林,仍然给人一种欲飘欲仙的感 受。这是队伍自出发以来,心情最舒畅的天 “这次我」不能途经桂林,似能漫步桃源,也就不虚此行 了。”大学尘们心旷神怡的时候,总免不了发发感慨 “闻先生,当牛陶渊明二的那个《桃化源记》是不是就是这 挖痞?”长黄师岳到队伍后头和闻一多搭讪起来 “哦,《桃花源记》那是…个古代的传说枚事,不一定真的是 作者自已的所见所闻。”闻…多茫尔·笑:“不过…那篇文章至 少说明,在陶渊明时代,这已经是相当偏噼的地方了.可我」 今犬要去的地方,比这个世外桃源,远着丨力八千呢” “整整三天了,我们的行程还不到二十分之·,”黄师岳九奈 地说 “是呀,不用两条腿亲片走一·走,怎么能够知道国之大 呢?” “戎马倥偬一十多年,从关东到关中,马背上走了半个中国, 33
这回又要和你们一起走到云南,中国之大,此生已有所领教。可 神总是想不明白,诺大的中国,何以让·个海岛上的国家块又一 的 块侵占了去,唉。”黄师岳颇有些愤懑。 雕 闻一多:“很多人都在找这个答案,可答案每每又是五花八 像 门,这就是今日之中国。” 黄师岳:“闻先生所见…” “哈哈,我一介书生,又能有仆么高见呢?”闻一多笑起来: “我想,等我们走完这3000甲的时候、一定还会有许多新的 想法。” 在这200多人的行军队伍当中,闻一多始终是极其独特的一 负,他不穿军装、不穿短袄或者夹克,一路上总是套着那件灰布 长衫。无论队伍走到什么地方,人们始终看见队伍后头跟着一位 穿长衫的教书先生,绝大多数时候,那位独特的长衫先生便是闻 一多;少数时候,是别人把闻一多的长衫借走了。 闻·多不穿车装,不穿短衫的原因,谁也说不清楚。有人说 是闻一多生来讨厌丘八。不错,闻一多的兵缘确实差了一点儿, 人革命的时候,闻一多在北伐军总政治部担任艺术股股长,据说 邓演达很器重他,可是闻·一多不适应军队生活,两个月以后就开 漓了,那个艺术股长的位置,好歹也差不多一个少将军阶,可闻 一多不感兴趣。不过尽管如此,有两个月军龄的闻一多,在那帮 教授们当中,好歹也算是个“当过兵”的,如果闻一多生来讨厌 当兵的,这次又何必选择行军呢? 闻一多这年刚好40岁,在联大的教授们中间,岁数不算大, 也不算小,而他的经历,在他那个岁数的知识分子中间,也是十 分有代表性的: 闻一多14岁的时候,考人清华留美预备学校,“五四”时 期,他是清华的学生领袖之一,1922年,闻一多清华毕业以后 赴美国留学,先学美术,后改文学。回国以后,一度参加北伐,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