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方面的努力之下,1937年11月1日,长沙临时大学在 精 湖南省长沙市非菜园圣经书院正式开课。 神 经过儿个月颠沛流离,浪迹天淮甚至九死一生的中国学子,的 终于在湘江之滨、岳麓山下找到了那么一块能暂时搁卜书桌的地 雕 力。流亡路上的艰辛困苦、穿越封锁线时的惊险、紧张、走投无像 路时的花然,终于被那朗朗的书声所取代。教室的拥挤,危楼的 摇晃,已经没有人再计较,比起那些因战争失学、失业的同胞, 他]无疑是幸运儿了。老朋友们新学年见面,招呼问候的那些客 套话,己经被新的语言所替代:“哟,您老还活者呀?” “没死?” “哟,圆囵个儿的回来啦?” 开学后·个月,从全国各地陆续集到长沙的北大、清华、 南开的师生,总共已有1400多人,超过三校总人数一半以上.了, 以后几个月里,还不断有人从全国各地赶来,然而,有些人不 会来了,还有一些人水远不会来了! 因为这是一场残酷的战争! 为了统一教学,所学校对相问类型的院系进行了合并,问 类同级的班次也进行了归并,统一授课以节省师资和教室。班上 ·下子来了许许多多新面孔,又失去了许许多多的老面孔,战争 使他们聚在了一起,战争也使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分离。 有人说战争也是·种因缘。 有趣的是,在11月1日长沙临时大学正式开课这一大,日 车的飞机也第-一次光临了长沙市上空,盘旋许久乃去,好在那只 是一架侦察机,给刚刚坐到书桌前的临大师生带来的,只是场 小小的虚惊。 然而,战争的气氛始终笼罩着刚刚从战区九死一生逃离出来 的中国学子。 15
精 长沙韭菜园的圣经书院,原为美国人所办的教会学校,校园 清沾雅观,教室内课桌椅也十分完备。遗憾的是,圣经书院只有 的 供教学用的止楼一座,共三层;宿舍三座。无法容纳众多的帅生 雖 学习、居住。不得已,临大又租用了附近49标营房的军营作为 像 男生宿舍,涵德女校宿舍一幢作女生宿舍。 尽管如此,教室依旧拥挤不堪,不久以后,在湖南省政府帮 助下,临大文学院迁往南岳衡山的圣经院。 不仅校舍如此,教学设备、器材、图书也面临着尴尬,特别 是理、工两个学院,没有实验器材,正常的教学就无法进行下 去,除了土木工程系抢救出来的器材比较多,其它院系几乎都面 临着器材方面的困摊,不得已,学校决定将机械工程系的航空 班,转送江西南昌的航空机械学校奇读;化学T程系转送重庆大 学寄读:电机工程系与湖南大学共同开课。接着,学校又从湘雅 医学院借到了些实验器材,以解燃眉之急。 长沙临时大学就在这种拼拼凑凑的情况下,完成了他一个学 期的艰难使命。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的师生员工齐心协力,共 赴国难,在中华民族处于危亡的紧要关头,经过千里跋涉,克服 重重困难,抱着拯救国家与民族的神圣责任感,在不到个月的 时间里,使遭遇空前洗劫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在炮火中被彻 底破坏的南开大学终子复课,写下了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几} 年以后,著名导演吴贻弓在他的电影《流亡大学》中,对长沙临 时大学的艰辛、曲折以及师生们不屈不挠的爱国精神,进行了真 实的描与。 4 战场的局势,依旧在一天天地恶化1 临时大学在长沙的这一个学期里,前线总是在不断地 传来坏消息: 9月20日,华北重镇保定失守! 16
10月10口,石家庄沦陷! 11月8H,阎锡弃守太原! 精神 11月11日,淞沪战场上的国芪党军队从苏州河南岸撤出, 上海失陷! 12月13H,中华民国首都南京被日军攻占,发生了人类史 像 上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30万手无寸铁的中国人被无辜杀戮: 紧接着,杭州、济南也在12月底相继陷落。 南京大屠杀的消息传到长沙的第二天,临大校同里掀起了第 次青年从军的热潮,300多名临大学生满怀悲愤,投笔从戎, 走上了抗H的战场,其中有不少是女问学。 北平之大,早已放不下张平静的书桌,又何况长沙呢? 随着平汉铁路上的保定、石家庄、新乡相继火守,长江沿岸 的上海、南京、芜湖相继陷落。地处两条线交礼处的武汉,自然 在所难免地将成为一场决战的主战场,最高统帅部此时仁在策划 武汉大会战。武汉国民政府已决定迁都重庆。 大战将即,长沙距武汉只有300公里! 于是,临时大学西迁,又一次被列入国民政府教育部的议事 日程。 鉴于平津陷落之时,两地各大学仓促南撤,损失极为惨重, 国民政府教育部决定及早制定西迁的计划,在日军尚未到达之 前,完成西迁的一切准备。 南京失守之后,日军的飞机多次对长沙市区进行狂轰滥炸, 长沙火车站是日军反复轰炸的重点目标之-“,韭来园离长沙火车 站很近,临时大学在12月20日这·天,也被飞机炸弹击,损 失惨重 面对日机的轰炸,临时大学的师生们,没有-个人向政府主 动提出西迁的问题。在临时大学建校的过程当中,长沙人民为临 时大学的组建,捐过钱、流过、贡献过他们的房屋,家什,甚 17 =d得和机山山情果,■
精 至锅碗瓢盆。大雪降临,许多师生7、8月间两手空空逃出北平, 神 没有过冬的棉衣,长沙人民发动捐衣运动,捐出他们的冬衣棉 的 被,保证临大师生过冬,虽然只有不到半牛的时间,可联大师生 雕 已经和长沙人民建立了很深的感情,此时,临大师生正抱定了与 像 长沙人民同在的决心,要与他们共同战斗。 然而,武汉国民政府的那些大员】,或许是接受了平津撤退 时的教训,或许是因为淞沪战役之后,他们已经意识到自己军队 的软弱、无能,在制订迁都重庆规划的同时,长沙临时大学的西 迁,也成为个很重要议程。 最初,国民政府决定把西南联大迁往战时首都重庆,便于加 以管束。然而,在迁都问题上,四川的地方势力并不给以积极配 合,提出种种限制,找出种种借口,阻止过多的机关、学校以及 中央军部队人川,蒋介石政府和四川地方势力之间的矛盾明显暴 露了出来,以至最后蒋介石不得不改组四川省政府,派自己的老 同学张群去当四川省主席,以期压服四川地方势力。 在这样一种背景之下,于是有人提出把西南联大迁到桂林或 者昆明。教育部关于临时大学迁址的问题,一直争议不决。据 说,最后决定把临时大学迁到昆明,在这个问题上拍板的是蒋介 石本人。 蒋介石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决定,据分析可能有这样几个原 因:一是当时四川地方势力反对,而蒋介石那时还未正式解决四 川问题;二是重庆作为一个中国西部城市,突然之间成为战时首 都,人一下子去得太多,在经济上一时难以承受;三是在“一二 ·九”运动中,蒋介石已经深深领教了北平学生的厉害,把它们 放在重庆可能会给自己带来麻烦。至于其它提议,比如去桂林, 那是蒋介石断然不会同意的,那里是桂系李宗仁、白崇禧的地 盘,那些教授学生们要是和桂系搅在…起,麻烦就更大了,至于 云南的龙云,势力毕竞弱小一些,历史.上也不曾有过反蒋的举 18
动,更何况龙云是山沟里出来的彝人,一介赳赳武夫,和那些讲 精 民主、讲户由的洋学生们门搅不到一块儿。 蒋介石琢磨着把那些教授学牛们放到交通、信息闭塞的云 的 南,过上·阵世外桃源的口子,也就没有那么多的民主可讲了。 雕 然而,他万万没有料到,正是当初自己这一拍板,昆明日后竟然 成了大后方的民主保垒,不仅教授、学生讲民主,连那个赳赳武 夫的省主席龙云,也被他]拉去参加了民主同盟,共产党的势力 在那里借助这种民主氛围一天天壮大,那个时候的蒋介石,恐怕 不得不承认自已失算了。 临时大学西迁的议题,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接受的,那些血气 方刚的青年学生们,就不太情愿。困难当头,他们的问龄人正冒 着硝烟炮火去冲锋陷阵,去流血牺牲,而此时此刻,日寇距离长 沙毕竟还有千里之遥,自己就要忙着去“逃命”,总觉得无颜见 江东父老,有些人甚至认为西迁是可耻的,对不起前方流血的将 士,对不起支持他的长沙人民,也对不起前段时间投笔从戎而 去的那些同窗们,更对不起被日寇屠杀的亲人,说服同学的工 作将是艰巨的。 新到任的湖南省主席张治中,也不赞成临时大学西迁。这位 刚刚从淞沪战场上撤下来的将军,此时正雄心勃勃地酝酿者一个 建设湖南、保卫湖南的宏伟计划。从投身黄埔以来,蒋介石还是 第一可让他做了集党政军大权于-身的封疆大吏,现在口军离湖 南还有千里之遥,他认为他有充分的时间去实现他的计划: 张治巾心里很清楚,临时大学里面,有的是“通大”人物, 白从大革命到现在,长沙城里还从来没有一下子来过这么多的知 名人物,长沙的老百姓,都在注视着那些平时只有在报纸上能看 到名字的大教授们,临时大学一日撤走,必然会给长沙城里的老 百姓带来惊慌,或者至少是某种暗示,大敌当前,稳定人心是至 关重要的。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