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黄山市普通高中2019届高三11月“八校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中国古代的文体具有鲜明的特征,表现为复杂性、多义性和不确定性,与西方 文体相对稳固的板块结构大不同。研究中国古代的文体,理应彰显本国的特色。 从关键词的维度观照、审视文体,无疑是新颖的研究视角。下面就以唐宋文体为 中心言之。 ②在古代文体学史上,唐宋时期是一个承先启后的时代。唐宋众体咸备,各种文 体都获得充分的发展空间,文学文体方面,诗、文、词三足鼎立,新兴的小说 戏曲也崭露头角;公牍和应用文方面,与新创文体竞相发展,迎来了历史上实用 性文体发展的髙峰。唐宋文体批评层累式地多角度探究,并与当时的文体书写产 生互动,让文体写作与批评相得益彰。一言以蔽之,唐宋时期是古今文体骈与散、 简与繁、文与质、雅与俗纠葛转关的枢纽。 ③唐宋文化既恢宏又复杂,既多元又开放,属于成功的贯通、通变型文化,其通 变特色影响到方方面面,自然包含文体。“融会贯通”,不妨说是对唐宋文化的 最佳注脚。唐宋文体在文化的大视野下,表现为分化与综合、限制与超越对流与 融通的复杂多元格局 ④唐宋文体学的贯通性,突出地表现在文体间的交流和互动上。古代文体的结构 规则并非刻板不变,实具有灵活组装拆卸的机制,在一定条件下,其规则会发生 位移改变。文体与文体之所以能发生关系,在于它们具有某种同质的因素,例如 结构、形式、语言等 ⑤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与贯通密切相关,唐宋开始大量使用“文备众体” 词。黄庭坚等宋人用“兼备众体”来赞美唐代大诗人杜甫,这是充分肯定老杜在 诗体方面的集大成。更重要的是,宋人开始用类似的词形容本朝文人。诸如欧阳 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朱熹等,都得到过类似“文备众体”的称赞。这种 情况在宋以前,是没有的。可见唐宋文人的“兼备众体”,成为极为突出的现象 何以“文备众体”者愈来愈多?这其实是贯通的文化作用于文体的重要表现。 ⑥当一种文体已发展极充分,内部的各种写作技巧、艺术手法差不多被穷尽时, 或许只有“跨界”“贯通”,向其他文体寻求参酌,才有可能打破困局,实现新 变。可见贯通的实质是创新。 ⑦文体的贯通固然重要,但贯通不是纸上空文,还需要“人”去驾驭和创造。从 人出发,“驾驭”就成为观照唐宋文体学的另一关键词。文体都有机制,具备特 定的结构和功能,运行规律似较机械。然而,运用文体之“人”,却是既讲规则, 又有策略的。加之人的创造力无比睿智旺盛,运用文体之人既可以设计新规则, 又能打破旧机制,实在是文体变迁的最大原动力。尤其是那些创造力极强的大家, 如杜甫、韩愈、欧阳修、苏轼、辛弃疾等,驾驭、控制和改造文体的能力极强, 能够最大限度地扩展文体的疆域,文体的结构和功能在他们手上得到玲珑活络的 调整。他们冲破既有的文体束缚,把不同文体的优长综合性地融汇到同一文学作 品中。这充分体现出大家贯通的视野和超卓的驾驭文体能力 ⑧从此类关键词出发,研究古代文体学,或许可得出新人耳目的见解和结论,或 者说凝练出一些可资借鉴的“精华”。 (节选自《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安徽省黄山市普通高中 2019 届高三 11 月“八校联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 ①中国古代的文体具有鲜明的特征,表现为复杂性、多义性和不确定性,与西方 文体相对稳固的板块结构大不同。研究中国古代的文体,理应彰显本国的特色。 从关键词的维度观照、审视文体,无疑是新颖的研究视角。下面就以唐宋文体为 中心言之。 ②在古代文体学史上,唐宋时期是一个承先启后的时代。唐宋众体咸备,各种文 体都获得充分的发展空间,文学文体方面,诗、文、词三足鼎立,新兴的小说、 戏曲也崭露头角;公牍和应用文方面,与新创文体竞相发展,迎来了历史上实用 性文体发展的高峰。唐宋文体批评层累式地多角度探究,并与当时的文体书写产 生互动,让文体写作与批评相得益彰。一言以蔽之,唐宋时期是古今文体骈与散、 简与繁、文与质、雅与俗纠葛转关的枢纽。 ③唐宋文化既恢宏又复杂,既多元又开放,属于成功的贯通、通变型文化,其通 变特色影响到方方面面,自然包含文体。“融会贯通”,不妨说是对唐宋文化的 最佳注脚。唐宋文体在文化的大视野下,表现为分化与综合、限制与超越对流与 融通的复杂多元格局。 ④唐宋文体学的贯通性,突出地表现在文体间的交流和互动上。古代文体的结构 规则并非刻板不变,实具有灵活组装拆卸的机制,在一定条件下,其规则会发生 位移改变。文体与文体之所以能发生关系,在于它们具有某种同质的因素,例如 结构、形式、语言等。 ⑤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与贯通密切相关,唐宋开始大量使用“文备众体”一 词。黄庭坚等宋人用“兼备众体”来赞美唐代大诗人杜甫,这是充分肯定老杜在 诗体方面的集大成。更重要的是,宋人开始用类似的词形容本朝文人。诸如欧阳 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朱熹等,都得到过类似“文备众体”的称赞。这种 情况在宋以前,是没有的。可见唐宋文人的“兼备众体”,成为极为突出的现象。 何以“文备众体”者愈来愈多?这其实是贯通的文化作用于文体的重要表现。 ⑥当一种文体已发展极充分,内部的各种写作技巧、艺术手法差不多被穷尽时, 或许只有“跨界”“贯通”,向其他文体寻求参酌,才有可能打破困局,实现新 变。可见贯通的实质是创新。 ⑦文体的贯通固然重要,但贯通不是纸上空文,还需要“人”去驾驭和创造。从 人出发,“驾驭”就成为观照唐宋文体学的另一关键词。文体都有机制,具备特 定的结构和功能,运行规律似较机械。然而,运用文体之“人”,却是既讲规则, 又有策略的。加之人的创造力无比睿智旺盛,运用文体之人既可以设计新规则, 又能打破旧机制,实在是文体变迁的最大原动力。尤其是那些创造力极强的大家, 如杜甫、韩愈、欧阳修、苏轼、辛弃疾等,驾驭、控制和改造文体的能力极强, 能够最大限度地扩展文体的疆域,文体的结构和功能在他们手上得到玲珑活络的 调整。他们冲破既有的文体束缚,把不同文体的优长综合性地融汇到同一文学作 品中。这充分体现出大家贯通的视野和超卓的驾驭文体能力。 ⑧从此类关键词出发,研究古代文体学,或许可得出新人耳目的见解和结论,或 者说凝练出一些可资借鉴的“精华”。 (节选自《光明日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贯通”表现在文体间的交流和互动上,这种交流和互动,同样体现在杜甫 苏轼等文学大家身上 B.“驾驭”体现了创作者对文体的控制改造能力,有了这种能力,才能在同 作品中融进不同文体的优长。 C.“贯通”和“驾驭”是解读古代文体的关键词。从两个关键词出发就能得出 关于古代文体研究的新见解 D.古代文体的写作与批评可以产生互动,这种互动既能促进文体的发展,也能 让文体写作更加成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自然段先交代了中国古代的文体具有的特征,提出“从关键词的维 度观照、审视文体是新颖的研究视角”的观点,指出文章讨论的对象,总领全文。 B.第二、三自然段紧承第一自然段,论述唐宋文体发展现状、特点。 C.第四到第七自然段紧扣标题分别论述贯通、驾驭两个关键词,列举了唐宋大 家的名字,证明“贯通”“驾驭”对大家的诞生有影响作用 D.文章最后一段总结上文,指出研究古代文体的成果:从关键词出发研究古代 文体学,就可以得出新人耳目的见解和结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贯通”让文体有了创新的可能,“驾驭”实现了这种可能,二者共同作用, 让唐宋文体多样、文学繁荣 B.古代文体是动态发展的,到唐宋时,各类文体竞相发展,迎来了发展的高峰, 形成复杂多元的格局。 C.那些创造力极强的大家冲破既有的文体束缚,把不同文体的优长综合性地融 汇到同一文学作品中,所以有了文体驾驭能力,就一定能在同一作品中融进不同 文体 D.唐宋时期各种文体都获得充分的发展空间,诗、文、词三足鼎立,新兴的小说、 戏曲也崭露头角,公牍和应用文方面竞相发展,迎来了历史上文体发展的髙峰。 【答案】1.C 2.D 3.A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找 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 差别确定答案。C项,“从两个关键词出发就能得出关于古代文体研究的新见 解”不正确。“从两个关键词出发”与原文末段“从此类关键词出发”意思不 同,“此类”范围大,包括这两个关键词;“就能得出”意思过于肯定,原文“或 许”表达的是推测语气。故选C项。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考查分析 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要在整体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根据文本 具体内容对各选项表述进行认真比照,考查其表述正确与否。D项,“指出研究 古代文体的成果::从关键词出发研究古代文体学,就可以得出新人耳目的见解 和结论”说法不准确,第⑧段只是预测由关键词入手研究可能会有新的收获。故 选D 【3题详解】
A. “贯通”表现在文体间的交流和互动上,这种交流和互动,同样体现在杜甫、 苏轼等文学大家身上。 B. “驾驭”体现了创作者对文体的控制改造能力,有了这种能力,才能在同一 作品中融进不同文体的优长。 C. “贯通”和“驾驭”是解读古代文体的关键词。从两个关键词出发就能得出 关于古代文体研究的新见解。 D. 古代文体的写作与批评可以产生互动,这种互动既能促进文体的发展,也能 让文体写作更加成熟。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一自然段先交代了中国古代的文体具有的特征,提出“从关键词的维 度观照、审视文体是新颖的研究视角”的观点,指出文章讨论的对象,总领全文。 B. 第二、三自然段紧承第一自然段,论述唐宋文体发展现状、特点。 C. 第四到第七自然段紧扣标题分别论述贯通、驾驭两个关键词,列举了唐宋大 家的名字,证明“贯通”“驾驭”对大家的诞生有影响作用。 D. 文章最后一段总结上文,指出研究古代文体的成果:从关键词出发研究古代 文体学,就可以得出新人耳目的见解和结论。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 “贯通”让文体有了创新的可能,“驾驭”实现了这种可能,二者共同作用, 让唐宋文体多样、文学繁荣。 B. 古代文体是动态发展的,到唐宋时,各类文体竞相发展,迎来了发展的高峰, 形成复杂多元的格局。 C. 那些创造力极强的大家冲破既有的文体束缚,把不同文体的优长综合性地融 汇到同一文学作品中,所以有了文体驾驭能力,就一定能在同一作品中融进不同 文体。 D. 唐宋时期各种文体都获得充分的发展空间,诗、文、词三足鼎立,新兴的小说、 戏曲也崭露头角,公牍和应用文方面竞相发展,迎来了历史上文体发展的高峰。 【答案】1. C 2. D 3. A 【解析】 【1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找 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 差别确定答案。C 项,“从两个关键词出发就能得出关于古代文体研究的新见 解”不正确。“从两个关键词出发”与原文末段“从此类关键词出发”意思不 同,“此类”范围大,包括这两个关键词;“就能得出”意思过于肯定,原文“或 许”表达的是推测语气。故选 C 项。 【2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考查分析 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要在整体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根据文本 具体内容对各选项表述进行认真比照,考查其表述正确与否。D 项,“指出研究 古代文体的成果::从关键词出发研究古代文体学,就可以得出新人耳目的见解 和结论”说法不准确,第⑧段只是预测由关键词入手研究可能会有新的收获。故 选 D。 【3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题目的 设误类型一般为可能说成绝对,扩大范围或缩小范围。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注 意仔细阅读题干要求,分析各个选项,找出答案。B项,“各类文体……迎来了 发展的高峰”不正确,原文说各类文体有了充足的发展,实用性文体迎来了历史 发展的高峰,选项扩大了范围。C项,强加因果,且说法绝对。文中说杜甫等大 家能够冲破既有文体束缚把不同文体的优长综合性地融汇到同一文学作品中,但 并不能由此得出“有了文体驾驭能力,就一定能在同一作品中融进不同文体”的 结论。D项,“公牍和应用文方面竞相发展,迎来了历史上文体发展的高峰”不 正确,原文为“公牍和应用文方面,与新创文体竞相发展,迎来了历史上实用性 文体发展的高峰”。故选A项。 【点睛】第2题解答时首要的就是整体阅读,把握中心论点或论题,找出文中所 用论据,分析论证方法,明辨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不仅要明辨中心论点与论 据之间的关系,更要明辨各个分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最后提炼整合。同时还 要注意论述类试题设题常见陷阱:以偏概全、混淆时态、因果混乱、主次颠倒、 混淆是非、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等。对于试题选项内容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 对应信息区间,然后再进行判断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小题。 石榴 川端康成 夜的大风,把石榴树的叶子都刮光了 落叶在树根处围成了一个很圆很圆的圆圈 清晨,仁子看见光秃秃的树干吃了一惊,而那落叶围成的圆圈又使她惊奇不已 她想,风本该把这些树叶吹乱的。 石榴树上还残留着一个饱满的石榴。 “来看呀!”她喊她母亲。 “我真把它给忘了。”她母亲抬头看了看石榴,然后走进了厨房 这使仁子联想起她们的孤单处境。站在走廊上看,那石榴也是孤单的,像是被人 遗忘了似的。 大约两星期前,仁子七岁的外甥来看她们。这孩子一下便注意到了石榴,于是爬 到树上。这可使仁子嗅到了生活的气息。 “上面有个大的!”她在走廊里喊道 “要是摘了这石榴,我就下不来了。” 是啊,手里拿着石榴要从树上下来,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仁子笑了,外甥真可爱。 这孩子不来,她们是注意不到石榴的;在这以前,母女俩谁也没想起过石榴。 石榴原被遮掩着,现在能清楚地看到了 在这石榴以及树底下围成圆圈的树叶里,似乎有着一种活力。仁子拿了一根竹竿 把石榴打了下来。 石榴熟透了,里面的石榴籽像是要把它胀裂似的。她把石榴放在走廊上。石榴在 阳光下闪着光,晶莹透亮,阳光仿佛从里面透射出来。 仁子心中泛起了一阵歉意。 大约十点钟,她上楼缝衣服。蓦地,她听到了圭吉的声音,虽然门关着。他好像 在花园里,那声音显得很焦急。 “仁子,仁子!”她母亲喊道,“圭吉来了!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题目的 设误类型一般为可能说成绝对,扩大范围或缩小范围。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注 意仔细阅读题干要求,分析各个选项,找出答案。B 项,“各类文体……迎来了 发展的高峰”不正确,原文说各类文体有了充足的发展,实用性文体迎来了历史 发展的高峰,选项扩大了范围。C 项,强加因果,且说法绝对。文中说杜甫等大 家能够冲破既有文体束缚把不同文体的优长综合性地融汇到同一文学作品中,但 并不能由此得出“有了文体驾驭能力,就一定能在同一作品中融进不同文体”的 结论。D 项,“公牍和应用文方面竞相发展,迎来了历史上文体发展的高峰”不 正确,原文为“公牍和应用文方面,与新创文体竞相发展,迎来了历史上实用性 文体发展的高峰”。故选 A 项。 【点睛】第 2 题解答时首要的就是整体阅读,把握中心论点或论题,找出文中所 用论据,分析论证方法,明辨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不仅要明辨中心论点与论 据之间的关系,更要明辨各个分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最后提炼整合。同时还 要注意论述类试题设题常见陷阱:以偏概全、混淆时态、因果混乱、主次颠倒、 混淆是非、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等。对于试题选项内容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 对应信息区间,然后再进行判断。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小题。 石榴 川端康成 一夜的大风,把石榴树的叶子都刮光了。 落叶在树根处围成了一个很圆很圆的圆圈。 清晨,仁子看见光秃秃的树干吃了一惊,而那落叶围成的圆圈又使她惊奇不已。 她想,风本该把这些树叶吹乱的。 石榴树上还残留着一个饱满的石榴。 “来看呀!”她喊她母亲。 “我真把它给忘了。”她母亲抬头看了看石榴,然后走进了厨房。 这使仁子联想起她们的孤单处境。站在走廊上看,那石榴也是孤单的,像是被人 遗忘了似的。 大约两星期前,仁子七岁的外甥来看她们。这孩子一下便注意到了石榴,于是爬 到树上。这可使仁子嗅到了生活的气息。 “上面有个大的!”她在走廊里喊道。 “要是摘了这石榴,我就下不来了。” 是啊,手里拿着石榴要从树上下来,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仁子笑了,外甥真可爱。 这孩子不来,她们是注意不到石榴的;在这以前,母女俩谁也没想起过石榴。 石榴原被遮掩着,现在能清楚地看到了。 在这石榴以及树底下围成圆圈的树叶里,似乎有着一种活力。仁子拿了一根竹竿 把石榴打了下来。 石榴熟透了,里面的石榴籽像是要把它胀裂似的。她把石榴放在走廊上。石榴在 阳光下闪着光,晶莹透亮,阳光仿佛从里面透射出来。 仁子心中泛起了一阵歉意。 大约十点钟,她上楼缝衣服。蓦地,她听到了圭吉的声音,虽然门关着。他好像 在花园里,那声音显得很焦急。 “仁子,仁子!”她母亲喊道,“圭吉来了!
仁子把线从针上抽了下来,再把针放进针插里。 “仁子总在念叨着您,说在您出征之前,很想再见见您。”她母亲说,“但是, 未经允许,我们是不能去看您的。而您呢?总不来,总不来!今天,您来了,我 们可高兴啊! 仁子母亲要他吃了午饭再走,但是他没有时间 好吧,那至少吃个石榴,我们自己种的石榴。”她又喊起仁子来。 仁子在楼梯上止住了脚步。圭吉用眼神同她打招呼,仿佛只能如此而已。 圭吉的眼睛里流露出脉脉深情,石榴不禁从手里掉落到地上。 他们互相凝视着,脸上带着微笑 圭吉从走廊里迎了上去。 “您多保重,仁子。” “您也多保重 他又转过身同她母亲告别,然后走了。 仁子站在花园门口,久久地望着 “他走得太匆忙了,”母亲说,“多好的石榴。” 石榴被圭吉遗忘在走廊上 仁子十分清楚,是圭吉眼睛里充满深情的痛楚的时刻,石榴才掉到地上的。要不, 他准把石榴掰开了。可是,石榴掉在走廊上,还是那么饱饱满满的。 她母亲把石榴拿到厨房里,用水洗了洗,递给仁子。仁子皱起眉头,把石榴推开, 刹那间脸又红了,不知所措地接过石榴。 仁子见母亲注视着自己,知道要是不吃,母亲准会感到奇怪的。她心不在焉地嚼 了几颗,一股酸味直酸到牙根。仁子感到了某种带苦味的幸福,像是全身都渗透 了这种滋味。 她走到镜子前坐下来:“看看,我这头发,同圭吉告别时,就这么乱蓬蓬的。” 仁子简直能听到梳子的答话。 “你父亲死了以后,”母亲温和地说,“我很害怕梳头。每当我梳头时,就感到 六神无主,好像你父亲就站在我身边似的,直待我稍稍清醒。 仁子想到了她母亲吃父亲剩饭的习惯。忽然,心中有什么东西在翻腾着,一种幸 福感使她几乎要哭泣起来。 母亲给她石榴,仅仅是舍不得把石榴扔掉,这是唯一的原因。她从来不喜欢随便 扔东西。 因为内心充满了悄悄的幸福感,仁子在母亲面前感到害羞了。 她想,这可能是圭吉没有意识到的更好的告别,不管多长时间,她都要等他回来。 她看着母亲,落日的余晖照在纸糊的墙上。门那一边,母亲正坐在镜子旁 仁子把石榴放在膝盖上,不敢再嚼了……(选自川端康成《掌小说全集》,有删 改)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描绘了在寒风肆虐下树木凋零的景象,为故事的展开营造了凄清纯 美的氛围。 B.文章写到仁子父亲死后,母亲害怕梳头,来与仁子圭吉作类比,充分展现仁 子内心的爱与痛 C.文中划线的句子体现了两人刚见面又要分别时尴尬又羞涩的细腻感情 D.小说通过一段感人的分离场景表达了对爱情的珍惜和对战争的厌恶
仁子把线从针上抽了下来,再把针放进针插里。 “仁子总在念叨着您,说在您出征之前,很想再见见您。”她母亲说,“但是, 未经允许,我们是不能去看您的。而您呢?总不来,总不来!今天,您来了,我 们可高兴啊!” 仁子母亲要他吃了午饭再走,但是他没有时间。 “好吧,那至少吃个石榴,我们自己种的石榴。”她又喊起仁子来。 仁子在楼梯上止住了脚步。圭吉用眼神同她打招呼,仿佛只能如此而已。 圭吉的眼睛里流露出脉脉深情,石榴不禁从手里掉落到地上。 他们互相凝视着,脸上带着微笑。 圭吉从走廊里迎了上去。 “您多保重,仁子。” “您也多保重。” 他又转过身同她母亲告别,然后走了。 仁子站在花园门口,久久地望着。 “他走得太匆忙了,”母亲说,“多好的石榴。” 石榴被圭吉遗忘在走廊上。 仁子十分清楚,是圭吉眼睛里充满深情的痛楚的时刻,石榴才掉到地上的。要不, 他准把石榴掰开了。可是,石榴掉在走廊上,还是那么饱饱满满的。 她母亲把石榴拿到厨房里,用水洗了洗,递给仁子。仁子皱起眉头,把石榴推开, 刹那间脸又红了,不知所措地接过石榴。 仁子见母亲注视着自己,知道要是不吃,母亲准会感到奇怪的。她心不在焉地嚼 了几颗,一股酸味直酸到牙根。仁子感到了某种带苦味的幸福,像是全身都渗透 了这种滋味。 她走到镜子前坐下来:“看看,我这头发,同圭吉告别时,就这么乱蓬蓬的。” 仁子简直能听到梳子的答话。 “你父亲死了以后,”母亲温和地说,“我很害怕梳头。每当我梳头时,就感到 六神无主,好像你父亲就站在我身边似的,直待我稍稍清醒。” 仁子想到了她母亲吃父亲剩饭的习惯。忽然,心中有什么东西在翻腾着,一种幸 福感使她几乎要哭泣起来。 母亲给她石榴,仅仅是舍不得把石榴扔掉,这是唯一的原因。她从来不喜欢随便 扔东西。 因为内心充满了悄悄的幸福感,仁子在母亲面前感到害羞了。 她想,这可能是圭吉没有意识到的更好的告别,不管多长时间,她都要等他回来。 她看着母亲,落日的余晖照在纸糊的墙上。门那一边,母亲正坐在镜子旁。 仁子把石榴放在膝盖上,不敢再嚼了……(选自川端康成《掌小说全集》,有删 改) 4.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描绘了在寒风肆虐下树木凋零的景象,为故事的展开营造了凄清纯 美的氛围。 B. 文章写到仁子父亲死后,母亲害怕梳头,来与仁子圭吉作类比,充分展现仁 子内心的爱与痛。 C. 文中划线的句子体现了两人刚见面又要分别时尴尬又羞涩的细腻感情。 D. 小说通过一段感人的分离场景表达了对爱情的珍惜和对战争的厌恶
5.“石榴”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作者是怎样围绕石榴展开情节的呢?请简要分 析 6.文中在圭吉走了之后,多次提到仁子内心的“幸福感”,这种“幸福感”究 竟有哪些含义?请概括分析。 【答案】4.C 5.①开篇写寒风中残存的石榴寓示着仁子和母亲相依为命 的寂寞和凄清 ②仁子对饱满石榴的歉意,暗含了对美好之物易被疏忽的哀叹; ⑧圭吉将石榴掉落在地,为后文埋下了伏笔,暗示美好事物背后潜伏着夭殇的危 机 ④仁子品尝和珍视母亲洗净后的石榴,表明经历磨难才愈发觉得美好的可 贵 6.①仁子咬着圭吉留下来的石榴,有一种“带苦味的幸福”,是因为石榴是她 爱人吃过留下的,但如今爱人却已经离去,不知何日再见 ②仁子想到母亲吃父亲剩饭的习惯,“有一种幸福感让她哭泣”,母亲让她吃圭 吉留下的东西,说明母亲已经把圭吉当做仁子的丈夫,这是得到家长认可的幸福, 但父亲已去世,自己的爱人又是否会安然无恙呢? ③因为“悄悄的幸福感”,仁子感到了害羞,这是一种少女纯情的体现,也表明 了仁子对石榴的看重,对爱人痕迹小心翼翼的保存,静静等待爱人的归来。这是 一种饱含悲与美的幸福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对小说的阅读理解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一般首先要通 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结构,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C项,“尴尬又羞涩”不太合适,从文中细节上一一“他们互相凝视着,脸上带 着微笑”,“站在花园门口,久久地望着”可以看出,两人分别时更多的似乎是 种兴奋、激动,并且有点儿紧张的感觉,“羞涩”似乎有一点,但“尴尬”在 这里并不适合。故选C项。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要求分析“作者是怎样围绕石榴展开情节的”,考核分析作品结 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需要通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划分 文章层次,然后归纳。本文以石榴为线索可分为四层,第一层从开篇到“像是被 人遗忘了似的”,写大风吹落石榴树叶,发现孤零零的石榴,由石榴想起孤单的 处境;第二层由“大约两星期前”到“仁子心中泛起了一阵歉意”,这一层中写 了石榴饱满,“晶莹透亮”,把石榴当作了美好事物的象征,仁子对石榴的歉意, 也就暗含了对美好之物易被疏忽的哀叹;第三层由“大约十点钟”到“还是那么 饱饱满满的”,这一层重点写圭吉和仁子告别,“出征”表明圭吉要去打仗,石 榴掉在地上,暗示美好事物美好事物背后潜伏着危机,为后文埋下了伏笔。第四 层是余下的部分,写了母亲捡回石榴洗净给仁子吃,饱满的石榴给仁子的感觉却 是酸的,它让仁子感受到了苦味的幸福,表明表明经历磨难才愈发觉得美好的可 贵。考生依据这些分析,分点概括即可得出本题答案。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要求分析仁子内心的“幸福感”有哪些含义,考核鉴赏作品的文 学形象和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解答时首先要找到文中出现“幸福感”的位置, 然后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第一次是在仁子嚼了几口石榴之后,“仁子感到了
5. “石榴”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作者是怎样围绕石榴展开情节的呢?请简要分 析。 6. 文中在圭吉走了之后,多次提到仁子内心的“幸福感”,这种“幸福感”究 竟有哪些含义?请概括分析。 【答案】4. C 5. ①开篇写寒风中残存的石榴寓示着仁子和母亲相依为命 的寂寞和凄清; ②仁子对饱满石榴的歉意,暗含了对美好之物易被疏忽的哀叹; ③圭吉将石榴掉落在地,为后文埋下了伏笔,暗示美好事物背后潜伏着夭殇的危 机; ④仁子品尝和珍视母亲洗净后的石榴,表明经历磨难才愈发觉得美好的可 贵。 6. ①仁子咬着圭吉留下来的石榴,有一种“带苦味的幸福”,是因为石榴是她 爱人吃过留下的,但如今爱人却已经离去,不知何日再见。 ②仁子想到母亲吃父亲剩饭的习惯,“有一种幸福感让她哭泣”,母亲让她吃圭 吉留下的东西,说明母亲已经把圭吉当做仁子的丈夫,这是得到家长认可的幸福, 但父亲已去世,自己的爱人又是否会安然无恙呢? ③因为“悄悄的幸福感”,仁子感到了害羞,这是一种少女纯情的体现,也表明 了仁子对石榴的看重,对爱人痕迹小心翼翼的保存,静静等待爱人的归来。这是 一种饱含悲与美的幸福。 【解析】 【4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对小说的阅读理解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一般首先要通 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结构,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C 项,“尴尬又羞涩”不太合适,从文中细节上——“他们互相凝视着,脸上带 着微笑”,“站在花园门口,久久地望着”可以看出,两人分别时更多的似乎是 一种兴奋、激动,并且有点儿紧张的感觉,“羞涩”似乎有一点,但“尴尬”在 这里并不适合。故选 C 项。 【5 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要求分析“作者是怎样围绕石榴展开情节的”,考核分析作品结 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需要通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划分 文章层次,然后归纳。本文以石榴为线索可分为四层,第一层从开篇到“像是被 人遗忘了似的”,写大风吹落石榴树叶,发现孤零零的石榴,由石榴想起孤单的 处境;第二层由“大约两星期前”到“仁子心中泛起了一阵歉意”,这一层中写 了石榴饱满,“晶莹透亮”,把石榴当作了美好事物的象征,仁子对石榴的歉意, 也就暗含了对美好之物易被疏忽的哀叹;第三层由“大约十点钟”到“还是那么 饱饱满满的”,这一层重点写圭吉和仁子告别,“出征”表明圭吉要去打仗,石 榴掉在地上,暗示美好事物美好事物背后潜伏着危机,为后文埋下了伏笔。第四 层是余下的部分,写了母亲捡回石榴洗净给仁子吃,饱满的石榴给仁子的感觉却 是酸的,它让仁子感受到了苦味的幸福,表明表明经历磨难才愈发觉得美好的可 贵。考生依据这些分析,分点概括即可得出本题答案。 【6 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要求分析仁子内心的“幸福感”有哪些含义,考核鉴赏作品的文 学形象和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解答时首先要找到文中出现“幸福感”的位置, 然后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第一次是在仁子嚼了几口石榴之后,“仁子感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