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市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卷 高二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 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①中国书法是与中国文化特殊土壤密不可分的独特艺术形式。书指书体,即汉字。法指书写 文字的方法和技巧。中国书法通过高超的艺术技巧,把文字书写的法则提高到一种艺术的境 界,使之凭借汉字独特的形式和丰富的内涵,发展成为一种积淀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哲 学思考和文化心理的艺术种类 ②以韵为核心的书法艺术,并不以精熟的技巧与繁复的法度程序为最高境界,相反,它崇尚 的是那种言语不能传达的意味,它同时启示了其中所含蓄的类似于诗的余味,以及对简朴到 深远的艺术手法的重视。当思想感情和境界在自己的艺术形式中达到完美的升华时,韵的意 味也就从作品中显现出来了。崇尚韵致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脱俗,使艺术家无论在人格形态还 是在艺术形态上均要达到一种卓尔不群的境界。韵如橄榄,它需要慢慢地去体会、涵咏。如 果说“不俗”是表示精神升进中的超越状态,那么“韵”则象征着精神超越的极致。而“韵” 的获取则是在一切艺术本体之外的,即就书法而言,学者型书家较之于工匠型书家更为人所 推崇的原因也就在于此 ③在中国的书法史上,书法家绝大多数都有超绝的风度才情,书法只不过是其气质风采和神 情心性的自然流露,是切断凡俗意识而垂直上升到超常的精神生活领域的一种标志。因而 书法只是文人“聊抒胸臆”的“余事”,所谓逸笔余兴,无所为方能有所为,这种心境中所 表现出来的艺术才是高级的、超俗的、儒雅的,各家不同风格的书法,都让人感觉到艺术品 只不过是其真我本性、生命气息的折射。它不着痕迹,空灵蕴藉,以微妙的暗示与含蓄,让 人去感受突破一切人为的形式与法则的境界、在生硬、挺健、雄浑之外欣赏一种超然的清淡。 韵”作为生命状态的极致体现,让艺术家如痴如狂如醉,它让我们在和古人典范作品交流
安顺市 2015-2016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卷 高二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 I 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 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3 题. ①中国书法是与中国文化特殊土壤密不可分的独特艺术形式。书指书体,即汉字。法指书写 文字的方法和技巧。中国书法通过高超的艺术技巧,把文字书写的法则提高到一种艺术的境 界,使之凭借汉字独特的形式和丰富的内涵,发展成为一种积淀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哲 学思考和文化心理的艺术种类。 ②以韵为核心的书法艺术,并不以精熟的技巧与繁复的法度程序为最高境界,相反,它崇尚 的是那种言语不能传达的意味,它同时启示了其中所含蓄的类似于诗的余味,以及对简朴到 深远的艺术手法的重视。当思想感情和境界在自己的艺术形式中达到完美的升华时,韵的意 味也就从作品中显现出来了。崇尚韵致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脱俗,使艺术家无论在人格形态还 是在艺术形态上均要达到一种卓尔不群的境界。韵如橄榄,它需要慢慢地去体会、涵咏。如 果说“不俗”是表示精神升进中的超越状态,那么“韵”则象征着精神超越的极致。而“韵” 的获取则是在一切艺术本体之外的,即就书法而言,学者型书家较之于工匠型书家更为人所 推崇的原因也就在于此。 ③在中国的书法史上,书法家绝大多数都有超绝的风度才情,书法只不过是其气质风采和神 情心性的自然流露,是切断凡俗意识而垂直上升到超常的精神生活领域的一种标志。因而, 书法只是文人“聊抒胸臆”的“余事”,所谓逸笔余兴,无所为方能有所为,这种心境中所 表现出来的艺术才是高级的、超俗的、儒雅的,各家不同风格的书法,都让人感觉到艺术品 只不过是其真我本性、生命气息的折射。它不着痕迹,空灵蕴藉,以微妙的暗示与含蓄,让 人去感受突破一切人为的形式与法则的境界、在生硬、挺健、雄浑之外欣赏一种超然的清淡。 “韵”作为生命状态的极致体现,让艺术家如痴如狂如醉,它让我们在和古人典范作品交流
中无时无刻不在感受到那流溢而出的令人神往的迷人气息。在瞬问的感悟中,让观者脱离现 实的环境,沉浸在超越时空限制的审美快感之中,这就是古典书法作品中所设定的审美情境 的奥妙所在。古人在观赏作品时须净手、屏息,以让自己有如对至尊的敬畏感,让自己慢慢 地进入到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之中,去体味、领悟和感受这种超越性的存在。“韵”虽 然不是一种物质,但是,在艺术家和观者共同创设的审美心理场中,它成了一种可感、可嗅 可触、可闻的物质实在。人在这种“参与”的过程中,达到顿悟,使审美的障碍得以消解, 从而进入无碍的自由世界之中。 ④“韵”作为文化心理情结,使中国的艺术更为注重精神体现,表现出一种逍遥于天地之间 的快活情绪,因而,艺术也就成了躲避世俗风雨的避风港。艺术家很少去参政议政,他们只 是在放浪形骸、游心于天地之间之中获得快慰和满足。这样,艺术也就很少具有批判性,因 为,它与俗世生活的发展并不同步,它有着自身发展的轨道。 1.下列对于“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书法艺术崇尚的是那种言语不能传达的意味,它同时启示了其中所含蓄的类似于诗的余味 以及对简朴到深远的艺术手法的重视 “韵”的意味从作品中显现出来,需要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和境界在他的艺术形式中达到完 美的升华 C.“韵”是生命状态的极致体现,使艺术家对它痴迷癫狂地追求,它赋予古代经典之作令人 神往的气息。 D.“韵”是一种抽象的东西,可是艺术家和欣赏者有共同的审美心理,可以感受到它和物质 样存在着 2.下列对原文的结构和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①段阐释书法的意义,指出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它积淀着中华民族的审美 情趣、哲学思考和文化心理,离不开中国文化的特殊土壤 B.第②段阐明书法艺术的核心——“韵”的内涵。韵不注重书写的技巧,更注重类似于诗的 余味、简朴到深远的艺术手法,期望达到最终目的—一脱俗。 C.第③段中指出书法家追求以无所为的方式达有所为的目的。用超绝的风度才情挥洒成的书 法,才能体现高雅的韵味。 D.第④段指出中国艺术自身有发展的规律,更注重精神体现。艺术家们放浪形骸,于无碍的 自由世界之中获得快慰和满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中无时无刻不在感受到那流溢而出的令人神往的迷人气息。在瞬问的感悟中,让观者脱离现 实的环境,沉浸在超越时空限制的审美快感之中,这就是古典书法作品中所设定的审美情境 的奥妙所在。古人在观赏作品时须净手、屏息,以让自己有如对至尊的敬畏感,让自己慢慢 地进入到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之中,去体味、领悟和感受这种超越性的存在。“韵”虽 然不是一种物质,但是,在艺术家和观者共同创设的审美心理场中,它成了一种可感、可嗅、 可触、可闻的物质实在。人在这种“参与”的过程中,达到顿悟,使审美的障碍得以消解, 从而进入无碍的自由世界之中。 ④“韵”作为文化心理情结,使中国的艺术更为注重精神体现,表现出一种逍遥于天地之间 的快活情绪,因而,艺术也就成了躲避世俗风雨的避风港。艺术家很少去参政议政,他们只 是在放浪形骸、游心于天地之间之中获得快慰和满足。这样,艺术也就很少具有批判性,因 为,它与俗世生活的发展并不同步,它有着自身发展的轨道。 1.下列对于“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书法艺术崇尚的是那种言语不能传达的意味,它同时启示了其中所含蓄的类似于诗的余味, 以及对简朴到深远的艺术手法的重视。 B.“韵”的意味从作品中显现出来,需要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和境界在他的艺术形式中达到完 美的升华。 C.“韵”是生命状态的极致体现,使艺术家对它痴迷癫狂地追求,它赋予古代经典之作令人 神往的气息。 D.“韵”是一种抽象的东西,可是艺术家和欣赏者有共同的审美心理,可以感受到它和物质 一样存在着。 2.下列对原文的结构和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第①段阐释书法的意义,指出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它积淀着中华民族的审美 情趣、哲学思考和文化心理,离不开中国文化的特殊土壤。 B.第②段阐明书法艺术的核心——“韵”的内涵。韵不注重书写的技巧,更注重类似于诗的 余味、简朴到深远的艺术手法,期望达到最终目的——脱俗。 C.第③段中指出书法家追求以无所为的方式达有所为的目的。用超绝的风度才情挥洒成的书 法,才能体现高雅的韵味。 D.第④段指出中国艺术自身有发展的规律,更注重精神体现。艺术家们放浪形骸,于无碍的 自由世界之中获得快慰和满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学者型书法家着眼于获取书法本体之外的韵,工匠型书法家着眼于书法本体,所以前者比 后者更为世人所推崇。 B.古典书法作品中所设定的审美情境,可以让欣赏者在瞬间的感悟中超脱世俗,得到超越时 空限制的审美快感。 C.古人先净手、屏息再欣赏作品,这样就可以在欣赏时,产生如对至尊的敬畏感,尽快进入 “天人合一”的境界 D.艺术家只是关心人生在世的快慰和满足,并不怎么关心政治,这就造成了他们创造的艺术 很少具有批判性的特点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 霍彦威,字子重,洺州曲周人也。少遭兵乱,梁将霍存掠得之,养以为子。后事粱太祖, 太祖亦爱之,迁邠宁节度使。李茂贞遣梁叛将刘知俊攻邠州,彦威固守逾年,每获知俊兵 必纵还之,知俊德之,后不复攻。徙天平,与晋军相持河上。庄宗灭粱,彦威自陕来朝,庄 宗置酒,赐姓名日李绍真。明年,徒镇武宁,从明宗击契丹,明宗爱其为人,甚亲厚之。其 后赵在礼反,彦威别讨赵太于邢州,破之,还以兵属明宗讨在礼。明宗军变,纵火焚营噪呼 “城中之人何罪,戍卒思归而不得耳!天子不垂原宥,志在剿除。今宜与城中合势,击退诸 镇之兵。”彦威与安重诲劝明宗许之,乃拥兵入城,彦威独不入。部兵在外者皆溃去,独彦 威所将五千人营城西北隅不动。居二日,明宗复出,得彦威兵,乃之魏县。庄宗崩,彦威从 明宗入洛阳,首率群臣劝进,内外机事,皆决彦威。彦威素与段凝、温韬有隙,因擅捕凝、 韬下狱,将杀之,安重诲日:“主上方平内难,以恩信示人,岂公报仇之时?”彦威乃止 彥威徙镇平卢。朱守殷反,伏诛,彦威遣使者驰骑献两箭为贺,眀宗赐两箭以报之。夷狄之 法,起兵令众,以传箭为号令,然非下得施于上也。明宗本出夷狄,而彦威武人,君臣皆不 知礼,动多此类。然彦威客有淳于晏者,少举明经及第,遭世乱,依彦威。彦威尝战败脱身 走麾下兵无从者独晏徒步以一刽从之榛棘间以免彦威髙其义所历方镔常辟以自从至其家事无 大小皆决于晏彦威以故得少过失。天成三年冬,彦威卒于镇。赠彦威太师,谥曰忠武。 4.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彦威尝战败脱身走麾下/兵无从者/独晏徒步以一剑从之榛棘间以免/彦威高其义/所历 方镇/常辟以自从至其家/事无大小/皆决于晏/ B.彦威尝战败脱身走/麾下兵无从者/独晏徒步以一剑从之榛棘间以免/彦威高其义/所历
A.学者型书法家着眼于获取书法本体之外的韵,工匠型书法家着眼于书法本体,所以前者比 后者更为世人所推崇。 B.古典书法作品中所设定的审美情境,可以让欣赏者在瞬间的感悟中超脱世俗,得到超越时 空限制的审美快感。 C.古人先净手、屏息再欣赏作品,这样就可以在欣赏时,产生如对至尊的敬畏感,尽快进入 “天人合一”的境界。 D.艺术家只是关心人生在世的快慰和满足,并不怎么关心政治,这就造成了他们创造的艺术 很少具有批判性的特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4~7 题。 霍彦威,字子重,洺州曲周人也。少遭兵乱,梁将霍存掠得之,养以为子。后事粱太祖, 太祖亦爱之,迁邠宁节度使。李茂贞遣梁叛将刘知俊攻邠州,彦威固守逾年,每获知俊兵, 必纵还之,知俊德之,后不复攻。徙天平,与晋军相持河上。庄宗灭粱,彦威自陕来朝,庄 宗置酒,赐姓名日李绍真。明年,徒镇武宁,从明宗击契丹,明宗爱其为人,甚亲厚之。其 后赵在礼反,彦威别讨赵太于邢州,破之,还以兵属明宗讨在礼。明宗军变,纵火焚营噪呼: “城中之人何罪,戍卒思归而不得耳!天子不垂原宥,志在剿除。今宜与城中合势,击退诸 镇之兵。”彦威与安重诲劝明宗许之,乃拥兵入城,彦威独不入。部兵在外者皆溃去,独彦 威所将五千人营城西北隅不动。居二日,明宗复出,得彦威兵,乃之魏县。庄宗崩,彦威从 明宗入洛阳,首率群臣劝进,内外机事,皆决彦威。彦威素与段凝、温韬有隙,因擅捕凝、 韬下狱,将杀之,安重诲日:“主上方平内难,以恩信示人,岂公报仇之时?”彦威乃止。 彦威徙镇平卢。朱守殷反,伏诛,彦威遣使者驰骑献两箭为贺,明宗赐两箭以报之。夷狄之 法,起兵令众,以传箭为号令,然非下得施于上也。明宗本出夷狄,而彦威武人,君臣皆不 知礼,动多此类。然彦威客有淳于晏者,少举明经及第,遭世乱,依彦威。彦威尝战败脱身 走麾下兵无从者独晏徒步以一刽从之榛棘间以免彦威高其义所历方镔常辟以自从至其家事无 大小皆决于晏彦威以故得少过失。天成三年冬,彦威卒于镇。赠彦威太师,谥曰忠武。 4.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彦威尝战败脱身走麾下/兵无从者/独晏徒步以一剑从之榛棘间以免/彦威高其义/所历 方镇/常辟以自从至其家/事无大小/皆决于晏/ B.彦威尝战败脱身走/麾下兵无从者/独晏徒步以一剑从之榛棘间以免/彦威高其义/所历
方镇/常辟以自从/至其家事无大小/皆决于晏/ C.彦威尝战败脱身走/麾下兵无从者/独晏徒步以一剑从之榛棘间以免/彦威高其义/所历 方镇/常辟以自从至其家/事无大小/皆决于晏/ D.彦威尝战败脱身走麾下/兵无从者/独晏徒步以一剑从之榛棘间以免/彦威高其义/所历 方镇/常辟以自从/至其家事无大小/皆决于晏/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河上,指黄河北岸,黄河呈东西走向,上方为北方,故称之 赐姓名,一般可分为赐姓、赐名,或两者兼有,是君主对臣下的奖励行为。 C.举明经,是参加明经科考试,明经科也是科举考试中的一个科目。 D.夷狄,占称东方部族为夷,北方部族为狄。也泛称华夏族以外的各族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霍彦威德才兼备,作战能攻能守。他前有放回抓获的俘虏,感动敌将刘知俊,从而守住邠 州的事迹,后有攻破邢州打败赵太的战功 B.霍彦威出谋划策,帮助明宗脱身。军变之时,他劝明宗暂时答应哗变军人的要求,率兵入 城,自己带兵守在城外,以为接应之力。 C.霍彦威善于纳谏,故而少犯错误。他接受了安重诲的建议,避免落下个借机报私仇的恶名 他倚重淳于晏,逐渐习得了君臣之礼 霍彦威一心事主,死后谥为忠武。他年少时于乱军之中被人收养,后来无论是跟随梁太祖 东征西讨,还是侍奉后唐二主,都能尽心尽力。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天子不垂原宥,志在剿除。今宜与城中合势,击退诸镇之兵。 (2)朱守殷反,伏诛,彦威遣使者驰骑献两箭为贺,明宗赐两箭以报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8-9题 【双调】沉醉东风 秋日湘阴道中 赵善庆 山对面蓝堆翠岫,草齐腰绿染沙洲。傲霜橘柚青,濯雨蒹葭秀,隔沧波隐隐江楼。点破潇湘 万顷秋,是几叶儿傅黄败柳
方镇/常辟以自从/至其家事无大小/皆决于晏/ C.彦威尝战败脱身走/麾下兵无从者/独晏徒步以一剑从之榛棘间以免/彦威高其义/所历 方镇/常辟以自从至其家/事无大小/皆决于晏/ D.彦威尝战败脱身走麾下/兵无从者/独晏徒步以一剑从之榛棘间以免/彦威高其义/所历 方镇/常辟以自从/至其家事无大小/皆决于晏/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河上,指黄河北岸,黄河呈东西走向,上方为北方,故称之。 B.赐姓名,一般可分为赐姓、赐名,或两者兼有,是君主对臣下的奖励行为。 C.举明经,是参加明经科考试,明经科也是科举考试中的一个科目。 D.夷狄,占称东方部族为夷,北方部族为狄。也泛称华夏族以外的各族。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霍彦威德才兼备,作战能攻能守。他前有放回抓获的俘虏,感动敌将刘知俊,从而守住邠 州的事迹,后有攻破邢州打败赵太的战功。 B.霍彦威出谋划策,帮助明宗脱身。军变之时,他劝明宗暂时答应哗变军人的要求,率兵入 城,自己带兵守在城外,以为接应之力。 C.霍彦威善于纳谏,故而少犯错误。他接受了安重诲的建议,避免落下个借机报私仇的恶名; 他倚重淳于晏,逐渐习得了君臣之礼。 D.霍彦威一心事主,死后谥为忠武。他年少时于乱军之中被人收养,后来无论是跟随梁太祖 东征西讨,还是侍奉后唐二主,都能尽心尽力。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天子不垂原宥,志在剿除。今宜与城中合势,击退诸镇之兵。 (2)朱守殷反,伏诛,彦威遣使者驰骑献两箭为贺,明宗赐两箭以报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 8-9 题 【双调】沉醉东风 秋日湘阴①道中 赵善庆 山对面蓝堆翠岫,草齐腰绿染沙洲。傲霜橘柚青,濯雨蒹葭秀,隔沧波隐隐江楼。点破潇湘 万顷秋,是几叶儿傅黄②败柳
【注】①湘阴:县名,今属湖南,在湘江下游,滨临洞庭湖,擅山水之胜。②傅黄:涂染上 黄颜色。 8、请赏析“山对面蓝堆翠岫,草齐腰绿染沙洲”两句中“堆”、“染”二字的妙处。(4分) 答 9、试分析这支曲子中所表现出的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4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的《赤壁赋》中借客人之口来感慨生命短暂,羡慕长江江水的长流不息的语句是 (2)李白的《蜀道难》运用夸张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的句子是 (3)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写自己回乡后喜话家常、以琴书为伴的句子是,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 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 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妈妈的银行存款 美)凯瑟琳·福伯斯 每个星期六的晚上,妈妈照例坐在擦干净的饭桌前,皱着眉头归置爸爸小小的工资 袋里的那点钱 钱分成好几摞。“这是付给房东的。”妈妈嘴里念叨着,把大的银币摞成一堆 “这是付给副食商店的。”又是一摞银币。 凯瑞恩的鞋要打个掌子。”妈妈又取出一个小银币
【注】①湘阴:县名,今属湖南,在湘江下游,滨临洞庭湖,擅山水之胜。②傅黄:涂染上 黄颜色。 8、请赏析“山对面蓝堆翠岫,草齐腰绿染沙洲”两句中“堆”、“染”二字的妙处。(4 分) 答 : 9、试分析这支曲子中所表现出的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4 分) 答 :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的《赤壁赋》中借客人之口来感慨生命短暂,羡慕长江江水的长流不息的语句是 ,。 (2)李白的《蜀道难》运用夸张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的句子是 ,。 (3)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写自己回乡后喜话家常、以琴书为伴的句子是,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 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題,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 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妈妈的银行存款 (美)凯瑟琳·福伯斯 每个星期六的晚上,妈妈照例坐在擦干净的饭桌前,皱着眉头归置爸爸小小的工资 袋里的那点钱。 钱分成好几摞。“这是付给房东的。”妈妈嘴里念叨着,把大的银币摞成一堆。 “这是付给副食商店的。”又是一摞银币。 “凯瑞恩的鞋要打个掌子。”妈妈又取出一个小银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