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中学2012届高三月考( 语文试题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中国古代的天文 政道 古代西方人的一种观念是天圆地方”,我们老祖宗却认为天圆地圆",有黄道、赤道。 两干多年前,诗人屈原在其著作《天问》中引证天是圆的,地也是圆的。他说:九天之际 安放安属?隅隈多有,谁知其数? 九天是指坐标,就是昊天(东)阳天(东南)赤天(南)朱天(西南)成天(西) 幽天(西北)玄天(北)鸾天(东北)钧天(中间向上),一共是九个坐标位置。屈原说, 如果天圆地平,就会相交,成九天之际“安放安属?相交的点放在哪里呢?喁隈多有, 谁知其数?天地相交显然不合理。因此,天是囻的,地一定也是圆的。天如蛋壳,地如蛋 黄,各自可转。所以中国古代天文就是赤道、黄道两个圆轨道 他下面再问:天是圆形的,还是椭圆形的? 东西南北,其修孰多?南北顺椭,其衍几何? 其中东西是经度,南北是纬度。他问的是经度长一些,还是纬度长一些。实际上,地球 的赤道直径与南北两极的距离相差22公里,屈原当然没有求出来,不过他这种解析问题的 能力及有关天圆地圆的推测都令人佩服 《周礼》说:"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璧的外围是圆的,中间有圆孔,代表天。可 是,为什么天中有礼?琮的造形更奇怪了,外面是方的,中间也有一个圆孔穿过去。外边为
宝鸡中学 2012 届高三月考(一) 语 文 试 题 第 I 卷 (阅读题,共 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中国古代的天文 李政道 古代西方人的一种观念是“天圆地方”,我们老祖宗却认为“天圆地圆”,有黄道、赤道。 两千多年前,诗人屈原在其著作《天问》中引证天是圆的,地也是圆的。他说:九天之际, 安放安属?隅隈多有,谁知其数? 九天是指坐标,就是昊天(东)、阳天(东南)、赤天(南)、朱天(西南)、成天(西)、 幽天(西北)、玄天(北)、鸾天(东北)、钧天(中间向上),一共是九个坐标位置。屈原说, 如果天圆地平,就会相交,成“九天之际”。“安放安属?”相交的点放在哪里呢?“隅隈多有, 谁知其数?”天地相交显然不合理。因此,天是圆的,地一定也是圆的。天如蛋壳,地如蛋 黄,各自可转。所以中国古代天文就是赤道、黄道两个圆轨道。 他下面再问:天是圆形的,还是椭圆形的? 东西南北,其修孰多?南北顺椭,其衍几何? 其中东西是经度,南北是纬度。他问的是经度长一些,还是纬度长一些。实际上,地球 的赤道直径与南北两极的距离相差 22 公里,屈原当然没有求出来,不过他这种解析问题的 能力及有关天圆地圆的推测都令人佩服。 《周礼》说:“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璧的外围是圆的,中间有圆孔,代表天。可 是,为什么天中有礼?琮的造形更奇怪了,外面是方的,中间也有一个圆孔穿过去。外边为
什么是方的?为什么璧代表天,琮代表地?另外,商代还有一种玉器叫璇玑,造型很像璧。 璧,璇玑,琮,他们的关系是什么?《虞书舜典》注疏:“璇,美玉也;玑为转运,径八尺 圆周二丈五尺强,王者正天文之器。 璇玑是个大的天文仪器。我们今天看到的璇玑玉器,直径仅约3厘米,可能是模型, 是商代的文物。那么璇玑怎样做天文仪器呢? 每颗恒星和行星,都要转圈,都各自沿着一个圆在走。大打球面上有一点不动,就是天 球面和地球的轴的相交点,叫做正极。我们可以设想,璇玑或璧、琮的前身可能是一个旋转 式天文仪器,目的就是把这个旋转轴的指向定准于正极。怎样做到这个要求呢? 我的猜想是:假如要定准正极,一定要有一根长管。如果转盘的直径是8尺,那么管子 的长度应约是转盘直径的2倍,这个管子对着正极。再做一个形状像璇玑的大盘子;边上有 三个凹口,每一个凹口正好对着一个星,星在天空转,这个盘子随着星转,竹管是不动的, 要定正极的位置,必须通过管子对着正极,然后让盘子随天转动,把三颗星的位置扣住。 竹管一定要和地固定,方法是用一些大石头把它绑起来,每块大石成方形,约高一尺。 竹管四周均有大石块,这样的造型的古代天文仪器就有两个部分:一是大璇玑那样的盘子, 凹口对着星,随天上的星面转,代表天一是这些大石头绑住的长竹管,跟地永恒,代表地。 假如用很细的针在竹管一端开一个直径为2毫米的孔,管子长5尺左右,它测量正极分类的 精确性能达到3度。 我还有一个想法,就是在商朝时正极没有任何明显的星。人们为了纪念炎黄古代天文学 的成功,就制作了璇玑这种小型玉器,后来把璇玑变得更简单:一部分变成璧,竹管和外包 的大石块就变成琮。因而"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 (选自《中国国家天文》创刊号,有删改) 从原文看,下列对古人“天圆地圆"观念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人很早就有天圆地圆的观念,如把天比作蛋壳,把地比作蛋黄,认为存在赤
什么是方的?为什么璧代表天,琮代表地?另外,商代还有一种玉器叫璇玑,造型很像璧。 璧,璇玑,琮,他们的关系是什么?《虞书·舜典》注疏:“璇,美玉也;玑为转运,径八尺, 圆周二丈五尺强,王者正天文之器。” 璇玑是一个大的天文仪器。我们今天看到的璇玑玉器,直径仅约 33 厘米,可能是模型, 是商代的文物。那么璇玑怎样做天文仪器呢? 每颗恒星和行星,都要转圈,都各自沿着一个圆在走。大打球面上有一点不动,就是天 球面和地球的轴的相交点,叫做正极。我们可以设想,璇玑或璧、琮的前身可能是一个旋转 式天文仪器,目的就是把这个旋转轴的指向定准于正极。怎样做到这个要求呢? 我的猜想是:假如要定准正极,一定要有一根长管。如果转盘的直径是 8 尺,那么管子 的长度应约是转盘直径的 2 倍,这个管子对着正极。再做一个形状像璇玑的大盘子;边上有 三个凹口,每一个凹口正好对着一个星,星在天空转,这个盘子随着星转,竹管是不动的, 要定正极的位置,必须通过管子对着正极,然后让盘子随天转动,把三颗星的位置扣住。 竹管一定要和地固定,方法是用一些大石头把它绑起来,每块大石成方形,约高一尺。 竹管四周均有大石块,这样的造型的古代天文仪器就有两个部分:一是大璇玑那样的盘子, 凹口对着星,随天上的星面转,代表天;一是这些大石头绑住的长竹管,跟地永恒,代表地。 假如用很细的针在竹管一端开一个直径为 2 毫米的孔,管子长 15 尺左右,它测量正极分类的 精确性能达到 0.013 度。 我还有一个想法,就是在商朝时正极没有任何明显的星。人们为了纪念炎黄古代天文学 的成功,就制作了璇玑这种小型玉器,后来把璇玑变得更简单:一部分变成璧,竹管和外包 的大石块就变成琮。因而“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 (选自《中国国家天文》创刊号,有删改) 1.从原文看,下列对古人“天圆地圆”观念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中国古人很早就有天圆地圆的观念,如把天比作蛋壳,把地比作蛋黄,认为存在赤
道和黄道两个圆形的轨道 日.东西是经度,南北是维度,经度与纬度哪个长一些呢?作者认为,这样提问本身就 表明在屈原心目中天和地都是圆的 C.璧为圆形,可以代表天,可是,琮为方形,怎能代表地呢?作者认为琮的方形是特 意加上去的,起装饰作用。 D.璧为圆形,中有圆孔,代表天,琮为方形,中有圆孔,代表地。《周礼》所谓,以苍 璧礼天,以黄琮礼地"可为印证。 2.下列对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的设想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用一些方形大石块把一根长竹管固定在地上,把一个边上开有三个凹口的状如璇玑 的转盘穿在长竹管上,这可能就是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 日.一根用来对准正极的长竹管,一个边上开有三个凹口的状如璇玑的转盘,把这个转 盘固定在长竹管上,这可能就是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 C.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大璇玑那样的边上开有三个凹口的大盘子 二是固定长竹管的一些方形大石块 D.在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璇玑中,从直接观察天象的作用看,用来固定长竹管的那些 方形大石块是必不可少的 3.“后来,把璇玑变得更简单:一部分变成壁,竹管和外包的大石块就变成琮。”下列对这句 话的理解和推断,准确的一项是 A.璇玑是一个大的天文仪器,壁和琮都是直接从这种天文仪器简化而来的 由于壁和琮都是从璇玑简化而来的,所以都保留了观测天文现象的功能。 C.今天所能见到的壁和琮,都是礼器和饰物,是由竹管和大石块简化而来的 υ.代表天的壁和代表地的琮,可能都是从玉器璇玑简化而来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所为文见柳 开,开奇之,曰:“公辅才也。举进土第—,擢知制诰。真宗幸毫,为留守判官,遂知亳州。 亡卒群剽堿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骁锐士,擒 贼,斩以徇。 尝归沐,忽传诏对内东门,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以示迪。时频岁蝗旱,问 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则赋敛宽,民不劳矣。帝曰:朕欲用李土衡代元方,俟 其至,当出金帛数百万借三司。迪曰: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 曰借。帝悦。 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深衔之。天禧中
道和黄道两个圆形的轨道。 B.东西是经度,南北是维度,经度与纬度哪个长一些呢?作者认为,这样提问本身就 表明在屈原心目中天和地都是圆的。 C.璧为圆形,可以代表天,可是,琮为方形,怎能代表地呢?作者认为琮的方形是特 意加上去的,起装饰作用。 D. 璧为圆形,中有圆孔,代表天,琮为方形,中有圆孔,代表地。《周礼》所谓,“以苍 璧礼天,以黄琮礼地”可为印证。 2.下列对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的设想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用一些方形大石块把一根长竹管固定在地上,把一个边上开有三个凹口的状如璇玑 的转盘穿在长竹管上,这可能就是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 B.一根用来对准正极的长竹管,一个边上开有三个凹口的状如璇玑的转盘,把这个转 盘固定在长竹管上,这可能就是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 C.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大璇玑那样的边上开有三个凹口的大盘子, 二是固定长竹管的一些方形大石块。 D.在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璇玑中,从直接观察天象的作用看,用来固定长竹管的那些 方形大石块是必不可少的。 3.“后来,把璇玑变得更简单:一部分变成壁,竹管和外包的大石块就变成琮。”下列对这句 话的理解和推断,准确的一项是 ( ) A.璇玑是一个大的天文仪器,壁和琮都是直接从这种天文仪器简化而来的。 B.由于壁和琮都是从璇玑简化而来的,所以都保留了观测天文现象的功能。 C.今天所能见到的壁和琮,都是礼器和饰物,是由竹管和大石块简化而来的。 D.代表天的壁和代表地的琮,可能都是从玉器璇玑简化而来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22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所为文见柳 开,开奇之,曰:“公辅才也。”举进士第一,擢知制诰。真宗幸毫,为留守判官,遂知毫州。 亡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骁锐士,擒 贼,斩以徇。 尝归沐,忽传诏对内东门,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以示迪。时频岁蝗旱,问 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则赋敛宽,民不劳矣。帝曰:“朕欲用李士衡代元方,俟 其至,当出金帛数百万借三司。”迪曰:“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 曰借。”帝悦。 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深衔之。天禧中
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 乃欲为此计。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 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丁谓使人迫之,谓败, 知河南府。来朝京师,时太后垂帘,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今日吾保养天 子至此,卿以为何如?迪对日:“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 至于此。“太后亦喜 知徐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仁宗语辅臣曰:“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元昊 攻延州,武事久弛,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 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选自《宋史李迪传》,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开奇之,曰:“公辅才也。 奇妙 B.元吴攻延州,武事久弛 延缓 C.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 惩罚 0.以章献起于寒微 出身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②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 B.①发兵捕之,久不得②周怀政之诛,帝怒甚 C.①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②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 0.①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②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 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李迪“胆量非凡"的一组是 ①迪深厚有器局 ②部勒骁锐士,擒贼,斩以徇 ③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④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 ⑤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 ⑥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 A.②③⑥B.②③④C.①②⑥ ③⑤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仁宗登基,章献成了太后。她曾经与李迪有嫌隙,但两人为了朝廷的利益,最终还 是和好 日.李迪不同意章献做皇后,因为这件事,他立即遭到了章献的打击报复,所以贬官衡 州
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 乃欲为此计。”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 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丁谓使人迫之,谓败, 知河南府。来朝京师,时太后垂帘,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今日吾保养天 子至此,卿以为何如?”迪对曰:“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 至于此。”太后亦喜。 知徐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仁宗语辅臣曰:“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元昊 攻延州,武事久弛,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 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选自《宋史·李迪传》,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奇.之,曰:“公辅才也。” 奇妙 B.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 延缓 C.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 惩罚 D. 以章献起.于寒微 出身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 ②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 B.①发兵捕之.,久不得 ②周怀政之.诛,帝怒甚 C.①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 ②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 D.①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 ②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 6.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李迪“胆量非凡”的一组是 ( ) ①迪深厚有器局 ②部勒骁锐士,擒贼,斩以徇 ③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 ④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 ⑤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 ⑥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 A.②③⑥ B.②③④ C. ①②⑥ D.③⑤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 仁宗登基,章献成了太后。她曾经与李迪有嫌隙,但两人为了朝廷的利益,最终还 是和好了。 B.李迪不同意章献做皇后,因为这件事,他立即遭到了章献的打击报复,所以贬官衡 州
C.周怀政事件使皇帝非常生气,他想惩罚太子。李迪不畏众怒,挺身而出,说服皇帝 改变了初衷。 .李迪本来是赵郡人,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并以文为媒 结识了柳开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旧分) (赵)普独相凡十年,刚毅果断,以天下事为己任。尝欲除某人为某官,帝不用;明日, 复奏之,又不用;明日,更奏之。帝怒,裂其奏投诸地,普颜色自若,徐拾奏归,补缀,复 奏如初。帝悟,卒可其奏,后果以称职闻。又有立功当迁官者,帝素嫌其人,不与。普力请 与之,帝怒曰:“朕不与迁官,将奈何?普曰: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刑赏者天下之刑赏 韭下之刑赏也岂得以喜怒专之!帝弗听,起普随之,帝入官,普立于宫门良久不 去,帝竟从其请 )帝怒,裂其奏投诸地,普颜色自若,徐拾奏归,补缀,复奏如初(5分) 译文 (2)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刑赏者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也,岂得以喜怒专之! (5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可题。(11分) 幽居初夏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滿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嗚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tu)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 9.诗人写景是从哪几方面突出表现一个幽字的?试作简要分析。(5分)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蓬门今始为君开。(杜甫《客至》) (2)携来百侣曾游,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3)念去去,千里烟波 (柳永《雨霖铃》) (4挟飞仙以遨游,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苏轼《赤壁赋》) (5)积善成德, ,圣心备焉。(荀子《劝学》) (6) ,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出师表》) 、文学类阅读
C.周怀政事件使皇帝非常生气,他想惩罚太子。李迪不畏众怒,挺身而出,说服皇帝 改变了初衷。 D.李迪本来是赵郡人,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并以文为媒, 结识了柳开。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赵)普独相凡十年,刚毅果断,以天下事为己任。尝欲除某人为某官,帝不用;明日, 复奏之,又不用;明日,更奏之。帝怒,裂其奏投诸地,普颜色自若,徐拾奏归,补缀,复 奏如初。帝悟,卒可其奏,后果以称职闻。又有立功当迁官者,帝素嫌其人,不与。普力请 与之,帝怒曰:“朕不与迁官,将奈何? ”普曰:“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刑赏者天下之刑赏, 非陛下之刑赏也,岂得以喜怒专之! ”帝弗听,起,普随之。帝入宫,普立于宫门,良久不 去,帝竟从其请。 (l)帝怒,裂其奏投诸地,普颜色自若,徐拾奏归,补缀,复奏如初(5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刑赏者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也,岂得以喜怒专之! (5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诗人写景是从哪几方面突出表现一个“幽”字的?试作简要分析。(5 分) 10.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6 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蓬门今始为君开。(杜甫《客至》) (2)携来百侣曾游, 。(毛泽东 《沁园春长沙》) (3)念去去,千里烟波, 。(柳永《雨霖铃》) (4)挟飞仙以遨游,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苏轼《赤壁赋》) (5)积善成德, ,圣心备焉。(荀子 《劝学》) (6) ,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 《出师表》) 三、文学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