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 任 则建立在稳固的家庭基础之上,并且能在范围更大的民族社 团中取得韩裔周围信用机构的资助。反现美国市中心心的黑人 家庭,不仅结构极为脆弱,而且信用机构根本不存在。 上面这三个例子显示出,如果缺乏社团意识,人们对于唾 手可得的经济机会只能望之兴叹,无法加以利用,问题出在社 会学家科曼(James Coleman)所称的“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 此时出现了赤字。科曼所谓的社会资本是指团体或组织中, 人们为了共同目标而一致努力的能力。经济学家广为使用的 人力资本概念,其来源始于一项基本前提,那就是今天的资本 已经不再像过去一样系于土地、厂房、工具和机械,而与人的 知识、技能越来越有关系。科曼主张,除了人的技能和知识之 外,人力资本还有很重要的一个部分,那就是个体与他人共事 的能力,而这种能力不仅在经济生活上极为重要,实际上在社 会生存的每一个层面都举足轻重。回过头来看,社团中的成 员是否具备与他人共事的能力,又须视这个社团共享规范和 价值观的程度高低,以及上团能否将个体利益融进群体利益 来决定。在这些共亭的价值观之中,信任即为其一,在我们]后 文的讨论中,也将证明社团之中人们的彼此信任,蕴涵了更广 大而且明确的经济价值。 在组织自发性社团方面,美国和日本、德国的共同点高于 华裔社团,例如香港与台湾,也高于西方某些国家,例如意大 利和法国。从此来看,美国和日本、德国很像,社会上向来就 有高度信任的传统,而且不论美国人如何相信他们自己是个 人主义的信徒,美国其实还是一个群体导向的社会。 然而在过去两个世代以来,美国在社团集结方面的改变 16
论历史终结的人类处境 幅度相当大;如今美国社会越来越走向他们所信奉的个人主 义:讲求伸张权利的自由主义发扬光大,而自由主义的本质自 然是倾向扩张、加码某些权利,这些权利所反抗的,正是美国 当前一切社团的领导层级,唯有如此自由主义才能符合其逻 辑上的依归。美国社会的信任程度和社交性呈现衰败,另一 个证据见诸该社会的改变:暴力犯罪不断上升,以及民间热中 兴讼的风气:家庭结构的崩解;多种中间层社会结构的衰颓, 例如邻居、教堂、工会、俱乐部、慈善组织等;要言之,美国人的 共同价值观与社群意识每况愈下。 与其他工业化国家相比,美国所负担的警力费用已高出 他国甚多,而美国的服刑人口占总入口比例的百分之一以上, 长期居高不下。由于美国民间好兴讼,他们所支出的律师费 用也远超过欧洲与日本。上述这两种费用每年占去国民生产 总值相当大一部分,在整个社会的信任度下降之际,更显得雪 上加霜。未来,这一层面的经济影响势必更为深远;往后美国 人在各种新组织里工作的能力会开始下降,正由于组织的多 元化,成员的彼此信任度也跟着降低,为团队合作制造新的障 碍。 除了实质资本之外,美国的发展也一直依赖其社会资本。 现今美国的储蓄率太低,无法更新足够的工厂和基础建设,而 最近数十年来,美国社会资本的补充速度也遥遥落后。社会 资本的累积过程非常复杂,在许多方面来看,都是文化进程中 相当神秘的一环。虽然政府可以推动某些政策,把社会资本 摧毁殆尽,但他们却不知道要如何才能重新建立已经丧失的 社会资本。 从这个角度来看,历史终结之际所出现的自由民主其实 17
信 任 并不全然“现代”。如果民主与自由主义制度要颀利运作,就 必须和若于“前现代”(premodern)的文化习惯并存共荣,如此 才能确保这些制度运行无误。法律、契约、经济理性只能为后 工业化社会提供稳定与繁荣的必要却非充分基础;唯有加上 互惠、道德义务、社会责任与信任,才能确保社会的繁荣稳定, 这些所靠的并非是理性的思辩,而是人们的习惯。在现代社 会中,理性思辩绝非不合时宜,反而是社会安富所不可或缺的 条件。 美国的问题出在美国人自己都无法正确了解自己的社 会,以及这个社会传统上的社团倾向。本书第一部要探讨的 就是这个主题,首先要讨论的是为何最近一些瑟想家在论述 关于经济生活的文化层面时,经常忽略·个关键命题。另外, 这个部分还要进一步厘清文化、信任、社会资本的确实意义, 文中将解释信任如何和工业结构产生关联。还有,与经济体 质、竞争力息息相关的大规模组织之创建,又和信任有什么关 系。 第二部和第三部将分别探讨通往社交性的两条桥梁,其 一是家庭,其二是以非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团。第二部中列 举四个“家庭性浓厚”的社会,即中国、法国、意大利、韩国。在 这些国家里,家庭都是经济组织的基本单位,同时他们都在试 图建立超越家庭的大型组织时遭遇困难,因此这些国家的政 府都必须介入,以支持较能持久、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公司。第 三部则以日本和德国这两个高信任度的社会为主角,与第二 部所讨论的家庭性社会相比之下,他们在组织非血亲基础的 大型公司时,就未曾遭遇太多困难,这一型社会不仅较早迈入 现代化专业管理领域,而且能够在工作场所建立更有效率、更 18
论历史终结的人类处境 令人满意的职场关系。在这个部分里,我们也会讨论由丰田 汽车发明的精简式生产,借以说明高信任度社会里组织创新 的可能性。 第四部要讨论的是·个复杂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定位美 国,究竞该把美国归入高信任度杜会,还是低信任度社会?美 国的社团型态是如何形成的?为何这种联属技能越来越疲 弱?最后的第五部将针对全球社会的未来,以及经济生活在 更广泛的人类活动范畴中将扮演什么角色,提出一些总结。 19
信 任 百分之二十的解释 过去一个世代以来,经济思想一直被新兴古典(neoclassi-- c)经济学派,或称自由市场经济学派所主导,代表人物像是 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贝克(Gary Becker)、史第格勒 (George Stigler)等经济学家。新古典经济学派的踞起,是对本 世纪前半叶经济理论的重大改革,当年世界经济学界可说是 马克思主义、凯恩斯学派的天下。我们可以把新古典经济学 想成是百分之八十正确的学说:这一派学说对金钱与市场的 特性,提出真确的论理,因为建立该派学说的基础模型是理 性、利已的人类行为。关于这方面,人类行为的确有百分之八 十的情况符合此模型,问题是隐匿的另外那百分之二十,新古 典经济学派只能提出难以服人的解释。根据亚当斯密学说的 真义,我们了解到人类的经济生活其实是根植于他们的社会 生活之上,不能将经济活动从它所发生的社会里抽离出来,和 该社会的风俗、道德、习馈分别处理。简言之,经济无法脱离 文化的背景。 由于这百分之二十的缺憾,当代的经济论辩一直没有把 文化因素考虑进去。举个例子,过去十年来,美国的自由市场 经济学派和所谓新重商主义(neo~mercantilist)学派之间,一 直辩论不体。支持新重商主义的经济家包括约翰逊(Chalmers fohnson)、法罗斯(James Fallows)、普雷斯托维兹(Clyde Pres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