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 法国甚多。 亚洲各国之间的对比更是鲜明,日本和韩国以大企业和 高度集中的产业见长,而台湾和香港企业的规模则少多了。 不过韩国大企业的发展与美、日、德不同,那是国家干预而成, 并非是自发杜会力所促成的。这样的对比正反映了杜会内部 信任程度的差异以及自发社会力的强弱。一般认为美国是以 个人主义价值为中心的社会,日本则是国家至上的社会。但 福山认为,就社会文化层面来分析,这种印象并不全然正确。 相较干意大利、法国、中国与台湾,他]是低信任度的社会,往 往将信任关系局限于家族之内,因此以家族企业居多,雄以发 展现代的专业管理公司与大企业。相较干此,美、日则是高信 任度社会,因此能在个人、家族与国家之间发展出强有力的自 愿结合,形塑出大企业与现代化的专业管理公司,而这是其经 济能高度发展的关键。 《信任:社会道德与繁荣的创造》,福山的作品可说是现代 版的(蜜蜂的寓言),是《蜜蜂的寓言)的反讽版。 诚如福山所言,虽然经济活动和社会、政治生活纠结难 分,可是当代经济学论述却提倡一种谬误的趋势,也就是将经 济视为一种有其自身律则的领域,这种律则独立于社会生活 的其他层面。然而福山的批评并非凭空而降的,从社会学理 论的脉胳来看,更可清楚掌握福山批判经济学讨论忽略社会 文化因素的理论意涵。晚近格拉诺维特(Granorretter)以“低度 社会化的人的概念”对经济人意象的批判,以及科曼 (Coleman)对于信任分析,将信任视为社会资本的讨论,这些 对福山的讨论都有重要的影响。 而在古典社会学家中,托克维尔(Tocquevile)对于美国社 4
导读:“蜜峰的寓言”之现代版 会文化的分析;涂尔干强调专业团体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指 出契约中的非契约因素对社会生活的意义,这些都是福山立 论的基础。最重要的当然是韦伯对资本主义兴起的社会文化 因素的讨论,这几乎是福山最根本的理论根源。事实上,韦伯 在《儒教与道教)一书中,即已提出类似的讨论。韦伯认为,儒 教的君子只致力于外表的端正,而不信任他人,就像他也相信 别人不会信任他一样,这种不信任妨碍了所有的信用与商业 的运作。这与清教徒互信恰为对比,尤其是清教徒在经济上 信任教内弟兄之绝对不可动摇且受宗教的规范的廉正。在社 会学理论反省的传统下,福山对经济理性的自足性提出深刻 且具体的批判,写就这反讽《蜜峰的寓言》的现代版。 一九九八年二月十三日 5
信任 导读:信任塑造世界经济的主轴 本书为作者福山(Francis Fukuyama)继其名著《历史的终 结与最后一人)之后的另一本重要作品。然而,就其内容来 看,这两本书的精神却是前后一贯的:自从一九八○年代末 期,东欧共产主义政权先后改变,前苏联随之解组以后,二次 大战结束以来,东、西对峙的冷战格局已经走到“历史的终 结”。冷战格局的结束意味着另一场战争的开始,用作者的语 言来说:“在现代世界里,不仅战士文化已经中产阶级化,人们 追求认同的热情也被利益所取代”、“经济生活已经升华,以往 点燃政治界的竞争半志,现在原封搬到经济活动中”。“企业 经营所提供的机会变成无数野心分子的精力发泄管道,这些 人过去只可能经由发动战争或革命来获得‘认同'。” 然而,人们在从事经济活动的时候,并不是像古典经济学 者所描述的那样,以理性为基础来追求最大的功利。相反的, 他们是以支撑自己社会生活的道德价值观作为基底,在从事 经济活动。譬如,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弃武从商的武土在生 意往来之间,并没有忘掉他们的武士道精神,他们反倒是把武 士道精神用在商战之上。同样的概念也可以用来说明其他文 化中的经济活动。由于经济活动变成全世界人民生活的主旋 律,社会科学家们开始注意到经济活动中的“后现代现象”;当 世界各国都学会源自于西方文化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后, 6
导读:信任塑造世界经济的主轴 他们并没有像六○年代“现代化派”学者所预言的那样,将自 己的文化传统完全舍弃掉。事实上,任何一个国家在追求“现 代化”的过程中,都是一面保有自已核心的文化传统,一面义 展开经济活动。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在这个经济挂帅的时代, 人们在从事经济争战的时候,并没有完全忘掉“先辈的传统”。 相反的,他们会在各种可及的文化资源中找寻认同对象,“借 用他们的名字、战斗口号和衣服,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 用借来的语言,演出世界历史的新场面。” 在福山的这本新书中,他收集了十分丰富的资料,深入探 讨:当前世界上主要经济国家在塑造其经济社会的过程中,文 化因素所扮演的巨大力量。此方说,在一九八○年代,世界各 国的社会科学界曾经锨起一阵“韦伯热”,大家一窝蜂地讨论 儒家文化传统和东亚经济奇迹之间的关联。福山的这本新作 则综合这一时期的讨论,指出几个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社会, 在经济活动方面所展现出来的特色;日本人的长子继承制度、 领养制度、明显缺乏家族主义,以及热衷于参加保存传统公益 的“家元”团体,使他们能够将“信任”扩充到家人之外,并建立 大型的工业组织。相对之下,中国人强势的家族主义、子嗣平 分家产的制度、欠缺领养家族外成员的机制,再加上对外人的 极度不信任,使得华人社会中,经济活动是以中小企业为主。 韩国从朴正熙时代,便开始以国家力量全力扶植大企业,但这 些大企业却操控在少数几个家族手中。换言之,从福山的著 作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文化并不是僵固不变的一块 “铁板”。在各种历史条件的交汇之下,同样的文化质素在不 同的社会中,便会展现出不同的姿态。 在这本著作中,福山以细腻的笔触,逐一分析美、英、法、 7
信任 德,以及亚洲各国的文化传统及其经济活动的特色。从这本 著作中,读者不仅可以看到当前世界主要经济国家经济活动 的“本土”色彩,而且可以获致一种国际性的宏观视域。比方 说,在“意大利儒教”一节中,读者可能会很惊讶地发现:意大 利和中国在历史、宗教和其他文化层面上虽然有极大的差距, 但是在家族主义和经济活动的重要环节上,他们却又如此相 像,作者甚至忍不住要说:意大利中部的产业本质其实是非常 “儒教”的! 诸如此类的论调看起来似乎令人感到惊讶,可是,当我们 体会到:作者是以个人对他人的“信任”作为贯穿其分析世界 经济秩序的主轴时,我们却不能不佩服作者的独具慧眼。更 令人佩服的是:作者在做如此宏观的跨文化论述时,他并不是 像许多实证科学家那样,以实征现象的描述为满足。他更清 楚地指出了各个国家经济发展策略上的潜在危机。在这本书 的结论中,他提出严厉的警告:“如果民间企业无法靠自己的 力量创造出策略性工业,那么政府就会忍不住想介入去鼓动 企业朝这个方向发展;由国家直接赞助的工业发展会带来各 种风险,这些风险是市场导向的投资所不会发生的。”“这种先 天上缺乏社交性,却又拼命想建立大企业的杜会,最可能爆发 重大的问题。” 在一九九七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我们可以看到; 福山在这本书所分析的对象里,韩国和中国大陆便符合这样 的条件。当然,在遭受东南亚金融风暴侵袭的国家中,有许多 国家并不在本书的讨论范围之内。依照福山写作的“理路”来 看,我猜:这个题目可能就是他下一本著作的主要题材吧!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