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阳县2016年秋学期高二第二次学情调硏 语文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归国以后,在1837年我就想到,如果耐心地_和思索可能与这个问题有任何关联的 各种事实,也许能够对于这个问题得到一些了解 ②对于近日网上流行的“喝自来水会不会致癌”的争议,北京生态文明工程研究院副院长 贾卫列表示,某些媒体过度解读,“自来水致癌”实属 ③学校利用国旗下的讲话、主题班会、黑板报、宣传橱窗等媒介,让校园的每一片草地、 每一处墙壁都闪耀着育人的元素,让学生在 中得到启迪,受到教育,获得成长。 A.搜集耸人听闻耳濡目染 B.收集耸人听闻耳闻目睹 C.收集骇人听闻耳闻目睹 搜集骇人听闻耳濡目染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南京市气象台10月27日统计了一下,截至当日中午12点,南京今年10月下旬雨量最 高达到199.6毫米以上,是常年同期的11倍! B.江苏省儿童发展规划(2011-2015年)终期统计监测报告显示,江苏省婴幼儿死亡率逐 年下降,婴幼儿的健康营养状态也在持续改善。 C.南京长江大桥封闭维修的前期工作主要是测量定位,把设计方案与现场实际情况进行验 证,逐步完善,以便后面进一步提高施工的节奏和效率。 D.2008年以来,国共两党和两岸双方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而这些成果的取得,关键在于双方是否认同一个中国。 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荔枝的肉大多数白色半透明,说它“莹白如冰雪 荔枝晒干或烘干,肉就成红褐色,完全失去洁白的面貌 ①从植物学的观点看,它不是果肉,而是种子外面的层膜发育而成的,特称假种皮 ②荔枝肉的细胞壁特别薄,所以入口一般都不留渣滓 ③早熟品种则酸味较强。 ④真正的果肉倒是前面说的连同果壳扔掉的那一层膜
射阳县 2016 年秋学期高二第二次学情调研 语文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①归国以后,在 1837 年我就想到,如果耐心地 和思索可能与这个问题有任何关联的 各种事实,也许能够对于这个问题得到一些了解。 ②对于近日网上流行的“喝自来水会不会致癌”的争议,北京生态文明工程研究院副院长 贾卫列表示,某些媒体过度解读,“自来水致癌”实属 。 ③学校利用国旗下的讲话、主题班会、黑板报、宣传橱窗等媒介,让校园的每一片草地、 每一处墙壁都闪耀着育人的元素,让学生在 中得到启迪,受到教育,获得成长。 A.搜集 耸人听闻 耳濡目染 B.收集 耸人听闻 耳闻目睹 C.收集 骇人听闻 耳闻目睹 D.搜集 骇人听闻 耳濡目染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 分) A.南京市气象台 10 月 27 日统计了一下,截至当日中午 12 点,南京今年 10 月下旬雨量最 高达到 199.6 毫米以上,是常年同期的 11 倍! B.江苏省儿童发展规划(2011-2015 年)终期统计监测报告显示,江苏省婴幼儿死亡率逐 年下降,婴幼儿的健康营养状态也在持续改善。 C.南京长江大桥封闭维修的前期工作主要是测量定位,把设计方案与现场实际情况进行验 证,逐步完善,以便后面进一步提高施工的节奏和效率。 D.2008 年以来,国共两党和两岸双方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而这些成果的取得,关键在于双方是否认同一个中国。 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荔枝的肉大多数白色半透明,说它“莹白如冰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荔枝晒干或烘干,肉就成红褐色,完全失去洁白的面貌。 ①从植物学的观点看,它不是果肉,而是种子外面的层膜发育而成的,特称假种皮。 ②荔枝肉的细胞壁特别薄,所以入口一般都不留渣滓。 ③早熟品种则酸味较强。 ④真正的果肉倒是前面说的连同果壳扔掉的那一层膜
⑤味甜微酸,适宜于生食, ⑥有的则微带黄色。 A①④⑤③②⑥ B.⑥①④②⑤③C.⑥⑤③②①④D.①④⑥⑤②③ 4.下列诗句与“落木云连秋水渡”对仗工整的一项是(3分) A.青山聊因美酒横B.晚花幽艳敌春阳 C.乱山烟入夕阳桥D.闲花落地听无声 5.下列各句句式类型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3分) A.彼且恶乎待哉 B.童子何知 C.安能以身之察察 D.彼且奚适也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左忠毅公逸事 方苞 先君子尝言,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一日,风雪严寒,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 庑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 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视,呈卷,即面署第一。召入,使拜夫人,曰:“吾诸儿碌 碌,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 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狱门外。逆阉防伺甚严,虽家仆不得近。久之,闻左公被炮烙 ,旦夕且死,持五十金,涕泣谋于禁卒,卒感焉。一日,使史更敝衣,草屦,背筐,手长 饞,为除不洁者,引入。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 尽脱矣。史前跪抱公膝而呜咽。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乃奋臂以指拔眦,目光如炬,怒 日:“庸奴!此何地也,而汝来前!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 下事谁可支拄者?不速去,无俟奷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ˆ因摸地上刑械作投击势。史噤 不敢发声,趋而出。后常流涕述其事以语人,曰:“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崇祯末,流贼张献忠出没蕲、黄、潜、桐间,史公以凤庐道奉檄守御。每有警,辄数 月不就寝,使将土更休,而自坐幄幕外。择健卒十人,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漏鼓移则番 代。每寒夜起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迸落,铿然有声。或劝以少休,公曰:“吾上恐负朝廷 恐愧吾师也。” 史公治兵,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拜夫人于堂上 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与先君子善,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z
⑤味甜微酸,适宜于生食。 ⑥有的则微带黄色。 A.①④⑤③②⑥ B.⑥①④②⑤③ C.⑥⑤③②①④ D.①④⑥⑤②③ 4. 下列诗句与“落木云连秋水渡”对仗工整的一项是(3 分) A.青山聊因美酒横 B.晚花幽艳敌春阳 C.乱山烟入夕阳桥 D.闲花落地听无声 5.下列各句句式类型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3 分) A.彼且恶乎待哉 B.童子何知 C.安能以身之察察 D.彼且奚适也 二、文言文阅读(18 分) 左忠毅公逸事 方苞 先君子尝言,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一日,风雪严寒,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 庑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 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视,呈卷,即面署第一。召入,使拜夫人,曰:“吾诸儿碌 碌,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 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狱门外。逆阉防伺甚严,虽家仆不得近。久之,闻左公被炮烙 ,旦夕且死,持五十金,涕泣谋于禁卒,卒感焉。一日,使史更敝衣,草屦,背筐,手长 鑱,为除不洁者,引入。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 尽脱矣。史前跪抱公膝而呜咽。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乃奋臂以指拔眦,目光如炬,怒 日:“庸奴!此何地也,而汝来前!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 下事谁可支拄者?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因摸地上刑械作投击势。史噤. 不敢发声,趋而出。后常流涕述其事以语人,曰:“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崇祯末,流贼张献忠出没蕲、黄、潜、桐间,史公以凤庐道奉檄.守御。每有警,辄数 月不就寝,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幄幕外。择健卒十人,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漏鼓移则番 代。每寒夜起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迸落,铿然有声。或劝以少休,公曰:“吾上恐负朝廷 ,下恐愧吾师也。” 史公治兵,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拜夫人于堂上。 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与先君子善,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注:①左光斗(1575~1625),宇遗直,号浮丘。桐城人,是史可法的老师。因对抗宦 官魏忠贤,下狱而死。弘光时平反,谥为忠毅。②史可法(1601~1645),明末政治家、军事 家。字宪之,祥符人(今河南开封)。因抗清被俘,不屈而死,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南 明朝廷谥之忠靖。清高宗追谥忠正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叩之寺僧 B.无俟奸人构陷 构陷:编造罪名来陷害 C.史噤不敢发声 噤:闭 D.史公以凤庐道奉檄守御檄:官府的文书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写到史可法拿着五十两黄金,流着泪请求狱卒帮忙让他进去。狱卒被感动了,叫史 可法换上破衣,穿上草鞋,背着篓筐,手拿长柄铲子,装作打扫垃圾的人,领他进了监狱。 B.史可法叙述时说的“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这句话充分赞扬左忠毅刚强大义、坚 贞不屈、以国事为重的精神。 C.文中提到史可法为讨“流贼张献忠”而刻苦治军的事例,属于侧面描写,是为了体现左 光斗对史可法产生的影响 D.文章末段点明所叙“逸事”的来源,既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也使全文首尾呼应。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4分) (2)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2分) (3)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3分) 9.文中通过逸事主要表现左光斗的哪些品质特征,请简要概括。(3分) 、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题目。 金人捧露盘 庚寅岁春,奉使过京师【注】,感怀作 (南宋)曾觌 记神京、繁华地,旧游踪。正御沟、春水溶溶。平康巷陌,绣鞍金勒跃青骢 解衣沽酒醉弦管,柳绿花红
注:①左光斗(1575~1625),字遗直,号浮丘。桐城人,是史可法的老师。因对抗宦 官魏忠贤,下狱而死。弘光时平反,谥为忠毅。②史可法(1601~1645),明末政治家、军事 家。字宪之,祥符人(今河南开封)。因抗清被俘,不屈而死,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南 明朝廷谥之忠靖。清高宗追谥忠正。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叩.之寺僧 叩:敲 B.无俟奸人构陷.. 构陷:编造罪名来陷害 C.史噤.不敢发声 噤:闭口 D.史公以凤庐道奉檄.守御 檄:官府的文书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中写到史可法拿着五十两黄金,流着泪请求狱卒帮忙让他进去。狱卒被感动了,叫史 可法换上破衣,穿上草鞋,背着篓筐,手拿长柄铲子,装作打扫垃圾的人,领他进了监狱。 B.史可法叙述时说的“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这句话充分赞扬左忠毅刚强大义、坚 贞不屈、以国事为重的精神。 C.文中提到史可法为讨“流贼张献忠”而刻苦治军的事例,属于侧面描写,是为了体现左 光斗对史可法产生的影响。 D.文章末段点明所叙“逸事”的来源,既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也使全文首尾呼应。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 分) (1)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4 分) (2)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2 分) (3)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3 分) 9.文中通过逸事主要表现左光斗的哪些品质特征,请简要概括。(3 分) 三、古诗词鉴赏(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题目。 金人捧露盘 庚寅岁春,奉使过京师【注】,感怀作 (南宋)曾觌 记神京、繁华地,旧游踪。正御沟、春水溶溶。平康巷陌,绣鞍金勒跃青骢。 解衣沽酒醉弦管,柳绿花红
到如今、馀霜鬓,嗟往事、梦魂中。但寒烟、满目飞蓬。雕栏玉砌,空锁三 十六离宫。塞笳惊起暮天雁,寂寞东风。 【注】庚寅年春,宋孝宗任命曾觌出使金国,执行和谈任务。京师:即词中 的“神京”,北宋定都于此。 10(1)从全词看,作者“感怀”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3分) (2)词的上、下两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请简要分析其效果。(4分) (3)请简要赏析全词的结句(“塞笳惊起暮天雁,寂寞东风”)。(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1) 形影相吊。(《陈情表》) (2)举世皆浊我独清 。(《渔父》) (3)若夫乘天地之正, (《逍遥游》 (4)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报任安书》) (5)不在沉默中爆发, 。(《记念刘和珍君》 (6)桃李不言, (《李将军列传》 (7),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序》) (8)《诗》三百,一言以蔽之, 。(《论语》)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雪中六盘 张承志 ①我感谢六盘山。 ②离开沙沟乡和西吉滩,离开了头戴六角帽的哲合忍耶回民的黄土山庄,在大雪纷扬中, 我们穿过了一片片斑驳错落的村寨,来到了单家集。一罐茶只喝了一口,我们便又穿过杨茂 姚杜,在暮色中的好水川旁冻硬的土道上,急急地前进了。白雪使晩暮中的妤水两岸依然明 亮,干燥的雪在脚下“喳喳”作喲,迎接着我们的到来。一路小村瓦顶的高房静静地屹立在 庄院一角,切开的山坡上偶有一排废弃的窑泂,仿佛大山的眼睛,含情脉脉地注视着我这个 多年前的老友。我们踏着硬硬的薄雪,体味着这一切,继续走向这苍茫雪谷的纵深处。背上 行装迈开大步,搭上手扶拖拉机快速前行,我们的心已在六盘。 ③人间的事就是这样,当一切都已远逝,当新的世界像江河浪涛一样卷持着自己浮沉而
到如今、馀霜鬓,嗟往事、梦魂中。但寒烟、满目飞蓬。雕栏玉砌,空锁三 十六离宫。塞笳惊起暮天雁,寂寞东风。 【注】庚寅年春,宋孝宗任命曾觌出使金国,执行和谈任务。京师:即词中 的“神京”,北宋定都于此。 10(1)从全词看,作者“感怀”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3 分) (2) 词的上、下两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请简要分析其效果。(4 分) (3) 请简要赏析全词的结句(“塞笳惊起暮天雁,寂寞东风”)。(4 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 分) 11.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影相吊。(《陈情表》) ⑵举世皆浊我独清,______________________。(《渔父》) ⑶若夫乘天地之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逍遥游》) ⑷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______________________。(《报任安书》) ⑸不在沉默中爆发,________________。(《记念刘和珍君》) ⑹桃李不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将军列传》) ⑺____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序》) ⑻《诗》三百,一言以蔽之,________________。(《论语》)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2~15 题。 雪中六盘 张承志 ①我感谢六盘山。 ②离开沙沟乡和西吉滩,离开了头戴六角帽的哲合忍耶回民的黄土山庄,在大雪纷扬中, 我们穿过了一片片斑驳错落的村寨,来到了单家集。一罐茶只喝了一口,我们便又穿过杨茂、 姚杜,在暮色中的好水川旁冻硬的土道上,急急地前进了。白雪使晚暮中的好水两岸依然明 亮,干燥的雪在脚下“喳喳”作响,迎接着我们的到来。一路小村瓦顶的高房静静地屹立在 庄院一角,切开的山坡上偶有一排废弃的窑洞,仿佛大山的眼睛,含情脉脉地注视着我这个 多年前的老友。我们踏着硬硬的薄雪,体味着这一切,继续走向这苍茫雪谷的纵深处。背上 行装迈开大步,搭上手扶拖拉机快速前行,我们的心已在六盘。 ③人间的事就是这样,当一切都已远逝,当新的世界像江河浪涛一样卷持着自己浮沉而
下的时候,人们有时会回忆起一个遥远的印象。随着成年,随着见识和缺憾的积累,人们会 开始懂得这印象、这心境的可贵。因为它只这么闪烁一瞬,然后就消失,就熄灭,就永远失 而不得了。它在消失和熄灭的时候,带走了你的一份青春和历史,当你知道已经真的失去了 它的时候,你会感到额头上又添了一道皺纹,你的生命又衰老了一分。 ④我感谢六盘山。因为在我顺着它腰肢的崎岖小道向上攀登时,它为我唤酲了已经沉睡 了的一个印象。那是一个十八岁的我,背负着六十斤重的行囊,在岷山山地的一座高山上行 走的印象。那一天,我和一个背着一篓煤炭的农民并肩走在大雪覆盖的岷山道上。那农民被 压弯的背和煤灰染黑的流淌着道道汘水的脸,还有那双在黑污中朝我闪着善良憨实的目光的 眼睛,曾经给年轻的我带来过撞击般的感触。从那以后近二十年过去了,荒凉的岷山道,雪 封的远山近村,脚上的冻伤和背上的重负,连同那个脸膛黑污、眼睛和善的驮炭人,都被忙 碌的生涯淘去了,淡忘了。我只是朦胧中觉得自己心里似乎还存留着什么,它常常使我在奔 波中稍稍定神的一瞬感到惶惑。 ⑤所以我感谢六盘山。哪怕是短暂的接触也妤,哪怕我还远远不能洞知和理解;尽管我 仍然只能再去投身于我的奔波世界,尽管我深知当我们在顶峰欢呼雀跃之后,朝下山道上迈 出一步就有可能是对这座山峰的永诀。 ⑥我仍然感谢六盘山。它在我成年的心里唤醒的那个印象已经再也不会沉睡了。当我望 着在雪幕后雄伟地缓缓升起的、那颜色灰蒙的静默大山,望着它身上鳞甲般的丛丛树木,望 着它襟裾下茫茫无际的大地上不可思议的梯田村庄的地图时,我久久地想着这近二十年的时 光里经历的一切。从岷山道上那背炭的农民开始,一直到沙沟乡面容坚忍的哲合忍耶回民 许许多多的熟识面影,仿佛在向我启示着什么 ⑦来到和尚铺,回首望六盘,顶峰和山口已经被山峦遮住了。想起昨天夜宿的杨河乡 只觉得天关难越。眼前路道分三岔,固原城举步可接。我知道,此别六盘山就是告别西海固; 前面虽路程尚远,但我这次严冬远行的计划已经结束。 ⑧巍巍六盘山还在冬雪中无言地默立着,荒瘠的岭脉沿着路左一字排开。我没有多少惊 喜或可数的收获,但我的心中是一片踏实的宁静。 ⑨再见,我质朴、刚强的六盘山! 12.文中的六盘山有哪些特点?请加以概括。(4分) 13.文章第②段画线句描写了作者前往六盘山途中所见之景,请分析其表达特色。(6分) 14.文章第④段叙写“我”在岷山道上与背炭农民相遇之事,从全文结构看有何作用?(4分) 15.作者在文中反复表达“感谢六盘山”,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6分)
下的时候,人们有时会回忆起一个遥远的印象。随着成年,随着见识和缺憾的积累,人们会 开始懂得这印象、这心境的可贵。因为它只这么闪烁一瞬,然后就消失,就熄灭,就永远失 而不得了。它在消失和熄灭的时候,带走了你的一份青春和历史,当你知道已经真的失去了 它的时候,你会感到额头上又添了一道皱纹,你的生命又衰老了一分。 ④我感谢六盘山。因为在我顺着它腰肢的崎岖小道向上攀登时,它为我唤醒了已经沉睡 了的一个印象。那是一个十八岁的我,背负着六十斤重的行囊,在岷山山地的一座高山上行 走的印象。那一天,我和一个背着一篓煤炭的农民并肩走在大雪覆盖的岷山道上。那农民被 压弯的背和煤灰染黑的流淌着道道汗水的脸,还有那双在黑污中朝我闪着善良憨实的目光的 眼睛,曾经给年轻的我带来过撞击般的感触。从那以后近二十年过去了,荒凉的岷山道,雪 封的远山近村,脚上的冻伤和背上的重负,连同那个脸膛黑污、眼睛和善的驮炭人,都被忙 碌的生涯淘去了,淡忘了。我只是朦胧中觉得自己心里似乎还存留着什么,它常常使我在奔 波中稍稍定神的一瞬感到惶惑。 ⑤所以我感谢六盘山。哪怕是短暂的接触也好,哪怕我还远远不能洞知和理解;尽管我 仍然只能再去投身于我的奔波世界,尽管我深知当我们在顶峰欢呼雀跃之后,朝下山道上迈 出一步就有可能是对这座山峰的永诀。 ⑥我仍然感谢六盘山。它在我成年的心里唤醒的那个印象已经再也不会沉睡了。当我望 着在雪幕后雄伟地缓缓升起的、那颜色灰蒙的静默大山,望着它身上鳞甲般的丛丛树木,望 着它襟裾下茫茫无际的大地上不可思议的梯田村庄的地图时,我久久地想着这近二十年的时 光里经历的一切。从岷山道上那背炭的农民开始,一直到沙沟乡面容坚忍的哲合忍耶回民, 许许多多的熟识面影,仿佛在向我启示着什么。 ⑦来到和尚铺,回首望六盘,顶峰和山口已经被山峦遮住了。想起昨天夜宿的杨河乡, 只觉得天关难越。眼前路道分三岔,固原城举步可接。我知道,此别六盘山就是告别西海固; 前面虽路程尚远,但我这次严冬远行的计划已经结束。 ⑧巍巍六盘山还在冬雪中无言地默立着,荒瘠的岭脉沿着路左一字排开。我没有多少惊 喜或可数的收获,但我的心中是一片踏实的宁静。 ⑨再见,我质朴、刚强的六盘山! 12.文中的六盘山有哪些特点?请加以概括。(4 分) 13.文章第②段画线句描写了作者前往六盘山途中所见之景,请分析其表达特色。(6 分) 14.文章第④段叙写“我”在岷山道上与背炭农民相遇之事,从全文结构看有何作用?(4 分) 15.作者在文中反复表达“感谢六盘山”,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