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常州市2013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三语文试题 2013年 1月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炫耀/眩晕 当铺/安步当车 裨将/俾众周知 B.摇曳/拜谒筵席/垂涎欲滴 诡谲/大放厥词 C.惬意/书箧蜷曲/得鱼忘筌 粘贴/拈轻怕重 D.哂笑/谂知 蜿蜒/剜肉医疮 猝死/一蹴而就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在一个焦虑成为时代流行语的社会里,一件很普通的事情也有可能被过度诠 释,因为这个社会里的每个群体由于安全感的欠缺往往变得过分敏感。 B.随着采访的深入和话题的展开,我们渐渐地感到,汤燕雯和长兴集团就是我 国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一个缩影。 C.围绕建设现代化大城市的目标,常州来五年投资近1000亿元左右,建成一批 事关城市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基本构建起适应现代化发展的城市功能体系 D.2012年9月30日,全国第一个节假日实施免小客车通行费,沪蓉高速及多 座过江大桥堵车的场面让人记忆犹新 3.下面一段文字是从哪几方面介绍“苏裱”的?请简要概括。(不超过20个字) (分) 明代是我国绘画发展的重要时期,书画装裱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明朝皇帝把仁 智殿作为御用画院,并设立了专门从事书画装裱的机构。此时,江南地区出现了 批通晓诗文书画的文人雅士,文人画有了很大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以苏州 为发祥地的“苏裱”开始兴起并广受推崇,书画装裱出现了“普天之下独逊吴 中”的景象。在书画装裱样式方面,原有的手卷、册页等更加完备,挂轴画已经 基本定型并开始普及,万历年间在挂轴的基础上,产生了对联这种新的装裱样式 周嘉胄所著的《装潢志》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的书画装裱理论著作。 4.阅读右边的漫画,完成下面两个小题。(5分) 1)用简明的语言表述这幅漫画反映的社会现象。(不超过20个字)(2分) (2)选择一个角度用一个排比句评论这幅漫画反映的社会现象。(不超过40 个字)(3分)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义田记 钱公辅 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方贵显时 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 凶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出纳焉。日食,人一升;岁衣,人 一缣;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 嫁之数,葬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斛,以其所入,给其所聚, 沛然有余而无穷。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莫给。此其大较也 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 于是始有禄赐之入,而终其志。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
江苏常州市 2013 届 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三语文试题 2013 年 1 月 一、语言文字运用(15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炫耀/眩晕 当铺/安步当车 裨将/俾众周知 B.摇曳/拜谒 筵席/垂涎欲滴 诡谲/大放厥词 C.惬意/书箧 蜷曲/得鱼忘筌 粘贴/拈轻怕重 D.哂笑/谂知 蜿蜒/剜肉医疮 猝死/一蹴而就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 A.在一个焦虑成为时代流行语的社会里,一件很普通的事情也有可能被过度诠 释,因为这个社会里的每个群体由于安全感的欠缺往往变得过分敏感。 B.随着采访的深入和话题的展开,我们渐渐地感到,汤燕雯和长兴集团就是我 国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一个缩影。 C.围绕建设现代化大城市的目标,常州来五年投资近 1000 亿元左右,建成一批 事关城市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基本构建起适应现代化发展的城市功能体系。 D.2012 年 9 月 30 日,全国第一个节假日实施免小客车通行费,沪蓉高速及多 座过江大桥堵车的场面让人记忆犹新。 3.下面一段文字是从哪几方面介绍“苏裱”的?请简要概括。(不超过 20 个字) (4 分) 明代是我国绘画发展的重要时期,书画装裱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明朝皇帝把仁 智殿作为御用画院,并设立了专门从事书画装裱的机构。此时,江南地区出现了 一批通晓诗文书画的文人雅士,文人画有了很大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以苏州 为发祥地的“苏裱”开始兴起并广受推崇,书画装裱出现了“普天之下独逊吴 中”的景象。在书画装裱样式方面,原有的手卷、册页等更加完备,挂轴画已经 基本定型并开始普及,万历年间在挂轴的基础上,产生了对联这种新的装裱样式。 周嘉胄所著的《装潢志》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的书画装裱理论著作。 4.阅读右边的漫画,完成下面两个小题。(5 分) (1)用简明的语言表述这幅漫画反映的社会现象。(不超过 20 个字)(2 分) (2)选择一个角度用一个排比句评论这幅漫画反映的社会现象。(不超过 40 个字)(3 分) 二、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8 题。 义田记 钱公辅 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方贵显时, 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 凶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出纳焉。日食,人一升;岁衣,人 一缣;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 嫁之数,葬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斛,以其所入,给其所聚, 沛然有余而无穷。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莫给。此其大较也。 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 于是始有禄赐之入,而终其志。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
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 之义,遗其子而已。 昔晏平仲敝车羸马,桓子曰:“是隐君之赐也。”晏子曰:“自臣之贵,父之族, 无不乘车者;母之族,无不足于衣食者;妻之族,无冻馁者:齐国之士,待臣而 举火者三百余人。如此,而为隐君之赐乎?彰君之赐乎?”于是齐侯以晏子之觞 而觞桓子。予尝爱晏子好仁,齐侯知贤,而桓子服义也;又爱晏子之仁有等级, 而言有次第也。先父族,次母族,次妻族,而后及其疏远之贤。孟子曰:“亲亲 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晏子为近之。今观文正公之义田,贤于平仲。其规模远 举,又疑过之 呜呼!世之都三公位,享万锺禄,其邸第之雄,车舆之饰,声色之多,妻孥之富, 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不得其门者,岂少也哉?况于施贤乎!其下为卿,为大 夫,为士,廪稍之充,奉养之厚,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操壶瓢为沟中瘠者, 又岂少哉?况于他人乎!是皆公之罪人也。公之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隅,功名 满天下,后世必有史官书之者,予可无录也。独高其义,因以遗于世云。 5.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 稔:熟悉 B.嫁娶凶葬皆有赡 赡:供给 C.而力未逮者二十年 逮:达到 D.彰君之赐乎 彰:使……显著 6.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作者“高其义”的一组是(3分) ①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②沛然有余而无穷③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④其规模远举,又疑过之⑤是皆公之罪人也⑥事业满边隅,功名满天下 A.①②⑥ C.②④⑥ ③④⑤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义田对族人的日食岁衣、婚丧嫁娶、家居或居官都有分门别类的养济之法, 体现出范文正公设置义田悉心尽力,慎重其事 B.范文正公对设置义田早有此志,贵显后方得以施行,他去世后,子孙们能够 承其志把义田办下去,仁义之行得到发扬光大 C.文章第四段写大小官吏多据高位得厚禄,却供一人享受,不施予同族和族外 人,反衬出范文正公自奉简朴以供养他人的高义 D.范文正公虽身居髙位,却以禄赐之入置义田千亩养济群族,实践了他“先天 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主张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 (2)又爱晏子之仁有等级,而言有次第也。 (3)而族之人,操壶瓢为沟中瘠者,又岂少哉? 三、古诗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卖花声 张舜民 楼上久踟躇。地远身孤。拟将憔悴吊三闾。自是长安日下影,流落江湖。 烂醉且消除。不醉何如。又看暝色满平芜。试问寒沙新到雁,应有来书。 (1)词的前三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 之义,遗其子而已。 昔晏平仲敝车羸马,桓子曰:“是隐君之赐也。”晏子曰:“自臣之贵,父之族, 无不乘车者;母之族,无不足于衣食者;妻之族,无冻馁者;齐国之士,待臣而 举火者三百余人。如此,而为隐君之赐乎?彰君之赐乎?”于是齐侯以晏子之觞 而觞桓子。予尝爱晏子好仁,齐侯知贤,而桓子服义也;又爱晏子之仁有等级, 而言有次第也。先父族,次母族,次妻族,而后及其疏远之贤。孟子曰:“亲亲 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晏子为近之。今观文正公之义田,贤于平仲。其规模远 举,又疑过之。 呜呼!世之都三公位,享万锺禄,其邸第之雄,车舆之饰,声色之多,妻孥之富, 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不得其门者,岂少也哉?况于施贤乎!其下为卿,为大 夫,为士,廪稍之充,奉养之厚,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操壶瓢为沟中瘠者, 又岂少哉?况于他人乎!是皆公之罪人也。公之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隅,功名 满天下,后世必有史官书之者,予可无录也。独高其义,因以遗于世云。 5.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 稔:熟悉 B.嫁娶凶葬皆有赡 赡:供给 C.而力未逮者二十年 逮:达到 D.彰君之赐乎 彰:使……显著 6.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作者“高其义”的一组是(3 分) ①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②沛然有余而无穷③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④其规模远举,又疑过之⑤是皆公之罪人也⑥事业满边隅,功名满天下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③④⑤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义田对族人的日食岁衣、婚丧嫁娶、家居或居官都有分门别类的养济之法, 体现出范文正公设置义田悉心尽力,慎重其事。 B.范文正公对设置义田早有此志,贵显后方得以施行,他去世后,子孙们能够 承其志把义田办下去,仁义之行得到发扬光大。 C.文章第四段写大小官吏多据高位得厚禄,却供一人享受,不施予同族和族外 人,反衬出范文正公自奉简朴以供养他人的高义。 D.范文正公虽身居高位,却以禄赐之入置义田千亩养济群族,实践了他“先天 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主张。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 (2)又爱晏子之仁有等级,而言有次第也。 (3)而族之人,操壶瓢为沟中瘠者,又岂少哉? 三、古诗鉴赏(10 分)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卖花声 张舜民 楼上久踟躇。地远身孤。拟将憔悴吊三闾。自是长安日下影,流落江湖。 烂醉且消除。不醉何如。又看暝色满平芜。试问寒沙新到雁,应有来书。 (1)词的前三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4 分)
(2)“又看暝色满平芜”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3分 (3)“试问寒沙新到雁,应有来书”包含了诗人怎样的期盼?(3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 。(《庄子? 逍遥游》) (2) ,纫秋兰以为佩。(屈原《离骚》) (3)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 (白居易《琵琶行》) (4) ,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 泪 (李商隐《锦瑟》) (5) 托遗响于悲风。(苏轼《赤壁赋》) (6)可堪回首,佛狸祠下, 。(辛弃疾《永遇乐?京 口北固亭怀古》)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父亲的隔年花 仲达明 母亲的离世,让他变得沉默寡言 回到教室,他周围的气氛一落千丈。他再也没有了往日的欢笑,甚至,他不允许 别人在他面前大吵大闹。课堂上,他除了睡觉就是打盹。老师关心地把他叫起来 回答问题,他就面条一样地耷拉着头站着,不说会,也不说不会。有一次课间, 因为同桌和别人大声讨论问题,他红着眼站起来要和同桌打架,理由是打扰了他 趴在桌子上睡觉 班主任带着他,坐到香气四溢的紫藤长廊下面。两个人就那么静静地坐着,一直 坐到一节课下课,彼此什么话也不说。到另一节课上到一半的时候,他再也忍不 住了,趴在班主任的肩膀上,一直哭到下课。 好多天,他的眼泪一直窝在心里。在家里,看到原本滴酒不沾的父亲每天喝得酩 酊大醉,看到从不抽烟的父亲一根接一根地抽烟,好几次,他都差一点和父亲发 生冲突。夜晩,他一个人躺在床上,辗转反侧。他知道,这个残缺的家,也许再 也没有以前的温暖了,而他,必将从这里走出去,走出这个曾经给他无限幸福如 今却又给他无尽痛苦的家园。 离家的前一天,父亲拿出母亲在世时准备春天播种的那半盆花种,放到夕阳下的 磨盘上散潮,然后又一个人出去找酒喝了。他气极了。在那半盆花种上做了手脚 之后,他收拾收拾行李,回学校去了。 两个星期以后,当班主任陪他再回到家的时候,看到的却是紧闭的家门。邻居把 他父亲留下的几百元钱塞到他的手里,告诉他,父亲种下一亩多地的花种,竟没 有发出一个芽 之下,出去打工了。 接下来的几个月,在班主任的照顾下,他情绪好多了。放假前的一天,窗口的同 学告诉他有人找他,出去一看,竟是几个月不见的父亲。那一刻,他想告诉父亲 所有的真相,但在父亲面前,他却说不出半句话。父亲只是用力地搂着他
(2)“又看暝色满平芜”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3 分) (3)“试问寒沙新到雁,应有来书”包含了诗人怎样的期盼?(3 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 。(《庄子? 逍遥游》) (2) ,纫秋兰以为佩。(屈原《离骚》) (3)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 志。 , 。 (白居易《琵琶行》) (4) ,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 泪, 。 (李商隐《锦瑟》) (5) ,托遗响于悲风。(苏轼《赤壁赋》) (6)可堪回首,佛狸祠下, 。(辛弃疾《永遇乐?京 口北固亭怀古》)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1—14 题。 父亲的隔年花 仲达明 母亲的离世,让他变得沉默寡言。 回到教室,他周围的气氛一落千丈。他再也没有了往日的欢笑,甚至,他不允许 别人在他面前大吵大闹。课堂上,他除了睡觉就是打盹。老师关心地把他叫起来 回答问题,他就面条一样地耷拉着头站着,不说会,也不说不会。有一次课间, 因为同桌和别人大声讨论问题,他红着眼站起来要和同桌打架,理由是打扰了他 趴在桌子上睡觉。 班主任带着他,坐到香气四溢的紫藤长廊下面。两个人就那么静静地坐着,一直 坐到一节课下课,彼此什么话也不说。到另一节课上到一半的时候,他再也忍不 住了,趴在班主任的肩膀上,一直哭到下课。 好多天,他的眼泪一直窝在心里。在家里,看到原本滴酒不沾的父亲每天喝得酩 酊大醉,看到从不抽烟的父亲一根接一根地抽烟,好几次,他都差一点和父亲发 生冲突。夜晚,他一个人躺在床上,辗转反侧。他知道,这个残缺的家,也许再 也没有以前的温暖了,而他,必将从这里走出去,走出这个曾经给他无限幸福如 今却又给他无尽痛苦的家园。 离家的前一天,父亲拿出母亲在世时准备春天播种的那半盆花种,放到夕阳下的 磨盘上散潮,然后又一个人出去找酒喝了。他气极了。在那半盆花种上做了手脚 之后,他收拾收拾行李,回学校去了。 两个星期以后,当班主任陪他再回到家的时候,看到的却是紧闭的家门。邻居把 他父亲留下的几百元钱塞到他的手里,告诉他,父亲种下一亩多地的花种,竟没 有发出一个芽,一气之下,出去打工了。 接下来的几个月,在班主任的照顾下,他情绪好多了。放假前的一天,窗口的同 学告诉他有人找他,出去一看,竟是几个月不见的父亲。那一刻,他想告诉父亲 所有的真相,但在父亲面前,他却说不出半句话。父亲只是用力地搂着他
寒假,他和父亲聊起外出的原因,父亲再次提到那些没有发芽的种子。他安慰道, 也许那些种子太过悲伤了,要等悲伤消尽才能长出芽来 父亲“嘿嘿”地笑了一阵,说也许是吧。人也一样,你看前一阵子我不是又喝酒 又抽烟嘛。 春节过后,他说服父亲,不要出去打工,和邻居们一起种花,这两年花的行情看 好。他再三提醒父亲,那块没有出芽的花地不要动,再给它一次机会,如果还不 出芽,到秋天再从其他地里移小苗栽上。 父亲听从了他的建议,没有出去打工,也没有动那块没有发芽的田地 几场春雨过后,那块空了一年的地上,竟长出一片郁郁葱葱的绿意。父亲在一个 雨天,挽着裤管,披一件白色塑料雨衣,骑着一辆半旧的自行车,到学校里找到 儿子,欣喜地告诉他,那块地,终于发芽了。 他看着激动不已的父亲说,那是隔年花 父亲根本不知道那块地里种子隔年发芽的原因。他在绝望的时候,把父亲准备第 二天用来种的种子在锅里炒到半熟;第二年春天,又新买了一些花种,洒到那荒 了一年的土地里 他在一篇作文里说,自己就是一朵隔年花。作为语文老师的班主任,为他的作文 打了最高分。因为,一朵隔年花盛开,一定要经历一个严寒的冬天。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11.小说中的班主任是一位富有智慧的老师,请简要分析。(4分) 12.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父亲什么样的情感和心理?(6分) 13.“他再三提醒父亲,那块没有出芽的花地不要动,再给它一次机会,如果还 不出芽,到秋天再从其他地里移小苗栽上。”这段叙述在小说情节的展开中有什 么作用?(4分) 4.试探究小说以“父亲的隔年花”为题的深意。(6分)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精英与荣誉 梁文道 在“我爸是李刚”那件事刚传出来时,我曾经问过自己一个很傻很天真的问题。 假如那位在河北大学飞车撞死人的年轻男子出事之后,马上下车査看情况,然后 说的不是“有本事你告去,我爸是李刚”,而是“大家赶快帮忙救人,一切责任 由我承担,我爸是李刚”,整件事的走向会不会有什么不同呢? 我这么问的理由很简单,因为我想像中的那句“一切责任由我承担,我爸是李 刚”其实也很符合“常理”;只不过它和真实情况中的“我爸是李刚”依循的逻 辑不一样。 李刚也算社会精英了吧。自古以来,各个社会的精英都享有大小不一的特权;但 这种特权不是没有代价的。去过剑桥和牛津的人大概都见过他们纪念二战阵亡校 友的碑志,那里有多少年华正茂的青年呀,更不乏父荫广被的权贵之后。本来等 着他们的,是美好的人生前景;然而战火一启,他们要率先参军,在长空与怒洋 间抵抗纳粹,为国捐躯。 这正是古代贵族传统的最后霞光。那些贵族平日养尊处优,接受平民献税纳贡, 战时就得挺身上马,迎敌护国。这种传统没有中西之别,我们的“士”比这些欧 洲贵族还要古老。既然你享受了那么多,凭什么你不用付出?
寒假,他和父亲聊起外出的原因,父亲再次提到那些没有发芽的种子。他安慰道, 也许那些种子太过悲伤了,要等悲伤消尽才能长出芽来。 父亲“嘿嘿”地笑了一阵,说也许是吧。人也一样,你看前一阵子我不是又喝酒 又抽烟嘛。 春节过后,他说服父亲,不要出去打工,和邻居们一起种花,这两年花的行情看 好。他再三提醒父亲,那块没有出芽的花地不要动,再给它一次机会,如果还不 出芽,到秋天再从其他地里移小苗栽上。 父亲听从了他的建议,没有出去打工,也没有动那块没有发芽的田地。 几场春雨过后,那块空了一年的地上,竟长出一片郁郁葱葱的绿意。父亲在一个 雨天,挽着裤管,披一件白色塑料雨衣,骑着一辆半旧的自行车,到学校里找到 儿子,欣喜地告诉他,那块地,终于发芽了。 他看着激动不已的父亲说,那是隔年花。 父亲根本不知道那块地里种子隔年发芽的原因。他在绝望的时候,把父亲准备第 二天用来种的种子在锅里炒到半熟;第二年春天,又新买了一些花种,洒到那荒 了一年的土地里。 他在一篇作文里说,自己就是一朵隔年花。作为语文老师的班主任,为他的作文 打了最高分。因为,一朵隔年花盛开,一定要经历一个严寒的冬天。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11.小说中的班主任是一位富有智慧的老师,请简要分析。(4 分) 12.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父亲什么样的情感和心理?(6 分) 13.“他再三提醒父亲,那块没有出芽的花地不要动,再给它一次机会,如果还 不出芽,到秋天再从其他地里移小苗栽上。”这段叙述在小说情节的展开中有什 么作用?(4 分) 14.试探究小说以“父亲的隔年花”为题的深意。(6 分)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5—17 题。 精英与荣誉 梁文道 在“我爸是李刚”那件事刚传出来时,我曾经问过自己一个很傻很天真的问题。 假如那位在河北大学飞车撞死人的年轻男子出事之后,马上下车查看情况,然后 说的不是“有本事你告去,我爸是李刚”,而是“大家赶快帮忙救人,一切责任 由我承担,我爸是李刚”,整件事的走向会不会有什么不同呢? 我这么问的理由很简单,因为我想像中的那句“一切责任由我承担,我爸是李 刚”其实也很符合“常理”;只不过它和真实情况中的“我爸是李刚”依循的逻 辑不一样。 李刚也算社会精英了吧。自古以来,各个社会的精英都享有大小不一的特权;但 这种特权不是没有代价的。去过剑桥和牛津的人大概都见过他们纪念二战阵亡校 友的碑志,那里有多少年华正茂的青年呀,更不乏父荫广被的权贵之后。本来等 着他们的,是美好的人生前景;然而战火一启,他们要率先参军,在长空与怒洋 间抵抗纳粹,为国捐躯。 这正是古代贵族传统的最后霞光。那些贵族平日养尊处优,接受平民献税纳贡, 战时就得挺身上马,迎敌护国。这种传统没有中西之别,我们的“士”比这些欧 洲贵族还要古老。既然你享受了那么多,凭什么你不用付出?
这不只是赤裸的交换,它还演化成了荣誉的一部分。著名伦理学家阿皮亚在其近 著《荣誉规条》中定义荣誉为“值得尊敬”,当我们说一个人是“尊贵的”或者 称他“有荣誉”的时候,意思就是他具有值得尊敬的品质。这种品质往往具体表 现为一套规范、一组规条,凡是享有荣誉的人都应遵从这套规条,并做到最好。 那都是些什么样的规条呢?英国绅士阶层一向被认为是有荣誉且值得尊敬的,身 为绅士,他就应该诚实不欺、保护弱小、尊重妇女、言行得体……只有完全达到 这些标准,他才是一位真正值得尊敬的绅士,不辱家声,也不负他人的尊重。 假如有人指控他违犯规条并且全都属实的话,他就应该感到羞愧;要是他人的批 评乃无中生有的诽谤,他就得奋力捍卫自己的荣誉,甚至不惜决斗。历史上大部 分的绅士决斗都和荣誉受到冒犯相关,而不是通俗剧中常见的感情纠葛 看似卑之无甚高论,阿皮亚对荣誉的定义却点出了一项关键,那就是荣誉与尊敬 的联系。财富、权力甚或直接的暴力都能胁迫他人对你折腰,你应该晓得这个不 叫做荣誉。“士可杀不可辱”,中国古人对精英荣誉的讲究甚至更加严苛,哪怕 是到了别人根本看不见你在干什么的境地,君子仍要“慎独” 然而,从“我爸是李刚”到一连串精英后代惹出的祸事中,我们看到的是一番完 全不合理想的景象。这批中国精英不讲究荣誉,却期待尊敬;他们拥有配得上精 英身份的财富和权力,却不具备精英引以为荣的品质。 15.“它和真实情况中的‘我爸是李刚’依循的逻辑不一样”。试分析两者依循 的逻辑有何不同。(6分) 16.文章以英国权贵之后和绅士为例,并两次提到中国的“士”,有哪些作用 (6分) 17.本文围绕“精英与荣誉”展开论述,作者对此表明了哪些主要观点?(6分) 七、作文(7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我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引发了一些争议。起初,我还以为大家争议的对象是我, 渐渐地,我感到这个被争议的对象,是一个与我毫不相关的人。我如同一个看戏 人,看着众人的表演。我看到那个得奖人身上落满了花朵,也被掷上了石块,泼 上了污水,我生怕他被打垮,但他微笑着从花朵和石块中钻出来,擦干净身上的 脏水,坦然地站在一边,对着众人说:对一个作家来说,最好的说话方式是写作。 (莫言) 请以“面对争议”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常州市教育学会学生学业水平检测 高三语文Ⅱ(附加题)2013年1月 、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10分) 19.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马懿与诸葛亮相守百余日亮数挑战懿不出亮乃遗懿巾 蝈妇人之服懿怒上表请战帝使卫尉辛毗仗节为军师以制 之。护军姜维谓亮曰:“辛佐治仗节而到,贼不复出矣。”亮曰:“彼本无战情 所以固请战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 请战邪?”(选自《资治通鉴》)
这不只是赤裸的交换,它还演化成了荣誉的一部分。著名伦理学家阿皮亚在其近 著《荣誉规条》中定义荣誉为“值得尊敬”,当我们说一个人是“尊贵的”或者 称他“有荣誉”的时候,意思就是他具有值得尊敬的品质。这种品质往往具体表 现为一套规范、一组规条,凡是享有荣誉的人都应遵从这套规条,并做到最好。 那都是些什么样的规条呢?英国绅士阶层一向被认为是有荣誉且值得尊敬的,身 为绅士,他就应该诚实不欺、保护弱小、尊重妇女、言行得体……只有完全达到 这些标准,他才是一位真正值得尊敬的绅士,不辱家声,也不负他人的尊重。 假如有人指控他违犯规条并且全都属实的话,他就应该感到羞愧;要是他人的批 评乃无中生有的诽谤,他就得奋力捍卫自己的荣誉,甚至不惜决斗。历史上大部 分的绅士决斗都和荣誉受到冒犯相关,而不是通俗剧中常见的感情纠葛。 看似卑之无甚高论,阿皮亚对荣誉的定义却点出了一项关键,那就是荣誉与尊敬 的联系。财富、权力甚或直接的暴力都能胁迫他人对你折腰,你应该晓得这个不 叫做荣誉。“士可杀不可辱”,中国古人对精英荣誉的讲究甚至更加严苛,哪怕 是到了别人根本看不见你在干什么的境地,君子仍要“慎独”。 然而,从“我爸是李刚”到一连串精英后代惹出的祸事中,我们看到的是一番完 全不合理想的景象。这批中国精英不讲究荣誉,却期待尊敬;他们拥有配得上精 英身份的财富和权力,却不具备精英引以为荣的品质。 15.“它和真实情况中的‘我爸是李刚’依循的逻辑不一样”。试分析两者依循 的逻辑有何不同。(6 分) 16.文章以英国权贵之后和绅士为例,并两次提到中国的“士”,有哪些作用? (6 分) 17.本文围绕“精英与荣誉”展开论述,作者对此表明了哪些主要观点?(6 分) 七、作文(70 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我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引发了一些争议。起初,我还以为大家争议的对象是我, 渐渐地,我感到这个被争议的对象,是一个与我毫不相关的人。我如同一个看戏 人,看着众人的表演。我看到那个得奖人身上落满了花朵,也被掷上了石块,泼 上了污水,我生怕他被打垮,但他微笑着从花朵和石块中钻出来,擦干净身上的 脏水,坦然地站在一边,对着众人说:对一个作家来说,最好的说话方式是写作。 (莫言) 请以“面对争议”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常州市教育学会学生学业水平检测 高三语文 Ⅱ(附加题) 2013 年 1 月 一、阅读材料,完成 19~21 题。(10 分) 19.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 6 处)(6 分) 司 马 懿 与 诸 葛 亮 相 守 百 余日 亮 数 挑 战懿 不 出 亮 乃 遗 懿 巾 帼妇 人 之 服 懿 怒 上表 请 战 帝 使 卫 尉 辛 毗 仗 节 为 军 师 以 制 之。护军姜维谓亮曰:“辛佐治仗节而到,贼不复出矣。”亮曰:“彼本无战情, 所以固请战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 请战邪?”(选自《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