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 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 年逢节, ,随时随地地想到它。海天茫茫,风尘碌碌,洛阳秋风 巴山夜雨,都会 地惦念它。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 情褪色 A.朝思暮想触景生情身不由己B.魂牵梦萦触景生情情不 自禁 C.朝思暮想感同身受情不自禁D.魂牵梦萦感同身受身不 由己 【答案】B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百年校庆活动中各届校友的捐赠近800万元,募得的款项将全部用于家庭贫 困学生的助学基金和奖励学业成绩优秀学生的费用。 B.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有了更高的节日休闲需求,给越来越忙碌的生活 增加公共的间歇符号,让人在集体氛围的熏陶中实现个体的放松。 C.中国文化史上,正襟危坐的书多,像《世说新语》这样好玩的书屈指可数 刘义庆寥寥数语,就把魏晋文人的形态活脱脱展现了出来。 D.赛前,几乎没有人怀疑浙港联队不会丢掉这块金牌,就像记者所说,孙杨 徐嘉余、李朱濠,把队员的名单一列,就能把对手吓一跳。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査语病。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 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 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A项,“募得的款项将全部用于家庭贫困学生的助学基 金和奖励学业成绩优秀学生的费用”句式杂糅,“用于帮助家庭贫困学生和奖励 学业成绩优秀学生”和“作为…基金和……费用”两句杂糅。B项,偷换主语 前一句的主语是“人们”,而“给越来越忙碌的生活增加公共的间歇符号,让人 在集体氛围的熏陶中实现个体的放松”的主语应是“节日休闲需求”。D项 几乎没有人怀疑浙港联队不会丢掉这块金牌”多重否定不当,把否定词去掉, 句子就变成“几乎人人都怀疑浙港联队会丢掉这块金牌”,句子意思表达反了 应把句子中的“不”去掉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 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 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 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 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比如A项把“用于帮助家庭贫困学生和奖 励学业成绩优秀学生”和“作为……基金和………费用”两句杂糅为一处。对于语 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 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 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3.下列语句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江苏省常州市 2018 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一、 语言文字运用 1. 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____________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 年逢节,____________,随时随地地想到它。海天茫茫,风尘碌碌,洛阳秋风, 巴山夜雨,都会________地惦念它。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 情褪色。 A. 朝思暮想 触景生情 身不由己 B. 魂牵梦萦 触景生情 情不 自禁 C. 朝思暮想 感同身受 情不自禁 D. 魂牵梦萦 感同身受 身不 由己 【答案】B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百年校庆活动中各届校友的捐赠近 800 万元,募得的款项将全部用于家庭贫 困学生的助学基金和奖励学业成绩优秀学生的费用。 B.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有了更高的节日休闲需求,给越来越忙碌的生活 增加公共的间歇符号,让人在集体氛围的熏陶中实现个体的放松。 C. 中国文化史上,正襟危坐的书多,像《世说新语》这样好玩的书屈指可数, 刘义庆寥寥数语,就把魏晋文人的形态活脱脱展现了出来。 D. 赛前,几乎没有人怀疑浙港联队不会丢掉这块金牌,就像记者所说,孙杨、 徐嘉余、李朱濠,把队员的名单一列,就能把对手吓一跳。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 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 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A 项,“募得的款项将全部用于家庭贫困学生的助学基 金和奖励学业成绩优秀学生的费用”句式杂糅,“用于帮助家庭贫困学生和奖励 学业成绩优秀学生”和“作为……基金和……费用”两句杂糅。B 项,偷换主语, 前一句的主语是“人们”,而“给越来越忙碌的生活增加公共的间歇符号,让人 在集体氛围的熏陶中实现个体的放松”的主语应是“节日休闲需求”。D 项, “几乎没有人怀疑浙港联队不会丢掉这块金牌”多重否定不当,把否定词去掉, 句子就变成“几乎人人都怀疑浙港联队会丢掉这块金牌”,句子意思表达反了, 应把句子中的“不”去掉。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 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 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 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 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比如 A 项把“用于帮助家庭贫困学生和奖 励学业成绩优秀学生”和“作为……基金和……费用”两句杂糅为一处。对于语 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 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 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3. 下列语句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
A.每天他们至少有一次机会与庄严、纯洁的瓦尔登湖相遇,就算只有一瞥,也 已经可以洗净现代繁华大街上的污浊和引擎上的油腻了 B.我在这里能干什么?守仓库或做家具?当文化盲流变着法子讨饭?即使能活 得好,我就那么在乎法国的面包和雷诺牌汽车? C.读点鲁迅,我们可以少些肤浅和小家子气,少些庸俗和丑陋;读点鲁迅,我 们才能逐步正视人生,直面社会,热爱自己的国家和人民 D.两个失去亲人的人,两颗被空前强烈的战争风暴抛到异乡的沙子……什么东 西在前面等着他们呢?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语句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 这是考査修辞手法的运用。本题考査“借代”这一修辞。借代,顾名思义便是借 物来代替另一物出现,因此多数借代词为名词。A项,“引擎上的油腻”中的 引擎”代指工业文明,“引擎上的油腻”指工业文明带来的污染。B项,“法 国的面包和雷诺牌汽车”代指法国的物质生活。C项,“读点鲁迅”中的“鲁 迅”代指“鲁迅的作品”。D项,“两个失去亲人的人,两颗被空前强烈的战争 风暴抛到异乡的沙子”,这里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把这“两个失去亲人的人” 比喻成“沙子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因为,即便有许多人终身未出家门,或未远出家门,但在他们内心深处, 仍然有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 ①是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一一形而上一点说 ②自古以来,人类就喜欢流浪。 ③流浪不仅是出于天性,也出于命运。 ④人们借着路,向前流浪。 ⑤路连接着家与前方。 ⑥当然也可以说,人类不得不流浪。 A.①⑤④③②⑥ B.③①②④⑥⑤ C.④①⑤②③⑥ ⑤④②⑥③①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属于语句的排序题。从题干来看,这是属于有语境的排 序题。后面说“因为,即便有许多人终身未出家门……”,这是解释原因,故前 面应是说结果。第⑤句中说“路连接着家与前方”,第④句中“路”“向前”与 第⑤句中中的“路”“前方”相关,故二者应放在一起,排除BC两项;第②句 中“人类就喜欢流浪”与第④句中的“流浪”相关,故应连在一处;第⑥句“不 得不流浪”紧承“喜欢流浪”而言,第③句解释原因,第①句紧承第③句也是分 析人类喜欢或不得不流浪的原因,这就排除A项,由此选出答案。 5.下列咏史诗所歌咏的历史人物,前后都相同的一组是() ①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玉颜流落死天涯,琵琶却传来汉家 ②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③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天门日暮灵修远,瑶草春深佩服香 ④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⑤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③④⑤ 【答案】A
A. 每天他们至少有一次机会与庄严、纯洁的瓦尔登湖相遇,就算只有一瞥,也 已经可以洗净现代繁华大街上的污浊和引擎上的油腻了。 B. 我在这里能干什么?守仓库或做家具?当文化盲流变着法子讨饭?即使能活 得好,我就那么在乎法国的面包和雷诺牌汽车? C. 读点鲁迅,我们可以少些肤浅和小家子气,少些庸俗和丑陋;读点鲁迅,我 们才能逐步正视人生,直面社会,热爱自己的国家和人民。 D. 两个失去亲人的人,两颗被空前强烈的战争风暴抛到异乡的沙子……什么东 西在前面等着他们呢?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语句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 这是考查修辞手法的运用。本题考查“借代”这一修辞。借代,顾名思义便是借 一物来代替另一物出现,因此多数借代词为名词。A 项,“引擎上的油腻”中的 “引擎”代指工业文明,“引擎上的油腻”指工业文明带来的污染。B 项,“法 国的面包和雷诺牌汽车”代指法国的物质生活。C 项,“读点鲁迅”中的“鲁 迅”代指“鲁迅的作品”。D 项,“两个失去亲人的人,两颗被空前强烈的战争 风暴抛到异乡的沙子” ,这里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把这“两个失去亲人的人” 比喻成“沙子”。 4.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________因为,即便有许多人终身未出家门,或未远出家门,但在他们内心深处, 仍然有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 ①是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形而上一点说。 ②自古以来,人类就喜欢流浪。 ③流浪不仅是出于天性,也出于命运。 ④人们借着路,向前流浪。 ⑤路连接着家与前方。 ⑥当然也可以说,人类不得不流浪。 A. ①⑤④③②⑥ B. ③①②④⑥⑤ C. ④①⑤②③⑥ D. ⑤④②⑥③①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属于语句的排序题。从题干来看,这是属于有语境的排 序题。后面说“因为,即便有许多人终身未出家门……”,这是解释原因,故前 面应是说结果。第⑤句中说“路连接着家与前方”,第④句中“路”“向前”与 第⑤句中中的“路”“前方”相关,故二者应放在一起,排除 BC 两项;第②句 中“人类就喜欢流浪”与第④句中的“流浪”相关,故应连在一处;第⑥句“不 得不流浪”紧承“喜欢流浪”而言,第③句解释原因,第①句紧承第③句也是分 析人类喜欢或不得不流浪的原因,这就排除 A 项,由此选出答案。 5. 下列咏史诗所歌咏的历史人物,前后都相同的一组是( ) ①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玉颜流落死天涯,琵琶却传来汉家 ②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③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天门日暮灵修远,瑶草春深佩服香 ④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⑤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⑤ D. ③④⑤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咏史诗所歌咏的历史人物,前后都相同 的一组”,这是考查对诗句的理解以及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①中两句说 的都是王昭君,“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画图”指汉元帝对后 妃宫人们,只看图画不看人,把她们的命运完全交给画工们来摆布这一事件,而 王昭君也就因为没有贿赂画工毛延寿而“画图”被做了手脚;“玉颜流落死天 涯,琵琶却传来汉家”,这是写王昭君和亲塞外。②都是指诸葛亮,“他年锦里 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锦里”“祠庙”指的是锦里的武侯祠,“梁父吟 是诸葛亮隐居时吟咏的诗作;“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 指出师伐魏。④说的都是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出自 白居易的《长恨歌》,是写杨贵妃的容貌;“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出自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三首》,讲的是杨贵妃喜欢荔枝,皇帝找人快马相运, ③中,“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出自李商隐的《贾生》,说的是 贾谊;“天门日暮灵修远,瑶草春深佩服香”,这是说屈原。⑤中,“世间豪杰 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这是说周瑜:“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这是说项羽。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黄叔扬传 [明]李诩 黄钺字叔扬,苏郡常熟县人。少明敏好学。家无藏书,钺日游市肆中,见书,即 借观之,或竟日不还。 洪武二十二年己卯,举湖广乡试,明年庚辰第进士,授刑科给事中,升户科左 又改礼科。居职封驳甚多。辛巳以父丧归。其所厚翰林侍读方孝孺吊之,屏左右 密言曰:“北方不靖,苏、常、镇京师之左辅,应北之右臂也。君吴人,朝廷之 近臣,今虽去,当有以教我。”曰:“三郡惟镇江最为要害,守非其人,是自撤 其藩篱也。童俊狡狯,不宜独任。吾近见其奏事上前,视远而言游,此其心不可 测也。苏州知府姚善忠义激烈,有国士风,必能独当一面。但仁慈有余,而御下 太宽,此治郡之良才,恐不足以定乱耳。然国家大势,不在江南,必待戎马至此, 亦已晚矣。”孝孺乃因钺附书于善,以忠孝相勉,期戮力王室,以济时艰。善得 书,与钺相对恸哭,以死自誓。 钺至家,因父殡在陂上旧庐,即往居之,足迹不入城邑。有御史按部至常熟,问 曰:“此有黄给事,何在?”邑中无知其家者。一老人居与钺邻,引之。御史舟 至陂时方暮,秋收禾堆积村巷,路又泥淖,御史乃徒步抵其舍,钺从幕中对语移 日。家人以贵客至欲割鸡具馔,钺惊曰:“岂有居丧而杀鸡礼客者耶!”卒以菜 粥对食而别。 壬午,靖难师日促,姚善受建文君诏,总率苏、松、常、镇、嘉兴五部兵马勤王, 善以书招钺,以亲丧尚在殡,请即日营葬毕事,乃可趋命。既而童俊果以镇江降 文皇帝正位,诏暴姚善罪状收之。善麾下许百户惟权诈因得亲善,缚善邀赏。钺 闻之恸哭,绝食,闭目三四日死,悉以家人救免。或传言善款服,上赦其罪,复 瞠目曰:“吾知善为人决无二心,吾且少俟之,善事定,吾独死未晚也。脱果不 死,吾将下报希直。”希直者,孝孺字也。遂复稍稍食。其年七月十日,善就刑 报至。钺起,登琴川桥,西向再拜,祠而哭之曰:“吾与君同受国恩,不幸有国 难,义同许身。君与希直同死国,吾忍背义独生乎?”祠毕,绐家人归祭具,遂 从容整衣冠,奋身入水死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咏史诗所歌咏的历史人物,前后都相同 的一组”,这是考查对诗句的理解以及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①中两句说 的都是王昭君,“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画图”指汉元帝对后 妃宫人们,只看图画不看人,把她们的命运完全交给画工们来摆布这一事件,而 王昭君也就因为没有贿赂画工毛延寿而“画图”被做了手脚;“玉颜流落死天 涯,琵琶却传来汉家”,这是写王昭君和亲塞外。②都是指诸葛亮,“他年锦里 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锦里”“祠庙”指的是锦里的武侯祠,“梁父吟” 是诸葛亮隐居时吟咏的诗作;“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 指出师伐魏。④说的都是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出自 白居易的《长恨歌》,是写杨贵妃的容貌;“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出自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三首》,讲的是杨贵妃喜欢荔枝,皇帝找人快马相运。 ③中,“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出自李商隐的《贾生》,说的是 贾谊;“天门日暮灵修远,瑶草春深佩服香”,这是说屈原。⑤中,“世间豪杰 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这是说周瑜;“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这是说项羽。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黄 叔 扬传 [明]李诩 黄钺字叔扬,苏郡常熟县人。少明敏好学。家无藏书,钺日游市肆中,见书,即 借观之,或竟日不还。 洪武二十二年己卯,举湖广乡试,明年庚辰第进士,授刑科给事中,升户科左, 又改礼科。居职封驳甚多。辛巳以父丧归。其所厚翰林侍读方孝孺吊之,屏左右 密言曰:“北方不靖,苏、常、镇京师之左辅,应北之右臂也。君吴人,朝廷之 近臣,今虽去,当有以教我。”曰:“三郡惟镇江最为要害,守非其人,是自撤 其藩篱也。童俊狡狯,不宜独任。吾近见其奏事上前,视远而言游,此其心不可 测也。苏州知府姚善忠义激烈,有国士风,必能独当一面。但仁慈有余,而御下 太宽,此治郡之良才,恐不足以定乱耳。然国家大势,不在江南,必待戎马至此, 亦已晚矣。”孝孺乃因钺附书于善,以忠孝相勉,期戮力王室,以济时艰。善得 书,与钺相对恸哭,以死自誓。 钺至家,因父殡在陂上旧庐,即往居之,足迹不入城邑。有御史按部至常熟,问 曰:“此有黄给事,何在?”邑中无知其家者。一老人居与钺邻,引之。御史舟 至陂时方暮,秋收禾堆积村巷,路又泥淖,御史乃徒步抵其舍,钺从幕中对语移 日。家人以贵客至欲割鸡具馔,钺惊曰:“岂有居丧而杀鸡礼客者耶!”卒以菜 粥对食而别。 壬午,靖难师日促,姚善受建文君诏,总率苏、松、常、镇、嘉兴五部兵马勤王。 善以书招钺,以亲丧尚在殡,请即日营葬毕事,乃可趋命。既而童俊果以镇江降。 文皇帝正位,诏暴姚善罪状收之。善麾下许百户惟权诈因得亲善,缚善邀赏。钺 闻之恸哭,绝食,闭目三四日死,悉以家人救免。或传言善款服,上赦其罪,复 瞠目曰:“吾知善为人决无二心,吾且少俟之,善事定,吾独死未晚也。脱果不 死,吾将下报希直。”希直者,孝孺字也。遂复稍稍食。其年七月十日,善就刑 报至。钺起,登琴川桥,西向再拜,祠而哭之曰:“吾与君同受国恩,不幸有国 难,义同许身。君与希直同死国,吾忍背义独生乎?”祠毕,绐家人归祭具,遂 从容整衣冠,奋身入水死
(节选自《戒庵老人漫笔》 6.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方不靖 靖:安抚 B.视远而言游 游:虚浮 C.诏暴姚善罪状收之 收:逮捕 D.绐家人归祭具 绐:欺骗 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试是科举时代在省城举行的选拔人才的考试,考中者称举人 B.己卯、辛巳、壬午采用天干地支来纪年,是我国传统的纪年方法 C.翰林是我国古代官名,它能参与朝廷机要,有较大实权。 D.按部指在京城任职的官员被皇帝贬谪,委派到地方处理政务,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守非其人,是自撤其藩篱也。 (2)孝孺乃因钺附书于善,以忠孝相勉,期戮力王室,以济时艰 9.黄叔扬不愿“背义独生”,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义”的内涵。 【答案】6.A7.D 8.(1)如果镇守镇江的人不称职,这是自己撤销自己的守卫。 (2)方孝孺于是通过黄钺捎信给姚善,用忠君孝亲之道勉励他,相约并力辅助王 室,渡过当时的困局。 9.维护正统的忠君思想;志同道合的朋友情谊。 【解析】 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思和用法的把握。题干要求选出“不 正确的一项”。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 用法的正误。A项,“北方不靖”,“靖”如解释为“安抚”,与语境不合,从 文中来看,“北方不靖”,句子的主语是“北方”,如“靖”解释为“安抚”, 句子的意思就是“北方不安抚”,“北方”是地方,“安抚”的对象一般为人, 此处的“靖”应解释为“安定”,意思是“北方不安定”。 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 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 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 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 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 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 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比如本题的A项,考生 应结合文章的语境来理解“靖”的意思。 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应有意识的 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D项,“按部 指在京城任职的官员被皇帝贬谪,委派到地方处理政务”有误,“按部”应指官 员巡视属地。 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 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 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第一句中,“是……也”,判断句, 是 撤”,撤销;“藩篱”,屏障,守卫。第二句中,“乃”,于是 “因”,通过;“附书”,捎信,“书”,古今异义,信件;“以忠孝相勉
(节选自《戒庵老人漫笔》) 6.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北方不靖 靖:安抚 B. 视远而言游 游:虚浮 C. 诏暴姚善罪状收之 收:逮捕 D. 绐家人归祭具 绐:欺骗 7.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乡试是科举时代在省城举行的选拔人才的考试,考中者称举人。 B. 己卯、辛巳、壬午采用天干地支来纪年,是我国传统的纪年方法。 C. 翰林是我国古代官名,它能参与朝廷机要,有较大实权。 D. 按部指在京城任职的官员被皇帝贬谪,委派到地方处理政务。 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守非其人,是自撤其藩篱也。 (2) 孝孺乃因钺附书于善,以忠孝相勉,期戮力王室,以济时艰。 9. 黄叔扬不愿“背义独生”,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义”的内涵。 【答案】6. A 7. D 8. (1) 如果镇守镇江的人不称职,这是自己撤销自己的守卫。 (2) 方孝孺于是通过黄钺捎信给姚善,用忠君孝亲之道勉励他,相约并力辅助王 室,渡过当时的困局。 9. 维护正统的忠君思想;志同道合的朋友情谊。 【解析】 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思和用法的把握。题干要求选出“不 正确的一项”。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 用法的正误。A 项,“北方不靖”,“靖”如解释为“安抚”,与语境不合,从 文中来看,“北方不靖”,句子的主语是“北方”,如“靖”解释为“安抚”, 句子的意思就是“北方不安抚”,“北方”是地方,“安抚”的对象一般为人, 此处的“靖”应解释为“安定”,意思是“北方不安定”。 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 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 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 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 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 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 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比如本题的 A 项,考生 应结合文章的语境来理解“靖”的意思。 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应有意识的 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D 项,“按部 指在京城任职的官员被皇帝贬谪,委派到地方处理政务”有误,“按部”应指官 员巡视属地。 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 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 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第一句中,“是……也”,判断句, “是”,这;“撤”,撤销;“藩篱”,屏障,守卫。第二句中,“乃”,于是; “因”,通过;“附书”,捎信,“书”,古今异义,信件;“以忠孝相勉
“以”,用,“相勉”应为“勉相”,“相”代指他;“期”,约定;“济”, 渡过;“时艰”,当时的困局 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首先审题,把握 题干的要求,“黄叔扬不愿‘背义独生’,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义’的内涵” 考生可以根据黄叔扬的言行进行概括,文中的黄叔扬即黄钺,故可以抓住“钺” 的言行来分析,如第二段“孝孺乃因钺附书于善,以忠孝相勉,期戮力王室,以 济时艰。善得书,与钺相对恸哭,以死自誓”,誓死孝忠朝廷,这表现出黄叔扬 维护正统的忠君思想;如最后一段他说的话“吾与君同受国恩,不幸有国难,义 同许身。君与希直同死国,吾忍背义独生乎”,由此可以看出志同道合的朋友情 谊。根据这些内容概括即可。 三、古代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十二月十四日夜微雪,明日早往南溪小酌至晚 苏轼 南溪得雪真无价,走马来看及未消。 独自披榛寻履迹,最先犯晓过朱桥。 谁怜破屋眠无处,坐觉村饥语不嚣。 惟有暮鸦知客意,惊飞千片落寒条。 10.请简要分析诗人情绪的变化过程。 11.首联和颔联中的哪些描写表现了诗人赏雪的兴致之浓? 12.“谁怜破屋眠无处”一句化用了哪位诗人的诗句? 【答案】10.十二月十四日夜雪,诗人雅兴勃发,然而,“屋破”“村饥”的萧 索荒凉景象,使诗人游兴大减,暮鸦惊飞雪花飘落,才使得诗人稍许摆脱扫兴的 情绪。 11.赶在雪没有消融之前大清早骑马来赏雪;因为自己最先到达(雪地上没有其 他人的“履迹”)而高兴。 12.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解析】 10.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简要分析诗人情绪的变化过程”,这是考查学生对诗 歌内容的理解以及概括能力。既为“情绪的变化过程”,考生应抓住全诗分析, 可以借助景物、活动和直接的情感词分析体会。“南溪得雪真无价,走马来看及 未消。独自披榛寻履迹,最先犯晓过朱桥”,前四句点题,点明“十二月十四日 夜微雪”,诗人于明日早往南溪小酌,“真无价”“走马来看”“犯晓过朱桥” 体现兴致之盎然;“谁怜破屋眠无处,坐觉村饥语不嚣”,这两句是写景,眼前 所见的是“破屋”“村饥”,到处是一片萧索荒凉的景象,让诗人游兴大减:“惟 有暮鸦知客意,惊飞千片落寒条”,最后两句写“暮鸦”惊飞、雪花飘落,好似 知晓人的意思,这让诗人稍稍摆脱刚刚的扫兴的情绪。 11.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首联和颔联中的哪些描写表现了诗人赏雪的兴致之 浓”,这是考査对诗意的理解。从题干来看,目标设题在“首联”和“颔联” “哪些”说明答案不止一点,“描写”指定表达方式,“赏雪的兴致之浓”是寻 找答案焦点的重点。“南溪得雪真无价,走马来看及未消”,首联中,先说“得 雪”真无价,肯定“夜雪”之意义,“走马来看”,趁着雪还没有消融就在大清 早骑马来赏雪,写出心情之急切;“独自披榛寻履迹,最先犯晓过朱桥”,独自
“以”,用,“相勉”应为“勉相”,“相”代指他;“期”,约定;“济”, 渡过;“时艰”,当时的困局。 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首先审题,把握 题干的要求,“黄叔扬不愿‘背义独生’,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义’的内涵”。 考生可以根据黄叔扬的言行进行概括,文中的黄叔扬即黄钺,故可以抓住“钺” 的言行来分析,如第二段“孝孺乃因钺附书于善,以忠孝相勉,期戮力王室,以 济时艰。善得书,与钺相对恸哭,以死自誓”,誓死孝忠朝廷,这表现出黄叔扬 维护正统的忠君思想;如最后一段他说的话“吾与君同受国恩,不幸有国难,义 同许身。君与希直同死国,吾忍背义独生乎”,由此可以看出志同道合的朋友情 谊。根据这些内容概括即可。 三、古代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十二月十四日夜微雪,明日早往南溪小酌至晚 苏 轼 南溪得雪真无价,走马来看及未消。 独自披榛寻履迹,最先犯晓过朱桥。 谁怜破屋眠无处,坐觉村饥语不嚣。 惟有暮鸦知客意,惊飞千片落寒条。 10. 请简要分析诗人情绪的变化过程。 11. 首联和颔联中的哪些描写表现了诗人赏雪的兴致之浓? 12. “谁怜破屋眠无处”一句化用了哪位诗人的诗句? 【答案】10. 十二月十四日夜雪,诗人雅兴勃发,然而,“屋破”“村饥”的萧 索荒凉景象,使诗人游兴大减,暮鸦惊飞雪花飘落,才使得诗人稍许摆脱扫兴的 情绪。 11. 赶在雪没有消融之前大清早骑马来赏雪;因为自己最先到达(雪地上没有其 他人的“履迹”)而高兴。 12.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解析】 10.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简要分析诗人情绪的变化过程”,这是考查学生对诗 歌内容的理解以及概括能力。既为“情绪的变化过程”,考生应抓住全诗分析, 可以借助景物、活动和直接的情感词分析体会。“南溪得雪真无价,走马来看及 未消。独自披榛寻履迹,最先犯晓过朱桥”,前四句点题,点明“十二月十四日 夜微雪”,诗人于明日早往南溪小酌,“真无价”“走马来看”“犯晓过朱桥” 体现兴致之盎然;“谁怜破屋眠无处,坐觉村饥语不嚣”,这两句是写景,眼前 所见的是“破屋”“村饥”,到处是一片萧索荒凉的景象,让诗人游兴大减;“惟 有暮鸦知客意,惊飞千片落寒条”,最后两句写“暮鸦”惊飞、雪花飘落,好似 知晓人的意思,这让诗人稍稍摆脱刚刚的扫兴的情绪。 1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首联和颔联中的哪些描写表现了诗人赏雪的兴致之 浓”,这是考查对诗意的理解。从题干来看,目标设题在“首联”和“颔联”, “哪些”说明答案不止一点,“描写”指定表达方式,“赏雪的兴致之浓”是寻 找答案焦点的重点。“南溪得雪真无价,走马来看及未消”,首联中,先说“得 雪”真无价,肯定“夜雪”之意义,“走马来看”,趁着雪还没有消融就在大清 早骑马来赏雪,写出心情之急切;“独自披榛寻履迹,最先犯晓过朱桥”,独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