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听蜀僧濬弹琴李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余响入霜钟③。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绿绮:古代名琴。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 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 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参考答案:①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 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典例精析 【例一】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4年高考全国卷一)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 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解析】此题选择的是比较常见的一首七言绝句-张籍的《秋思》,并且举出了王安石的评价,也 算是一种提示。6分共两问,设问指向明确。第一问“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 节?”,有些考生可能对“细节”有点陌生,实际上就是指后两句“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 开封”所体现出的思想活动和行动表现中的“行动”一“又开封”“析”至少应该解释一下含义。 第二问“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问得平常朴实,学生容易回答出来:作者开封,显然是查看这 封因时间“匆匆”、托行人捎转的书信中是否有遗漏的内容,以便再补写上,千言万语,惟恐漏掉 了一句,从而显示出了作者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深切的思 念之情。 参考答案: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寻常的)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 封”。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例二】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4年高考湖北卷)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此诗或题《江南意》 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 什么?解释第三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解析】 两字各有其妙,因此说哪个字好都不能算错,只要能把妙处体会得比较准确就行。说“失” 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齐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说“阔” 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 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如果有学生说两个字都好,而且把各自的妙处都体会得比 较准确,也应给分。第三联是说红日紧贴尚未退尽的夜色在江面升起,旧年还没过完而江面上已经 春意盎然。此联看似写景,而昼夜轮回、季节更替、时光流逝、游人未归的思乡之情已经暗寓其中。 第一问2分。只要说出所选择的字的好处即可,不要求说另一个字的不好。如有学生比较了高下, 或认为两字都好,且言之成理,也应给分。但只说哪个字好,或两个字都好,没有回答为什么,不 给分 第二问4分。解释意思2分。把晨光说成夜景扣1分。舟次镇江是看不见海的。古人用 “海”字与今人不同,此处不要求落实,故“海”字不设扣分点。分析情景关系2分。 训练平台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上葛天民
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余响入霜钟③。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 绿绮:古代名琴。 ② 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 ③ 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 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参考答案:① 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 ② 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典例精析 【例一】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4 年高考全国卷一) 秋 思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 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解析】此题选择的是比较常见的一首七言绝句--张籍的《秋思》,并且举出了王安石的评价,也 算是一种提示。6 分共两问,设问指向明确。第一问“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 节?”,有些考生可能对“细节”有点陌生,实际上就是指后两句“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 开封”所体现出的思想活动和行动表现中的“行动”--“又开封”;“析”至少应该解释一下含义。 第二问“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问得平常朴实,学生容易回答出来:作者开封,显然是查看这 封因时间“匆匆”、托行人捎转的书信中是否有遗漏的内容,以便再补写上,千言万语,惟恐漏掉 了一句,从而显示出了作者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深切的思 念之情。 参考答案: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寻常的)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 封”。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例二】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4 年高考湖北卷)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此诗或题《江南意》。 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 什么?解释第三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解析】 两字各有其妙,因此说哪个字好都不能算错,只要能把妙处体会得比较准确就行。说“失” 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齐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说“阔” 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 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如果有学生说两个字都好,而且把各自的妙处都体会得比 较准确,也应给分。第三联是说红日紧贴尚未退尽的夜色在江面升起,旧年还没过完而江面上已经 春意盎然。此联看似写景,而昼夜轮回、季节更替、时光流逝、游人未归的思乡之情已经暗寓其中。 第一问 2 分。只要说出所选择的字的好处即可,不要求说另一个字的不好。如有学生比较了高下, 或认为两字都好,且言之成理,也应给分。但只说哪个字好,或两个字都好,没有回答为什么,不 给分。 第二问 4 分。解释意思 2 分。把晨光说成夜景扣 1 分。舟次镇江是看不见海的。古人用 “海”字与今人不同,此处不要求落实,故“海”字不设扣分点。分析情景关系 2 分。 训练平台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上 葛天民
连天芳草雨漫漫,赢得鸥边野水宽。花欲尽时风扑起,柳绵无力护春寒。 作者在这首诗中“扑”和“护”字用得很巧妙。你认为巧妙在哪里?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其一)春望 杜甫杜甫 眼见客愁愁不醒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无赖春色到江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即遣花开深造次,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便教莺语太丁宁。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以上两首主题相同的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句和《绝句(其一)》中的“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 莺语太丁宁”句都写到了“花鸟”。两句诗的表现手法相同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3.阅读下面一首唐 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风王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历代咏风的诗很多,如梁无帝、唐太宗的《咏风》诗,无非是飘香、舞袖、绕梁而已。①请简述你 对这首诗的立意的理解,②并具体分析写风的活动采用了怎样的手法 答:① 4.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初冬夜饮①杜牧 淮阳多病偶求欢②,客袖侵霜与烛盘。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 [注]①本诗作于会昌二年,当时杜牧受人排挤,被外放黄州,又转池州,睦州等地 ②欢:指的是酒。《易林》“酒来欢伯,除忧来乐。” 问:第二句描绘的是怎样的一个诗人形象。最后一句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5.阅读下面一首阅 读下面的诗,然后回答问题 水口行舟宋·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①这首诗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感受,诗人情感变化,富有层次。请结合具体词语简析之。 答 ②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含着人生哲理,请细加品味,说一说你的看 答 参考答案 1.在诗中作者描写的是春天的景象,注重炼字寄寓感情。一个“扑”字和一个“护”字,把“风” 和“柳绵”写得很有人意。花落时,让风去扑救它,表现出了诗人对春色的挽留;让柳棉去护春寒, 而柳绵又无力,寄寓了诗人怅惘而无可奈何的感情。(这首诗一开始就紧扣春雨的特点写出了一个 苍茫的空间,暗示了诗人悠闲自在的生活。下文通过拟人手法写出了诗人的惜春之情。本诗构思新 颖,用语精当,借景抒情) 2.(1)表达了诗人因饱受离乱之苦而产生的客居他乡的愁思 (2)这是一道开放题,只要学生自圆其说都应给分。如说相同,都是用了”乐景写哀“的反衬手 法:在情与景的对立中,更加倍写出了诗人烦恼忧愁;或说不同,《春》诗中“花鸟”与诗人情感 已一同“溅泪”、“惊心”,情景融为一体,而《绝》诗中以“花鸟”无情反衬诗人的“客愁”,以景 衬情,更突出首句的“愁不醒”:或说出同中有异
连天芳草雨漫漫,赢得鸥边野水宽。花欲尽时风扑起,柳绵无力护春寒。 作者在这首诗中“扑”和“护”字用得很巧妙。你认为巧妙在哪里?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 : 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其一)春 望 杜甫杜甫 眼见客愁愁不醒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无赖春色到江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即遣花开深造次,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便教莺语太丁宁。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以上两首主题相同的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 (2)《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句和《绝句(其一)》中的“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 莺语太丁宁”句都写到了“花鸟”。两句诗的表现手法相同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 3.阅读下面一首唐 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 风 王 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历代咏风的诗很多,如梁无帝、唐太宗的《咏风》诗,无非是飘香、舞袖、绕梁而已。①请简述你 对这首诗的立意的理解,②并具体分析写风的活动采用了怎样的手法。 答:① 。 ② 。 4.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初冬夜饮① 杜牧 淮阳多病偶求欢②,客袖侵霜与烛盘。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 [注] ①本诗作于会昌二年,当时杜牧受人排挤,被外放黄州,又转池州,睦州等地。 ②欢:指的是酒。《易林》“酒来欢伯,除忧来乐。” 问:第二句描绘的是怎样的一个诗人形象。最后一句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 5.阅读下面一首阅 读下面的诗,然后回答问题 水口行舟 宋•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①这首诗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感受,诗人情感变化,富有层次。请结合具体词语简析之。 答: ②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含着人生哲理,请细加品味,说一说你的看 法。 答: 参考答案 1.在诗中作者描写的是春天的景象,注重炼字寄寓感情。一个“扑”字和一个“护”字,把“风” 和“柳绵”写得很有人意。花落时,让风去扑救它,表现出了诗人对春色的挽留;让柳棉去护春寒, 而柳绵又无力,寄寓了诗人怅惘而无可奈何的感情。(这首诗一开始就紧扣春雨的特点写出了一个 苍茫的空间,暗示了诗人悠闲自在的生活。下文通过拟人手法写出了诗人的惜春之情。本诗构思新 颖,用语精当,借景抒情) 2.(1)表达了诗人因饱受离乱之苦而产生的客居他乡的愁思。 (2)这是一道开放题,只要学生自圆其说都应给分。如说相同,都是用了”乐景写哀“的反衬手 法:在情与景的对立中,更加倍写出了诗人烦恼忧愁;或说不同,《春》诗中“花鸟”与诗人情感 已一同“溅泪”、“惊心”,情景融为一体,而《绝》诗中以“花鸟”无情反衬诗人的“客愁”,以景 衬情,更突出首句的“愁不醒”;或说出同中有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