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学生作为受教育者,要明确自身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过程的主体地位, 积极响应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主动追求人生意义的社会化和人生价值的社会 化。“‘信’是信仰的核心。信仰的核心和本质特征是坚定不移和不加质疑的相信。 1对于马克思主义青年学生要首先建立坚定不移的信仰,变以往消极懈怠地学习 为主动自愿地选择,自觉将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作为自身行为的指导准则。 (2)理性评判:理性对待和科学评判各种西方社会思潮 作为信仰教育的主体,既要有激情,更要有理性。要理性对待和科学评判西 方各种社会思潮,而不是盲目的迷信、不假思索的人云亦云和极端的排斥。要善 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包括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分析西方各种社会思潮背 后的真正意图和阶级本质,分辨其中的合理成分和有毒部分,在坚持马克思主义 信仰主导地位的前提下,科学地扬弃西方社会思潮,真正做到为我所用 (3)信仰重建:重建对于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信仰 青年学生在恢复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主体地位,认清了西方社会思潮的 阶级本质之后,必然对马克思主义有更深一层的理解和感受,会从自身的实践经 验和亲身经历出发,坚定地相信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进而明确和确立自 身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信仰的重建过程是一个异常复杂和反复曲折的过程,青年 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抵御各种思想的诱惑和侵蚀,不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但是信仰的重建一旦形成,将很难改变和转移 (4)行为规范:运用马克思主义信仰规范和指导日常行为 “信仰是人类的一种宇宙意识,是一种类意识,是涵盖、统摄其他一切意识 形式的最高意识形式。”信仰是行为主体的精神支柱和行动指南,建立了坚定马 克思主义信仰的青年学生,就会自觉将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感受贯穿于自己日 常行为之中,将其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进而捍卫科学社会主义,弘扬爱国主义 和集体主义精神,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公共道德,就会做一名立场坚定、理想远 大、品格髙尚、业务精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正确面对和科学分析当前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突出问题是实施马 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前提和基础,研究和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和方法则是实施马 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关键所在,找出存在于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中的 突出矛盾,并探索有效解决这种矛盾的方式和方法,有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信仰 教育的实施进度和提升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实际效果
7 青年学生作为受教育者,要明确自身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过程的主体地位, 积极响应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主动追求人生意义的社会化和人生价值的社会 化。“‘信’是信仰的核心。信仰的核心和本质特征是坚定不移和不加质疑的相信。” [11]对于马克思主义青年学生要首先建立坚定不移的信仰,变以往消极懈怠地学习 为主动自愿地选择,自觉将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作为自身行为的指导准则。 (2)理性评判:理性对待和科学评判各种西方社会思潮 作为信仰教育的主体,既要有激情,更要有理性。要理性对待和科学评判西 方各种社会思潮,而不是盲目的迷信、不假思索的人云亦云和极端的排斥。要善 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包括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分析西方各种社会思潮背 后的真正意图和阶级本质,分辨其中的合理成分和有毒部分,在坚持马克思主义 信仰主导地位的前提下,科学地扬弃西方社会思潮,真正做到为我所用。 (3)信仰重建:重建对于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信仰 青年学生在恢复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主体地位,认清了西方社会思潮的 阶级本质之后,必然对马克思主义有更深一层的理解和感受,会从自身的实践经 验和亲身经历出发,坚定地相信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进而明确和确立自 身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信仰的重建过程是一个异常复杂和反复曲折的过程,青年 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抵御各种思想的诱惑和侵蚀,不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但是信仰的重建一旦形成,将很难改变和转移。 (4)行为规范:运用马克思主义信仰规范和指导日常行为 “信仰是人类的一种宇宙意识,是一种类意识,是涵盖、统摄其他一切意识 形式的最高意识形式。”[12]信仰是行为主体的精神支柱和行动指南,建立了坚定马 克思主义信仰的青年学生,就会自觉将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感受贯穿于自己日 常行为之中,将其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进而捍卫科学社会主义,弘扬爱国主义 和集体主义精神,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公共道德,就会做一名立场坚定、理想远 大、品格高尚、业务精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正确面对和科学分析当前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突出问题是实施马 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前提和基础,研究和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和方法则是实施马 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关键所在,找出存在于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中的 突出矛盾,并探索有效解决这种矛盾的方式和方法,有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信仰 教育的实施进度和提升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太平.论信仰教育[J].教育评论.2001,(1):27. [2]刘建军.信仰教育: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的本质内容[J].中国人 民大学学报.2000,(4):17 [3]刘建军.信仰教育: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的本质内容[J].中国人 民大学学报.2000,(4):18 [4]董娅、邓力主编.困惑与超越一一西方文化与经济转型期的中国青少年 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09 [5]李素菊,刘绮菲.青年与“宗教热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239 [6]徐黄生.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与时俱进[J].思想教育研究.2006, (2):14 [7]刘建军.信仰教育: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的本质内容[J].中国人 民大学学报.2000,(4):16 [8]徐黄生.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与时俱进[J].思想教育硏究.2006, (2):16.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8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6. [1l]冯天策.信仰导论[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13. [12]赵建国.终极关怀一一信仰及其传播[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8.9
8 参考文献: [1]李太平.论信仰教育[J].教育评论.2001,(1):27. [2]刘建军.信仰教育: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的本质内容[J].中国人 民大学学报. 2000,(4):17. [3]刘建军.信仰教育: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的本质内容[J].中国人 民大学学报. 2000,(4):18. [4]董娅、邓力主编.困惑与超越——西方文化与经济转型期的中国青少年 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09. [5]李素菊,刘绮菲.青年与“宗教热”[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239. [6]徐黄生.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与时俱进[J]. 思想教育研究. 2006, (2):14. [7]刘建军.信仰教育: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的本质内容[J].中国人 民大学学报. 2000,(4):16. [8]徐黄生.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与时俱进[J]. 思想教育研究. 2006, (2):16.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8.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6. [11]冯天策.信仰导论[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13. [12]赵建国.终极关怀——信仰及其传播[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8.9.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材优势转化为教学 优势初探 苏州大学陆树程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公布以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 下简称《基础》)课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精神最先,岀教材最快,在高校开课最早 的一门课程。探索《基础》课的教材优势,以及教材优势如何冋教学优势转化问 题,是目前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基础》课教材优势 主要具有科学性、政治性、系统性、纲领性、开放性等特征。将教材优势转化为 教学优势,必须创新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模式从“主-客″模式向“主-客-主 模式的转化。与“主-客-主”教学模式相适应,人格魅力法、激情渲染法、案 例教学法、视听共振法、主题硏讨法、实践体验法等教学方法是较为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教材优势教学优势“主-客-主”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 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和《(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 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教社政【2005】9号), 从2006年秋季新生入学开始,我国高校普遍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Oε 方案),即四年制本科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 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 基础》四门必修课程。其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 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精神最先,出教材最快,在高校开课最早的一门课程。在近 5年的相关教学和科研过程中,不断探索《基础》课的教材优势,以及教材优势 如何向教学优势转化问题,成为目前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热点和难点 问题。 作者简介:陆树程(男,1956-),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社会科学系副主任、思想道德修养 与法律基础教研室主任、教授、哲学博士、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生导师(江苏苏州215123)
9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材优势转化为教学 优势初探 苏州大学 陆树程*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05 方案公布以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 下简称《基础》)课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精神最先,出教材最快,在高校开课最早 的一门课程。探索《基础》课的教材优势,以及教材优势如何向教学优势转化问 题,是目前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基础》课教材优势 主要具有科学性、政治性、系统性、纲领性、开放性等特征。将教材优势转化为 教学优势,必须创新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模式从“主-客”模式向“主-客-主” 模式的转化。与“主-客-主”教学模式相适应,人格魅力法、激情渲染法、案 例教学法、视听共振法、主题研讨法、实践体验法等教学方法是较为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教材优势 教学优势 “主-客-主”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 课的意见》 (教社政【2005】5 号)和《〈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 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教社政【2005】9 号), 从 2006 年秋季新生入学开始,我国高校普遍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05 方案),即四年制本科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 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 基础》四门必修课程。其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 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精神最先,出教材最快,在高校开课最早的一门课程。在近 5 年的相关教学和科研过程中,不断探索《基础》课的教材优势,以及教材优势 如何向教学优势转化问题,成为目前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热点和难点 问题。 *作者简介:陆树程(男,1956-),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社会科学系副主任、思想道德修养 与法律基础教研室主任、教授、哲学博士、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生导师(江苏苏州 215123)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材优势的特征及其相关因素 《基础》课教材优势具有科学性、政治性、系统性、纲领性、开放性等特征 这些优质教材特征体现了本教材科学性,思想性,价值导向性的圆满融合,这是 中共中央高度重视、全国一流专家学者共同努力的结果。 1、科学性 《基础》课教材的科学性集中体现在,它是由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是以解放全人类为目的的、具有浓厚人文关怀意蕴的科学理论,马克 思主义指引人们建立的未来理想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 则的社会形式”。通观《基础》课教材,其各个章节,从思想教育、道德观教 育到法制观教育都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分析论证和 阐述问题,以“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作为大学生培养目标。《基础》教材以大学 生面临的实际问题为逻辑起点,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着手,着力于解决当代大 学生在思想道德,人生规划,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切身问题与思想困惑,体现了 切从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出发的理念。教材从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出发,分析 了当今世界的时代特征和当代大学生的重大历史使命,为当代大学生在高等院校 的学习过程中,向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迈进指明了方向。 政治性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髙度重视加强和改进髙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对此寄予深切厚望并对髙校思想政治课的改进发展进行直接指导。中央政治局常 委会曾专门硏究加强和改进髙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问题,审定了新课程方案。中央 决定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写工作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硏究和建设工程, 作为重大项目集中全国力量组织编写。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成立高等学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写领导小组,组建了由多方面专家组成的高等学校思想政 治理论课教材编审委员会,并按课程组建了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组。在党中央的 关心和指导下,《基础》课教材以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为视阈,分析探讨了理想 信念、爱国主义、人生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从一定意义上说,《基础》课教 材各部分内容实际上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展开。从绪论到全书八章和 结束语,各部分都充分体现了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服务的宗旨,并蕴涵着构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相关理念、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这对当代大学生确立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奋斗的信念具有积极价值。 3、系统性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49页
10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材优势的特征及其相关因素 《基础》课教材优势具有科学性、政治性、系统性、纲领性、开放性等特征, 这些优质教材特征体现了本教材科学性,思想性,价值导向性的圆满融合,这是 中共中央高度重视、全国一流专家学者共同努力的结果。 1、科学性 《基础》课教材的科学性集中体现在,它是由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是以解放全人类为目的的、具有浓厚人文关怀意蕴的科学理论,马克 思主义指引人们建立的未来理想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 则的社会形式”*。 通观《基础》课教材,其各个章节,从思想教育、道德观教 育到法制观教育都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分析论证和 阐述问题,以“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作为大学生培养目标。《基础》教材以大学 生面临的实际问题为逻辑起点,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着手,着力于解决当代大 学生在思想道德,人生规划,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切身问题与思想困惑,体现了一 切从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出发的理念。教材从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出发,分析 了当今世界的时代特征和当代大学生的重大历史使命,为当代大学生在高等院校 的学习过程中,向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迈进指明了方向。 2、政治性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对此寄予深切厚望并对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改进发展进行直接指导。中央政治局常 委会曾专门研究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问题,审定了新课程方案。中央 决定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写工作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作为重大项目集中全国力量组织编写。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成立高等学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写领导小组,组建了由多方面专家组成的高等学校思想政 治理论课教材编审委员会,并按课程组建了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组。在党中央的 关心和指导下,《基础》课教材以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为视阈,分析探讨了理想 信念、爱国主义、人生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从一定意义上说,《基础》课教 材各部分内容实际上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展开。从绪论到全书八章和 结束语,各部分都充分体现了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服务的宗旨,并蕴涵着构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相关理念、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这对当代大学生确立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奋斗的信念具有积极价值。 3、系统性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第 649 页
《基础》课教材的系统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基础》课基本教材内在逻辑 结构的系统性与数字化、立体化教材体系的系统性 其一,《基础》课基本教材内在逻辑结构的系统性。从宏观上讲,《基础》课 基本教材由绪论、三个主题部分共八章和结束语组成。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 新的境界”以大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为逻辑起点,逐步拓展到当代大学生的历史 使命,并引申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第一部分:一至三章。这一部分属于思 想教育的内容。帮助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弘 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第二部分:第 四章及第五章、六章的部分内容,这一部分集中阐述道德观教育的有关问题,着 重帮助大学生认识道德的本质、功能及其历史发展,明确道德意识,努力提髙道 德修养的自觉性,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弘扬社会主义道德。第三部分:第五、六 章部分内容和第七、八章。这一部分集中阐述法制观教育的有关问题,有针对性 地帮助大学生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增强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培养依法办事、 依法治国的思维方式,在社会生活中自觉遵守法律规范。结束语“立志做社会主 义‘四有’新人”,是本课程的逻辑归宿,阐述了青年一代成长为社会主义“四有” 新人的必要条件。教材体系内容结构环环相扣,层层递进,首尾相连,编排合理, 具有致密的内在逻辑性 其二,数字化、立体化教材体系的系统性。《基础》课并非一本单一的教材, 而是一个以《基础》课基本教材为主体,各种辅助教材为补充的教材体系。中共 中央宣传部教育部首先组织国内一流专家学者重点研究和撰写了《基础》课基本 教材,并根据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学情的变化,每年进行修订再版,同时, 教育部逐步组织评比、推动编写和制作“精彩一课”、“教学热点难点解析”“精 彩案例”、“精彩教案”、“精彩多媒体课件”等行之有效的辅助教材系列,从而形 成了以统编基本教材为核心教材、以教师参考书、疑难问题解析、学生辅学读本 等为配套教材和“精彩一课”、“精彩案例”、多媒体课件、音像制品等为辅助教材 在内的数字化、立体化的教材体系。 4、纲领性 《基础》课基本教材从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到“追求远大 理想,坚定崇髙信念”、“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领悟人生真谛,创造 人生价值”、“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培养职业精神,树立家庭道德”、“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了解法律 制度,自觉遵守法律”、“立志做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等各部分内容,主题突 出,观点鲜明,语言简洁,既明确体现了党和国家的意志,又为一线教师的教学 留下了足够的发挥空间。 11
11 《基础》课教材的系统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基础》课基本教材内在逻辑 结构的系统性与数字化、立体化教材体系的系统性。 其一,《基础》课基本教材内在逻辑结构的系统性。从宏观上讲,《基础》课 基本教材由绪论、三个主题部分共八章和结束语组成。绪论“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 新的境界”以大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为逻辑起点,逐步拓展到当代大学生的历史 使命,并引申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第一部分:一至三章。这一部分属于思 想教育的内容。 帮助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弘 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第二部分:第 四章及第五章、六章的部分内容,这一部分集中阐述道德观教育的有关问题,着 重帮助大学生认识道德的本质、功能及其历史发展,明确道德意识,努力提高道 德修养的自觉性,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弘扬社会主义道德。 第三部分:第五、六 章部分内容和第七、八章。这一部分集中阐述法制观教育的有关问题,有针对性 地帮助大学生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增强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培养依法办事、 依法治国的思维方式,在社会生活中自觉遵守法律规范。结束语“立志做社会主 义‘四有’新人”,是本课程的逻辑归宿,阐述了青年一代成长为社会主义“四有” 新人的必要条件。教材体系内容结构环环相扣,层层递进,首尾相连,编排合理, 具有致密的内在逻辑性。 其二,数字化、立体化教材体系的系统性。《基础》课并非一本单一的教材, 而是一个以《基础》课基本教材为主体,各种辅助教材为补充的教材体系。中共 中央宣传部教育部首先组织国内一流专家学者重点研究和撰写了《基础》课基本 教材,并根据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学情的变化,每年进行修订再版,同时, 教育部逐步组织评比、推动编写和制作“精彩一课” 、“教学热点难点解析”、“精 彩案例”、“精彩教案”、“精彩多媒体课件”等行之有效的辅助教材系列,从而形 成了以统编基本教材为核心教材、以教师参考书、疑难问题解析、学生辅学读本 等为配套教材和“精彩一课”、“精彩案例”、多媒体课件、音像制品等为辅助教材 在内的数字化、立体化的教材体系。 4、纲领性 《基础》课基本教材从绪论“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到“追求远大 理想,坚定崇高信念”、“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领悟人生真谛,创造 人生价值”、“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培养职业精神,树立家庭道德”、“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了解法律 制度,自觉遵守法律”、“立志做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等各部分内容,主题突 出,观点鲜明,语言简洁,既明确体现了党和国家的意志,又为一线教师的教学 留下了足够的发挥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