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课程 Genetics 理程编号·B080007(080005) 理理迷型·必修理 兰学时·112学时(中理64学时中哈48学时) 学分:6.5学分 适用对: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专业汉/民本科生 先修课程:动物生物学植物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 (一)使用教材 ,遗传学:王亚馥、戴灼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 2.遗传学(上 册 学校试用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 3.遗传 学实验教 建波、 方呈祥 部慧民等编,武汉 5 (仁)主要参考文献 1.遗传学:戴朝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遗传学,河北、新乡、北凉、山东师范学院合编,高等学校试用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 3.普通遗传学(修订本)方宗熙著,科学出版社. 4.细胞遗传学 (美)舒你兹·舍费尔著,刘大钧译,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5.遗传字原理Principles of Genetics.ELDON.GARDNER 6.人类遗传学原理Elements of Human Genetics.L.L.Cavallisforza 一、 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最普遍和最基本的两个特 学是 封n经 信的 究生物遗传 原因及其物质基础。主要内容是:遗传物质的本质、传递和遗传 遗传学是指 生 育种实践的理论基砂 生物 认识生物话 发展迅速、十分重要的理论科学,也是一门紧密联系生产实际 的基出 传学的研究 观规律 而且要能式 这些规 使之成为改 生物的有力武器, 二、教学基本要求 子习 ,使学生掌握遗传和变异的基本规律及其机理,全面了解遗传学基本原理和技能,为进一步 学好生物专业课及有关分支遗传学尊定基础。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十二章,其中第一章为绪论:其余各章按基因概念的发展为主线,使学生重点掌握基因的发 展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理论以及与实践的联系,主要包括第二章至第十章;最后阐述了部分遗传学分支学科的内 容,主要集中在第十章至第十二章】 第一章绪论概要介绍遗传学研究的内容、现状、发展简史、重点研究领域以及遗传学在生命科学中的地位。 重点内容:遗传学的概念,遗传与变异的关系,遗传变异与生殖的关系,遗传学的历史及发展 难点内容:遗传与变异的关系。 要点 第1节 遗传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第2节遗传学的发展(简史) 第3节遗传学在科学和生产发展中的作用 第二章孟德尔式遗传分析。此章为遗传学最基本的规律,要求掌握孟德尔第一定律及其遗传分析、孟德尔第 二定律及其遗传分析、基因互作,理解遗传数据的统计学处理方法,了解基因与环境之间的辨证关系。 本章重点为孟德尔两个规律的基本内容、基因互作;难点为基因互作及遗传数据的统计学处理方法。 要点: 第1节分离规律及其遗传分析 11孟 交试验 3表现型和基因 型的概念 14分离规律的验 1.5分离比例实现的条件 16基因型、表现型与环培
遗传学课程 Genetics 课程编号:B080007(080005) 课程类型:必修课 总 学 时:112学时(其中理论64学时,实验48学时) 学 分:6.5学分 适用对象: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专业(汉/民)本科生 先修课程:动物生物学、植物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 (一)使用教材: 1.遗传学:王亚馥、戴灼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遗传学(上、下册):刘祖洞、江绍慧编,高等学校试用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 3.遗传学实验教程:王建波、方呈祥、郚慧民等 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二)主要参考文献 1.遗传学:戴朝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遗传学,河北、新乡、北京、山东师范学院合编,高等学校试用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 3.普通遗传学(修订本)方宗熙著,科学出版社。 4.细胞遗传学,(美)舒尔兹•舍费尔著,刘大钧译,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5.遗传学原理Principles of Genetics. ELDON. GARDNER. 6.人类遗传学原理Elements of Human Genetics. L. L. Cavallisforza. 一、 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最普遍和最基本的两个特征。 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现象、规律、原因及其物质基础。主要内容是:遗传物质的本质、传递和遗传 信息的实现。遗传学是指导植物、动物和微生物育种实践的理论基础。 遗传学在现代生物科学领域中是一门最为活跃、发展迅速、十分重要的理论科学,也是一门紧密联系生产实际 的基础科学。遗传学的研究,不仅要认识生物遗传和变异的客观规律,而且要能动地运用这些规律,使之成为改造 生物的有力武器。 二、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遗传和变异的基本规律及其机理,全面了解遗传学基本原理和技能,为进一步 学好生物专业课及有关分支遗传学尊定基础。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十二章,其中第一章为绪论;其余各章按基因概念的发展为主线,使学生重点掌握基因的发 展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理论以及与实践的联系,主要包括第二章至第十章;最后阐述了部分遗传学分支学科的内 容,主要集中在第十章至第十二章。 第一章 绪论概要介绍遗传学研究的内容、现状、发展简史、重点研究领域以及遗传学在生命科学中的地位。 重点内容:遗传学的概念,遗传与变异的关系,遗传变异与生殖的关系,遗传学的历史及发展。 难点内容:遗传与变异的关系。 要点: 第1节 遗传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第2节 遗传学的发展(简史) 第3节 遗传学在科学和生产发展中的作用 第二章 孟德尔式遗传分析。此章为遗传学最基本的规律,要求掌握孟德尔第一定律及其遗传分析、孟德尔第 二定律及其遗传分析、基因互作,理解遗传数据的统计学处理方法,了解基因与环境之间的辨证关系。 本章重点为孟德尔两个规律的基本内容、基因互作;难点为基因互作及遗传数据的统计学处理方法。 要点: 第1节 分离规律及其遗传分析 1.1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 1.2 分离现象的解释 1.3 表现型和基因型的概念 1.4 分离规律的验证 1.5分离比例实现的条件 1.6 基因型、表现型与环境
第2节独立分配规律 3)两对相对性状的 犬的遗传 第3节1 3,1乘法定理 32加法定理 3二项分有 第4 慧因的互作基因的作用与环境因素的相互关系 42积加馆 4.3重叠作用 4.4显性上位作用 4.7多因一效 48一因名效 第三章连锁遗传分析与染色体作图。此章内容为遗传学最基本的规律之一,要求掌握性染色体与性别决定的 机制及其遗传、连锁基因的交换和重组:理解真菌类的遗传分析方法:了解人类基因组染色体作图。 本章重点为连锁基因的交换和重组;难点也是连锁基因的交换和重组。 要点: 第1节性状连锁遗传现象的表现 22不完全连锁 第3节交换 第4节交换值及其测定 41交换值概念 4.2交换值的测定 第5节基 定位 5.12 点 5.2干扰与符合 第6节连锁遗传作图 弟7节 真菌类的连锁和交换 第8节 性别决定 因素决定性 8.1.1.1性染色体决定性别 8.1.12遗传平衡与性别 性别 8.2.性别与环境 8素与性别 上与性早 824环境条件与植物性别分化 第9节性连锐 9.1.X染色体上基因的遗传 91X染色上隐性基 9限性传 9. 九 9.3.1限性遗传 9.3.2从性遗付
第2节 独立分配规律 2.1 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2.2三对和多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2.3 自由组合规律的验证 第3节 遗传学数据的统计处理 3.1 乘法定理 3.2 加法定理 3.3 二项分布 第4节 基因的互作-基因的作用与环境因素的相互关系 4.1互补作用 4.2 积加作用 4.3 重叠作用 4.4 显性上位作用 4.5 隐性上位作用 4.6 抑制作用 4.7 多因一效 4 8一因多效 第三章 连锁遗传分析与染色体作图。此章内容为遗传学最基本的规律之一,要求掌握性染色体与性别决定的 机制及其遗传、连锁基因的交换和重组;理解真菌类的遗传分析方法;了解人类基因组染色体作图。 本章重点为连锁基因的交换和重组;难点也是连锁基因的交换和重组。 要点: 第1节 性状连锁遗传现象的表现 1.1 相引相 1.2 相斥相 第2节 连锁遗传的解释 2.1 果蝇的完全连锁 2. 2不完全连锁 第3节 交换 第4节 交换值及其测定 4.1 交换值概念 4.2 交换值的测定 第5节 基因定位 5. 1基因定位 5. 1.1 两点测验 5. 1.2 三点测验 5. 2 干扰与符合 第6节 连锁遗传作图 第7节 真菌类的连锁和交换 第8节 性别决定 8. 1 性别决定 8. 1.1 遗传因素决定性别 8. 1.1.1 性染色体决定性别 8. 1.1.2 遗传平衡与性别决定 8. 1.1.3 染色体倍性决定性别 8. 1.1.4 H-Y抗原与性别 8. 1.1.5 性别决定基因 8. 2. 性别与环境 8. 2.1 激素与性别 8. 2.2 营养与性别 8. 2.3 环境温度与性别 8. 2.4 环境条件与植物性别分化 第9节. 性连锁 9. 1. X染色体上基因的遗传 9. 1.1 X染色上隐性基因的遗传 9. 1.2 X染色上显性基因的遗传 9. 2. Z染色体上的基因遗传 9. 3. 限性遗传和从性遗传 9. 3.1 限性遗传 9. 3.2 从性遗传
第四章细菌和病毒的遗传分析。此章主要涉及到原核生物的基因交流方式。总体要求学生具备有细菌与病毒 的基本知识。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细菌与噬菌体遗传重组及遗传作图的原理、方法:理解细菌与噬菌体突 变体的含义;了解其生活史。 本章重点为细菌及噬菌体遗传物质交流的方式及含义:难点也是细菌及噬菌体遗传物质交流的方式及含义。 要点: 第1节细菌和病毒遗传研究的意义 13细菌和病毒在遗传研究中的优越性 13细菌和病靠的拟有性讨程 第2节细菌的遗传分析 2.1转化 性导 第3节噬茵体的繁殖和突变型 31烈性噬菌体 第4节噬茵体的重组作图 41T2突变型的两点测验 42.T4突变型的三点测验 43X1 第五章基因突变与DNA损伤修复,此章内容也是遗传学最根本的问题,是变异产生的根本原因之 要求堂 据其因空恋的相艇说分子其础 修复机制:理解诱发基因突变和定点基因突变的原理、作用,基因突变检出的原理 乃方法 了解基因突变 人类疾病之间的关系, 本章重点、难点均为基因突变的机制及其修复机制 要占 第1节基因突变的一般特征 1.1.突变的重演性和可逆性 12.突变的多方向性和复等位基因 13 性和有利性 第2节基因突变与性状表现 2.1.突变类型 22.显性突变与隐性突变 第3节 3)链狗 营养缺哈突变的鉴定 3.3. 个基 个酶学说的形成 第4节基因突变的分子基础 第5节突变对遗传信息的影响 第6节 基因突变的生物学防护与修复※※ 6.DN 的奇 此章主要包 学效 ;了解染色体变异所产生的 人类 章重点 缺 1.1缺失的类别 2重失的道效位 21重复的类别
第四章 细菌和病毒的遗传分析。此章主要涉及到原核生物的基因交流方式。总体要求学生具备有细菌与病毒 的基本知识。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细菌与噬菌体遗传重组及遗传作图的原理、方法;理解细菌与噬菌体突 变体的含义;了解其生活史。 本章重点为细菌及噬菌体遗传物质交流的方式及含义;难点也是细菌及噬菌体遗传物质交流的方式及含义。 要点: 第1节 细菌和病毒遗传研究的意义 1.1 细菌 1.2病毒 1.3 细菌和病毒在遗传研究中的优越性 1.3细菌和病毒的拟有性过程 第2节 细菌的遗传分析 2.1 转化 2.2. 接合 2.3 性导 第3节噬菌体的繁殖和突变型 3.1 烈性噬菌体 3.2 温和噬菌体 3.3 噬菌体突变型 第4节 噬菌体的重组作图 4.1T2突变型的两点测验 4.2.T4突变型的三点测验 4.3 φX174的遗传分析 第五章 基因突变与DNA损伤修复。此章内容也是遗传学最根本的问题,是变异产生的根本原因之一。要求掌 握基因突变的概说、分子基础、修复机制;理解诱发基因突变和定点基因突变的原理、作用,基因突变检出的原理 及方法;了解基因突变与人类疾病之间的关系。 本章重点、难点均为基因突变的机制及其修复机制。 要点: 第1节 基因突变的一般特征 1.1.突变的重演性和可逆性 1.2. 突变的多方向性和复等位基因 1.3.突变的有害性和有利性 1.4突变的平行性 第2节 基因突变与性状表现 2.1. 突变类型 2.2. 显性突变与隐性突变 2.3. 外显率和表现度 2.4. 大突变和微突变 第3节 基因突变的鉴定 3.1. 植物基因突变的鉴定 3.2. 链孢霉营养缺陷突变的鉴定 3.3. 一个基因一个酶学说的形成 第4节 基因突变的分子基础 第5节 突变对遗传信息的影响 第6节 基因突变的生物学防护与修复※※ 6.1. DNA防护机制 6.2. DNA的修复 第六章 染色体畸变。此章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也是产生变异的根本原因。要求掌握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类 型及遗传学效应、染色体数目变异的类型及其遗传学效应;理解染色体畸变的实践意义;了解染色体变异所产生的 人类疾病以及其在生物进化中的意义。 本章重点、难点均为染色体畸变的遗传效应。 要点: 第1节 染色体结构变异 1. 缺失 1.1 缺失的类别 1.2 缺失的遗传效应 2. 重复 2.1 重复的类别
32复的速传效 31细位的举 .2倒位的遗传效应 4. 41易位的类效应 5,染色体结构变 6.1利用缺失进行基因定位 6位造玉米核不有系的双杂合保持系 第2节染色体数目变异 染色体组及其倍数的变异 1.1染色体组及其整倍性 1非整倍休 的同源性与异源性 2.同源多倍体 2.1同源多倍体的形态特征 多倍体的联会和分离 31偶倍数的异源多倍体 3.2奇倍数的异源多倍体 4.多倍体的形成途径及其应用 43人工诱导多倍体的应用 5.单倍体 6.非整 62缺9 63体 64.四体 第七章基因精细结构的遗传分析。基因的概念随着生物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本章以基因概念发展为主线, 全面论述基因的涵义。要求掌握基因概念、重组及互补测验的原理和方法、缺失作图的原理;了解断裂基因与重叠 基因的概念;全面了解基因概念。 本章重点、难点为最新的基因的概念以及重组互补测侧验的原理 要点 第1节基因的概念 12是因概念的 第2节噬菌体重组测 的重组测验与基因的精细结构分析 22T2突变型的两点测交与作图 2.3λ赠菌体的基因重组与作图 第3节噬菌体互补测验 }拟等何基因与顺反位置效应 验菌体缺失作图 42缺失作图方洪 第5节基因的功倒 生化遗传学 5.1先天性代谢缺陷与基因突变 个基因 第八章真核生物的遗传分析。真核生物的复杂性决定了其遗传的复杂性。此章内容争议较多,但作为遗传学 主要研究的问题,又不可缺少,故此章内容要求了解的多,掌握的少。要求握真核生物基因组的结构特点理解 真核生物基因组的复杂性了解真核基因家族的 胶椅息品 本章的重点为真核生物基因组的结构特点;难点为真核生物遗传分析的方法
2.2 重复的遗传效应 3. 倒位 3.1 倒位的类别 3.2 倒位的遗传效应 4. 易位 4.1 易位的类别 4.2 易位的遗传效应 5. 染色体结构变异的诱发※※ 6. 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应用※※ 6.1 利用缺失进行基因定位 6.2 果绳的CIB测定法 6.3 利用易位创造玉米核不育系的双杂合保持系 第2节 染色体数目变异 1. 染色体组及其倍数的变异 1.1 染色体组及其整倍性 1.2 一倍体 1.3 整倍体的同源性与异源性 1.4 非整倍体 2. 同源多倍体 2.1 同源多倍体的形态特征 2.2 同源多倍体的联会和分离 3. 异源多倍体 3.1 偶倍数的异源多倍体 3.2 奇倍数的异源多倍体 4. 多倍体的形成途径及其应用 4.1 未减数配子的结合与多倍体形成 4.2 合子染色体数加倍与多倍体形成 4.3 人工诱导多倍体的应用 5. 单倍体 6. 非整倍体 6.1 单体 6.2 缺失 6.3.三体 6.4.四体 第七章 基因精细结构的遗传分析。基因的概念随着生物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本章以基因概念发展为主线, 全面论述基因的涵义。要求掌握基因概念、重组及互补测验的原理和方法、缺失作图的原理;了解断裂基因与重叠 基因的概念;全面了解基因概念。 本章重点、难点为最新的基因的概念以及重组、互补测验的原理。 要点:. 第1节 基因的概念 1.1基因与染色体 1.2基因概念的发展 第2节 噬菌体重组测验 2.1 Benzer的重组测验与基因的精细结构分析 2.2 T2突变型的两点测交与作图 2.3 λ噬菌体的基因重组与作图 第3节 噬菌体互补测验 3.1 拟等位基因与顺反位置效应 3.2 互补测验与顺反子 第4节 噬菌体缺失作图 4.1 缺失作图原理 4.2 缺失作图方法 第5节 基因的功能——生化遗传学 5.1先天性代谢缺陷与基因突变 5.2一个基因一种酶假说 第八章 真核生物的遗传分析。真核生物的复杂性决定了其遗传的复杂性。此章内容争议较多,但作为遗传学 主要研究的问题,又不可缺少,故此章内容要求了解的多,掌握的少。要求掌握真核生物基因组的结构特点;理解 真核生物基因组的复杂性;了解真核基因家族的一般特点。 本章的重点为真核生物基因组的结构特点;难点为真核生物遗传分析的方法
要点: 第1节真核生物基因组 13.真核生物基因组DNA序列的复杂度 第2节真菌类的四分子分析与作图 2.1序列四分子的遗传分析 2.2非序列四分子的遗传分析 32 第4节基因转变及其分子机制 4.1异常分离与基因转变 好因转变的类 类型 第 核生物基因的别除与扩增及重排 其因 52基因扩增 5.3基因重 第九章遗传重组。遗传重组是遗传的基本现象,本章主要介绍引起DA分子间重组的机制。要求掌握遗传重 组的分子机制;理解细菌的同源重组的特点及重组机制;了解重组的特点和类型、同源重组的Holliday模型。 本章重点为贵传重组的分子机制:谁点为对各种重组模型的理解. 要点 第1节同源重组 子基础 第2节位点专 件 )21原流黄休: 第3节细菌中的转座成分 第节真 基闲绍的 座成 42果斑基因组中的转座 4.3玉米基因组中的转座子 .4八 第十章核外遗传 本章属于遗传 学的分支学科之 。主要研究核基因以外的遗传物质所引起的遗传现象及其 遗传规律。要求掌握核外遗传的性质与持点、母性遗传与母性影响的概念:理解核外遗传的分子机制:了解植物雄 性不育性的机制厂 本章重点为核外遗传与核遗传的区别。难点为母性遗传与母性影响的区别 要点 第1节 12细胞质遗传的特点 第2节母性影响 第3节叶绿体遗传 3.1叶绿体遗传的花斑现象 3.2叶绿体遗传的分子基 第4节 线程体遗 的表环 第5节 其它细胞质颗粒的遗 1细胞共生体的遗传 52质粒的遗传
要点: 第1节 真核生物基因组 1.1. C值 1.2. N值 1.3. 真核生物基因组DNA序列的复杂度 第2节 真菌类的四分子分析与作图 2.1序列四分子的遗传分析 2.2非序列四分子的遗传分析 第3节 真核生物重组的分子机制 3.1同源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前期 3.2同源重组的分子模 3.3联合复合体与重组 第4节 基因转变及其分子机制 4.1异常分离与基因转变 4.2基因转变的类型 4.3基因转变的分子类型 第5节 真核生物基因的删除与扩增及重排 5.1基因删除 5.2基因扩增 5.3基因重排 第九章 遗传重组。遗传重组是遗传的基本现象,本章主要介绍引起DNA分子间重组的机制。要求掌握遗传重 组的分子机制;理解细菌的同源重组的特点及重组机制;了解重组的特点和类型、同源重组的Holliday模型。 本章重点为遗传重组的分子机制;难点为对各种重组模型的理解。 要点: 第1节 同源重组 1.1细菌同源重组的特点 1.2细菌同源重组的分子基础 第2节 位点专一性重组 2.1 λ噬菌体基因重组 2.2 λ原噬菌体与合子诱导 2.3原噬菌体的整合与切除 2.4位点专一性重组的分子机制 第3节 细菌中的转座成分 3.1 插入序列 3.2转座子 第4节 真核生物中的转座成分 4.1酵母菌基因组中的转座子 4.2果蝇基因组中的转座子 4.3玉米基因组中的转座子 4.4人类基因组中的转座子 第十章 核外遗传。本章属于遗传学的分支学科之一。主要研究核基因以外的遗传物质所引起的遗传现象及其 遗传规律。要求掌握核外遗传的性质与特点、母性遗传与母性影响的概念;理解核外遗传的分子机制;了解植物雄 性不育性的机制及其应用。 本章重点为核外遗传与核遗传的区别。难点为母性遗传与母性影响的区别。 要点: 第1节 细胞质遗传的概念的特点 1.1. 细胞质遗传的概念 1.2. 细胞质遗传的特点 第2节 母性影响 第3节 叶绿体遗传 3.1叶绿体遗传的花斑现象 3.2叶绿体遗传的分子基础 第4节 线粒体遗传 4.1 线粒体遗传的表现 4.2 线粒体遗传的分子基础 第5节 其它细胞质颗粒的遗传 5.1 细胞共生体的遗传 5.2 质粒的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