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秦桂明 教师点拨: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 人们只能幻想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这个 神话式的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2.关于对比、衬托手法 学生讨论 明确:文中有多处对比,如愚公与智叟、京城氏之子和智叟、 愚公之妻和智叟的对比。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 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 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移 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文中运用 衬托的例子也不少,如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 远,一年返家一次对显现愚公的气魄,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具有 衬托作用。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 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 五、研读课文,总结升华 学生争相发言。 教师提问: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 教师总结 愚公精神的实质是排除干难万险不达目的决不休止。我们这个 时代仍然需要这种精神。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里会有“神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 舟”五号的发射成功,非典、禽流感的防治?哪里会有我国近十年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 的辉煌成就哪里会有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让我们从愚公手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面对 里接过精神火把,点燃智慧,照亮前行的路。去追寻明天的太阳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 六、课堂小结 教师朗诵《愚公移山》歌词: 讲起来不是那奇闻,谈起来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不是笑淡,望望头土:天外天, 学生齐读。结束全文学习。 走走脚下一马平川,面对着满 七、布置作业 堂儿孙,了却了心中祈愿。 1.以“有志者事竟成一一读《愚公移公》有感”为题,写一篇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 读后感 来人为你感叹。 教后 课题 出师表 课时 授课日期 第31页共273页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秦桂明 第 31 页 共 273 页 教师点拨: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 人们只能幻想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这个 神话式的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2.关于对比、衬托手法 明确:文中有多处对比,如愚公与智叟、京城氏之子和智叟、 愚公之妻和智叟的对比。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 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 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移 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 文中运用 衬托的例子也不少,如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 远,一年返家一次对显现愚公的气魄,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具有 衬托作用。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 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 五、研读课文,总结升华 教师提问: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 教师总结: 愚公精神的实质是排除干难万险不达目的决不休止。我们这个 时代仍然需要这种精神。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里会有“神 舟”五号的发射成功,非典、禽流感的防治?哪里会有我国近十年 的辉煌成就?哪里会有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让我们从愚公手 里接过精神火把,点燃智慧,照亮前行的路。去追寻明天的太阳! 六、课堂小结 教师朗诵《愚公移山》歌词: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学生齐读。结束全文学习。 七、布置作业 1.以“有志者事竟成——读《愚公移公》有感”为题,写一篇 读后感。 学生讨论 学生争相发言。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 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 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面对 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 胆。 讲起来不是那奇闻,谈起来 不是笑淡,望望头土:天外天, 走走脚下一马平川,面对着满 堂儿孙,了却了心中祈愿。 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 来人为你感叹。 教 后 记 课题 出师表 课时 授课日期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秦桂明 1.解题、背景、作者、表 教学2·分析理解1、2段,理解字句,指导朗读背诵,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了解诸葛亮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的进步主张,初步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学习他 目标|的爱国精神 分析理解1、2段,理解字句,指导朗读背诵,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重点 难点 Mp3音频ppt课件 教具 学具 1.通读课文,熟悉大意 出师表 2.阅读课本上有关资料,了解“表”的有 第一部分(1-5) 关常识及写作背景 指明危机,提出建议 3.搜集一些有关诸葛亮的简介及故事 第二部分(6-7) 预习要求 板追忆往事,陈述理由 书 第三部分(8-9) 设分清责任,表明决心 计 开张圣听(广开言路 赏罚严明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 “火烧赤璧”“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 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 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 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陆游说“出师 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说“或为出 师,鬼神泣壮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杰作。(板 书课题)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第32页共273页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秦桂明 第 32 页 共 273 页 教学 目标 1.解题、背景、作者、表 2.分析理解1、2段,理解字句,指导朗读背诵,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了解诸葛亮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的进步主张,初步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学习他 的爱国精神 重点 难点 分析理解1、2段,理解字句,指导朗读背诵,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具 学具 Mp3 音频 ppt 课件 预 习 要 求 1.通读课文,熟悉大意 2.阅读课本上有关资料,了解“表”的有 关常识及写作背景 3.搜集一些有关诸葛亮的简介及故事 板 书 设 计 出师表 第一部分(1-5) 指明危机,提出建议 第二部分(6-7) 追忆往事,陈述理由 第三部分(8-9) 分清责任,表明决心 开张圣听(广开言路) 赏罚严明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 “火烧赤璧”“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 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 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 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陆游说“出师 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说“或为出 师,鬼神泣壮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杰作。(板 书课题)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秦桂明 、朗读课文(5) 1.教师范读课文(最好能背诵),读得要有抑扬顿挫,感情 充沛,使学生产生激情。要求学生注意体会老师的读法,并画出 生字词。 2.指导学生朗读(片断),要求富有感情。 学生朗读 、检查预习:(3) 1.要求一生简介“表”的有关常识 2.一人简述本文的写作背景 3.一人简介诸葛亮 四、指导划分层次结构(8) 引导学生围绕“出师”二字来分段(问题1),提出以下几个 问题供参考:第一,在国家危急的形势下,作者出师前向后主提 出哪几条治国建议?第二,作者采用什么方式向刘禅陈述他出师 的理由的?第三,在说明出师的理由之后,作为臣下,是否还要 请求皇上批准他出师并表达这次出师的决心? 1.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独立思考,拟出初步答案 2.同组交流,取长补短(段 意不要求统一) 3.抽样提问,师生共评(同时板书) 第一部分(1一5)指明危机,提出建议 第二部分(6一7)追忆往事,陈述理由 第三部分(8-9)分清责任,表明决心 五、理解分析第1、2自然段 1.学生结合注释自译课文1、2段(问题2、3),教师补 充以下词语: 学生结合注释自译课文 疲弊:指国家贫穷衰弱秋:关键时刻妄自菲薄:过 分看轻自己盖:原来 2.提问四人各对译课文1、2段,学生进行评价更正,教师肯 定小结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第33页共273页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秦桂明 第 33 页 共 273 页 二、朗读课文(5) 1.教师范读课文(最好能背诵),读得要有抑扬顿挫,感情 充沛,使学生产生激情。要求学生注意体会老师的读法,并画出 生字词。 2.指导学生朗读(片断),要求富有感情。 三、检查预习:(3) 1.要求一生简介“表”的有关常识 2.一人简述本文的写作背景 3.一人简介诸葛亮 四、指导划分层次结构(8) 引导学生围绕“出师”二字来分段(问题1),提出以下几个 问题供参考:第一,在国家危急的形势 下,作者出师前向后主提 出哪几条治国建议?第二,作者采用什么方式向刘禅陈述他出师 的理由的?第 三,在说明出师的理由之后,作为臣下,是否还要 请求皇上批准他出师并表达这次出师的决心? 1.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独立思考,拟出初步答案 3.抽样提问,师生共评(同时板书) 第一部分(1-5)指明危机,提出建议 第二部分(6-7)追忆往事,陈述理由 第三部分(8-9)分清责任,表明决心 五、理解分析第1、2自然段 1.学生结合注释自译课文1、2段(问题2、3),教师补 充以下词语: 疲弊:指国家贫穷衰弱 秋:关键时刻 妄自菲薄:过 分看轻自己 盖:原来 2.提问四人各对译课文1、2段,学生进行评价更正,教师肯 定小结 学生朗读 2.同组交流,取长补短(段 意不要求统一) 学生结合注释自译课文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秦桂明 3.思考问题: (1)为什么说当时是“危急存亡之秋”? (2)作者指出当时蜀国的形势如何?内外大臣如何表现?内外 大臣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大臣如此,做国君的应如何做?作者 提出的两条建议是什么?(问题4-9) 教师抽个别中下生提问,再请中下生补充,不行再请中上生 小结 板书:开张圣听(广开言路)赏罚严明 4.指导分析“以”的连接用法 (1)教师复习“以”的介词用法 “用、把、拿、凭”等 (2)分析“以”连词的用法 学生思考这两段中的“以”哪些表达目的,哪些表达结果。 教师提问,学生不同意见可补充 板书:以:表目的(用来)一一一以光先帝遗德,以 昭陛下平明之理 表结果(以致) 以塞忠谏之路也 5.指导背诵: (1)要求学生理清每一段内的意义层次,顺着因果和作者 思路默想、记忆、背诵。 如:形势危急 大臣表现 两条建议 (2)学生试着自己背 (3)抽优生背 (4)全班齐背 6.老师总结:引导学生学生诸葛亮的爱国精神。 六、布置作业: 1.熟练习背诵1一2段,准备默写 2.预习翻译3—7段 教后 课题 出师表 课时 授课日期 第34页共273页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秦桂明 第 34 页 共 273 页 3.思考问题: (1)为什么说当时是“危急存亡之秋”? (2)作者指出当时蜀国的形势如何?内外大臣如何表现?内外 大臣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大臣如此,做国君的应如何做?作者 提出的两条建议是什么?(问题4-9) 教师抽个别中下生提问,再请中下生补充,不行再请中上生 小结 板书:开张圣听(广开言路)赏罚严明 4.指导分析“以”的连接用法 (1)教师复习“以”的介词用法---“用、把、拿、凭”等。 (2)分析“以”连词的用法 学生思考这两段中的“以”哪些表达目的,哪些表达结果。 教师提问,学生不同意见可补充 板书:以:表目的(用来)---以光先帝遗德,以 昭陛下平明之理 表结果(以致)---以塞忠谏之路也 5.指导背诵: (1)要求学生理清每一段内的意义层次,顺着因果和作者 思路默想、记忆、背诵。 如:形势危急---大臣表现---两条建议 (2)学生试着自己背 (3)抽优生背 (4)全班齐背 6.老师总结:引导学生学生诸葛亮的爱国精神。 六、布置作业: 1.熟练习背诵1-2段,准备默写 2.预习翻译3-7段 教 后 记 课题 出师表 课时 授课日期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秦桂明 1.分析课文3-5段,归结第一部分内容;了解作者亲贤臣远小人的进步主张。 教学2.学习6、7段。理解诸葛亮统一中国的愿望,批判地继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的精神 目标3.理解“寓情于议”和“寓情于叙”的写作方法 4.学习诸葛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指导自己的行为 分析课文3-5段,归结第一部分内容;了解作者亲贤臣远小人的进步主张 重点学习6、7段。理解诸葛亮统一中国的愿望,批判地继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难点|精神 教具 学具 出师表 1.熟练习背诵1-2段,准备默写 荐贤臣:宫中之事一一先帝简拔之 臣一一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2.预习翻译3-7段 营中之事一一先帝称能之 板 预习要求 臣一一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书 提建议:亲贤远佞(正反教训) 设|昔日:生平志向 计 感激原因 廿年经历报先帝忠陛下 当今:出师理由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检查默写1-2段 人上黑板,其他在下面写 、分析课文3-5段 1.指导朗读,要求有层次感 优生分别读第3第4段后齐读第5段 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问题1) 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教师提出 几个问题抽查 是以:痛恨:所以:计日而待 良实:亲贤臣,远小人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第35页共273页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秦桂明 第 35 页 共 273 页 教学 目标 1.分析课文3-5段,归结第一部分内容;了解作者亲贤臣远小人的进步主张。 2.学习6、7段。理解诸葛亮统一中国的愿望,批判地继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的精神 3.理解“寓情于议”和“寓情于叙”的写作方法 4.学习诸葛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指导自己的行为 重点 难点 分析课文3-5段,归结第一部分内容;了解作者亲贤臣远小人的进步主张。 学习6、7段。理解诸葛亮统一中国的愿望,批判地继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 精神 教具 学具 预 习 要 求 1.熟练习背诵1-2段,准备默写 2.预习翻译3-7段 板 书 设 计 出师表 荐贤臣:宫中之事--先帝简拔之 臣--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营中之事--先帝称能之 臣--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提建议:亲贤远佞(正反教训) 昔日:生平志向 感激原因 廿年经历 报先帝忠陛下 当今:出师理由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一、检查默写1-2段 一人上黑板,其他在下面写 二、分析课文3-5段 1.指导朗读,要求有层次感 二优生分别读第3第4段后齐读第5段。 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问题1) 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教师提出 几个问题抽查: 是以: 痛恨: 所以: 计日而待: 良实: 亲贤臣,远小人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