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设计:常州市朝阳中学陈怡张丽芬吴国旺 审稿:常州外国语学校徐发琴 单元分析 本单元七篇古诗文均是经典名篇,又是中考必考篇目,因此具有重要地位 六篇文言文,虽然内容各不相同,但宗旨是共同的,即要求学生能“阅读浅显文言文,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首先,各篇应该逐字逐句的读懂,增强对古代汉语的感知能力,背诵全文或经典片段, 以增强语感:其次,要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常用实词和虚词词汇,并对实词中的几种特殊情 况(通假字、词性活用词、古今异义词)进行梳理归类,对几种常用虚词(之、其、而、以、 乃、焉、于、则等〕能梳理其用法和意义,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再次,梳理和掌握 定的文言特殊句式(省略句、倒装句、判断句、被动句、固定结构句等)特点,能更好地 疏通和理解句意:最后,通过多种途径了解作者生平、写作背景,能知人论世解读经典,了 解古人的社会理想、抱负和顽强的精神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 以下是重点实词、重要句式整理: 篇名重要字词 重要句式 师伐间鄙安败绩、牺牲 1、“所”字结构(衣食所安) 曹刿论战 加孚福狱可以一鼓作与|2、宾语前置句(何以战) 再盈 省略句(可以一战) 4、“……也”式判断句(夫战,勇气也) 1、“……也”式判断句(城北徐公,齐 讽修服窥旦日明日急|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面刺谤美私蔽门庭若市2、“……者……也”式判断句(吾妻之 时 美我者,私我也) 3、状语后置句(皆以美于徐公) 得兼舍生取义甚于是故 “所”字结构(所欲) 恶豆蹴羹何加穷乏2、 ·也”式判断句(鱼,我所与 《孟子》二章本心畎亩举苦、劳、饿、 望也) 体肤空乏所以动心忍性3、状语后置句(舜发于畎亩之中) 法家拂士 愚公移山 仞且惩迂室毕力杂然1、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 曾诸尾毛彻穷匮亡|2、固定结构句(如太行、王屋何)
1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设计:常州市朝阳中学 陈怡 张丽芬 吴国旺 审稿:常州外国语学校 徐发琴 单元分析 本单元七篇古诗文均是经典名篇,又是中考必考篇目,因此具有重要地位。 六篇文言文,虽然内容各不相同,但宗旨是共同的,即要求学生能“阅读浅显文言文,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首先,各篇应该逐字逐句的读懂,增强对古代汉语的感知能力,背诵全文或经典片段, 以增强语感;其次,要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常用实词和虚词词汇,并对实词中的几种特殊情 况(通假字、词性活用词、古今异义词)进行梳理归类,对几种常用虚词(之、其、而、以、 乃、焉、于、则等)能梳理其用法和意义,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再次,梳理和掌握 一定的文言特殊句式(省略句、倒装句、判断句、被动句、固定结构句等)特点,能更好地 疏通和理解句意;最后,通过多种途径了解作者生平、写作背景,能知人论世解读经典,了 解古人的社会理想、抱负和顽强的精神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 以下是重点实词、重要句式整理: 篇名 重要字词 重要句式 曹刿论战 师 伐 间 鄙 安 败绩、牺牲 加 孚 福狱 可以 一鼓作气 再 盈 1、“所”字结构(衣食所安) 2、宾语前置句(何以战) 3、省略句(可以一战) 4、“……也”式判断句(夫战,勇气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讽 修 服 窥 旦日 明日 急 面刺 谤美 私 蔽 门庭若市 时时 1、“……也”式判断句(城北徐公,齐 国之美丽者也) 2、“……者……也”式判断句(吾妻之 美我者,私我也) 3、状语后置句(皆以美于徐公) 《孟子》二章 得兼 舍生取义 甚于 是故 恶 豆 蹴 羹 何加 穷乏 本心 畎亩 举 苦、劳、饿、 体肤 空乏 所以 动心忍性 法家拂士 1、 “所”字结构(所欲) 2、 “……也”式判断句(鱼,我所与 望也) 3、 状语后置句(舜发于畎亩之中) 愚公移山 仞 且 惩 迂 室 毕力 杂然 曾 诸 尾 毛 彻 穷匮 亡 1、 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 2、 固定结构句(如太行、王屋何)
秋疲敝盖恢弘妄自菲薄|1、状语后置句(试用于昔日) 引喻失意作奸犯科是以 出师表 简拔裨补缺漏性行淑均晓 畅卑鄙猥自妄屈感激驱驰 夙夜察纳雅言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俄顷漠漠丧乱广厦寒士 课时安排:《曹刿论战》2课时,《邹忌讽齐王纳谏》2课时,《<孟子>二章》2课时,《愚公 移山》2课时,《出师表》3课时,《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课时,《综合实践与探究》4课时 (含作文),《诵读欣赏》1课时,名著阅读4课时。 曹刿论战 教学目标 1、能对照注释,通过査阅工具书,通译全文,掌握重要词句。 2、能说出曹刿的战略思想 3、能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等,说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4、能阐述文章围绕中心、突出重点、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第一课时 导入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不乏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同学们可以举出 多少这样的闪烁着智慧的战例? 举例:淝水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个受到毛泽东同志盛赞的战例一一长勺之战。在这场战争中,弱 小的鲁国战胜了强大的齐国 、初读课文,准确翻译课文 朗读课文 由同学自荐分别扮演曹刿和鲁庄公,有条件的话可以就文中某一段即兴表演课 本剧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一应读出“反对”的语气。 ②小惠未徧,民弗从也。一一应读出“否定”的语气。 ③忠之属也,可以一战。一一应读出“肯定”的语气 ④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一一应读出“议论”的语气 ⑤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一一应读出“解说”的语气 2、同桌合作翻译课文 (此段时间应充裕,其间教师巡视,随时解答学生的一些疑难问题,对于一些重点字 词应及时板书,在下一环节时重点强调。) 3、全班交流、释疑 (特别要注意文中出现的通假字、词性活用字及古今词义变化字,本环节结束时可以 尝试完成课后探究练习第三题。 趁热打铁,背诵课文 给学生十分钟的时间,背出课文第一段。(时间允许,可以当场默写,比一比看谁的背 2
2 出师表 秋 疲敝 盖 恢弘 妄自菲薄 引喻失意 作奸犯科 是以 简拔 裨补缺漏 性行淑均 晓 畅 卑鄙 猥自妄屈 感激驱驰 夙夜 察纳雅言 1、 状语后置句(试用于昔日)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俄顷 漠漠 丧乱 广厦 寒士 突兀 课时安排:《曹刿论战》2 课时,《邹忌讽齐王纳谏》2 课时,《<孟子>.二章》2 课时,《愚公 移山》2 课时,《出师表》3 课时,《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 课时,《综合实践与探究》4 课时 (含作文),《诵读欣赏》1 课时,名著阅读 4 课时。 曹刿论战 教学目标 1、能对照注释,通过查阅工具书,通译全文,掌握重要词句。 2、能说出曹刿的战略思想 3、能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等,说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4、能阐述文章围绕中心、突出重点、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不乏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同学们可以举出 多少这样的闪烁着智慧的战例? 举例:淝水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个受到毛泽东同志盛赞的战例——长勺之战。在这场战争中,弱 小的鲁国战胜了强大的齐国。 二、初读课文,准确翻译课文。 1、 朗读课文。 由同学自荐分别扮演曹刿和鲁庄公,有条件的话可以就文中某一段即兴表演课 本剧。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应读出“反对”的语气。 ②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应读出“否定”的语气。 ③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应读出“肯定”的语气。 ④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应读出“议论”的语气。 ⑤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应读出“解说”的语气。 2、 同桌合作翻译课文 (此段时间应充裕,其间教师巡视,随时解答学生的一些疑难问题,对于一些重点字 词应及时板书,在下一环节时重点强调。) 3、 全班交流、释疑 (特别要注意文中出现的通假字、词性活用字及古今词义变化字,本环节结束时可以 尝试完成课后探究练习第三题。 4、 趁热打铁,背诵课文 给学生十分钟的时间,背出课文第一段。(时间允许,可以当场默写,比一比看谁的背
诵效率高,以此激发学生诵读优秀古诗文的兴趣。)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用文中语句填空 1、曹刿认为此次作战的先决条件是“ 2、曹刿认为战场上利于开始反攻的时机是 之时 3、曹刿认为战场上发动追击的最佳时机是 (三处分别填“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彼竭我盈”、“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第二课时 、分析人物性格 结合文中人物语言、动作等,说说曹刿和鲁庄公分别是怎样的人。 (分析人物,要紧密联系课文,可引导学生想象,曹刿在说此话,行动时,周围的环 境如何?有无反对之声?让学生深入课文情景,细细品味人物语言、动作,从而归纳 出人物的形象。) 曹刿 1、关心国事,为君分忧—一齐国恃强凌弱,发动战争,鲁国虽无充分准备却决定迎战, 形势危急,“曹刿请见” 2、有自信心一一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对备战条件认识充分—一鲁国凭借什么条件抵抗强齐的入侵?庄公三次回答,前两 次都被曹刿否决掉了,因为直到这时,鲁庄公都是把获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和神灵上,直 到他提出“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才加以肯定,这表明曹刿已经认识到战胜 敌人必须依靠人民的道理。这个观点对于古人来讲,无疑是进步的,是高明的 4、有卓越的军事才能—一在交战时重视观察敌情,善于捕捉有利战机 鲁庄公 对备战条件认识不充分一一一度把获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庇护上 2、不懂战术,急躁冒进—一战斗初始,齐师一鼓,即“将鼓之”,齐军刚败,即“将 驰之”。 3、能认识自身不足,善于听取他人意见一一通过曹刿对备战条件的分析,不仅接受了 曹刿从战的请求,而且让他直接参与战争的指挥,战胜后虚心向曹刿请教战略战术的采用原 文章的题目为什么叫“曹刿论战”? (思考这个问题,首先必须要学生明确文章的中心是什么,这样才能探讨文章如此布 局的原因。) 明确:本文的中心是表现曹刿杰出政治、军事才能,所以紧扣“论战”,纤细刻画曹刿 言论(战前分析备战条件,战后分析获胜原因),而双方交战则写得言简意赅,这样安排 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文章主题更加突出。所以文章的题目叫“曹刿论战′ 设计/陈怡 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学目标 1、能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2、能说出纳谏除弊在当时的积极作用
3 诵效率高,以此激发学生诵读优秀古诗文的兴趣。)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用文中语句填空 1、曹刿认为此次作战的先决条件是“ ” 2、曹刿认为战场上利于开始反攻的时机是“ ”之时 3、曹刿认为战场上发动追击的最佳时机是“ ”之时 (三处分别填“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彼竭我盈”、“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第二课时 一、分析人物性格 结合文中人物语言、动作等,说说曹刿和鲁庄公分别是怎样的人。 (分析人物,要紧密联系课文,可引导学生想象,曹刿在说此话,行动时,周围的环 境如何?有无反对之声?让学生深入课文情景,细细品味人物语言、动作,从而归纳 出人物的形象。) 曹刿: 1、 关心国事,为君分忧——齐国恃强凌弱,发动战争,鲁国虽无充分准备却决定迎战, 形势危急,“曹刿请见” 2、 有自信心——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 对备战条件认识充分——鲁国凭借什么条件抵抗强齐的入侵?庄公三次回答,前两 次都被曹刿否决掉了,因为直到这时,鲁庄公都是把获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和神灵上 ,直 到他提出“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才加以肯定,这表明曹刿已经认识到战胜 敌人必须依靠人民的道理。这个观点对于古人来讲,无疑是进步的,是高明的。 4、 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在交战时重视观察敌情,善于捕捉有利战机 鲁庄公: 1、 对备战条件认识不充分——一度把获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庇护上。 2、 不懂战术,急躁冒进——战斗初始,齐师一鼓,即“将鼓之”,齐军刚败,即“将 驰之”。 3、 能认识自身不足,善于听取他人意见——通过曹刿对备战条件的分析,不仅接受了 曹刿从战的请求,而且让他直接参与战争的指挥,战胜后虚心向曹刿请教战略战术的采用原 因。 二、文章的题目为什么叫“曹刿论战”? (思考这个问题,首先必须要学生明确文章的中心是什么,这样才能探讨文章如此布 局的原因。) 明确:本文的中心是表现曹刿杰出政治、军事才能,所以紧扣“论战”,纤细刻画曹刿 言论(战前分析备战条件,战后分析获胜原因),而双方交战则写得言简意赅,这样安排, 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文章主题更加突出。所以文章的题目叫“曹刿论战”。 设计/陈怡 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学目标 1、 能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2、 能说出纳谏除弊在当时的积极作用
第一课时 导入: 在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位以敢于进谏和雄辩著称的谋士,他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 为齐国的称霸立下了赫赫功劳。他就是邹忌。今天,就让我们走近邹忌,一起去感受一下他 雄辩的智慧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自由朗读课文,圈出自己不会读、读不准的字和读不通的地方 2、教师范读正音,学生听读注音,划出节奏。 3、学生大声地自由朗读课文, 4、全班齐读课文 三、翻译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同桌合作,翻译课文。 (注意一些重要实词、虚词的翻译,可结合课后探究练习第三、第四题) 2、全班交流、释疑 3、在通译课文的基础上,反复诵读课文,争取能当堂把最后三小节背出来。 诵读指导: 第一段记叙十分生动,读时应注意表现人物的情态,要尽量读出三问三答的不同语气。 第二段是邹忌讽谏齐威王的话,颇能表现邹忌的个性特色,读时应注意以略带诙谐的 方式说出严肃的内容,既要读出讽谏的委婉,又要读出臣对君的忠诚 第三段记叙纳谏的举措及结果,要读得层次分明。重读“面刺寡人之过”“上书”“谤 讥于市朝”“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无可进者”“皆朝于齐”等词语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己经初步感受到了谋士邹忌雄辩的口才,这节课我们进一步分析邹忌是 怎样一步步达到讽谏的目的的。 、小组讨论:邹忌为什么要向齐威王进谏?他是怎样讽齐威王纳谏的?产生了怎样 的效果 (此环节学生分小组讨论,时间要充裕,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可针对不同小组适当进 行点拨) 第一问:在未见徐公时,妻、妾、客都肯定邹忌比徐公美,但重视客观、实际的邹忌 见到徐公“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之后,对这个现象“暮寝而思 之”,终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从妻、妾、客相同的回答中找到了不同的原因,这个不同的 原因正是由人与人的不同关系而决定。生活的经验给了邹忌极大的启迪,由此联想到齐威王 必然受到更多的蒙蔽,作为助君治国的谋士,必须进谏。 第二问:邹忌没有对齐威王进行直接的批评,而是以事设喻,以自己受蒙蔽的事来讽 谏齐威王,运用委婉的说法,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严重性,使其懂得纳谏的重 要性。邹忌最后点出“王之蔽甚矣”,这是以他自己亲身经历为依据,推己及人而的出的结 论,犹如当头棒喝,使齐威王猛醒,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第三问:齐威王虚心纳谏,敢于除弊,内政修明,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设计/陈怡 孟子二章
4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位以敢于进谏和雄辩著称的谋士,他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 为齐国的称霸立下了赫赫功劳。他就是邹忌。今天,就让我们走近邹忌,一起去感受一下他 雄辩的智慧。 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 自由朗读课文,圈出自己不会读、读不准的字和读不通的地方。 2、 教师范读正音,学生听读注音,划出节奏。 3、 学生大声地自由朗读课文, 4、 全班齐读课文。 三、翻译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 同桌合作,翻译课文。 (注意一些重要实词、虚词的翻译,可结合课后探究练习第三、第四题) 2、 全班交流、释疑 3、 在通译课文的基础上,反复诵读课文,争取能当堂把最后三小节背出来。 诵读指导: 第一段记叙十分生动,读时应注意表现人物的情态,要尽量读出三问三答的不同语气。 第二段是邹忌讽谏齐威王的话,颇能表现邹忌的个性特色,读时应注意以略带诙谐的 方式说出严肃的内容,既要读出讽谏的委婉,又要读出臣对君的忠诚。 第三段记叙纳谏的举措及结果,要读得层次分明。重读“面刺寡人之过”“上书”“谤 讥于市朝”“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无可进者”“皆朝于齐”等词语。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感受到了谋士邹忌雄辩的口才,这节课我们进一步分析邹忌是 怎样一步步达到讽谏的目的的。 二、小组讨论:邹忌为什么要向齐威王进谏?他是怎样讽齐威王纳谏的?产生了怎样 的效果? (此环节学生分小组讨论,时间要充裕,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可针对不同小组适当进 行点拨) 第一问:在未见徐公时,妻、妾、客都肯定邹忌比徐公美,但重视客观、实际的邹忌 见到徐公“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之后,对这个现象“暮寝而思 之”,终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从妻、妾、客相同的回答中找到了不同的原因,这个不同的 原因正是由人与人的不同关系而决定。生活的经验给了邹忌极大的启迪,由此联想到齐威王 必然受到更多的蒙蔽,作为助君治国的谋士,必须进谏。 第二问:邹忌没有对齐威王进行直接的批评,而是以事设喻,以自己受蒙蔽的事来讽 谏齐威王,运用委婉的说法,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严重性,使其懂得纳谏的重 要性。邹忌最后点出“王之蔽甚矣”,这是以他自己亲身经历为依据,推己及人而的出的结 论,犹如当头棒喝,使齐威王猛醒,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第三问:齐威王虚心纳谏,敢于除弊,内政修明,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设计/陈怡 孟子二章
教学目标: 1、能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舍生取义”的道德观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学会运用对比,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鱼我所欲也 在我国,不少仁人志士奉“舍生取义”为行为准则,坚持民族气节,坚持正义事业,他 们的壮举曾彪炳史册,为人称道。那么,“舍生取义”这个观点是谁最先提出的呢?让我们 起来学习。 、翻译课文 1、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几句话,让学生上台演示翻译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2、仿照黑板上四句话的翻译,翻译下列各句,注意句与句的区别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这四句话与前四句话一一对应,句式大体相同,因此对于黑板上的话应当详细讲解 并把以后四句作为翻译的实际操作、训练。) 3、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余下内容 (着重掌握文中通假字、词性活用字及古今词义变化字及多义字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孟子是怎样层层展开论述的? (这是全文的难点,学生讨论可能会无章可循,因此此环节建议教师采用讲授教学。) 明确:中心论点是“舍生取义” 文章开头以鱼和熊掌设喻,得出中心论点,接着进行逻辑推理,先进行因果论证,由因 推出果:因为我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做苟且偷生的事:因为我所厌恶的 东西还有甚于死亡的,所以即使有导致死亡的祸患也就不避开它。然后进行假设推理,从犯 面进行论证。通过比喻和推理,证明了“义”的存在。接着,再举行路人、乞人不食嗟来之 食的例子,从正面加以证明,最后以对比方式从反面加以证明,从而证明了“舍生取义”这 个中心论点。 设计/陈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导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孟子》中的一篇经典文章,文中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是 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 益其所不能。”更是千古名句,振聋发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诵读课文,翻译全文 (文中许多语句已成为人们常用的名言警句,学生印象深刻,因此可以尝试让学生在 讲课前先行背诵。) 1、全班齐背课文
5 教学目标: 1、 能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2、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舍生取义”的道德观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3、 学会运用对比,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鱼我所欲也 一、导入: 在我国,不少仁人志士奉“舍生取义”为行为准则,坚持民族气节,坚持正义事业,他 们的壮举曾彪炳史册,为人称道。那么,“舍生取义”这个观点是谁最先提出的呢?让我们 一起来学习。 二、翻译课文 1、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几句话,让学生上台演示翻译。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2、 仿照黑板上四句话的翻译,翻译下列各句,注意句与句的区别。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这四句话与前四句话一一对应,句式大体相同,因此对于黑板上的话应当详细讲解, 并把以后四句作为翻译的实际操作、训练。) 3、 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余下内容。 (着重掌握文中通假字、词性活用字及古今词义变化字及多义字。) 三、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孟子是怎样层层展开论述的? (这是全文的难点,学生讨论可能会无章可循,因此此环节建议教师采用讲授教学。) 明确:中心论点是“舍生取义” 文章开头以鱼和熊掌设喻,得出中心论点,接着进行逻辑推理,先进行因果论证,由因 推出果:因为我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做苟且偷生的事;因为我所厌恶的 东西还有甚于死亡的,所以即使有导致死亡的祸患也就不避开它。然后进行假设推理,从犯 面进行论证。通过比喻和推理,证明了“义”的存在。接着,再举行路人、乞人不食嗟来之 食的例子,从正面加以证明,最后以对比方式从反面加以证明,从而证明了“舍生取义”这 个中心论点。 设计/陈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导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孟子》中的一篇经典文章,文中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是 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 益其所不能。” 更是千古名句,振聋发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诵读课文,翻译全文 (文中许多语句已成为人们常用的名言警句,学生印象深刻,因此可以尝试让学生在 讲课前先行背诵。) 1、 全班齐背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