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 教学设计(二) 设计:常州市朝阳中学吴国旺 审稿:常州市教育教研室张春 单元分析与提示 单元概述 从不同的角度看山,就会像苏轼说的那样“横看成岭侧成峰”:读文章也有类似的情形, 所取的角度不同,所见各异。文学作品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表达感情,更易于使读者产生 各种理解。认识这一点,我们的思维会更灵活,也就会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当然,持有不 同观点应当有理有据,不可信口开河。本单元由一篇鲁迅的散文诗《雪》和四篇不同作家对 《雪》的评论文章组成。《雪》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最为明朗的一篇。它景物描写细 致生动,用词准确。文章描写了江南与北方的雪景,并在对比中体现出作者的感情倾向。江 南的雪是美的,但它是温润的美,相比而言,最值得称赞的还是在孤单的境遇下独自抗争的 北方的雪。《<雪>四人谈》则是引用了四篇文学评论大家对同一篇文章的不同理解,要求学 生能就相同的文章产生不同的观点,并敢于表达。读《雪》有自己的见解,而读对《雪》的 四篇评论是对自己观点和见解的一种比较,一种深入,或是一种启发。读《雪》是读四篇评 论的基础,而四篇评论是对《雪》更全面深入的剖析。最终是要使同学们感悟到文学鉴赏是 一个文学再创造的过程,不同的思想和生活经验对同一部作品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诵读欣 赏是对《雪》一文写作方法的延伸和拓展。《雪》文中作者由儿时的生活经历联系当时的处 境在对雪的细致描绘后表达自己的情感倾向。《综合学习与探究》主要通过几个开放性的问 题来对前面的内容作一个整体的感知与分析。作文意在着力培养同学们的发散性的思维能 力。而《延安纺车抒怀》作者本人参加过当年的延安大生产运动,他的笔下本来是非常艰苦 的原始的手工劳动变得如此优美、如此愉快。专题《我心中的语文》是对整个初中三年语文 学习的总结与回顾。特别是最后的附文,深入引导学生阅读更能激发起他们对我们祖国语言、 文学的热爱。 教学目标 ①同一对象,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分析它,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论。通过本单元的学 习,树立起这样的观念,克服单一的片面的僵化的思维模式 ②鉴赏文学作品时能有自己的独特的感受,对作品能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和评价。 ③能借助于作品评论等资料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④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理解《雪》等作品中含义丰富、深刻的句子 ⑤能准确地概述课文内容,发表自己的意见要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 ⑥了解文学评论的基本写法,尝试写简短的文学评论 ⑦能由自然界熟悉的事物形成独特的感悟,并能运用适当的形式加以表达。 教学设想
1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 教学设计(二) 设计:常州市朝阳中学 吴国旺 审稿:常州市教育教研室 张春 单元分析与提示 单元概述 从不同的角度看山,就会像苏轼说的那样“横看成岭侧成峰”;读文章也有类似的情形, 所取的角度不同,所见各异。文学作品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表达感情,更易于使读者产生 各种理解。认识这一点,我们的思维会更灵活,也就会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当然,持有不 同观点应当有理有据,不可信口开河。本单元由一篇鲁迅的散文诗《雪》和四篇不同作家对 《雪》的评论文章组成。《雪》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最为明朗的一篇。它景物描写细 致生动,用词准确。文章描写了江南与北方的雪景,并在对比中体现出作者的感情倾向。江 南的雪是美的,但它是温润的美,相比而言,最值得称赞的还是在孤单的境遇下独自抗争的 北方的雪。《<雪>四人谈》则是引用了四篇文学评论大家对同一篇文章的不同理解,要求学 生能就相同的文章产生不同的观点,并敢于表达。读《雪》有自己的见解,而读对《雪》的 四篇评论是对自己观点和见解的一种比较,一种深入,或是一种启发。读《雪》是读四篇评 论的基础,而四篇评论是对《雪》更全面深入的剖析。最终是要使同学们感悟到文学鉴赏是 一个文学再创造的过程,不同的思想和生活经验对同一部作品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诵读欣 赏是对《雪》一文写作方法的延伸和拓展。《雪》文中作者由儿时的生活经历联系当时的处 境在对雪的细致描绘后表达自己的情感倾向。《综合学习与探究》主要通过几个开放性的问 题来对前面的内容作一个整体的感知与分析。作文意在着力培养同学们的发散性的思维能 力。而《延安纺车抒怀》作者本人参加过当年的延安大生产运动,他的笔下本来是非常艰苦 的原始的手工劳动变得如此优美、如此愉快。专题《我心中的语文》是对整个初中三年语文 学习的总结与回顾。特别是最后的附文,深入引导学生阅读更能激发起他们对我们祖国语言、 文学的热爱。 教学目标 ①同一对象,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分析它,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论。通过本单元的学 习,树立起这样的观念,克服单一的片面的僵化的思维模式。 ②鉴赏文学作品时能有自己的独特的感受,对作品能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和评价。 ③能借助于作品评论等资料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④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理解《雪》等作品中含义丰富、深刻的句子。 ⑤能准确地概述课文内容,发表自己的意见要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 ⑥了解文学评论的基本写法,尝试写简短的文学评论。 ⑦能由自然界熟悉的事物形成独特的感悟,并能运用适当的形式加以表达。 教学设想
《雪》是一首散文诗,散文诗是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教学这篇文章要靠 反复诵读,体会诗化的语言之美。通过诵读“朔方的雪”体会其深刻的思想内涵。为了读懂 它可以分三步走:先理解该文的字面意义;再通过字面理解蕴涵的思想意义。为此,可以采 取以下做法(1)知人论诗。适当交代作品的写作背景和作者当时的生活、思想状况,对理 解这篇文章是必要的。(2)文如其人。从鲁迅本人的性格(柔软和坚硬)来理解。(3)阅读 《<雪》四人谈》,了解几种不同的代表性的看法。第三步,引导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 鼓励有创意的思想。深入理解本文是能够顺利解读后面文学评论的关键。 本单元跟其它单元有明显的区别。即,《<雪>四人谈》是一组文章,因此适宜进行整体 教学,因为这样便于进行比较,便于整体阅读理解。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读四篇关 于《雪》的评论文章。先浏览,把握大意,然后精读,找出每篇文章的论点、论据。试眷比 较四篇文章观点的异同之处。在老师指导下展开讨论。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然后集中几个 有共性的问题进行全班讨论。基于本单元学习方法和单元编排组合的特点,特别适宜采取整 体教学的方法。教学中要改变依课文先后单篇教学的习惯。学习《雪》之前或在学习过程中 都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四篇评论文章,为《雪》的解读和欣赏服务。而教学后面的四篇文章, 也可以进行回顾阅读。四篇文章的学习,更应该从整体考虑教学安排,如果逐篇教学,不仅 花的时间多,效果也不好 诵读欣赏部分,老师要引导学生了解当年延安大生产运动的背景以及1961年的写作背 景,让学生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意义。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的经历体验“劳动以后收 获的愉快”,欣赏纺线劳动的优美姿势,进一步确立热爱劳动的观点 专题“我心中的语文”:关于“总结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填写要进行指导,作适当的 说明,提出具体的要求。可以采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老师评价相结合的形式,把评价的 结果作为语文学科毕业成绩的一个参考。填写“自我评价表”教师应该根据课程标准和所在 学校的实际情况拟出“成果形式”栏的基本标准,然后综合有关方面的情况给出等第。关于 “回味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把握每道题的侧重点,根据各人的实际情况选择题目或另外拟 题作文。关于语文的格言,可以让同学们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去写,写好后,可以组织一次班 级交流活动或评比活动。召开关于语文的研讨会,老师事先要把研讨会的要求告诉同学们 让同学们做好充分准备。教学《别了,语文课》,教师可以将本文与都德的《最后一课》进 行比较阅读,体会“我”和小弗郎士的共同特点、共同感情以及对语文课态度变化的不同原 因,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对语文的态度理解“世界上有些东西常常是在将要失去或已经失去 的时候,才感到它的珍贵”这句话所蕴涵的哲理 课时安排 《雪》(一课时) 《<雪>四人谈》( 课时) 综合学习与探究(二课时) 诵读欣赏《延安纺车抒怀》(一课时) 专题“我心中的语文”(一课时) 十九雪(方案A) 教材简析 《雪》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最为明朗的一篇。它景物描写细致生动,用词准确 文章描写了江南与北方的雪景,并在对比中体现出作者的倾向。江南的雪是美的,但它是温 润的美,相比而言,最值得称赞的还是在孤单的境遇下独自抗争的北方的雪。这一情感取向 阅读时需要仔细辨析。鲁迅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例如,在描写完江南的雪之后,用了一个 峻急的“但是”,转入了对“朔方的雪”的描述。看似并不需要转折,可加上这个“但是” 2
2 《雪》是一首散文诗,散文诗是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教学这篇文章要靠 反复诵读,体会诗化的语言之美。通过诵读“朔方的雪”体会其深刻的思想内涵。为了读懂 它可以分三步走:先理解该文的字面意义;再通过字面理解蕴涵的思想意义。为此,可以采 取以下做法(1)知人论诗。适当交代作品的写作背景和作者当时的生活、思想状况,对理 解这篇文章是必要的。(2)文如其人。从鲁迅本人的性格(柔软和坚硬)来理解。(3)阅读 《<雪>四人谈》,了解几种不同的代表性的看法。第三步,引导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 鼓励有创意的思想。深入理解本文是能够顺利解读后面文学评论的关键。 本单元跟其它单元有明显的区别。即,《<雪>四人谈》是一组文章,因此适宜进行整体 教学,因为这样便于进行比较,便于整体阅读理解。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读四篇关 于《雪》的评论文章。先浏览,把握大意,然后精读,找出每篇文章的论点、论据。试着比 较四篇文章观点的异同之处。在老师指导下展开讨论。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然后集中几个 有共性的问题进行全班讨论。基于本单元学习方法和单元编排组合的特点,特别适宜采取整 体教学的方法。教学中要改变依课文先后单篇教学的习惯。学习《雪》之前或在学习过程中 都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四篇评论文章,为《雪》的解读和欣赏服务。而教学后面的四篇文章, 也可以进行回顾阅读。四篇文章的学习,更应该从整体考虑教学安排,如果逐篇教学,不仅 花的时间多,效果也不好。 诵读欣赏部分,老师要引导学生了解当年延安大生产运动的背景以及 1961 年的写作背 景,让学生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意义。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的经历体验“劳动以后收 获的愉快”,欣赏纺线劳动的优美姿势,进一步确立热爱劳动的观点。 专题“我心中的语文”:关于“总结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填写要进行指导,作适当的 说明,提出具体的要求。可以采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老师评价相结合的形式,把评价的 结果作为语文学科毕业成绩的一个参考。填写“自我评价表”教师应该根据课程标准和所在 学校的实际情况拟出“成果形式”栏的基本标准,然后综合有关方面的情况给出等第。关于 “回味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把握每道题的侧重点,根据各人的实际情况选择题目或另外拟 题作文。关于语文的格言,可以让同学们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去写,写好后,可以组织一次班 级交流活动或评比活动。召开关于语文的研讨会,老师事先要把研讨会的要求告诉同学们, 让同学们做好充分准备。教学《别了,语文课》,教师可以将本文与都德的《最后一课》进 行比较阅读,体会“我”和小弗郎士的共同特点、共同感情以及对语文课态度变化的不同原 因,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对语文的态度理解“世界上有些东西常常是在将要失去或已经失去 的时候,才感到它的珍贵”这句话所蕴涵的哲理。 课时安排 《雪》(一课时) 《<雪>四人谈》(二——三课时) 综合学习与探究 (二课时) 诵读欣赏《延安纺车抒怀》(一课时) 专 题“我心中的语文”(一课时) 十九 雪(方案 A) 教材简析 《雪》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最为明朗的一篇。它景物描写细致生动,用词准确。 文章描写了江南与北方的雪景,并在对比中体现出作者的倾向。江南的雪是美的,但它是温 润的美,相比而言,最值得称赞的还是在孤单的境遇下独自抗争的北方的雪。这一情感取向, 阅读时需要仔细辨析。鲁迅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例如,在描写完江南的雪之后,用了一个 峻急的“但是”,转入了对“朔方的雪”的描述。看似并不需要转折,可加上这个“但是
之后,情感的倾向性更加明显了。这一点在阅读时需要细细体会。 教学目标 ①能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②能品析文中的两幅雪景图,并分别说出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③学会本文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 课前学习 课前査找有关鲁迅的生平事迹方面的资料,并阅读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的有关文章。 读文章1-2遍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引入新课,阅读文章,扫清阅读障碍。 ②梳理文章内容,把握两幅画面各自表达的作者的情感。 教学设社 导入新课 从鲁迅文章的体裁导入:同学们,从初一开始到现在,我们陆续学习过鲁迅的散文、小 说等文学体裁,今天,我们来学习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的重要一首散文诗《雪》。 检查预习 以“我所了解的鲁迅”为话题介绍鲁迅的相关生平事迹。学生随时补充其他同学的 内容。 综合同学的发言后老师用投影给出较详细的资料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 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 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 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 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 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 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 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 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 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 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 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 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 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 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 治和政治迫害
3 之后,情感的倾向性更加明显了。这一点在阅读时需要细细体会。 教学目标 ①能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②能品析文中的两幅雪景图,并分别说出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③学会本文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 课前学习 课前查找有关鲁迅的生平事迹方面的资料,并阅读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的有关文章。 读文章 1-2 遍。 课时安排 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引入新课,阅读文章,扫清阅读障碍。 ②梳理文章内容,把握两幅画面各自表达的作者的情感。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从鲁迅文章的体裁导入:同学们,从初一开始到现在,我们陆续学习过鲁迅的散文、小 说等文学体裁,今天,我们来学习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的重要一首散文诗《雪》。 ↘检查预习 以“我所了解的鲁迅”为话题介绍鲁迅的相关生平事迹。学生随时补充其他同学的 内容。 综合同学的发言后老师用投影给出较详细的资料: 鲁迅〔1881 年 9 月 25 日~1936 年 10 月 19 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 名 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 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 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 后从事文艺工作, 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05—1907 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 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 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 安。1909 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 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 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 政府教育部部员、 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 年 5 月,首次 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 动的 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 年到 1926 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 散文 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 集续编》等 专集。其中,1921 年 12 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 Q 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 史上的不朽杰 作。1926 年 8 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 南下到厦门大学任 中文系主任。1927 年 1 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 教务主任。1927 年 10 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 年,儿子周海婴 出世。1930 年起,先后参加 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 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 治和政治迫害
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 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 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 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 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 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 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 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 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等。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 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1938年出版 《鲁迅全集》(二十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鲁迅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 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 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 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 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初读课文,提出问题整体感知 教师指导语: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文章一遍,告诉老师: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哪两个地 方的雪景?你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整体上有什么不同?从哪些地方 可以看出?(后两个问题在前面的问题解决后再提出) 学生读文章后思考,明确:描绘南方的雪景和北方的雪景:;区分在于第四小节的开 头用了一个“但是”来转折:南方的雪美艳,北方的雪孤独。 再读课文,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1、请同学们再次朗读本文,带着这样的问题:南方的雪有什么特点呢?从哪些地 方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南方的雪有什么样的感受?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学生读完文章后先独立思考,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讨论明确:南方的雪滋润美艳、 绚丽有趣,但给作者的感觉是不能持久的。从2、3小节相关地方能看出 2、齐读课文最后三段。思考:北方的雪有哪些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你从 这些地方能感到北方雪的个性吗?从作者对北方雪的称呼上你能判断出作者对 北方雪的态度吗? 学生深入思考后回答,多人回答、补充后明确:北方的雪永远如粉、如沙、决不 粘连、蓬勃的奋飞;从这里能看出她独立的个性和斗争的激情以及献身的精神: 作者称北方的雪为“死掉的雨、雨的精魂”从这些称呼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对北 方雪的喜爱。(老师及时板书) 三读课文,结合背景探究主目 教师指导语:作者向我们描绘了两幅画面,一幅是记忆中的故乡江南的雪景,从作 者对孩子们堆雪人一段的描绘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对理想中温暖和美好事物的追求。另 幅是现实中居处的朔方的雪景。从作者的描绘来看,表现作者对现实中搏击严寒的力与 光的赞颂。说到这里老师很自然的会问,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文章呢?作者要表现 个什么样的主题呢?请同学们在刚才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的 答案
4 从 1927 年到 1936 年,创作了历史 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 辑在《而已集》、《三闲集》、 《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 谈》、《花边文学》、 《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 外集》和《集 外集拾遗》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 领导、 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 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 极培养青年 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 集、研究、整理大 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 理《嵇康集》,辑录《会 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 《小说旧闻钞》等等。 1936 年 10 月 19 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 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 桥万国公墓。1956 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 重建的鲁迅墓题字。1938 年出版 《鲁迅全集》〔二十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鲁迅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 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 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 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 年出版了《鲁 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 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 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 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 本。小说《祝福》、《阿 Q 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初读课文,提出问题整体感知 教师指导语: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文章一遍,告诉老师: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哪两个地 方的雪景?你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整体上有什么不同?从哪些地方 可以看出?(后两个问题在前面的问题解决后再提出) 学生读文章后思考,明确:描绘南方的雪景和北方的雪景;区分在于第四小节的开 头用了一个“但是”来转折;南方的雪美艳,北方的雪孤独。 ↘再读课文,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1、 请同学们再次朗读本文,带着这样的问题:南方的雪有什么特点呢?从哪些地 方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南方的雪有什么样的感受?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学生读完文章后先独立思考,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讨论明确:南方的雪滋润美艳、 绚丽有趣,但给作者的感觉是不能持久的。从 2、3 小节相关地方能看出。 2、 齐读课文最后三段。思考:北方的雪有哪些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你从 这些地方能感到北方雪的个性吗?从作者对北方雪的称呼上你能判断出作者对 北方雪的态度吗? 学生深入思考后回答,多人回答、补充后明确:北方的雪永远如粉、如沙、决不 粘连、蓬勃的奋飞;从这里能看出她独立的个性和斗争的激情以及献身的精神; 作者称北方的雪为“死掉的雨、雨的精魂”从这些称呼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对北 方雪的喜爱。(老师及时板书) ↘三读课文,结合背景探究主旨 教师指导语:作者向我们描绘了两幅画面,一幅是记忆中的故乡江南的雪景,从作 者对孩子们堆雪人一段的描绘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对理想中温暖和美好事物的追求。另一 幅是现实中居处的朔方的雪景。从作者的描绘来看,表现作者对现实中搏击严寒的力与 光的赞颂。说到这里老师很自然的会问,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文章呢?作者要表现 一个什么样的主题呢?请同学们在刚才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的 答案
同学再次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完后。老师引导同学思考,在生活当中我们不会无缘无 故地描绘某种景物,他一定会投入作者的感情,这种手法也叫“借景抒情”再联系本文写 作的时代背景请大家思考 背景:《雪》写于1925年1月18日,那时鲁迅正生活在北洋军阀段祺瑞统治下的北京 讨论后明确:作者在黑暗中渴求光明,在严寒中向往温暖,虽身处孤独而永不颓丧的伟大 格和战斗精神。(鼓励学生有创意表达,不求统一答案 布置作业,为学习评论作准备 1、选择你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背诵,下节课检査 2、本节课我们主要从理解文章主旨的角度对这篇文章作了一个解读,课后再读这 篇文章看看你有没有新的发现,把你的发现以片段的形式写在随笔本上,下节 课交流。 板书设计 鲁迅 南方的雪景 北方的雪景 滋润美艳、绚丽有趣不能持久但是 如粉如沙、决不粘连独立斗争 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借景抒情)现实中搏击严寒的光和力的赞颂 主旨:黑暗中渴求光明,在严寒中向往温暖,虽身处孤独而永不颓丧的伟大人格和毫不退 却的战斗精神 雪(方案B) 任务分析 雪》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篇,也是最精彩的一篇。但由于文 体特点和作者思想的博大丰富,理解的难度比较大。理解的主要难度在于作品的内涵极其 丰富,表现手法艺术性又特别强,在给解读带来了很大空间的同时,也使理解的多元成为 必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鼓励学生提出 创造性、独特性的见解就十分关键了。在交流时应该允许他们有自己的见解,而且理解不 必求透彻,讨论不必求结论的一致。 教学目标 通过各种方式理解作品的字面意义、蕴涵的思想意义。通过阅读《<雪>四人谈》了 解几种不同的代表性看法,为教学作好必要的铺垫。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体味诗化的的语言之美。通过诵读“朔方的雪”体会其深刻的思想内涵 课前学习 课前分别读一读鲁迅的散文、小说等不同的文学体裁,对各自的特点有自己的感 课时安排 课时
5 同学再次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完后。老师引导同学思考,在生活当中我们不会无缘无 故地描绘某种景物,他一定会投入作者的感情,这种手法也叫“借景抒情”再联系本文写 作的时代背景请大家思考。 背景:《雪》写于 1925 年 1 月 18 日,那时鲁迅正生活在北洋军阀段祺瑞统治下的北京。 讨论后明确:作者在黑暗中渴求光明,在严寒中向往温暖,虽身处孤独而永不颓丧的伟大 品格和战斗精神。(鼓励学生有创意表达,不求统一答案) ↘布置作业,为学习评论作准备 1、 选择你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背诵,下节课检查。 2、 本节课我们主要从理解文章主旨的角度对这篇文章作了一个解读,课后再读这 篇文章看看你有没有新的发现,把你的发现以片段的形式写在随笔本上,下节 课交流。 ↘板书设计 雪 鲁迅 南方的雪景 北方的雪景 ↓ ↓ 滋润美艳、绚丽有趣不能持久 但是 如粉如沙、决不粘连独立斗争 ↓ ↓ 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 (借景抒情) 现实中搏击严寒的光和力的赞颂 ↘ ↙ 主旨:黑暗中渴求光明,在严寒中向往温暖,虽身处孤独而永不颓丧的伟大人格和毫不退 却的战斗精神 雪(方案 B) 任务分析 《雪》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篇,也是最精彩的一篇。但由于文 体特点和作者思想的博大丰富,理解的难度比较大。理解的主要难度在于作品的内涵极其 丰富,表现手法艺术性又特别强,在给解读带来了很大空间的同时,也使理解的多元成为 必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鼓励学生提出 创造性、独特性的见解就十分关键了。在交流时应该允许他们有自己的见解,而且理解不 必求透彻,讨论不必求结论的一致。 教学目标 通过各种方式理解作品的字面意义、蕴涵的思想意义。通过阅读《<雪>四人谈》了 解几种不同的代表性看法,为教学作好必要的铺垫。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体味诗化的的语言之美。通过诵读“朔方的雪”体会其深刻的思想内涵。 课前学习 课前分别读一读鲁迅的散文、小说等不同的文学体裁,对各自的特点有自己的感 受。 课时安排 一课时 第一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