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讲话 类评价和科技成果权益改革,放活科技人员和科技成果,改革科技成果权益分配,让科技人员“名利双 收”。推进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分类评价改革,把科技与产业的关联度、科技自身的创新度、科技对产业 的贡献度作为评价标准。大力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探索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与经营性服务组织 融合发展,鼓励农技人员进入新型经营主体,通过提供服务增产增效增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 提高农技体系活力和服务效能,明年要召开专题会议部署。 四是创新完善农业攴持保护制度。重点在支持农业绿色发展、经营风险分担、金融支农、农民培训 等方面求突破。推动构建农业绿色发展支持保障体系,加快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完善 耕地、草原、渔业等重要农业资源台账制度,构建农业资源生态环境监测预警体系,推动耕地保护、农业 污染防治、农业投入品管理等法律法规制修订。健全完善农民风险分担机制,深人实施农业大灾保险试 点,推动在粮食主产省开展三大粮食作物价格保险、收入保险试点。研究出台优势特色农产品农业保险财 政奖补政策,推动制定下发加快农业保险发展的文件。创新金融支农政策,健全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 争取明年覆盖主要农业县,通过财政担保费率补助和以奖代补等,加快扩大担保业务,帮助新型经营主体 解决贷款难贷款贵问题。加快农垦产业基金组建运营,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设立农业发展、乡村振兴投资 基金。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示范培训力度,每年培育100万新型职业农 民,制定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人才培训政策措施,引导激励各类人才到农村广阔天地大显身手。 乡村振兴,关键靠人,靠农民群众,靠千部队伍。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 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要不断提升政治素养。各级农业部门要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牢 固树立“四个意识”,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坚决 服从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当前,首要的是深 人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二卷和党的十九大报告,着力 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不断提高政策理论水平,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要 始终不忘初心使命。农业系统的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是要为农民谋幸福、为乡村谋振兴。要 矢志不渝地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全国人搞饭、为农村人搞钱、为城里人搞绿,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 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要全面增强工作本领。加强政策理 论和业务知识学习,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三农”思想,掌握市场经济条 件下、农业转型升级背景下,指导推动工作的新本领,努力成为“三农”工作的行家里手、乡村振兴的坚定 推手和联系服务群众的贴心好手。深入学习中央的新部署新要求,认真研究农业农村新情况新变化,在 制度设计、政策创新、指导服务上想办法、求突破,善用系统思维、全局思维,增强工作协同性,不断凝聚 推进“三农”工作的强大合力。要坚持狠抓落实落地。坚持问题导向求突破,紧盯质量兴农、绿色发展、结 构调整、农村改革、农村双创等中央关注、群众关心的重大问题,千方百计谋划新举措,咬定青山抓落实 争取月有所进、年有所成。加强调查研究,加强具体指导,注重典型引路,及时总结推广基层创造的好经 验好做法,以点带面推动工作。要持续改进工作作风。传承“三农”工作的价值理念和优良传统,锤炼求 真务实、服务群众的工作作风,强化敢于担当、开拓创新的意识勇气。始终加强纪律建设和作风建设。进 步巩固拓展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成果,继续整治“四风”问题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新表现,加 大惠农政策落实情况监督检査力度,坚决防止跑冒滴漏、吃拿卡要、权力寻租,坚决纠正损害农民群众利 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各级农业部门都要以新作风、新作为,保证落实新任务、开拓新局面。 同志们,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锐意进取,奋发 有为,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报 领导讲话 16 类评价和科技成果权益改革,放活科技人员和科技成果,改革科技成果权益分配,让科技人员“名利双 收”。推进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分类评价改革,把科技与产业的关联度、科技自身的创新度、科技对产业 的贡献度作为评价标准。大力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探索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与经营性服务组织 融合发展,鼓励农技人员进入新型经营主体,通过提供服务增产增效增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 提高农技体系活力和服务效能,明年要召开专题会议部署。 四是创新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重点在支持农业绿色发展、经营风险分担、金融支农、农民培训 等方面求突破。推动构建农业绿色发展支持保障体系,加快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完善 耕地、草原、渔业等重要农业资源台账制度,构建农业资源生态环境监测预警体系,推动耕地保护、农业 污染防治、农业投入品管理等法律法规制修订。健全完善农民风险分担机制,深入实施农业大灾保险试 点,推动在粮食主产省开展三大粮食作物价格保险、收入保险试点。研究出台优势特色农产品农业保险财 政奖补政策,推动制定下发加快农业保险发展的文件。创新金融支农政策,健全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 争取明年覆盖主要农业县,通过财政担保费率补助和以奖代补等,加快扩大担保业务,帮助新型经营主体 解决贷款难贷款贵问题。加快农垦产业基金组建运营,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设立农业发展、乡村振兴投资 基金。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示范培训力度,每年培育100万新型职业农 民,制定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人才培训政策措施,引导激励各类人才到农村广阔天地大显身手。 乡村振兴,关键靠人,靠农民群众,靠干部队伍。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 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要不断提升政治素养。各级农业部门要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牢 固树立“四个意识”,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坚决 服从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当前,首要的是深 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二卷和党的十九大报告,着力 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不断提高政策理论水平,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要 始终不忘初心使命。农业系统的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是要为农民谋幸福、为乡村谋振兴。要 矢志不渝地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全国人搞饭、为农村人搞钱、为城里人搞绿,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 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要全面增强工作本领。加强政策理 论和业务知识学习,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三农”思想,掌握市场经济条 件下、农业转型升级背景下,指导推动工作的新本领,努力成为“三农”工作的行家里手、乡村振兴的坚定 推手和联系服务群众的贴心好手。深入学习中央的新部署新要求,认真研究农业农村新情况新变化,在 制度设计、政策创新、指导服务上想办法、求突破,善用系统思维、全局思维,增强工作协同性,不断凝聚 推进“三农”工作的强大合力。要坚持狠抓落实落地。坚持问题导向求突破,紧盯质量兴农、绿色发展、结 构调整、农村改革、农村双创等中央关注、群众关心的重大问题,千方百计谋划新举措,咬定青山抓落实, 争取月有所进、年有所成。加强调查研究,加强具体指导,注重典型引路,及时总结推广基层创造的好经 验好做法,以点带面推动工作。要持续改进工作作风。传承“三农”工作的价值理念和优良传统,锤炼求 真务实、服务群众的工作作风,强化敢于担当、开拓创新的意识勇气。始终加强纪律建设和作风建设。进 一步巩固拓展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成果,继续整治“四风”问题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新表现,加 大惠农政策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力度,坚决防止跑冒滴漏、吃拿卡要、权力寻租,坚决纠正损害农民群众利 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各级农业部门都要以新作风、新作为,保证落实新任务、开拓新局面。 同志们,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锐意进取,奋发 有为,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通知决定 农业部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高等院校和 农业科研单位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意见 农科教发[2017]1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农牧、农村经济)厅(委、局)、教育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局、教 育局,有关高等院校、农业科研单位 高等院校和农业科研单位(以下简称“农业科研院校”)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是法律赋予的重要 职责。长期以来,农业科研院校发挥科技和人才优势,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为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 民持续增收作岀了重大贡献。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要依靠农业科 技进步,这对农业科研院校支持服务“三农”提出了新要求。为深入推进农业科研院校开展农业技术推 广服务,加强农科教协同,现提出以下意见 明确总体要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 改革为主线,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扶持政策,推动科技人员投身“三农”工作主战场,强化农业科技成果 转化,优化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加强农业农村人才培育,为促进农业产业兴旺、农村生态宜居、农民生活 富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当前农业农村发展中技术、人才、服务供给不平衡、不充分等突岀问题,推动农 业科研院校立足各地产业发展实际和农民现实需求,加强农业农村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的研究、熟化和 推广应用,补齐现代农业发展短板 坚持协同联动。建立农业、教育等部门协同工作机制,加强顶层设计,引导农业科研院校与农业技术 推广机构、农民合作组织、涉农企业等紧密衔接,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形成横向联动、纵向贯通、多方协 同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新格局。 坚持机制创新。推动农业科研院校建立有利于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发展的管理、评价、流动、激励机 制,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新模式,促进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向农业主战场流动,建立农业科技创新 转化、推广有效衔接的体制机制。 、突出重点任务 (三)大力培养农业农村人才。引导农业科研院校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农业技术推广等农业农村人 才教育培训。农业科研院校根据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建立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业技术推广 专家队伍。高等院校要完善专业设置,优化专业课程,强化实践教学,培养一批农业技术推广人才;积极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报 通知决定 17 农业部 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高等院校和 农业科研单位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意见 农科教发〔2017〕1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农牧、农村经济)厅(委、局)、教育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局、教 育局,有关高等院校、农业科研单位: 高等院校和农业科研单位(以下简称“农业科研院校”)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是法律赋予的重要 职责。长期以来,农业科研院校发挥科技和人才优势,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为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 民持续增收作出了重大贡献。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要依靠农业科 技进步,这对农业科研院校支持服务“三农”提出了新要求。为深入推进农业科研院校开展农业技术推 广服务,加强农科教协同,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明确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 改革为主线,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扶持政策,推动科技人员投身“三农”工作主战场,强化农业科技成果 转化,优化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加强农业农村人才培育,为促进农业产业兴旺、农村生态宜居、农民生活 富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当前农业农村发展中技术、人才、服务供给不平衡、不充分等突出问题,推动农 业科研院校立足各地产业发展实际和农民现实需求,加强农业农村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的研究、熟化和 推广应用,补齐现代农业发展短板。 坚持协同联动。建立农业、教育等部门协同工作机制,加强顶层设计,引导农业科研院校与农业技术 推广机构、农民合作组织、涉农企业等紧密衔接,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形成横向联动、纵向贯通、多方协 同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新格局。 坚持机制创新。推动农业科研院校建立有利于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发展的管理、评价、流动、激励机 制,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新模式,促进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向农业主战场流动,建立农业科技创新、 转化、推广有效衔接的体制机制。 二、突出重点任务 (三)大力培养农业农村人才。引导农业科研院校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农业技术推广等农业农村人 才教育培训。农业科研院校根据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建立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业技术推广 专家队伍。高等院校要完善专业设置,优化专业课程,强化实践教学,培养一批农业技术推广人才;积极
通知决定 推广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的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培养和办学模式。支持农业科研院校适度扩大农业硕士专 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比例与规模。支持和鼓励农业科研院校对农业技术人员、新型职业农民、新型农业经 营主体负责人、农村实用人才等开展常态化的培训 (四)加强农业技术集成和成果转化。支持农业科研院校围绕农业产业发展需求选题立项,研发新 品种,集成新技术,探索新模式,形成一批先进适用农业科技成果,联合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新型农业 经营主体等开展示范展示。支持农业科研院校建立技术转移中心、成果孵化平台、创新创业基地等,参与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促进农业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快速转化应用。 (五)加强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建设。支持农业科研院校采取校(院)地、校(院)企共建等多种 形式,在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各类园区,建设一批农业应用技 术研发基地、产业科研试验站、区域示范基地,形成校(院)地(企)合作研发、合作推广、合作育人的长 效机制。支持高校新农村发展硏究院发展,建设一批集科研试验、技术示范与推广、人才培养于一体的 综合示范基地、特色产业基地和分布式服务站。 创新运行机制 (六)强化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职责。农业科研院校设置一定比例的农业技术推广岗位,鼓励各类科 技人员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并在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年度考核等方面把农业技术推广服务 业绩作为社会服务绩效考核内容。建立健全从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人员的在岗兼职、离岗创业、返岗任 职制度。探索建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流动岗,支持农业科研教学人员在企事业单位和涉农经济组织以兼 职、合作、交流等形式合理流动。支持农业科研院校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承包 技术入股等增值服务合理取酬。 (七)完善评价考核机制。农业科研院校根据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性质,设置相应的评价体系,以农业 技术推广服务质量和成效为评价导向,充分调动科研人员参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积极性。完善专业技 术职务评聘办法,对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科技人员,突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业绩,鼓励把论文写 在大地上、把成果送进千万家;评审委员会中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专家应占一定比例。建立分类考核 机制,以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业绩为主要依据,参考服务区域农业主管部门和服务主体的评价意见。 (八)创新服务方式。围绕地方主导产业和农业科研院校的优势学科,推进农业科研院校间、校地 (企)、院地(企)等多种形式的合作,探索建立农业技术推广联盟。大力探索“科研试验基地一区域示 范基地—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点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两地一站一体”链条式推广模式。建立健全 专家教授驻村、驻企等对口联系服务制度,建设专家大院、院士工作站、教授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学生 实践基地等,鼓励科研人员在生产一线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充分利用大数据、云平台、移动互联等 现代信息技术,探索“互联网←”条件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新手段,实现服务精准化、便捷化和高效化。 四、强化保障措施 (九)加强组织领导。农业部、教育部等部门成立农业科研院校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协调小 组,推进有关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支持建立一批农科教协同推广中心。各省级农业、教育等部门成立协调 小组,推进重大事项的研究决策,指导农业科研院校会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等协同开展农业技术服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报 通知决定 18 推广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的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培养和办学模式。支持农业科研院校适度扩大农业硕士专 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比例与规模。支持和鼓励农业科研院校对农业技术人员、新型职业农民、新型农业经 营主体负责人、农村实用人才等开展常态化的培训。 (四)加强农业技术集成和成果转化。支持农业科研院校围绕农业产业发展需求选题立项,研发新 品种,集成新技术,探索新模式,形成一批先进适用农业科技成果,联合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新型农业 经营主体等开展示范展示。支持农业科研院校建立技术转移中心、成果孵化平台、创新创业基地等,参与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促进农业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快速转化应用。 (五)加强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建设。支持农业科研院校采取校(院)地、校(院)企共建等多种 形式,在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各类园区,建设一批农业应用技 术研发基地、产业科研试验站、区域示范基地,形成校(院)地(企)合作研发、合作推广、合作育人的长 效机制。支持高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发展,建设一批集科研试验、技术示范与推广、人才培养于一体的 综合示范基地、特色产业基地和分布式服务站。 三、创新运行机制 (六)强化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职责。农业科研院校设置一定比例的农业技术推广岗位,鼓励各类科 技人员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并在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年度考核等方面把农业技术推广服务 业绩作为社会服务绩效考核内容。建立健全从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人员的在岗兼职、离岗创业、返岗任 职制度。探索建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流动岗,支持农业科研教学人员在企事业单位和涉农经济组织以兼 职、合作、交流等形式合理流动。支持农业科研院校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承包、 技术入股等增值服务合理取酬。 (七)完善评价考核机制。农业科研院校根据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性质,设置相应的评价体系,以农业 技术推广服务质量和成效为评价导向,充分调动科研人员参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积极性。完善专业技 术职务评聘办法,对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科技人员,突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业绩,鼓励把论文写 在大地上、把成果送进千万家;评审委员会中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专家应占一定比例。建立分类考核 机制,以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业绩为主要依据,参考服务区域农业主管部门和服务主体的评价意见。 (八)创新服务方式。围绕地方主导产业和农业科研院校的优势学科,推进农业科研院校间、校地 (企)、院地(企)等多种形式的合作,探索建立农业技术推广联盟。大力探索“科研试验基地—区域示 范基地—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两地一站一体”链条式推广模式。建立健全 专家教授驻村、驻企等对口联系服务制度,建设专家大院、院士工作站、教授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学生 实践基地等,鼓励科研人员在生产一线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充分利用大数据、云平台、移动互联等 现代信息技术,探索“互联网+”条件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新手段,实现服务精准化、便捷化和高效化。 四、强化保障措施 (九)加强组织领导。农业部、教育部等部门成立农业科研院校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协调小 组,推进有关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支持建立一批农科教协同推广中心。各省级农业、教育等部门成立协调 小组,推进重大事项的研究决策,指导农业科研院校会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等协同开展农业技术服务
通知决定 农业科研院校要成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领导小组,健全工作机制,完善规章制度。 (十)加强政策扶持。支持农业科研院校参与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区域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建设,支持农业科硏院校承担农业技术推广项目。鼓励农业科研院校在基本科研业务经费和本单位资 助的科技项目中设立农业技术推广及其能力建设项目。各省(区、市)要加强政策创设,探索设立农业科 研院校农业技术推广专项 (十一)加强督导考评。各级农业、教育部门要加强工作督导,推动农业科硏院校落实开展农业技术 推广工作的政策措施;建立考核评价体系,将农业科研院校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绩效作为支持农业科 研院校建设和评价高等院校社会服务的重要依据。 (十二)加强典型引路。及时总结宣传农业科硏院校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好做法好经验,发挥 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2018年选择部分农业科研院校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试点,探索并逐步完善“两 地一站一体”链条式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模式,力争取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农业部教育部 2017年12月21日 关于启动第一批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 示范区建设开展农业绿色发展 先行先试工作的通知 农计发[201712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农牧、农村经济、畜牧、渔业)、发展改革、科技、财政、国 土资源、环境保护、水利、林业厅(委、局) 根据农业部等8部门《关于印发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方案的通知》(农计发[2016 88号)和《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第一批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评估确定工作的通知》(农办计 〔2017]26号)要求,在各地积极申报的基础上,经农业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国土资源 部、环境保护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组织遴选,产生了第一批40个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以 下简称“试验示范区”,见附件)。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 业绿色发展的意见》,加快推进试验示范区创建,第一批试验示范区将同时作为农业绿色发展的试点先 行区,通过先行先试,创新机制,创造经验,带动面上绿色发展。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总体思路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指引,以资源 环境承载力为基准,以优化空间布局、节约利用资源、保护产地环境、提升生态服务功能为重点,把绿色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报 通知决定 19 农业科研院校要成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领导小组,健全工作机制,完善规章制度。 (十)加强政策扶持。支持农业科研院校参与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区域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建设,支持农业科研院校承担农业技术推广项目。鼓励农业科研院校在基本科研业务经费和本单位资 助的科技项目中设立农业技术推广及其能力建设项目。各省(区、市)要加强政策创设,探索设立农业科 研院校农业技术推广专项。 (十一)加强督导考评。各级农业、教育部门要加强工作督导,推动农业科研院校落实开展农业技术 推广工作的政策措施;建立考核评价体系,将农业科研院校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绩效作为支持农业科 研院校建设和评价高等院校社会服务的重要依据。 (十二)加强典型引路。及时总结宣传农业科研院校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好做法好经验,发挥 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2018年选择部分农业科研院校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试点,探索并逐步完善“两 地一站一体”链条式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模式,力争取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农业部 教育部 2017年12月21日 关于启动第一批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 示范区建设开展农业绿色发展 先行先试工作的通知 农计发〔2017〕12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农牧、农村经济、畜牧、渔业)、发展改革、科技、财政、国 土资源、环境保护、水利、林业厅(委、局): 根据农业部等8部门《关于印发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方案的通知》(农计发〔2016〕 88号)和《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第一批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评估确定工作的通知》(农办计 〔2017〕26号)要求,在各地积极申报的基础上,经农业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国土资源 部、环境保护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组织遴选,产生了第一批40个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以 下简称“试验示范区”,见附件)。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 业绿色发展的意见》,加快推进试验示范区创建,第一批试验示范区将同时作为农业绿色发展的试点先 行区,通过先行先试,创新机制,创造经验,带动面上绿色发展。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体思路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指引,以资源 环境承载力为基准,以优化空间布局、节约利用资源、保护产地环境、提升生态服务功能为重点,把绿色
通知决定 发展贯穿于农业发展全过程,着力创新农业绿色发展体制机制,全面深化改革、激励约束和政府监管, 构建农业绿色发展政策体系,形成一批适宜不同类型特点的农业绿色发展模式,为全面推动形成农业绿 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提供样板。 试点目标 通过3年左右的努力,农业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因地制宜总结一批农业绿色发展模式和技术集 成,提炼推广一批农业绿色发展制度,努力形成农业绿色生产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 在产业制度上,努力形成农业资源环境管控制度,建立农业产业准入负面清单,绿色循环低碳的生 产制度,不符合绿色发展的产业、破坏耕地和草原等资源环境的行为得到严格禁止。 在生产方式上,基本形成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农业发展格局,耕地利 用强度和方式合理,水资源使用高效节约,化肥农药、饲料添加剂、兽用抗菌药物等农业投人品减量使 用,秸秆、农膜、畜禽粪污等废弃物全部资源化利用,农田生态、草原生态、水生生态良好,乡村美丽宜 居 在生活方式上,宣传、普及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光盘行 动”、绿色家庭和绿色学校等行动持续开展。 三、试点任务 ()主要内容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综合考虑各地资源环境承载力、生态类型和农业发展基础条 件,围绕以下方面开展先行先试 1优化农业主体功能与空间布局。立足水土资源匹配性,将农业发展区域细化为优化发展、适度发 展、保护发展区域,因地制宜实行不同的政策措施。明确区域生产功能,按照全国总体安排,合理划定粮 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创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以县为单位,建立农业产业准入负面清 单制度,因地制宜制定禁止和限制发展的产业目录。建立农业绿色循环低碳生产制度,明确种植业、养殖 业发展方向和开发强度,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2保护与节约利用农业资源。建立耕地轮作休耕制度,降低耕地利用强度,提升耕地质量。建立节约 高效的农业用水制度,严控地下水利用,推广农艺节水和工程节水措施。充分利用天然降水,积极有序发 展雨养农业。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开展濒危物种专项救护,完善外来物种防控机制。实施海洋渔业资 源总量管理制度,降低捕捞强度。 3保护与治理产地环境。防止工业和城镇污染向农业转移。开展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与治理修复。科 学减量使用农业投入品,推进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规范限量使用饲料添加剂,减量使用兽用抗菌药 物。完善秸秆和畜禽粪污等资源化利用制度,完善废旧地膜和包装废弃物等回收处理制度,推进养殖尾 水治理,打赢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 4养护修复农业生态系统。优化乡村种植、养殖、居住等功能布局,推行种养结合、生态循环,打造环 境优美的田园生态系统。保护修复草原、水生生态、林业和湿地生态系统 5推行绿色生活方式。实施农业绿色发展全民行动。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发展休闲农业,保护农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报 通知决定 20 发展贯穿于农业发展全过程,着力创新农业绿色发展体制机制,全面深化改革、激励约束和政府监管, 构建农业绿色发展政策体系,形成一批适宜不同类型特点的农业绿色发展模式,为全面推动形成农业绿 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提供样板。 二、试点目标 通过3年左右的努力,农业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因地制宜总结一批农业绿色发展模式和技术集 成,提炼推广一批农业绿色发展制度,努力形成农业绿色生产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 在产业制度上,努力形成农业资源环境管控制度,建立农业产业准入负面清单,绿色循环低碳的生 产制度,不符合绿色发展的产业、破坏耕地和草原等资源环境的行为得到严格禁止。 在生产方式上,基本形成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农业发展格局,耕地利 用强度和方式合理,水资源使用高效节约,化肥农药、饲料添加剂、兽用抗菌药物等农业投入品减量使 用,秸秆、农膜、畜禽粪污等废弃物全部资源化利用,农田生态、草原生态、水生生态良好,乡村美丽宜 居。 在生活方式上,宣传、普及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光盘行 动”、绿色家庭和绿色学校等行动持续开展。 三、试点任务 (一)主要内容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综合考虑各地资源环境承载力、生态类型和农业发展基础条 件,围绕以下方面开展先行先试。 1.优化农业主体功能与空间布局。立足水土资源匹配性,将农业发展区域细化为优化发展、适度发 展、保护发展区域,因地制宜实行不同的政策措施。明确区域生产功能,按照全国总体安排,合理划定粮 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创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以县为单位,建立农业产业准入负面清 单制度,因地制宜制定禁止和限制发展的产业目录。建立农业绿色循环低碳生产制度,明确种植业、养殖 业发展方向和开发强度,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2.保护与节约利用农业资源。建立耕地轮作休耕制度,降低耕地利用强度,提升耕地质量。建立节约 高效的农业用水制度,严控地下水利用,推广农艺节水和工程节水措施。充分利用天然降水,积极有序发 展雨养农业。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开展濒危物种专项救护,完善外来物种防控机制。实施海洋渔业资 源总量管理制度,降低捕捞强度。 3.保护与治理产地环境。防止工业和城镇污染向农业转移。开展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与治理修复。科 学减量使用农业投入品,推进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规范限量使用饲料添加剂,减量使用兽用抗菌药 物。完善秸秆和畜禽粪污等资源化利用制度,完善废旧地膜和包装废弃物等回收处理制度,推进养殖尾 水治理,打赢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 4.养护修复农业生态系统。优化乡村种植、养殖、居住等功能布局,推行种养结合、生态循环,打造环 境优美的田园生态系统。保护修复草原、水生生态、林业和湿地生态系统。 5.推行绿色生活方式。实施农业绿色发展全民行动。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发展休闲农业,保护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