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统计简报 2013年第13期(总第152期 国家知识产权局规划发展司 2013年12月5日 统计分析氵中国发明专利质量指标体系与分析报告 【摘要】本报告构建了由4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组成的中国发明专 利质量测度指标体系。通过对2011-2012年我国各省市区(不含港澳台)以及 我国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专利质量的统计比较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发明专利 质量整体呈现正增长态势;区域间专利质量差距显著,东部专利质量明显高于中 部和西部地区;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发明专利质量总体水平较为落后, 尤其在创造、撰写和经济质量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基于分析结果,本报告还提 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研究背景与目的 2011年,我国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已居世界第一位,PCT专利申 请量居世界第四位,我国国内居民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申请 量、国内商标申请与注册量已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但我国还不是真 正意义上的知识产权强国,数量优势并不表明我国具有知识产权质量 优势。我国专利质量总体水平还不高,专利未能有效保护科技创新成 果,专利对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支撑力度还不够。我 国高质量专利占比不高,发明专利平均维持年限仅有5年多一点,科 研机构和高校的专利实施率处于较低水平,2011年全国专利调查数 据显示,高校专利实施率不足3成。近年来,国外机构和学者烨对我
- 1 - 专利统计简报 2013 年第 13 期(总第 152 期) 国家知识产权局规划发展司 2013 年 12 月 5 日 中国发明专利质量指标体系与分析报告 【摘要】本报告构建了由 4 个一级指标、10 个二级指标组成的中国发明专 利质量测度指标体系。通过对 2011-2012 年我国各省市区(不含港澳台)以及 我国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专利质量的统计比较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发明专利 质量整体呈现正增长态势;区域间专利质量差距显著,东部专利质量明显高于中 部和西部地区;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发明专利质量总体水平较为落后, 尤其在创造、撰写和经济质量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基于分析结果,本报告还提 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2011 年,我国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已居世界第一位,PCT 专利申 请量居世界第四位,我国国内居民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申请 量、国内商标申请与注册量已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但我国还不是真 正意义上的知识产权强国,数量优势并不表明我国具有知识产权质量 优势。我国专利质量总体水平还不高,专利未能有效保护科技创新成 果,专利对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支撑力度还不够。我 国高质量专利占比不高,发明专利平均维持年限仅有 5 年多一点,科 研机构和高校的专利实施率处于较低水平,2011 年全国专利调查数 据显示,高校专利实施率不足 3 成。近年来,国外机构和学者烨对我 统计分析
国知识产权政策和专利质量问题给予高度关注,多次发布报告并提出 相关质疑甚至是尖锐的批评。为此,我们有必要对我国专利质量进行 科学的把握 开展本研究的目的包括:一是探索建立中国发明专利质量指标体 系,及时监测各省市区发明专利质量建设状况,发现省市区发展差异 指导地方知识产权事业健康发展;二是回应当前国际社会对中国发明 专利质量的质疑,把世界主要国家的专利质量状况同中国作比较,分 析中国当前发明专利在创造、撰写、审查和经济四个方面的优点和不 足,为深入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提供一定的支撑 、专利质量测度指标体系 (一)专利质量测度内涵 由现有文献研究和主要国家专利审查质量体系与措施来看,专利 质量的概念和指标体系多种多样,其监测较为复杂。而专利质量概念 的核心是专利授权条件。从符合实际测度需要出发,在兼顾理论性与 可行性的条件下,专利质量主要包括如下四个方面的质量(见图1 是发明创造质量或者技术质量,主要是指创造出的申请专利的技术 是否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虽然三性是专利审查和复审无效 等程序规定的概念,但实际上,一项专利技术是否具有可专利性,必 须对其是否新颖、是否创新和是否有价值做出判断,而这正好符合专 利的三性标准。二是申请文件的撰写质量,主要是申请人或代理人在 专利申请中是否能撰写高质量的专利文件。三是审查的质量,主要是 审查员审查后的专利文件是否有较高的质量。四是经济质量,从理论 上分析,低质量专利的经济价值一般不大,专利经济价值高其专利质
- 2 - 国知识产权政策和专利质量问题给予高度关注,多次发布报告并提出 相关质疑甚至是尖锐的批评。为此,我们有必要对我国专利质量进行 科学的把握。 开展本研究的目的包括:一是探索建立中国发明专利质量指标体 系,及时监测各省市区发明专利质量建设状况,发现省市区发展差异, 指导地方知识产权事业健康发展;二是回应当前国际社会对中国发明 专利质量的质疑,把世界主要国家的专利质量状况同中国作比较,分 析中国当前发明专利在创造、撰写、审查和经济四个方面的优点和不 足,为深入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提供一定的支撑。 二、专利质量测度指标体系 (一)专利质量测度内涵 专利质量测度内涵 由现有文献研究和主要国家专利审查质量体系与措施来看,专利 质量的概念和指标体系多种多样,其监测较为复杂。而专利质量概念 的核心是专利授权条件。从符合实际测度需要出发,在兼顾理论性与 可行性的条件下,专利质量主要包括如下四个方面的质量(见图 1): 一是发明创造质量或者技术质量,主要是指创造出的申请专利的技术 是否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虽然三性是专利审查和复审无效 等程序规定的概念,但实际上,一项专利技术是否具有可专利性,必 须对其是否新颖、是否创新和是否有价值做出判断,而这正好符合专 利的三性标准。二是申请文件的撰写质量,主要是申请人或代理人在 专利申请中是否能撰写高质量的专利文件。三是审查的质量,主要是 审查员审查后的专利文件是否有较高的质量。四是经济质量,从理论 上分析,低质量专利的经济价值一般不大,专利经济价值高其专利质
量一般也高,高质量的专利一般也具有经济价值,虽然这种经济价值 可能暂时未能显现。经济质量是专利质量最终的综合体现,因为对于 一个国家和地区来说,专利的目的最终是要应用和产生经济价值,仅 仅具有防御作用的专利并不占大多数,而且防御也应具有一定的经济 价值 专利综合质量 创造质量 撰写质量 审查质量 经济质量 图1中国发明专利质量指标体系一级指标 (二)专利质量测度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数据统计、专家咨询等方法,在充分参考 国内外学者关于专利质量的理论研究,分析世界主要专利局评价专利 质量和提升专利质量实际做法的基础上,根据当前国内外发明专利实 际发展状况,以及国内外发明专利数据的可获得性情况,提出了由4 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构成的中国发明专利质量测度指标体系。 根据专利权从创造到灭失的全过程,考虑到专利质量与经济发展 相结合的促进方向,所构建的专利质量监测体系必须综合考虑创造、 撰写、审查和经济等四方面的质量。作为衡量专利质量不可或缺的组 成部分,这四方面中任何一部分都会对专利质量产生影响 综合考虑,本研究采用下述公式测度专利的综合质量 F=aX1+BX2+X3+8X4
- 3 - 量一般也高,高质量的专利一般也具有经济价值,虽然这种经济价值 可能暂时未能显现。经济质量是专利质量最终的综合体现,因为对于 一个国家和地区来说,专利的目的最终是要应用和产生经济价值,仅 仅具有防御作用的专利并不占大多数,而且防御也应具有一定的经济 价值。 图 1 中国发明专利质量指标体系一级指标 (二)专利质量测度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专利质量测度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数据统计、专家咨询等方法,在充分参考 国内外学者关于专利质量的理论研究,分析世界主要专利局评价专利 质量和提升专利质量实际做法的基础上,根据当前国内外发明专利实 际发展状况,以及国内外发明专利数据的可获得性情况,提出了由 4 个一级指标、10 个二级指标构成的中国发明专利质量测度指标体系。 根据专利权从创造到灭失的全过程,考虑到专利质量与经济发展 相结合的促进方向,所构建的专利质量监测体系必须综合考虑创造、 撰写、审查和经济等四方面的质量。作为衡量专利质量不可或缺的组 成部分,这四方面中任何一部分都会对专利质量产生影响。 综合考虑,本研究采用下述公式测度专利的综合质量。 F=αX1+βX2+γX3+δX4
其中用F代表专利质量,H代表创造质量,H2代表撰写质量, H3代表专利审查质量,H4代表专利经济质量,a,B、y、δ为各个子 指标对专利质量的作用系数,且α+=1。根据测算比较,本研究 采用等权重简单加总方法计算专利质量 F=0.25X1+0.25X2+0.25X3+0.25X4 本研究采取的步骤是 第一步,按照专利质量测度指标体系获得各二级指标数据,数据 来源于有关统计年鉴和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库 第二步,设定各指标的最大标杆值。最大标杆值采取某一指标序 列中的最大数据并考虑实际情况。实际情况一是有些数据具有两面 性,如说明书页数和权利要求项数,数量过大就会影响审查质量 是要考虑未来的冗余度,一些指标是增长的,对未来五年时间的增长 情况判断主要根据过去3-5年的增速进行综合考虑。在设定最大值 后,指标序列中的值根据下述归一化公式计算:X=X/Bm i=2006,…,2012;j=1,…,16)。 第三步,根据二级指标权重,将归一化处理后的二级指标数值乘 以相应权重,得到各一级指标数值。 (三)专利质量测度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从实际测度出发,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专利呈现总体性特点,专利 质量测度则比较适合用综合指标体系进行测度,而不适于用单项专利 质量的测度方法。本研究提出的专利质量测度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 4 - 其中用 F 代表专利质量,X1 代表创造质量,X2 代表撰写质量, X3 代表专利审查质量,X4 代表专利经济质量,α、β、γ、δ 为各个子 指标对专利质量的作用系数,且 α+β+γ+δ=1。根据测算比较,本研究 采用等权重简单加总方法计算专利质量。 F=0.25X1+0.25X2+0.25X3+0.25X4 本研究采取的步骤是: 第一步,按照专利质量测度指标体系获得各二级指标数据,数据 来源于有关统计年鉴和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库。 第二步,设定各指标的最大标杆值。最大标杆值采取某一指标序 列中的最大数据并考虑实际情况。实际情况一是有些数据具有两面 性,如说明书页数和权利要求项数,数量过大就会影响审查质量。二 是要考虑未来的冗余度,一些指标是增长的,对未来五年时间的增长 情况判断主要根据过去 3-5 年的增速进行综合考虑。在设定最大值 后,指标序列中的值根据下述归一化公式计算: max / Xi = Xij Bi ∗ (i=2006,…,2012;j=1 ,…,16)。 第三步,根据二级指标权重,将归一化处理后的二级指标数值乘 以相应权重,得到各一级指标数值。 (三)专利质量测度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专利质量测度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从实际测度出发,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专利呈现总体性特点,专利 质量测度则比较适合用综合指标体系进行测度,而不适于用单项专利 质量的测度方法。本研究提出的专利质量测度指标体系如表 1 所示
表1发明专利质量测度指标体系 指标一级指标权重 二级指标 二级指标权重 授权率 0.5 创造质量 专利总被引次数所占比重与专利申 请公开所占比重之比 0.5 授权文件平均说明书和附图页数 0.5 撰写质量 授权文件平均权利要求数量 均每件进入实审阶段专利申请首 次检索报告引用X(PX)、E、Y(PY量 0.4 一通数量占实审进入量比例 0.2 审查质量 0.25 复审程序非驳回结案量占复审结案 0.2 量的比例 无效程序专利维持有效比例 0.2 5年以上发明专利维持率 0.5 经济质量 专利许可平均收益(各国用有效专利 对应的知识产权使用费收入) 0.5 1.创造质量 创造质量首先是发明专利的授权条件满足程度,越是满足授权条 件的发明,其获得专利授权的可能性越大,其质量就会越高。如果授 杈条件满足程度较低,授权的可能性就较小,专利的质量就必然较低 由于审查是检验创造质量的最有效程序,授权是对专利质量的直接反 映,因此用专利授权率表征创造的授权条件满足程度。其次是创造高 度,专利平均被引次数较好表征了创造的水平,但由于越靠后年份被 引用的越少,历史比较会出现较大的偏差,所以用各区域引用份额与 当年专利申请公开所占份额之比表示,越大表明质量越高,越小表明 质量越低。 撰写质量
- 5 - 表 1 发明专利质量测度指标体系 1.创造质量 创造质量首先是发明专利的授权条件满足程度,越是满足授权条 件的发明,其获得专利授权的可能性越大,其质量就会越高。如果授 权条件满足程度较低,授权的可能性就较小,专利的质量就必然较低。 由于审查是检验创造质量的最有效程序,授权是对专利质量的直接反 映,因此用专利授权率表征创造的授权条件满足程度。其次是创造高 度,专利平均被引次数较好表征了创造的水平,但由于越靠后年份被 引用的越少,历史比较会出现较大的偏差,所以用各区域引用份额与 当年专利申请公开所占份额之比表示,越大表明质量越高,越小表明 质量越低。 2.撰写质量 一级指标 一级指标权重 二级指标 二级指标权重 授权率 0.5 创造质量 0.25 专利总被引次数所占比重与专利申 请公开所占比重之比 0.5 授权文件平均说明书和附图页数 0.5 撰写质量 0.25 授权文件平均权利要求数量 0.5 平均每件进入实审阶段专利申请首 次检索报告引用 X(PX)、E、Y(PY)量 0.4 一通数量占实审进入量比例 0.2 复审程序非驳回结案量占复审结案 量的比例 0.2 审查质量 0.25 无效程序专利维持有效比例 0.2 5 年以上发明专利维持率 0.5 经济质量 0.25 专利许可平均收益(各国用有效专利 对应的知识产权使用费收入) 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