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 气候特征: 1,季风气候显著 范围大,冬复季风都很强 季风区的特点:冬季近地面层受高压系统控制,盛行偏北气流,具有大陆气团性 质,气候干冷:夏季受低压系统控制,盛行偏南气流,具有海洋气团性质,气候 湿热 中国季风范围 水平一季风分界线东南部 垂直-2000m以下的低空,尤其是5001000m高度上空最为明显 东亚季风的特点:冬夏季风都很盛行,但冬季风要强于夏季风:降雨属于极锋雨: 东亚季风成因:海陆冬夏热力差异(主要成因)、青藏高原的影响 陆地(相对于海洋)冬季温度低冷高压:夏季温度高热低压 1.气候的大陆性强 气候大陆性的强弱,多用气温年较差计算的大陆度表示。 大陆性气候:受大陆热力变化大、水分少的性质所影响的气候 中国:气温年、日较差大,春温高于秋温:大多数地区最热月份为7月,最冷月 份为1月:降水集中在夏半年 气候大陆性强的原因:我国陆地面积广大,内陆距海洋遥远,西风和夏季风难以 深入:干燥的冬季风实力强大,影响广泛 a.空间变化上有三种不同分布规律 纬向温度带变化(从南到北包括南热带、中热带、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 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中温带、北温带等9个热量带和1个高寒气候区)。 经向水分差异(按照水分,自东南向西北,又有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 早气候区之别) 3垂直分异(横断山一带,中低纬度高海拔最明显,形成一山有四季)。 b.时间变化上有年际变化、年内变化、日变化。 ℃.特殊性也就是一些极端的气候,特殊的天气现象。 3.气候类型复杂多样,以亚热带、温带气候为主
气候 气候特征: 1,季风气候显著 范围大,冬夏季风都很强 季风区的特点:冬季近地面层受高压系统控制,盛行偏北气流,具有大陆气团性 质,气候干冷;夏季受低压系统控制,盛行偏南气流,具有海洋气团性质,气候 湿热 中国季风范围 水平-季风分界线东南部 垂直-2000 m 以下的低空,尤其是 500~1000 m 高度上空最为明显 东亚季风的特点:冬夏季风都很盛行,但冬季风要强于夏季风;降雨属于极锋雨; 东亚季风成因:海陆冬夏热力差异(主要成因)、青藏高原的影响 陆地(相对于海洋) 冬季 温度低 冷高压;夏季 温度高 热低压 1. 气候的大陆性强 气候大陆性的强弱,多用气温年较差计算的大陆度表示。 大陆性气候:受大陆热力变化大、水分少的性质所影响的气候 中国:气温年、日较差大,春温高于秋温;大多数地区最热月份为 7 月,最冷月 份为 1 月;降水集中在夏半年 气候大陆性强的原因:我国陆地面积广大,内陆距海洋遥远,西风和夏季风难以 深入;干燥的冬季风实力强大,影响广泛 a.空间变化上有三种不同分布规律 纬向温度带变化(从南到北包括南热带、中热带、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 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中温带、北温带等 9 个热量带和 1 个高寒气候区)。 经向水分差异(按照水分,自东南向西北,又有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 旱气候区之别) 垂直分异(横断山一带,中低纬度高海拔最明显,形成一山有四季)。 b.时间变化上 有年际变化、年内变化、日变化。 c.特殊性 也就是一些极端的气候,特殊的天气现象。 3.气候类型复杂多样,以亚热带、温带气候为主
纬度地带性(按气温不同):热带、亚热带温带 经度地带性(按水分条件):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气候 垂直地带性(按海拔高度不同):各山区垂直带谱不尽相同 我国绝大部分领土属于亚热带和温带气候区 气候形成因素 1.地理位置(纬度、海陆位置) >中低纬度地区,北回归线穿过华南 >欧亚大陆东岸,毗临太平洋 影响(一):太阳辐射量 一夏至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南方太阳高度角大但北方理论白昼长,太阳辐射 量大但南北差别不大,气温高而南北差别小 一冬至时,太阳正射南回归线,太阳高度角和理论昼长都比夏至小,太阳辐射量 小,但南方比北方大,故气温低且南北差别大 影响(二):行星风带类型:夏季为副热带反气旋:冬季为西风环流 影响(三):海陆热容量不同造成不同季节海陆气压的变化,产生季风 影响(四):沿岸流及台湾暖流(黑潮)对海陆温差影响不大:暖流增强了东南 部水汽输送2.下垫面 >多山的地表 》青藏高原的影响 一构成独立的气候区域:气温低,日较差大,年较差小,年辐射强,对流性降 水 一作为亚洲乃至全球气候变化的驱动器 >青藏高原不仅强烈影响高空气流的运行,而且导致高原季风生成,使我国 季风呈现出复杂现象 青藏高原对我国气候影响(一) a、动力作用 一对冬半年西风的分支作用使对流层下部500b以下西风发生分叉、绕流 和汇合,形成北脊南槽的环流形式,强化了北冷南暖的气流活动 一阻碍南北气流的交换
纬度地带性(按气温不同):热带、亚热带 温带 经度地带性(按水分条件):湿润 半湿润 半干旱和干旱气候 垂直地带性(按海拔高度不同):各山区垂直带谱不尽相同 我国绝大部分领土属于亚热带和温带气候区 气候形成因素 1.地理位置(纬度、海陆位置) ➢ 中低纬度地区,北回归线穿过华南 ➢ 欧亚大陆东岸,毗临太平洋 影响(一):太阳辐射量 -夏至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南方太阳高度角大但北方理论白昼长,太阳辐射 量大但南北差别不大,气温高而南北差别小 -冬至时,太阳正射南回归线,太阳高度角和理论昼长都比夏至小,太阳辐射量 小,但南方比北方大,故气温低且南北差别大 影响(二):行星风带类型:夏季为副热带反气旋;冬季为西风环流 影响(三):海陆热容量不同造成不同季节海陆气压的变化,产生季风 影响(四):沿岸流及台湾暖流(黑潮)对海陆温差影响不大;暖流增强了东南 部水汽输送 2.下垫面 ➢ 多山的地表 ➢ 青藏高原的影响 -构成独立的气候区域:气温低,日较差大,年较差小,年辐射强,对流性降 水 -作为亚洲乃至全球气候变化的驱动器 ➢ 青藏高原不仅强烈影响高空气流的运行,而且导致高原季风生成,使我国 季风呈现出复杂现象 青藏高原对我国气候影响(一) a、动力作用 -对冬半年西风的分支作用 使对流层下部 500 mb 以下西风发生分叉、绕流 和汇合,形成北脊南槽的环流形式,强化了北冷南暖的气流活动 -阻碍南北气流的交换
青藏高原对我国气候影响(二) b、热力作用 一夏季,高原近地面层形成热低压,周围空气向高原辐合,加强了夏季风 势力(夏季对流层上空的青藏高压是夏季风环流的加热机):冬季,高原近地面 层形成冷高压,它加强了蒙古高压,也即加强了我国冬季风的势力 3.大气环流 a冬季环流 高层:西风环流 低层:蒙古高压、阿留申低压 近地面层:极地大陆气团 锋面:北方一寒潮冷锋:南方一华南准静止锋一大陆变性 b、夏季环流 高层:反气旋 低层: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印度低压 近地面层:热带太平洋和赤道海洋气团(两个来源)》 锋面:极峰(变性极地大陆气团与热带海洋气团) c四季环流 冬季:冬季我国大陆在蒙古高压和阿留申低压控制下,盛行强劲的东北季风和西 北季风。1月后,大陆上热源作用明显,海洋上冷源作用加强,蒙古高压和阿留 申低压减弱,进入春季。 总的来讲:冬季在干冷的西北气流控制下,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都很少。而华南、 华中及西南地区由于受昆明准静止锋的影响,降水较多。 春季:低纬度两个活动中心增强,高纬度两个活动中心减弱,四个活动中心同时 参与春季天气活动,所以南北气流交换复杂,气旋活动频繁,天气变化急剧,风 向也不固定。 夏季:太平洋副高和印度低压最强。夏季风(东南季风,西南季风)几乎控制了 我国东部半壁江山。 夏季风来自于热带或赤道洋面,高温高湿,特别是西南季风。夏半年的降水过程 多与这些气流有关
青藏高原对我国气候影响(二) b、热力作用 -夏季,高原近地面层形成热低压,周围空气向高原辐合,加强了夏季风 势力(夏季对流层上空的青藏高压是夏季风环流的加热机);冬季,高原近地面 层形成冷高压,它加强了蒙古高压,也即加强了我国冬季风的势力 3.大气环流 a 冬季环流 高层:西风环流 低层:蒙古高压、阿留申低压 近地面层:极地大陆气团 锋面:北方-寒潮冷锋;南方-华南准静止锋-大陆变性 b、夏季环流 高层:反气旋 低层: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印度低压 近地面层:热带太平洋和赤道海洋气团(两个来源) 锋面:极峰(变性极地大陆气团与热带海洋气团) c 四季环流 冬季:冬季我国大陆在蒙古高压和阿留申低压控制下,盛行强劲的东北季风和西 北季风。1 月后,大陆上热源作用明显,海洋上冷源作用加强,蒙古高压和阿留 申低压减弱,进入春季。 总的来讲:冬季在干冷的西北气流控制下,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都很少。而华南、 华中及西南地区由于受昆明准静止锋的影响,降水较多。 春季:低纬度两个活动中心增强,高纬度两个活动中心减弱,四个活动中心同时 参与春季天气活动,所以南北气流交换复杂,气旋活动频繁,天气变化急剧,风 向也不固定。 夏季:太平洋副高和印度低压最强。夏季风(东南季风,西南季风)几乎控制了 我国东部半壁江山。 夏季风来自于热带或赤道洋面,高温高湿,特别是西南季风。夏半年的降水过程 多与这些气流有关
秋季:高纬度两个活动中心增强。低纬度两个活动中心减弱。由于高空副高仍维 持在较高的纬度,出现了低空与高空高压重合的现象,下冷上暖,秋高气爽,但 在华西地区,可形成驰名中外的“华西秋雨”。 气温与降水 气温 1.气温分布:年平均气温由南向北逐渐降低,南北差异大。 a.冬季气温1月是最冷月,是冬季环流的鼎盛时期,可作为冬季气温的代表。 1月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分布密集。 b.春季气温4月作为春季的代表,1月到4月,各地增温程度受各地云量和降 水日数影响较大。 c.夏季气温全国大部分地区7月最热,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小。 d.秋季气温9月,北方冷空气开始增强,10月南下席卷全国。10月等温线与4 月大体相似。 2.气温的年变化 由于我国冬季气温低,夏季气温高,与同纬度的地区相比,年较差大。大致是: 东北、华北地区大,华中适中,华南小,西北地区年较差大,青藏高原小。青藏 高原因纬度较低,地势高耸,高原面积广大,接受太阳辐射较多,冬季不太寒冷, 夏季又很温凉,气温年较差不大。 降水 1.降水量的分布 全国年平均降雨量650mm,由东南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可划分为5个降水量带 年降水量1600mm的降水量带800一1600m带400一800mm带200一400mm带 200mm以下地区 空间水平分布:东南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地形作用:山地降水量多于平地,迎风坡降水量多于背风坡。 在发生降水的气旋锋面通过和停滞的地方,降水量也有所增多,这也是促使南岭 山地,闽浙西部山地,长白山地降水量增多的一个原因。 降水量年际变化 特点:降水量愈大,变率愈小,降水量愈小,变率愈大
秋季:高纬度两个活动中心增强。低纬度两个活动中心减弱。由于高空副高仍维 持在较高的纬度,出现了低空与高空高压重合的现象,下冷上暖,秋高气爽,但 在华西地区,可形成驰名中外的“华西秋雨”。 气温与降水 气温 1.气温分布:年平均气温由南向北逐渐降低,南北差异大。 a.冬季气温 1 月是最冷月,是冬季环流的鼎盛时期,可作为冬季气温的代表。 1 月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分布密集。 b.春季气温 4 月作为春季的代表,1 月到 4 月,各地增温程度受各地云量和降 水日数影响较大。 c.夏季气温 全国大部分地区 7 月最热,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小。 d.秋季气温 9 月,北方冷空气开始增强,10 月南下席卷全国。10 月等温线与 4 月大体相似。 2.气温的年变化 由于我国冬季气温低,夏季气温高,与同纬度的地区相比,年较差大。大致是: 东北、华北地区大,华中适中,华南小,西北地区年较差大,青藏高原小。青藏 高原因纬度较低,地势高耸,高原面积广大,接受太阳辐射较多,冬季不太寒冷, 夏季又很温凉,气温年较差不大。 降水 1.降水量的分布 全国年平均降雨量 650mm,由东南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可划分为 5 个降水量带 年降水量 1600mm 的降水量带 800—1600m 带 400—800mm 带 200—400mm 带 200mm 以下地区 空间水平分布:东南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地形作用:山地降水量多于平地,迎风坡降水量多于背风坡。 在发生降水的气旋锋面通过和停滞的地方,降水量也有所增多,这也是促使南岭 山地,闽浙西部山地,长白山地降水量增多的一个原因。 降水量年际变化 特点:降水量愈大,变率愈小,降水量愈小,变率愈大
干旱地区和湿润地区的干季,变率大。 湿润地区的雨季期期间变率小,极锋气旋性气候降水的区域、季节,降水 变率小。 山地迎风坡变率小,背风坡变率大 影响:对农业和工程的影响很大:旱季要求灌溉,雨季又要求防洪。雨季还可能 使道路泥泞不堪,暴雨可冲毁道路等等。 降水季节分配 1)我国降水与锋面、气旋等天气系统的活动有关。而锋面和气旋的活动具有明 显的季节性和区域性,所以我国各地降水季节分配不尽相同。一般地说,锋面、 气旋活动形成的多雨带。 2)我国降水与锋面、气旋等天气系统的活动有关。而锋面和气旋的活动具有明显 的季节性和区域性,所以我国各地降水季节分配不尽相同。一般地说,锋面、气 旋活动形成的多雨带。 地表水与地下水 一、外流区河流的干流起源 第一河源带是查藏高原的东南。如长江、黄河、怒江、雅鲁藏布江等 第二河源带为第二阶梯边缘隆起荒,即大兴安岭,冀、晋山地和云贵高原一带。 如黑龙江、辽河、淮河等。 第三河源带是长白山地、山东丘陵和东南丘陵。如鸭绿江、钱塘江、赣江等。 二、河川径流 1.水系和流域 (1)流域A.外流区:河流直接注入海洋(64%) B.内流区:河流不能直接注入海洋(36%) C.内外流区的界线:大兴安岭一一阴山一一贺兰山一一祁连山一一巴颜喀拉山 一一念青唐古拉山一一冈底斯山一一西端国境线 (与年降水量400mm等值线相近) (2)水系 A.太平洋水系(黑龙江、黄河、长江、珠江、澜沧江) B.印度洋水系(怒江、雅鲁藏布江)
干旱地区和湿润地区的干季,变率大。 湿润地区的雨季期期间变率小,极锋气旋性气候降水的区域、季节,降水 变率小。 山地迎风坡变率小,背风坡变率大 影响:对农业和工程的影响很大;旱季要求灌溉,雨季又要求防洪。雨季还可能 使道路泥泞不堪,暴雨可冲毁道路等等。 降水季节分配 1)我国降水与锋面、气旋等天气系统的活动有关。而锋面和气旋的活动具有明 显的季节性和区域性,所以我国各地降水季节分配不尽相同。一般地说,锋面、 气旋活动形成的多雨带。 2)我国降水与锋面、气旋等天气系统的活动有关。而锋面和气旋的活动具有明显 的季节性和区域性,所以我国各地降水季节分配不尽相同。一般地说,锋面、气 旋活动形成的多雨带。 地表水与地下水 一、外流区河流的干流起源 第一河源带是青藏高原的东南。如长江、黄河、怒江、雅鲁藏布江等 第二河源带为第二阶梯边缘隆起带,即大兴安岭,冀、晋山地和云贵高原一带。 如黑龙江、辽河、淮河等。 第三河源带是长白山地、山东丘陵和东南丘陵。如鸭绿江、钱塘江、赣江等。 二、河川径流 1.水系和流域 (1)流域 A.外流区:河流直接注入海洋(64%) B.内流区:河流不能直接注入海洋(36%) C.内外流区的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 ——念青唐古拉山——冈底斯山——西端国境线 (与年降水量 400mm 等值线相近) (2)水系 A.太平洋水系(黑龙江、黄河、长江、珠江、澜沧江) B.印度洋水系(怒江、雅鲁藏布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