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然地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Chinese Physical Geography课程编码:ZIl9609 总学分:3总学时:48理论学时:48实验学时:0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开课单位:理学院 大纲制定者:马玉香大纲审定者:徐丽萍审定日期: 课程简介: 中国自然地理是我国高等院校地理系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属于区域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专业 的核心课程之一,是以中国自然地理环境为研究对象,研究中国及其各级自然区域环境结构特征以 及发生、发展和分异规律、自然资源的分布与利用以及国土整治等方面的学科,具有上承部门地 理、下启专业课程的”枢纽”地位。 一、课程的地位与作用 《中国自然地理》是地理科学专业二年级上学期学生必修的一门核心课程,共48学时,3学分。 《中国自然地理》是以中国自然地理环境为研究对象,研究中国及其各级自然区域环境结构特征以 及发生、发展和分异规律、自然资源的分布与利用以及国土整治等方面的学科。旨在培养学生归纳 特定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以及运用自然地理规律分析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相互关系的能力,提 高学生综合运用自然地理规律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中华民族的自豪感,且这门课对中学地理 教学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二、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1.教学目标 《中国自然地理》课程通过对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形成与演变,区域分异规律,自然资源的分布与利 用以及国土整治等方面的问题的介绍,使学生重点掌握中国自然地理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形成演变机制,明确在 特定的资源与环境条件下,为实现区域可持续和谐发展的宜选取的区域开发方向和整治措施。并以中国地区为模 板,培养学生归纳特定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运用自然地理规律分析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相互关系的能力。 2.基本要求 《中国自然地理》课程的教学对象是高等师范地理科学专业本科生,是地理科学教育专业方向的 专业课程。要求学生牢固掌握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形成与演变,明确区域分异规律,中国自 然地理条件、自然资源的分布规律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探索我国自然资源的分布与利用以及国土 整治的基本方向。 三、课程知识单元与知识点 第一篇中国的自然环境 1绪论 1.1.中国自然地理的研究对象 12.中国自然地理的任务和目的 1.3.中国自然地理的主要研究方法 1.4.中国自然地理内容结构 2.国土概况 2.1地理位置和疆域
《中国自然地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Chinese Physical Geography 课程编码:Z119609 总学分:3 总学时:48 理论学时:48 实验学时:0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开课单位:理学院 大纲制定者:马玉香 大纲审定者: 徐丽萍 审定日期: 课程简介: 中国自然地理是我国高等院校地理系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属于区域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专业 的核心课程之一,是以中国自然地理环境为研究对象,研究中国及其各级自然区域环境结构特征以 及发生、发展和分异规律、自然资源的分布与利用以及国土整治等方面的学科,具有上承部门地 理、下启专业课程的"枢纽"地位。 一、课程的地位与作用 《中国自然地理》是地理科学专业二年级上学期学生必修的一门核心课程,共48学时,3学分。 《中国自然地理》是以中国自然地理环境为研究对象,研究中国及其各级自然区域环境结构特征以 及发生、发展和分异规律、自然资源的分布与利用以及国土整治等方面的学科。旨在培养学生归纳 特定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以及运用自然地理规律分析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相互关系的能力,提 高学生综合运用自然地理规律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中华民族的自豪感,且这门课对中学地理 教学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二、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1. 教学目标 《中国自然地理》课程通过对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形成与演变,区域分异规律,自然资源的分布与利 用以及国土整治等方面的问题的介绍,使学生重点掌握中国自然地理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形成演变机制,明确在 特定的资源与环境条件下,为实现区域可持续和谐发展的宜选取的区域开发方向和整治措施。并以中国地区为模 板,培养学生归纳特定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运用自然地理规律分析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相互关系的能力。 2. 基本要求 《中国自然地理》课程的教学对象是高等师范地理科学专业本科生,是地理科学教育专业方向的 专业课程。要求学生牢固掌握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形成与演变,明确区域分异规律,中国自 然地理条件、自然资源的分布规律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探索我国自然资源的分布与利用以及国土 整治的基本方向。 三、课程知识单元与知识点 第一篇 中国的自然环境 1 绪论 1.1.中国自然地理的研究对象 1.2.中国自然地理的任务和目的 1.3.中国自然地理的主要研究方法 1.4.中国自然地理内容结构 2.国土概况 2.1地理位置和疆域
2.2中国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 3.地貌 3.1地貌的基本特征 3.2地貌形成因素 4.中国气候和气候资源 4.1气候特征 4.2气候形成因素 4.3气温与降水 4.4气候资源 5.陆地水与水资源 5.1地表水与地下水 5.2我国主要河流 5.3水资源 6.中国近海及海洋资源 6.1海域 6.2海底地貌 6.3海岸 6.4岛屿 6.5近海水文 6.6海洋资源 7.土壤地理和土地资源 7.1成土因素与主要成土过程 7.2主要土壤类型 7.3土壤分布规律 7.4土地资源 8.生物地理 8.1植物区系特征及植被地理 8.2陆栖脊椎动物地理 9.环境演变 9.1第三纪的发展过程 9.2第四纪的环境演变 9.3全新世的环境演变 10.中国矿产资源结构、矿业开发及能源工业 10.1矿产资源结构及其开发评价 10.2矿业开发与能源工业 11.自然地理区划 11.1自然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11.2中国地域分异的特征
2.2 中国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 3.地貌 3.1地貌的基本特征 3.2 地貌形成因素 4.中国气候和气候资源 4.1 气候特征 4.2 气候形成因素 4.3 气温与降水 4.4 气候资源 5.陆地水与水资源 5.1地表水与地下水 5.2 我国主要河流 5.3水资源 6.中国近海及海洋资源 6.1 海域 6.2 海底地貌 6.3 海岸 6.4 岛屿 6.5 近海水文 6.6海洋资源 7.土壤地理和土地资源 7.1 成土因素与主要成土过程 7.2主要土壤类型 7.3 土壤分布规律 7.4 土地资源 8.生物地理 8.1 植物区系特征及植被地理 8.2陆栖脊椎动物地理 9.环境演变 9.1第三纪的发展过程 9.2第四纪的环境演变 9.3全新世的环境演变 10.中国矿产资源结构、矿业开发及能源工业 10.1矿产资源结构及其开发评价 10.2 矿业开发与能源工业 11.自然地理区划 11.1自然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11.2中国地域分异的特征
11.3中国自然区划方案 12.东北地区 12.1区域特征 12.2区域内部差异 12.3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13.华北地区 13.1区域特征 13.2区域内部差异 13.3区域开发与整治 14.华中地区 14.1区域特征 14.2区域内部差异 15.华南地区 15.1区域特征 15.2区域内部差异 15.3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16.内蒙古地区 16.1区域特征 16.2区域内部差异 16.3区域开发与整治 17.西北地区 17.1区域特征 17.2区域内部差异 17.3区域开发与整治 18.青藏地区 18.1区域特征 18.2区域内部差异 18.3区域开发与整治 四、时间分配(黑体小四,表格内为五号宋体,以下为范例,教学环节可根据课程特点自行加列或 删除) 教学环节(学时) 知识点 绪论 国土概况
11.3中国自然区划方案 12.东北地区 12.1 区域特征 12.2 区域内部差异 12.3 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13.华北地区 13.1区域特征 13.2区域内部差异 13.3 区域开发与整治 14.华中地区 14.1区域特征 14.2区域内部差异 15.华南地区 15.1区域特征 15.2区域内部差异 15.3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16. 内蒙古地区 16.1区域特征 16.2区域内部差异 16.3区域开发与整治 17.西北地区 17.1 区域特征 17.2 区域内部差异 17.3 区域开发与整治 18.青藏地区 18.1 区域特征 18.2 区域内部差异 18.3 区域开发与整治 四、时间分配(黑体小四,表格内为五号宋体,以下为范例,教学环节可根据课程特点自行加列或 删除) 知识 单元 知 识 点 教学环节(学时) 讲 课 研 讨 课 实 验 上 机 课 外 小 计 1 绪论 1 1 2 国土概况 2 2
3地貌 2 2 4 4中国气候和气候资源 2 2 4 5陆地水 2 2 6 中国近海和海洋资源 7土壤地理和土地资源 4 8生物地理 2 2 9 矿藏资源 第9章环境演变 10环境演变 2 2 11自然地理区划 3 3 12东北地区 4 4 13华北地区 4 14华中地区 4 15华南地区 2 2」 16内蒙古地区 2 2 17西北地区 2 1 3 18背藏地区 2 总计 435 48 五、课程其他说明(黑体小四,表格内为五号宋体) 1、主要先修课程:地质地貌学、水文与水资源学、生物与土壤 2、适用专业类别:地理科学专业 3、主要教材:赵济中国自然地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4、考核方式及成绩构成:闭卷考试,平时成绩30%,期末试卷考试成绩70%
3 地貌 2 2 4 4 中国气候和气候资源 2 2 4 5 陆地水 2 2 6 中国近海和海洋资源 2 2 7 土壤地理和土地资源 4 4 8 生物地理 2 2 9 矿藏资源 第9章 环境演变 2 2 10 环境演变 2 2 11 自然地理区划 3 3 12 东北地区 4 4 13 华北地区 4 4 14 华中地区 4 4 15 华南地区 2 2 16 内蒙古地区 2 2 17 西北地区 2 1 3 18 青藏地区 2 2 总 计 43 5 48 五、课程其他说明(黑体小四,表格内为五号宋体) 1、主要先修课程:地质地貌学、水文与水资源学、生物与土壤 2、适用专业类别:地理科学专业 3、主要教材:赵济.中国自然地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4、考核方式及成绩构成:闭卷考试,平时成绩30%,期末试卷考试成绩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