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然地理讲稿 任课班级:地科2012级1班 任课教师:马玉香 理学院地理系资环教研室
中国自然地理讲稿 任课班级:地科 2012 级 1 班 任课教师:马玉香 理学院 地理系 资环教研室
绪论 一、中国自然地理研究对象 地理学是研究人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空间科学 自然地理环境是地球表层多种现象在多种方式下相互关联所组成的一个综合 体。 地理学分类:理论地理学,实际地理学,工具地理学 区域地理的特征:具体性,差异性,综合性,联系性,发展性 中国自然地理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中国的自然环境-自然综合体 1.独特的、综合的物质体系 2.空间和时间的统一体系 3.多层次的结构体系 4.长期受人类活动影响的体系 二、课程内容结构 自然环境:地貌、气候、陆地水、近海、土壤生物、环境演变 自然资源:矿产、气候、水、海洋、生物、土地资源 自然区划与区域:自然地理区划方法论、分区特征 国土开发和整治:资源、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国土开发整治 第一篇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章国土概况 第一节地理位置和疆域 一、地理位置 位于欧亚大陆东南部,东临太平洋,大部分地区位于中纬度,气候温和,地 理位置比较优越。 1.纬度位置的意义:国土辽阔,生存空间大:纬度地带分异的基础:中纬度,四 季更替典型,季便明显(影响人的行为习惯及万物变化) 2.经度地理意义:东西5时区(5-9):南北太阳高度差别大:热量带分布明显 3.海陆位置:位于全球最大陆与最大洋之间 ①海陆兼备的环境与资源、交通与文化:世界最典型的季风国家,西南季风、 东南季风、高原季风,气候不稳定:地表经度地带性的基础:大农业与景观地带
绪论 一、中国自然地理研究对象 地理学是研究人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空间科学 自然地理环境是地球表层多种现象在多种方式下相互关联所组成的一个综合 体。 地理学分类:理论地理学,实际地理学,工具地理学 区域地理的特征:具体性,差异性,综合性,联系性,发展性 中国自然地理研究对象研究对象: 中国的自然环境-自然综合体 1.独特的、综合的物质体系 2.空间和时间的统一体系 3. 多层次的结构体系 4. 长期受人类活动影响的体系 二、课程内容结构 自然环境:地貌、气候、陆地水、近海、土壤生物、环境演变 自然资源:矿产、气候、水、海洋、生物、土地资源 自然区划与区域:自然地理区划方法论、分区特征 国土开发和整治:资源、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国土开发整治 第一篇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章 国土概况 第一节 地理位置和疆域 一、地理位置 位于欧亚大陆东南部,东临太平洋,大部分地区位于中纬度,气候温和,地 理位置比较优越。 1.纬度位置的意义:国土辽阔,生存空间大;纬度地带分异的基础;中纬度,四 季更替典型,季便明显(影响人的行为习惯及万物变化) 2.经度地理意义:东西 5 时区(5-9);南北太阳高度差别大;热量带分布明显 3.海陆位置:位于全球最大陆与最大洋之间 海陆兼备的环境与资源、交通与文化;世界最典型的季风国家,西南季风、 东南季风、高原季风,气候不稳定;地表经度地带性的基础;大农业与景观地带
分异的基础: ②欧亚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世界最大陆与最大洋之间:南邻热带印度洋: 西部深入内陆,高山盘踞: 4.相关位置 ①北部靠北半球的寒极(维尔霍杨斯克、奥伊米亚康),所以冬季比同纬度冷: ②西南部为青藏高原,对自然景观影响深远,加强季风气候。 二、辽阔的疆域 我国的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陆地面积的的6.4%,在世界 各国中,几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第二节中国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 一、季风影响显著,范围广阔 季风显著的原因: ①位于全球最大的大陆和大洋之间: ②西南境内有全球最高大高原一一青藏高原: 季风对我国自然景观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我国东西部差显及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是在很大程度上受季风的控制。 例如:由于受季风的影响,我国亚热带面积广大,成为世界上重要的农业发达地 区。 二、地形复杂,高原、山地和丘陵占 ①五种地形俱全,交错分布 ②高原、山地、丘陵占65%,使我国成为多山的国家有很大比重。 三、独特的自然发展历史,土壤、生物资源丰富 自然发展历史独特:第四纪冰川作用远没有欧洲、北美同纬度地区广泛、强烈, 生物演化受到的影响较少。 ①生物资源丰富,地理分布混杂 ②古生代气候温暖,红色风化壳分布范围广泛 ③在现代土壤中也能反映古代红色风化壳的残留特征 ④使得我国具有世界地带性的各种土壤和非地带性土壤 四、人类活动使自然界发生深刻的变化
分异的基础; 欧亚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世界最大陆与最大洋之间;南邻热带印度洋; 西部深入内陆,高山盘踞; 4.相关位置 ①北部靠北半球的寒极(维尔霍杨斯克、奥伊米亚康),所以冬季比同纬度冷; ②西南部为青藏高原,对自然景观影响深远,加强季风气候。 二、辽阔的疆域 我国的陆地面积约 960 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陆地面积的的 6.4%,在世界 各国中,几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第二节 中国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 一、季风影响显著,范围广阔 季风显著的原因: ①位于全球最大的大陆和大洋之间; ②西南境内有全球最高大高原——青藏高原; 季风对我国自然景观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我国东西部差异及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受季风的控制。 例如:由于受季风的影响,我国亚热带面积广大,成为世界上重要的农业发达地 区。 二、地形复杂,高原、山地和丘陵占 ①五种地形俱全,交错分布 ②高原、山地、丘陵占 65%,使我国成为多山的国家有很大比重。 三、 独特的自然发展历史,土壤、生物资源丰富 自然发展历史独特:第四纪冰川作用远没有欧洲、北美同 纬度地区广泛、强烈, 生物演化受到的影响较少。 ①生物资源丰富,地理分布混杂 ②古生代气候温暖,红色风化壳分布范围广泛 ③在现代土壤中也能反映古代红色风化壳的残留特征 ④使得我国具有世界地带性的各种土壤和非地带性土壤 四、人类活动使自然界发生深刻的变化
第二章地貌 地貌的基本特征: 1.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2.山脉众多,起伏显著。 南北走向:贺兰山-六盘山一横断山脉:东西走向:天山-阴山、昆仑山一秦龄、南 岭:北西走向:阿尔泰山、祁连山、喀喇昆仑山、冈底斯山、唐古拉山、喜马 拉雅山等;北东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武陵山-雪峰山、长白山-千山 鲁中低山丘陵-武夷山、台湾山脉;地貌3.地貌类型复杂多样 山脉构成我国地形的基本骨架。山脉与山脉之间镶嵌着四大高原、四大盆地、 三大平原和三大丘陵 地貌形成因素: 1.地质构造对中国地貌形成的影响 新生代宏观环境:我国处在亚欧板块中,受到两大板块的夹峙:印度板块、太平 洋板块。 燕山运动最主要的特征是中国东部的褶皱隆起,最显著的构造运动特征走向是东 北-西南走向: 西北地区:板块北移挤压一一导致强烈的差异性升降运动,其中古生代褶皱带形 成断块山地,而基底稳定的地块则形成沉陷盆地。 1.气候因素 气候因素:气温和降水: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四种作用。 1)湿润季风气候地貌 ①秦淮以南,高温多雨(>800m)的热带亚热带地区:流水的侵蚀、搬运、堆积 作用和化学风化作用为主: ②流水加深河床与河谷的作用:下蚀的强度取决于水流的动能、含沙量以及河床 组成物质的抗冲强度。动能愈大,水中携带的泥沙愈少:河床的组成物质越松 散,则下蚀速度愈快。 2)半湿润季风气候地貌 ①秦淮以北的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400一800mm):②河流的搬运、堆积作用和 物理风化作用为主:③流水地貌、冻土地貌、冰缘地貌
第二章 地貌 地貌的基本特征: 1.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2.山脉众多,起伏显著。 南北走向: 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脉;东西走向: 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 岭;北西走向: 阿尔泰山、祁连山、喀喇昆仑山、 冈底斯山、唐古拉山、喜马 拉雅山等;北东走向: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武陵山-雪峰山、长白山-千山- 鲁中低山丘陵-武夷山、台湾山脉;地貌 3.地貌类型复杂多样 山脉构成我国地形的基本骨架。山脉与山脉之间镶嵌着 四大高原、四大盆地、 三大平原和三大丘陵 地貌形成因素: 1.地质构造对中国地貌形成的影响 新生代宏观环境:我国处在亚欧板块中,受到两大板块的夹峙:印度板块、太平 洋板块。 燕山运动最主要的特征是中国东部的褶皱隆起,最显著的构造运动特征走向是东 北-西南走向; 西北地区:板块北移挤压-导致强烈的差异性升降运动,其中古生代褶皱带形 成断块山地,而基底稳定的地块则形成沉陷盆地。 1. 气候因素 气候因素:气温和降水;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四种作用。 1)湿润季风气候地貌 秦淮以南,高温多雨(>800mm)的热带亚热带地区;流水的侵蚀、搬运、堆积 作用和化学风化作用为主; 流水加深河床与河谷的作用;下蚀的强度取决于水流的动能、含沙量以及河床 组成物质的抗冲强度。动能愈大,水中携带的泥沙愈少; 河床的组成物质越松 散,则下蚀速度愈快。 2)半湿润季风气候地貌 秦淮以北的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400-800mm);河流的搬运、堆积作用和 物理风化作用为主;流水地貌、冻土地貌、冰缘地貌
3)干旱一半干旱内陆气候地貌 ①西北内陆地区、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的一部分(<400mm): ②降水少,蒸发量大,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大,以风力为主的物理风化剥蚀作 用为主: ③风蚀地貌、风积地貌:例如:戈壁、沙丘、雅丹地貌 4)高山高纬寒冻地貌 ①青藏高原高寒干燥区、天山、祁连山、大兴安岭等高山和高纬地区: ②气温低、降水少、蒸发大,以风化剥蚀作用、冻融作用、冰川侵蚀作用为主: ③风蚀地貌、风积地貌、冻土地貌、冰缘和冰川地貌。 3.岩性对地貌形成的影响 各种岩石因其矿物成分、硬度、胶结程度、水理性质、结构与产状不同,抗风 化和抗外力剥蚀的能力常表现出很大的差别,形成的地貌类型或地貌轮廓往往很 不相同。 岩浆岩和变质岩:岩性致密坚硬,抗蚀力强,常构成崇山峻岭,危岩陡壁 沉积岩:分布广泛,抗蚀力不一,形成许多特殊地貌。 2.人类活动因素 1)合理利用自然环境,利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在沙漠边缘地带,植树造林设置沙障,使流沙互得以固定: 在干旱积极发育绿洲农业,保护绿洲的生态环境: 治理河流,疏通河道: 古沿海地区,围海造田增加土地面积等。 2)破坏生态环境的消极方面 人类活动对地质的影响可分为直接和间接作用两种,直接作用表现在人类活动直 接产生的剥蚀、搬运、堆积过程,如矿山开采、道路的修筑等而产生了不良后果, 造成水土流失。 间接地质作用,即人类破坏地表植被,加速了水土流失,导致湖泊淤积、水面缩 小,不合理的围垦使得植被减少、湖泊干涸。城市高楼的大量建设以及过量抽取 地下水,使城市地面产生沉降,在沿海地区还可造成海水倒灌,使地下水遭受 污染
3)干旱-半干旱内陆气候地貌 西北内陆地区、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的一部分(<400mm); 降水少,蒸发量大,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大,以风力为主的物理风化剥蚀作 用为主; 风蚀地貌、风积地貌;例如:戈壁、沙丘、雅丹地貌 4)高山高纬寒冻地貌 青藏高原高寒干燥区、天山、祁连山、大兴安岭等高山和高纬地区; 气温低、降水少、蒸发大,以风化剥蚀作用、冻融作用、冰川侵蚀作用为主; 风蚀地貌、风积地貌、冻土地貌、冰缘和冰川地貌。 3.岩性对地貌形成的影响 各种岩石因其矿物成分、硬度、胶结程度、 水理性质、结构与产状不同,抗风 化和抗外力剥蚀的能力常表现出很大的差别,形成的地貌类型或地貌轮廓往往很 不相同。 岩浆岩和变质岩:岩性致密坚硬,抗蚀力强,常构成崇山峻岭,危岩陡壁。 沉积岩:分布广泛,抗蚀力不一,形成许多特殊地貌。 2. 人类活动因素 1)合理利用自然环境,利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在沙漠边缘地带,植树造林设置沙障,使流沙互得以固定; 在干旱积极发育绿洲农业,保护绿洲的生态环境; 治理河流,疏通河道; 古沿海地区,围海造田增加土地面积等。 2)破坏生态环境的消极方面 人类活动对地质的影响可分为直接和间接作用两种,直接作用表现在人类活动直 接产生的剥蚀、搬运、堆积过程,如矿山开采、道路的修筑等而产生了不良后果, 造成水土流失。 间接地质作用,即人类破坏地表植被,加速了水土流失,导致湖泊淤积、水面缩 小,不合理的围垦使得植被减少、湖泊干涸。城市高楼的大量建设以及过量抽取 地下水,使城市地面产生沉降,在沿海地区还可造成海水倒灌, 使地下水遭受 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