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导论(本讲目的要求】通过本讲课程的学习,明确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性质、学科体系,提高对西方经济学重要性的认识。本讲的重点】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定和分析方法、历史发展。【本讲的难点】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定和分析方法【本讲课程的引入】微观经济学这门课是经济类、管理类和其他相关社会学科学生的必修课程,非常重要。是我们学习其他课程、其他学科时的基础课程。微观经济学为我们提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恰如高等数学对工程学科学生起到举足轻重的基础作用一样。当前国外的经济学系学生,无论是本科生、硕士生还是博士生,都要学习微观和宏观经济学课程,内容从浅显的经济学基础知识到数学证明,再到前沿的微观经济学专题研究。我们经常提到“经济学”,不少学生觉得经济学有用,那么经济学到底研究什么?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什么?经济学家也经常提到“稀缺性”,稀缺性在经济学和经济社会中到底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本章将主要关注与经济学和稀缺性相关的一些问题。【本讲课程的内容】第一章 导论本章从经济学产生的原因出发扼要介绍了经济学的概念,认为:经济学是研究如何配置稀缺资源以实现最优的学科,而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买方和卖方集合的市场是微观经济学的研究主体,同时对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和框架结构作了初步的介绍。首先来看第一节:第一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经济学是什么?一(一)欲望或需要的无限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的需要(欲望)层次理论:0 基本生理需要0安全需要o社会需要0尊重感需要0自我实现需要(二)资源或物品的有限性一)物品1.资源或物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形形色色的物品,广衰的土地,充裕的阳光以及作为生命之源的水,都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基本生存条件。同时,人类也在不断生产出各式各样的物品,既有能够满足人类各种需要的物品,如房子、汽车、衣服,食品等,也在制造着为人类带来各种麻烦的物品,如垃圾、汽车尾气等。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把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的物
1 第一讲 导论 【本讲目的要求】通过本讲课程的学习,明确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性质、学科体系,提高对 西方经济学重要性的认识。 【本讲的重点】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定和分析方法、历史发展。 【本讲的难点】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定和分析方法 【本讲课程的引入】微观经济学这门课是经济类、管理类和其他相关社会学科学生的必修课程, 非常重要。是我们学习其他课程、其他学科时的基础课程。微观经济学为我们提供分析问题和解 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恰如高等数学对工程学科学生起到举足轻重的基础作用一样。当前国外的经 济学系学生,无论是本科生、硕士生还是博士生,都要学习微观和宏观经济学课程,内容从浅显 的经济学基础知识到数学证明,再到前沿的微观经济学专题研究。 我们经常提到“经济学”,不少学生觉得经济学有用,那么经济学到底研究什么?经济学研 究的基本方法是什么?经济学家也经常提到“稀缺性”,稀缺性在经济学和经济社会中到底扮演 一个怎样的角色?本章将主要关注与经济学和稀缺性相关的一些问题。 【本讲课程的内容】 第一章 导论 本章从经济学产生的原因出发扼要介绍了经济学的概念,认为:经济学是研究如何配置稀缺 资源以实现最优的学科,而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买方和卖方集合 的市场是微观经济学的研究主体,同时对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和框架结构作了初步的介绍。首 先来看第一节: 第一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 经济学是什么? (一)欲望或需要的无限性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的需要(欲望)层次理论: o 基本生理需要 o 安全需要 o 社会需要 o 尊重感需要 o 自我实现需要 (二)资源或物品的有限性 一)物品 1.资源或物品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形形色色的物品,广袤的土地,充裕的阳光以及作为生命之源的 水,都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基本生存条件。同时,人类也在不断生产出各式各样的物品,既有能 够满足人类各种需要的物品,如房子、汽车、衣服,食品等,也在制造着为人类带来各种麻烦的 物品,如垃圾、汽车尾气等。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把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的物
品分为三类,即自由物品、经济物品和有害物品。1.自由物品(freegoods)(P=0):经济学中把那些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就能够得到的有用物品叫自由物品,如阳光、空气等。这类物品的基本特点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对人类有用而且价格为零,即买方不用花费任何代价,卖方也得不到任何好处,因此通常不存在供求双方形成的买卖市场。在日常生活中,没有人愿意为呼吸的空气付给其他经济主体报酬,也是这个道理。2.经济物品(economicgoods)(P>0)经济物品也叫稀缺物品(scarcegoods),是指人类必须付出相应代价才能够得到的有用物品,如房子、汽车,粮食等。这类物品的共同特点是有一定的市场价格,如果免费相送,人们得到的数量必然小于人们想要的数量。显然,经济物品的第一个特点是有用性。第二个特点是人们获得时通常都要花费代价。第三个特点是经济物品相对于自由物品来说一定是稀缺的,这与我们平时在日常生活中的感觉一一有用的物品总是相对缺之的一一相一致。换句话说,人的欲望是无限的,但是我们面临的经济物品是有限的,这两者构成了一对矛盾,即经济物品的稀缺性。第四个特点是价格为正。价格为正的物品在市场交易时,通常是买方向卖方支付代价。这与我们平时购买商品、劳务时的经验相一致。3.有害物品(harmfulgoods)(P<0):有害物品是指人类必须付出相应代价才能够消除的物品,它来源于人们的经济活动或其他活动,或是大自然的力量留下来的灾害。如垃圾,尘垢和汽车尾气等。人们总是希望有害物品越少越好,多了就会更多地降低物质生活水平。这类物品可以被看成是价格为负的物品,即这类物品的卖者需要向买者付费。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负的价格意味着卖方向买方付费。例如清洁工为居民清除垃圾,由于垃圾是有害物品,可以认为居民是卖方而清洁工则是买方,断没有清洁工为了运走垃圾需要向居民付费的道理。垃圾不仅没有用,还会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更多的负面影响,这就是有害物品的典型一例。下面列表给出三种物品特征的比较:需要指出,自由物品、经济物品和有害物品在经济学中是相对的,即随着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三者可以互相转化。例如,石头对于居住在大山中的居民可能是自由物品,但对居住在平原上的居民却可能是经济物品;海水对居住在海边的居民可能是自由物品,但对远离大海的海产品养殖者则是经济物品;化工厂的废气在今天可能是有害物品,但在未来可能被“变废为宝”,成为经济物品。经济学家们把经济学研究的着眼点放在经济物品和有害物品上,而把自由物品排除在外,这是由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这三种物品的各自特征所决定的。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主要研究经济物品,即研究经济物品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行为,这些经济活动中蕴含着深刻的经济学道理。例如在经济物品的生产过程中,人们就要研究怎样以尽可能少的成本生产出尽可能多的产品。在交换过程中,人们总是希望尽可能多地降低交易成本,让商品能够自由自在地在全社会流动,当前的“网络教学”、“电子商务”就是出于这个考虑。在消费过程中,总是希望少花钱多办事,用经济学的语言讲,就是在消费经济物品数量一定的情况下,总是希望少花费货币,或在货币支出一定的情况下,总是希望多得到经济物品。这就是寓含在经济物品的消费过程中的经济学道理之一。分配过程更蕴含着深刻的经济学道理,古诗云“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建筑工地的民工,日日辛苦盖高楼,高楼盖起来自已依旧蜗居在棚屋里,其中就2
2 品分为三类,即自由物品、经济物品和有害物品。 1.自由物品(free goods)(P=0):经济学中把那些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就能够得到的有用 物品叫自由物品,如阳光、空气等。这类物品的基本特点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对人类有 用而且价格为零,即买方不用花费任何代价,卖方也得不到任何好处,因此通常不存在供求双方 形成的买卖市场。在日常生活中,没有人愿意为呼吸的空气付给其他经济主体报酬,也是这个道 理。 2.经济物品(economic goods)(P>0):经济物品也叫稀缺物品(scarce goods),是指人类 必须付出相应代价才能够得到的有用物品,如房子、汽车,粮食等。这类物品的共同特点是有一 定的市场价格,如果免费相送,人们得到的数量必然小于人们想要的数量。显然,经济物品的第 一个特点是有用性。第二个特点是人们获得时通常都要花费代价。第三个特点是经济物品相对于 自由物品来说一定是稀缺的,这与我们平时在日常生活中的感觉——有用的物品总是相对缺乏 的——相一致。换句话说,人的欲望是无限的,但是我们面临的经济物品是有限的,这两者构成 了一对矛盾,即经济物品的稀缺性。第四个特点是价格为正。价格为正的物品在市场交易时,通 常是买方向卖方支付代价。这与我们平时购买商品、劳务时的经验相一致。 3.有害物品(harmful goods)(P<0):有害物品是指人类必须付出相应代价才能够消除的 物品,它来源于人们的经济活动或其他活动,或是大自然的力量留下来的灾害。如垃圾,尘垢和 汽车尾气等。人们总是希望有害物品越少越好,多了就会更多地降低物质生活水平。这类物品可 以被看成是价格为负的物品,即这类物品的卖者需要向买者付费。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负的价格 意味着卖方向买方付费。例如清洁工为居民清除垃圾,由于垃圾是有害物品,可以认为居民是卖 方而清洁工则是买方,断没有清洁工为了运走垃圾需要向居民付费的道理。垃圾不仅没有用,还 会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更多的负面影响,这就是有害物品的典型一例。下面列表给出三种物品 特征的比较: 需要指出,自由物品、经济物品和有害物品在经济学中是相对的,即随着时间、地点和条件 的变化,三者可以互相转化。例如,石头对于居住在大山中的居民可能是自由物品,但对居住在 平原上的居民却可能是经济物品;海水对居住在海边的居民可能是自由物品,但对远离大海的海 产品养殖者则是经济物品;化工厂的废气在今天可能是有害物品,但在未来可能被“变废为宝”, 成为经济物品。 经济学家们把经济学研究的着眼点放在经济物品和有害物品上,而把自由物品排除在外,这 是由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这三种物品的各自特征所决定的。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主要研究经济物 品,即研究经济物品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行为,这些经济活动中蕴含着深刻的经济学道理。 例如在经济物品的生产过程中,人们就要研究怎样以尽可能少的成本生产出尽可能多的产品。在 交换过程中,人们总是希望尽可能多地降低交易成本,让商品能够自由自在地在全社会流动,当 前的“网络教学”、“电子商务”就是出于这个考虑。在消费过程中,总是希望少花钱多办事, 用经济学的语言讲,就是在消费经济物品数量一定的情况下,总是希望少花费货币,或在货币支 出一定的情况下,总是希望多得到经济物品。这就是寓含在经济物品的消费过程中的经济学道理 之一。分配过程更蕴含着深刻的经济学道理,古诗云“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 鳞鳞居大厦。”建筑工地的民工,日日辛苦盖高楼,高楼盖起来自己依旧蜗居在棚屋里,其中就
寓含着经济物品的分配道理。可以讲,整个一部经济学史,很大一部分蕴含在上面讲的经济物品的四个过程中。而对于有害物品的处置也是一个经济问题,特别是涉及到制度安排,因此,有害物品常常是新制度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对象。经济学家研究有害物品的产生原因,怎样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有害物品的产生,怎样使有害物品对人们的活动产生最小的负面影响。例如在考虑减少汽车尾气对人们的影响时,经济学家的想法无非是减少汽车数量,但是这样一来又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经济学家的工作就是在汽车尾气损害人们健康和减少汽车数量带来生活不便两个方面权衡利弊,找到对全社会最有利的均衡解。或者说,在既定汽车数量的情况下,最大可能地减少尾气排放。当然,还要考虑减少尾气排放的成本,如果超出了人们的承受能力,这种方法也是不可取的,或者说是不经济的。怎样减少尾气排放呢?尾气对司机的影响相对较小,司机才会不太在意尾气排放数量,但他的行为直接对整个社会产生了负面影响。这就是我们后面要讲到的社会成本和个人成本之间的对立。如果有方法使司机从自身利益出发,自觉自愿地减少尾气排放,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例如理论上强制每辆汽车安一根管道,尾气通过管道排放到车厢里一部分,加大司机的行为对自已的成本,司机就会有所忌,把排放量降到最低。这就是经济学家研究的“制度安排”的一个小例子。二)资源经济资源(economicresources)也叫稀缺资源(scarceresources)或生产要素(factorsofproduction),是指那些用于生产商品或劳务所必须投入的物品。一般而言,人类在物质产品的生产活动中,需要投入经济资源,例如在汽车的生产过程中,需要投入资本设备、人的劳动、土地等自然资源、企业家的经营管理才能、知识和技术、公共产品等,这些经济资源或生产要素通常是不可缺少的。经济学家研究的重要问题就是如何把有限的经济资源配置到各个不同的用途中去。土地(land):经济学中所说的土地是一个广泛意义上的概念,它是指大自然赋予人类的一切有助于进行生产活动的自然条件。土地主要包括矿藏、森林、陆地、海洋、河流等。对于渔民,他们的土地是海洋;对于山民他们的王地是高山:对于牧民,他们的主地是草原:而对于企业,他们的主地则可能是企业的占地。可见,土地包括了一切对生产有益的自然资源,但必须指出,被改造过的沙漠和荒山不属于经济学中所说的土地的范畴,因为投入的劳动和资本已经改变了它的自然条件。资本(capital):马克思说,“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这个定义非常准确。资本包括物质资本(physicalcapital)和金融资本(financialcapital),前者如机器、厂房等,后者如有价证券、货币等。也可以划分为有形资本和无形资本,前者如机器、厂房、有价证券和货币等,后者如专利、商标和人力资源等。资本和货币的关系,就相当于母鸡和肉鸡的关系:资本相当于母鸡,货币相当于肉鸡:肉鸡杀了一次消费完毕,母鸡则可以生蛋,蛋再生鸡,鸡再生蛋,这样生生不息,恰似资本运动产生剩余价值的过程。劳动(labor):劳动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人类自身所做出的贡献,是脑力劳动(mentaltalents3
3 寓含着经济物品的分配道理。可以讲,整个一部经济学史,很大一部分蕴含在上面讲的经济物品 的四个过程中。 而对于有害物品的处置也是一个经济问题,特别是涉及到制度安排,因此,有害物品常常是 新制度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对象。经济学家研究有害物品的产生原因,怎样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有 害物品的产生,怎样使有害物品对人们的活动产生最小的负面影响。例如在考虑减少汽车尾气对 人们的影响时,经济学家的想法无非是减少汽车数量,但是这样一来又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 经济学家的工作就是在汽车尾气损害人们健康和减少汽车数量带来生活不便两个方面权衡利弊, 找到对全社会最有利的均衡解。或者说,在既定汽车数量的情况下,最大可能地减少尾气排放。 当然,还要考虑减少尾气排放的成本,如果超出了人们的承受能力,这种方法也是不可取的,或 者说是不经济的。怎样减少尾气排放呢?尾气对司机的影响相对较小,司机才会不太在意尾气排 放数量,但他的行为直接对整个社会产生了负面影响。这就是我们后面要讲到的社会成本和个人 成本之间的对立。如果有方法使司机从自身利益出发,自觉自愿地减少尾气排放,才是解决问题 的根本之道。例如理论上强制每辆汽车安一根管道,尾气通过管道排放到车厢里一部分,加大司 机的行为对自己的成本,司机就会有所忌惮,把排放量降到最低。这就是经济学家研究的“制度 安排”的一个小例子。 二)资源 经济资源(economic resources)也叫稀缺资源(scarce resources)或生产要素(factors of production),是指那些用于生产商品或劳务所必须投入的物品。 一般而言,人类在物质产品的生产活动中,需要投入经济资源,例如在汽车的生产过程中, 需要投入资本设备、人的劳动、土地等自然资源、企业家的经营管理才能、知识和技术、公共产 品等,这些经济资源或生产要素通常是不可缺少的。经济学家研究的重要问题就是如何把有限的 经济资源配置到各个不同的用途中去。 土地(land):经济学中所说的土地是一个广泛意义上的概念,它是指大自然赋予人类的一 切有助于进行生产活动的自然条件。 土地主要包括矿藏、森林、陆地、海洋、河流等。对于渔民,他们的土地是海洋;对于山民, 他们的土地是高山;对于牧民,他们的土地是草原;而对于企业,他们的土地则可能是企业的 占地。 可见,土地包括了一切对生产有益的自然资源,但必须指出,被改造过的沙漠和荒山不属于 经济学中所说的土地的范畴,因为投入的劳动和资本已经改变了它的自然条件。 资本(capital):马克思说,“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这个定义非常准确。资 本包括物质资本(physical capital)和金融资本(financial capital),前者如机器、厂房等,后者 如有价证券、货币等。也可以划分为有形资本和无形资本,前者如机器、厂房、有价证券和货币 等,后者如专利、商标和人力资源等。 资本和货币的关系,就相当于母鸡和肉鸡的关系:资本相当于母鸡,货币相当于肉鸡;肉鸡 杀了一次消费完毕,母鸡则可以生蛋,蛋再生鸡,鸡再生蛋,这样生生不息,恰似资本运动产生 剩余价值的过程。 劳动(labor):劳动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人类自身所做出的贡献,是脑力劳动(mental talents
labor)和体力劳动(physicallabor)的总称。劳动者的技能、受教育程度、事业心等因素影响劳动的质量,劳动者的劳动时间和劳动效率决定劳动的数量,所以劳动是指劳动者付出的数量和质量的有机结合。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手段之一,因此每一个人都珍惜自己的劳动,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劳动,换取别人的劳动。所以,尽可能少地用自已的劳动换取尽可能多的他人劳动(市场上的产品和服务),是劳动者的习惯行为和追求的目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用自已的工作换来的报酬,就是市场对劳动者付出的劳动的一种估价。企业家才能(Entrepreneurs):企业家才能是企业家特有的个人素质,其作用是:(1)组织协调其他要素进行生产:(2)寻求和发现新的商业机会:(3)引进新的生产技术或发明:(4)引导和带动企业进行技术、市场和制度等方面的创新。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企业家是企业的灵魂,是社会生产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企业家通过经营管理企业为社会创造财富,以此增进社会财富和人类福利,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通常讲,企业家是聪明的,有胆识的,善于发现商业机会机会的人们。从根本上来看,企业家是研究、发现、引导并设法满足社会经济生活中经济主体对经济物品和经济资源的需求的人们。需求来自何方?从经济学的角度看,需求无非是人的感官及其衍生出来的需要。如移动电话至少满足人耳朵的听觉需要和腿偷懒的需要:彩电至少满足人眼睛的视觉需要和心智愉悦的需要:至于满足人的嘴巴需要的物质产品就更多了。有的需求即使不是满足人的直接需要,也是在满足间接需要,而企业家通过自已的聪明才智研究、发现、引导这些需求并努力加以满足,从而为社会创造财富。特别需要说明,经济学上所说的企业家不是一种职务,更不是一种称谓,而是代表着企业家经营管理方面的素质。经济资源或叫生产要素的基本含义,他们是人类社会组织生产的物质基础,也是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保证。他们互相配合,共同发挥作用,生产出各种产品满足社会的需求。但这并不意味着六种经济资源发挥的作用是同等重要的。通常情况下,一个企业没有企业家不行,但一个企业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得到其他经济资源,例如,通过银行贷款可以得到资本,通过劳动市场可以得到劳动,通过土地市场可以购买或租赁土地。尽管其他几种要素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相比之下,企业家更重要。因为通过企业家市场得到满足企业要求的企业家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军事科学中有一句格言叫“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企业家正是企业中的“将师”,企业的生死存亡和荣辱兴衰无不系于企业家之手。这样,企业在实现销售收入以后对各种投入的生产要素进行分配时,各种经济资源得到的相应报酬也没有一个客观公平的比例标准,人们通常采取大家都容易接受的市场标准把企业收益分配给各种资源。例如,在劳动力市场上,可以根据市场工资率水平对劳动者支付工资:在资本市场上,可以根据市场利息率支付资本的利息:在土地市场上可以根据市场地租水平支付土地的报酬:在企业家市场上,可以根据市场正常利润水平支付企业家报酬:如果支付完上述各生产要素的报酬后还有剩余,则根据现代企业理论,剩余应该归企业的股东,即企业的投资者。这样的分配标准是根据各要素市场的基本情况由市场制定的,经济学家们认为,偏离了这一市场标准的分配方式就存在人们经常说的“剥削”。可见,所谓剥削是指不同生产要素之间或不同经济主体之间偏离了客观存在的分配标准而产生的不公平现象。换句话说,各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都可能剥削别的经济主体,也可能受到其他经济主体的剥削。4
4 labor)和体力劳动(physical labor)的总称。 劳动者的技能、受教育程度、事业心等因素影响劳动的质量,劳动者的劳动时间和劳动效率 决定劳动的数量,所以劳动是指劳动者付出的数量和质量的有机结合。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手段之 一,因此每一个人都珍惜自己的劳动,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劳动,换取别人的劳动。所以,尽可能 少地用自己的劳动换取尽可能多的他人劳动(市场上的产品和服务),是劳动者的习惯行为和追 求的目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用自己的工作换来的报酬,就是市场对劳动者付出的劳动 的一种估价。 企业家才能(Entrepreneurs):企业家才能是企业家特有的个人素质,其作用是:(1)组织 协调其他要素进行生产;(2)寻求和发现新的商业机会;(3)引进新的生产技术或发明;(4) 引导和带动企业进行技术、市场和制度等方面的创新。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企业家是企业的灵魂,是社会生产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企业家通过经营 管理企业为社会创造财富,以此增进社会财富和人类福利,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通常讲,企业 家是聪明的,有胆识的,善于发现商业机会机会的人们。从根本上来看,企业家是研究、发现、 引导并设法满足社会经济生活中经济主体对经济物品和经济资源的需求的人们。需求来自何方?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需求无非是人的感官及其衍生出来的需要。如移动电话至少满足人耳朵的听 觉需要和腿偷懒的需要;彩电至少满足人眼睛的视觉需要和心智愉悦的需要;至于满足人的嘴巴 需要的物质产品就更多了。有的需求即使不是满足人的直接需要,也是在满足间接需要,而企业 家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研究、发现、引导这些需求并努力加以满足,从而为社会创造财富。特别 需要说明,经济学上所说的企业家不是一种职务,更不是一种称谓,而是代表着企业家经营管理 方面的素质。 经济资源或叫生产要素的基本含义,他们是人类社会组织生产的物质基础,也是现代市场经 济运行的基本保证。他们互相配合,共同发挥作用,生产出各种产品满足社会的需求。但这并不 意味着六种经济资源发挥的作用是同等重要的。通常情况下,一个企业没有企业家不行,但一个 企业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得到其他经济资源,例如,通过银行贷款可以得到资本,通过劳动市场可 以得到劳动,通过土地市场可以购买或租赁土地。尽管其他几种要素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相比 之下,企业家更重要。因为通过企业家市场得到满足企业要求的企业家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军事科学中有一句格言叫“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企业家正是企业中的“将帅”,企业的生死 存亡和荣辱兴衰无不系于企业家之手。这样,企业在实现销售收入以后对各种投入的生产要素进 行分配时,各种经济资源得到的相应报酬也没有一个客观公平的比例标准,人们通常采取大家都 容易接受的市场标准把企业收益分配给各种资源。例如,在劳动力市场上,可以根据市场工资率 水平对劳动者支付工资;在资本市场上,可以根据市场利息率支付资本的利息;在土地市场上, 可以根据市场地租水平支付土地的报酬;在企业家市场上,可以根据市场正常利润水平支付企业 家报酬;如果支付完上述各生产要素的报酬后还有剩余,则根据现代企业理论,剩余应该归企业 的股东,即企业的投资者。这样的分配标准是根据各要素市场的基本情况由市场制定的,经济学 家们认为,偏离了这一市场标准的分配方式就存在人们经常说的“剥削”。可见,所谓剥削是指 不同生产要素之间或不同经济主体之间偏离了客观存在的分配标准而产生的不公平现象。换句话 说,各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都可能剥削别的经济主体,也可能受到其他经济主体的剥削
与此同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各种生产要素在价值创造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也在发生着变化。在封建社会,主地和劳动特别是前者在社会产品价值创造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是主要的,这就决定了社会赖以发展和运行的主要经济资源是土地和劳动。谁拥有了土地和劳动,谁就可以支配社会,谁就可以占有大部分的社会产品。因此,在以农业经济为特征的封建社会中,地主阶级占有大部分的社会产品,成为社会的主导力量,在社会产品的分配中也占有极其有利的地位,这也是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在资本主义社会,随着大机器对劳动力的替代,资本在社会产品价值创造过程中发挥的作用逐步增加,在这样的社会形态中,谁拥有了资本,谁就可以支配社会,谁就可以占有大部分的社会产品。因此,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占有的社会产品的份额也随之增加:资本家阶级成为社会的主导力量,在社会产品的分配中占有极其有利的地位,这也是工业经济的基本特征。20世纪60年代以后,企业家在社会产品价值创造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于是,企业家的报酬也越来越高。在这样的社会形态中,谁拥有了企业家才能,谁就可以支配社会,谁就可以占有大部分的社会产品。因此,在资本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资本家和企业家占有的社会产品的份额也随之增加;职业经理阶级逐步成为社会的主导力量,在社会产品的分配中占有极其有利的地位,这也是后工业经济的基本特征。西方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出现的所谓“经理革命”和“企业家时代”都支持了这一论断。历史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知识在社会产品价值创造过程中的作用空前重要,知识经济时代随之到来,高新技术产业、咨询业等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得知识阶层的报酬大大提高了。在这样的社会形态中,谁拥有了知识和技术,谁就可以支配社会,谁就可以占有大部分的社会产品。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拥有者占有的社会产品的份额也随之增加;知识阶层逐步成为社会的主导力量,在社会产品的分配中占有比较有利的地位,这也是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西方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现的所谓“知识革命”和“新经济时代”都支持了这一论断。可以预见,未来的社会必然是知识所有者充分发挥作用的社会。但是,上述经济资源又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稀缺性。一个企业不可能象得到自由品那样无偿得到无限的资本、劳动、土地、企业家才能、知识和公共产品,因为这些资源的取得都必须付出相应代价。而整个社会中的资本存量、劳动存量、土地存量、企业家才能存量、知识存量和公共产品的规模都是有限的。另一方面,人类对物质产品、精神产品等经济物品需要的无限性又决定了对生产这些经济物品的经济资源的需要的无限性,有限的经济资源相对无限的人类需要而言总是稀缺的。因此,任何社会都一样,必须作出选择,把有限的经济资源应用到最能发挥作用的方面去。(三)稀缺性欲望的无限性和经济物品的基本特征决定了经济物品的稀缺性。下面给出稀缺性的定义:经济物品是有限的,而人类的欲望是无限的,有限的经济物品总是难以满足无限产生和膨胀的人类欲望,这一矛盾就是经济学中通常所说的稀缺性(scarcity)。从定义可以看出,稀缺性总是指经济物品的稀缺性,自由物品不存在稀缺性,有害物品也无需谈什么稀缺性。同时,稀缺性一般可以分为消费品的稀缺和生产要素的稀缺,后者决定前者,换言之,如果生产消费品的所有生产要素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由物品,那么,消费品也5
5 与此同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各种生产要素在价值创造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也 在发生着变化。在封建社会,土地和劳动特别是前者在社会产品价值创造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是主 要的,这就决定了社会赖以发展和运行的主要经济资源是土地和劳动。谁拥有了土地和劳动,谁 就可以支配社会,谁就可以占有大部分的社会产品。因此,在以农业经济为特征的封建社会中, 地主阶级占有大部分的社会产品,成为社会的主导力量,在社会产品的分配中也占有极其有利的 地位,这也是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 在资本主义社会,随着大机器对劳动力的替代,资本在社会产品价值创造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逐步增加,在这样的社会形态中,谁拥有了资本,谁就可以支配社会,谁就可以占有大部分的社 会产品。因此,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占有的社会产品的份额也随之增加;资本家阶级成为社 会的主导力量,在社会产品的分配中占有极其有利的地位,这也是工业经济的基本特征。 20 世纪 60 年代以后,企业家在社会产品价值创造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于是,企业家 的报酬也越来越高。在这样的社会形态中,谁拥有了企业家才能,谁就可以支配社会,谁就可以 占有大部分的社会产品。因此,在资本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资本家和企业家占有的社会产品的 份额也随之增加;职业经理阶级逐步成为社会的主导力量,在社会产品的分配中占有极其有利的 地位,这也是后工业经济的基本特征。西方国家在 20 世纪 60 年代以后出现的所谓“经理革命” 和“企业家时代”都支持了这一论断。 历史发展到 20 世纪 90 年代,知识在社会产品价值创造过程中的作用空前重要,知识经济时 代随之到来,高新技术产业、咨询业等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得知识阶层的报酬大大提高 了。在这样的社会形态中,谁拥有了知识和技术,谁就可以支配社会,谁就可以占有大部分的社 会产品。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拥有者占有的社会产品的份额也随之增加;知识阶层逐步 成为社会的主导力量,在社会产品的分配中占有比较有利的地位,这也是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 西方国家在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出现的所谓“知识革命”和“新经济时代”都支持了这一论断。 可以预见,未来的社会必然是知识所有者充分发挥作用的社会。 但是,上述经济资源又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稀缺性。一个企业不可能象得到自由品那样 无偿得到无限的资本、劳动、土地、企业家才能、知识和公共产品,因为这些资源的取得都必须 付出相应代价。而整个社会中的资本存量、劳动存量、土地存量、企业家才能存量、知识存量和 公共产品的规模都是有限的。另一方面,人类对物质产品、精神产品等经济物品需要的无限性又 决定了对生产这些经济物品的经济资源的需要的无限性,有限的经济资源相对无限的人类需要而 言总是稀缺的。因此,任何社会都一样,必须作出选择,把有限的经济资源应用到最能发挥作用 的方面去。 (三)稀缺性 欲望的无限性和经济物品的基本特征决定了经济物品的稀缺性。下面给出稀缺性的定义: 经济物品是有限的,而人类的欲望是无限的,有限的经济物品总是难以满足无限产生和膨胀 的人类欲望,这一矛盾就是经济学中通常所说的稀缺性(scarcity)。 从定义可以看出,稀缺性总是指经济物品的稀缺性,自由物品不存在稀缺性,有害物品也无 需谈什么稀缺性。同时,稀缺性一般可以分为消费品的稀缺和生产要素的稀缺,后者决定前者, 换言之,如果生产消费品的所有生产要素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由物品,那么,消费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