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消费者行为理论(1)【本讲目的要求】通过本讲课程的学习,目的在于从消费者行为出发,对需求进行进一步研究,由此说明或得到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并说明该曲线为什么向右下方倾斜,证明需求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消费者取得的最大效用。【本讲的重点】无差异曲线及特点、预算线及其移动,边际替代率。【本讲的难点】预算线及其移动、边际替代率。【本讲课程的引入】在第二章第一节,我们已经介绍了西方经济学关于需求曲线的基本形态和性质,知道了需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亦即需求与价格有反方向变动关系。在本章我们将进一步介绍消费者是依据什么原则作出他们选择的,也就是具体考察一下需求曲线是如何形成的【本讲课程的内容】第三章消费者行为理论第一节基数效用论简述有关消费者行为最基本的假设,是消费者追求效用的最大化(或追求最大的满足)。因此,要研究消费者行为理论,就必须研究效用理论。我们将讨论效用理论的两个主要分支一一基数效用理论和序数效用理论一、效用分析的两种理论一—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1.基数效用论基数效用论是早期研究消费者行为的一种理论。基数效用论者认为,效用如同长度、重量等概念一样,可以具体衡量并加总求和,具体的效用量之间的比较是有意义的。效用的大小可以用基数(1、2、3…)来表示,计量效用大小的单位被称作效用单位。例如,对某一个人来说,吃一盘土豆和一份牛排的效用分别为5效用单位和10效用单位,则可以说这两种消费的效用之和为15效用单位,且后者的效用是前者的效用的2倍。根据这种理论,可以用具体的数字来研究消费者效用最大化问题。基数效用论采用的是边际效用分析方法。2.序数效用论序数效用论是为了弥补基数效用论的缺点而提出来的另一种研究消费者行为的理论。序数效用论者认为,效用的大小是无法具体衡量的,效用之间的比较只能通过顺序或等级即用序数(第一、第二、第三.)来表示。仍就上面的例子来说,消费者要回答的是偏好哪一种消费,即哪一种消费的效用是第一,哪一种是第二。或者是说,要回答的是宁愿吃一盘土豆,还是吃一份牛排。进一步地,序
第五讲 消费者行为理论(1) 【本讲目的要求】通过本讲课程的学习,目的在于从消费者行为出发,对需求进 行进一步研究,由此说明或得到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并说明该曲线为什么向右下 方倾斜,证明需求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消费者取得的最大效用。 【本讲的重点】无差异曲线及特点、预算线及其移动,边际替代率。 【本讲的难点】预算线及其移动、边际替代率。 【本讲课程的引入】在第二章第一节,我们已经介绍了西方经济学关于需求曲线 的基本形态和性质,知道了需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亦即需求与价格有反方向变 动关系。在本章我们将进一步介绍消费者是依据什么原则作出他们选择的,也就 是具体考察一下需求曲线是如何形成的。 【本讲课程的内容】 第三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 第一节 基数效用论简述 有关消费者行为最基本的假设,是消费者追求效用的最大化(或追求最大的满 足)。因此,要研究消费者行为理论,就必须研究效用理论。我们将讨论效用理论 的两个主要分支——基数效用理论和序数效用理论。 一、效用分析的两种理论——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 1.基数效用论 基数效用论是早期研究消费者行为的一种理论。基数效用论者认为,效用如 同长度、重量等概念一样,可以具体衡量并加总求和,具体的效用量之间的比较 是有意义的。效用的大小可以用基数(1、2、3.)来表示, 计量效用大小的单位 被称作效用单位。例如,对某一个人来说,吃一盘土豆和一份牛排的效用分别为 5 效用单位和 10 效用单位,则可以说这两种消费的效用之和为 15 效用单位,且后 者的效用是前者的效用的 2 倍。根据这种理论,可以用具体的数字来研究消费者 效用最大化问题。 基数效用论采用的是边际效用分析方法。 2.序数效用论 序数效用论是为了弥补基数效用论的缺点而提出来的另一种研究消费者行为 的理论。序数效用论者认为,效用的大小是无法具体衡量的,效用之间的比较只 能通过顺序或等级即用序数(第一、第二、第三.)来表示。仍就上面的例子来 说,消费者要回答的是偏好哪一种消费,即哪一种消费的效用是第一,哪一种是 第二。或者是说,要回答的是宁愿吃一盘土豆,还是吃一份牛排。进一步地,序
数效用论者还认为,就分析消费者行为来说,以序数来度量效用的假定比以基数效用的假定所受到的限制要少,它可以减少一些被认为是值得怀疑的心理假设。两种分析思路、方法均不同,但二者的结论是完全相同的,但现在在微观经济学里,序数效用成为主要的概念。本章的重点是介绍序数效用论者是如何运用无差异曲线的分析方法来研究消费者行为。基数效用论者的边际效用分析,在本节作一简单的介绍。二重要概念1.效用(Utility)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一种商品对消费者是否具有效用,取决于消费者是否有消费这种商品的欲望,以及这种商品是否具有满足消费者的欲望的能力。效用这一概念与人的欲望是联系在一起的,它是消费者对商品满足自己的欲望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心理评价。*效用是相对概念,只有在同一物品前后满足程序之间后两种物品的满足之间相互比较时才有意义。*效用有无或效用大小取决于个人主观心理评价。效用实际是个主观判断,同一物品有无效用或效用大小对不同的人来说是不同的。2.总效用(TotalUtility)总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从一定数量的商品的消费中所得到的效用量的总和。TU的大小取决于所消费的商品量的多少,所以它是所消费的商品粮的函数。TU也可以由连续消费的每一单位消费品所获得的边际效用加总得到。假定消费者对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为Q,则总效用函数为:TU=f(Q)(3.1)3.边际效用(MarginalUtility)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相应的边际效用函数为:MU = ATU(Q)(3.2)AQ当商品的增加量趋于无穷小,即△Q→0时有:ATU(Q) _ dTU(Q)MU = lim $(3.3)40-04Qdo4.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
数效用论者还认为,就分析消费者行为来说,以序数来度量效用的假定比以基数 效用的假定所受到的限制要少,它可以减少一些被认为是值得怀疑的心理假设。 两种分析思路、方法均不同,但二者的结论是完全相同的,但现在在微观经 济学里,序数效用成为主要的概念。本章的重点是介绍序数效用论者是如何运用 无差异曲线的分析方法来研究消费者行为。基数效用论者的边际效用分析,在本 节作一简单的介绍。 二 重要概念 1. 效用(Utility) 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一种商品对消费者是否 具有效用,取决于消费者是否有消费这种商品的欲望,以及这种商品是否具有满 足消费者的欲望的能力。效用这一概念与人的欲望是联系在一起的,它是消费者 对商品满足自己的欲望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心理评价。 * 效用是相对概念,只有在同一物品前后满足程序之间后两种物品的满足 之间相互比较时才有意义。 * 效用有无或效用大小取决于个人主观心理评价。效用实际是个主观判断, 同一物品有无效用或效用大小对不同的人来说是不同的。 2. 总效用(Total Utility) 总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从一定数量的商品的消费中所得到的效用量 的总和。TU 的大小取决于所消费的商品量的多少,所以它是所消费的商品粮的函 数。TU 也可以由连续消费的每一单位消费品所获得的边际效用加总得到。假定消 费者对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为 Q,则总效用函数为: TU = f (Q) (3.1) 3. 边际效用(Marginal Utility) 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 增量。相应的边际效用函数为: Q TU Q MU = ( ) (3.2) 当商品的增加量趋于无穷小,即ΔQ→0 时有: dQ dTU Q Q TU Q MU Q ( ) ( ) lim 0 = = → (3.3) 4.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 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
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MU可以是正值,也可以下降为负值。负值意味着消费者对于某种物品的消费超过一定量以后,不仅不能从消费商品中获得满足,反而会引起损害和厌恶。边际效用递减的原因是:第一,生理或心理的原因。随着相同消费品的连续增加,从人的生理和心理的角度讲,从每一单位消费品中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和对重复刺激的反应程度是递减的。第二,“经济合理性”原则决定的。该原则的含义:消费者进行购买的唯一目的是从所利用的货币资源中获得最大可能的满足。按照次原则,消费者总是将第一单位的消费品用在最重要的用途上,第二单位的消费品用在次要的用途上,等等。这样,消费品的边际效用便随着消费品的用途重要性的递减而递减。4.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关系用表3一1,说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和理解总效用和边际效用之间的关系。表3—1某商品的效用表(货币的边际效用入=2)总效用价格商品数量边际效用(1)(2)(3)(4)001010512188432463442285213060300728-2
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MU 可以是正值,也可以下降为负值。负值意味着消费者对于某种物品的消费 超过一定量以后,不仅不能从消费商品中获得满足,反而会引起损害和厌恶。 边际效用递减的原因是:第一,生理或心理的原因。随着相同消费品的连续增 加,从人的生理和心理的角度讲,从每一单位消费品中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和对 重复刺激的反应程度是递减的。第二,“经济合理性”原则决定的。该原则的含义: 消费者进行购买的唯一目的是从所利用的货币资源中获得最大可能的满足。按照 次原则,消费者总是将第一单位的消费品用在最重要的用途上,第二单位的消费 品用在次要的用途上,等等。这样,消费品的边际效用便随着消费品的用途重要 性的递减而递减。 4.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关系 用表 3—1,说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和理解总效用和边际效用之间的关系。 表 3—1 某商品的效用表 (货币的边际效用λ=2) 商品数量 (1) 总效用 (2) 边际效用 (3) 价格 (4) 0 1 2 3 4 5 6 7 0 10 18 24 28 30 30 28 10 8 6 4 2 0 -2 5 4 3 2 1 0
TU根据表3一1所绘制的总效用和边际效30TU用曲线如图3一1所示。20图中的横轴表示商品的数量,纵轴表示10.效用量,TU曲线和MU曲线分别为总效用2234567Q曲线和边际效用曲线。由于边际效用被定义(a)为消费品的一单位变化量所带来的总效用MU的变化量,又由于图中的商品消费量是离散10/的,所以,MU曲线上的每一个值都记在相8-应的两个消费数量的中点上。6在图中,MU曲线因边际效用递减规律412而成为向右下方倾斜的,相应地,TU曲线OF则随着MU的变动而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12345&7Q-2一(b)变动特点。总结MU与TU的关系:1MU当MU>0时,TU上升图3—1某商品的效用曲线当MU<0时,TU下降当MU=0是。TU达极大值。从数学意义上讲,如果效用曲线是连续的,则每一消费量上的边际效用值就是总效用曲线上相应的点的斜率。这一点,也体现在边际效用的定义公式(3.3)式中。三货币的边际效用基数效用论者认为,货币如同商品一样,也具有效用。消费者用货币购买商品,就是用货币的效用去交换商品的效用。商品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对于货币也同样适用。对于二个消费者来说,随着货币收入量的不断增加,货币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这就是说,随着某消费者货币收入的逐步增加,每增加单位货币给该消费者所带来的边际效用是越来越小的。但是,在分析消费者行为时,基数效用论者又通常假定货币的边际效用是不变的。据基数效用论者的解释,在一般情况下,单位商品的价格只占消费者总货币收入量中的很小部分,所以,当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购买量发生很小的变化时,所支出的货币的边际效用的变化是非常小的。对于这种微小的货币的边际效用的变化,可以略去不计。这样,货币的边际效用便是一个不变的常数。四消费者均衡消费者均衡是研究某个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货币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购买
根据表 3—1 所绘制的总效用和边际效 用曲线如图 3—1 所示。 图中的横轴表示商品的数量,纵轴表示 效用量,TU 曲线和 MU 曲线分别为总效用 曲线和边际效用曲线。由于边际效用被定义 为消费品的一单位变化量所带来的总效用 的变化量,又由于图中的商品消费量是离散 的,所以,MU 曲线上的每一个值都记在相 应的两个消费数量的中点上。 在图中,MU 曲线因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而成为向右下方倾斜的,相应地,TU 曲线 则随着 MU 的变动而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 变动特点。总结 MU 与 TU 的关系: 当 MU>0 时,TU 上升 当 MU<0 时,TU 下降 当 MU=0 是。TU 达极大值。 从数学意义上讲,如果效用曲线是连续的,则每一消费量上的边际效用值就是 总效用曲线上相应的点的斜率。这一点,也体现在边际效用的定义公式(3.3)式中。 三 货币的边际效用 基数效用论者认为,货币如同商品一样,也具有效用。消费者用货币购买商品, 就是用货币的效用去交换商品的效用。商品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对于货币也同样 适用。对于一个消费者来说,随着货币收入量的不断增加,货币的边际效用是递 减的。这就是说,随着某消费者货币收入的逐步增加,每增加单位货币给该消费 者所带来的边际效用是越来越小的。 但是,在分析消费者行为时,基数效用论者又通常假定货币的边际效用是不 变的。据基数效用论者的解释,在一般情况下,单位商品的价格只占消费者总货 币收入量中的很小部分,所以,当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购买量发生很小的变化时, 所支出的货币的边际效用的变化是非常小的。对于这种微小的货币的边际效用的 变化,可以略去不计。这样,货币的边际效用便是一个不变的常数。 四 消费者均衡 消费者均衡是研究某个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货币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购买 4 2 -2 0 MU (b) 6 8 10 1 2 3 4 5 6 7 10 20 30 0 1 2 3 4 5 6 7 MU TU 图 3—1 某商品的效用曲线 (a) TU Q Q
中以获得最大的效用。也可以说,它是研究单个消费者在既定收入下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因为作为消费者,总是希望花费一定量货币能获得最大效用。可以说,总效用最大化原则是支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基本法则。这里的均衡是指消费者实现最大效用时既不想再增加、也不想再减少任何商品购买数量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消费者实现均衡条件是:如果消费者的货币收入水平是固定的,市场上各种商品的价格是已知的,那么,消费者应使自已花费在各种商品购买上的最后一元钱所带来的边际效用相等。或者说,消费者应该使自己所购买的各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相等。假定:消费者用既定的收入I购买n种商品,Pi,P2,·Pn分别为n种商品的既定的价格,入为不变的货币的边际效用。以X1,X2,Xn分别为n种商品的既定的数量,MUi,MU2,MU,分别为n种商品的既定的边际效用,则上述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可以用公式表示为(3. 4)PX,+PX,+... P.X,=IMUI.MU.-..MU.-(3. 5)PPP,式中,(3.4)式是限制条件:(3.5)式是在限制条件下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3.6)式表示消费者应选择最优的商品组合,使得自已花费在各种商品上的最后一元钱所带来的边际效用相等,月等于货币的边际效用。为便于叙述,下面以消费者购买两种商品为例,具体说明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与(3.5)式和(3.6)式相对应,在购买两种商品情况下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为:(3. 6)PX,+P,X,=1MU,_MU2=^(3. 7)PP从-MU的关系分析:PP当MUI<MU时,这说明对于消费者来说,同样的一元钱购买商品1所得到PP的边际效用小于购买商品2所得到的边际效用。这样,理性的消费者就会调整这两种商品的购买数量:减少对商品1的购买量,增加对商品2的购买量。在这样的调整过程中,一方面,在消费者用减少1元钱的商品1的购买来相应地增加1
中以获得最大的效用。也可以说,它是研究单个消费者在既定收入下实现效用最 大化的均衡条件。因为作为消费者,总是希望花费一定量货币能获得最大效用。 可以说,总效用最大化原则是支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基本法则。这里的均衡是指 消费者实现最大效用时既不想再增加、也不想再减少任何商品购买数量的一种相 对静止的状态。 消费者实现均衡条件是:如果消费者的货币收入水平是固定的,市场上各种商 品的价格是已知的,那么,消费者应使自己花费在各种商品购买上的最后一元钱 所带来的边际效用相等。或者说,消费者应该使自己所购买的各种商品的边际效 用与价格之比相等。 假定:消费者用既定的收入 I 购买 n 种商品,P1,P2,.,Pn 分别为 n 种商品 的既定的价格,λ为不变的货币的边际效用。以 X1,X2,.,Xn 分别为 n 种商品 的既定的数量,MU1,MU2,.,MUn 分别为 n 种商品的既定的边际效用,则上述 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P1X1 + P2X2 +. Pn X n = I (3.4) 1 1 P MU = 2 2 P MU =.= n n P MU =λ (3.5) 式中,(3.4)式是限制条件;(3.5)式是在限制条件下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 衡条件。(3.6)式表示消费者应选择最优的商品组合,使得自己花费在各种商品上 的最后一元钱所带来的边际效用相等,且等于货币的边际效用。 为便于叙述,下面以消费者购买两种商品为例,具体说明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 均衡条件。 与(3.5)式和(3.6)式相对应,在购买两种商品情况下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 衡条件为: P1X1 + P2X2 = I (3.6) 1 1 P MU = 2 2 P MU =λ (3.7) 从 1 1 P MU = 2 2 P MU 的关系分析: 当 1 1 P MU < 2 2 P MU 时,这说明对于消费者来说,同样的一元钱购买商品 1 所得到 的边际效用小于购买商品 2 所得到的边际效用。这样,理性的消费者就会调整 这两种商品的购买数量:减少对商品 1 的购买量,增加对商品 2 的购买量。在这 样的调整过程中,一方面,在消费者用减少 1 元钱的商品 1 的购买来相应地增加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