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年月日 教学 使学生掌握资料初步整理的方法一制次数分布表和次数分布图,了解反映数 目的 据集中程度的平均数及算术平均数的两个重要特性。 掌握几个基本概念、 二、试验资料的性质与分类 教 三、制作次数分布表和次数分布图 四、平均数的意义、种类、计算方法 五、算术平均数的两个重要特性 (一)对连续性变数资料制作次数分布表的步骤: 教 L.数据排序;2.求极差R=最大值一最小值;3.确定组数和组距: 4.选定组限和组中点值: 5.把原始资料的各个观察值按分组数列的各组组限归组 (二)确定组数和组距时应考虑: 难 1.观察值个数的多少:2.极差的大小 3.便于计算:4.能反映出资料的真实面貌等方面 (三)算术平均数的重要特性:1.离均差的总和等于0: 学 2.离均差平方的总和最小。 法 作业、思作业:《试验统计方法》书P47323.3 考题(讨 论题)、 阅读材 料 课 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5 200 年 月 日 教 学 目 的 使学生掌握资料初步整理的方法一制次数分布表和次数分布图,了解反映数 据集中程度的平均数及算术平均数的两个重要特性。 教 学 内 容 一、掌握几个基本概念、 二、试验资料的性质与分类 三、 制作次数分布表和次数分布图 四、平均数的意义、种类、计算方法 五、算术平均数的两个重要特性 教 学 重 点 、 难 点 及 教 学 方 法 (一)对连续性变数资料制作次数分布表的步骤: 1.数据排序 ; 2.求极差 R=最大值—最小值 ; 3.确定组数和组距; 4.选定组限和组中点值 ; 5.把原始资料的各个观察值按分组数列的各组组限归组。 (二)确定组数和组距时应考虑: 1.观察值个数的多少;2.极差的大小; 3.便于计算;4.能反映出资料的真实面貌等方面。 (三)算术平均数的重要特性:1.离均差的总和等于 0 ; 2.离均差平方的总和最小。 作业、思 考题(讨 论题)、 阅读材 料 作业:《试验统计方法》书 P47 3.2 3.3 课 后 记 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200年月日 教学 掌握反映平均数代表好坏的变异数的定义、性质及计算方法:了解概率的基本 目的 概念和计算法则。 教 变异数意义、种类、计算方法 二、自由度的概念和统计意义。 三、事件、概率和随机变量:1.事件和事件发生的概率:2.事件间的关系: 杂 3.计算事件概率的法则:4.随机变量 (一)自由度的概念:样本内独立而能自由变动的离均差个数。 (二)标准差的意义与计算 样本w=20-32=32.②2 w=0-2=02.列2 重 点 标准差:总体。= ∑y-) 样本s=②0- n-1 难 矫正数法5= ∑y2-(∑y)2/m 点 n-1 教 加权法s= ∑0-)2 Σ2-∑m2血 ∑f-1 学 (三)小概率事件实际不可能性原理:若事件A发生的概率较小,如小于0.05 方 或0.01,则认为事件A在一次试验中不太可能发生。 作业、思作业:《试验统计方法》书P53.43.63.8 考题(讨 论题)、 阅读材 料 课 后 记 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完成情祝及教学体会等
6 200 年 月 日 教 学 目 的 掌握反映平均数代表好坏的变异数的定义、性质及计算方法;了解概率的基本 概念和计算法则。 教 学 内 容 一、变异数意义、种类、计算方法 二、自由度的概念和统计意义。 三、事件、概率和随机变量 :1.事件和事件发生的概率;2. 事件间的关系; 3.计算事件概率的法则;4.随机变量 教 学 重 点 、 难 点 及 教 学 方 法 (一)自由度的概念:样本内独立而能自由变动的离均差个数。 (二)标准差的意义与计算 样本 n y ss y y y 2 2 2 ( ) ( ) = − = − n fy ss f y y fy 2 2 2 ( ) ( ) = − = − 标准差:总体 N y − = 2 ( ) 样本 1 ( ) 2 − − = n y y s 矫正数法 1 ( ) 2 2 − − = n y y n s 加权法 1 2 ( ) 2 1 2 ( ) − − = − − = n f i yi n i yi f f y i y i f s (三)小概率事件实际不可能性原理:若事件 A 发生的概率较小,如小于 0.05 或 0.01,则认为事件 A 在一次试验中不太可能发生。 作业、思 考题(讨 论题)、 阅读材 料 作业:《试验统计方法》书 P 45 3.4 3.6 3.8 课 后 记 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