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第一章绪论 课时2学时 第一节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生态学的发展动态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生态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发展历程以及生态学 学 的最新发展动态和趋势,使学生了解学习生态学,不仅要掌握生物与环境间相互作 用的一般原理,更要关注人类活动下生态过程的变化以及对人类生存的影响,使 生明白在环境科学的发展过程中,生态学一直是一门必不可少的基础科学。 教生态学的定义及其研究对象;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生态学的方法论;生态学的发 展趋势及其研究热点。 教 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生态学的方法论及生态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生态学的发展趋 势及其研究热点。 点 1、导入:任何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都需要从环境中获取资源。生物与环境密不 可分。 设 2、引导学生思考: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了生态学学科的发展;目前人类面临 的环境与资源问题有赖于生态学的指导。 教 一、小结 本音若舌介细了生态学的概令念及甘研空对象和学到休系以及生杰学的形成和发 展,同时介绍了现代生态学的方法论及其研究热点。使学生了解了当今生态学在盘 总 个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重要地位,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生态学的热情和积极性。 二、 考核知识点 1、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 巩 2、生态学的发展动态 三 考核要求
章 第一章 绪论 课时 2 学时 节 第一节 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生态学的发展动态 教 学 目 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生态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发展历程以及生态学 的最新发展动态和趋势,使学生了解学习生态学,不仅要掌握生物与环境间相互作 用的一般原理,更要关注人类活动下生态过程的变化以及对人类生存的影响,使学 生明白在环境科学的发展过程中,生态学一直是一门必不可少的基础科学。 教 学 重 点 生态学的定义及其研究对象;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生态学的方法论;生态学的发 展趋势及其研究热点。 教 学 难 点 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生态学的方法论及生态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生态学的发展趋 势及其研究热点。 教 学 设 计 1、导入:任何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都需要从环境中获取资源,生物与环境密不 可分。 2、引导学生思考: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了生态学学科的发展;目前人类面临 的环境与资源问题有赖于生态学的指导。 教 学 总 结 与 巩 固 一、小结 本章着重介绍了生态学的概念及其研究对象和学科体系,以及生态学的形成和发 展,同时介绍了现代生态学的方法论及其研究热点。使学生了解了当今生态学在整 个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重要地位,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生态学的热情和积极性。 二、考核知识点 1、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 2、生态学的发展动态 三、考核要求
(一)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 1、识记:生态和生态学的概念;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生态学形成和发 展过程中的关键性人物和事件。 2、领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生态学的研究内容;生态学的发展历程:生态学的 学科体系。 3、应用:生态学形成和发展的动力是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二)生态学的发展动态 1、识记:现代生态学思想(方法论) 2、领会:现代生态学的发展趋势、研究热点和方法的发展 [1李博主编·生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相 [2]曹凑贵主编.生态学概论.北京:高等教有出版社,2002 [3]曲仲湘主编.植物生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 [4]骆世明主编.农业生态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5]E.P.0dum.孙儒泳等译.生态学基础.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6]戈峰.现代生态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第二章绪论 课时6学时 第一节环境与生态因子 第二节生态因子的作用分析 第三节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使学生认识生物的环境、环境因子和生态因子、生态因子 的生态作用以及生物对生态因子的适应性,使学生了解生物不能脱离其生存的环境 而存活,需要对异质性的环境不断地去适应,同时,环境需要生物来维持与调控, 目 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依存、协同进化的,树立协同进化的观点。 教环境及其类型;生态因子及其类型;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生态因子的限制性 作用;生物对环境的适应途径;光、温、水、土壤等重要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 物的适应。 点
(一)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 1、识记:生态和生态学的概念;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生态学形成和发 展过程中的关键性人物和事件。 2、领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生态学的研究内容;生态学的发展历程;生态学的 学科体系。 3、应用:生态学形成和发展的动力是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二)生态学的发展动态 1、识记:现代生态学思想(方法论) 2、领会:现代生态学的发展趋势、研究热点和方法的发展 相 关 素 材 [1]李博主编.生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曹凑贵主编.生态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曲仲湘主编.植物生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 [4]骆世明主编.农业生态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5]E.P.Odum.孙儒泳等译.生态学基础.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6]戈峰.现代生态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章 第二章 绪论 课时 6 学时 节 第一节 环境与生态因子 第二节 生态因子的作用分析 第三节 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教 学 目 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使学生认识生物的环境、环境因子和生态因子、生态因子 的生态作用以及生物对生态因子的适应性,使学生了解生物不能脱离其生存的环境 而存活,需要对异质性的环境不断地去适应,同时,环境需要生物来维持与调控, 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依存、协同进化的,树立协同进化的观点。 教 学 重 点 环境及其类型;生态因子及其类型;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生态因子的限制性 作用;生物对环境的适应途径;光、温、水、土壤等重要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 物的适应
教|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生物对环境的适应途径;光、 典 温、水、土壤等重要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教 1、导入:不断从环境中获取能量和物质是生物个体生长发育的必然过程,生物在 不断对环境适应、改造、再适应的循环往复中得到生存和发展。 2、展开:生物对任何生态因子都有"三基点",生物总是从形态、生理生化和行为 的 等方面适应因子的变化。 计 3、启发性思考:生物对不同环境因子的适应特征及分布。 一、小结 本章介绍了环境和生态因子的概念及其类型,以及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规律,生物 对环境的适应途径;并从个体的层次,介绍了几个主要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以及生 物对它们的适应,使学生首先从个体层次认识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这 些相互关系中,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协同进化的。 二、考核知识点 1、环境与生态因子 教 2、生态因子的作用分析 3、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总 三、考核要求 (一)环境与生态因子 1、识记:环境及其类型;环境因子;生境;生态因子及其类型;生态因子 2、领会:环境是一相对的概念,它相对于环境主体而存在,离开这一主体就无所 谓环境;环境因子、生态因子与生存因子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3、应用:根据某一特定的主体划分其环境 (二)生态因子的作用分析 1、识记: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限制因子与主导因子;趋同适应和趋异适 应;生活型与生态型及其类型;耐受限度与生态幅。 2、领会: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生态因子对生物的限制性作用以及生物对生 态因子的适应
教 学 难 点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生物对环境的适应途径;光、 温、水、土壤等重要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教 学 设 计 1、导入:不断从环境中获取能量和物质是生物个体生长发育的必然过程,生物在 不断对环境适应、改造、再适应的循环往复中得到生存和发展。 2、展开:生物对任何生态因子都有"三基点",生物总是从形态、生理生化和行为 等方面适应因子的变化。 3、启发性思考:生物对不同环境因子的适应特征及分布。 教 学 总 结 与 巩 固 一、小结 本章介绍了环境和生态因子的概念及其类型,以及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规律,生物 对环境的适应途径;并从个体的层次,介绍了几个主要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以及生 物对它们的适应,使学生首先从个体层次认识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这 些相互关系中,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协同进化的。 二、考核知识点 1、环境与生态因子 2、生态因子的作用分析 3、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三、考核要求 (一)环境与生态因子 1、识记:环境及其类型;环境因子;生境;生态因子及其类型;生态因子 2、领会:环境是一相对的概念,它相对于环境主体而存在,离开这一主体就无所 谓环境;环境因子、生态因子与生存因子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3、应用:根据某一特定的主体划分其环境 (二)生态因子的作用分析 1、识记: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限制因子与主导因子;趋同适应和趋异适 应;生活型与生态型及其类型;耐受限度与生态幅。 2、领会: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生态因子对生物的限制性作用以及生物对生 态因子的适应
3、应用:除内稳态机制可调整生物的耐受限度外,还可以通过人工驯化的方法改 变生物的耐受范围;不同的生活型谱对群落生存环境的指示作用。 (三)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以及生物对生态因子 1、识记:光周期现象;温周期现象;春化作用;光的生态作用;温度的生态作 用;水的生态作用;土壤的生态作用。 2、领会:光照强度对生物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类型;光谱成分对生物的生态 作用;生物对光照时间的适应类型;极端温度和节律性变温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的 适应:水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生物对土壤因子的适应。 3、应用:植物与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植物引种驯化中的实际应用。 [1】李博主编.生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曹凑贵主编.生态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曲仲湘主编.植物生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 关 [4]骆世明主编.农业生态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5]E.P.0dum.孙儒泳等译,生态学基础,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材 [6]戈峰.现代生态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第三章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课时3学时 第一节种群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第二节种群的数量动态及其调节 第三节种群的繁殖策略 教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种群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特征,以及种群的数量动态和 学 调节机制,让学生了解在种群层次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种群虽然由 个体组成,但种群具有与个体完全不同的特征,即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学会从整体 的角度来看问题和解决问题。 种群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种群数量增长的理论模型;种群数量的实际动态;种群 数量波动的调节机制;种群的繁殖对策。 点
3、应用:除内稳态机制可调整生物的耐受限度外,还可以通过人工驯化的方法改 变生物的耐受范围;不同的生活型谱对群落生存环境的指示作用。 (三)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以及生物对生态因子 1、识记:光周期现象;温周期现象;春化作用;光的生态作用;温度的生态作 用;水的生态作用;土壤的生态作用。 2、领会:光照强度对生物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类型;光谱成分对生物的生态 作用;生物对光照时间的适应类型;极端温度和节律性变温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的 适应;水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生物对土壤因子的适应。 3、应用:植物与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植物引种驯化中的实际应用。 相 关 素 材 [1]李博主编.生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曹凑贵主编.生态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曲仲湘主编.植物生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 [4]骆世明主编.农业生态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5]E.P.Odum.孙儒泳等译.生态学基础.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6]戈峰.现代生态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章 第三章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课时 3 学时 节 第一节 种群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第二节 种群的数量动态及其调节 第三节 种群的繁殖策略 教 学 目 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种群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特征,以及种群的数量动态和 调节机制,让学生了解在种群层次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种群虽然由 个体组成,但种群具有与个体完全不同的特征,即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学会从整体 的角度来看问题和解决问题。 教 学 重 点 种群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种群数量增长的理论模型;种群数量的实际动态;种群 数量波动的调节机制;种群的繁殖对策
教种群的基本特征;种群数量增长的理论模型;种群数量的实际动态;种群数量波动 的调节机制;种群的繁殖策略。 1、导入:生物种群是生物物种在自然界中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形式,生物物种总是 以整体的方式适应和改造环境,探讨种群的数量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及种群的动态 涉 特征是种群生态学的核心,也是生态学研究的基础和核心内容之一。 2、展开:影响生物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索 的 3、重点:影响生物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如何影响种群的数量动态;生态入侵;生 态对策。 4、讨论与思考:根据生态对策。在生物保护中对不同的生物应采取的对策和措 施;生态对策理论在实际生产和生态恢复与重建中的应用。 一、小结 本章从种群生态的角度,讲述了生物种群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种群数量的动态变 化过程和调节,种群的生活史对策,使学生认识到群体水平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 互关系,认识到群体与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利于学生树立整体观。 二、考核知识点 1、种群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种群的数量动态及其调节 3、种群的繁殖策略 三、考核要求 与 (一)种群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空 1、识记:种群;种群大小和密度;年龄结构和性比;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出生 率和死亡率;生命表和存活曲线;种群的增长率和内禀增长率。 2、领会:生物种群是由个体所组成的,但作为群体属性,它具有与个体完全不同 的空间分布特征、数量特征遗传特征。 3、应用: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直接因素,而年龄结构和性比是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内在因素,可实际应用于人口种群的数量动态分析与控制。 (二))种群数量的动态及其调节
教 学 难 点 种群的基本特征;种群数量增长的理论模型;种群数量的实际动态;种群数量波动 的调节机制;种群的繁殖策略。 教 学 设 计 1、导入:生物种群是生物物种在自然界中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形式,生物物种总是 以整体的方式适应和改造环境,探讨种群的数量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及种群的动态 特征是种群生态学的核心,也是生态学研究的基础和核心内容之一。 2、展开:影响生物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3、重点:影响生物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如何影响种群的数量动态;生态入侵;生 态对策。 4、讨论与思考:根据生态对策,在生物保护中对不同的生物应采取的对策和措 施;生态对策理论在实际生产和生态恢复与重建中的应用。 教 学 总 结 与 巩 固 一、小结 本章从种群生态的角度,讲述了生物种群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种群数量的动态变 化过程和调节,种群的生活史对策,使学生认识到群体水平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 互关系,认识到群体与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利于学生树立整体观。 二、考核知识点 1、种群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种群的数量动态及其调节 3、种群的繁殖策略 三、考核要求 (一)种群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1、识记:种群;种群大小和密度;年龄结构和性比;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出生 率和死亡率;生命表和存活曲线;种群的增长率和内禀增长率。 2、领会:生物种群是由个体所组成的,但作为群体属性,它具有与个体完全不同 的空间分布特征、数量特征遗传特征。 3、应用: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直接因素,而年龄结构和性比是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内在因素,可实际应用于人口种群的数量动态分析与控制。 (二)种群数量的动态及其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