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之间的选择。其意思就是自由选择就是美德,如果不是自由 选择的,不是自愿而是强制的,任何行为都不是美德。显然,政 府通过强制的办法去促进美德,实际上促进了邪恶,而不是美德。 政府不能强行禁毒的美德,那么社会权威是否可以强行禁毒 或者禁止卖淫的美德呢?极端的自由至上主义者认为社会力量也 不能,但较为温和的自由至上主义者却主张社会权威可以在一定 程度上强行,从而保护美德。卢埃林·罗克维尔( Llewellyn Rock well)在评论美国自由至上党反对禁毒、反对禁止卖淫的政策主张 时说:“反对禁毒战争的主张,在理论上无论如何有力,在根本上 是站不住脚的。当一名妓女被自由至上党提名为加利福尼亚副州 长的候选人并成为备受尊重的自由至上党明星时,普通的美国人 如何能够不把自由至上主义看作是社会规范的大敌、不把诸如使 卖淫之类的行为合法化看作是不道德的呢?”罗克维尔认为,免于 国家强制的自由并不意味着免于所有社会权威“权威在社会中总 是必要的”。自愿性质的社会组织如家庭、教会和私人学校可以有 权威,即使抚轮国际( the rotary)和童于军( the boy Scout)也 应该有权威。同样,博阿兹和克兰也认为,权威对“所有领域的 领导者……保证我们承诺道德和文化价值如诚实、自食其力、理 性、节俭、修养、宽容、产权、契约和家庭等政治自由的基础是 必要的”③。依靠社会的权威来保护美德,就可以不依赖政府来保 ①转引自 George w. Carey(ed): Freedom and virtue: the conserva tive-Libertarian Debate, Lanham, Md t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1984 ② Ilewellyn F. Rockwell:““ The Case for paleolibertarianism'and Realignment on the Right, in RRR Rothbard-Rockwrel Report Burlingame, Calif: Center for Libertarian Studies, 1990, pp 10-12. 3 David Boaz and Edward H. Crane (eds ) Market Liberalism: A Paradigm for the 21st Century, Washington, D. C.: Cato Institute, 1993, 22
护这些价值。但社会权威必须以自由市场为基础,并且应该是自 由的,即权威应该基于同意,人们有自由退出的权利。 自由至上主义者不仅强调自由,而且重视不平等的积极效应。 他们认为不平等本身是有益的。不平等不仅是成功的企业家精神 的证明,而且也是对社会贡献的外在标志。它可以刺激新的企业 家精神,使更多的人成为企业家。另外,它还造就了一些经济上 强大的个人,从而能够对抗国家强权的侵害。自由至上主义者谴 责进步自由主义者对结果平等的追求。弗里德曼指出:“本世纪集 体主义情结得以发展的关键因素,就是收入平等作为社会目标的 信念和运用国家之手促进收入平等的意愿,至少在西方国家是如 此。”D 自由全上主义者对机会平等也有自己的理解。比如弗里德曼 夫妇就认为,机会平等的真正涵义是法国大革命中所提出的历有 职业择才录用,机会平等就是消除种族歧视之类的“专横的障 碍”③。不过自由至上主义者虽然主张机会平等,但并不要求政府 干预来扫除专横的障碍,来实现所有人的机会均等。自食其力,对 自己的命运负责,是与自由同等的价值,而平等对待,机会均等, 却是次要的 总之,自由至上主义者强调正义、美德、权威和机会的平等, 但这一切必须以自由为前提。如果以正义、美德、平等的名义限 制自由,那么所谓的正义、美德、权威和平等,都是不正当的,都 将会是更大的不正义,更大的邪恶,更大的强制,更加悬殊的不 平等。在这些方面,自由至上主义的可贵之处是,看到了自由的 消极方面的积极意义,以及在知识有限条件下积极自由的局限之 O Milton Friedman Capitalism and Freedo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2, p. 161 2) Milton Friedman and Rose Friedman: Free to Choose A Personal Statement,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1980, p.132 23
处,也看到了自由对于正义、美德、平等等价值的重要性,看到 了强权以实现正义、美德、平等等价值为名可以导致更大的不正 义、邪恶、不平等,但是片面强调消极自由,完全以自由抹煞正 义、美德、平等和社会责任的价值,以一元价值论取代多元价值 论,片面强调市场制度万能,也是其不足之处,因为反对强权的 消极自由,其目的也只是为了增进人们的自由;市场制度能够通 过人的自由实现繁荣,但一旦存在外部性问题,人的自由选择则 必然导致公有物的悲剧,对此市场制度是无能为力的;消极自由 本身很难完全囊括人类的所有福祉,完全以个人自由取代正义、美 德、平等和社会责任等人类共同生活的基本价值,其后果也很难 想象。 第二节有限政府 进步自由主义( progressive liberalism)相信政府,认为政府 通过干预市场,限制个人的自由,来创造人类的福利。自由至上 主义者反对强制,反对权威,自然也怀疑集强制权力和统一的政 治权威于一身的政府。大政府的渊源在于缺乏制约政府扩张的机 制,他们主张建立适当的制度机制,去限制政府,并劝导人们自 食其力 、制止合谋 自由至上主义者认为大政府是坏政府,像苏联那样强制实施 中央经济计划的政府是最坏的政府。那么如果是民主的政府,是 否就是好政府了呢?自由至上主义者认为,如果以干预市场为已 任,民主的政府同样是坏政府。而且从发展的趋向来看,民主的 政府往往趋向于扩张自已,强制性地干预市场,侵害个人的自由 权利。 哈耶克认为现代民主政治中的立法机构获得了太多的权力 24
立法机关中的多数拥有无限的权力,这-不受制约的权力是“现 代民主制度中……罪恶的根源”0。立法机构的权力不受制约,政 党就会为了得选票而讨好利益集团,结果政府就会成为利益集 团的帮凶,帮助利益集团以牺牲他人为代价牟取自己的利益,而 政府的权力则会更加没有限制,更加扩张。而且,为了赢得选票, 民主的政府还会倾向于许诺社会正义,并以社会正义为名,强制 性地干预市场,减少个人自由。哈耶克分析美国政治时说:“当自 由的敌人把自己描述为自由主义者时,人们很难知道该做些什么, 就如当今美国的实践所表明的。他认为信奉政府干预市场哲学 的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和林顿·约翰逊都是自由的敌人。 弗里德曼也持同样的观点,他认为激励充分、组织良好的小 集团可以从政府那里获得巨大的收益,而与此相关的代价却由其 他人来付。小集团有极高的积极性追逐利益,而为此付出代价的 数量众多的人,从个体角度来看由于其分担的成本不大而没有足 够的积极性奋起反抗,采取抵制的行动。弗里德曼提出了一个铁 二角的概念,三个角分别代表三种势力,第一个角代表政府项目 的直接受益者,第二个角代表以政府项目为生的官僚,第三个角 代表选仨的官员。第一、二个角对第三个角构成了压力,而众多 的纳税人由于税负分散而没有对第三个角构成相应的压力来对抗 第一、二个角。因此,有效的权力实际上掌握在少数受益者手里, 而且这些小小的利益集团取得的收益越多,政府就会越大,税收 Hayek, Economic Freedom, Cambridge, Mass,: Basil Blackwell, 1991,p.385 2 layek Law, Legislation and Liberty, vol. 3, The Political order nf a Free Peopl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9, pp 9,11 15,3l 3 Hayek: Law, Legislation and Liberty, vol, 3, The Political orde uf a Free PEopl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9, p. 136 25
也会越高。由于同样的原因,小小的利益集团也能够保住自己的 收益。大政府越发展,自由就越少,政府职能也就越难以精简。①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政府的受益者也包括它所雇佣的官僚。他们 与其他受益者一起尽力避免削弱政府作用的发展。负责福利项目 的官僚并不真正要消除贫困,而是要维持贫困 此外,国家的出版物也鼓吹大政府,更大的政府。“就如政府 的根本动机总是去扩张权力、公债,以及雇佣更多的人员,也就 是扩张其自身,扩张其领地,同时也扩充监督者,媒体很快发现 政府越大,越有权势,媒体也会越大,越有权势 在自由至上主义者看来,大政府是一批人合谋的产物。自由 至上主义者认为,要限制大政府,推行小政府,就必须揭露这种 合谋,制止这种合谋。他们采取的策略是削减税收和支出,限制 政府工作人员的规模,限制政府。 二、限制政府 在反对大政府方面,自由至上主义者的意见是统一的,但在 限制政府方面,自由至上主义者却各有各的见解。自由至上主义 者有的要求有限政府,有的要求最低限度的政府,有的甚至要求 彻底废除政府。 哈耶克是寻求有限政府的自由至上主义者。他认为,国家必 须拥有强制权力以防止个人实施强制,即便仅仅是为了防止更为 严酷的强制,也要求个强制机构永远存在下去③。政府对于创造 i Milton Friedman The Line We Dare Not Cross, in Encounter 47 November 1976):8-14: Milton Friedman and Rose Friedman: Free to Choose: A Personal Statement,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1980,pp293~294,302~303, v Warren T. Brookes: "The Natlonal Press and the Statist Quo, "in Cato Pnlicy Report 15(September /October, 1993),p.10. 3) Hayek: The Constitution o/ Libert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 go Press, 1960, pp 12,21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