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配人教版 C.戊戌政变清末新政 (3)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先秦、西汉、宋朝儒学地位发 D.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生的主要变化。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答案B 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并指出儒学对中国传统社会发展 解析辛亥革命爆发于1911年,A、D两项不符合题千材 的影响。(6分) 料的时间信息,故排除:洋务运动与雏新变法运动都是 参考答案(1)主张:孔子强调等级、名分、秩序:孟子认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国有识之士学习西方的实 为君臣之间应该互相尊重。 践,故B项正确:清末新政的时间为20世纪初,故C项 (2)思想:“天人感应”或者天人合一。修改和润色: 错误。 董仲舒神化君权;主张臣子只有服从的义务。朱熹认为 19.被称为“水手之友”的是我国四大发明中的() 天理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臣子服从君主是天理。 A.造纸术 (3)变化:先秦儒学只是诸子百家中的重要一家:汉 B.指南针 武帝尊崇儒术,儒学逐渐成为主流:到了宋朝,吸收佛、道 C,火药 思想阐释儒学的理学成为官方哲学。原因:儒学因时而 D.印刷术 变,适应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影响:对中国社会政治、 答案B 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 22.材料一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 行,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因此被称为“水手之友”。 《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 故选B项。 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 20.伏尔泰将《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视为每个人 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 应遵守的座右铭。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罗伯斯庇尔,在起 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 草《人权宣言》时,还将它作为自由道德的标志写入其中。 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这说明() 一据《尚书%孟子《荀子》等整理 A.法国人对儒家思想非常崇拜 材料二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 B.知识分子希望加强中西文化交流 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其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 C.启蒙思想源于中国古代文化 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 D.先秦时期的思想在近代西方得以传播 诚以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 答案D 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 一孙中山 解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先秦时期孔子的思想,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民本思想的内 尔泰将其视为每个人应遵守的座右铭,罗伯斯庇尔将其 涵。(2分) 写入《人权宣言》,这表明孔子的思想传入欧洲,在近代西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的主要民主思想。(2分) 方得以传播。故选D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民本思想与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关系。(6分) 21材料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4)简析民主思想在近代中国兴起的历史必然性 -《论语》 (6分) 材料二君有过则谏,反覆(复)之而不听,则去。 参考答案(1)内涵: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君主应重视民 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意,顺应民心。 《孟子》 (2)主要思想:国家权力属于全体国民:仿效西方国 材料三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 家实行共和制。 于君。 (3)关系: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古代民本思想是 一董仲舒《春秋繁露》 近代民主思想家认识和形成民主思想的基础和媒介。古 材料四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 代民本思想是在君主专制制度下对君民关系的认识:近 天理之件数。 代民主思想否定君主专制制度,最终形成“主权在民”的 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认识。 一朱表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分别指出孔子和孟子对君臣关 (4)历史必然性:封建制度面临资本主义的挑战;受 到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中国先进知 系的主张。(2分) 识分子的反思和探索。 (2)材料三体现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材料三、材料四分别 是怎样“修改和润色”儒家思想中的君臣关系的? (4分) 16
历 史 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配人教版 C.戊戌政变 清末新政 D.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答案 B 解析 辛亥革命爆发于1911年,A、D两项不符合题干材 料的时间信息,故排除;洋务运动与维新变法运动都是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国有识之士学习西方的实 践,故B项正确;清末新政的时间为20世纪初,故 C项 错误。 19.被称为“水手之友”的是我国四大发明中的( ) A.造纸术 B.指南针 C.火药 D.印刷术 答案 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 行,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因此被称为“水手之友”。 故选B项。 20.伏尔泰将《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视为每个人 应遵守的座右铭。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罗伯斯庇尔,在起 草《人权宣言》时,还将它作为自由道德的标志写入其中。 这说明( ) A.法国人对儒家思想非常崇拜 B.知识分子希望加强中西文化交流 C.启蒙思想源于中国古代文化 D.先秦时期的思想在近代西方得以传播 答案 D 解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先秦时期孔子的思想,伏 尔泰将其视为每个人应遵守的座右铭,罗伯斯庇尔将其 写入《人权宣言》,这表明孔子的思想传入欧洲,在近代西 方得以传播。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21.材料一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 材料二 君有过则谏,反覆(复)之而不听,则去。 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孟子》 材料三 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 于君。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四 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 天理之件数。 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朱熹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分别指出孔子和孟子对君臣关 系的主张。(2分) (2)材料三体现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材料三、材料四分别 是怎样“修改和润色”儒家思想中的君臣关系的? (4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先秦、西汉、宋朝儒学地位发 生的主要变化。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并指出儒学对中国传统社会发展 的影响。(6分) 参考答案 (1)主张:孔子强调等级、名分、秩序;孟子认 为君臣之间应该互相尊重。 (2)思想:“天人感应”或者天人合一。修改和润色: 董仲舒神化君权;主张臣子只有服从的义务。朱熹认为 天理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臣子服从君主是天理。 (3)变化:先秦儒学只是诸子百家中的重要一家;汉 武帝尊崇儒术,儒学逐渐成为主流;到了宋朝,吸收佛、道 思想阐释儒学的理学成为官方哲学。原因:儒学因时而 变,适应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影响:对中国社会政治、 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22.材料一 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 《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 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 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 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 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据《尚书》《孟子》《荀子》等整理 材料二 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 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其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 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 诚以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 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 ———孙中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民本思想的内 涵。(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的主要民主思想。(2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民本思想与 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关系。(6分) (4)简 析 民 主 思 想 在 近 代 中 国 兴 起 的 历 史 必 然 性。 (6分) 参考答案 (1)内涵: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君主应重视民 意,顺应民心。 (2)主要思想:国家权力属于全体国民;仿效西方国 家实行共和制。 (3)关系: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古代民本思想是 近代民主思想家认识和形成民主思想的基础和媒介。古 代民本思想是在君主专制制度下对君民关系的认识;近 代民主思想否定君主专制制度,最终形成“主权在民”的 认识。 (4)历史必然性:封建制度面临资本主义的挑战;受 到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中国先进知 识分子的反思和探索。 16
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启蒙。 西学东渐 明末清初,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方传教士来华,他 中学西传 们在传播基督教的同时,也将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等 耶稣会士是16世纪以 17一18世纪,在欧洲 方面的新知识介绍到中国,出现了“西学东渐”的局面。 来进入中国的西方传教士。 掀起了研究中国的热潮,伏 以徐光启为代表的开明士大夫,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 来华传教士有利玛窦、汤 尔泰、莱布尼茨、巴尔扎克 中西文化积极引进西学,《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 望、南怀仁等人,除了传教以 歌德等人都饶有兴趣地研 科技著作,为中国传统科技注入了新的生机。西学东渐 为中国人打开了观察西方的新视角,冲击了某些传统观 外,耶稣会士将传教与传播 究中国文化。伏尔泰说: 念,对中国人认识世界以及明清之际顾炎武等进步思想 科学知识结合起来,主要有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将政 家的早期民主思想具有启蒙的作用。 天文历法、数学、地理学、物 治和伦理道德相结合的国 欧洲传教士同时也把中国儒学介绍到欧洲。儒学成 理学、火器制造等,还将天主 家。”“欧洲王公及商人们发 为启蒙思想家反封建的武器,他们借助儒学的理性、道德 教与中国儒家思想结合起 现东方,追求的只是财富, 来抨击欧洲封建制度,宣传启蒙思想。如法国的百科全 来,取得了很大成功。约 而哲学家在东方发现了一 书派利用儒家的道德观和政治理想批判欧洲基督教的神 1632年信仰宗教的浙江率 个新的精神和物质的世 权统治和君主专制:法国的《人权宣言》也受到孔子思想 县(今年州区)人朱宗光感概 界。”莱布尼茨说:“全人类 的影响。中学西传对西方思想解放潮流和制度创新产生 道:“天载之义,格物之书,象 最伟大的文化和文明,即大 定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欧洲的近代化。 数之用,律历之解,莫不穷源 陆两极端的二国,欧洲及远 综上所述,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共同促进了东西方 文明进步和思想解放。 探委,我中土之学问不如 东海岸的中国,现在是集合 示例二 也”:“自鸣之钟,照远之镜 在一起了。”“我们从前谁也 社会环境影响明清时期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举重之器,不鼓之乐,莫不精 不信世界上还有比我们伦 明末清初,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方传教士来华,他 工绝伦,我中土之技巧不如 理更完美、立身处世之道更 们在传播基督教的同时,也将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等 也”:“土地肥沃,百物繁衍, 进步的民族存在,现在从东 方面的新知识介绍到中国,又把中国的儒家经典介绍到 又遍贾万国,五金山积,我中 方的中国,给我们以一大 西方。这一时期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晚期,封建统治和传 土之富饶不如也”。 觉醒。” 统观念依然根深蒂固,新的生产方式发展缓慢。传教士 对西方文化的传播,主要是出于传教的需要,其内容主要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冯天瑜《中国文化生成史》 局限于宗教和科技。西学东渐虽然给中国带来西方天 文、数学、地理等方面的新知识,但由于中国小农经济的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 主体地位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保守性,西学东渐并没有给 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 中华文明带来变革性影响,接受自然科学知识的只是少 史论结合)(12分) 数官僚士绅和开明学者,范围较小,对中国社会进步的实 参考答案示例一 际作用有限。 明清时期的东西方文化交流与碰撞是一次相互的 第一单元过关检测(B卷)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C.内心自省 D.礼乐规范 1.据现有的考古资料所知,中华民族的祖先分别在多个地区创 答案D 造了原始文化,这些早期先民的文化区,时间上有先后,规模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主张运用礼乐制度规范人 上有大小,水平上有高低,但是它们各有特点,自成系统,既 的行为、道德。故选D项。 有个性,又有共性。这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 3.唐朝的佛教与道教都强调自己的师承与宗脉。韩愈则强 A.以中原地区为主,逐渐向外辐射 调儒家思想经历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以至孔孟的传递顺 B.呈现八方并起、丰富多彩的态势 序,“轲之死,不得其传焉”,并宣称:“己之道乃夫子、孟轲、 C,在诸多区域同时出现,各自发展 扬雄所传之道也。”韩愈这样做的目的是( D.各地区存在延续不断的继承关系 A.仿照佛、道两教的做法,追溯儒学源流 答案B B.提高孟子地位,宣扬“天人感应” 解析根据题千材料“中华民族的祖先分别在多个地区创 C.顺应三教交汇融通,汲取佛、道精髓 造了原始文化”“它们各有特点,自成系统,既有个性,又有 D.建立儒学道统,树立自身权威 共性”,可知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起源、丰富多彩的特点。 答案D 故选B项。 解析仿照佛、道两教的做法,追溯儒学源流是韩愈的做 2.孔子主张人的修养的形成过程中,其来自内部的自律和来 法,不是目的,A项错误:題千材料没有体现“天人感应”的 自外部的他律,应当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孔子所说的“他 思想,B项错误:题千材料没有体现儒、佛、道交汇融通的 律”指的是( 信息,C项错误:根据题千材料“韩愈则强调儒家思想经历 A君主意志 B.“爱人”之心 17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23. 西学东渐 中学西传 耶稣会士是16世纪以 来进入中国的西方传教士。 来华传教士有利玛窦、汤若 望、南怀仁等人,除了传教以 外,耶稣会士将传教与传播 科学知识结合起来,主要有 天文历法、数学、地理学、物 理学、火器制造等,还将天主 教与中国儒家思想结合起 来,取 得 了 很 大 成 功。约 1632年信仰宗教的浙江鄞 县(今鄞州区)人朱宗光感慨 道:“天载之义,格物之书,象 数之用,律历之解,莫不穷源 探委,我 中 土 之 学 问 不 如 也”;“自鸣之钟,照远之镜, 举重之器,不鼓之乐,莫不精 工绝伦,我中土之技巧不如 也”;“土地肥沃,百物繁衍, 又遍贾万国,五金山积,我中 土之富饶不如也”。 17—18世纪,在欧洲 掀起了研究中国的热潮,伏 尔泰、莱布尼茨、巴尔扎克、 歌德等人都饶有兴趣地研 究中 国 文 化。伏 尔 泰 说: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将政 治和伦理道德相结合的国 家。”“欧洲王公及商人们发 现东方,追求的只是财富, 而哲学家在东方发现了一 个 新 的 精 神 和 物 质 的 世 界。”莱布尼茨说:“全人类 最伟大的文化和文明,即大 陆两极端的二国,欧洲及远 东海岸的中国,现在是集合 在一起了。”“我们从前谁也 不信世界上还有比我们伦 理更完美、立身处世之道更 进步的民族存在,现在从东 方的中国,给我们以一大 觉醒。”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冯天瑜《中国文化生成史》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 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 史论结合)(12分) 参考答案 示例一 明清时期的东西方文化交流与碰撞是一次相互的 启蒙。 明末清初,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方传教士来华,他 们在传播基督教的同时,也将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等 方面的新知识介绍到中国,出现了“西学东渐”的局面。 以徐光启为代表的开明士大夫,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 中西文化积极引进西学,《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 科技著作,为中国传统科技注入了新的生机。西学东渐 为中国人打开了观察西方的新视角,冲击了某些传统观 念,对中国人认识世界以及明清之际顾炎武等进步思想 家的早期民主思想具有启蒙的作用。 欧洲传教士同时也把中国儒学介绍到欧洲。儒学成 为启蒙思想家反封建的武器,他们借助儒学的理性、道德 来抨击欧洲封建制度,宣传启蒙思想。如法国的百科全 书派利用儒家的道德观和政治理想批判欧洲基督教的神 权统治和君主专制;法国的《人权宣言》也受到孔子思想 的影响。中学西传对西方思想解放潮流和制度创新产生 一定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欧洲的近代化。 综上所述,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共同促进了东西方 文明进步和思想解放。 示例二 社会环境影响明清时期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明末清初,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方传教士来华,他 们在传播基督教的同时,也将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等 方面的新知识介绍到中国,又把中国的儒家经典介绍到 西方。这一时期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晚期,封建统治和传 统观念依然根深蒂固,新的生产方式发展缓慢。传教士 对西方文化的传播,主要是出于传教的需要,其内容主要 局限于宗教和科技。西学东渐虽然给中国带来西方天 文、数学、地理等方面的新知识,但由于中国小农经济的 主体地位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保守性,西学东渐并没有给 中华文明带来变革性影响,接受自然科学知识的只是少 数官僚士绅和开明学者,范围较小,对中国社会进步的实 际作用有限。 第一单元过关检测(B卷)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据现有的考古资料所知,中华民族的祖先分别在多个地区创 造了原始文化,这些早期先民的文化区,时间上有先后,规模 上有大小,水平上有高低,但是它们各有特点,自成系统,既 有个性,又有共性。这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 ) A.以中原地区为主,逐渐向外辐射 B.呈现八方并起、丰富多彩的态势 C.在诸多区域同时出现,各自发展 D.各地区存在延续不断的继承关系 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中华民族的祖先分别在多个地区创 造了原始文化”“它们各有特点,自成系统,既有个性,又有 共性”,可知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起源、丰富多彩的特点。 故选B项。 2.孔子主张人的修养的形成过程中,其来自内部的自律和来 自外部的他律,应当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孔子所说的“他 律”指的是( ) A.君主意志 B.“爱人”之心 C.内心自省 D.礼乐规范 答案 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主张运用礼乐制度规范人 的行为、道德。故选D项。 3.唐朝的佛教与道教都强调自己的师承与宗脉。韩愈则强 调儒家思想经历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以至孔孟的传递顺 序,“轲之死,不得其传焉”,并宣称:“己之道乃夫子、孟轲、 扬雄所传之道也。”韩愈这样做的目的是( ) A.仿照佛、道两教的做法,追溯儒学源流 B.提高孟子地位,宣扬“天人感应” C.顺应三教交汇融通,汲取佛、道精髓 D.建立儒学道统,树立自身权威 答案 D 解析 仿照佛、道两教的做法,追溯儒学源流是韩愈的做 法,不是目的,A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天人感应”的 思想,B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儒、佛、道交汇融通的 信息,C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韩愈则强调儒家思想经历 17
历史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配人教版 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以至孔孟的传递顺序,·轲之死,不 7.魏源的《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各国最为详尽之书,主 得其传焉’,并宣称:‘己之道乃夫子、孟轲、扬雄所传之道 张“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同时认为中国在地理上虽不居 也’”,可知韩愈这样做的目的是建立儒学道统,树立自身 “正中”,但是在文明教化、典章制度上仍是世界的中心。 权威,D项正确。 据此可知魏源( 4.朱熹说:“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 A.主张全面学习西学 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 B.思想具有新旧杂糅的特点 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下列 C.力主固守中华传统文化 对此理解合理的是( D.借助传统儒学宣扬新思想 A.体现了人生观与字宙观的结合 答案B B.反映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解析根据题千材料“介绍西方各国最为详尽之书”“在文 C,颠覆了汉朝以来的儒学观点 明教化、典章制度上仍是世界的中心”,可知魏源既有进步 D.是商品经济在人们意识形态中的反映 的思想主张,又有“天朝上国”思想,体现了其思想新旧杂 答案A 糅的特点,故B项正确。 解析根据题千材料“字宙之间,一理而已”“而凡生于天 8.1919年,李大钊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中写道:“我们把 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三纲”“五常”,可知体现了人 这些零碎的资料,稍加整理…把他转介绍于读者,使这 生观与宇宙观的结合,A项正确:理学并未颠覆汉朝以来 为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这里的“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 的儒学规,点,C项说法错误;B、D两项在题千材料中不能 是指() 体现,排除 A.进化论 B.三民主义 5.图1和图2分别是传统社会治理结构图和黄宗羲设想的 C.马克思主义 D.十月革命的经验 社会治理结构图。据此可知,黄宗羲认为( 答案C 君主 政麻君、臣) 解析俄国十月命后,李大钊等先进的民主主义者开始 接受马克思主义,重新探寻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故选 C项。 臣子 学校 9.《尚书》保存了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其中有“人无于 水监,当于民监”“惟日欲至于万年,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 的记载。这反映了( 万民 万民 A儒家思想已经形成 B.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C民本思想历史悠久 D.“天人合一”学说 图1 图2 答案C A.君主制度存在严重弊端 解析题千材料“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意即“不要只从 B.应建立平等的君臣关系 水中察看,应当从民情上察看”,“惟曰欲至于万年,惟王子 C.“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 子孙孙永保民”意即“想要万年称王,就要世世代代安民、 D.统治者应重视对百姓的教化 养民”,两者都反映的是民本思想,故选C项;儒家思想形 答案B 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A项:王权与神权相结合是商朝 解析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制度存在严重的弊端,但没有 政治制度的特点,排除B项;题干材料体现不出“天人合 否定君主制度,排除A项:在传统社会治理结构中,万民 一”思想,排除D项。 和臣子要绝对服从君主统治,在黄宗羲设想的社会治理结 10.哀公问政。子日:“…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 构中,君臣关系是平等的,故选B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 道,修道以仁。”孔子在这里主要强调的是( “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排除C项;题干材料没有体 A.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B.民心的重要性 现对百姓的教化,排除D项。 C.人的才能的重要性 D.教化的重要性 6.黄宗羲、唐甄等人提不出新的社会治理方案,而只能用扩 答案A 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君主专制 解析根据题千材料“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 制度。这说明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 修道以仁”,可知孔子强调统治者应用道德的力量来感召 A.根植于高度繁荣的农耕经济 人才,从而巩固统治。故选A项。 B.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11.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中,提出“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 C.本质上是对传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D.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 的是( 答案C A.孔子 B.董仲舒 C.孙武 D.老子 解析黄宗羲和唐甄属于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明清之 答案D 际产生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的根源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新 解析题千材料出自老子的《道德经》。老子提出“道”的 的经营方式的出现,故A项错误;黄宗羲和唐甄等人批判 概念,认为“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他的哲学思想追求天 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没有适应君主统治需要,故B 人合一。题千材料“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体现了老子 项错误:黄宗羲和唐甄的思想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与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故选D项。 继承,故C项正确:黄宗羲和唐甄的思想在当时影响不 12.中华文化经夏商周不断的“损巫益礼”,周公确立了“敬德 大,并没有动摇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故D项错误。 保民”的周礼文化体系,孔子则进一步扬弃了周礼文化中
历 史 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配人教版 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以至孔孟的传递顺序,‘轲之死,不 得其传焉’,并宣称:‘己之道乃夫子、孟轲、扬雄所传之道 也’”,可知韩愈这样做的目的是建立儒学道统,树立自身 权威,D项正确。 4.朱熹说:“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 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 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下列 对此理解合理的是( ) A.体现了人生观与宇宙观的结合 B.反映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C.颠覆了汉朝以来的儒学观点 D.是商品经济在人们意识形态中的反映 答案 A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宇宙之间,一理而已”“而凡生于天 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三纲”“五常”,可知体现了人 生观与宇宙观的结合,A项正确;理学并未颠覆汉朝以来 的儒学观点,C项说法错误;B、D两项在题干材料中不能 体现,排除。 5.图1和图2分别是传统社会治理结构图和黄宗羲设想的 社会治理结构图。据此可知,黄宗羲认为( ) 图1 图2 A.君主制度存在严重弊端 B.应建立平等的君臣关系 C.“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 D.统治者应重视对百姓的教化 答案 B 解析 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制度存在严重的弊端,但没有 否定君主制度,排除 A 项;在传统社会治理结构中,万民 和臣子要绝对服从君主统治,在黄宗羲设想的社会治理结 构中,君臣关系是平等的,故选 B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 “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排除C项;题干材料没有体 现对百姓的教化,排除D项。 6.黄宗羲、唐甄等人提不出新的社会治理方案,而只能用扩 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君主专制 制度。这说明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 ) A.根植于高度繁荣的农耕经济 B.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C.本质上是对传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D.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 答案 C 解析 黄宗羲和唐甄属于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明清之 际产生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的根源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新 的经营方式的出现,故 A项错误;黄宗羲和唐甄等人批判 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没有适应君主统治需要,故 B 项错误;黄宗羲和唐甄的思想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与 继承,故 C项正确;黄宗羲和唐甄的思想在当时影响不 大,并没有动摇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故D项错误。 7.魏源的《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各国最为详尽之书,主 张“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同时认为中国在地理上虽不居 “正中”,但是在文明教化、典章制度上仍是世界的中心。 据此可知魏源( ) A.主张全面学习西学 B.思想具有新旧杂糅的特点 C.力主固守中华传统文化 D.借助传统儒学宣扬新思想 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介绍西方各国最为详尽之书”“在文 明教化、典章制度上仍是世界的中心”,可知魏源既有进步 的思想主张,又有“天朝上国”思想,体现了其思想新旧杂 糅的特点,故B项正确。 8.1919年,李大钊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中写道:“我们把 这些零碎的资料,稍加整理……把他转介绍于读者,使这 为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这里的“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 是指( ) A.进化论 B.三民主义 C.马克思主义 D.十月革命的经验 答案 C 解析 俄国十月革命后,李大钊等先进的民主主义者开始 接受马克思主义,重新探寻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故选 C项。 9.《尚书》保存了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其中有“人无于 水监,当于民监”“惟曰欲至于万年,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 的记载。这反映了( ) A.儒家思想已经形成 B.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C.民本思想历史悠久 D.“天人合一”学说 答案 C 解析 题干材料“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意即“不要只从 水中察看,应当从民情上察看”,“惟曰欲至于万年,惟王子 子孙孙永保民”意即“想要万年称王,就要世世代代安民、 养民”,两者都反映的是民本思想,故选C项;儒家思想形 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 A项;王权与神权相结合是商朝 政治制度的特点,排除 B项;题干材料体现不出“天人合 一”思想,排除D项。 10.哀公问政。子曰:“……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 道,修道以仁。”孔子在这里主要强调的是( ) A.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B.民心的重要性 C.人的才能的重要性 D.教化的重要性 答案 A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 修道以仁”,可知孔子强调统治者应用道德的力量来感召 人才,从而巩固统治。故选 A项。 11.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中,提出“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 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的是( ) A.孔子 B.董仲舒 C.孙武 D.老子 答案 D 解析 题干材料出自老子的《道德经》。老子提出“道”的 概念,认为“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他的哲学思想追求天 人合一。题干材料“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体现了老子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故选D项。 12.中华文化经夏商周不断的“损巫益礼”,周公确立了“敬德 保民”的周礼文化体系,孔子则进一步扬弃了周礼文化中 18
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神道设教”等内容,奠定了儒学之本。这说明( 的需要,故选B项:魏晋时期,儒学并未失去正统地位, A.儒家学派创始于周公 B.先秦文化具有人文色彩 排除A项:根据题千材料“即使佛、道两教兴盛,也未能 C儒学与周礼完全对立 D.思想解放推动社会变革 取代儒家的主导地位和支配作用”,可知佛、道两教虽有 答案B 发展,但没有成为社会发展潮流,排除C项:作者强调了 解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子而非周公,故A项错误: 魏晋时期儒学在政治体制、生活行为和日常观念等方面 根据题千材料,可知周公确立了“敬德保民”的周礼文化 的优势以及在意识形态特别是哲学理论上的不足,与文 体系,而后孔子进一步扬弃了周礼文化中“神道设教”等 化多元化无关,排除D项。 内容,这充分显示出先秦文化“重人轻神”的特点,具有人 16.徐光启的《崇祯历书》集中体现了他在天文学方面引进西 文色彩,故B项正确:孔子推崇和雏护周礼,故C项错 学的成果,以计算和分析的方法证实了“天地圆体”说: 误:题千材料没有体现思想解放和社会变革的关系,故D 《农政全书》则运用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思维和方法来进 项错误。 行农业试验和研究。这表明( 13.英国学者李约瑟曾说:“最现代化的欧洲的自然科学理论 A,全球性文化交流影响明末的学术视野 基础应该归功于庄周、周敦颐和朱子等人的,要比世人至 B.西学东渐进程由此开启 今所认识到的更多。”例如庄子“通天下一气耳”,周敦颐 C.空疏无物的理学思想被时代抛弃 通过《太极图说》等阐发宇宙的本原。李约瑟肯定的中华 D.西方科技的引进推动了明清经济的发展 文化基本精神的内涵是( 答案A A.人文精神 B.多元包容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在天文学方面引进西学的成果” C,整体思维 D.格物致知 “运用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思雏和方法”并结合所学知 答案C 识,可知明末西方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已经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通天下一气耳”“阐发宇宙的本 传到中国,并在当时的学术著作中有所体现,这说明全球 原”,可知他认为中华文化基本精神的内涵是整体思维, 性文化交流影响明末的学术视野,故选A项;题干材料 故选C项:人文精神的基本涵义是尊重人的价值和尊 并未提及其他时期的著作情况,也未提及徐光启引进西 严,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A项:中华文化的多元包容是 学的做法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由此开启”的说法在题 指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与 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明末理学仍是官方哲学, 题千材料无关,排除B项:格物致知是指通过接触世间 并未被抛弃,排除C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西方科技对 的万事万物,在体会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 明清经济的影响,排除D项。 的“理”的体验,与题千材料无关,排除D项。 17.1901年,张之洞和刘坤一在联名奏折中提出:“非育才不 14.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从而强化 能图治,非兴学不能育才,非变通文武两科不能兴学,非 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 游学不能助兴学之不足。”这表明他们主张() 的文化性格。下列主张能够体现这一理念的是( A.兴办新式学堂,实行义务教育 A.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B.改革科举,派送留学生出国 B.兼相爱,交相利 C.设外务部,编练新式军队 C.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D.裁撒官吏,引进西式人才 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答案B 答案A 解析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实行义务教育,故A项错误:根 解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是理学家张载的名言, 据题千材料“非育才…非兴学…非变通文武两科不 其大意是寻找天地间的大道,为百姓找到安身立命的方 能兴学,非游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西 法,体现了儒学家的社会责任感,故A项符合题意;B项 学的传播渠道大大增加,他们主张变革教育,派遣留学生 是墨家的主张,与理学强调的理想人格无关,故排除:C 赴欧美学习,故B项符合题意:编练新式军队在题千材 项强调人民要屈服于君主,而君主要服从于天,这符合董 料中没有提及,故C项错误:裁撤官吏在题千材料中没 仲舒的“天人观”,与理学强调的理想人格无关,故排除: 有提及,故D项错误。 D项是孔子对“仁”的阐述之一,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相 18.五四时期,中国知识界掀起了“平民教育运动”。下面文 处的准则,没有体现社会贡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故排除。 字为1919年4月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成员许德 15.陈寅格指出,魏晋时期,在政治体制、生活行为和日常观 珩对一群小商人、人力车夫和店员演说的内容摘录。这 念等方面,即使佛、道两教兴盛,也未能取代儒家的主导 反映出知识界已初步认识到() 地位和支配作用。但在意识形态特别是哲学理论上,佛、 这回谈话的题目是“勤劳与知识”。…各位劳 道两教却风靡了数百年。这反映出魏晋时期( 动的精神,我们是很佩服的,若是再能求点知识,做 A.儒学失去正统地位 个有知识的劳动家,莫终日做那些有钱人的机器、高 B.儒学不能满足现实需要 贵人家的牛马,这是我们所盼望的。 C.佛、道两教成为社会发展潮流 A.平民阶层贫困落后的根源 D.文化呈现出多元化发展 B.新文化传播必须与劳工运动相结合 答案B C.觉醒民众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解析根据题千材料“但在意识形态特别是哲学理论上, D.团结工农是革命的当务之急 佛、道两教却风靡了数百年”,可知魏晋时期儒学在意识 答案C 形态特别是哲学理论上有不足之处,不能满足现实社会 解析题干材料引用了五四运动时期“平民教育运动”中 19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神道设教”等内容,奠定了儒学之本。这说明( ) A.儒家学派创始于周公 B.先秦文化具有人文色彩 C.儒学与周礼完全对立 D.思想解放推动社会变革 答案 B 解析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子而非周公,故 A项错误;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周公确立了“敬德保民”的周礼文化 体系,而后孔子进一步扬弃了周礼文化中“神道设教”等 内容,这充分显示出先秦文化“重人轻神”的特点,具有人 文色彩,故 B项正确;孔子推崇和维护周礼,故 C项错 误;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思想解放和社会变革的关系,故 D 项错误。 13.英国学者李约瑟曾说:“最现代化的欧洲的自然科学理论 基础应该归功于庄周、周敦颐和朱子等人的,要比世人至 今所认识到的更多。”例如庄子“通天下一气耳”,周敦颐 通过《太极图说》等阐发宇宙的本原。李约瑟肯定的中华 文化基本精神的内涵是( ) A.人文精神 B.多元包容 C.整体思维 D.格物致知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通天下一气耳”“阐发宇宙的本 原”,可知他认为中华文化基本精神的内涵是整体思维, 故选C项;人文精神的基本涵义是尊重人的价值和尊 严,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 A项;中华文化的多元包容是 指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与 题干材料无关,排除 B项;格物致知是指通过接触世间 的万事万物,在体会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 的“理”的体验,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D项。 14.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从而强化 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 的文化性格。下列主张能够体现这一理念的是( ) A.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B.兼相爱,交相利 C.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答案 A 解析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是理学家张载的名言, 其大意是寻找天地间的大道,为百姓找到安身立命的方 法,体现了儒学家的社会责任感,故 A 项符合题意;B项 是墨家的主张,与理学强调的理想人格无关,故排除;C 项强调人民要屈服于君主,而君主要服从于天,这符合董 仲舒的“天人观”,与理学强调的理想人格无关,故排除; D项是孔子对“仁”的阐述之一,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相 处的准则,没有体现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故排除。 15.陈寅恪指出,魏晋时期,在政治体制、生活行为和日常观 念等方面,即使佛、道两教兴盛,也未能取代儒家的主导 地位和支配作用。但在意识形态特别是哲学理论上,佛、 道两教却风靡了数百年。这反映出魏晋时期( ) A.儒学失去正统地位 B.儒学不能满足现实需要 C.佛、道两教成为社会发展潮流 D.文化呈现出多元化发展 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但在意识形态特别是哲学理论上, 佛、道两教却风靡了数百年”,可知魏晋时期儒学在意识 形态特别是哲学理论上有不足之处,不能满足现实社会 的需要,故选B项;魏晋时期,儒学并未失去正统地位, 排除 A项;根据题干材料“即使佛、道两教兴盛,也未能 取代儒家的主导地位和支配作用”,可知佛、道两教虽有 发展,但没有成为社会发展潮流,排除C项;作者强调了 魏晋时期儒学在政治体制、生活行为和日常观念等方面 的优势以及在意识形态特别是哲学理论上的不足,与文 化多元化无关,排除D项。 16.徐光启的《崇祯历书》集中体现了他在天文学方面引进西 学的成果,以计算和分析的方法证实了“天地圆体”说; 《农政全书》则运用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思维和方法来进 行农业试验和研究。这表明( ) A.全球性文化交流影响明末的学术视野 B.西学东渐进程由此开启 C.空疏无物的理学思想被时代抛弃 D.西方科技的引进推动了明清经济的发展 答案 A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在天文学方面引进西学的成果” “运用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思维和方法”并结合所学知 识,可知明末西方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已经 传到中国,并在当时的学术著作中有所体现,这说明全球 性文化交流影响明末的学术视野,故选 A 项;题干材料 并未提及其他时期的著作情况,也未提及徐光启引进西 学的做法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由此开启”的说法在题 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明末理学仍是官方哲学, 并未被抛弃,排除 C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西方科技对 明清经济的影响,排除D项。 17.1901年,张之洞和刘坤一在联名奏折中提出:“非育才不 能图治,非兴学不能育才,非变通文武两科不能兴学,非 游学不能助兴学之不足。”这表明他们主张( ) A.兴办新式学堂,实行义务教育 B.改革科举,派送留学生出国 C.设外务部,编练新式军队 D.裁撤官吏,引进西式人才 答案 B 解析 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实行义务教育,故 A项错误;根 据题干材料“非育才……非兴学……非变通文武两科不 能兴学,非游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西 学的传播渠道大大增加,他们主张变革教育,派遣留学生 赴欧美学习,故 B项符合题意;编练新式军队在题干材 料中没有提及,故 C项错误;裁撤官吏在题干材料中没 有提及,故D项错误。 18.五四时期,中国知识界掀起了“平民教育运动”。下面文 字为1919年4月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成员许德 珩对一群小商人、人力车夫和店员演说的内容摘录。这 反映出知识界已初步认识到( ) 这回谈话的题目是“勤劳与知识”。……各位劳 动的精神,我们是很佩服的,若是再能求点知识,做 个有知识的劳动家,莫终日做那些有钱人的机器、富 贵人家的牛马,这是我们所盼望的。 A.平民阶层贫困落后的根源 B.新文化传播必须与劳工运动相结合 C.觉醒民众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D.团结工农是革命的当务之急 答案 C 解析 题干材料引用了五四运动时期“平民教育运动”中 19
历史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配人教版 许德珩对小商人、人力车夫和店员演说的内容,其内容的 人之言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时代背景:君主专制制度 核心是引导民众自我觉醒,故C项正确:题千材料中没 加强:商品经济活跃:市民阶层进一步扩大:倡导个性自 有明确指出“平民阶层贫困落后的根源”,故A项错误; 由的新思想出现。 题干材料中知识分子只是到劳工中宣传,题千材料中没 (2)取舍:取孔孟之道,舍宋明理学。理由:孔孟之道 有涉及劳工运动,故B项错误:题千材料没有体现出“团 为儒学的根本。 结工农”对革命的重要性,故D项错误。 (3)意义:为儒学的发展注入活力:冲击君主专制制 19.唐朝初年,遣唐使来到中国,学习中国的文化和典章制 度:给后世民众以思想启迪。 度,对646年开始的日本大化改新起到了重要作用。其 22.材料一董仲舒的教化思想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要 主要体现在() 求,是当时客观形势的正确反映。虽然,从本质上说,这 A,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国家 一主张是为巩固汉政权的封建统治服务的,但从客观效 B.引进了中国先进的制度 果来看,它不仅对当时,而且对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统 C.缓和了各种矛盾,稳定了政局 一、巩固和发展起了积极的进步的作用。 D.天皇掌握了实权 摘编自高春菊《独以寒暑不能成岁独以威势 答案A 不能成政:董仲舒社会教化思想研究》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7世纪,日本实行大化改新,所推 材料二理学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最为精致、最为完备 行的中夹集权制、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都以唐制为蓝本, 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由于理学家将“天理”“人 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国家。故选A项。 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带有自我色彩、个人 20.伏尔泰对孔子称颂备至。他说:“孔子常说仁义,人们若 色彩的情感欲求受到强大的约束。…理学强调通过道 实行此种道德,世界上就不会再有什么争斗了。”他认为, 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 孔子的哲学是一整套完整的伦理学说,它教人以德,用普 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遍的理性去抑制人们的利己欲望,从而建立起和平与幸 一高丽娟、王川《中国文化概论》 福的社会。下列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正确理解董仲舒教 A.伦理学说有利于法国社会稳定 化思想的历史影响?(10分) B.儒家理性抑制了人们私欲膨胀 (2)宋朝使理学成为“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的 C.“仁义”丰富了启蒙思想的内容 代表人物有哪些?根据材料二,指出理学“影响至深 D.中西思想跨越时空、时代相融合 至巨”的表现。(6分) 答案C 参考答案(1)历史影响:一方面,有利于巩固封建统 解析启蒙思想重视法治,而儒家思想强调仁义与德治, 治,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另一方面,使儒 有利于丰富启蒙思想的内容,故C项正确:题千干材料中 学的正统地位更加巩固,扩大了儒家思想的社会影响,客 伏尔泰认为儒家伦理有利于世界的稳定,而不仅仅局限 观上对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束缚和阻碍作用。 于法国社会,故A项错误:儒家理性有利于抑制人们私 (2)人物:朱熹、程颢、程颐。表现:约束个人的情感欲求: 欲膨胀,但这仅仅是伏尔泰推崇儒学的表象,故B项错 通过道德自觉建树理想人格:注重民族气节和德操:强调历史 误:题干材料反映出儒家部分思想为启蒙思想家所利用, 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 与中西思想融合无关,故D项错误。 23.2004年,西安市东郊出土了日本井真成墓志。上面仅有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171字,在面世数月后,被视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 21.材料一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 级历史资料”。以下是墓志内容: 间千百余年…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 赠尚衣奉御井公墓志文并序 非耳。 公姓井,字真成。国号日本,才称天纵,故能衔命远 -李贽《藏书》 邦,驰骆上国。蹈礼乐袭衣冠,束带立朝,难与侮矣。岂 材料二理学之名,自宋人始有之。…今之所谓理学, 图强学不倦,问道未终,壑遇移舟,隙逢奔驷,以开元廿二 禅学也,不取之五经而但资(宋明)之语录,校诸帖括之文 年正月六日,乃终于官弟,春秋州六… 而尤易也。又日:“《论语》,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 一摘编自韩养民、唐群《遣唐使在长安》 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 (1)“开元”是什么纪年方法?为何这方墓志被视为中日 一顾炎武《与施愚山书》 文化交流史上的“一级历史资料”?(4分) 材料三明末清初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三大思想家影 (2)简述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6分) 响巨大。他们以前所未见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 (3)从墓志文中能够获取哪些关于这位日本遣唐使的信 学做出总结性批判,开创了具有深刻而新颖的哲学观点、 息?(2分) 政治见解和批判、务实精神的一代进步思潮,使我国传统 参考答案(1)纪年方法:年号纪年法。原因:这方慕志 文化重新焕发生机。 产生于开元年间,正值中日文化交流的高潮时期,是了解 摘编自施建中《中国古代史》 遣唐使来华的直接资料。 (1)根据材料一,概括李贽的基本主张,结合所学知识简 (2)影响:日本是儒家文化圈的重要国家,唐朝时期, 述其主张产生的时代背景。(6分) 日本派遣唐使来中国学习。日本当时在政治、经济、法律 (2)根据材料二,指出顾炎武对儒学进行了怎样的取舍, 制度等层面仿效唐朝,对唐朝的宗教、文学、艺术,包括衣 说明理由。(4分) 食住行、风俗习惯、生产技术等方面,都予以吸收。 (3)指出材料三中这种“进步思潮”有何意义。(2分) (3)信息:姓名一井真成,来自日本,才华横溢,好 参考答案(1)基本主张:反对盲从孔子,认为不能以圣 学不倦,英年早逝,葬于中国。 20
历 史 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配人教版 许德珩对小商人、人力车夫和店员演说的内容,其内容的 核心是引导民众自我觉醒,故 C项正确;题干材料中没 有明确指出“平民阶层贫困落后的根源”,故 A 项错误; 题干材料中知识分子只是到劳工中宣传,题干材料中没 有涉及劳工运动,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出“团 结工农”对革命的重要性,故D项错误。 19.唐朝初年,遣唐使来到中国,学习中国的文化和典章制 度,对646年开始的日本大化改新起到了重要作用。其 主要体现在( ) A.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国家 B.引进了中国先进的制度 C.缓和了各种矛盾,稳定了政局 D.天皇掌握了实权 答案 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7世纪,日本实行大化改新,所推 行的中央集权制、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都以唐制为蓝本, 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国家。故选A项。 20.伏尔泰对孔子称颂备至。他说:“孔子常说仁义,人们若 实行此种道德,世界上就不会再有什么争斗了。”他认为, 孔子的哲学是一整套完整的伦理学说,它教人以德,用普 遍的理性去抑制人们的利己欲望,从而建立起和平与幸 福的社会。下列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伦理学说有利于法国社会稳定 B.儒家理性抑制了人们私欲膨胀 C.“仁义”丰富了启蒙思想的内容 D.中西思想跨越时空、时代相融合 答案 C 解析 启蒙思想重视法治,而儒家思想强调仁义与德治, 有利于丰富启蒙思想的内容,故 C项正确;题干材料中 伏尔泰认为儒家伦理有利于世界的稳定,而不仅仅局限 于法国社会,故 A 项错误;儒家理性有利于抑制人们私 欲膨胀,但这仅仅是伏尔泰推崇儒学的表象,故 B项错 误;题干材料反映出儒家部分思想为启蒙思想家所利用, 与中西思想融合无关,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21.材料一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 间千百余年……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 非耳。 ———李贽《藏书》 材料二 理学之名,自宋人始有之。……今之所谓理学, 禅学也,不取之五经而但资(宋明)之语录,校诸帖括之文 而尤易也。又曰:“《论语》,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 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 ———顾炎武《与施愚山书》 材料三 明末清初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三大思想家影 响巨大。他们以前所未见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 学做出总结性批判,开创了具有深刻而新颖的哲学观点、 政治见解和批判、务实精神的一代进步思潮,使我国传统 文化重新焕发生机。 ———摘编自施建中《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李贽的基本主张,结合所学知识简 述其主张产生的时代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顾炎武对儒学进行了怎样的取舍, 说明理由。(4分) (3)指出材料三中这种“进步思潮”有何意义。(2分) 参考答案 (1)基本主张:反对盲从孔子,认为不能以圣 人之言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时代背景:君主专制制度 加强;商品经济活跃;市民阶层进一步扩大;倡导个性自 由的新思想出现。 (2)取舍:取孔孟之道,舍宋明理学。理由:孔孟之道 为儒学的根本。 (3)意义:为儒学的发展注入活力;冲击君主专制制 度;给后世民众以思想启迪。 22.材料一 董仲舒的教化思想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要 求,是当时客观形势的正确反映。虽然,从本质上说,这 一主张是为巩固汉政权的封建统治服务的,但从客观效 果来看,它不仅对当时,而且对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统 一、巩固和发展起了积极的进步的作用。 ———摘编自高春菊《独以寒暑不能成岁 独以威势 不能成政:董仲舒社会教化思想研究》 材料二 理学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最为精致、最为完备 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由于理学家将“天理”“人 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带有自我色彩、个人 色彩的情感欲求受到强大的约束。……理学强调通过道 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 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高丽娟、王川《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正确理解董仲舒教 化思想的历史影响? (10分) (2)宋朝使理学成为“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的 代表人物有哪些? 根据材料二,指出理学“影响至深 至巨”的表现。(6分) 参考答案 (1)历史影响:一方面,有利于巩固封建统 治,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另一方面,使儒 学的正统地位更加巩固,扩大了儒家思想的社会影响,客 观上对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束缚和阻碍作用。 (2)人物:朱熹、程颢、程颐。表现:约束个人的情感欲求; 通过道德自觉建树理想人格;注重民族气节和德操;强调历史 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 23.2004年,西安市东郊出土了日本井真成墓志。上面仅有 171字,在面世数月后,被视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 级历史资料”。以下是墓志内容: 赠尚衣奉御井公墓志文并序 公姓井,字真成。国号日本,才称天纵,故能衔命远 邦,驰骋上国。蹈礼乐袭衣冠,束带立朝,难与俦矣。岂 图强学不倦,问道未终,壑遇移舟,隙逢奔驷,以开元廿二 年正月六日,乃终于官弟,春秋卅六…… ———摘编自韩养民、唐群《遣唐使在长安》 (1)“开元”是什么纪年方法? 为何这方墓志被视为中日 文化交流史上的“一级历史资料”? (4分) (2)简述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6分) (3)从墓志文中能够获取哪些关于这位日本遣唐使的信 息? (2分) 参考答案 (1)纪年方法:年号纪年法。原因:这方墓志 产生于开元年间,正值中日文化交流的高潮时期,是了解 遣唐使来华的直接资料。 (2)影响:日本是儒家文化圈的重要国家,唐朝时期, 日本派遣唐使来中国学习。日本当时在政治、经济、法律 制度等层面仿效唐朝,对唐朝的宗教、文学、艺术,包括衣 食住行、风俗习惯、生产技术等方面,都予以吸收。 (3)信息:姓名———井真成,来自日本,才华横溢,好 学不倦,英年早逝,葬于中国。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