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中对知识技能掌握程度的考核,实际上也是一种系统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而实验课 随堂打分则是课程进行中的评价在课程总评价中的定量性质反应。所以,课程总评成绩 的组成多元,可行性程度较高安,可以全面、系统、科学、客观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总体 评价. 七、其他教学活动 医学课程实践性极强,本课程也是如此,理论课与实验课的学时比例为1:1,实 验课在本课程中占据着及其重要的比例和地位,故而其教学环节在前文中己加以详述, 在此不再赘述。 参考文献 3.伍淑娟.论解剖学在临床护理教学中的作用[J】.内江科技,2009(7):198. 4.谢利民主编:《教学设计应用指导》[0,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16页, 专家点评: 对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定位有明确的分析和认识,教学设计有较 清晰的思路和切实可行的措施,反映出好的教学改革理念,该教学设 计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建议:可以从“学”的评价中找出“教”的改进措施
16 课中对知识技能掌握程度的考核,实际上也是一种系统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而实验课 随堂打分则是课程进行中的评价在课程总评价中的定量性质反应。所以,课程总评成绩 的组成多元,可行性程度较高安,可以全面、系统、科学、客观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总体 评价。 七、其他教学活动 医学课程实践性极强,本课程也是如此,理论课与实验课的学时比例为 1:1,实 验课在本课程中占据着及其重要的比例和地位,故而其教学环节在前文中已加以详述, 在此不再赘述。 参考文献: 1.吴健珍等.临床医学和护理学专业本科女生场依存性一场独立性认知风格分析[J].解放军护 理杂志,2005,22(8):7-9. 2.〔美〕加里·D·鲍里奇著,易东平译:《有效教学法》[M],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54 页. 3.伍淑娟.论解剖学在临床护理教学中的作用[J].内江科技,2009(7):198. 4.谢利民主编:《教学设计应用指导》[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116 页. 专家点评: 对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定位有明确的分析和认识,教学设计有较 清晰的思路和切实可行的措施,反映出好的教学改革理念,该教学设 计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建议:可以从“学”的评价中找出“教”的改进措施
大连大学优秀课程教学设计二等奖 《中国古代文学史(3)》课程教学设计 主讲教师:杭勇张美丽教研室: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教学单位:文学院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史(3)一唐宋文学 总学时:64学时,其中课堂教学64学时,其它:20学时(不计入总学时): 授课对象:中文专业三年级学生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先修课程:中国古代文学史(1)一先秦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2)—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 二、教学对象分析 本课程的授课对象为中文专业大三学生,他们已经适应了大学的教学方式,也基本 形成了比较明确的学习目标定位,根据学习心态和学习目标基本上可以分为两个群体: 个群体是对古代文学有特别的兴趣,甚至确定报考古代文学专业的研究生的学生,学 习目标明确,求知欲强烈,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获取尽可能多的专业知识,掌握相 应的学习方法,为考研和以后的学习研究打好基础,这个群体虽然人数较少,但以后可 能成为古代文学方面的专门人才。另一个群体是打算报考其他学科研究生或者不考研的 同学,这个群体占大多数,希望顺利完成本课程的学习,并尽量获取好的学习成绩。 因此,果程教学目标和教学环节的设计必须兼顾这两个群体。首先要设法让所有同 学掌握教学大纲规定的知识,达到大纲规定的能力,这一任务要靠正常的课堂教学来完 成。其次,要针对学生中对古代文学有特别爱好者的学习需求,通过布置思考题并讨论、 课外阅读指导、答疑、考研究辅导等方式,进一步强化他们的学习兴趣,满足其更高的 求知欲。 三、教学定位分析 《中国古代文学史》是中文科的专业基础课程,中国古代文学经过先秦到六朝的 发展,到了唐宋时期诗歌(包括词)已经进入高峰期和黄金期:散文作为一种文体也进 入成熟期,出现了著名的唐宋八大家:戏曲、小说等文学样式也已具有了一定的水平 为其在后代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唐宋文学史》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的一个部分,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其教学的目标主要有四个: 1,知识目标:掌操唐宋文学发展的基本“史实”,包括诗、词、文、小说等主要 文学样式的在不同时段的发展水平,重要的文学现象以及主要作家的创作成就与艺术风 格,并背诵他们的代表作品。 2.能力目标:学习唐宋文学史的首要能力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史识”,即对 唐宋时期主要文学样式发展演变及其原因、作家之间的前后继承关系等重要文学现象能 作出基本评判。其次,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主要是诗、词)的解读能力,学握解读不 同类型作品的基本方法。再次,对于考研的学生还要培养其认识繁体字和解读一般古籍 的能力。 17
17 大连大学优秀课程教学设计二等奖 《中国古代文学史(3)》课程教学设计 主讲教师:杭勇 张美丽 教研室: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 教学单位:文学院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史(3)——唐宋文学 总学时:64 学时,其中课堂教学 64 学时,其它:20 学时(不计入总学时); 授课对象:中文专业三年级学生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先修课程:中国古代文学史(1)——先秦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2)——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 二、教学对象分析 本课程的授课对象为中文专业大三学生,他们已经适应了大学的教学方式,也基本 形成了比较明确的学习目标定位,根据学习心态和学习目标基本上可以分为两个群体: 一个群体是对古代文学有特别的兴趣,甚至确定报考古代文学专业的研究生的学生,学 习目标明确,求知欲强烈,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获取尽可能多的专业知识,掌握相 应的学习方法,为考研和以后的学习研究打好基础,这个群体虽然人数较少,但以后可 能成为古代文学方面的专门人才。另一个群体是打算报考其他学科研究生或者不考研的 同学,这个群体占大多数,希望顺利完成本课程的学习,并尽量获取好的学习成绩。 因此,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环节的设计必须兼顾这两个群体。首先要设法让所有同 学掌握教学大纲规定的知识,达到大纲规定的能力,这一任务要靠正常的课堂教学来完 成。其次,要针对学生中对古代文学有特别爱好者的学习需求,通过布置思考题并讨论、 课外阅读指导、答疑、考研究辅导等方式,进一步强化他们的学习兴趣,满足其更高的 求知欲。 三、教学定位分析 《中国古代文学史》是中文科的专业基础课程,中国古代文学经过先秦到六朝的 发展,到了唐宋时期诗歌(包括词)已经进入高峰期和黄金期;散文作为一种文体也进 入成熟期,出现了著名的唐宋八大家;戏曲、小说等文学样式也已具有了一定的水平, 为其在后代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唐宋文学史》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的一个部分,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其教学的目标主要有四个: 1.知识目标:掌握唐宋文学发展的基本“史实”,包括诗、词、文、小说等主要 文学样式的在不同时段的发展水平,重要的文学现象以及主要作家的创作成就与艺术风 格,并背诵他们的代表作品。 2.能力目标:学习唐宋文学史的首要能力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史识”,即对 唐宋时期主要文学样式发展演变及其原因、作家之间的前后继承关系等重要文学现象能 作出基本评判。其次,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主要是诗、词)的解读能力,掌握解读不 同类型作品的基本方法。再次,对于考研的学生还要培养其认识繁体字和解读一般古籍 的能力
3.索质目标:唐宋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唐宋文学史教学的素养目标: 是让学生了解和辉煌灿烂的继承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基本国学素养和民族自豪感:二是 利用文学史上优秀作家的人格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塑造学生的思想品格。 另外,需要说明两点:第一,《唐宋文学》教学中要重视承前启后,既巩固《中因 古代文学史》(1)、(2)的教学内容,引导好《中国古代文学史》(4)的学习。第二, 在教学中,对于前两个目标要针对不同的学习群体设置两个层次要求,对于准备考研的 学生要求应该略高。同时,要注意对他们学习方法指导,培养起初步的研究能力。 四、教学条件分析 教育部新教学大纲强调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古代文学的 研究观念和方法都有一定的变化。袁行需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吸收了古代文学界 最新的研究成果,也较好地反映了学界的学术观念,是目前因内高校通用的教材,也是 绝大部分高校若研指定阅读教材,我们也选用了该教材。另外,作品解读和阅读古籍能 力培养也是本课程的重要教学目标,为达到此目标本课程需要辅助教材。朱东润先生主 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篇目选择精当,注解翔实精准,体现出扎实的学风。同 时,该书也用繁体字印制,有利于培养学生解读古籍能力的培养,我们选择该书为辅助 教材。 就教学设施看,目前我校主要有两个方而需要加强:一是学校的图书存量不够, 一些普及性的图书种类和数量不能满足教学需求。二是多媒体教学设施不够,本课程所 有的上课场所都没有多媒体教学设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另外,基于中国传统文化文史哲不分的特点,本课程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古 代文学素养,同时也要具备较好的中国古代史学、哲学等文化底蕴。目前我校《唐宋文 学史》课程的四名授课教师中3人为中国古代文学博士,1人是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具 有良好的专业知识素养和较好的教学科研能力,能较好地完成本课程的教学工作。不足 之处是任课教师的多媒体教学、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使用水平还有待于提高,以满足未 来多媒体教学发展趋势的需要。 五、教学实施设计 本课程的教学实施设计分为总体设计与课堂设计两个部分。 (一)总体设计 传统文学史教学主要按照教材的体例和时间顺序逐章节讲授,很少引导学生对文 学史进行整体性认识,注重知识点的讲解而忽略的能力培养,学生经常陷入众多的知识 点搞不清果程重点,形不成系统的文学史知识结构体系。为了克服传统教学的这一不足, 我们设计了“先纲后点,点线结合”的三步走总体教学实施方案。“先纲”就是在课程 概述中,重点讲唐宋文学的总体发展脉络,勾勒出唐宋文学史知识大纲,这是三步方案 的第一步:“后点”是在概述基础上,每次授课重点讲好一个知识重点或难点,以及这 个知识点在文学史知识大纲中的具体位置,这是三步走方案的第二步:“点线结合”就 是在复习课中,将文学史发展的线索和具体知识点结合,构建完整的唐宋文学史知识体 系。 具体做法是在概述课中,将抽象的文学史直观化,在充分认识几百年的文学史发
18 3.素质目标:唐宋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唐宋文学史教学的素养目标:一 是让学生了解和辉煌灿烂的继承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基本国学素养和民族自豪感;二是 利用文学史上优秀作家的人格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塑造学生的思想品格。 另外,需要说明两点:第一,《唐宋文学》教学中要重视承前启后,既巩固《中国 古代文学史》(1)、(2)的教学内容,引导好《中国古代文学史》(4)的学习。第二, 在教学中,对于前两个目标要针对不同的学习群体设置两个层次要求,对于准备考研的 学生要求应该略高。同时,要注意对他们学习方法指导,培养起初步的研究能力。 四、教学条件分析 教育部新教学大纲强调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古代文学的 研究观念和方法都有一定的变化。袁行霈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吸收了古代文学界 最新的研究成果,也较好地反映了学界的学术观念,是目前国内高校通用的教材,也是 绝大部分高校考研指定阅读教材,我们也选用了该教材。另外,作品解读和阅读古籍能 力培养也是本课程的重要教学目标,为达到此目标本课程需要辅助教材。朱东润先生主 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篇目选择精当,注解翔实精准,体现出扎实的学风。同 时,该书也用繁体字印制,有利于培养学生解读古籍能力的培养,我们选择该书为辅助 教材。 就教学设施看,目前我校主要有两个方面需要加强:一是学校的图书存量不够, 一些普及性的图书种类和数量不能满足教学需求。二是多媒体教学设施不够,本课程所 有的上课场所都没有多媒体教学设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另外,基于中国传统文化文史哲不分的特点,本课程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古 代文学素养,同时也要具备较好的中国古代史学、哲学等文化底蕴。目前我校《唐宋文 学史》课程的四名授课教师中 3 人为中国古代文学博士,1 人是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具 有良好的专业知识素养和较好的教学科研能力,能较好地完成本课程的教学工作。不足 之处是任课教师的多媒体教学、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使用水平还有待于提高,以满足未 来多媒体教学发展趋势的需要。 五、教学实施设计 本课程的教学实施设计分为总体设计与课堂设计两个部分。 (一)总体设计 传统文学史教学主要按照教材的体例和时间顺序逐章节讲授,很少引导学生对文 学史进行整体性认识,注重知识点的讲解而忽略的能力培养,学生经常陷入众多的知识 点搞不清课程重点,形不成系统..的文学史知识结构 ...... 体系。为了克服传统教学的这一不足, 我们设计了“先纲后点,点线结合”的三步走总体教学实施方案。“先纲”就是在课程 概述中,重点讲唐宋文学的总体发展脉络,勾勒出唐宋文学史知识大纲,这是三步方案 的第一步;“后点”是在概述基础上,每次授课重点讲好一个知识重点或难点,以及这 个知识点在文学史知识大纲中的具体位置,这是三步走方案的第二步;“点线结合”就 是在复习课中,将文学史发展的线索和具体知识点结合,构建完整的唐宋文学史知识体 系。 具体做法是在概述课中,将抽象的文学史直观化,在充分认识几百年的文学史发
展演变的基础上,将其抽象为一个能体现文学史内在逻辑关系的几何图形,让学生一看 就能明白唐宋文学史的整体演变过程,然后用一句话概括表达出来,以便学生记识。比 如:对隋唐五代的文学史,我们将其概括为一句话就是:“一曲两弯三短线。”用几何图 形表示就是: L分期:南及初唐 盛唐 中 唐 晚唐五代 主要 力 文学 样式 诗 俗讲 变文 T 81年隋代建立712年青玄未即位762年唐代未即位780年唐德来即位825年青散未即位96仙年宋代建立 唐代文学概况示意图(1) 这幅示意图体现了隋唐五代时期各种文学样式的发展演变过程,直观清晰地勾勒出 唐宋文学史的概况,是讲授唐宋文学史的大纲。其中横轴(T)代表时间,纵轴(L)代 表文学发展水平,“一 曲”代表这一时段成就最高的诗及其发展状况,“两弯”分别代表 成就次于诗的散文、小说(唐传奇)发展状况,“三短线”分别代表词、俗讲、变文三 种文学样式的成就。上面标注的是隋唐五代文学史的时段划分,右边标注的是当时主要 文学样式,线条的起伏状况分别代表不同文学样式的基本发展趋势。这样隋唐五代文学 的发展流变状况,就可以直观体现出来,非常便于学生记识掌握。弄清隋唐五代文学史 的概况后,以后的授课就是要重点讲清宫体诗、初唐四杰、沈宋、陈子昂、张若虚、李 白、杜甫等主要知识点。如果我们把这些主要知识点按照其在唐宋文学史上相应的时段, 放置在上图中,就可以得到下面这样一福更为详细的隋唐五代文学史概况示意图:
19 展演变的基础上,将其抽象为一个能体现文学史内在逻辑关系的几何图形,让学生一看 就能明白唐宋文学史的整体演变过程,然后用一句话概括表达出来,以便学生记识。比 如:对隋唐五代的文学史,我们将其概括为一句话就是:“一曲两弯三短线。”用几何图 形表示就是: 这幅示意图体现了隋唐五代时期各种文学样式的发展演变过程,直观清晰地勾勒出 唐宋文学史的概况,是讲授唐宋文学史的大纲。其中横轴(T)代表时间,纵轴(L)代 表文学发展水平,“一曲”代表这一时段成就最高的诗及其发展状况,“两弯”分别代表 成就次于诗的散文、小说(唐传奇)发展状况,“三短线”分别代表词、俗讲、变文三 种文学样式的成就。上面标注的是隋唐五代文学史的时段划分,右边标注的是当时主要 文学样式,线条的起伏状况分别代表不同文学样式的基本发展趋势。这样隋唐五代文学 的发展流变状况,就可以直观体现出来,非常便于学生记识掌握。弄清隋唐五代文学史 的概况后,以后的授课就是要重点讲清宫体诗、初唐四杰、沈宋、陈子昂、张若虚、李 白、杜甫等主要知识点。如果我们把这些主要知识点按照其在唐宋文学史上相应的时段, 放置在上图中,就可以得到下面这样一幅更为详细的隋唐五代文学史概况示意图: T 581 年隋代建立 712 年唐玄宗即位 762 年唐代宗即位 780 年唐德宗即位 825 年唐敬宗即位 960 年宋代建立 L 分期:隋及初唐 盛 唐 大 中 唐 晚唐五代 历 主要 文学 样式 诗 散文 小说 词 俗讲 变文 唐代文学概况示意图(1)
分期:隋及初唐 盛唐 大 中唐 晚唐五代 主要 文学 样式 散文 小说 词 变文 初沈陈 李杜 宋岛虚 传 派派 动奇 1年隋代章立12年音客素即位 762年唐代未邮位7S0年德未即位 825年唐未即位 60年来代建立 唐代文学概况示意图(2) 说明:主要知识点除了图中标识的重点作家与文学现象外,还应包括典型作品,由于版面的限制, 图中没有别举重要的作品。作家的顺序也未能完全按照时问失后和成就高低排列, 阴店卫1八又子文东玩的知只行构件东假依帽仕这陶小总图中,八衣土安知识点的 0个影色簧头就像五光十色的影打,体现文学中上不同阶段的主要成就,这也就是培 养目标中要求学生学握的基本“史实”,即只是目标:图中的代表不同文学样式的线条 就像连接彩灯的电线,体现了文学整体的发展脉络和教师对文学发展流变的认识,是培 养目标中要求学生所具备的“史识”,即主要的能力目标之一:再配合上经典作品的讲 习,就可以全面实现课程教学的培养目标。课程总结不只是简单对前面所讲授知识的简 单回顾,重要的是要讲清每个知识点与其他知识点的关系,及其对构成这个知识结构体 系的作用,让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有进一步提高。与此相类,我们把宋代文学史知识结 构体系也列成了这样一个直观的示意图,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这是我们在长期 的教学中摸索总结出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形象地称之为“彩灯式”教学法, 其中体现了我们对唐宋文学史教学的一些深入理性的思考和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二)课堂教学设计 根据课程的特点与教学目标要求,我们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采用不同教学手段,根 据教学手段的不同把课堂分为理论讲授课、作品鉴赏课、讨论课和答疑课四种类型。 讲授课(54课时)主要以老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重点讲授教学内容中的重点 和难点,在讲授知识和理论的同时也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注重利用传统文化的精 华对学生进行人格情操的陶治。 作品鉴赏课穿插于重点作家讲授过程中,其中具有典范意义的重点作品由劳斯讲 解。对于一般性的重点作品,采用先由学生试讲,然后由老师讲评总结的方式进行(8 次约4课时),因为大三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作品鉴赏能力,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
20 隋唐五代文学史系统的知识结构体系被浓缩在这幅示意图中,代表主要知识点的 20 个彩色箭头就像五光十色的彩灯,体现文学史上不同阶段的主要成就,这也就是培 养目标中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史实”,即只是目标;图中的代表不同文学样式的线条 就像连接彩灯的电线,体现了文学整体的发展脉络和教师对文学发展流变的认识,是培 养目标中要求学生所具备的“史识”,即主要的能力目标之一;再配合上经典作品的讲 习,就可以全面实现课程教学的培养目标。课程总结不只是简单对前面所讲授知识的简 单回顾,重要的是要讲清每个知识点与其他知识点的关系,及其对构成这个知识结构体 系的作用,让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有进一步提高。与此相类,我们把宋代文学史知识结 构体系也列成了这样一个直观的示意图,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这是我们在长期 的教学中摸索总结出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形象地称之为“彩灯式”教学法, 其中体现了我们对唐宋文学史教学的一些深入理性的思考和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二)课堂教学设计 根据课程的特点与教学目标要求,我们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采用不同教学手段,根 据教学手段的不同把课堂分为理论讲授课、作品鉴赏课、讨论课和答疑课四种类型。 讲授课(54 课时)主要以老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重点讲授教学内容中的重点 和难点,在讲授知识和理论的同时也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注重利用传统文化的精 华对学生进行人格情操的陶冶。 作品鉴赏课穿插于重点作家讲授过程中,其中具有典范意义的重点作品由劳斯讲 解。对于一般性的重点作品,采用先由学生试讲,然后由老师讲评总结的方式进行(8 次约 4 课时),因为大三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作品鉴赏能力,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 T 张 若 虚 陈 子 昂 沈 、 宋 初 唐 四 杰 宫 体 诗 大 历 诗 风 边 塞 诗 派 杜 甫 李 白 山 水 诗 派 王 昌 龄 等 李 煜 花 间 词 李 商 隐 杜 牧 唐 传 奇 古 文 运 动 韦 柳 诗 人 群 元 白 诗 派 韩 孟 市 派 581 年隋代建立 712 年唐玄宗即位 762 年唐代宗即位 780 年唐德宗即位 825 年唐敬宗即位 960 年宋代建立 L 分期:隋及初唐 盛 唐 大 中 唐 晚唐五代 历 主要 文学 样式 诗 散文 小说 词 俗讲 变文 唐代文学概况示意图(2) 说明:主要知识点除了图中标识的重点作家与文学现象外,还应包括典型作品,由于版面的限制, 图中没有列举重要的作品,作家的顺序也未能完全按照时间先后和成就高低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