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 序 马斯洛(A.H.Maslow,1908一1970)是当代最伟大的心 理学家之一,1967一1970年曾任美国心理学学会主席。马斯洛并 不是第一个表述人本心理学思想的心理学家,但由于他对于传统 心理学的批评具有相当的深度,由于他的著作使人本心理学的观 点更加丰富和清晰,他具有“人本心理学之父”之称。 马斯洛的著作比较丰富,《动机与人格一书一殼认为是他的 莫基作,在这部著作里,他的一些主要思想都已成形,包括影响极 火的需要层次论和自我实现论。 关于马斯治的著作,西方一直有较大争论,我国也开始了初步 讨论,但至少有一点是无可争辩的,即它具有极大的启发性,它的 思想火花起出了心理学领域,在管理学、经济学、敦育学、社会半、 甘学、美学等多种学科中激起了再创造。 关于马斯洛,盖格(Henry Geiger)曾说:“必须首先把他看成 是一个普通人,然后才是一位非常刻苦的心理学家,更确切地说, 是一位把自己的成长和成熟转变为一种心理学的新思想方法的 人,”这段话十分中肯地道出了马斯洛其人其书的一个特点。马斯 洛的学说,与他的人格具有高度的统一性,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 了那些人们最为关注的心理问题的研究,特别是关于自我实现问 题的研究。可以说,马斯洛的心理学,本身就是他自己自我实现的 产物。 马斯洛的《动机与人格》不仅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可供多种 1
学科和领域的研究者参考,对于一般读者,在个人修养,心理徙廉 以及如何发挥自己的潜力上也有参考价值。 此书的潮译由几位朋友合作完成,其分工如下:许金声(第1 2、3、4,5、6、7、11、12、15、17章,和附录甲、乙),程期翔(序言、第8, 10章、附录丙);刘锋(第9,12、14幸);王强(第7章)。 其中附录甲原为此书1954年版的第17章,在新版中被剧掉 了。考虑到马斯洛鸡议愿意深入研究者仍可阅读这一章,我们也认 为它有一定价值,因此把它作为附录甲保留在这一中译本中。原 来的附录甲和乙,分别调整为乙和丙。 许金声 1987.4.13
前 在这个修订本中,我试图收入最近16年来的所有主要课程。 这些课程的份量极大,使全书的宗旨在一些重要的方面得到了修 正(这一点我在下面会有详细论述),因此,尽管重写的部分并不太 多,我也仍然认为这是一次全面的实质性增补和修订。 本书的初版诞生于1954年。当时,它实质上是试图在已有的 传统心理学派的基础上有所建树,并未想要摒弃这些学派或者建 立一个与之抗衡的心理学派。它试图通过深入探索人性的“高级” 层次,来扩展我们对于人格的理解。(我最初想给本书起的书名就 是,《人性的高境界)如果要我把本书的宗旨浓缩为一句话,那我 就会这样说,除了当时的各种心理学漾对人性所橄的描述之外, 人也还有一种更高的本性,这种本性是似本能的(instinctoid); 也就是说,是人的本质的一部分。如果我还可以再说一句的话,那 我就要强调人性的高度整体性质,这与行为主义和弗洛伊德精神 分析学的分析一分解-一原子论一牛顿式方法是水火不相容的。 或者也可以换一种说法:我当然接受并且依赖实验心理学和 精神分析学的现成资料。我也赞成前者的经验主义和实验精神, 以及后者对真实面目的揭露,对内心深处的探索:,但我却拒绝接受 它们制造出来的人的形象。也就是说,本书代表着一种不词的人 性观念,一种人的崭新形象。 我当时认为,这只不过是心理学家族内部的一场争论。但后 来的事实证明,情况恰恰相反。这原来是一种新的Zeitgeist〔时
代精神)的一个局部表现,是一种新型的普通、完整的人生观。这 种新型的人本主义的Weltanschauung〔世界观)似乎是在用一 种面貌全新,前途远大,令人振奋的方式来设想人类知识的全都领 域,例如经济学,社会学,生物学,以及所有的行业,例如法律界,政 界,医学界,和所有的社会职能机构,例如家庭,教育,宗教等等。在 修订本书时,我本着这种信念,在本书所提出的心理学理论中写进 了下述看法:这是一种范围极广的世界观和一套完整的人生哲学 的一个侧面,它已经达到了部分的完善,至少已经达到了可以站得 住脚的程度,因此,必须予以认真对待。 这场货真价实的革命(一种人、社会、自然、科学、终极价值、哲 学等的崭新形象)却儿乎被知识界的大部分人所完全忽略,特别是 被控制着传播媒介,从而能影响有文化的大众和青年的那部分人 所完全忽略,(因此,我已经习惯于将它称为“静悄悄的革命”)。 知识界的许多成员提出了一种以极度的绝望和玩世不恭为特 征的观点,这种极度的绝望和玩世不恭有时甚至堕落为腐蚀性被 强的恶毒和残酷。事实上,他们拒不承认有可能改善人的本性以 及社会,也不承认有可能发现人的内在价值或者对生活产生一种 普遍的热爱。 他们不相信真有什么诚实,仁慈,嫌概,柔情等等,于是便不只 是停留在一种合情合理的怀疑主义和不急于下判断的态度上,而 是在与被他们嗤之为笨蛋,“童子军”,榆木脑袋,蠢货,空想家或瞎 乐哈的人打交道时,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敌意。这种主动的攻讦、 仇视和对感情的践踏远远超出了鄙夷的范留,有时,这似乎是一种 义愤填膺的反击,矛头所向是被他们认为在愚弄、坑害和喷笑他们 的一些侮辱性的企图。至于精神分析学家,我想则会认为其中含有 一种动力学一一对以前的失望和幻灭发泄暴怒和痛恨的动力学
这种绝望的支流文化,这种“比您更损”的态度,这种相信弱肉 强食和悲观失望,而不相信善意的反道德,受到了人本主义心理学 的迎头反击,也受到了本书以及本书书目中许多论著所初步提供 的资料的迎头反击。尽管仍然必须对肯定人性中“善”的前提十分 谨慎(见7,9,11,16章),但现在已经有可能坚决地反驳认为人性在 根本上是堕落和邪恶的那种绝望的观点。这样一种观点已经不再 单纯是趣味的问题了。要想继续坚持这种观点,则必须死抱着官 目和愚睐的态度不放,则必须柜不考虑事实。因此,必须将此奢做 一种自我的投射,而不是一种有理性的哲学或科学态度。 在本书的头两章以及附录乙中,阐述了人本主义和整体论的 科学观,这种科学观得到了过去十儿年中许多发展的有力的确证, 特别是得到了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的巨著《个 人的知识》(376)的有力的确证。抽著《科学心理学(292)也阐发了 极为类似的主题。这些著作同仍在广为流传的古典、传统的科学 哲学分歧极大,它们为与人有关的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完善得多 的替代物。 本书自始至终运用的都是整体论方法,但在附录乙中则对整 体论方法进行了更为深入,也许是更为费力的论述。整体论显然 是正确的一无论如何,宇宙总是一个整体,有着内在的联系;每 一个社会总是一个整体,有着内在的联系;每一个人益是一个整 体,有著内在的联系一一然而,整体论观点作为一种观察世界的方 法,一耳实施起来,一旦要被正确地运用,却远远不是一帆风顺的。 最近,我越来越倾向于认为,原子论的思维方式是某种形式的轻微 的心理变态,或者至少也是认识不成熟症候群的一种症状。整体 论的观察和思维方式似乎会自然、自动地为健康的、自我实现的人 所接受,对那些不怎么开化,不怎么成熟,不怎么健康的人来说,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