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发展,遇见困难和挫折,别纳闷,你就可以有这么大能耐,不必苛求生活中原本就子乌虚有的那份“完 美 你还是学会体验过程,如果不知道享受获得成功的历程,那将来的成功就不会显得那般美妙了。感知 今天的阳光,明日还会霞光满天 选自《视野 就这样被你感动 丁大卫是个美国人。我认识他是在电视上。 这个美国人带给了我深深的感动 我受到深深感动的这天是5月14日早上。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节目组请到了丁大卫。我打开电 视,就听到了丁大卫在与崔永元唠嗑 崔永元老笑,而丁大卫很诚恳的样子 丁大卫的故事是这样的 5年前,美国青年丁大卫来到中国。他到了中国一所最普通的郊区小学教学。这个美国青年因为做人 与教学深得人的喜欢,后来居然当上了校长。大概是1998年底,想到中国西部去看一看的丁大卫到了甘 肃兰州。他到西北民族学院应聘当大学教师 丁大卫不是一个能侃的人,机智的崔永元是这样“套”丁大卫的。 “丁大卫,你去大学应聘的时候,是不是这样说的: 我曾是一名小学教师,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所以来你校应聘大学教师?’”没想到丁大卫这样回 答:“大概就是这样的。” 大卫的话让现场很多观众的会心地笑了。但,更有意思的还在后头 学校给丁大卫定的工资的每月1200元。大卫去问别人,1200元在兰州是不是很高了?别人说算是高 的了 于是大卫主动找到学校,让人把工资减到900。学校一再坚持,大卫不让,说:怎么也不能超过1000 元。最后,学校给他每月950元 这段经历本来很好笑,但我注意到现场没有一个人笑。 崔永元问:“大卫,你每月工资够用吗?”大卫说: “够了,我每月的钱除了买些饭票,就用来买些邮票,给家里打打电话三四百元就够了!”我听说观 众中有不少人“哇”地一声发出惊叹。我知道是有人灵魂受到了触动了,而这种触动是我们的教科书和父 母的教化所达不到的 而真正让我感动的还是以下一幕:别出心裁的编导在做这一期节目时,让丁大卫带来了他所有的家当 只还不及我们平常出门旅游时背的那么大而“内容”丰富的帆布袋。而让我们怎么也想不到的是 这便是一个美国青年在中国生存5年积累下的我们肉眼看得到的财富。崔永元让丁大卫向大家展示一下他 的家当,大卫脸红了一下,打开了他的帆布袋,里面的东西是这样的: 1一顶大卫家乡足球队的队帽。他戴着向大家展示时,我看见了他眼里的骄傲。 2.一本相册。里面是他亲人、朋友,还有他教过的学生的照片。 3.一个用精致相框镶好的一家人温馨亲昵的合影(大卫从包里掏出时,相框面上的玻璃被压碎了,大 卫的脸上露出不易察觉的心痛的表情。不一会儿,节目组的人把一个赶着去买来的相框送给了大卫。中央 台这一着似平凡的举动令我感动和叹服,它的那么及时地体现了善解人意的内涵和我们对外国友人的尊 4两套换洗的衣服。其中有一件军装上装—一那是大卫爸爸年轻时当兵穿过的,整整40年了。大卫向 观众展示时,很有些骄傲地说:因为它漂亮啊! 5.一双未洗的普通运动鞋—一那甚至不是一双品牌球鞋,大卫将它拿出来的时候,说什么也不让崔永 元碰一下,他说:“这鞋很臭的!
然发展,遇见困难和挫折,别纳闷,你就可以有这么大能耐,不必苛求生活中原本就子乌虚有的那份“完 美”。 你还是学会体验过程,如果不知道享受获得成功的历程,那将来的成功就不会显得那般美妙了。感知 今天的阳光,明日还会霞光满天。 选自《视野》 就这样被你感动 邓 皓 丁大卫是个美国人。我认识他是在电视上。 这个美国人带给了我深深的感动。 我受到深深感动的这天是 5 月 14 日早上。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节目组请到了丁大卫。我打开电 视,就听到了丁大卫在与崔永元唠嗑。 崔永元老笑,而丁大卫很诚恳的样子。 丁大卫的故事是这样的: 5 年前,美国青年丁大卫来到中国。他到了中国一所最普通的郊区小学教学。这个美国青年因为做人 与教学深得人的喜欢,后来居然当上了校长。大概是 1998 年底,想到中国西部去看一看的丁大卫到了甘 肃兰州。他到西北民族学院应聘当大学教师。 丁大卫不是一个能侃的人,机智的崔永元是这样“套”丁大卫的。 “丁大卫,你去大学应聘的时候,是不是这样说的: ‘我曾是一名小学教师,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所以来你校应聘大学教师?’”没想到丁大卫这样回 答:“大概就是这样的。” 大卫的话让现场很多观众的会心地笑了。但,更有意思的还在后头。 学校给丁大卫定的工资的每月 1200 元。大卫去问别人,1200 元在兰州是不是很高了?别人说算是高 的了。 于是大卫主动找到学校,让人把工资减到 900。学校一再坚持,大卫不让,说:怎么也不能超过 1000 元。最后,学校给他每月 950 元。 这段经历本来很好笑,但我注意到现场没有一个人笑。 崔永元问:“大卫,你每月工资够用吗?”大卫说: “够了,我每月的钱除了买些饭票,就用来买些邮票,给家里打打电话三四百元就够了!”我听说观 众中有不少人“哇”地一声发出惊叹。我知道是有人灵魂受到了触动了,而这种触动是我们的教科书和父 母的教化所达不到的。 而真正让我感动的还是以下一幕:别出心裁的编导在做这一期节目时,让丁大卫带来了他所有的家当 ——一只还不及我们平常出门旅游时背的那么大而“内容”丰富的帆布袋。而让我们怎么也想不到的是, 这便是一个美国青年在中国生存 5 年积累下的我们肉眼看得到的财富。崔永元让丁大卫向大家展示一下他 的家当,大卫脸红了一下,打开了他的帆布袋,里面的东西是这样的: 1.一顶大卫家乡足球队的队帽。他戴着向大家展示时,我看见了他眼里的骄傲。 2.一本相册。里面是他亲人、朋友,还有他教过的学生的照片。 3.一个用精致相框镶好的一家人温馨亲昵的合影(大卫从包里掏出时,相框面上的玻璃被压碎了,大 卫的脸上露出不易察觉的心痛的表情。不一会儿,节目组的人把一个赶着去买来的相框送给了大卫。中央 台这一着似平凡的举动令我感动和叹服,它的那么及时地体现了善解人意的内涵和我们对外国友人的尊 重)。 4.两套换洗的衣服。其中有一件军装上装——那是大卫爸爸年轻时当兵穿过的,整整 40 年了。大卫向 观众展示时,很有些骄傲地说:因为它漂亮啊! 5.一双未洗的普通运动鞋——那甚至不是一双品牌球鞋,大卫将它拿出来的时候,说什么也不让崔永 元碰一下,他说:“这鞋很臭的!
6几件以饭盆、口杯、牙刷、剃须刀为阵容的生活必需品 7.一面随身带着的鲜艳的五星红旗。 当美国青年丁大卫将一面中国国旗打开,向现场的观众展示时,诺大的演播厅鸦雀无声,现场的乐队 深情地奏响了《我的祖国》的旋律。 崔永元问大卫:你怎么会时时将五星红旗带在身边? 丁大卫说:我时时带着它就是为了提醒自己,我现在是在中国,我要多说美丽的中文,有人到我的房 间里来,看着墙上挂着五星红旗,也会缩小我们之间的差距。再说,看到这面国旗,我就会告诫自己:你 现在是一位中国教师,你要多为中国教书育人。 丁大卫普普通通的话,让我从另一个角度认识了我们的国旗也让我的眼泪不听话地掉下来。 当崔永元问丁大卫在中国感觉苦不苦时,丁大卫说,很好的,比如这次你们中央台就让我这样一个平 凡的人来做嘉宾,而且还让我坐飞机,吃很好的饭菜 我看到崔永元有些不好意思到脸红了,他幽默地说: 我觉得你挺像我们中国的一个人——雷锋!” 大卫想了想,说:“还真有点像。”大伙儿“轰”地一声善意地笑开了。“只是,雷锋挺平常的,他 只是一个凭良心做事的人,这样的人不应该只有一个,每个人都应该做得到的!”他认真地补充道 没有人再笑了,就连崔永元的脸上都显出了小学生的表情。 节目快结束时,崔永元对丁大卫说:“丁大卫,你听到过人家对你的评价吗?”丁大卫笑笑说:“没有!” 崔永元说:“好,现在我们就让你来听听。”一一我们于是看到了这样的一组外采镜头: 许多丁大卫的同事,丁大卫教过的学生,以及学生家长在镜头前交替着出现,他们一一地说着丁大卫 的可敬与可爱之处,有的人情到深处时,甚至泪盈于眶。一个大学女孩对着镜头说:“丁老师从来没骂过 我,但我真的好怕他啊,因为,我怕看到他因我而失望的样子!”而最后我们看到的一个镜头是:丁老师 教过的那所小学的孩子们,一个个争着抢到镜头前流着泪喊:“丁老师,我们好想你啊,你回来教我们吧! 我们看见,丁大卫不敢再看大屏幕,他深深地把头埋下。一个美国青年,却在中国得到了人世间最珍 贵的东西,我的心为之一颤,眼泪再一次不听使唤地流下来 朴素的平凡的甚至不很英俊的丁大卫,你是我最好的老师,你给我上了最有教益的一课一一这样的 课,课本上没有。 我并不是很喜欢看电视的人,2000年5月14日中央台的《实话实说》却会让我记住一辈子 莫扎特:没有童年的天才 假如莫扎特自己能够选择人生,那么,他会不会继续选择三岁就开始演奏,五岁开始作曲?然后在父 亲的管教下,牺牲太多的嬉戏时间,去为他人演奏? 我想不会,这样太苦。 但对于莫扎特来说,自从父亲发现他的音乐天才之后,他再就没有了自己,没有了童年。 父亲列奥波德有着世俗的虚荣,对于儿子,他竭尽全力。除了对莫扎特灌输大量复杂而高深的音乐理 论,进行高强度的训练和学习外,父亲还要求莫扎特学习拉丁文、法文、意大利文、英文以及文学和历史。 个五岁的孩子,遭受的是成人也难以承受的学习压力 七六二年,莫扎特才六岁。父亲开始带领他在世界各地演出,列奥波德很明白,六岁的孩子去演出 这本身是一个奇迹。他们到过慕尼黑、法兰克福、维也纳、巴黎、伦敦、罗马、阿姆斯特丹等等城市。 在奥地利国都维也纳,他们被皇帝请进王宫进行表演。这让莫扎特父亲引以为傲 功利或者虚荣,让列奥波德对儿子更加苛刻,许多要求,在现在看来,都是一种折磨。列奥波德要求 儿子无论旅途多么劳累,必须随时随刻拿出小提琴就能演。而在许多场合,小莫扎特正在熟睡,却被父亲 唤醒,让他即兴演岀。为了炫耀儿子的天才,列奥波德总是想起许多莫名其妙的问题来考儿子,甚至让观 众哼岀几个音符,让莫扎特据此现场即兴作曲,即兴演出。或者用布将钢琴的键全部蒙上,而要求莫扎特 弹奏时不能影响音色……
6.几件以饭盆、口杯、牙刷、剃须刀为阵容的生活必需品。 7.一面随身带着的鲜艳的五星红旗。 当美国青年丁大卫将一面中国国旗打开,向现场的观众展示时,诺大的演播厅鸦雀无声,现场的乐队 深情地奏响了《我的祖国》的旋律。 崔永元问大卫:你怎么会时时将五星红旗带在身边? 丁大卫说:我时时带着它就是为了提醒自己,我现在是在中国,我要多说美丽的中文,有人到我的房 间里来,看着墙上挂着五星红旗,也会缩小我们之间的差距。再说,看到这面国旗,我就会告诫自己:你 现在是一位中国教师,你要多为中国教书育人。 丁大卫普普通通的话,让我从另一个角度认识了我们的国旗也让我的眼泪不听话地掉下来。 当崔永元问丁大卫在中国感觉苦不苦时,丁大卫说,很好的,比如这次你们中央台就让我这样一个平 凡的人来做嘉宾,而且还让我坐飞机,吃很好的饭菜。 我看到崔永元有些不好意思到脸红了,他幽默地说: “我觉得你挺像我们中国的一个人——雷锋!” 丁大卫想了想,说:“还真有点像。”大伙儿“轰”地一声善意地笑开了。“只是,雷锋挺平常的,他 只是一个凭良心做事的人,这样的人不应该只有一个,每个人都应该做得到的!”他认真地补充道。 没有人再笑了,就连崔永元的脸上都显出了小学生的表情。 节目快结束时,崔永元对丁大卫说:“丁大卫,你听到过人家对你的评价吗?”丁大卫笑笑说:“没有!” 崔永元说:“好,现在我们就让你来听听。”——我们于是看到了这样的一组外采镜头: 许多丁大卫的同事,丁大卫教过的学生,以及学生家长在镜头前交替着出现,他们一一地说着丁大卫 的可敬与可爱之处,有的人情到深处时,甚至泪盈于眶。一个大学女孩对着镜头说:“丁老师从来没骂过 我,但我真的好怕他啊,因为,我怕看到他因我而失望的样子!”而最后我们看到的一个镜头是:丁老师 教过的那所小学的孩子们,一个个争着抢到镜头前流着泪喊:“丁老师,我们好想你啊,你回来教我们吧!” 我们看见,丁大卫不敢再看大屏幕,他深深地把头埋下。一个美国青年,却在中国得到了人世间最珍 贵的东西,我的心为之一颤,眼泪再一次不听使唤地流下来。 朴素的平凡的甚至不很英俊的丁大卫,你是我最好的老师,你给我上了最有教益的一课——这样的一 课,课本上没有。 我并不是很喜欢看电视的人,2000 年 5 月 14 日中央台的《实话实说》却会让我记住一辈子。 莫扎特:没有童年的天才 流 沙 假如莫扎特自己能够选择人生,那么,他会不会继续选择三岁就开始演奏,五岁开始作曲?然后在父 亲的管教下,牺牲太多的嬉戏时间,去为他人演奏? 我想不会,这样太苦。 但对于莫扎特来说,自从父亲发现他的音乐天才之后,他再就没有了自己,没有了童年。 父亲列奥波德有着世俗的虚荣,对于儿子,他竭尽全力。除了对莫扎特灌输大量复杂而高深的音乐理 论,进行高强度的训练和学习外,父亲还要求莫扎特学习拉丁文、法文、意大利文、英文以及文学和历史。 一个五岁的孩子,遭受的是成人也难以承受的学习压力。 一七六二年,莫扎特才六岁。父亲开始带领他在世界各地演出,列奥波德很明白,六岁的孩子去演出, 这本身是一个奇迹。他们到过慕尼黑、法兰克福、维也纳、巴黎、伦敦、罗马、阿姆斯特丹等等城市。 在奥地利国都维也纳,他们被皇帝请进王宫进行表演。这让莫扎特父亲引以为傲。 功利或者虚荣,让列奥波德对儿子更加苛刻,许多要求,在现在看来,都是一种折磨。列奥波德要求 儿子无论旅途多么劳累,必须随时随刻拿出小提琴就能演。而在许多场合,小莫扎特正在熟睡,却被父亲 唤醒,让他即兴演出。为了炫耀儿子的天才,列奥波德总是想起许多莫名其妙的问题来考儿子,甚至让观 众哼出几个音符,让莫扎特据此现场即兴作曲,即兴演出。或者用布将钢琴的键全部蒙上,而要求莫扎特 弹奏时不能影响音色……
莫扎特是观众心目中的天才,而这样的天才却充满悲剧的成分。莫扎特被迫迎合着观众的爱好,俯伏 于父亲的淫威之下。而这样充满刁难和极耗心力的演奏会,常常会持续四五个小时之久 这是怎样的一种苦难?莫扎特是悲苦的,这种悲苦要求他必须保持良好的心态,否则,他会很快地倒 下。 莫扎特的天才被神化了,而莫扎特心中的悲苦无人知晓。莫扎特说:“别人以为我的艺术的得来是全 不费功夫的,那是错误的。我确切地告诉你,亲爱的朋友,没有人会像我一样花这么多的时间和思考来从 事作曲:没有一位名家的作品我不是辛勤地研究了许多次。” 成年后的莫扎特与权贵格格不入,十几年东奔西跑演出其实早就注定莫扎特无法融λ世俗社会。莫扎 特处于贫穷、饥饿之中。在维也纳寒冷的冬天,有朋友看到莫扎特和妻子在屋里跳舞,而真正的原因却是 莫扎特没有钱买煤取暖,只能依靠跳舞熬过漫漫的寒冬。 莫扎特在三十五岁那年,因为贫穷,早已透支的生命之树开始凋零,在那一年,有一个人请他谱一曲, 那人走后,莫扎特说:“这首曲子还是为自己写吧……”写到一半,他心力耗竭,已无法握笔 大师一辈子为他人赋曲,这也是第一次为自己写曲,写的却是《安魂曲》。 选自《解放日报》 贝多芬:一个巨人 何为 客人敲开了贝多芬家的门 “他不肯接见你的,”女佣站在门槛上为难地说,“他任谁都不肯接见。他厌恶别人去打扰他,他要的是 孤独和安静 但是这个好心肠的女人经不住客人的苦苦要求,捏弄着她的围裙答应去试试看。 她带领来客到贝多芬工作的屋子,在那里最惹人注目的是两只对放的大钢琴。女佣在一旁指点着说:“在 这只钢琴上他工作,在那只琴上经常弹奏。别以为这房间杂乱无章,我曾经想收拾一下,后来发觉那是徒 然的。他不喜欢我整理房间,就算整理好了,两分钟内就会弄得零乱不堪。过去那一边是他的厨房,他自 己做东西吃,吃得这样简单随便,也不让我帮他一点忙。可怜他几乎完全聋了,又常常不舒服,什么声音 他都听不淸楚,看着真教人难受。还有他那个流氓一样的侄子,一天到晩来麻烦他。一一瞧,他下来了, 我希望他不会责怪我。” 沉重的脚步声踏在楼梯上清晰可闻。到第二层的时候,他稍稍停留。随后他走进门来了。一个躯体五呎 左右的人,两肩极宽阔,仿佛要挑起整个生命的重荷及命运的担子,而他给人明显的印象就是他能担负得 这一天他身上的衣服是淡蓝色的,胸前的纽扣作黄色,里面一件纯白的背心,所有这些看上去都已经显 得十分陈旧,甚至是不整洁的。上衣的背后似乎还拖着什么东西,据女佣解释,那拖在衣服后面的是一具 助听器,可是早已失去效用了。 他无视于屋内的人,一径走向那只巨熊一样蹲伏着的大钢琴旁边,于是习惯地坐下来,拿起一管笔,人 们可以看见他那只有力的大手 客人带着好像敬畏又好像怜惜的神情,默不作声地望着他。他的脸上呈现出一个悲剧。一张涵蓄了许多 愁苦和力量的脸。火一样蓬勃的头发,盖在他的头上,好像有生以来从未梳栉过。深邃的眼睛略带灰色, 有一种凝重不可逼视的光;长而笨重的鼻子下一张紧闭的嘴,衬着略带方形的下颔,整个描绘出坚韧无比 的生的意志。 女佣略一踌躇后,走上前去引起他的注意,可是他的表情是不耐烦的 什么?又是怎么了?”他大声说。接下去倒像在自言自语:“倒楣,今天!哦,今天我碰到的那些孩 子,对我嘲笑,捉弄我,模仿我的样子。” 女佣向客人指了指。 贝多芬说:“谁?那是谁?” 他又粗着嗓子喊:“你们说的声音大些,我是个聋子!
莫扎特是观众心目中的天才,而这样的天才却充满悲剧的成分。莫扎特被迫迎合着观众的爱好,俯伏 于父亲的淫威之下。而这样充满刁难和极耗心力的演奏会,常常会持续四五个小时之久。 这是怎样的一种苦难?莫扎特是悲苦的,这种悲苦要求他必须保持良好的心态,否则,他会很快地倒 下。 莫扎特的天才被神化了,而莫扎特心中的悲苦无人知晓。莫扎特说:“别人以为我的艺术的得来是全 不费功夫的,那是错误的。我确切地告诉你,亲爱的朋友,没有人会像我一样花这么多的时间和思考来从 事作曲;没有一位名家的作品我不是辛勤地研究了许多次。” 成年后的莫扎特与权贵格格不入,十几年东奔西跑演出其实早就注定莫扎特无法融入世俗社会。莫扎 特处于贫穷、饥饿之中。在维也纳寒冷的冬天,有朋友看到莫扎特和妻子在屋里跳舞,而真正的原因却是, 莫扎特没有钱买煤取暖,只能依靠跳舞熬过漫漫的寒冬。 莫扎特在三十五岁那年,因为贫穷,早已透支的生命之树开始凋零,在那一年,有一个人请他谱一曲, 那人走后,莫扎特说:“这首曲子还是为自己写吧……”写到一半,他心力耗竭,已无法握笔。 大师一辈子为他人赋曲,这也是第一次为自己写曲,写的却是《安魂曲》。 选自《解放日报》 贝多芬:一个巨人 何 为 客人敲开了贝多芬家的门。 “他不肯接见你的,”女佣站在门槛上为难地说,“他任谁都不肯接见。他厌恶别人去打扰他,他要的是 孤独和安静……” 但是这个好心肠的女人经不住客人的苦苦要求,捏弄着她的围裙答应去试试看。 她带领来客到贝多芬工作的屋子,在那里最惹人注目的是两只对放的大钢琴。女佣在一旁指点着说:“在 这只钢琴上他工作,在那只琴上经常弹奏。别以为这房间杂乱无章,我曾经想收拾一下,后来发觉那是徒 然的。他不喜欢我整理房间,就算整理好了,两分钟内就会弄得零乱不堪。过去那一边是他的厨房,他自 己做东西吃,吃得这样简单随便,也不让我帮他一点忙。可怜他几乎完全聋了,又常常不舒服,什么声音 他都听不清楚,看着真教人难受。还有他那个流氓一样的侄子,一天到晚来麻烦他。——瞧,他下来了, 我希望他不会责怪我。” 沉重的脚步声踏在楼梯上清晰可闻。到第二层的时候,他稍稍停留。随后他走进门来了。一个躯体五呎 左右的人,两肩极宽阔,仿佛要挑起整个生命的重荷及命运的担子,而他给人明显的印象就是他能担负得 起。 这一天他身上的衣服是淡蓝色的,胸前的纽扣作黄色,里面一件纯白的背心,所有这些看上去都已经显 得十分陈旧,甚至是不整洁的。上衣的背后似乎还拖着什么东西,据女佣解释,那拖在衣服后面的是一具 助听器,可是早已失去效用了。 他无视于屋内的人,一径走向那只巨熊一样蹲伏着的大钢琴旁边,于是习惯地坐下来,拿起一管笔,人 们可以看见他那只有力的大手。 客人带着好像敬畏又好像怜惜的神情,默不作声地望着他。他的脸上呈现出一个悲剧。一张涵蓄了许多 愁苦和力量的脸。火一样蓬勃的头发,盖在他的头上,好像有生以来从未梳栉过。深邃的眼睛略带灰色, 有一种凝重不可逼视的光;长而笨重的鼻子下一张紧闭的嘴,衬着略带方形的下颔,整个描绘出坚韧无比 的生的意志。 女佣略一踌躇后,走上前去引起他的注意,可是他的表情是不耐烦的。 “什么?又是怎么了?”他大声说。接下去倒像在自言自语:“倒楣,今天!哦,今天我碰到的那些孩 子,对我嘲笑,捉弄我,模仿我的样子。” 女佣向客人指了指。 贝多芬说:“谁?那是谁?” 他又粗着嗓子喊:“你们说的声音大些,我是个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