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旋、外旋:附属运动包括分离、长轴牵引、挤压、前后向滑动等。常见的肩关 节松动技术如下: (一)分离牵引 1.作用一般松动,缓解疼痛。 2.患者体位仰卧位,上肢处于休息位,肩外展约50°,前臂中立位。 3.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方法治疗师站在患者躯干及外展上肢之间,外侧手 托住上臂远端及肘部,内侧手四指放在腋窝下肱骨头内侧,拇指放在腋前。内侧 手向外侧持续推肱骨约10秒钟,然后放松。重复3~5次,操作中要保持分离牵 引力与关节盂的治疗平面相垂直。 (二)长轴牵引 1.作用一般松动,缓解疼痛。 2.患者体位仰卧位,上肢稍外展。 3,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站在患者驱干及外展上肢之间,外侧手握住肱 骨远端,内侧手在腋窝,拇指在腋前。外侧手向足的方向持续牵拉肱骨约10秒, 使肱骨在关节孟内滑动,重复3一5次,操作中要保持牵引力与肱骨长轴平行。 (三)上下滑动 1.作用一般松动,缓解疼痛。 2.患者体位仰卧位,上肢稍外展 3.治疗师体位及操作手法此手法是上述两种手法的结合。治疗师站在躯 干一侧,双手分别握住肱骨近端的内外侧,内侧手稍向外做分离牵引,同时,外 侧手将肱骨上下推动。 (四)前屈向足侧滑动 1.作用增加肩前屈活动范围。 2.患者体位仰卧位,上肢前屈90°,屈肘,前臂自然下垂。 3.治疗者体位及操作方法站在躯干一侧,内侧手握住上臂远端内侧,外 侧手握住肱骨近端外侧,外侧手向足的方向牵拉肱骨。 (五)外展向足侧滑动 1,作用增加肩外展活动范围。 2.患者体位仰卧位,上肢外展90°,屈肘约90°,前臂旋前放在治疗者
内旋、外旋;附属运动包括分离、长轴牵引、挤压、前后向滑动等。常见的肩关 节松动技术如下: (一)分离牵引 1.作用 一般松动,缓解疼痛。 2.患者体位 仰卧位,上肢处于休息位,肩外展约 50°,前臂中立位。 3.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方法 治疗师站在患者躯干及外展上肢之间,外侧手 托住上臂远端及肘部,内侧手四指放在腋窝下肱骨头内侧,拇指放在腋前。内侧 手向外侧持续推肱骨约 10 秒钟,然后放松。重复 3~5 次,操作中要保持分离牵 引力与关节盂的治疗平面相垂直。 (二)长轴牵引 1.作用 一般松动,缓解疼痛。 2.患者体位 仰卧位,上肢稍外展。 3.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 站在患者躯干及外展上肢之间,外侧手握住肱 骨远端,内侧手在腋窝,拇指在腋前。外侧手向足的方向持续牵拉肱骨约 10 秒, 使肱骨在关节盂内滑动,重复 3~5 次,操作中要保持牵引力与肱骨长轴平行。 (三)上下滑动 1.作用 一般松动,缓解疼痛。 2.患者体位 仰卧位,上肢稍外展。 3.治疗师体位及操作手法 此手法是上述两种手法的结合。治疗师站在躯 干一侧,双手分别握住肱骨近端的内外侧,内侧手稍向外做分离牵引,同时,外 侧手将肱骨上下推动。 (四)前屈向足侧滑动 1.作用 增加肩前屈活动范围。 2.患者体位 仰卧位,上肢前屈 90°,屈肘,前臂自然下垂。 3.治疗者体位及操作方法 站在躯干一侧,内侧手握住上臂远端内侧,外 侧手握住肱骨近端外侧,外侧手向足的方向牵拉肱骨。 (五)外展向足侧滑动 1.作用 增加肩外展活动范围。 2.患者体位 仰卧位,上肢外展 90°,屈肘约 90°,前臂旋前放在治疗者
前臂内侧 3.治疗者位置及操作方法站在患者体侧,外侧手握住肘关节内侧,内侧 手虎口放在肱骨近端外侧,4指向下。外侧手稍向外牵引,内侧手向足的方向推 动肱骨。 (六)前后向滑动 1.作用增加肩前屈及内旋的活动范围。 2.患者体位仰卧,上肢休息位。 3.治疗者体位及操作手法站在患肩外侧,上方手放在肱骨头上,下方手 放在肱骨远端内侧,将肱骨托起,如关节疼痛明显,也可将双手拇指放在肱骨头 上操作。下方手固定,上方手将肱骨头向后推动。 (七)后前向滑动 1.作用增加肩后伸和前屈的活动范围。 2.患者体位俯卧位,患肩放在治疗床边缘,肩前方垫一毛巾,上肢外展, 上臂放在治疗者内侧大腿上。 3.治疗者体位及操作手法站在外展的上肢与躯干之间,内侧手放在肱骨 近端后面,外侧手放在肱骨远端后面。身体前倾,外侧手固定,内侧手借助于上 身及上肢力量将肱骨向前推动。 (八)外展摆动 1.作用当肩外展超过90时,进一步增加外展的活动范围。 2.患者体位仰卧位,肩外展至关节活动受限处,屈肘90°,前臂旋前。 3.治疗者体位及操作手法站在外展上肢与驱干之间,内侧手从肩背部后 方穿过,手指放在肩上,以防耸肩的代偿作用:外侧手托住肘部,并使肩稍外旋 和后伸。外侧手将肱骨在外展范围内摆动。 (九)侧方滑动 1.作用增加肩水平内收活动范围 2.患者体位仰卧位,上肢前屈90°,屈肘,前臂自然下垂。 3.治疗者位置及操作方法站在躯干一侧,内侧手握住肱骨近端内侧,外 侧手握住肱骨远端及肘部。外侧手固定,内侧手向外侧推动肱骨。 如果关节僵硬明显,治疗者也可以用双手握住肱骨近端,颈肩部抵住肱骨远
前臂内侧。 3.治疗者位置及操作方法 站在患者体侧,外侧手握住肘关节内侧,内侧 手虎口放在肱骨近端外侧,4 指向下。外侧手稍向外牵引,内侧手向足的方向推 动肱骨。 (六)前后向滑动 1.作用 增加肩前屈及内旋的活动范围。 2.患者体位 仰卧,上肢休息位。 3.治疗者体位及操作手法 站在患肩外侧,上方手放在肱骨头上,下方手 放在肱骨远端内侧,将肱骨托起,如关节疼痛明显,也可将双手拇指放在肱骨头 上操作。下方手固定,上方手将肱骨头向后推动。 (七)后前向滑动 1.作用 增加肩后伸和前屈的活动范围。 2.患者体位 俯卧位,患肩放在治疗床边缘,肩前方垫一毛巾,上肢外展, 上臂放在治疗者内侧大腿上。 3.治疗者体位及操作手法 站在外展的上肢与躯干之间,内侧手放在肱骨 近端后面,外侧手放在肱骨远端后面。身体前倾,外侧手固定,内侧手借助于上 身及上肢力量将肱骨向前推动。 (八)外展摆动 1.作用 当肩外展超过 90°时,进一步增加外展的活动范围。 2.患者体位 仰卧位,肩外展至关节活动受限处,屈肘 90°,前臂旋前。 3.治疗者体位及操作手法 站在外展上肢与躯干之间,内侧手从肩背部后 方穿过,手指放在肩上,以防耸肩的代偿作用;外侧手托住肘部,并使肩稍外旋 和后伸。外侧手将肱骨在外展范围内摆动。 (九)侧方滑动 1.作用 增加肩水平内收活动范围。 2.患者体位 仰卧位,上肢前屈 90°,屈肘,前臂自然下垂。 3.治疗者位置及操作方法 站在躯干一侧,内侧手握住肱骨近端内侧,外 侧手握住肱骨远端及肘部。外侧手固定,内侧手向外侧推动肱骨。 如果关节僵硬明显,治疗者也可以用双手握住肱骨近端,颈肩部抵住肱骨远
端外侧,松动时,双手向外,肩部向内同时推动肱骨。 (十)水平内收摆动 1,作用增加肩水平内收活动范围。 2.患者体位坐位,肩前屈90°,屈肘,前臂旋前,手搭在对侧肩上。 3.治疗者体位及操作方法站在患肩后方,同侧手托住患侧肘部,另一手 握住搭在对侧肩部的手。双手同时将患侧上肢作水平内收摆动。 (十一)后前向转动 1.作用增加肩内旋活动范围。 2.患者体位健侧卧位,患侧在上,肩稍内旋,稍屈肘,前臂放在身后。 3.治疗者位置及操作方法站在患者身后,双手拇指放在肱骨头后面,其 余四指放在肩部及肱骨近端前面。双手拇指同时由后向前转动肱骨。 (十二)内旋摆动 1.作用增加肩内旋活动范围。 2.患者体位坐位或仰卧位,肩外展90°,屈肘90°。 3.治疗者位置及操作方法站在患肩后外方,内侧手握住肱骨远端,外侧 手握住前臂远端及腕部。内侧手固定,外侧手将前臂向下后来回摆动,使肩内旋。 (十三)外旋摆动 1.作用增加肩外旋活动范围。 2.患者位置仰卧,肩外展,屈肘90°。 3.治疗者位置及操作方法站在患肩外侧,上方手握住前臂远端及腕部, 下方手握住肱骨远端后面。下方手固定肱骨远端,上方手将前臂向床面运动,使 肩外旋。 案例分析 患者薛某,男,54岁,自述近2月来肩关节疼痛,右上肢外展、内收、上 举功能障碍,不能做穿衣及梳头动作,经封闭、针刺、理疗等症状无明显减轻, 近10天来疼痛加剧,稍触动患肢剧痛难忍:查体肩关节周围广泛性压痛点,尤 以喙肱肌和肱二头肌短头附着点(喙突处)入、肩峰下、冈上肌抵止端压痛明显, 经X线片示骨质无异常 请写出:
端外侧,松动时,双手向外,肩部向内同时推动肱骨。 (十)水平内收摆动 1.作用 增加肩水平内收活动范围。 2.患者体位 坐位,肩前屈 90°,屈肘,前臂旋前,手搭在对侧肩上。 3.治疗者体位及操作方法 站在患肩后方,同侧手托住患侧肘部,另一手 握住搭在对侧肩部的手。双手同时将患侧上肢作水平内收摆动。 (十一)后前向转动 1.作用 增加肩内旋活动范围。 2.患者体位 健侧卧位,患侧在上,肩稍内旋,稍屈肘,前臂放在身后。 3.治疗者位置及操作方法 站在患者身后,双手拇指放在肱骨头后面,其 余四指放在肩部及肱骨近端前面。双手拇指同时由后向前转动肱骨。 (十二)内旋摆动 1.作用 增加肩内旋活动范围。 2.患者体位 坐位或仰卧位,肩外展 90°,屈肘 90°。 3.治疗者位置及操作方法 站在患肩后外方,内侧手握住肱骨远端,外侧 手握住前臂远端及腕部。内侧手固定,外侧手将前臂向下后来回摆动,使肩内旋。 (十三)外旋摆动 1.作用 增加肩外旋活动范围。 2.患者位置 仰卧,肩外展,屈肘 90°。 3.治疗者位置及操作方法 站在患肩外侧,上方手握住前臂远端及腕部, 下方手握住肱骨远端后面。下方手固定肱骨远端,上方手将前臂向床面运动,使 肩外旋。 案例分析 患者薛某,男,54 岁,自述近 2 月来肩关节疼痛,右上肢外展、内收、上 举功能障碍,不能做穿衣及梳头动作,经封闭、针刺、理疗等症状无明显减轻, 近 10 天来疼痛加剧,稍触动患肢剧痛难忍;查体肩关节周围广泛性压痛点,尤 以喙肱肌和肱二头肌短头附着点(喙突处)、肩峰下、冈上肌抵止端压痛明显, 经 X 线片示骨质无异常。 请写出:
该患者的疾病诊断? 可对患者进行哪些功能评定? 如何对患者进行关节松动术的治疗? 二、肘部关节 肘关节的生理运动主要是屈、伸:桡尺近侧关节与桡尺远侧关节共同作用可 以旋转(包括内旋、外旋):附属运动包括分离、长轴牵引、前后向滑动、后前 向滑动及侧方滑动等。常见的肘关节松动技术如下: (一)肱尺关节 1.分离牵引 (1)作用:增加屈肘活动范围。 (2)患者体位:仰卧位,屈时至最大范围,前臂旋后。 (3)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站在患侧,上方手放在肘窝,手掌接触前臂 近端,掌根靠近尺侧,下方手握住前臂远端和腕部背面尺侧。下方手固定,上方 手向足的方向推动尺骨。 2.长轴牵引 (1)作用:增加屈肘活动范围。 (2)患者体位:仰卧位,肩稍外展,肘关节伸到最大范围,前臂旋前。 (3)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站在患侧,内侧手握肱骨远端内侧,外侧手 握住前臂远端尺侧。内侧手固定,外侧手沿着长轴牵引尺骨。 3.侧方滑动 (1)作用:增加肱尺关节的活动 (2)患者体位:仰卧位或坐位,肩外展,伸肘,前臂旋后。 (3)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站或坐在患侧,一侧手放在肱骨远端,另一 侧手握住前臂近端。将尺骨向桡侧推。 4.屈肘摆动 (1)作用:增加屈肘活动范围。 (2)患者体位:仰卧位或坐位,肩外展,屈肘,前臂旋前或旋后。 (3)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站或坐在患肢的外侧,上方手放在肘窝固定 下方手握住前臂远端,并将前臂稍做长轴牵引后再屈曲肘关节
该患者的疾病诊断? 可对患者进行哪些功能评定? 如何对患者进行关节松动术的治疗? 二、肘部关节 肘关节的生理运动主要是屈、伸;桡尺近侧关节与桡尺远侧关节共同作用可 以旋转(包括内旋、外旋);附属运动包括分离、长轴牵引、前后向滑动、后前 向滑动及侧方滑动等。常见的肘关节松动技术如下: (一)肱尺关节 1.分离牵引 (1)作用:增加屈肘活动范围。 (2)患者体位:仰卧位,屈肘至最大范围,前臂旋后。 (3)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站在患侧,上方手放在肘窝,手掌接触前臂 近端,掌根靠近尺侧,下方手握住前臂远端和腕部背面尺侧。下方手固定,上方 手向足的方向推动尺骨。 2.长轴牵引 (1)作用:增加屈肘活动范围。 (2)患者体位:仰卧位,肩稍外展,肘关节伸到最大范围,前臂旋前。 (3)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站在患侧,内侧手握肱骨远端内侧,外侧手 握住前臂远端尺侧。内侧手固定,外侧手沿着长轴牵引尺骨。 3.侧方滑动 (1)作用:增加肱尺关节的活动。 (2)患者体位:仰卧位或坐位,肩外展,伸肘,前臂旋后。 (3)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站或坐在患侧,一侧手放在肱骨远端,另一 侧手握住前臂近端。将尺骨向桡侧推。 4.屈肘摆动 (1)作用:增加屈肘活动范围。 (2)患者体位:仰卧位或坐位,肩外展,屈肘,前臂旋前或旋后。 (3)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站或坐在患肢的外侧,上方手放在肘窝固定, 下方手握住前臂远端,并将前臂稍做长轴牵引后再屈曲肘关节
5.伸肘摆动 (1)作用:增加伸肘活动范围。 (2)患者体位:仰卧位或坐位,肩外展,前臂旋后。 (3)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站或坐在患肢外侧,上方手放在肘窝,下方 手握住前臂远端,在伸肘活动受限的终点摆动前臂。 (二)肱桡关节 1.分离牵引 (1)作用:增加肱桡关节的活动范围,增加屈肘和伸肘。 (2)患者体位:仰卧位或坐位,肩外展,屈肘,前臂中立位。 (3)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站或坐在患侧,上方手握住前臂近端的桡侧, 下方手握住前臂远端的尺侧。下方手固定,上方手向外侧推动桡骨,做肱桡关节 分离的动作。 2.长轴牵引 (1)作用:增加肱桡关节的活动范围,增加屈肘和伸肘。 (2)患者体位:仰卧位,肩外展,肘关节在伸肘活动受限处,前臂旋后。 (3)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站在外展上肢及躯干之间,内侧手握住肱骨 远端,外侧手握住前臂远端桡侧。内侧手固定,外侧手沿桡骨长轴向远端牵拉。 3.侧方摆动 (1)作用:增加肱桡关节的活动范围。 (2)患者体位:仰卧位或坐位,肩外展,屈肘,前臂旋后位。 (3)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站或坐在患侧,上方手放在上臂远端内侧, 下方手握住前臂远端外侧,上方手固定,下方手将前臂向尺侧摆动。 (三)桡尺近端关节 1.长轴牵引 (1)作用:一般松动。 (2)患者体位:仰卧位或坐位,屈肘,前臂旋后。 (3)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站或坐在患侧,双手分别握住桡骨或尺骨的 远端。一侧手固定,另一侧手将桡骨或尺骨沿长轴牵引。 2.前后向滑动
5.伸肘摆动 (1)作用:增加伸肘活动范围。 (2)患者体位:仰卧位或坐位,肩外展,前臂旋后。 (3)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站或坐在患肢外侧,上方手放在肘窝,下方 手握住前臂远端,在伸肘活动受限的终点摆动前臂。 (二)肱桡关节 1.分离牵引 (1)作用:增加肱桡关节的活动范围,增加屈肘和伸肘。 (2)患者体位:仰卧位或坐位,肩外展,屈肘,前臂中立位。 (3)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站或坐在患侧,上方手握住前臂近端的桡侧, 下方手握住前臂远端的尺侧。下方手固定,上方手向外侧推动桡骨,做肱桡关节 分离的动作。 2.长轴牵引 (1)作用:增加肱桡关节的活动范围,增加屈肘和伸肘。 (2)患者体位:仰卧位,肩外展,肘关节在伸肘活动受限处,前臂旋后。 (3)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站在外展上肢及躯干之间,内侧手握住肱骨 远端,外侧手握住前臂远端桡侧。内侧手固定,外侧手沿桡骨长轴向远端牵拉。 3.侧方摆动 (1)作用:增加肱桡关节的活动范围。 (2)患者体位:仰卧位或坐位,肩外展,屈肘,前臂旋后位。 (3)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站或坐在患侧,上方手放在上臂远端内侧, 下方手握住前臂远端外侧,上方手固定,下方手将前臂向尺侧摆动。 (三)桡尺近端关节 1.长轴牵引 (1)作用:一般松动。 (2)患者体位:仰卧位或坐位,屈肘,前臂旋后。 (3)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站或坐在患侧,双手分别握住桡骨或尺骨的 远端。一侧手固定,另一侧手将桡骨或尺骨沿长轴牵引。 2.前后向滑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