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鸣山中学2012级10月考语文卷 (本试题共150分,时间150分钟) I卷(30分) 、(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掮客(qian)症结( zheng)揆情度理(kui) 改弦更张(xuan) B.缜密(zhen)狡黠(xie) 应运而生(ying) 稗官野史(bai) C.创伤( chuang)短暂(zan)虚与委蛇( wei yi)数见不鲜(xian) D.挑剔(ti) 哂笑(shen) 妩媚动人(w) 磨牙吮血(y追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嬗变贸然耳提面命色厉内荏 B.伎俩气概美轮美奂柳暗花明 C.宣泄浓阴凭心而论尾大不吊 D.赡养针砭门可罗雀能屈能伸 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人类千万年的历史中,最珍贵的不是令人目眩的科技,不是大师们浩瀚的经典,而是实现 了对权利的约束,实现了把权利关进笼子的梦想 B.互联网究竟是怎样影响了我们的社会和生活,这看上去好像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每个人 都能说上几句,但事实上,有几个人能把这个问题说清楚,说细致,说出点儿新意,说出点儿 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妙处。 C.信用卡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的花钱方式,当我们用现金买东西时,购买行为就涉及到实际 的损失一一我们的钱包变空了,然而,信用卡却把交易行为抽象化了,这样我们实际上就不容 易感觉到花钱的消极面了,其实质就是麻醉我们,让我们感觉不到付账的痛苦 D.人们常常感叹于艺术的功利化和庸俗化倾向,这已是有目共睹的现实,而出现这种倾向的 本质原因正在于画家在商业利益和审美精神、文化品格之间的犹豫,因而导致了艺术作品的高 不成,低不就。 4.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使用符合规范的一项是 A.昨晚播出的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出现两名新主播,郎永淳、欧阳夏丹19:00正式亮相, 成为新“国脸”,两人表现中规中矩
1 凤鸣山中学 2012 级 10 月考语文卷 (本试题共 150 分,时间 150 分钟) I 卷(30 分) 一、(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掮.客(qián) 症.结(zhèng) 揆.情度理(kuí) 改弦.更张(xuán) B.缜.密(zhěn) 狡黠.(xié) 应.运而生(yìng) 稗.官野史(bài) C.创.伤(chuāng) 短暂.(zàn) 虚与委蛇..(wēi yí) 数见不鲜.(xiān) D.挑剔.(tì) 哂.笑(shěn) 妩.媚动人(wǔ) 磨牙吮.血(yǔ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嬗变 贸然 耳提面命 色厉内荏 B.伎俩 气概 美轮美奂 柳暗花明 C.宣泄 浓阴 凭心而论 尾大不吊 D.赡养 针砭 门可罗雀 能屈能伸 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人类千万年的历史中,最珍贵..的不是令人目眩的科技,不是大师们浩瀚的经典,而是实现 了对权利的约束,实现了把权利关进笼子的梦想。 B. 互联网究竟是怎样影响了我们的社会和生活,这看上去好像是个老生常谈 ....的话题,每个人 都能说上几句,但事实上,有几个人能把这个问题说清楚,说细致,说出点儿新意,说出点儿 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妙处。 C. 信用卡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的花钱方式,当我们用现金买东西时,购买行为就涉及到实际 的损失——我们的钱包变空了,然而..,信用卡却把交易行为抽象化了,这样我们实际上就不容 易感觉到花钱的消极面了,其实质就是麻醉我们,让我们感觉不到付账的痛苦。 D. 人们常常感叹于艺术的功利化和庸俗化倾向,这已是有目共睹的现实,而出现这种倾向的 本质原因正在于画家在商业利益和审美精神、文化品格之间的犹豫,因而导致了艺术作品的高. 不成,低不就 ......。 4. 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使用符合规范的一项是: A. 昨晚播出的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出现两名新主播,郎永淳、欧阳夏丹 19:00 正式亮相, 成为新“国脸”,两人表现中规中矩
B.针对欧洲债务危机,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2011年年度会议指出,解决的 途径在于落实欧元区领导人今年7月做出的有关提髙欧洲金融稳定机制灵活性的决定、尽量扩 大其影响,并改善欧元区的危机管理和治理 C.9月25日,重庆市地税局发布个人住房房产税申报缴纳通告:10月1日起将对主城区域内 符合要求的存量独栋商品住宅征收个人住房房产税,外地购房者将不享免税优惠。个人住房房 产税税率分为0.5%、1%、1.2%三档,征收期为每年的10月1日-31日。 D.5天前,易建联“诺维茨基附身”,多次展示诺天王的后仰单脚投篮,率领中国队轻松击败 对手 二、阅读短文,完成5-7题: 中国历史上的“秘不发丧”与密室政治 黄波 读中国的史书,常会看到“秘不发丧”的场景。《史记》中就有很多例子。 秦始皇死于出巡途中秘不发丧是一例。推翻秦朝的刘邦,死后也被人“秘”了一回。《史 记》记载,“高祖崩长乐宫,四日不发丧”,原因是刘邦的妻子吕后准备借此悄悄诛杀跟随刘邦 起兵的将领。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秘不发丧”?一言以蔽之,此乃密室政治的产物。就因为“秘不发 丧”,便给人留下了暗箱操作的空间。人的生老病死,本来是自然规律,然而在密室政治条件 下,有关皇帝的病和死的消息,居然是一种非常稀缺、极具效用的资源。谁率先掌握了这种资 源,他就能在杈力斗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否则,就很可能成为出局者,甚至丢掉身家性命 像胡亥,因为首先掌握了父亲驾崩的消息,他便可以通过一番运作,成功继位,而他的哥 哥扶苏,本来是秦始皇属意的接班人,但因为身在边关,对这一消息一无所知,最后竟糊里胡 涂地被伪造的圣旨逼死了。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皇帝驾崩的疑案,如宋太祖、康熙,其身死都有一些离奇古怪的传闻 要害都是因为继承人未定,权力分配在密室中进行,难免惹人猜想和议论。 现代人一眼就可以看出,要杜绝这种现象,只有把政治从密室走向公开,将谁来继承皇位 的问题在法律上确立下来。这就好比美国宪法修正案第二十五条第一款规定:如果总统免职、 死亡或辞职,副总统应成为总统。这样做的好处是完全不给其他人觊觎的机会,可以在一种哪 怕意外的情况下迅速稳定局势。 可是公开对某些人来说也有坏处,即不便于暗箱操作了,而唯独在黑暗中,他们才有混水
2 B. 针对欧洲债务危机,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11 年年度会议指出,解决的 途径在于落实欧元区领导人今年 7 月做出的有关提高欧洲金融稳定机制灵活性的决定、尽量扩 大其影响,并改善欧元区的危机管理和治理。 C. 9 月 25 日,重庆市地税局发布个人住房房产税申报缴纳通告:10 月 1 日起将对主城区域内 符合要求的存量独栋商品住宅征收个人住房房产税,外地购房者将不享免税优惠。个人住房房 产税税率分为 0.5%、1%、1.2%三档,征收期为每年的 10 月 1 日—31 日。 D. 5 天前,易建联“诺维茨基附身”,多次展示诺天王的后仰单脚投篮,率领中国队轻松击败 对手。 二、阅读短文,完成 5-7 题: 中国历史上的“秘不发丧”与密室政治 黄波 读中国的史书,常会看到“秘不发丧”的场景。《史记》中就有很多例子。 秦始皇死于出巡途中秘不发丧是一例。推翻秦朝的刘邦,死后也被人“秘”了一回。《史 记》记载,“高祖崩长乐宫,四日不发丧”,原因是刘邦的妻子吕后准备借此悄悄诛杀跟随刘邦 起兵的将领。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秘不发丧”?一言以蔽之,此乃密室政治的产物。就因为“秘不发 丧”,便给人留下了暗箱操作的空间。人的生老病死,本来是自然规律,然而在密室政治条件 下,有关皇帝的病和死的消息,居然是一种非常稀缺、极具效用的资源。谁率先掌握了这种资 源,他就能在权力斗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否则,就很可能成为出局者,甚至丢掉身家性命。 像胡亥,因为首先掌握了父亲驾崩的消息,他便可以通过一番运作,成功继位,而他的哥 哥扶苏,本来是秦始皇属意的接班人,但因为身在边关,对这一消息一无所知,最后竟糊里胡 涂地被伪造的圣旨逼死了。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皇帝驾崩的疑案,如宋太祖、康熙,其身死都有一些离奇古怪的传闻。 要害都是因为继承人未定,权力分配在密室中进行,难免惹人猜想和议论。 现代人一眼就可以看出,要杜绝这种现象,只有把政治从密室走向公开,将谁来继承皇位 的问题在法律上确立下来。这就好比美国宪法修正案第二十五条第一款规定:如果总统免职、 死亡或辞职,副总统应成为总统。这样做的好处是完全不给其他人觊觎的机会,可以在一种哪 怕意外的情况下迅速稳定局势。 可是公开对某些人来说也有坏处,即不便于暗箱操作了,而唯独在黑暗中,他们才有混水
摸鱼的便利。中国古代的法律最初向成文法迈进时,守旧的贵族们极力反对的一个理由就是, 把法律条文都公布了,那我们岂非不能随心所欲了?而作为皇帝,他还有另一层考虑,用法律 的形式将继承人问题确立,由于这个继承人只能产生在他的儿子中,那么,如果按照法律条文, 应该接班的偏偏是一个呆子傻子怎么办?所以,皇位的归属始终只能模糊化处理,“秘不发丧” 还是要不断地上演,这是中国古代政治按其自身逻辑注定无法克服的难题 其实我们也不要怪自己的老祖宗,密室政治在古代几乎是一种通例。现代政治的发源地英 国,内阁是其政府的核心,而内阁,英文的原意就是“内室”或曰“密议室”,即国王召集最 亲信者商谈国事的地方,这仍然是不折不扣的密室政治。只是随着历史的演进,英国内阁不再 属于国王私人,而要向议会负责,也就宣告他们最终告别了密室政治。 5.选出以下说法中对“密室政治”理解错误的一项 秘不发丧”是中国古代政治按其自身逻辑注定无法克服的难题 B.国王召集最亲信的少数人在密室商谈国事 C.暗箱操作权力和利益的分配,利用秘密的政治消息在权力斗争中掌握主动权。 D.密室政治不仅在中国,在全世界的古代时期几乎都存在。 6.选出以下理解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A.公子扶苏就是因为继承人未定,被弟弟胡亥利用密室政治进行运作,而丢掉了王位,丧失 了性命。 B.英国内阁向议会负责,标志着它不再属于国王私人,而最终告别了密室政治 C.刘邦在出巡途中死后,他的妻子吕后密不发丧,准备借此悄悄诛杀跟随刘邦的将领 中国古代无法用法律的形式确定继承人的问题,是因为它为某些别有用心者提供了权谋机 巧的空间。 7.根据文意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历史上对于雍正继承皇帝大统至今还有议论,民间也一直流传着诸多离奇的传闻,其原因 就与密室政治有关 B.由于中国古代帝位世袭的制度,杜绝密室政治是不可能的,在这一方面英美国家比我们更 进步。 C.密室政治的反面就是“阳光政治”,民主政治的公开化与透明性预示着密室政治将逐渐淡出 历史舞台 D.密室政治之所以能广泛地存在于古代,是因为那时的通讯不畅;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网络资讯的畅通最终终结了密室政治,使其不再有生存的温床
3 摸鱼的便利。中国古代的法律最初向成文法迈进时,守旧的贵族们极力反对的一个理由就是, 把法律条文都公布了,那我们岂非不能随心所欲了?而作为皇帝,他还有另一层考虑,用法律 的形式将继承人问题确立,由于这个继承人只能产生在他的儿子中,那么,如果按照法律条文, 应该接班的偏偏是一个呆子傻子怎么办?所以,皇位的归属始终只能模糊化处理,“秘不发丧” 还是要不断地上演,这是中国古代政治按其自身逻辑注定无法克服的难题。 其实我们也不要怪自己的老祖宗,密室政治在古代几乎是一种通例。现代政治的发源地英 国,内阁是其政府的核心,而内阁,英文的原意就是“内室”或曰“密议室”,即国王召集最 亲信者商谈国事的地方,这仍然是不折不扣的密室政治。只是随着历史的演进,英国内阁不再 属于国王私人,而要向议会负责,也就宣告他们最终告别了密室政治。 5.选出以下说法中对“密室政治”理解错误的一项: A.“秘不发丧”是中国古代政治按其自身逻辑注定无法克服的难题。 B.国王召集最亲信的少数人在密室商谈国事。 C.暗箱操作权力和利益的分配,利用秘密的政治消息在权力斗争中掌握主动权。 D.密室政治不仅在中国,在全世界的古代时期几乎都存在。 6.选出以下理解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A.公子扶苏就是因为继承人未定,被弟弟胡亥利用密室政治进行运作,而丢掉了王位,丧失 了性命。 B.英国内阁向议会负责,标志着它不再属于国王私人,而最终告别了密室政治。 C.刘邦在出巡途中死后,他的妻子吕后密不发丧,准备借此悄悄诛杀跟随刘邦的将领。 D.中国古代无法用法律的形式确定继承人的问题,是因为它为某些别有用心者提供了权谋机 巧的空间。 7.根据文意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上对于雍正继承皇帝大统至今还有议论,民间也一直流传着诸多离奇的传闻,其原因 就与密室政治有关。 B.由于中国古代帝位世袭的制度,杜绝密室政治是不可能的,在这一方面英美国家比我们更 进步。 C.密室政治的反面就是“阳光政治”,民主政治的公开化与透明性预示着密室政治将逐渐淡出 历史舞台。 D.密室政治之所以能广泛地存在于古代,是因为那时的通讯不畅;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网络资讯的畅通最终终结了密室政治,使其不再有生存的温床
三、文言阅读,完成8-10题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 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归未至彭城,疽发背死。 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耳!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 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于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 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几①其神乎?’《诗》曰:‘如彼雨雪, 先集维霰。’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②时也。” 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扶苏;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③。而诸侯叛之也,以弑义 帝。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未有义 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 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 主哉? 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而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 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 者而后知也。増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 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弑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 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 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已七十,合则留,不合即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 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虽然,增,髙帝④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呜呼!增亦人杰 也哉! (《古文观止·范增论》苏轼) 【注】①几:事物发生变化的细微迹象 ②卿子冠军:即宋义,怀王封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因救赵途中畏缩不前,羽 杀之 ③楚怀王孙心:楚怀王孙子熊心,项梁拥立为怀王,项羽称霸后尊为义帝。 ④高帝:指汉高祖刘邦 8.对下列各句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几其神乎? 其:应当 B.稍夺其权 稍:稍微地 C.独恨其不早耳! 恨:遗憾
4 三、文言阅读,完成 8-10 题: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 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归未至彭城,疽发背死。 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耳!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 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于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 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几①其神乎?’《诗》曰:‘如彼雨雪, 先集维霰。’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②时也。” 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扶苏;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③。而诸侯叛之也,以弑义 帝。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未有义 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 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 主哉? 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而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 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 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 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弑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 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 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已七十,合则留,不合即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 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虽然,增,高帝④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呜呼!增亦人杰 也哉! (《古文观止·范增论 》苏轼) 【注】①几:事物发生变化的细微迹象。 ②卿子冠军:即宋义,怀王封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因救赵途中畏缩不前,羽 杀之。 ③楚怀王孙心:楚怀王孙子熊心,项梁拥立为怀王,项羽称霸后尊为义帝。 ④高帝:指汉高祖刘邦。 8.对下列各句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知几其神乎? 其:应当 B.稍夺其权。 稍:稍微地 C.独恨其不早耳! 恨:遗憾
D.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 比肩:并肩 9.下列各项中都能表明作者对范增的评价的一组是 ①不去,羽必杀增 ②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 ③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 ④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 ⑤增年七十,合则留,不合即去,不以此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陋矣 ⑥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呜呼!增亦人杰也哉 A.①④⑤ B.③④⑥ C.①②⑤ D.②⑤⑥ 10.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范增被一点点夺去权力之后,就向项羽请求告老还乡。还乡途中,病发而死。 B.作者引用“如彼雨雪,先集维霰”’,意在说明范增若能见微知著的话,那他早就该离项羽而 C.苏轼憎恶项羽,对项羽不纳忠言,杀害首领的行为不满,因而主张让范增去杀他或离开他。 D.本文就范增当不当离开项羽,当在什么时候离开项羽展开议论,批评了范增不知己,欲依 项羽以成功名。同时也指责了项羽的猜疑和不能知人 II卷(120分) 四、(22分) 11.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8分) (1)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3分) (2)如彼雨雪,先集维霰。(3分) (3)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2分) 12.古诗鉴赏(6分)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起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思亲的哪些复杂心情。(3分) (2)有人感叹此诗是“七绝之绝境,盛唐巨手到此亦罕”(潘德舆《养一斋诗话》),说的是该诗
5 D.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 比肩:并肩 9.下列各项中都能表明作者对范增的评价的一组是( ) ①不去,羽必杀增 ②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 ③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 ④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 ⑤增年七十,合则留,不合即去,不以此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陋矣 ⑥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呜呼!增亦人杰也哉 A.①④⑤ B.③④⑥ C.①②⑤ D.②⑤⑥ 10.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范增被一点点夺去权力之后,就向项羽请求告老还乡。还乡途中,病发而死。 B.作者引用“如彼雨雪,先集维霰”,意在说明范增若能见微知著的话,那他早就该离项羽而 去。 C.苏轼憎恶项羽,对项羽不纳忠言,杀害首领的行为不满,因而主张让范增去杀他或离开他。 D.本文就范增当不当离开项羽,当在什么时候离开项羽展开议论,批评了范增不知己,欲依 项羽以成功名。同时也指责了项羽的猜疑和不能知人。 II 卷(120 分) 四、(22 分) 11.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8 分) ⑴ 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3 分) ⑵ 如彼雨雪,先集维霰。(3 分) ⑶ 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2 分) 12.古诗鉴赏(6 分)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起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⑴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思亲的哪些复杂心情。(3 分) ⑵有人感叹此诗是“七绝之绝境,盛唐巨手到此亦罕”(潘德舆《养一斋诗话》),说的是该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