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的。这些比赛并不争取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骡马与骑者的美好姿态 与技能。 多数的铺户在初六开张,又放鞭炮,从天亮到清早,全城的炮声不绝。虽然开了张, 可是除了卖吃食与其他重要日用品的铺子,大家并不很忙,铺中的伙计们还可以轮流着去 逛庙、逛天桥和听戏。 元宵(汤圆)上市,新年的高潮到了—元宵节。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 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元旦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 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名的 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 的各形各色,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这,在当年,也就是一种 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间灯中都点上烛,观者就更多。这广告 可不庸俗。干果店在灯节还要做一批杂拌儿生意,所以每每独出心裁的,制成各样的冰 灯,或用麦苗做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把顾客招来。 除了悬灯,广场上还放花合。在城隍庙里并且燃起火判,火舌由判官的泥像的口 耳、鼻、眼中伸吐出来。公园里放起天灯,像巨星似的飞到天空 男男女女都出来踏月、看灯、看焰火;街上的人拥挤不动。在旧社会里,女人们轻易 不出门,她们可以在灯节里得到些自由。 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 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原始的电影,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 到时候就叮叮地响。大家还必须吃汤圆呀。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做事,新年在正月十九结束 了。腊月和正月,在农村社会里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而猪牛羊等也正长成,所以大家免 要杀猪宰羊,酬劳一年的辛苦。过了灯节,天气转暖,大家就又去忙着干活了。北京虽是 城市,可是它也跟着农村社会一齐过年,而且过得分外热闹。 在旧社会里,过年是与迷信分不开的。腊八粥,关东糖,除夕的饺子,都须先去供 佛,而后人们再享用。除夕要接神;大年初二要祭财神,吃元宝汤(馄饨),而且有的 人要到财神庙去借纸元宝,抢烧头股香。正月初八要给老人们顺星、祈寿。因此那时候 最大的一笔浪费是买香蜡纸马的钱。现在,大家都不迷信了,也就省下这笔开销,用到 有用的地方去。特别值得提到的是现在的儿童只快活地过年,而不受那迷信的熏染,他 们只有快乐,而没有恐惧—怕神怕鬼。也许,现在过年没有以前那么热闹了,可是多 么清醒健康呢。以前,人们过年是托神鬼的庇佑,现在是大家劳动终岁,大家也应当快 乐地过年
过节和观灯① 沈从文 端午给我的特别印象 说起过节和观灯,每人都有份不同的经验 中国是世界上一个大国,地面广、人口多、历史长,分布全国各民族语言文化风俗习 惯又不一样,所以一年四季就有许多种节日,使用不同方式,分别在山上、水边、乡村 城镇举行。属于个人的且家家有份。这些节日影响到衣食住行各方面,丰富人民生活的内 容,扩大历史文化的面貌,也加深了民族团结的感情。一般吃的如年糕、粽子、月饼、腊 修八粥,玩的如花炮,焰火、秋千、风筝、灯彩、陀螺、兔儿爷、胖阿福,穿戴的如虎头 帽、猫猫鞋、作闹龙舟和百子观灯图的衣裙、坎肩、涎围和围裙……就无一不和节令密切 相关。较古节日已延长了二三千年,后起的也有千把年历史,经史等古籍中曾提起它种种 中国民俗文化 来历和举行的仪式。大多数节日常和农事生产相关,小部分则由名人故事或神话传说而 来,因此有的虽具有全国性,依旧会留下些区域特征。比如为纪念屈原的五月端阳,包粽 子,悬蒲艾,戴石榴花,虽然已成全国习惯,但南方的龙舟竞渡,给青年、妇女及小孩子 带来的兴奋和快乐,就决不是生长在北方平原的人所能想象的! 大江以南,凡是有河流可通船舶处,无论大城小市,端午必照例举行赛船。这些特制 龙船多窄而长,有的且分五色,头尾高张,转动十分灵便。平时搁在岸上,节日来临前, 才由二三十个特选少壮青年,在鞭炮轰响、欢笑呼喊中送请下水。初五叫小端阳,十五叫 大端阳,正式比赛或由初三到初五,或由初五到十五。沅水流域的渔家子弟,白天玩不尽 兴,晚上犹继续进行,三更半夜后,住在河边的人从睡梦中醒来时,还可听到水面飘来蓬 蓬当当的锣鼓声。近年来我的记忆力日益衰退,可是四十多年前在一条延长千里的沅水和 五个支流一些大城小镇度过的端阳节,由于乡情风俗热烈活泼,将近半个世纪,种种景象 在记忆中还明朗清楚,不褪色,不走样。 因此还可联想起许多用“闹龙舟”作题材的艺术品。较早出现的龙舟,似应数敦煌壁 画,东王公坐在上面去会西王母,云游远方,象征“驾六龙以驭天”。画虽成于北朝人手 最先稿本或可早到汉代。其次是《洛神赋图卷》,也有个相似而不同的龙舟,仿佛“驾玉 虬而偕逝”情形,作为曹植对洛神的眷恋悬想。虽历来当作晋代大画家顾恺之手笔,产生 时代又可能较晚些。还有个长及数丈元明人传摹唐李昭道《阿房宫图卷》,也有几只装饰 华美的龙风舟,在一派清波中从容荡漾,和结构宏伟建筑群相呼应。只是这些龙舟有的近 于在水云中游行的无轮车子,有的又和五月端阳少直接关系。由宋到清,比较著名的画还 ①选自《沈从文散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有删节。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风凰人。苗 族人,作家
有张择端《金明争标图》,宋人《龙舟图》,元人王振鹏《龙舟竞渡图》,宋人《西湖竞渡 图》,明人《龙舟竞渡图》……画幅虽不大,做得都相当生动美丽,反映出部分历史真实。 故宫收藏清初十二月令画轴《五月端阳龙舟图》,且画得格外华美热闹。 此外明清工人用象牙、竹木和剔红雕填漆做的龙船,也有工艺精巧绝伦的。至于应用 到生活服用方面,实无过西南各省民间挑花刺绣;被面、帐檐、门帘、枕帕、围裙、手 巾、头巾,和小孩穿的坎肩、涎围,戴的花帽,经常都把“闹龙舟”作主题,加以各种不 同艺术表现,做得异常精美出色。当地妇女制作这些刺绣时,照例必把个人节日欢乐的回 忆,做新嫁娘做母亲对于家庭的幸福愿望,对于儿女的热爱关心,连同彩色丝线交织在图 案中。闹龙舟的五彩版画,也特别受农村中和长年寄居在渔船上货船上的妇孺欢迎,能引 起他们种种欢乐回忆和联想。 灯节的灯 元宵节主要在观灯。观灯成为一种制度,比较正确的记载,实起始于唐初,发展于两 宋,来源则出于汉代燃灯祀太乙。灯事迟早不一,有的由十四到十六,有的又由十五到十 九。“灯市”得名并扩大作用,也是从宋代起始。论灯景壮丽,过去多以为无过唐宋。笔 记小说记载,大都说宫廷中和贵族戚里灯彩奢侈华美的情况。 观灯有“灯市”,唐人笔记虽记载过,正式举行还是从北宋汴梁起始,南宋临安续有 发展,明代则集中在北京东华门大街以东八面槽一带。从《东京梦华录》和其他记述,得 知宋代灯市计五天,由十五到十九。事先必搭一座高达数丈的“鳌山灯棚”,上面布置各 种灯彩,燃灯数万盏。封建皇帝到这一天,照例坐了一顶敞轿,由几个得力太监抬着,倒 退行进,名叫“鹁鸽旋”,便于四面看人观灯。又或叫几个游人上前,打发一点酒食,旧 戏中常用的“金杯赐酒”即由之而来。说的虽是“与民同乐”,事实上不过是这个皇帝久 闭深宫,十分寂寞无聊,大臣们出些巧主意,哄着他开心遣闷而已。宋人笔记同时还记下 许多灯彩名目。“琉璃灯”可说是新品种,不仅在富贵人家出现,商店中也起始用它来招 引主顾,光如满月。“万眼罗”则用红白纱罗拼凑而成。至于灯棚和各种灯球的式样,有 《宋人观灯图》和《宋人百子闹元宵图》,还为我们留下些形象材料。由此得知,明清以来 反映到画幅上如《金瓶梅》《宣和遗事》和《水浒传》插图中种种灯景,和其他工艺 品——特别是保留到明清锦绣图案中,百十种极其精美好看旁缀珠玉流苏的多面球灯,基 本上大都还是宋代传下来的式样。另外画幅上许多种鱼、龙、鹤、风、巧作灯、儿童竹马 灯、在地下旋转不停的滚灯,也由宋代传来。宋代“琉璃灯”和“万眼罗”,明代的“金 鱼注水灯”,和用千百蛋壳做成的巧作灯,用冰琢成的冰灯,式样做法虽已难详悉,至于 明代有代表性实用新品种,“明角灯”和“料丝灯”,实物还有遗存的。历史博物馆又还有 个明代宫中行乐图,画的是宫中过年情形,留下许多好看宫灯式样。上面还有个松柏枝扎 成挂八仙庆寿的鳌山灯棚,及灯节中各种杂剧杂技活动,焰火燃放情况,并且还有一个乐 5 队,一个“百蛮进宝队”,几个骑竹马灯演《三战吕布》戏文故事场面,画出好些明代北 京民间灯节风俗面貌。货郎担推的小车,还和宋元人画的货郎图差不多,车上满挂各种小 玩具和灯彩,货郎作一般小商人装束。照明人笔记说,这种种却是专为宫廷娱乐仿照市上
风光预备的。 新的时代灯节已完全为人民所有,做灯器材也大不同过去,对于灯的要求又有了基本 改变,节日即或依旧照时令举行,意义已大不相同了。 古代灯节不只是正月元宵,七月的中元,八月的中秋,也常有灯事。解放后,则“五 ”劳动节和“十一”国庆节,全国各处都无不有盛会庆祝。天安门前广场和人民大会堂 的节日灯景,应说是极尽人间壮观。不仅是历史上少见,更重要还是人民亲手创造,又真 6正同享共有这一切。 社会不断前进,而灯节灯景也越来越宏伟辉煌,并且赋以各种不同深刻意义。回过头 来看看半世纪前另外一些小地方年节风俗和规模极小的灯节灯景,就真像是回到一个极其 古老的历史故事里去了 我生长家乡是湘西边上一个居民不到一万户口的小县城,但是狮子龙灯焰火,半世纪 前在湘西各县却极著名。逢年过节,各街坊多有自己的灯。由初一到十二叫“送灯”,只 修 是全城敲锣打妓各处玩去。白天多大锣大鼓在桥头上表演戏水,或在八九张方桌上盘旋上 下。晚上则在灯火下玩蚌壳精,用细乐伴奏。十三到十五叫“烧灯”,主要比赛转到另 方面,看谁家焰火出众超群。我照例凭顽童资格,和百十个大小顽童,追随队伍城厢内外 国 各处走去,和大伙在炮仗焰火中消磨。玩灯的不仅要气力,还得要勇敢,为表示英雄无 俗 畏,每当场坪中焰火上升时,白光直泻数丈,有的还大吼如雷,这些人却不管是“震天 又 雷”还是“猛虎下山”,照例得赤膊上阵,迎面奋勇而前。我们年纪小,还无资格参与这 种剧烈活动,只能趁热闹在旁呐喊助威。有时自告奋勇帮忙,许可拿个松明火炬或者背背 ,已算是运气不坏。因为始终能跟随队伍走,马不离群,直到天快发白,大家都烧得个 焦头烂额,精疲力尽。队伍中附随着老渔翁和蚌壳精的,蚌壳精向例多选十二三岁面目俊 秀姣好的男孩子充当,老渔翁白须白发也假得俨然,这时节都现了原形,狼狈可笑。乐队 鼓笛也常有气无力板眼散乱地随意敲打着。有时为振作大伙精神,乐队中忽然又悠悠扬扬 吹起“踹八板”来,狮子耳朵只那么摇动几下,老渔翁和蚌壳精即或得应着鼓笛节奏,当 街随意兜两个圈子,不到终曲照例就瘫下来,惹得大家好笑!最后集中到个会馆前点验家 伙散场时,正街上江西人开的南货店、布店,福建人开的烟铺,已经放鞭炮烧开门纸迎财 神,家住对河的年轻苗族女人,也挑着豆豉萝卜丝担子上街叫卖了 有了这个玩灯烧灯经验底子,长大后读宋代咏灯节事的诗词,便觉得相当面熟,体会 也比较深刻。例如吴文英作的《玉楼春》词上半阕: 茸茸狸帽遮梅颕,金蝉罗剪胡衫窄,乘肩争看小腰身,倦态强随闲鼓拍。 写的虽是八百年前元夜所见,一个小小乐舞队年轻女子,在夜半灯火阑珊兴尽归来时的情 形,和半世纪前我的见闻竟相差不太多。因为那八百年虽经过元明清三个朝代,只是政体 转移,社会变化却不太大。至于解放后虽不过十多年,社会却已起了根本变化,我那点儿 时经验,事实上便完全成了历史陈迹,一种过去社会的风俗画。边远小地方年轻人,或者 还能有些相似而不同经验,可以印证,生长于大都市见多识广的年轻人,倒反而已不大容 易想象种种情形了。 1963年3月,北京
虎丘记① 袁宏道 虎丘去城可七八里。其山无高岩邃壑;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②,无日无之。凡月之 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来,纷错如织。而中秋为尤胜。每至是日,倾城阖户③,连 臂而至。衣冠士女,下迨馡屋④,莫不靓妆⑤丽服,重茵累席⑥,置酒交衢⑦间。从千人 石③上至山门,栉比③如鳞,檀板⑩丘积,樽罍⑩云泻。远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铺江 上,雷辊电霍0,无得而状。 布席之初,呕者①百千,声若聚蚊,不可辨识,分曹部署⑩,竞以新艳相角,雅俗 既陈,妍媸吵自别。未几而摇首顿足⑩者,得数十人而已。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练③ 切瓦釜,寂然停声。属而和者,才三四辈,一箫,一寸管,一人缓板而歌,竹肉 相发,清声亮彻,听者魂销。比至夜深,月影横斜,荇藻凌乱,则箫、板亦不复用 夫登场,四座屏息,音若细发,响彻云际,每度③一字,几尽一刻,飞鸟为之徘徊,壮 士听而下泪矣。 剑泉◎深不可测,飞岩如削。千顷云⑥得天池③诸山作案,峦壑竞秀,最可觞客⑧,但 过午则日光射人,不堪久坐耳。文昌阁③亦佳,晚树尤可观,面北为平远堂旧址,空旷无 际,仅虞山⑨一点在望。堂废已久③,余与江进之③谋所以复之,欲祠韦苏州③、白乐天⑨ ①选自《袁中郎全集》卷八,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号石公,明代公安(今湖北公安)人,万历二十年 (1592)进士。曾任吴县(今江苏苏州)知县、顺天府教授等职。与其兄宗道(字伯修)、弟中道(字小修),都以文学 见长,时号“三袁”,被称为“公安派”,其中以袁宏道的成就最高。曾为文反对复古,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虎丘,山名,又名海涌山,在苏州西北。相传春秋时吴王阖间葬在这里,三日面虎踞其上,因而得名,有“吴中第一名 胜”之称。②〔箫鼓楼船〕指达官贵人装饰豪华的游船。萧鼓,泛指乐奏。楼船,指有楼饰的游船。③〔阖 户〕指全家。阖,通“合”,全。④(酩(bu)屋指穷苦人家昏暗的房屋。这里指贫民。,遮蔽光明之物。 ⑤舰(jng)妆)美丽的妆饰,⑥〔重茵累席〕指游客席地而坐。茵,垫褥。累,重叠,⑦〔交衢(qi)行 人往来的通道。这里指去虎丘的大道。衢,大路。③〔千人石)虎丘山上的一块大磐石。相传南朝梁代高僧竺道生 (即下文的“生公”)曾在此说法,有千人列听,故称千人石 ⑨〔栉(mh)比密如梳齿,栉,木梳。比,并、排 列 ①〔檀板〕唱歌用的拍板,檀木制成。①D[樽(l6)酒器,⑩2〔雷辊(gin)电霍〕雷鸣电闪 辊,车轮转动的声音。霍,疾速闪动的样子。[呕者唱歌的人,〔分曹部署)分部安排。③C角 较量,竞比。⑩[妍媸(ch)美丑,①〔摇手顿足)形容歌唱者按节而歌。[石光如练)山石反射月 光如同白练。练,洁白的组。0瓦釜()用黏土烧制的锅,这里比喻粗俗的歌声。《楚辞·卜居》:“黄钟毁弃, 瓦釜雷鸣。”如(属(0)而和)接着唱和。属,连续、跟着。④〔竹肉)这里指箫管与歌喉。《晋书·孟嘉 传》:“丝不如竹,竹不如肉。”②〔荇藻)水草,这里比喻月下树影。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度唱@(一刻比喻歌声的悠长,古时用漏壶计时,一昼夜共一百刻。 ②[剑泉〕又称剑池,在千人石北,为吴王洗剑处。两侧崖高百尺,池水终年不干。〔千顷云山名,在虎丘山 〔天池)山名,又称华山,在苏州阅门外。②觞(shng)客)宴请宾客。觞,酒器,这里是劝人饮 酒的意思。②〔文昌阁)与下文的“平远堂”皆为虎丘古建筑。③〔虞山)在江苏常熟西北,也是江南名胜, 上有言子(孔子弟子言偃,字子游)幕。①堂废已久〕指平远堂久已废弃。②[江进之]江盈科,字进之, 桃源(今湖南桃源)人,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官至四川提学副使,时任长洲县令。著有《雪涛阁集》等。 ③〔书苏州)唐代诗人韦应物,曾任苏州刺史。④〔白乐天〕白居易,字乐天,曾任苏州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