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代谢 l958年,Francis Criek提出的中心法则: DNA+mRNA+蛋白质 0%000% 慰 第一节DNA的复制、损伤、修复与重组 一.DNA的复制 1.DNA复制的方式:半保留复制 Meselson and Stahl的实验证据:含lsN介质→l4N介质培养 多 2.DNA复制的特征
第十二章 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代谢 1958 年,Francis Crick 提出的中心法则: DNA → mRNA → 蛋白质 第一节 DNA 的复制、损伤、修复与重组 一. DNA 的复制 1. DNA 复制的方式 :半保留复制 Meselson and Stahl 的实验证据: 含15N介质→14N介质培养 2. DNA 复制的特征: 1
3.DNA聚合酶 (I)催化的反应:(dNMP)n+dNTP+(dNMP)a1+PP: 从5”+3”延长 (2)种类:DNA聚合酶I,Ⅱ,I (③)特点:高度精确,可进行自我校正(除去错配的核苷酸) (4)功能:1型A.5’+3?聚合酶活性;B.具有3'→ 5'外切酶活性和5'→3'外切酶活性 Templa D0少亚 [罗] -e+] 少0D 、3
3. DNA 聚合酶 : (1) 催化的反应:(dNMP)n + dNTP → (dNMP)n+1 + PPi 从 5’ → 3’ 延长 (2)种类: DNA 聚合酶 I , II , III (3) 特点:高度精确,可进行自我校正(除去错配的核苷酸) (4)功能:I 型 A. 5’→3’ 聚合酶活性; B.具有 3’→ 5’外切酶活性和 5’→3’外切酶活性 2
Ⅱ型:高度专一于DNA修复功能 IⅢ型:主要负责DNA的复制 4.DNA的复制: 000000d 000P00 DNA连接酶的作用机制: 5.大肠杆菌的DNA复制阶段:起始、延长、终止 。○⊙O 88 3
II 型:高度专一于 DNA 修复功能 III 型:主要负责 DNA 的复制 4. DNA 的复制: DNA 连接酶的作用机制: 5.大肠杆菌的 DNA 复制阶段:起始 、延长 、终止 3
二.DNA的损伤、突变与修复 1.DNA损伤的形式:1)复制时的错配2)碱基的丢失、3) 由于删除或插入引起DNA链的突起4)紫外线诱导的嘧 啶二聚体的形成5)链的断裂(磷酸二酯键断裂)6)脱 氧核糖环断裂、DNA链的共价交联等。如图: 紫外损伤: 氧自由基的损伤 2.DNA的突变(mutation) (1).突变类型: (2).常见诱变剂有以下几种 1)碱基类似物:引起转换突变 2)碱基修饰剂:如亚硝酸能脱去碱基上的氨基,使腺嘌 呤脱氨成次黄嘌呤与胞嘧啶配对。烷化剂是极强的化学 诱变剂如:乙基甲烷磺酸、乙基乙烷磺酸、亚硝基胍等 3)嵌入染料:一些扁平稠环分子(EB等)插入DNA分 子将碱基之间的距离撑大一倍,正好占据一个碱基对的
二.DNA 的损伤、突变与修复 1. DNA 损伤的形式:1)复制时的错配 2)碱基的丢失、 3) 由于删除或插入引起 DNA 链的突起 4)紫外线诱导的嘧 啶二聚体的形成 5)链的断裂(磷酸二酯键断裂) 6)脱 氧核糖环断裂、DNA 链的共价交联等。如图: 紫外损伤: 氧自由基的损伤 2.DNA 的突变( mutation) (1).突变类型: (2). 常见诱变剂有以下几种 1)碱基类似物:引起转换突变 2)碱基修饰剂:如 亚硝酸能脱去碱基上的氨基,使腺嘌 呤脱氨成次黄嘌呤与胞嘧啶配对。烷化剂是极强的化学 诱变剂如:乙基甲烷磺酸、乙基乙烷磺酸、亚硝基胍等。 3)嵌入染料:一些扁平稠环分子(EB 等)插入 DNA 分 子将碱基之间的距离撑大一倍,正好占据一个碱基对的 4
位置,引起两条链的错位。 4)紫外线和电离辐射 *0 3.DNA修复的主要方式 (1)错配修复(体系含12个以上个蛋白组分):也称甲基指 导的错配修复,以模板链甲基作为标签识别修复部位。 ” (2).碱基切割修复:此类修复需DNA糖基化酶,该酶能识 别胞嘧啶和腺嘌呤脱氨基造成的损伤,并除去受影响的碱基。一 旦无碱基位点(AP位点)形成,必须由另一组酶来修复(如图)
位置,引起两条链的错位。 4)紫外线和电离辐射 3. DNA 修复的主要方式 (1) 错配修复(体系含 12 个以上个蛋白组分):也称甲基指 导的错配修复,以模板链甲基作为标签识别修复部位。 (2).碱基切割修复:此类修复需 DNA 糖基化酶,该酶能识 别胞嘧啶和腺嘌呤脱氨基造成的损伤,并除去受影响的碱基。一 旦无碱基位点(AP 位点)形成,必须由另一组酶来修复(如图)。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