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艺术家 112艺术创作的主客观因素 12艺术作品 121作品表征 12.2艺术流派与艺术思海 12.3作品的内蕴 12,4作品的审美 13艺术传播 13.1艺术传播的特点与要素 13.2艺术传播的方式与媒介 13.3艺术批评 13.4艺术鉴赏 四、时间分配 知识 教学环节(学时) 知识点 单元 讲课 小计 1 艺术的起源 2 2 2 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2 3 艺术功能与艺术教育 2 2 4 文化系统中的艺术 4 4 5 艺术的门类 2 2 6 实用艺术 2 2 7 造型艺术 2 8表情艺术 4 4 9 综合艺术 4 10语言艺术 2 2 11 艺术创作 2 12 艺术作品 2 2 13艺术传播 2 2 总计 32 32 五、课程其他说明 1、主要先修课程: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 2、适用专业类别:音乐学 3、主要教材:彭吉象.艺术学概论(第三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郑锦扬。艺术概论(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4、考核方式及成绩构成:闭卷考试,采用百分制,平时成绩30%(含考勤60%、课堂笔记20%、课后 作业20%),期末试卷考试成绩70%
31 11.1 艺术家 11.2 艺术创作的主客观因素 12 艺术作品 12.1 作品表征 12.2 艺术流派与艺术思潮 12.3 作品的内蕴 12.4 作品的审美 13 艺术传播 13.1 艺术传播的特点与要素 13.2 艺术传播的方式与媒介 13.3 艺术批评 13.4 艺术鉴赏 四、时间分配 知识 单元 知 识 点 教学环节(学时) 讲课 小计 1 艺术的起源 2 2 2 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2 2 3 艺术功能与艺术教育 2 2 4 文化系统中的艺术 4 4 5 艺术的门类 2 2 6 实用艺术 2 2 7 造型艺术 2 2 8 表情艺术 4 4 9 综合艺术 4 4 10 语言艺术 2 2 11 艺术创作 2 2 12 艺术作品 2 2 13 艺术传播 2 2 总 计 32 32 五、课程其他说明 1、主要先修课程: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 2、适用专业类别:音乐学 3、主要教材:彭吉象. 艺术学概论(第三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郑锦扬. 艺术概论(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4、考核方式及成绩构成:闭卷考试,采用百分制,平时成绩 30%(含考勤 60%、课堂笔记 20%、课后 作业 20%),期末试卷考试成绩 70%
《中国传统音乐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Chinese traditional music 课程编码:221569】 总学分:2 总学时:32 理论学时:32 实验学时: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必修课 开课单位:文学艺术学院音乐系 大纲制定者:张亚 大纲审定者:徐静 审定日期:2014年10月10日 课程简介: 《中国民族音乐》是学科基础必修课,是以中国各民族、各地域的各种体裁形式的音乐(主要是 传统音乐)为教学内容的一门课程,是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有)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在熟 悉和理解中华民族音乐,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弘扬民族音乐文化,保护传统优秀音乐文化遗产, 提高人文修养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对促进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音乐教师具有重要作用。 一、课程的地位与作用 《申国民族音乐》以中国传统音乐为内容的音乐学专业课程,是为音乐学专业本科生开设的 门专业基础理论课,且属于一门必修课。该学科使学生了解、熟悉中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掌握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基本知识,感悟其蕴藏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并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音 乐实践当中,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和操作技能,为专业课学习提供必要的帮助。 二、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1.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获得有关中国民族音乐主要体裁、形式、乐器、乐种和音乐形态特征 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获得有关中国各民族各音乐文化区的区域性特征、音乐文化观念、音乐传统、 音乐形成与发展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2.基本要求 《中国民族音乐》是以中国各民族、各地域的各种体裁形式的音乐(主要是传统音乐)为教学内 容的一门课程,主要是理论教学环节,要求学生对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具有全面的认识,培养热爱民族 民间音乐的感情和审美能力:掌握民歌、说唱、戏曲、民族器乐的一般特点和基本知识:熟悉代表性 的民族民间音乐作品,对不同类型的民歌、曲种、剧种、乐种具有一定的分析辨别能力和分析能力: 知道继承优秀音乐传统、借鉴成功艺术经验的重要意义:明确民族民间在音乐学专业中的重要位置 教师授课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方式主要采用教师讲解,理论授课32学时:教学方法采 用启发式、案例式、研讨式等多种方法相结合。 要求学生了解三大音乐体系及其各支脉的概况、代表性乐种、曲目和音乐特点。了解部分代表 性音乐体裁、形式、乐种的演唱和部分特色乐器演泰的基本特点。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感性与理 性认识,提高音乐分析、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感情,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通过 对风格各异、形式多样的民族音乐文化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各民族音乐的感情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 特点的关注,激发学生探究音乐艺术文化的志趣,能主动地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和发展探索精神 和创新意识,促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理解音乐与人、自然、社会、历史、文化之间的密切关 系。理解音乐在文化整体中的意义以及各民族音乐的共性与个性。 32
32 《中国传统音乐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Chinese traditional music 课程编码:Z215691 总学分:2 总学时:32 理论学时:32 实验学时: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必修课 开课单位:文学艺术学院音乐系 大纲制定者:张弫 大纲审定者:徐静 审定日期:2014 年 10 月 10 日 课程简介: 《中国民族音乐》是学科基础必修课,是以中国各民族、各地域的各种体裁形式的音乐(主要是 传统音乐)为教学内容的一门课程,是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在熟 悉和理解中华民族音乐,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弘扬民族音乐文化,保护传统优秀音乐文化遗产, 提高人文修养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对促进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音乐教师具有重要作用。 一、课程的地位与作用 《中国民族音乐》以中国传统音乐为内容的音乐学专业课程,是为音乐学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 门专业基础理论课,且属于一门必修课。该学科使学生了解、熟悉中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掌握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基本知识,感悟其蕴藏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并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音 乐实践当中,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和操作技能,为专业课学习提供必要的帮助。 二、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1.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获得有关中国民族音乐主要体裁、形式、乐器、乐种和音乐形态特征 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获得有关中国各民族各音乐文化区的区域性特征、音乐文化观念、音乐传统、 音乐形成与发展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2. 基本要求 《中国民族音乐》是以中国各民族、各地域的各种体裁形式的音乐(主要是传统音乐)为教学内 容的一门课程,主要是理论教学环节,要求学生对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具有全面的认识,培养热爱民族 民间音乐的感情和审美能力;掌握民歌、说唱、戏曲、民族器乐的一般特点和基本知识;熟悉代表性 的民族民间音乐作品,对不同类型的民歌、曲种、剧种、乐种具有一定的分析辨别能力和分析能力; 知道继承优秀音乐传统、借鉴成功艺术经验的重要意义;明确民族民间在音乐学专业中的重要位置。 教师授课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方式主要采用教师讲解,理论授课 32 学时;教学方法采 用启发式、案例式、研讨式等多种方法相结合。 要求学生了解三大音乐体系及其各支脉的概况、代表性乐种、曲目和音乐特点。了解部分代表 性音乐体裁、形式、乐种的演唱和部分特色乐器演奏的基本特点。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感性与理 性认识,提高音乐分析、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感情,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通过 对风格各异、形式多样的民族音乐文化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各民族音乐的感情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 特点的关注,激发学生探究音乐艺术文化的志趣,能主动地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和发展探索精神 和创新意识,促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理解音乐与人、自然、社会、历史、文化之间的密切关 系。理解音乐在文化整体中的意义以及各民族音乐的共性与个性
三、课程知识单元与知识点 0绪论 0.1民族音乐和民间音乐 0.2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音乐体系 1汉族声乐 11汉族民间歌曲概沫 1.2汉族民间歌舞的体裁分类和风格区域划分 13汉族的号子 1.4汉族的山歌 1.5汉族北方的小调 1.6汉族南方的小调 2汉族馨乐 2.1汉族器乐概述 22琴 23筝、琵琶、二胡、笛子 2.4丝竹乐合奏 2.5鼓吹乐合奏、吹打乐合奏 3汉族综合艺术 歌舞、说唱及戏曲中的音乐 3.1歌舞音乐 3.2说唱音乐 33成曲音乐 4少数民族音乐 41蒙古族民间音乐 42薇族民间音乐 4.3维吾尔族民间音乐 4.4哈萨克族民间音乐 45朝鲜族民间音乐 四、时间分配 知识 教学环节(学时) 知识点 单元 讲课 小计 0绪论 4 4 1 汉族声乐 8 8 2 汉族器乐 6 6 3 汉族综合艺术一—歌舞、说唱及戏曲中的音乐 8 8 4 少数民族音乐 6 6 总计 32 32 五、课程其他说明(黑体小四,表格内为五号宋体) 1、主要先修课程:基本乐理、基础和声、中国音乐史 33
33 三、课程知识单元与知识点 0 绪 论 0.1 民族音乐和民间音乐 0.2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音乐体系 1 汉族声乐 1.1 汉族民间歌曲概述 1.2 汉族民间歌舞的体裁分类和风格区域划分 1.3 汉族的号子 1.4 汉族的山歌 1.5 汉族北方的小调 1.6 汉族南方的小调 2 汉族器乐 2.1 汉族器乐概述 2.2 琴 2.3 筝、琵琶、二胡、笛子 2.4 丝竹乐合奏 2.5 鼓吹乐合奏、吹打乐合奏 3 汉族综合艺术——歌舞、说唱及戏曲中的音乐 3.1 歌舞音乐 3.2 说唱音乐 3.3 戏曲音乐 4 少数民族音乐 4.1 蒙古族民间音乐 4.2 藏族民间音乐 4.3 维吾尔族民间音乐 4.4 哈萨克族民间音乐 4.5 朝鲜族民间音乐 四、时间分配 知识 单元 知 识 点 教学环节(学时) 讲课 小计 0 绪论 4 4 1 汉族声乐 8 8 2 汉族器乐 6 6 3 汉族综合艺术——歌舞、说唱及戏曲中的音乐 8 8 4 少数民族音乐 6 6 总 计 32 32 五、课程其他说明(黑体小四,表格内为五号宋体) 1、主要先修课程:基本乐理、基础和声、中国音乐史
2、适用专业类别:音乐学 3、主要教材:杜亚雄,王同。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教程,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江明惇.中国民族音乐(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王耀华,王州.中国民族音乐,北京:高等教有出版社。 4、考核方式及成绩构成:闭卷考试,采用百分制,平时成绩30%(含考勤60%、课堂笔记20%、课后 作业20%),民歌演唱与背唱30%,期末试卷考试成绩40%
34 2、适用专业类别:音乐学 3、主要教材:杜亚雄,王同.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教程,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江明惇.中国民族音乐(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王耀华,王州.中国民族音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4、考核方式及成绩构成:闭卷考试,采用百分制,平时成绩 30%(含考勤 60%、课堂笔记 20%、课后 作业 20%),民歌演唱与背唱 30%,期末试卷考试成绩 40%
《世界民族音乐》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World folk music 课程绵码:7215692 总学分:2 总学时:32 理论学时:32 实验学时: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必修课 开课单位:文学艺术学院音乐系 大纲制定者:张歪 大纲审定者:徐静 审定日期:2014年10月10日 课程简介: 《世界民族音乐》是学科基础必修课,是近现代得以发展的一门以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音乐(尤 其是传统音乐)为教学内容的新兴课程。是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有)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 该课程在形成音乐的世界文化视野,培养尊重多元文化观念,提高人文修养等方面,体现出独特的价 值。在实施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音乐教师的教育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一、课程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程是为音乐学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且属于一门必修课。该学科揭示当 今世界各音乐文化区、各民族音乐的特点,阐明音乐与自然社会的关系、音乐在文化整体中的位置 各文化区各民族音乐之共性与特性,树立理解和尊重多元音乐文化的观念。 二、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1.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获得有关世界民族音乐主要体裁、形式、乐器、乐种和音乐形态特征 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获得有关世界各民族各音乐文化区的区域性特征、音乐文化观念、音乐传统、 音乐形成与发展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在比较世界各地区、各民族音乐文化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对音 乐的分析和鉴赏能力。在初步的演唱演奏实践活动中,使学生感受世界各地区、各民族音乐的代表 性乐器、乐曲的演唱、演奏的基本技能。 2基本要求 《世界民族音乐》是以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音乐(主要是传统音乐)为教学内容的一门课程, 主要是理论教学环节,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获得世界各地区、各民族音乐的主要体裁、形式、乐器、 乐曲和音乐形态特征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获得有关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音乐传统、音乐文化观念 以及音乐的形成与发展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初步掌握跨文化音乐比较研究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 以此来分析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音乐及其特点。 教师授课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方式主要采用师讲解,理论授课32学时:教学方法采 用启发式、案例式、研讨式等多种方法相结合。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扩大视野,学习人类音乐的多样性:了解人类音乐文化、音乐行为的 普遍性:初步掌握看待各民族音乐时应具备的局内人和局外人双重视角的基本方法:在与世界各民族 音乐的比较中,进一步明确中国音乐在世界音乐中的特点和位置。 三、课程知识单元与知识点 0绪论世界的音乐和音乐的世界 0.1世界民族和民族音乐 35
35 《世界民族音乐》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World folk music 课程编码:Z215692 总学分:2 总学时:32 理论学时:32 实验学时: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必修课 开课单位:文学艺术学院音乐系 大纲制定者:张弫 大纲审定者:徐静 审定日期:2014 年 10 月 10 日 课程简介: 《世界民族音乐》是学科基础必修课,是近现代得以发展的一门以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音乐(尤 其是传统音乐)为教学内容的新兴课程。是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 该课程在形成音乐的世界文化视野,培养尊重多元文化观念,提高人文修养等方面,体现出独特的价 值。在实施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音乐教师的教育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一、课程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程是为音乐学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且属于一门必修课。该学科揭示当 今世界各音乐文化区、各民族音乐的特点,阐明音乐与自然社会的关系、音乐在文化整体中的位置、 各文化区各民族音乐之共性与特性,树立理解和尊重多元音乐文化的观念。 二、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1.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获得有关世界民族音乐主要体裁、形式、乐器、乐种和音乐形态特征 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获得有关世界各民族各音乐文化区的区域性特征、音乐文化观念、音乐传统、 音乐形成与发展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在比较世界各地区、各民族音乐文化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对音 乐的分析和鉴赏能力。在初步的演唱演奏实践活动中,使学生感受世界各地区、各民族音乐的代表 性乐器、乐曲的演唱、演奏的基本技能。 2. 基本要求 《世界民族音乐》是以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音乐(主要是传统音乐)为教学内容的一门课程, 主要是理论教学环节,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获得世界各地区、各民族音乐的主要体裁、形式、乐器、 乐曲和音乐形态特征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获得有关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音乐传统、音乐文化观念 以及音乐的形成与发展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初步掌握跨文化音乐比较研究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 以此来分析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音乐及其特点。 教师授课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方式主要采用教师讲解,理论授课 32 学时;教学方法采 用启发式、案例式、研讨式等多种方法相结合。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扩大视野,学习人类音乐的多样性;了解人类音乐文化、音乐行为的 普遍性;初步掌握看待各民族音乐时应具备的局内人和局外人双重视角的基本方法;在与世界各民族 音乐的比较中,进一步明确中国音乐在世界音乐中的特点和位置。 三、课程知识单元与知识点 0 绪 论 世界的音乐和音乐的世界 0.1 世界民族和民族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