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二下期末考试 、选择题(每题3分,共18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组是( A.提防(d 央澆(m)躯壳(ke 令人发指(f) B.踯蹋(zhu)播曳(yi)酒馔( zhuan)鼎铛玉石( cheng C.诡谲(jue)癖好(p)宽视(ku 果实累累(ei) D.最雪(xian)聒噪(gu)戏谑(nue) 速首以待(qo)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绸缪凋谢眷写怄心沥血胜篮矢志不逾 B.飘缈跌宕隐逸面面相觑编缉富丽堂皇 C.留滞溽热阴罩真率稚气撺摄锱铢必较 D.则窃言迄凌厉切中背繁纰漏通宵达且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没有人去理他,使得他有些形影相吊、自怨自艾。 B.2010南非世界杯巴西遗恨,但热心的球迷仍望桑巴军团失之东隅,收之桑檜 C.她已经完全掌握了吴宫的规则,应对进退,游刃有余 D.老师批评他说,你这种片面地看问题,目无全牛的办事方式让我感到失望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语意明确的一句是() A.那天欧盟大使跟龙永图谈话以后,他一夜没睡着;第二天到经贸大学去作报告,血压也因此升得很高 B.台湾有好几个全天播放华语电影的有线电视频道,而周星驰主演的电影的回放频率极高,简直到了每 时每刻都至少有一个频道在播放周星驰电影的地步 C社会上各种各样的考试,已经成为一些商家谋取巨大利益的教育“副业”因此对其推波助洲,煸风点 火,惟悉其不红不火。 D在众星簇拥下,被草帽状美丽光环围绕的土星和光芒四射的月亮彼此依偎,常常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 二、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唐诗现在又开始让人感觉真切和亲切了,这是经历了和传统文化分别的痛苦之后才有的内心感觉。 经历了千年,唐诗还留下那么多,可以想象当时的创作盛况。那么多唐诗显然不可能都是为了功名而写 作的。它是一种流行的东西,是社会场合的一种交流方式,更多时候就像现在的歌词。王之涣和高适、 王昌龄几个去歌台舞榭,听歌女唱他们的诗。几轮下来,独独听不到王之涣的诗。王之涣指着歌女中最 美的一个,对在座的诗人们说,如果她唱的不是他的诗,他从此就不写诗了。那个最美的歌女出场唱的 果然是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那一首。这说明我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当时很可能多是传唱的歌 词。当时写诗的人太多了,即使是李白,也可能就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些年。在晚唐大概唱不过小李杜 和温庭筠吧?杜甫的诗,可能文本些,难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数十年后才建立,应该和 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 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十年来中国内地流行歌词的长盛不衰是值得欣喜的。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经 历着,悲欢冷暖,酸甜苦辣,都会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歌唱的内容就是人的现实和梦想,譬如生命
1 新课标高二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每题 3 分,共 18 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组是( ) A. 提.防(dī) 央浼.(měi) 躯壳.(ké) 令人发.指(fà) B. 踯躅.(zhú) 摇曳.(yì) 酒馔(zhuàn) 鼎铛.玉石(chēng) C. 诡谲.(jué) 癖.好(pǐ) 窥.视(kuī) 果实累累..(léi) D. 霰.雪(xiàn) 聒.噪(guō) 戏谑.(nuè) 翘.首以待(qiáo)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绸缪 凋谢 誊写 怄心沥血 胜筵 矢志不逾 B. 飘缈 跌宕 隐逸 面面相觑 编缉 富丽堂皇 C. 留滞 溽热 阴霾 真率稚气 撺掇 锱铢必较 D. 剽窃 言迄 凌厉 切中肯綮 纰漏 通宵达旦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没有人去理他,使得他有些形影相吊 ....、自怨自艾。 B.2010 南非世界杯巴西遗恨,但热心的球迷仍望桑巴军团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 C.她 已 经完全掌握 了吴宫的规则,应对 进退,游刃有余 ....了 D.老师批评他说,你这种片面地看问题,目无全牛 ....的办事方式让我感到失望。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语意明确的一句是( ) A. 那天欧盟大使跟龙永图谈话以后,他一夜没睡着;第二天到经贸大学去作报告,血压也因此升得很高。 B. 台湾有好几个全天播放华语电影的有线电视频道,而周星驰主演的电影的回放频率极高,简直到了每 时每刻都至少有一个频道在播放周星驰电影的地步。 C.社会上各种各样的考试,已经成为一些商家谋取巨大利益的教育“副业”,因此对其推波助澜,煽风点 火,惟恐其不红不火。 D.在众星簇拥下,被草帽状美丽光环围绕的土星和光芒四射的月亮彼此依偎,常常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 想。 二、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唐诗现在又开始让人感觉真切和亲切了,这是经历了和传统文化分别的痛苦之后才有的内心感觉。 经历了千年,唐诗还留下那么多,可以想象当时的创作盛况。那么多唐诗显然不可能都是为了功名而写 作的。它是一种流行的东西,是社会场合的一种交流方式,更多时候就像现在的歌词。王之涣和高适、 王昌龄几个去歌台舞榭,听歌女唱他们的诗。几轮下来,独独听不到王之涣的诗。王之涣指着歌女中最 美的一个,对在座的诗人们说,如果她唱的不是他的诗,他从此就不写诗了。那个最美的歌女出场唱的 果然是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那一首。这说明我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当时很可能多是传唱的歌 词。当时写诗的人太多了,即使是李白,也可能就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些年。在晚唐大概唱不过小李杜 和温庭筠吧?杜甫的诗,可能文本些,难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数十年后才建立,应该和 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 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十年来中国内地流行歌词的长盛不衰是值得欣喜的。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经 历着,悲欢冷暖,酸甜苦辣,都会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歌唱的内容就是人的现实和梦想,譬如生命
爱情、母亲、故乡、离别、重逄、游历和从军等等。这些在唐诗里也都写遍了。李谷一首唱的《多恋》 对于故乡的依恋和怀念的心情,和李白的《静夜思》是一样的精致平实。谷建芬作曲的《烛光里的妈妈》 和孟郊的《游子吟》可以匹敌,《思念》和李商隐的无题诗,美感是相通的。还有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 和你》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比,也是不见逊色的。 把现在的歌词和唐诗比较,只是想说明两者是同样的东西。尽管不在同一时空,两者的文化身份是 一样的。虽然两个时代的作品也无法混淆,同样的留别的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罗大佑的《追梦 人》就不一样。但徐志摩的文本的诗无愧于时代,罗大佑的歌词同样无愧于时代。至于说历代的歌唱同 样珍贵,为什么唐诗让我们心存景仰,甚至是徐志摩的诗总觉得要比现在的歌词好多了?且以唐三彩为 例。唐人见到的唐三彩一定和我们见到的不一样。我们见到的唐三彩要美得多,是时间和距离产生了美 当时的唐三彩和唐诗一样流行,时尚。时时面对的东西,美不到哪里去。迎面的歌唱可能不被看重,干 百年的歌唱,会滋润和鼓舞同样歌唱着的心 (摘编自陈鹏举《诗与歌词》) 5.下列对于唐诗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让人们感到真切和亲切的唐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人的情感所难以割舍 唐朝,人们盛行写诗和传唱诗,所以可以背定,其中有一些诗并不是为了求取功名而创作的 C.现在人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唐朝既被用作一种社交方式,又被作为流行歌曲的歌词,其中尤以后 者为多。 D.即使是大诗人李白的诗的传唱,到晚唐也就渐渐不再流行了,唐朝诗人之多,于此可见一斑 6.下列关于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的比较,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历史上唐诗最终为宋词元曲所取代,而三十年来中国的流行歌词却能长盛不衰,这是值得欣喜的 B.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一样,写的都是人的现实和梦想,都会使人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 C.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和李白的《静夜思》,在表现对故乡的依恋和怀念方面可谓异曲同工。 D.比起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歌《我和你》显得更为出色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斷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之溴说,如果最美的歌女唱的不是他的诗,从此就不写诗了。这说明王之涣的诗当时曾被广泛 B.杜甫的诗,可能表现得文本一些,这应该跟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一定的关系,所以难以流行。 C.在唐代,唐三彩和唐诗一样也是流行的、时尚的东西,因而当时的人们是不会把它看得很珍贵的。 D.时间和距高能够产生美,可以想见,现在流行歌曲的歌词在若干年后应该也会被人们推崇的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0题。(9分,每小题3分) 乾隆丁亥冬,葬三妹素文于上元之羊山,而奠以文日: 呜呼!汝生于浙而葬于斯;离吾乡七百里矣。当是时虽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 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虽命之所存,天实为之。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尝非 予之过也。予幼从先生授经,汝差肩而坐,爱听古人节义事;一日长成,遽躬蹈之。呜呼!使汝 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着是 余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今予殓汶葬汝,而当日之情形,憬然赴目。 予九岁憩书斋,汝梳双髻,披单缣来,温《缁衣》一章。适先生李入户,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 觉莞尔,连呼则则。此七月望日事也。汝在九原,当分明记之。予弱冠粤行,汝掎裳悲恸。逾三 年,予披宫锦还家,汝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而笑;不记语从何起,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
2 爱情、母亲、故乡、离别、重逢、游历和从军等等。这些在唐诗里也都写遍了。李谷一首唱的《乡恋》, 对于故乡的依恋和怀念的心情,和李白的《静夜思》是一样的精致平实。谷建芬作曲的《烛光里的妈妈》 和孟郊的《游子吟》可以匹敌,《思念》和李商隐的无题诗,美感是相通的。还有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 和你》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比,也是不见逊色的。 把现在的歌词和唐诗比较,只是想说明两者是同样的东西。尽管不在同一时空,两者的文化身份是 一样的。虽然两个时代的作品也无法混淆,同样的留别的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罗大佑的《追梦 人》就不一样。但徐志摩的文本的诗无愧于时代,罗大佑的歌词同样无愧于时代。至于说历代的歌唱同 样珍贵,为什么唐诗让我们心存景仰,甚至是徐志摩的诗总觉得要比现在的歌词好多了?且以唐三彩为 例。唐人见到的唐三彩一定和我们见到的不一样。我们见到的唐三彩要美得多,是时间和距离产生了美。 当时的唐三彩和唐诗一样流行,时尚。时时面对的东西,美不到哪里去。迎面的歌唱可能不被看重,千 百年的歌唱,会滋润和鼓舞同样歌唱着的心。 (摘编自陈鹏举《诗与歌词》) 5.下列对于唐诗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让人们感到真切和亲切的唐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人的情感所难以割舍。 B.在唐朝,人们盛行写诗和传唱诗,所以可以肯定,其中有一些诗并不是为了求取功名而创作的。 C.现在人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唐朝既被用作一种社交方式,又被作为流行歌曲的歌词,其中尤以后 者为多。 D.即使是大诗人李白的诗的传唱,到晚唐也就渐渐不再流行了,唐朝诗人之多,于此可见一斑。 6. 下列关于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的比较,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历史上唐诗最终为宋词元曲所取代,而三十年来中国的流行歌词却能长盛不衰,这是值得欣喜的。 B.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一样,写的都是人的现实和梦想,都会使人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 C.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和李白的《静夜思》,在表现对故乡的依恋和怀念方面可谓异曲同工。 D.比起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歌《我和你》显得更为出色。 7.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之涣说,如果最美的歌女唱的不是他的诗,从此就不写诗了。这说明王之涣的诗当时曾被广泛 传唱。 B.杜甫的诗,可能表现得文本一些,这应该跟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一定的关系,所以难以流行。 C.在唐代,唐三彩和唐诗一样也是流行的、时尚的东西,因而当时的人们是不会把它看得很珍贵的。 D.时间和距离能够产生美,可以想见,现在流行歌曲的歌词在若干年后应该也会被人们推崇的。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8—10 题。(9 分,每小题 3 分) 乾 隆 丁 亥冬,葬 三妹素文于上元之羊山,而奠以 文曰: 呜 呼 !汝生 于浙而葬于斯;离吾乡七百里矣 。当是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 为归骨所耶? 汝以一念 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虽命之 所存,天实为之 。然而累汝至此者,未 尝非 予之过也 。予幼从先生授经 ,汝差肩而坐,爱听古人节义事;一 日长成,遽躬蹈之 。呜呼!使汝 不 识 诗 书,或未 必艰贞若是。 余捉蟋蟀 ,汝奋臂出其间;岁寒 虫僵,同临其穴。今 予殓汝葬汝,而当日之情 形,憬然赴目 。 予九岁憩书斋 ,汝梳双髻 ,披单缣来 ,温《缁衣 》一章。适先生奓 入户,闻两童子音琅琅然 ,不 觉莞尔 ,连呼则则。此 七月望日事也。汝在 九原,当分明记之 。予弱冠粤行 ,汝掎裳悲恸。逾三 年,予 披宫锦还家,汝从东厢 扶案出,一家瞠视而笑 ;不记语从何起 ,大概说长安登科,函 使报
信迟早云尔。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旧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 历历,逼取便逝。悔当时不将暨婗情状,罗缕纪存。然而汝已不在人间,则虽年光倒流,儿时可 再,而亦无与为证印者矣 汝之义绝高氏而归也,堂上阿奶,仗汝扶持;家中文墨,目失汝办治。尝谓女流中最少明经 义,谙雅故者;汝嫂非不婉嫕,而于此微缺然。故自汝归后,虽为汝悲,实为予喜。予又长汝四 岁,或人间长者先亡,可将身后托汝,而不谓汝之先予以去也 前年予病,汝终宵刺探,减一分则喜,增一分则忧。后虽小差,犹尚碟,无所娱遺,汝来 床前,为说稗官野史可喜可愕之事,聊资一欢。呜呼!今而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 汝之疾也,予信医言无害,远吊扬州。汝又虑戚吾心,阻人走报;及至绵儇已极,阿奶问望 兄归否?强应日:‘诺"。已予先一日梦汝来诀,心知不详,飞舟渡江。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已 辰时气绝。四肢犹温,一目未瞑,盖犹忍死待予也。呜呼痛哉!早知诀汝,则予岂肯远游?即游 亦尚有几许心中言,要汝知闻,共汝筹画也。而今已矣!除吾死外,当无见期。吾又不知何日 死,可以见汝;而死后之有知无知,与得见不得见,又卒难明也。然则抱此无涯之憾,天乎?人 乎?而竟已乎! 汝之诗,吾已付梓;汝之女,吾已代嫁;汝之生平,吾已作传;惟汝之窀穸,尚未谋耳。先 茔在杭,江广河深,势难归葬,故请母命而宁汝于斯,便祭扫也。其旁葬汝女阿印;其下两冢, 为阿爷侍者朱氏,一为阿兄侍者陶氏。羊山矿渺,南望原隰,西望栖霞,风雨晨昏,羁魂有伴, 当不孤寂。所怜者,吾自戊寅年读汝哭侄诗后,至今无男,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辟耳。予 虽亲在,未敢言老,而齿危发秃,暗里自知,知在人间,尚复几日!阿品远官河南,亦无子女 九族无可继者。汝死我葬,我死谁埋?汝倘有灵,可能告我? 呜呼!身前既不可想,身后又不可知;哭汝既不闻汝言,奠汝又不见汝食。纸灰飞扬,朔风 野大,阿兄归矣,犹屡屡回头望汝也,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8.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前年予病,汝终宵刺探 探视问候 后虽小差,犹尚殪彈 同“甕 情稍微好转 C.此七月望日事也 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D.遇人仳高,致孤危托落 孤独不遇 9.下列各句词类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的是 例:汝又虑戚吾心,阻人走报 A.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B.阿品远官河南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D.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10.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本文通过对亡妹生前一些生活琐事的回忆,表达了对死者生前遇不幸,死后养于异乡的深切伤情, 寄托了对亡妹的无限哀思,表现了兄妹间的深情厚意
3 信迟早云尔 。凡此琐琐 ,虽为陈迹,然我一 日未死,则一日不能 忘。旧事填膺 ,思之凄梗,如影 历历,逼取便逝。悔当时不将嫛 婗 情状,罗缕纪存。然而汝已不在人间 ,则虽年光倒流,儿 时可 再 , 而 亦无与为 证印者矣。 汝之义绝 高氏而归也,堂上阿奶,仗汝扶持;家中文墨,目 失汝办治。尝谓女流中最少 明经 义 ,谙雅故者;汝嫂非 不婉嫕 ,而于此微缺然。故自汝归后 ,虽为汝悲 ,实为予喜。予又长 汝四 岁 , 或 人间长者 先亡,可将身后托汝,而不谓汝 之先予以去也。 前年予病 ,汝终宵刺探 ,减一分则喜,增一分则忧。后虽小 差,犹尚殗 碟,无所娱遣,汝来 床 前 , 为说稗官 野史可喜可愕之事,聊资一欢。 呜呼!今而后,吾将再病,教从 何处呼汝耶? 汝之疾也 ,予信医言无害 ,远吊扬州。汝又虑戚吾 心,阻人走报;及至绵惙 已极,阿奶问望 兄归否?强应 曰:"诺"。已予先一日梦汝来诀 ,心知不详,飞舟渡江 。果予以未时还家,而 汝已 辰时气绝 。四肢犹温,一目未瞑 ,盖犹忍死待予也。呜呼 痛哉!早知诀汝,则 予岂肯远游?即游 , 亦 尚 有 几许心中 言,要汝知闻,共汝筹画也。而 今已矣!除吾死外, 当 无见期。吾又不知何日 死,可 以见汝;而死后之有知 无知,与得见不得见 ,又卒难明也。然 则抱此无涯之憾,天乎 ?人 乎 ? 而 竟已乎! 汝之诗 ,吾已付梓 ;汝之女,吾 已代嫁;汝之生 平,吾已作传 ;惟汝之窀穸 ,尚未谋耳 。先 茔在杭,江广 河深,势难归葬,故请母命而宁 汝于斯,便祭扫也。其旁葬汝女 阿印;其下两冢, 一为阿爷侍者 朱氏,一为阿兄侍者陶氏 。羊山矿渺,南望原隰 ,西望栖霞,风雨晨 昏,羁魂有伴 , 当不孤寂 。所怜者,吾 自戊寅年读汝哭侄诗后 ,至今无男,两女牙牙,生汝死后 ,才周晬耳。予 虽亲在,未敢 言老,而齿危发秃,暗里自知, 知在人间,尚复几日!阿品远官 河南,亦无子女, 九 族 无 可继者。 汝死我葬,我死谁埋?汝倘有灵 ,可能告我? 呜呼 !身前既不可想,身 后又不可知;哭汝既不 闻汝言,奠汝又不见汝 食。纸灰飞扬,朔风 野 大 , 阿兄归矣 ,犹屡屡回头望汝也,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8.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前年予病,汝终宵刺探.. 探视问候 B.后虽小差.,犹尚殗殜 同“瘥”,病情稍微好转 C.此七月望.日事也 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D.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 孤独不遇 9.下列各句词类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的是( ) 例:汝又虑戚.吾心,阻人走报 A.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B.阿品远官.河南 C.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D.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10.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文通过对亡妹生前一些生活琐事的回忆,表达了对死者生前遭遇不幸,死后葬于异乡的深切伤情, 寄托了对亡妹的无限哀思,表现了兄妹间的深情厚意
B.“鸣呼!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坚贞若是”,既赞扬了素文的纯洁坚贞,又指出了悲剧的根源在于诗 书和礼教,写地极为深刻大胆 C.本文以极其细腻的笔触选取典型的细节,高情于景,写得情真意切,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如儿时兄妹 捉蟋螂,兄妹比肩读书等 D.本文叙事虽极琐细,但因以时间为序,以悲痛之情为线索,所以文章如珠在线,散而不乱 第卷(120分) 四、(23分) 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3分) (2)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4分) (3)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3分) 12阅读下面宋词,回谷下列问题。(8分) 南乡子梅花词和杨元素 苏轼 寒誉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忽见客来花下坐,惊飞,踏散芳英落洒卮。 痛饮又能诗,坐客无毡醉不知。花谢酒阑春到也,离离,一点微酸已着枝 [注]这首词是苏轼任杭州通判时(1074年初春)与杭州知州杨元素的唱和之作 (1)填空:这首“梅花词”凡56言,竟不见一个“”字,但通篇透露誉 报春的讯息 称得上“不着一字,尽显风流”。(2分) 2 花谢酒阑春到也,高离,一点微酸已着枝”,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它与上片起首“寒誉满疏 篱,急抱寒柯看玉裘”有什么联系?(6分) 13根据要求填写下列空缺(两题任选其一)(5分) (1)塞上长城空自许, 。(陆游《书愤》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庄子《逍遥游》) 乾坤日月浮。(杜甫《登岳阳楼》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 。(杜牧《阿房宫赋》)
4 B.“呜呼!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坚贞若是”,既赞扬了素文的纯洁坚贞,又指出了悲剧的根源在于诗 书和礼教,写地极为深刻大胆。 C.本文以极其细腻的笔触选取典型的细节,寓情于景,写得情真意切,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如儿时兄妹 捉蟋蟀,兄妹比肩读书等 D.本文叙事虽极琐细,但因以时间为序,以悲痛之情为线索,所以文章如珠在线,散而不乱。 第Ⅱ卷(120 分) 四、(23 分) 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 1)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3 分) ( 2)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4 分) (3)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3 分) 12.阅读下面宋词,回答下列问题。(8 分) 南乡子 梅花词和杨元素 苏轼 寒誉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忽见客来花下坐,惊飞,踏散芳英落洒卮。 痛饮又能诗,坐客无毡醉不知。花谢酒阑春到也,离离,一点微酸已着枝。 [注]这首词是苏轼任杭州通判时(1074 年初春),与杭州知州杨元素的唱和之作。 (1) 填空:这首“梅花词”凡 56 言,竟不见一个“ ”字,但通篇透露着 报春的讯息, 称得上“不着一字,尽显风流”。 (2 分) (2) “花谢酒阑春到也,离离,一点微酸已着枝”,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它与上片起首“寒誉满疏 篱,急抱寒柯看玉蕤”有什么联系?(6 分) 答: 13.根据要求填写下列空缺(两题任选其一)(5 分) (1)塞上长城空自许, _____________________ 。(陆游《书愤》)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_________________。(庄子《逍遥游》) ___________________,乾坤日月浮。(杜甫《登岳阳楼》)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2)古代诗文有许多描写秋的名句,如王勃《滕王阁序》“水尽而寒潭清, ”;杜甫 《登高》“ ,渚清沙白鸟飞回”;苏轼《赤壁職》“白露横江,水光天 凌万顷之茫然”;秦观《鹬桥仙》“ ,便胜却人间无数”;屈原《九敌湘夫人》 洞庭波兮木叶下”。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孕妇和牛 铁凝 孕妇牵着牛从集上回来,在通向村子的土路上走着 午后的太阳照耀着平坦的原野,干净又暖和。孕妇信手撒开缊绳,好让牛自在。当它拐进麦地歪起 脖子硝麦苗时,孕妇唤一声:"黑,出来。”黑是牛的名字。黑迟迟不肯离开麦地,孕妇就恼了:“黑 她喝道 孕妇爱赶集,只为了什么都看看,婆婆总是牵出黑来让孕妇骑,怕孕妇累着身子。黑怀不了孕啊 孕妇想。但她接过了缰绳,她愿意在空苭的路上有黑作伴。她和它好像有点同病相怜,又有点儿共同的 自豪感,于是一块儿腆着骄傲的肚子上了路。回来时,孕妇也没骑黑,走快走慢由着黑的性儿,当她走 得实在沉闷,才冷不丁叫 黑—呀『她夸张地拖长声,把黑弄得挺惊愕,拿无比温顺的大眼蹬 着孕妇。孕妇乐了,平原顿时热闹起来 远处,依稀出现了三三两两的黑点,是那些刚放学归来的孩子。孕妇累了,在路边一个巨大的石碑 上坐下来,黑又信步去了麦地闲逛。 这石碑属于一个王爷,后来让一些城里来的粗暴的年轻人绐推倒了。石碑躺在路边成了过路人歇脚 的坐物。碑上刻着一些文字,个个如同海碗大小。孕妇不识字,她经问过丈夫那是些什么字。丈夫也 不知道。丈夫说:“知道了有什么用?一个老辈子的东西。 孕妇坐在石碑上,又看见了这些字,她的屁股压住了其中一个。这次她挪开了,小心地坐在碑的边 沿。她弄不明白为什么她要这样,从前她歇脚,总是一屁股就坐上去。那么,原因还是胸膛下面这个肚 子吧。孕妇对这肚子充满着希翼,这希翼又因为远处那些越来越清楚的小黑点而变得更加具体。孕妇相 信,她的孩孑将来无疑要加入这上学、放学的队伍。若是孩子也问起这碑上的字,她不能够说不知道 她不愿意对不起孩子。 可她实在不认识这碑上的字啊。 放学的孩子们走近了,她叫住一个本家侄子,向他要了一张白纸和一杆铅笔。 孕妇一手握着铅笔,一手拿着白纸,等待着孩子们远去。她仿佛要背着众人去做一件鬼祟的事 孕妇将白纸平铺在石碑上。当她打算落笔,才发现这劳作于她是多么不易,她的手很巧,却支配不 了手中这杄笔。她努力端详着那陌生的大字,然后胆怯而又坚决地落下了第一笔。她描画着它们,心中 揣测它们是什么意思,又不由得感叹:字是一种多么好的东西啊! 夕阳西下,孕妇伏在石碑上已经很久了。她的脸红彤彤的,茁壮的手腕不时地发着抖。可她不能停 笔,她的心不叫她停笔。她长到这么大,还从来没干过这么累人、又这么不愿停手的活儿。 不知何时,黑已从麦地返回,卧在孕妇的身边。它静静的凝视着 脸上满是驯顺,像是守 像是鼓励 孕妇终于完成了她的劳作。在朦胧的暮色中她认真地数,那碑上的大字是十七个,她的白纸上那个 也落着十七个
5 (2)古代诗文有许多描写秋的名句,如王勃《滕王阁序》“潦水尽而寒潭清, ”;杜甫 《登高》“ ,渚清沙白鸟飞回”;苏轼《赤壁赋》“白露横江,水光天。 , 凌万顷之茫然”; 秦 观 《 鹊 桥 仙》 “ , 便 胜 却 人 间 无 数 ”; 屈原《九歌·湘夫人》 “ ,洞庭波兮木叶下” 。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2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孕妇和牛 铁 凝 孕妇牵着牛从集上回来,在通向村子的土路上走着。 午后的太阳照耀着平坦的原野,干净又暖和。孕妇信手撒开缰绳,好让牛自在。当它拐进麦地歪起 脖子啃麦苗时,孕妇唤一声:“黑,出来。”黑是牛的名字。黑迟迟不肯离开麦地,孕妇就恼了:“黑!” 她喝道。 孕妇爱赶集,只为了什么都看看,婆婆总是牵出黑来让孕妇骑,怕孕妇累着身子。黑也怀了孕啊, 孕妇想。但她接过了缰绳,她愿意在空荡的路上有黑作伴。她和它好像有点同病相怜,又有点儿共同的 自豪感,于是一块儿腆着骄傲的肚子上了路。回来时,孕妇也没骑黑,走快走慢由着黑的性儿,当她走 得实在沉闷,才冷不丁叫一声:“黑——呀!”她夸张地拖长声,把黑弄得挺惊愕,拿无比温顺的大眼瞪 着孕妇。孕妇乐了,平原顿时热闹起来。 远处,依稀出现了三三两两的黑点,是那些刚放学归来的孩子。孕妇累了,在路边一个巨大的石碑 上坐下来,黑又信步去了麦地闲逛。 这石碑属于一个王爷,后来让一些城里来的粗暴的年轻人给推倒了。石碑躺在路边成了过路人歇脚 的坐物。碑上刻着一些文字,个个如同海碗大小。孕妇不识字,她曾经问过丈夫那是些什么字。丈夫也 不知道。丈夫说:“知道了有什么用?一个老辈子的东西。” 孕妇坐在石碑上,又看见了这些字,她的屁股压住了其中一个。这次她挪开了,小心地坐在碑的边 沿。她弄不明白为什么她要这样,从前她歇脚,总是一屁股就坐上去。那么,原因还是胸膛下面这个肚 子吧。孕妇对这肚子充满着希冀,这希冀又因为远处那些越来越清楚的小黑点而变得更加具体。孕妇相 信,她的孩子将来无疑要加入这上学、放学的队伍。若是孩子也问起这碑上的字,她不能够说不知道, 她不愿意对不起孩子。 可她实在不认识这碑上的字啊。 放学的孩子们走近了,她叫住一个本家侄子,向他要了一张白纸和一杆铅笔。 孕妇一手握着铅笔,一手拿着白纸,等待着孩子们远去。她仿佛要背着众人去做一件鬼祟的事。 孕妇将白纸平铺在石碑上。当她打算落笔,才发现这劳作于她是多么不易,她的手很巧,却支配不 了手中这杆笔。她努力端详着那陌生的大字,然后胆怯而又坚决地落下了第一笔。她描画着它们,心中 揣测它们是什么意思,又不由得感叹:字是一种多么好的东西啊! 夕阳西下,孕妇伏在石碑上已经很久了。她的脸红彤彤的,茁壮的手腕不时地发着抖。可她不能停 笔,她的心不叫她停笔。她长到这么大,还从来没干过这么累人、又这么不愿停手的活儿。 不知何时,黑已从麦地返回,卧在孕妇的身边。它静静的凝视着孕妇,脸上满是驯顺,像是守候, 像是鼓励。 孕妇终于完成了她的劳作。在朦胧的暮色中她认真地数,那碑上的大字是十七个,她的白纸上那个 也落着十七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