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宏观上描述学生应养成哪些素质、学会课程哪些知识、形成哪些技能、具有哪些能力,应特别突出素质目标。课程目标的描述要具体明确,通过布音姆行为动词,做到可教、可学、可测量、可评价、可达成。要用职业能力表述课程能力目标,重点关注学生能做什么,而不是知道什么。从“学生中心”的角度说明本课程教学要达到的总体目标,即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并与人才培养方案中毕业要求的指标点对应。总目标:总体描述,即学生学习该课程后应达到的预期目标。分目标:用具体、可检验的语言说明学生实际能达到的目标,包括素质目标、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部分或组合。通过本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学生达到:课程学习目标达成途径课程目标1-在项目研究中能够融入团队,在团队中根据需要承担相应的职责。课程目标2-能够利用****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结合*****技术,对*****问题进行建模。课程目标3-能够应用****原理/知识,通过****手段,分析*****问题。课程目标4-能够根据****要求,合理选择***器件/技术/工程工具,设计针对****问题的解决方案,并在设计过程中体现*****意识,充分考虑*****因素。......说明:1.课程目标要支撑毕业要求分解指标点,原则上课程目标要与所支撑的毕业要求分解指标点一一对应。2.课程体系支撑毕业要求矩阵中重点支撑(H、M、L)任务是撰写课程目标的主要依据,但可能没有包含课程的全部目标任务,课程(尤其是支撑毕业要求分解指标点较少的课程)需完整撰写课程目标并支撑相应的毕业要求分解指标点,即没有重点支持任务不代表没有支撑任务。3.每个课程目标由多个观测点(课程内容的教学目标)构成,需准确表达学生学习的产出目标,而非教学要求。4.课程目标中必须使用有强烈动作意味的动词,比如分析、设计、仿真、建模、比较、显示、描述、评价、解释、辨明、说明、确定、做出、查寻、利用等。诸如此类动词指明了可评价的行为。从可测性角度而言,凡是确切的知识都是可测量的。具体参考下表中动词:IV
IV 从宏观上描述学生应养成哪些素质、学会课程哪些知识、形成哪些技能、 具有哪些能力,应特别突出素质目标。 课程目标的描述要具体明确,通过布鲁姆行为动词,做到可教、可学、可 测量、可评价、可达成。要用职业能力表述课程能力目标,重点关注学生能做 什么,而不是知道什么。 从“学生中心”的角度说明本课程教学要达到的总体目标,即教学活动实 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并与人才培养方案中毕业要求的指标点对应。 总目标:总体描述,即学生学习该课程后应达到的预期目标。 分目标:用具体、可检验的语言说明学生实际能达到的目标,包括素质目 标、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部分或组合。 通过本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学生达到: 课程学习目标 达成途径 课程目标 1-在项目研究中能够融入团队,在团 队中根据需要承担相应的职责。 . 课程目标 2-能够利用****基本理论和*****分 析方法结合*****技术,对*****问题进行建模。 . 课程目标 3-能够应用****原理/知识,通过**** 手段,分析*****问题。 . 课程目标 4-能够根据****要求,合理选择**** 器件/技术/工程工具,设计针对****问题的解决 方案,并在设计过程中体现*****意识,充分考 虑*****因素。 . . 说明: 1.课程目标要支撑毕业要求分解指标点,原则上课程目标要与所支撑的毕业 要求分解指标点一一对应。 2.课程体系支撑毕业要求矩阵中重点支撑(H、M、L)任务是撰写课程目 标的主要依据,但可能没有包含课程的全部目标任务,课程(尤其是支撑毕业 要求分解指标点较少的课程)需完整撰写课程目标并支撑相应的毕业要求分解 指标点,即没有重点支持任务不代表没有支撑任务。 3.每个课程目标由多个观测点(课程内容的教学目标)构成,需准确表达学 生学习的产出目标,而非教学要求。 4.课程目标中必须使用有强烈动作意味的动词,比如分析、设计、仿真、建 模、比较、显示、描述、评价、解释、辨明、说明、确定、做出、查寻、利用 等。诸如此类动词指明了可评价的行为。从可测性角度而言,凡是确切的知识 都是可测量的。具体参考下表中动词:
分类目标层次可供选择的行为动词接受(经历、感受)查阅、选择、赞同、体会、观察、尝试、思考陈述、领会、思考、讨论、探讨、调查、......素养类(含体验性)兴趣(反应、认同)支持、解释、评价、关注、培养、促进、.....热爱热爱、形成、养成、提升、遵守、乐于、......品格形成相信、拒绝、成为、具有、尊重、树立、……·记忆知道、记住、指出、列出、背诵、简述、...理解描述、解释、比较、说明、举例、…知识类简单应用计算、运用、利用、制作、推导、解决、……..综合应用分析、总结、编写、设计、研究、决策、…·创新评价、比较、证明、解释、编写、…….模仿尝试、练习、模仿、分解、使用、移动、.理解初步学会、在教师指导下·运行、演示调试.·能力类协调独立操作、表达、展示、开发、实现、……·(含过程性)熟练灵活运用、有效使用、适应、发现、探究、联系、....创新改变、新编、创造、创作、提升、拓展、扩展、….四、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靠左,空两格、小四号、黑体,加粗,段前0.5行,段后0.5行)课程贡献毕业要求毕业要求分解指标点目标度毕业要求2:(发现问题)能能够运用相关科学原理,识别和判2目标1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断复杂工程问题的关键环节。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2.目标2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知晓和理解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毕业要求7:(面向人类)能目标3的理念和内涵。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2目标4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V 分类 目标层次 可供选择的行为动词 素养类 (含体验性) 接受(经历、感受) 查阅、选择、赞同、体会、观察、尝试、. 思考 陈述、领会、思考、讨论、探讨、调查、. 兴趣(反应、认同) 支持、解释、评价、关注、培养、促进、. 热爱 热爱、形成、养成、提升、遵守、乐于、. 品格形成 相信、拒绝、成为、具有、尊重、树立、. 知识类 记忆 知道、记住、指出、列出、背诵、简述、. 理解 描述、解释、比较、说明、举例、. 简单应用 计算、运用、利用、制作、推导、解决、. 综合应用 分析、总结、编写、设计、研究、决策、. 创新 评价、比较、证明、解释、编写、. 能力类 (含过程性) 模仿 尝试、练习、模仿、分解、使用、移动、. 理解 初步学会.、在教师指导下.运行、演示、调试、. 协调 独立操作、表达、展示、开发、实现、. 熟练 灵活运用、有效使用、适应、发现、探究、联系、. 创新 改变、新编、创造、创作、提升、拓展、扩展、. 四、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靠左,空两格、小四号、黑体,加粗,段前 0.5 行,段后 0.5 行)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分解指标点 课程 目标 贡献 度 毕业要求 2:(发现问题)能 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 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 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 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 结论。 2-1 能够运用相关科学原理,识别和判 断复杂工程问题的关键环节。 目标 1 2-2 . 目标 2 毕业要求 7:(面向人类)能 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复杂工程 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 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7-1 知晓和理解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的理念和内涵。 目标 3 7-2 . 目标 4
(小四,宋体)说明:1.毕业要求序号按照专业毕业要求条目序号填写。2.课程目标与指标点要合理对应,原则上课程目标与所支撑的毕业要求分解指标点一一对应。3. 该表须与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毕业要求及其指标点对应。4.多个课程目标可以对应一个毕业要求,但一个课程目标尽量不要发生对应多个毕业要求。5.贡献度的数值与支撑度的等级须匹配。6.表中中文字体设置为宋体五号,行间距20磅。五、教学方法(靠左,空两格、小四号、黑体,加粗,段前0.5行,段后0.5行)概括阐述在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应注重、采取、应用怎样的教学方式方法达到相应的课程目标。(如:比较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目标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合作学习教学法、话题式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讨论教学法、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头脑风暴教学法、讲授教学法、主体教学法、谈话教学法、演示教学法、发现式教学法、张贴板教学法等,以上示例仅供参考。)1......(支撑课程目标1)。....(支撑课程目标2)。..(小四,宋体)六、教学内容与教学安排(靠左,空两格、小四号、黑体,加粗,段前0.5行,段后0.5行)(一)课堂教学内容及安排(靠左,空两格、小四号、黑体,段前0.25行,段后 0.25行)学序思政元素/教学对应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重难点号时方法课程目思政案例VI
VI .(小四,宋体) 说明: 1.毕业要求序号按照专业毕业要求条目序号填写。 2.课程目标与指标点要合理对应,原则上课程目标与所支撑的毕业要求分 解指标点一.一.对.应.。 3.该表须与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毕业要求及其指标点对应。 4.多.个.课.程.目.标.可.以.对.应.一.个.毕.业.要.求.,.但.一.个.课.程.目.标.尽.量.不.要.发.生.对. 应.多.个.毕.业.要.求.。 5.贡献度的数值与支撑度的等级须匹配。 6.表中中文字体设置为宋体五号,行间距 20 磅。 五、教学方法(靠左,空两格、小四号、黑体,加粗,段前 0.5 行,段后 0.5 行) 概括阐述在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应注重、采取、应用怎样的教学方式方 法达到相应的课程目标。(如:比较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法、任 务驱动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目标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合作 学习教学法、话题式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讨论教学法、理实一体化教学法、 头脑风暴教学法、讲授教学法、主体教学法、谈话教学法、演示教学法、发现 式教学法、张贴板教学法等,以上示例仅供参考。) 1. . (支撑课程目标 1)。 2. . (支撑课程目标 2)。 .(小四,宋体) 六、教学内容与教学安排(靠左,空两格、小四号、黑体,加粗,段前 0.5 行, 段后 0.5 行) (一)课堂教学内容及安排(靠左,空两格、小四号、黑体,段前 0.25 行,段后 0.25 行) 序 号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学 时 重难点 思政元素/ 思政案例 教学 方法 对应的 课程目
标(简述)教学重点·…(**.法)目标 1教学难点:…(**法)目标22S总计说明:1.应用创新实践环节课程可将此部分内容删除。2.教学重点和难点应避免完全相同,要根据具体的教学要求,进行设置。3.教学目标:写出通过相应的课程内容,要求学生达到的产出目标,如学生能够,完成……,表达……等。4.对应的课程目标填写序号即可。(二)课内实践项目内容及安排(靠左,空两格、小四号、黑体,段前0.25行,段后0.25行)说明:如无课内实践内容,请将此部分内容删除。实验(实践)类型教学对应的课序实验(实践)学时实验(实践)内容(演示、验证、综号项目方法程目标合、设计研究等)1目标12目标23........合计七、考核形式与成绩评定(靠左,空两格、小四号、黑体,加粗,段前0.5行,段后0.5行)(一)评价方式(靠左,空两格、小四号、黑体,段前0.25行,段后0.25行)VII
VII (简述) 标 1 教学重点:.(** 法) 教学难点:.(** 法) 目标 1 2 目标 2 3 . 总计 —— 说明: 1.应用创新实践环节课程可将此部分内容删除。 2.教学重点和难点应避免完全相同,要根据具体的教学要求,进行设置。 3.教学目标:写出通过相应的课程内容,要求学生达到的产出目标,如学生 能够.,完成.,表达.等。 4.对应的课程目标填写序号即可。 (二)课内实践项目内容及安排(靠左,空两格、小四号、黑体,段前 0.25 行,段后 0.25 行) 说明:如无课内实践内容,请将此部分内容删除。 序 号 实验(实践) 项目 实验(实践)内容 学时 实验(实践)类型 (演示、验证、综 合、设计研究等) 教学 方法 对应的课 程目标 1 目标 1 2 目标 2 3. . . 合计 —— 七、考核形式与成绩评定(靠左,空两格、小四号、黑体,加粗,段前 0.5 行, 段后 0.5 行) (一)评价方式(靠左,空两格、小四号、黑体,段前 0.25 行,段后 0.25 行)
评价方式及比例(%)课程目标成绩比例(%)作业测验讨论考试实验操作实验报告...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2课程目标3课程目标n...合计100说明:1.各评价方式占分比例应按照权重设置规则,权重值建议按5%递进。2.不建议完全采用终结性的单一测试作为总评成绩,鼓励多元化过程考核。3.采取的评价方式必须遵循“学生全覆盖”的公平原则。4.采取的评价方式应确保真实有效,无法杜绝抄袭和工作强度过高的评价方式都视作不合理,不应作为评价方式。(二)评价标准(靠左,空两格、小四号、黑体,段前0.25行,段后0.25行)评价标准课考程目考核点核方不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值标式及格(90-10(75-89(7079(60-70AAonA05考核点XXXXXXXXXXX作业XXXXXXXXXXxXxX1:考核点大作课程目标1业2:讨论课程目考试标2VIII
VIII 说明: 1.各评价方式占分比例应按照权重设置规则,权重值建议按 5%递进。 2.不建议完全采用终结性的单一测试作为总评成绩,鼓励多元化过程考核。 3.采取的评价方式必须遵循“学生全覆盖”的公平原则。 4.采取的评价方式应确保真实有效,无法杜绝抄袭和工作强度过高的评价方 式都视作不合理,不应作为评价方式。 (二)评价标准(靠左,空两格、小四号、黑体,段前 0.25 行,段后 0.25 行) 课 程目 标 考核点 考 核方 式 分 值 评价标准 优秀 (90-10 0 分) 良好 (75-89 分) 中等 (70-79 分) 及格 (60-70 分) 不 及格 (0-5 课程目 标 1 考核点 1: 作业 XXXXX XXXXX XXXX X XXXX X XXX XX 考核点 2: 大作 业 . 讨论 课程目 标 2 考试 课程目标 评价方式及比例(%) 成绩比例(%) 作业 测验 讨论 考试 实验操作 实验报告 .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 3 课程目标 n . 合计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