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历史发展的趋势,故B项正确。 续表 7.古罗马人称中国为“丝国”,古罗马执政官凯撒穿着丝袍进 项目 观点内容 入刷场,轰动一时。古罗马人穿着中国的丝绸最早是在 ( A.秦朝时 三条丝绸之路本身就是由于中国独特的自然地理 B.西汉时 学者3环境造成的,当然也与人文地理环境有关。海上 C.唐朝时 D.宋朝时 丝路取代陆路,也正是这种环境发晨的必然结果 答案B 解析西汉张骞通西域,开通了丝鲷之路,中国的丝和丝 织品源源不断地运往欧洲等地,B项正确。 丝绸之路中的“丝绸”一词,已不再是中外商业史 8.拉丁语是古代罗马人使用的语言,现在很多语种如西班牙 上交流的商品“丝绸”之狭义,而是一个文化象征 语、葡萄牙语、法语、意大利语等都从拉丁语衍化而来。这 学者4符号。所以丝绸之路是沟通中国与域外交流的 说明() 个“交通网络”,包括商业、文化和民族迁徙交融这 A古罗马人是欧洲人的祖先 三大功能 B.罗马帝国的征服和统治充斥着暴力 摘编自[法]阿里·玛扎海里著,耿昇译 C.古罗马人有很强的语言天赋 《丝绸之路:中国一波斯文化交流史》 D.古罗马的文化渗透到它统治过的地区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朝丝绸之路形成的历史条件,并 答案D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朝丝绸之路的主要特点。 解析现在的西班牙、葡萄牙、法国、意大利等国在古代都 (2)根据材料二,分别概括四位学者的观点。并指出学者 在罗马的统治范围内,故D项正确。 1、学者3与学者2、学者4分别从哪两个视角研究丝 9.《后汉书·西域传》记载:“至(东汉)桓帝延熹九年(166 绸之路。 年),大秦(古罗马)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越南海路)献 参考答案(1)历史条件:西汉强盛,张塞通西域:中国 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这是中西直接往来的最 丝织技术先进,丝绸影响扩大:罗马帝国对丝绸有强劲需 早记载。对上述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求。特点:历史悠久;以中国丝绸为主要贸易商品:贸易 A.有利于汉朝造纸技术的对外传播 动力主要来自罗马帝国:以中亚为桥梁:区域范围广。 B.大秦遣使旨在传播基督教 (2)观点:学者1,丝绸之路有多条路线。学者2,丝 C.西亚成为陆上丝绸之路的中转站 绸之路有多种往来人员,目的各异。学者3,丝绸之路的 D.有助于中西文明的交流 形成和演变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学者4,丝绸之路有 答案D 三大功能。视角:学者1、学者3的研究视角是地理环 二、非选择题 境:学者2、学者4的研究视角是丝绸之路的功能 10材料一将其命名为“丝绸之路”,其实是张骞通西域起 等级考·拓展提高 到的效果。张骞通西域本身是出于军事、政治目的,而不 是出于贸易。张骞出使西域扩大了中国丝绸在中亚的影 1.在希腊哲学里,学者们直到最近才发现来自美索不达米亚 响,引起了更远地方人们的兴趣。罗马帝国实力强大,对 的原型,《伊索寓言》中的几个故事在苏美尔传说中都有原 丝绸有强劲需求,罗马帝国贵族都以穿上丝绸为贵,随后 型:公元前18世纪,两河流域人民编写了人类历史上最早 丝绸价格甚至高过黄金,而汉朝是丝绸唯一来源。 的农书一—《农人历书》,其开导词与赫西俄德的《田功农 一摘编自葛剑雄《历史上中国没有 时》惊人的相似。这表明() 动力进行丝绸贸易》 A.两河流域是古代西方文化的源头 材料二随着对丝绸之路研究的深入,史学界提出了许 B.两河流域文化与希腊文化相互影响 多新的观点,如下表所示。 C.两河流域文化对西方世界文化影响广泛 D.两河流域文化对希腊文化产生一定影响 项目 观点内容 答案D 丝绸之路不止一条,依据地理位置及其途经路线, 解析材料体现了两河流域文化对希腊哲学、文学和农学 学者1 可分为西北陆上丝铜之路、西南陆上丝绸之路、海 等方面产生了一定影响,故项正确:A项不符合题意。 上丝鲷之路 排除:材料说明的是两河流域文化的影响,并不是相互影 响,排除B项;材料不是说明两河流域文化对西方世界文 丝纲之路上商品流通的参与者有汉人、波斯人、突 化影响广泛,只是反映了对希腊文化的影响,排除C项。 厥人、大食人等。除了以经商为主的商人,参与丝 2.波斯国王大流士宣称:“凡忠信之士,我赐予恩典:凡不义 学者2 绸之路商品流通的还有僧侣,他们绝大多数并不 之人,我严惩不贷…凡我给他们的一切命令,他们都遵 以获利为目标,而是以宗教传播为己任 行不误。…靠阿胡拉马兹达之佑,我统治了这个帝国。” 材料主要说明了() A.国王是波斯帝国的核心和最高统治者 11
第一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历史发展的趋势,故B项正确。 7.古罗马人称中国为“丝国”,古罗马执政官凯撒穿着丝袍进 入剧场,轰动一时。古罗马人穿着中国的丝绸最早是在 ( ) A.秦朝时 B.西汉时 C.唐朝时 D.宋朝时 答案 B 解析 西汉张骞通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中国的丝和丝 织品源源不断地运往欧洲等地,B项正确。 8.拉丁语是古代罗马人使用的语言,现在很多语种如西班牙 语、葡萄牙语、法语、意大利语等都从拉丁语衍化而来。这 说明( ) A.古罗马人是欧洲人的祖先 B.罗马帝国的征服和统治充斥着暴力 C.古罗马人有很强的语言天赋 D.古罗马的文化渗透到它统治过的地区 答案 D 解析 现在的西班牙、葡萄牙、法国、意大利等国在古代都 在罗马的统治范围内,故D项正确。 9.《后汉书·西域传》记载:“至(东汉)桓帝延熹九年(166 年),大秦(古罗马)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越南海路)献 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这是中西直接往来的最 早记载。对上述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有利于汉朝造纸技术的对外传播 B.大秦遣使旨在传播基督教 C.西亚成为陆上丝绸之路的中转站 D.有助于中西文明的交流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10.材料一 将其命名为“丝绸之路”,其实是张骞通西域起 到的效果。张骞通西域本身是出于军事、政治目的,而不 是出于贸易。张骞出使西域扩大了中国丝绸在中亚的影 响,引起了更远地方人们的兴趣。罗马帝国实力强大,对 丝绸有强劲需求,罗马帝国贵族都以穿上丝绸为贵,随后 丝绸价格甚至高过黄金,而汉朝是丝绸唯一来源。 ———摘编自葛剑雄《历史上中国没有 动力进行丝绸贸易》 材料二 随着对丝绸之路研究的深入,史学界提出了许 多新的观点,如下表所示。 项目 观点内容 学者1 丝绸之路不止一条,依据地理位置及其途经路线, 可分为西北陆上丝绸之路、西南陆上丝绸之路、海 上丝绸之路 学者2 丝绸之路上商品流通的参与者有汉人、波斯人、突 厥人、大食人等。除了以经商为主的商人,参与丝 绸之路商品流通的还有僧侣,他们绝大多数并不 以获利为目标,而是以宗教传播为己任 续表 项目 观点内容 学者3 三条丝绸之路本身就是由于中国独特的自然地理 环境造成的,当然也与人文地理环境有关。海上 丝路取代陆路,也正是这种环境发展的必然结果 学者4 丝绸之路中的“丝绸”一词,已不再是中外商业史 上交流的商品“丝绸”之狭义,而是一个文化象征 符号。所以丝绸之路是沟通中国与域外交流的一 个“交通网络”,包括商业、文化和民族迁徙交融这 三大功能 ———摘编自[法]阿里·玛扎海里著,耿昇译 《丝绸之路:中国—波斯文化交流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朝丝绸之路形成的历史条件,并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朝丝绸之路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分别概括四位学者的观点。并指出学者 1、学者3与学者2、学者4分别从哪两个视角研究丝 绸之路。 参考答案 (1)历史条件:西汉强盛,张骞通西域;中国 丝织技术先进,丝绸影响扩大;罗马帝国对丝绸有强劲需 求。特点:历史悠久;以中国丝绸为主要贸易商品;贸易 动力主要来自罗马帝国;以中亚为桥梁;区域范围广。 (2)观点:学者1,丝绸之路有多条路线。学者2,丝 绸之路有多种往来人员,目的各异。学者3,丝绸之路的 形成和演变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学者4,丝绸之路有 三大功能。视角:学者1、学者3的研究视角是地理环 境;学者2、学者4的研究视角是丝绸之路的功能。 等级考 拓展提高 1.在希腊哲学里,学者们直到最近才发现来自美索不达米亚 的原型,《伊索寓言》中的几个故事在苏美尔传说中都有原 型;公元前18世纪,两河流域人民编写了人类历史上最早 的农书———《农人历书》,其开导词与赫西俄德的《田功农 时》惊人的相似。这表明( ) A.两河流域是古代西方文化的源头 B.两河流域文化与希腊文化相互影响 C.两河流域文化对西方世界文化影响广泛 D.两河流域文化对希腊文化产生一定影响 答案 D 解析 材料体现了两河流域文化对希腊哲学、文学和农学 等方面产生了一定影响,故 D项正确;A 项不符合题意, 排除;材料说明的是两河流域文化的影响,并不是相互影 响,排除B项;材料不是说明两河流域文化对西方世界文 化影响广泛,只是反映了对希腊文化的影响,排除C项。 2.波斯国王大流士宣称:“凡忠信之士,我赐予恩典;凡不义 之人,我严惩不贷……凡我给他们的一切命令,他们都遵 行不误。……靠阿胡拉马兹达之佑,我统治了这个帝国。” 材料主要说明了( ) A.国王是波斯帝国的核心和最高统治者 11
历史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配人教版 B.大流士以严酷法律治国 续表 C.波斯帝国建立了较完善的官僚体系 文明 铁器使用情况 D.波斯国王相信君权神授 答案A 在荷马时代(公元前12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之末 解析根据材料“几忠信之士,我赐予恩典;凡不义之人, 铁制工具普遍使用,农业中装有铁铧的重犁施展威 古希腊 我严惩不贷…凡我给他们的一切命令,他们都遵行不 力,希腊多山而贫瘠的土地因之成片地得以开垦与 误…我统治了这个帝国”,可知波斯帝国具有明显的君 深耕,粮食生产也有较大程度地增长 主专制色彩,故选A项:B、C、D三项与材料无关,均排除。 3.据统计,1世纪时,罗马全年的节庆娱乐日为66天:2世纪 公元前6世纪首度出现铁的使用。从此,木制的未 裙逐渐被铁器所取代,出现了用牛牵引铁犁的耕作 时,节庆娱乐日有123天:4世纪时,节庆娱乐日增至175 中国 天。在节日里,奴隶角斗、斗兽、戏剧、赛车等活动皆由国 方法,农作的效率空前提高。1403年,铁产量达到 库开支。这段材料说明罗马帝国灭亡的原因是( 16万吨 A.农业发展的落后 一摘编自吴臻义、吴惠芳《世界文化》 B.工商业出现大衰退 阅读材料,请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简单论述。(要求:明确 C.统治者奢侈腐化 D.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写出所拟论题,闸述须有史实依据) 参考答案观点:铁器的应用助推了古代文明的发展 答案C 与进步。 解析材料涉及节庆娱乐日的增加和活动费用支出,说明 论证:铁制农具普遍使用之后,古希腊的农业迅速发 罗马帝国灭亡的原因是统治者奢侈腐化,故C项正确:材 展,极大地推动了古希腊文明的进步。农业的发展进步, 料不是从农业发展的角度论述罗马帝国的灭亡,排除A 为城邦时代民主政治的繁荣以及以人文主义为代表的古 项:材料没有涉及工商业出现大衰退以及农民起义的信 希腊哲学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春秋战国时期, 息,排除B、D两项。 铁农具和牛耕在中国出现。新的生产工具的使用,极大地 挑战·创新 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从而带来了一系列社会剧变。经济 上,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政治上, 材料 随着诸侯争霸的推进,各国纷纷进行政治改革,中央集权 文明 铁器使用情况 体制初露端倪:思想文化上,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局面逐 渐兴起。 赫梯 公元前1400年左右,赫梯人大规模使用铁器 综上所述,无论古代的东方还是西方,铁器特别是铁 农具的应用在社会的发展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是文明发 展的重要助推器。 12
历 史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 配人教版 B.大流士以严酷法律治国 C.波斯帝国建立了较完善的官僚体系 D.波斯国王相信君权神授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凡忠信之士,我赐予恩典;凡不义之人, 我严惩不贷……凡我给他们的一切命令,他们都遵行不 误……我统治了这个帝国”,可知波斯帝国具有明显的君 主专制色彩,故选 A项;B、C、D三项与材料无关,均排除。 3.据统计,1世纪时,罗马全年的节庆娱乐日为66天;2世纪 时,节庆娱乐日有123天;4世纪时,节庆娱乐日增至175 天。在节日里,奴隶角斗、斗兽、戏剧、赛车等活动皆由国 库开支。这段材料说明罗马帝国灭亡的原因是( ) A.农业发展的落后 B.工商业出现大衰退 C.统治者奢侈腐化 D.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答案 C 解析 材料涉及节庆娱乐日的增加和活动费用支出,说明 罗马帝国灭亡的原因是统治者奢侈腐化,故C项正确;材 料不是从农业发展的角度论述罗马帝国的灭亡,排除 A 项;材料没有涉及工商业出现大衰退以及农民起义的信 息,排除B、D两项。 挑战 创新 材料 文明 铁器使用情况 赫梯 公元前1400年左右,赫梯人大规模使用铁器 续表 文明 铁器使用情况 古希腊 在荷马时代(公元前12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之末, 铁制工具普遍使用,农业中装有铁铧的重犁施展威 力,希腊多山而贫瘠的土地因之成片地得以开垦与 深耕,粮食生产也有较大程度地增长 中国 公元前6世纪首度出现铁的使用。从此,木制的耒 耜逐渐被铁器所取代,出现了用牛牵引铁犁的耕作 方法,农作的效率空前提高。1403年,铁产量达到 16万吨 ———摘编自吴臻义、吴惠芳《世界文化》 阅读材料,请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简单论述。(要求:明确 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参考答案 观点:铁器的应用助推了古代文明的发展 与进步。 论证:铁制农具普遍使用之后,古希腊的农业迅速发 展,极大地推动了古希腊文明的进步。农业的发展进步, 为城邦时代民主政治的繁荣以及以人文主义为代表的古 希腊哲学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春秋战国时期, 铁农具和牛耕在中国出现。新的生产工具的使用,极大地 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从而带来了一系列社会剧变。经济 上,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政治上, 随着诸侯争霸的推进,各国纷纷进行政治改革,中央集权 体制初露端倪;思想文化上,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局面逐 渐兴起。 综上所述,无论古代的东方还是西方,铁器特别是铁 农具的应用在社会的发展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是文明发 展的重要助推器。 12
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 通史概览 a 东非沿海地区产 津巴布韦进 生一系列国家 入鼎盛时期 桑海达于极盛 (10一15世纪) (14一15世纪) (16世纪) 奥斯曼帝国兴起 阿克苏姆王国 阿拉伯人 进入鼎盛时期 大规模向 俄罗斯兴起并扩张 外扩张 4世纪 5世纪 6世纪 910 11131295.14145315世纪末154716世纪17世纪 7世纪646年8世纪世纪世纪世纪世纪年世纪末年16世纪初年后期末 西欧! 笈多帝国西罗马拜占庭 伊斯兰大化封君 城市 德印英国 朝 拜占庭印加国 伊凡四世 兴盛、罗帝国灭扩张 教创立改新封臣 兴起 里加“模范 鲜 帝国 家鼎盛加冕为沙皇 马帝国亡 制度 苏国议会”建灭亡 分裂 丹 立 立 拜占庭帝国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素养·目标定位 目标素养 知识概览 1.通过对中古时期西欧的封君封臣制度、庄 封君封臣制度 园与农奴制度的学习,了解欧洲封建社会 西欧封建社会 庄园 的社会风貌,培养时空观念 中 农奴制度 2.通过对中古时期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 时 王权的加强 的基本史实的学习,培养史料实证的素养 期 中古西欧的王权 和运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的能力 城市与教会 城市的兴起与发展 3.通过梳理拜占庭帝国和俄罗斯帝国的基本 欧 基督教会 史实,认识两大帝国兴衰的规律,加深对文 拜占庭帝国 明的多元性这一观点的认识 拜占庭与俄罗斯 俄罗斯的兴起 课前·基础认知 一、西欧封建社会 2.封君封臣制度 1,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封君封臣制度是社会动荡和自然经济的产物,8世纪 (1)建立:在罗马帝国的废墟和日耳曼人迁徙后建立 产生 后逐渐与封土联系在一起 的一系列王国的基础上,西欧封建社会产生了。 (2)基本特征: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封君封臣制 度、庄园与农奴制度。 13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通史概览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素养·目标定位 目 标 素 养 知 识 概 览 1.通过对中古时期西欧的封君封臣制度、庄 园与农奴制度的学习,了解欧洲封建社会 的社会风貌,培养时空观念 2.通过对中古时期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 的基本史实的学习,培养史料实证的素养 和运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梳理拜占庭帝国和俄罗斯帝国的基本 史实,认识两大帝国兴衰的规律,加深对文 明的多元性这一观点的认识 课前·基础认知 一、西欧封建社会 1.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1)建立:在罗马帝国的废墟和日耳曼人迁徙后建立 的一系列王国的基础上,西欧封建社会产生了。 (2)基本特征: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封君封臣制 度、庄园与农奴制度。 2.封君封臣制度 产生 封君封臣制度是社会动荡和自然经济的产物,8世纪 后逐渐与封土联系在一起 13
历史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 配人教版 续表 ③中古中后期,随着社会环境逐渐稳定,经济增长,西欧 地方领主为其家族和亲兵提供土地作为给养。授予土 各国王权有不同程度的加强。 含义 地者为封君,领取土地者为封臣。封臣必须效忠封君 (2)王权的加强 主要义务是服兵役 ①英格兰国王在与贵族的斗争中强化权力,到15世纪 晚期都锋王朝建立后,英格兰逐渐形成了较为强大的王权。 土地被层层分封,各级封建主都是土地事实上的占有 ②法兰西国王借助通婚和征服等手段,击败各地封建 结果 者,享有土地上的司法、行政和经济等各种权力 主,逐步扩大王室领地,到15世纪晚期,基本完成了法兰西 的统一,王权得到强化。 一方面,国王或皇帝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通过封君 ③15世纪末,在伊比利亚半岛形成的国家有西班牙和 封臣制度与各级封建主联系起来,成为西欧社会的统 葡萄牙。 治阶级 2.封建城市的发展 影响 另一方面,封建主作为领主,在各自的领地内独立行使 耕地面积增加,风力、水 力和畜力得到比较有效 权力,政治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 原 封建经济 的利用 因门的发展 工商业逐渐复兴和繁荣 3.庄园 封 (1)含义:庄园是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大小不 田 10一11世纪起,西欧各地兴起了众 现 多城市 一,耕地由领主自营地和农民份地组成。 (2)经营方式:领主自营地由领主直接经营,由农奴耕 市 城市位于封建主的土地上,主要居 种,收入归领主所有。农民份地是农民从领主处领有的土 发 民是手工业者和商人,他们以工商 地,分为农奴份地和自由农份地,自耕自收。 展 业为基本谋生手段 (3)农奴制:农奴在法律上是非自由人,被固着于土地 些城市通过与封建主谈判,或以 上,需要自备工具为领主服一定时间的劳役。农奴和自由农 特 金钱赎买,或武装暴动,赢得一定 民还要向领主缴纳租税。领主或其管家主持的庄园法庭审 征 程度的自治权。自治有利于城市经 理庄园内的各种案件,维护庄园的秩序。 济的发展,一些城市兴办大学 微思考 城市还以金钱和人力支持王权, 定程度上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 3.基督教会 (1)地位:在中古西欧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表现 ①基督教会拥有大量庄园和广袤土地,并向信徒征收什 一税。 ②基督教会是最大的有组织的力量,形成了从教皇到各 级神职人员的等级制度。 ③整个西欧社会的居民几乎都是基督教徒,教会控制着 他们的精神生活,宗教戒律严重束缚了人性的发展。 傲思考2在中古西欧社会,僧侣是祈祷的人,骑士 西欧封建庄园示意图 仔细观察“西欧封建庄园示意图”,从中你能得出哪些 是作战的人,农民是劳作的人。 信息? 提示信息:农奴的住宅矮小,封建主的城堡宏伟高 大,农奴受到残酷剥削,阶级差异明显:城堡有壕沟与 城墙,具有较高的军事防御能力:建有教堂且处于较高 的位置;庄园以农田、牧场为主,还有各种作坊,说明了 庄园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 二、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 中古西欧的“三种人”(绘画作品) 1.中古西欧王权的加强 从中能够得出什么信息? (1)背景 提示信息:基督教会在中古西欧占有举足轻重的地 ①封建制初期,权力分散,王权软弱。 位。整个西欧社会的居民几乎都是基督教徒,教会控制着他 ②国王作为国家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被视为最高的领 们的精神生活,宗教戒律严重束缚了人性的发展。城市兴起 主,拥有高于一般封臣的权力。 之初,手工业和商业活动十分微弱,因而产生于10一11世纪 14
历 史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 配人教版 续表 含义 地方领主为其家族和亲兵提供土地作为给养。授予土 地者为封君,领取土地者为封臣。封臣必须效忠封君, 主要义务是服兵役 结果 土地被层层分封,各级封建主都是土地事实上的占有 者,享有土地上的司法、行政和经济等各种权力 影响 一方面,国王或皇帝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通过封君 封臣制度与各级封建主联系起来,成为西欧社会的统 治阶级 另一方面,封建主作为领主,在各自的领地内独立行使 权力,政治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 3.庄园 (1)含义:庄园是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大小不 一,耕地由领主自营地和农民份地组成。 (2)经营方式:领主自营地由领主直接经营,由农奴耕 种,收入归领主所有。农民份地是农民从领主处领有的土 地,分为农奴份地和自由农份地,自耕自收。 (3)农奴制:农奴在法律上是非自由人,被固着于土地 上,需要自备工具为领主服一定时间的劳役。农奴和自由农 民还要向领主缴纳租税。领主或其管家主持的庄园法庭审 理庄园内的各种案件,维护庄园的秩序。 微思考 1 西欧封建庄园示意图 仔细观察“西欧封建庄园示意图”,从中你能得出哪些 信息? 提示 信息:农奴的住宅矮小,封建主的城堡宏伟高 大,农奴受到残酷剥削,阶级差异明显;城堡有壕沟与 城墙,具有较高的军事防御能力;建有教堂且处于较高 的位置;庄园以农田、牧场为主,还有各种作坊,说明了 庄园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 二、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 1.中古西欧王权的加强 (1)背景 ①封建制初期,权力分散,王权软弱。 ②国王作为国家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被视为最高的领 主,拥有高于一般封臣的权力。 ③中古中后期,随着社会环境逐渐稳定,经济增长,西欧 各国王权有不同程度的加强。 (2)王权的加强 ①英格兰国王在与贵族的斗争中强化权力,到15世纪 晚期都铎王朝建立后,英格兰逐渐形成了较为强大的王权。 ②法兰西国王借助通婚和征服等手段,击败各地封建 主,逐步扩大王室领地,到15世纪晚期,基本完成了法兰西 的统一,王权得到强化。 ③15世纪末,在伊比利亚半岛形成的国家有西班牙和 葡萄牙。 2.封建城市的发展 3.基督教会 (1)地位:在中古西欧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表现 ①基督教会拥有大量庄园和广袤土地,并向信徒征收什 一税。 ②基督教会是最大的有组织的力量,形成了从教皇到各 级神职人员的等级制度。 ③整个西欧社会的居民几乎都是基督教徒,教会控制着 他们的精神生活,宗教戒律严重束缚了人性的发展。 微思考 2 在中古西欧社会,僧侣是祈祷的人,骑士 是作战的人,农民是劳作的人。 中古西欧的“三种人”(绘画作品) 从中能够得出什么信息? 提示 信息:基督教会在中古西欧占有举足轻重的地 位。整个西欧社会的居民几乎都是基督教徒,教会控制着他 们的精神生活,宗教戒律严重束缚了人性的发展。城市兴起 之初,手工业和商业活动十分微弱,因而产生于10—11世纪 14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的职业人群划分并未将手工业者与商人包括在内,忽略了城 2.俄罗斯的兴起 市以及城市居民的存在,这成为城市自治兴起的重要因素。 俄罗斯发端于9世纪建立的基辅 三、拜占庭与俄罗斯 罗斯,深受拜占庭帝国的影响 1.拜占庭帝国 东罗马帝国因首都君士坦丁堡为古希腊殖民城邦拜占 13世纪上半期,被蒙古征服 概况 庭旧址,又称拜占庭帝国 拜占庭帝国境内工商业发达,都城君士坦丁堡是当时 在反抗蒙古统治过程中,莫斯科 经济 欧洲最大最重要的城市,成为沟通东西方的桥梁 公国逐渐兴起 与 6世纪查士丁尼在位时,拜占庭一度扩张,先后占领北 扩张 俄罗斯 16世纪初,以莫斯科公国为中心 非和意大利等地 的兴起 的统一国家建立,并向周围扩张 查士丁尼在位时编订的《查士丁尼法典》,剔除了法律 中那些矛盾和过时的内容,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的 1547年,伊凡几四世正式加冕为沙 罗马 法律体系 皇。 他颁布新法典,改组中央机 法 关, 它与同时或稍后编纂的《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 镇压大贵族,巩固和强化了 中央集权 典》,合称《罗马民法大全》 拜占庭的连年征服战争严重消耗了自身的资源 到17世纪末,俄罗斯成为地跨欧 6世纪中期之后,由于游牧部族的冲击和内部矛盾,拜 亚两洲的庞大帝国 帝国 占庭帝国陷入混乱 的衰 7世纪中后期,拜占庭帝国丧失了从叙利亚到北非的 落 大片土地,仅保有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等地区 1453年,拜占庭首都君土坦丁堡被攻陷,帝国灭亡 课堂·重难突破 西欧城市自治运动 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转型。 材料12世纪西欧具备了自治城市形成的必要条件, 核心归纳 更多的行业集中到城市,这刺激了商业和贸易的繁荣。工商 西欧城市自治运动 业的发展造就了一个新的市民阶层,他们摆脱了对土地的依 1.特征 赖,固定于土地上的人身依附关系也随之消失。争取人身自 (1)自由:人身自由是从事工商业活动的前提,如果没有 由开始成为城市斗争的主要内容。许多已形成的城市通过 人身自由,便很难从事工商业活动。 举行起义、成立公社、谈判妥协,开始实行城市自治。正如亚 (2)司法独立:城市摆脱领主司法权和传统法律的束缚 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所说:“当西欧封建社会的乡村耕作 成立了自己的法庭,制定了符合商业关系的法律程序。城市 者仍然受到贵族的种种迫害时,在城市中已经建立了秩序和 居民只能由自己的司法机关审判。 良好政府,确保了人民的自由与安全…每个人以他的城市 (3)行政自治:城市通过选举,产生议会和公职人员,组 为骄做,并且自觉地献身于城市的繁荣。”西欧的商人打破了 织行政自治机构,建立独立的税收财政系统来实现自己对城 封建等级依附关系的纽带,建立起在城市中全新的个人法律 市的管理。 地位,逐步形成了与封建社会有很大反差的市民文化,它崇 2.代表: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法国的巴 尚民主参与和自由平等、强调私有和尊重法律、注重契约和 黎、马赛,英国的伦敦等。 权利、关注世俗利益。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升华而形成近 3.方式:通过金钱赎买或武装暴动的方式争取自治权。 代市民阶层精神,即现代法治精神。 4.影响 摘编自鲁蒙娜《中国与西欧 (1)形成了市民阶层。城市手工业者和商人不断分化, 城市发展影响因素浅析》 出现了富裕的大手工业作坊主、商人和银行家,他们发展成 问题探究 为早期的资产阶级,他们的出现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 条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欧城市自治运动的特 (2)城市的兴起对瓦解西欧的封建制度和孕育近现代西 点及其历史影响。 方文明起着重要作用」 提示特点:以新兴市民阶层为主体:斗争形式多样:争 取自由和法治:在斗争中逐步形成了新的市民文化。历史影 学以致用 响: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促进了 1.12世纪30年代以后,在欧洲的一些地区开始出现 封建制度的瓦解:形成近代市民阶层精神即现代法治精神:! “市政官”。1200年前后的几年中,马赛等地一度建立起意 15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的职业人群划分并未将手工业者与商人包括在内,忽略了城 市以及城市居民的存在,这成为城市自治兴起的重要因素。 三、拜占庭与俄罗斯 1.拜占庭帝国 概况 东罗马帝国因首都君士坦丁堡为古希腊殖民城邦拜占 庭旧址,又称拜占庭帝国 经济 与 扩张 拜占庭帝国境内工商业发达,都城君士坦丁堡是当时 欧洲最大最重要的城市,成为沟通东西方的桥梁 6世纪查士丁尼在位时,拜占庭一度扩张,先后占领北 非和意大利等地 罗马 法 查士丁尼在位时编订的《查士丁尼法典》,剔除了法律 中那些矛盾和过时的内容,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的 法律体系 它与同时或稍后编纂的《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 典》,合称《罗马民法大全》 帝国 的衰 落 拜占庭的连年征服战争严重消耗了自身的资源 6世纪中期之后,由于游牧部族的冲击和内部矛盾,拜 占庭帝国陷入混乱 7世纪中后期,拜占庭帝国丧失了从叙利亚到北非的 大片土地,仅保有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等地区 1453年,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被攻陷,帝国灭亡 2.俄罗斯的兴起 课堂·重难突破 一 西欧城市自治运动 材料 12世纪西欧具备了自治城市形成的必要条件, 更多的行业集中到城市,这刺激了商业和贸易的繁荣。工商 业的发展造就了一个新的市民阶层,他们摆脱了对土地的依 赖,固定于土地上的人身依附关系也随之消失。争取人身自 由开始成为城市斗争的主要内容。许多已形成的城市通过 举行起义、成立公社、谈判妥协,开始实行城市自治。正如亚 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所说:“当西欧封建社会的乡村耕作 者仍然受到贵族的种种迫害时,在城市中已经建立了秩序和 良好政府,确保了人民的自由与安全……每个人以他的城市 为骄傲,并且自觉地献身于城市的繁荣。”西欧的商人打破了 封建等级依附关系的纽带,建立起在城市中全新的个人法律 地位,逐步形成了与封建社会有很大反差的市民文化,它崇 尚民主参与和自由平等、强调私有和尊重法律、注重契约和 权利、关注世俗利益。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升华而形成近 代市民阶层精神,即现代法治精神。 ———摘编自鲁蒙娜《中国与西欧 城市发展影响因素浅析》 问题探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欧城市自治运动的特 点及其历史影响。 提示 特点:以新兴市民阶层为主体;斗争形式多样;争 取自由和法治;在斗争中逐步形成了新的市民文化。历史影 响: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促进了 封建制度的瓦解;形成近代市民阶层精神即现代法治精神; 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转型。 核心归纳 西欧城市自治运动 1.特征 (1)自由:人身自由是从事工商业活动的前提,如果没有 人身自由,便很难从事工商业活动。 (2)司法独立:城市摆脱领主司法权和传统法律的束缚, 成立了自己的法庭,制定了符合商业关系的法律程序。城市 居民只能由自己的司法机关审判。 (3)行政自治:城市通过选举,产生议会和公职人员,组 织行政自治机构,建立独立的税收财政系统来实现自己对城 市的管理。 2.代表: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法国的巴 黎、马赛,英国的伦敦等。 3.方式:通过金钱赎买或武装暴动的方式争取自治权。 4.影响 (1)形成了市民阶层。城市手工业者和商人不断分化, 出现了富裕的大手工业作坊主、商人和银行家,他们发展成 为早期的资产阶级,他们的出现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 条件。 (2)城市的兴起对瓦解西欧的封建制度和孕育近现代西 方文明起着重要作用。 学以致用 1.12世纪30年代以后,在欧洲的一些地区开始出现 “市政官”。1200年前后的几年中,马赛等地一度建立起意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