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景抒情,作者要表达自己对湖上亭的不舍之情,他不从自身写起,而 是运用拟人的手法,想象湖上亭的柳条拂面,藤蔓绊脚,黄莺频啼挽留的情景。 这种换位思考的手法,虚实结合,以虚衬实,更能突出作者对湖上亭的依依不舍 之情 这一类的作品,大家比较熟悉的还有杜甫的《月夜》、高适的《除夜作》 等。命题的表述方式可能大同小异,但解题的思路基本是相同的。最近读到一个 诗歌鉴赏题的设计,也属于此种类型,写在下面,以供参考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玉楼春 欧阳修 洛阳正值芳菲节,浓艳清香相间发 游丝有意苦相萦,垂柳无端争赠别。 杏花红处青山缺,山畔行人山下歇。 今宵谁肯远相随,惟有寂寥孤馆月。 前人论欧词,有的说“深婉”,有的说“深沉”,总离不开一个“深” (即含蓄有余味)字。请以上阕为例,简要分析这首词是通过哪些艺术手法体现 这个“深”字的 参考答案: 对比,以乐景写哀情,以洛阳城内的春色反衬离别之情的愁苦。 拟人,作者不是直接写离别之苦,而是想象“游丝”“苦相萦”“垂柳 “争赠别”的场面,虚实结合,以虚衬实,更能突出作者的依依惜别之情。 什么事物都没有绝对的,鉴赏诗歌更不可以千篇一律。不过我们在阅读 鉴赏的过程中,只要能够多读多想,总会发现一些带有规律的东西,为我所用。 希望以上讲解能让考生有些收获,顺利答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与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借景抒情,作者要表达自己对湖上亭的不舍之情,他不从自身写起,而 是运用拟人的手法,想象湖上亭的柳条拂面,藤蔓绊脚,黄莺频啼挽留的情景。 这种换位思考的手法,虚实结合,以虚衬实,更能突出作者对湖上亭的依依不舍 之情。 这一类的作品,大家比较熟悉的还有杜甫的《月夜》、高适的《除夜作》 等。命题的表述方式可能大同小异,但解题的思路基本是相同的。最近读到一个 诗歌鉴赏题的设计,也属于此种类型,写在下面,以供参考: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玉楼春 欧阳修 洛阳正值芳菲节,浓艳清香相间发。 游丝有意苦相萦,垂柳无端争赠别。 杏花红处青山缺,山畔行人山下歇。 今宵谁肯远相随,惟有寂寥孤馆月。 前人论欧词,有的说“深婉”,有的说“深沉”,总离不开一个“深” (即含蓄有余味)字。请以上阕为例,简要分析这首词是通过哪些艺术手法体现 这个“深”字的。 参考答案: 对比,以乐景写哀情,以洛阳城内的春色反衬离别之情的愁苦。 拟人,作者不是直接写离别之苦,而是想象“游丝”“苦相萦”“垂柳” “争赠别”的场面,虚实结合,以虚衬实,更能突出作者的依依惜别之情。 什么事物都没有绝对的,鉴赏诗歌更不可以千篇一律。不过我们在阅读 鉴赏的过程中,只要能够多读多想,总会发现一些带有规律的东西,为我所用。 希望以上讲解能让考生有些收获,顺利答题。 一、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 晏 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与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词中“彩笺与尺素”指什么?借此抒发怎样感情?又是如何抒发感情、表达思想的? 答:①“彩笺与尺素”指书信 ②这首词写的是离别之情,时间是由夜到晓,地点是室内、室外而到楼上 ③表达这一内容时,主要有两点,一是借景写情。先是借槛菊之烟、兰草之露写愁写悲,为 全词设置了一种浓重的悲凉氛围:再写自己睹物伤怀,见燕子双飞想到人的离散,最后借明 月照不眠之人写相思之苦。二是运用拟人的方法。将菊之烟说为“愁”,兰之露曰为“泣”,明 月像一个不懂事的孩子,等等,其目的就是“物尚如此,人何以堪”! 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这首诗是诗人听到朋友王昌龄左迁龙标尉后写的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诗中“杨花 “子规”各指什么?有人评论本诗认为一个重要特点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你如 何理解这一评价的? 答:①杨花指杨柳树:子规是指杜鹃鸟 ②悲痛之意可以从多个方面评悟:借杨花、子规表达对友人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深情,触 情于景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想象成一个了解自己又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将自己的怀念、 同情带给不幸的友人,尤其是自己别无他法的情形下,这种痛苦又何以道哉! 三、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J折桂令 九日 张可久 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风白发, 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1、这支曲令以重九游赏为题,抒发了作者暮年的愁怀。作者在曲中却安排了三句富贵生活 的描写,如何理解其用意? 答:借为官的富贵生活反衬了人老而不堪回首的痛苦失落之情,流露出官场险恶而无力去角 逐却又无法解脱的内心伤感 2、“归雁横秋,倦客思家”句,有人认为这是抒写作者乡思之情,有人认为写出了作者内心 深处的矛盾。你认为哪一种理解更恰当?为什么? 答:后一种理解恰当些。作者明写乡思,实则抒写了自己对仕途与归隐之间的矛盾,将为官 做吏看做是客寓,而将归隐当做正当的归宿 三句富贵生活场景的描写,与前后语句的眼前情景相配合,犹如天外飘来的叠印形象,与眼 前互成一体,通贯成一个整体、出色地展示细膩的内心世界。而“归雁”、“倦客”、“思家”等 词,表面上是游子思归,但置于“对青山强整乌纱”的背景下,显然是诗人的故意委婉与含蓄 “强”字一出而内蕴全出 四、阅读下面两首诗,任选一首按要求完成解答 淮上与友人别
词中“彩笺与尺素”指什么?借此抒发怎样感情?又是如何抒发感情、表达思想的? 答:①“彩笺与尺素”指书信。 ②这首词写的是离别之情,时间是由夜到晓,地点是室内、室外而到楼上。 ③表达这一内容时,主要有两点,一是借景写情。先是借槛菊之烟、兰草之露写愁写悲,为 全词设置了一种浓重的悲凉氛围;再写自己睹物伤怀,见燕子双飞想到人的离散,最后借明 月照不眠之人写相思之苦。二是运用拟人的方法。将菊之烟说为“愁”,兰之露曰为“泣”,明 月像一个不懂事的孩子,等等,其目的就是“物尚如此,人何以堪”! 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这首诗是诗人听到朋友王昌龄左迁龙标尉后写的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诗中“杨花”、 “子规”各指什么?有人评论本诗认为一个重要特点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你如 何理解这一评价的? 答:①杨花指杨柳树;子规是指杜鹃鸟。 ②悲痛之意可以从多个方面评悟:借杨花、子规表达对友人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深情,触 情于景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想象成一个了解自己又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将自己的怀念、 同情带给不幸的友人,尤其是自己别无他法的情形下,这种痛苦又何以道哉! 三、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折桂令 九 日 张可久 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风白发, 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1、这支曲令以重九游赏为题,抒发了作者暮年的愁怀。作者在曲中却安排了三句富贵生活 的描写,如何理解其用意? 答:借为官的富贵生活反衬了人老而不堪回首的痛苦失落之情,流露出官场险恶而无力去角 逐却又无法解脱的内心伤感。 2、“归雁横秋,倦客思家”句,有人认为这是抒写作者乡思之情,有人认为写出了作者内心 深处的矛盾。你认为哪一种理解更恰当?为什么? 答:后一种理解恰当些。作者明写乡思,实则抒写了自己对仕途与归隐之间的矛盾,将为官 做吏看做是客寓,而将归隐当做正当的归宿。 三句富贵生活场景的描写,与前后语句的眼前情景相配合,犹如天外飘来的叠印形象,与眼 前互成一体,通贯成一个整体、出色地展示细腻的内心世界。而“归雁”、“倦客”、“思家”等 词,表面上是游子思归,但置于“对青山强整乌纱”的背景下,显然是诗人的故意委婉与含蓄, “强”字一出而内蕴全出。 四、阅读下面两首诗,任选一首按要求完成解答。 A、 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煞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①晚,君向潇湘②我向秦 注:①离亭:古人在驿亭送别,因有“离亭”之称。②潇湘:潇水、湘水两江合流,称为潇 湘,在湖南境内。秦:指陕西 请从作品的思想内容方面写段鉴赏的文字,100字左右 答:这首诗用感伤的笔调抒发了离别友人时的难分难舍之情。开头两句写扬子江边的渡口, 杨柳青青,花絮飘荡,岸边停泊着待发的小船,即将渡江的人愁容满面。后两句写暮色渐浓 处传来哀怨凄婉的笛声,两人不愿走出驿亭,不忍分别,但又不得不分别。 (析:本诗借景写离情别绪,感伤哀怨。“景”有杨柳花絮、悠悠江水、凄婉笛声、苍茫暮色 情”是天涯漂泊者的离情别绪。“景”与“情”有机融合,构思巧妙。) 人日思归 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请从作品的艺术手法方面写段鉴赏的文字,100字左右 答:全诗运用了对比映衬的手法,含蓄婉转地表达了作者急切的思归之情。前两句说,过了 春节虽只有七天,但离开家已有二年,时间长短的对比中暗含有对家园的思念:后两句说, 回家的时间虽然比北归的大雁晚,但回家的心思在春花开放之前已经萌动了,想早归的心思 与不得不晚归的现实形成映衬,衬托出自己归心之急 (析: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因长年滞留异地而产生的归心似箭的急切之情,思家之念呼之欲出 在艺术手法上,“七日”与“二年”、“花前”与“雁后”构成了对比映衬,通过反差更加重了思念 故国之情。) 五、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答题 秋思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秋夜曲 (唐)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以上两首七言绝句均以秋天为背景,以思念为内容,试比较两诗不同之处 答:从描写的对象来看,前者写的是游子,表达了他在外思家怀乡之情,后者写的是思 妇,表达了她对在外的丈夫的思念牵挂之情。 从写法上看,前者以叙说为主,寄情于事,通过一个寄发家书的场景,表现了游子复杂 心态,后者以描写为主,借景抒情,摹声绘色,写出思妇的情浓意重 六、比较阅读李白《渡荆门送别》和杜甫的《旅夜抒怀》选出分析错误的一项()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郑 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煞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①晚,君向潇湘②我向秦。 注:①离亭:古人在驿亭送别,因有“离亭”之称。 ②潇湘:潇水、湘水两江合流,称为潇 湘,在湖南境内。秦:指陕西。 请从作品的思想内容方面写段鉴赏的文字,100 字左右。 答:这首诗用感伤的笔调抒发了离别友人时的难分难舍之情。开头两句写扬子江边的渡口, 杨柳青青,花絮飘荡,岸边停泊着待发的小船,即将渡江的人愁容满面。后两句写暮色渐浓, 远处传来哀怨凄婉的笛声,两人不愿走出驿亭,不忍分别,但又不得不分别。 (析:本诗借景写离情别绪,感伤哀怨。“景”有杨柳花絮、悠悠江水、凄婉笛声、苍茫暮色, “情”是天涯漂泊者的离情别绪。“景”与“情”有机融合,构思巧妙。) B、 人日思归 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请从作品的艺术手法方面写段鉴赏的文字,100 字左右。 答:全诗运用了对比映衬的手法,含蓄婉转地表达了作者急切的思归之情。前两句说,过了 春节虽只有七天,但离开家已有二年,时间长短的对比中暗含有对家园的思念;后两句说, 回家的时间虽然比北归的大雁晚,但回家的心思在春花开放之前已经萌动了,想早归的心思 与不得不晚归的现实形成映衬,衬托出自己归心之急。 (析: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因长年滞留异地而产生的归心似箭的急切之情,思家之念呼之欲出。 在艺术手法上,“七日”与“二年”、“花前”与“雁后”构成了对比映衬,通过反差更加重了思念 故国之情。) 五、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答题。 秋 思 (唐)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秋夜曲 (唐)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以上两首七言绝句均以秋天为背景,以思念为内容,试比较两诗不同之处。 答:从描写的对象来看,前者写的是游子,表达了他在外思家怀乡之情,后者写的是思 妇,表达了她对在外的丈夫的思念牵挂之情。 从写法上看,前者以叙说为主,寄情于事,通过一个寄发家书的场景,表现了游子复杂 心态,后者以描写为主,借景抒情,摹声绘色,写出思妇的情浓意重。 六、比较阅读李白《渡荆门送别》和杜甫的《旅夜抒怀》选出分析错误的一项( )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