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高考试题破解 根据大纲规定,学生要“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能够“诵读古代诗歌”“学 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考试大纲》对古代诗文的鉴赏评 价作了明确的界定: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卷看,古典诗词诵读的对象包括:唐、宋诗词,元曲小令 等艺术形式。 下面,我主要结合2005年诗歌鉴赏的命题特点对解题的方法作一些探讨。 高考原题] 2005年高考试卷全国共计有16个诗歌鉴赏题目,共计考查到10首唐诗、 8首宋诗、一阕宋词、一支元曲。与2004年的试题相比,有以下两点变化 1.鉴赏的内容有突破,除了唐诗、宋诗、宋词之外,首次出现以元曲为 鉴赏对象。 例一,2005湖北卷第16题 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第三折戏中,汉元帝在灞桥送别王昭君出 塞和亲时,有下面一段曲词。阅读这段曲词,然后回答问题。 《汉宫秋》第三折[梅花酒] 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 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 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 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蜇①;泣寒蜇, 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注]:①寒蜇,寒蝉。 (1)有人赞赏《汉宫秋》的词曲“写景写情,当行出色”。这段曲词描写了 汉元帝所见、所想的哪两种情景?表现了汉元帝什么样的感情?(4分)
古代诗歌鉴赏高考试题破解 根据大纲规定,学生要“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能够“诵读古代诗歌”“学 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考试大纲》对古代诗文的鉴赏评 价作了明确的界定: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卷看,古典诗词诵读的对象包括:唐、宋诗词,元曲小令 等艺术形式。 下面,我主要结合 2005 年诗歌鉴赏的命题特点对解题的方法作一些探讨。 [高考原题] 2005 年高考试卷全国共计有 16 个诗歌鉴赏题目,共计考查到 10 首唐诗、 8 首宋诗、一阕宋词、一支元曲。与 2004 年的试题相比,有以下两点变化: 1.鉴赏的内容有突破,除了唐诗、宋诗、宋词之外,首次出现以元曲为 鉴赏对象。 例一,2005 湖北卷第 16 题: 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第三折戏中,汉元帝在灞桥送别王昭君出 塞和亲时,有下面一段曲词。阅读这段曲词,然后回答问题。 《汉宫秋》第三折[梅花酒] 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 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 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 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蜇①;泣寒蜇, 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注]:①寒蜇,寒蝉。 (1)有人赞赏《汉宫秋》的词曲“写景写情,当行出色”。这段曲词描写了 汉元帝所见、所想的哪两种情景?表现了汉元帝什么样的感情?(4 分)
答 (2)这段曲词中运用了对仗、顶真的修辞手法,试简析它们各有怎样的艺术 效果。(2分) 答 例一评析: 此题命题的材料虽新,但是考査的内容仍然不外乎“写了什么?”“用什么 手法写的?”“表达了什么感情?”“这样写的妙处?” 上面的命题,题干中已经提示“所见、所想的两种情景”,答题时就要抓住 “两种”这个关键词,从两方面考虑。所见:“迥野悲凉”;所想:“夜生凉, 泣寒蜇”。答案中“景象”或“景况”二字必不可少,否则“悲凉”“凄凉”就 失去了着落。这恰是考生的“软肋”,答题时只说“半拉子”话,满足于“意思 大概都有了”。只有“意思”不行,“凄凉”是形容词,一般用来表“心境”; “凄凉的景况”是名词,一般用来表“环境”。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答题时 表述一定要到位。 参考答案: (1)旷远悲凉的深秋塞外景况;凄清阴冷的秋夜王宫景象。感叹昭君远 去塞外的艰辛,伤心离别;想象独自返回王宫的凄凉,痛感孤独。 (2)对仗:显示了语言的对称美,达到了意境美和韵律美的完美结合 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表现了汉元帝离恨未已、相思又继、千结百转的 愁绪。 2.命题的形式有突破。上海、湖南、浙江、辽宁卷都是一题两诗进行比 较鉴赏,北京卷虽然只有一阕宋词,却把命题材料与陆游《书愤》进行了对比鉴 赏,天津卷则把宋诗与苏轼的《念奴娇》进行对比鉴赏。 例二,2005辽宁卷第17题: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答:_______________ _ (2)这段曲词中运用了对仗、顶真的修辞手法,试简析它们各有怎样的艺术 效果。(2 分) 答: _____________ _ 例一评析: 此题命题的材料虽新,但是考查的内容仍然不外乎“写了什么?”“用什么 手法写的?”“表达了什么感情?”“这样写的妙处?” 上面的命题,题干中已经提示“所见、所想的两种情景”,答题时就要抓住 “两种”这个关键词,从两方面考虑。所见:“迥野悲凉”;所想:“夜生凉, 泣寒蜇”。答案中“景象”或“景况”二字必不可少,否则“悲凉”“凄凉”就 失去了着落。这恰是考生的“软肋”,答题时只说“半拉子”话,满足于“意思 大概都有了”。只有“意思”不行,“凄凉”是形容词,一般用来表“心境”; “凄凉的景况”是名词,一般用来表“环境”。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答题时 表述一定要到位。 参考答案: (1)旷远悲凉的深秋塞外景况;凄清阴冷的秋夜王宫景象。感叹昭君远 去塞外的艰辛,伤心离别;想象独自返回王宫的凄凉,痛感孤独。 (2)对仗:显示了语言的对称美,达到了意境美和韵律美的完美结合。 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表现了汉元帝离恨未已、相思又继、千结百转的 愁绪。 2. 命题的形式有突破。上海、湖南、浙江、辽宁卷都是一题两诗进行比 较鉴赏,北京卷虽然只有一阕宋词,却把命题材料与陆游《书愤》进行了对比鉴 赏,天津卷则把宋诗与苏轼的《念奴娇》进行对比鉴赏。 例二,2005 辽宁卷第 17 题: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宋·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 宋·方惟深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1)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 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 简要赏析。 (2)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有”,一用“犹有”,哪个更好?为什么?请 简要赏析 例二评析: 此题是以比较鉴赏型设置的。此类试题的设置一般是要探寻两首诗歌在内 容、艺术手法和表达的感情方面有什么异同。审题时要看清是“求同”还是“求 异 这个命题考查了两个问题:一是写了什么,二是怎样写的。命题人用心总 是良苦的,怕考生有疏漏,所以在第一问的题干中问道:“两诗借此营造的是- 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提示考生两者少一不可;第二问虽 说有点设陷阱的意思,但是,如果能够自圆其说,哪种看法都得分,让学生有发 表自己观点的空间,更有利于考查学生的能力。 前一问是同中求异,后一问是异中求同。应对此类题目的原则是你有千变万 化,我有一定之规。只要自己的阵脚不乱,答案就不可能丢分
宋·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 宋·方惟深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1)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 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 简要赏析。 答: (2)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有”,一用“犹有”,哪个更好?为什么?请 简要赏析。 答: 例二评析: 此题是以比较鉴赏型设置的。此类试题的设置一般是要探寻两首诗歌在内 容、艺术手法和表达的感情方面有什么异同。审题时要看清是“求同”还是“求 异”。 这个命题考查了两个问题:一是写了什么,二是怎样写的。命题人用心总 是良苦的,怕考生有疏漏,所以在第一问的题干中问道:“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 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提示考生两者少一不可;第二问虽 说有点设陷阱的意思,但是,如果能够自圆其说,哪种看法都得分,让学生有发 表自己观点的空间,更有利于考查学生的能力。 前一问是同中求异,后一问是异中求同。应对此类题目的原则是你有千变万 化,我有一定之规。只要自己的阵脚不乱,答案就不可能丢分
参考答案: (1)“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 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了一 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氛围”“心绪” 各2分)。 (2)可以有三种答案 ①“应有”更好。“应有”二字蕴含丰富,传达出了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 影时的复杂心情,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也有失意与怅惘,更有寻而未见的不甘 心,可谓传神之笔;“犹有”二字则无此意趣。 “心情”只要答出其中两个方面即可,不要求全面。 ②“犹有”更好。“犹有”二字,自然道出,却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 还保存到现在,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进一步传达出了诗人那种孤寂怅惘的 心绪;而“应有”二字却不能道出此意。 ③二者各有其妙。(理由见上)只答出哪一个更好而没有具体分析的,不给分 [考点指要] 鉴赏评价是阅读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内容。它要求考生能对所给的古代诗 歌的思想内容进行评说,对其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进行赏析。仔细研读2005 年的诗歌鉴赏题目,考点的设置基本包括三个方面 1.对诗歌所写内容的分析 全国16套题目,有11套的题目直接或间接涉及内容的分析。 如山东卷第16题: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注]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 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 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了一 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氛围”“心绪” 各 2 分)。 (2)可以有三种答案: ①“应有”更好。“应有”二字蕴含丰富,传达出了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 影时的复杂心情,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也有失意与怅惘,更有寻而未见的不甘 心,可谓传神之笔;“犹有”二字则无此意趣。 “心情”只要答出其中两个方面即可,不要求全面。 ②“犹有”更好。“犹有”二字,自然道出,却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 还保存到现在,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进一步传达出了诗人那种孤寂怅惘的 心绪;而“应有”二字却不能道出此意。 ③二者各有其妙。(理由见上)只答出哪一个更好而没有具体分析的,不给分。 [考点指要] 鉴赏评价是阅读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内容。它要求考生能对所给的古代诗 歌的思想内容进行评说,对其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进行赏析。仔细研读 2005 年的诗歌鉴赏题目,考点的设置基本包括三个方面: 1. 对诗歌所写内容的分析 全国 16 套题目,有 11 套的题目直接或间接涉及内容的分析。 如山东卷第 16 题: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注]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 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 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得最为强烈和集中。该句一反常人登髙时 希望极目远望的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 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之情。 [解析]该答案包括两层意思:第一层概括了全诗的内容“登江阴浮远堂遥望 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第二层解说第三句的内涵,回答了 愁”什么,为什么“愁”。答案如果不从内容开始分析,后面的“极度悲愤之 情”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2.对某首诗突出的艺术手法的分析 艺术手法的分析几乎是每卷必有。 如浙江卷第16题: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 参考答案 (2)拟人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 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 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 泼有趣
答: 参考答案: 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 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得最为强烈和集中。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 希望极目远望的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 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之情。 [解析]该答案包括两层意思:第一层概括了全诗的内容“登江阴浮远堂遥望 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第二层解说第三句的内涵,回答了 “愁”什么,为什么“愁”。答案如果不从内容开始分析,后面的“极度悲愤之 情”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2. 对某首诗突出的艺术手法的分析 艺术手法的分析几乎是每卷必有。 如浙江卷第 16 题: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 参考答案: (2)拟人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 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 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 泼有趣